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必修4 哲學與文化專題八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二十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課 標要 求 1.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2.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闡述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常 考考 點 1.認識與實踐:2024浙江1月卷,T14;2023北京卷,T3;2023河北卷,T9; 2022北京卷,T7;2022山東卷,T9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023江蘇卷,T15;2023遼寧卷,T10;2023湖南卷, T8;2023湖北卷,T14;2023全國乙卷,T22;2023全國甲卷,T40(1);2022 江蘇卷,T13;2022廣東卷,T13;2022全國甲卷,T21;2022全國乙卷,T22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2024湖北卷,T13;2023山東卷,T9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2024山東卷,T11;2023新課標卷, T19;2023海南卷,T11;2023山東卷,T10;2022湖北卷,T12、20(2);2022 廣東卷,T20(1)備 考建 議 1.重視自然科學生活,依托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以及認識 的發展過程。2.結合我國探月工程的不斷推進,理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發展的歷 程整體架構考點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A基礎知識重點疑難1. 認識: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過 程 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 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 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 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 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內 容 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各個方面 的認識 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 律性的認識形 式 感覺、知覺和表象 概念、判斷和推理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特 點 直接性、生動性和具體性(與反映 對象直接接觸) 間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對反映對象間接 認知)程 度 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客觀事物直接 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 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 括聯 系 都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 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筆記:2023浙江6月卷T17,考查氣候影響樹木年輪的形成與寬窄變化蘊含的認識的相 關知識歸納提升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誤區(1)不能認為“事物的現象等于感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等于理性認識”。感性認識 與理性認識作為一種認識,都有正確和錯誤之分:面現象與本質都是客觀的,都無正 誤之別。(2)不能認為”理性認識始終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既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只有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正確的前提下,理 性認識才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2. 實踐(1)內涵實踐是人們改 造客觀世界的 物質性活動 主體:人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 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 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實踐 是人 們改 造客 觀世 界的 物質 性活 動 對象:客觀世界 實踐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 與社會之間的活動 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 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 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 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筆記: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提醒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 活動。(2)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 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 動、認識活動。(3)實踐≠改造世界的活動。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 觀世界的活動是實踐;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是認識活動。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的基本要素(主體、對象和手 段)、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 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 界的活動,制定“計劃”“方案”“規劃” 等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筆記:1 2024浙江1月卷T14,考查貴州交通的發展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蘊含的實踐的 特點等知識 2 孤立的活動≠單個人的活動 歸納提升區分實踐的特點與意識的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 性和能動創造性。(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不能直接改造客觀 世界,3. 準確把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體闡釋 側重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 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 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 的產物 認識來源于實 踐,認識在實踐 的基礎上“從無 到有”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 識的來源;把認識 的來源與獲得認識 的途徑等同具體闡釋 側重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 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 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 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 力 認識的動態發展 是由實踐推動 的;認識在實踐 中“深化和發 展” 把認識絕對化、思 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 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 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實踐能把主觀和 客觀聯系起來加 以比較和對照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 驗真理的標準具體闡釋 側重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 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 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要回到實踐 中去、服務于實 踐,突出認識的 終極意義 脫離實踐、紙上談 兵;認識不為實踐 服務;認識的根本 目的是獲得真理提醒 (1)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實踐;獲得認識或獲 得知識的途徑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2)認識的根本任務≠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 識,獲得真理性認識;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4.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筆記:2024湖北卷T13,以漫畫形式考查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B把握考向研透考題新高考對于實踐與認識的考查集中在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反作用兩個方面, 對前者的考查力度更大些,常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背景,以漫畫形式考查相關知識成 為常態。選擇題一般可通過直接排誤法和排除異意法予以選擇。D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科研意識的轉變程度能夠影響科研水平達到的高度,但不能起決定作用,①錯 誤。水產育種人聚焦漁業種苗問題,突破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 空白,體現了水產育種實踐中提出的漁業種苗問題引導漁業科研的發展方向,②符合 題意。實踐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強調的 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檢驗科技進步的標準,③錯誤。材料反映水 產育種人通過漁業科研突破了水產育種的“卡脖子”難題,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提高 了漁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說明創新能力的提高推動實踐發展和認識深化,④正確。解題方法本題屬于說明類選擇題,命題陷阱主要是“用詞不當”以假亂真”。一方面,要全面 把握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明確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但不具有“決定”作用,據 此可以排除①;另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和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③用“實踐主體的能動性”代替了“實踐”,是錯誤的。例2 (2023·北京卷,T3)從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市氣象局正 式發布森林體驗指數,公眾出游時可據此選擇心儀的游憩目的地。A. 將繁多的數據變成簡明的指數,說明人的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B. 服務于公眾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目標C. 優化了城市森林空間布局,提升了林地、濕地的生態價值D. 提供了差異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助力創造公眾的高品質生活解析: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市氣象局正式發布森林體驗指數,是將繁多的數據變成 簡明的指數,說明人的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A符合題意。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 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 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目標”說法錯誤,排除B。發布森林體驗 指數,只是對客觀的反映,并不能優化城市森林空間布局,排除C。應提供均等化的 基本公共服務,而不是差異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排除D。A解題方法本題屬于分析說明類選擇題。一是要基于對必備知識的準確理解,排除本來就錯誤的 說法,如根據“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可以排除B;提供 的基本公共服務應該是“均等化”的面不是“差異化”的據此可以排除D。二是要從 材料信息出發進行分析解讀,不能“無中生有”,該題需要正確理解“發布森林體驗 指數”的原因和意義,這一舉措與“優化了城市森林空間布局”沒有直接關系,可以 排除C。C修正思維矯正偏差1. 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糾正: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來源于實踐。2. 科學實驗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糾正: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3.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是不存在的。糾正:盲目的實踐是以錯誤認識為指導的實踐,是存在的。4. 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糾正: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5. 先進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糾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6.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糾正:實踐并不是獲得認識的唯一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可以獲得認識。7. 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糾正: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B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 命、最活躍的因素 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 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 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 一,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①③符合題意。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 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材料沒有涉及,因此無法 體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不符合題意。規律是客觀的,實 踐不能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④錯誤。B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過去兩個世紀對猩猩、猴子等非人靈長類動物開展的實驗,讓人們意識到實 驗會給動物帶來痛苦”,這說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①正 確。材料強調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未體現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也 不涉及理論對實踐的作用,排除②③。隨著數據分析、細胞建模、類器官、器官芯片 等技術的進步,對藥物安全性與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賴于動物實驗,這表明實 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推動著人的認識的發展,④正確。考點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A基礎知識重點疑難1. 真理的含義和特點筆記: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2. 把握真理與謬誤的關系真理 謬誤區別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 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正確反映 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 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嚴格的界 限,二者相互對立真理 謬誤 真理聯系 相伴而行 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沒有真理就 無所謂謬誤;反之亦然在一 定條 件下 相互轉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 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 轉化筆記:[易錯易混]真理被推翻( )認識 客觀對象3. 認識過程的特點反 復 性 含義: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 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圖示:原因:①認識主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②認識客體: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無 限 性 含義: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圖示:原因: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 升 性 含義: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圖示:方 法 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 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筆記:[時政熱詞]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4. 圖示法理解認識的發展過程從深度上講,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變化上講,認 識必須向前發展。認識是無止境的。筆記:[題型預測]以漫畫等形式考查認識的特點、真理的特點等相關知識C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筆記:[易錯易混]認識→實踐→認識( )解析:材料主要強調對互花米草認識的變化及其帶來的不同影響,并非強調量變、質 變,且“必然趨勢”說法絕對,排除①。互花米草既起到過保灘護堤的作用,又帶來 了一系列不良影響,體現了事物聯系的多樣性,只有把握這種多樣性才能正確認識事 物,②正確。一開始只看到互花米草的好處而引入,后來隨著其發展表現出更多問題 才意識到要防治,說明認識受客觀過程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③正確。真理是從 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中獲得的,④錯誤。解題方法本題的命題陷阱主要是“以假亂真”順序顛倒”,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辨識與判斷觀 點本身的正誤,①“必然趨勢”說法絕對:④“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應 為“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A①實踐與認識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 ②認識的真理性要在實踐過程中反復檢驗 ③認識都能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實踐能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道理是直的,道路卻是彎的”說明實踐和認識是對立統一的,兩者的統一是 對立中的統一,①正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真理性要在實踐過程中反復檢 驗,在彎曲的道路中,驗證認識的真理性,②正確。正確的認識才能與實踐達到具體 的歷史的統一,③錯誤。實踐能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但是漫畫未涉 及,④不符合題意。解題方法本題屬于漫畫類選擇題,解答漫畫類選擇題要注意漫畫中的文字,注意漫畫中的人、 物與文字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漫畫的寓意。“褒諷弄明顯”是指我們要弄清漫畫是 褒還是貶,這對于解題有導向作用。本題“道理是直的,道路卻是彎的”,說明實踐和認識是對立統一的,兩者的統一是對立中的統一,未涉及實踐能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再者解答本題需要注意“用詞不當”,正確的認識才能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C修正思維矯正偏差1. 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糾正: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2. 任何認識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糾正: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 真理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糾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4. 認識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認識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糾正: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 的過程。5. 認識的局限性意味著達不到真理性認識。糾正:認識雖然有局限性,但只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可以認識和 發現真理。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解析: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類對月球演化歷史 的認識,由此可見,科學研究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說明在繼承基礎上 不斷超越是真理發展的客觀規律,①③符合題意。認識的發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 發展自己,并不是一個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而是對已有認識的超 越。“不斷推翻前人認識”說法錯誤,排除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科學理論不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④錯誤。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C解析:我國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安裝完成,為準確捕捉中微子和進一步測量其 質量順序創造了條件,說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科學研究能夠推動對中微子認識 的深化,②符合題意。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 質量極小、不帶電,難以捕捉,說明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認識中微子受其 本質暴露和展現程度的影響,③符合題意。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既有主觀因素的 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影響,科學家的預測在對中微子的認識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 用,但不是受制于科學家的預測,①錯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而不是認識具有直 接現實性,④錯誤。故本題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