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必修4 哲學與文化專題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十八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情境探究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情境材料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 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進化的產物。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 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 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人類同自然進行交互活動時要始終秉持生命共同體 理念,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環境底線,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探究:結合材料,運用“探究世界的本質”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始終秉持生命共同 體理念”。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始終秉持生命共同體理念。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 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始終秉持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為自然守住 安全邊界和環境底線,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③規律具有客觀性, 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中國的做法既順應了大自然是 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又在此基 礎上積極主動地秉持生命共同體理念。情境材料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新情 況新問題,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 指導,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其中包括: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中,要站在人 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通過高水 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要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給大自然休 養生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系統平衡,同時,自然恢復的局 限和極限,對人工修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留下了積極作為的廣闊天地,處理好自 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探究:結合材料,運用唯物論的相關知識,指出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關系的實質并簡 要分析。答案:實質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在生態建設中,一方面要尊重 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另一方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人工修復自然的水平。知識鏈接:名詞解釋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九個方面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促進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 上強調:“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現代化。”我們黨領導人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對世界現代化 理論和實踐作出重要貢獻唯物 論道理 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②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觀規律。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要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運用正確的方法治理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政治與法治生活道理 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政治保障②人大行使立法權,建立健全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人大行使監督 權,確保相關法律落實見效③堅持科學立法,使保護生態環境有法可依,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法治保 障。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堅持全民守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解析:在此背景下,舉辦博鰲防災減災大會。大會的主題是“提升災害防治能力,服 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體現了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①符合題 意。不能“消除”自然災害,只能降低其影響,②表述錯誤。應該是尊重自然、順應 自然,而不是順從自然,③表述錯誤。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廣 趨強的態勢,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這體現了自然界的形成和發 展有其固有的規律,④符合題意。D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不是要不斷增 強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①錯誤。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 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習近平 主席的講話是基于人類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確發揮主 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②④符合題意。人類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 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主動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③錯誤。3.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 明特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福建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1988年3月,面對 污水橫流、魚蝦絕跡的筼筜湖,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創造性 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拉開了筼 筜湖綜合治理的序幕。經過先后五期大規模整治,曾經的“臭水湖”變身“城市綠 肺”。從筼筜湖綜合治理出發,30多年來,廈門積極推進“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 護修復,致力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從秉承“把最美的沙灘留給百姓” 的理念,探索開展濱海沙灘修復工作,到興建海洋與濕地公園、浪漫岸線、環湖環灣 休閑步道,拓展城市生態休閑空間,再到探索“市民園長”“市民湖長”管理模式, 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堅持依法治理、科 學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協同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以強 大戰略定力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 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繪就了一幅美麗中國的“廈門畫卷”。結合材料,運用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知識,說明廈門是如何繪就美麗中國“廈門畫 卷”的。答案: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廈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提升生態環境 治理現代化水平。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 前提條件。廈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堅持依 法治理、科學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協同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繪就了一幅 美麗中國的“廈門畫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