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第八章 壓強和浮力探尋連通器第3節01知道連通器的特點02了解生活、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攔河大壩的修建給水利灌溉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給水運帶來不便。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水壺花瓶下水道管觀察下面三張圖片,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點?一、連通器答案 都是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2.觀察演示實驗,并結合閱讀教材第73頁,第74頁科學窗,完成下面的填空。(1)上端_______、下端_______的容器叫作連通器。(2)如果連通器內裝有_______的液體,液體_______時,連通器各部分容器中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開口連通相同不流動(3)想象在連通器底部液體中有一個豎直方向的很薄的“液片”,如圖所示,“液片”靜止時,根據 可知,其兩側受到的壓力F1 F2。二力平衡=如圖所示,甲、乙兩容器間有一斜管相通,中間由閥門K控制,容器中裝有水,且兩容器中水面相平,則( )A.打開閥門K以后,水將從甲流到乙B.打開閥門K以后,水將從乙流到甲C.打開閥門K以后,水不會流動D.打開閥門K以后,a處壓強變小C二、了解連通器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1.常見的連通器應用舉例 應用分析 示意圖簡易水平儀 U形管AB是連通器,當里面的水靜止時,A管和B管的水面相平,經過兩水面向外延伸,便可確定一個水平面 洗手池下水的回水彎 利用連通器的原理,在回水彎中存有一部分水可以阻止下水道中的異味進入室內 水塔的供水系統 水塔和自來水管構成連通器,水塔中水位比水龍頭處高,打開水龍頭時由于水位要保持相平,水便從水龍頭處流出 電熱水器水位計 水位計與水箱構成連通器,能很方便地從水位計的玻璃管中觀察得知水箱中的水位 1.閱讀教材第76頁,了解船閘的工作原理。(1)它是利用 的特點來工作的。連通器(2)船從下游駛向上游時,如圖,閥門 打開、閥門 關閉,水從閘室流向下游,當它的水面與下游相平時,閘門 打開,船駛入閘室。閥門 關閉、閘門 關閉,閥門 打開,水從上游流向閘室,當閘室的水面與上游相平時,閘門 打開,船駛入上游。ABDADBC思考:如圖是某衛生間的地漏的剖面圖,請你分析地漏存水杯是如何防止異味的?地漏存水杯相當于連通器,當水倒入地漏后,水不會直接從排水口排掉,而且先進入存水杯,當存水杯中的水滿了之后才會從杯口流入排水管。存水杯內有水,可以隔絕空氣異味,避免排水管道異味上泛。(2024·晉城陽城縣期末)在裝修房子時,工人師傅用一根灌有水(水中無氣泡)且足夠長的透明軟管的兩端在墻面不同地方做標記(如圖所示),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兩點在 ,裝水的軟管相當于一個 。生活中利用此原理的還有 (列舉一例即可)。同一水平面上連通器茶壺(鍋爐水位計等)連通器定義特點茶壺、排水管的U形“反水彎”、鍋爐水位計、船閘等。連通器里裝同種液體且不流動時,連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總是相平的。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應用1.如圖所示的茶壺最多可盛水至( )A.水位線a處B.水位線b處C.水位線c處D.水位線d處B2.如圖所示容器中裝的是水,當閥門A和閥門B打開后,水不流動時( )A.左管中水面最高B.右管中水面最高C.中間容器中水面最高D.三容器中的水面一樣高D解析 由題圖可知,當閥門A和閥門B打開后,左右兩管和容器的上端均開口,底部連通,構成連通器,因此容器中裝滿水,當閥門A和閥門B打開后,水不流動時,三容器中的水面一樣高,故選D。3.如圖所示為牲畜自動飲水器的示意圖,飲水杯A、B、C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便于牲畜飲用,設計者運用了 原理。靜止時水對三個飲水杯底部的壓強是 (選填“相等”或“不等”)的。連通器相等解析 儲水箱與飲水杯A、B、C上部開口,底部相連通,構成連通器;當水靜止不流動時,三個飲水杯內水深h相同,根據p=ρgh可得,水對三個飲水杯底部的壓強相等。4.(2024·昭通期末)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如圖所示是茶壺的簡易示意圖,茶壺的壺嘴與壺身構成了一個 。已知茶壺的內底面積為40 cm2,壺內裝有一定質量的水,水面到壺底高度為12 cm,則水對壺底的壓力為 N。(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連通器4.8解析 茶壺的壺嘴和壺身上端開口,下部連通,構成了一個連通器,當里面的水不流動時,壺嘴和壺身內的水面保持相平。水對壺底的壓強p=ρ水gh=1.0×103 kg/m3×10 N/kg×12×10-2 m=1 200 Pa,根據p=得,水對壺底的壓力為F=pS=1 200 Pa×40×10-4 m2=4.8 N。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規模舉世無雙,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船閘。它全長6.4公里,其中船閘主體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三峽大壩壩前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米高程,而壩下通航最低水位62米高程,這就是說,船閘上下落差達113米,船舶通過船閘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二大的船閘世界紀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