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九章 第二節 滑輪滑輪組第2課時1知道滑輪組的使用方法及特點。2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3能夠根據滑輪組的特點解決簡單的問題。1. 使用定滑輪______力,______距離;但可以______力的方向。其實質是一個______杠桿。2. 使用動滑輪______省力,但____距離;且________力的方向。其實質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力杠桿。不省不省改變等臂可以費不改變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省一、探究滑輪組的工作特點【活動1】能否用以下器材組裝一套既可以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的裝置?試試看。【活動1】你做到了嗎?【思考】嘗試拉動細線自由端提起鉤碼,你發現了這兩種裝置繞線方式有什么不同嗎?①繩子的起點 ②拉力的方向 ③拉力的大小 ④移動的距離不同不同不同不同滑輪組(1) 定滑輪與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 。(2)使用滑輪組既可以改變力的 ,又可以 力,但要 距離。滑輪組方向省費(1)實驗設計如圖所示組裝滑輪組,分別測出不同繞繩情況下繩子自由端拉力的大小。(2)實驗步驟實驗過程:①用如圖甲所示方式組裝滑輪組,測出重物的重力、重物移動的距離、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②用如圖乙所示方式組裝滑輪組,重復①的實驗過程。【活動2】探究滑輪組的工作特點數據紀錄表格:測量數據 甲圖方式 乙圖方式物重G/N 物體移動方向 物體移動距離h/m 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n 拉力F/N 拉力方向 拉力移動距離s/m (3)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使用滑輪組,既可以省 ,又可以 ,但是費 。(4)思考討論①對于用一根繩子組裝的滑輪組而言,拉力F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n有什么關系呢?(不計繩重,動滑輪重和摩擦)答案 拉力F的大小與吊起動滑輪的繩子段數n有關。動滑輪被幾段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F=。力改變用力的方向距離②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與物體移動距離h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答案 若吊起動滑輪的繩子段數為n,則有:s=nh。③若考慮動滑輪的重力,不計繩重和摩擦,上面的關系式還成立嗎?關系式應該是什么?答案 F=不再成立,應為:F=(G+G動);s=nh依然成立。總結提升滑輪組的組裝技巧(奇動偶定)(1)確定繩子的段數。(2)滑輪組的繞繩方法當承重繩子的段數n為奇數時,繩子的固定端在動滑輪上;當承重繩子的段數n為偶數時,繩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輪上。1.若不計繩重和摩擦,每個滑輪重20 N,則拉力和繩端移動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學以致用 60204030403030402.汽車重2×104 N,陷入泥中,受到的阻力為3×103 N。用如圖所示裝置,不計繩重及摩擦,則至少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將汽車拉出?解:由題圖可知,有3段繩子連接動滑輪,則F=F阻=×3×103 N=1×103 N二、滑輪組的應用在某商店建設的過程中,吊車起到了重要作用,吊車結構如圖所示,吊車的吊臂OAB粗細不計,可看作杠桿,吊臂B端連著滑輪組。某次作業中,滑輪組上每股鋼絲繩的拉力F為8 000 N,將重物由地面勻速起吊到6 m的高度,用時20 s,忽略滑輪組、鋼絲繩和吊臂的重力及各種摩擦。求:(1)鋼絲繩自由端的速度大小。解:物重由3段繩子承擔,n=3,鋼絲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nH=3×6 m=18 m,鋼絲繩自由端的速度大小v===0.9 m/s。(2)重物受到的重力大小。解:忽略滑輪組、鋼絲繩和吊臂的重力及各種摩擦,由F=G得,重物受到的重力大小G=3F=3×8 000 N=24 000 N。(3)將重物起吊到最高點靜止時,吊臂B端受到豎直向下的總拉力約為30 000 N,立柱CA恰好豎直,此時吊臂支點O到立柱CA的距離OC=1 m,立柱CA與重物吊繩之間的距離CD=4 m,此時立柱CA對吊臂A點豎直向上的支持力F1的大小。解: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OC=F'×(OC+CD),F1×1 m=30 000 N×(1 m +4 m),解得F1=1.5×105 N。1.關于滑輪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B.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C.不一定省力,但一定能改變力的方向D.可以同時省力、改變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距離D2.(2024·蘭州一模)將物體A、B置于如圖所示的裝置中,5 s內物體B恰好勻速下降1 m,則物體A的速度為 m/s,已知A重30 N,B重5 N,則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為 N。(不計繩重、滑輪重及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 0.110解析 題圖所示裝置,左側為動滑輪,右側為定滑輪,繩子段數為2,B掛在繩子自由端,因此5 s內物體A移動的距離為:sA===0.5 m,物體A的速度為:vA===0.1 m/s;不計繩重和摩擦時,每段繩子上的力都相等,動滑輪受到向右的力F=nGB=2×5 N=10 N,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可得物體A所受桌面的摩擦力Ff=F=10 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