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北省八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北省八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期末聯考地理試題(解析版)

資源簡介

高二地理試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3分,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C B D C A
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A C D A
二、非選擇題:(共55分)
16.(本題18分)
答案 (1)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巖層受擠壓隆起,地殼不斷抬升,形成高大山體;流水、冰川持續向下侵蝕作用強烈,形成幽深峽谷。(6分)
(2)境內山高谷深,地勢起伏大;因此主要選擇成本低及技術水平要求低的公路;為降低線路坡度,公路線主要布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河谷地帶,往往沿等高線修筑,呈“之”字形。(6分)
(3)該處為背斜構造;拱形結構,穩定性強,隧道內不易塌方;地下水順巖層向兩側流,隧道內不易匯水。(6分)
17.(本題18分)
答案 (1)城市分布(消費市場)。武漢。原因:乙經濟區能源相對貧乏,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對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經濟區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經濟欠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小,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6分)
(2)影響:緩解乙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該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減輕乙地區的環境污染。(6分)
(3)地理優勢:甲地區位于長江上游,土地廣闊,地價較低;礦產、能源、水力等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且廉價;經濟發展潛力大;國家政策支持;消費市場廣闊。(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
答案 (1)儲量少,品位低(開采難度大);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新疆、青藏等地,其余零星分布。(6分)
(2)有利:分布集中,有利于集中開采,形成規模化鉀鹽產業;鉀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藏等地,光照充足利于曬鹽。(3分)
不利:鉀鹽產地與鉀肥市場(農耕區)距離較遠,運輸成本較高;分布區生態脆弱,開采環保成本較高;分布區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較少,不利于鉀鹽生產。(4分)
(3)加強國內鉀鹽的勘探開發;拓寬進口渠道,穩定國外供應;積極參與全球鉀鹽勘探,通過國際合作開采海外鉀鹽;發展科技提高鉀鹽利用率和鉀鹽綜合利用水平;改進鉀肥品種,積極尋求鉀鹽替代品。(6分)湖北省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校期末聯考
高二地理試題
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3分,共45分)
下圖為某地理研究團隊截取的某時地球實時晝夜分布圖,其中深顏色代表夜,其余為晝。據此完成1~2題。
1.此時,大洋洲島上城市阿瓦魯阿(21°S,160°W)的區時是(  )
A.20:00   B.17:20   C.18:20   D.19:40
2.該日,①②③三個地點對比(  )
A.日出地方時相同 B.①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C.日出、日落方位相同 D.②③地晝長都達到最長
波蘭位于歐洲大陸中部,北臨波羅的海,中北部大部分屬于中歐平原,南部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年降水量空間差異較大。下圖為波蘭年等降水量線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3.影響波蘭年降水量空間差異的因素主要是(  )
A.海陸位置、地形 B.大氣環流、洋流
C.盛行風帶、地形 D.植被類型、水系
4.波蘭的氣候特點有(  )
①冬冷夏熱,冬季漫長 
②冬冷夏涼,氣候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 
③冬去春來,四季分明 
④降水季節分配均勻,終年細雨連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氣候變化影響河流的水量并通過影響植被進而影響含沙量,從而導致河流堆積、侵蝕作用交替,這種由氣候干濕變化形成的階地稱為氣候階地。下圖示意某地氣候階地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據此完成5~6題。
5.此氣候階地形成過程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
6.對該階地形成過程中氣候變化的推測,正確的是(  )
A.①到③氣候變干 B.③到④氣候變干 C.②到④氣候變濕 D.①到②氣候變濕
河南省是我國人口大省。下圖為河南省三大產業就業人口結構變化曲線圖。據此完成7~8題。
7.與2010年相比,2020年該省(  )
A.農業產值降低 B.工業發展緩慢
C.產業結構優化 D.就業壓力加大
8.河南省人口就業結構變化說明該省人口(  )
A.由農村向城市遷移 B.向外省遷移量減少
C.空間分布趨向分散 D.城鄉分布趨向均衡
隨著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化,原先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傳統“單循環”價值體系鏈被打破,由中國主導的“雙環流”價值體系鏈(見下圖)正在形成。中國作為“雙環流”價值體系鏈的核心樞紐,連接著歐美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發展中經濟體,有利于實現世界經濟的共贏。據此完成9~10題。
9.全球價值體系鏈從“單循環”向“雙環流”的轉變,主要得益于(  )
A.發達經濟體產業結構的調整 B.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C.發展中經濟體資源儲量增加 D.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10.為幫助發展中經濟體更好地融入“雙環流”價值體系鏈,實現雙贏,中國應(  )
A.提高初級產品進口價格 B.大力發展傳統工業,擴大資源進口
C.降低中間產品生產成本 D.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傳播先進技術
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系統供給人類的可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指人類通過直接或間接手段得到的可以支持生命發展的產品與服務,一般分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4類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可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來表征。下圖為2000—2020年燕山—太行山區各類用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讀圖,完成11~12題。
11.耕地具有固碳釋氧的功能,該功能屬于(  )
A.供給服務 B.調節服務 C.文化服務 D.支持服務
12.圖中甲、乙、丙、丁各類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分別是(  )
A.林地、草地、濕地、荒漠 B.林地、草地、荒漠、濕地
C.草地、林地、濕地、荒漠 D.草地、林地、荒漠、濕地
耕地占補平衡指占用多少耕地需要補回同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2016年以來,東北某市通過“企業投資、政府獎補”的模式開發鹽堿地。企業自籌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改良、種植,驗收后財政按照新增耕地評定等級給予企業定額獎補(資金來自耕地占補指示跨省交易所得)。完成13~14題。
13.我國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積 B.減少耕地面積
C.保障糧食安全 D.降低城鎮化水平
14.根據材料,推測我國東北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水源 B.技術 C.勞動力 D.資金
云南景洪曾是一座原始雨林環繞的小城,如今60%以上的山地雨林被開發為枝繁葉茂的橡膠林,林下幾乎沒有其他植物可生長。近年來,該地區實施橡膠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據此完成15題。
15.關于該地區的典型自然植被,描述正確的是(  )
A.老莖生花 B.夏綠冬枯 C.蕨類參天 D.革質硬葉
二、非選擇題:(共55分)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
西藏墨脫縣地處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下游、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境內山高谷深,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其中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圖1為墨脫公路的盤山路段景觀圖,圖2為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地層地貌剖面示意圖。
圖1
圖2
(1)從內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墨脫縣境內山高谷深的原因。(6分)
(2)說明地形條件對墨脫縣交通運輸方式及其交通線路選址布局的影響。(6分)
(3)多雄拉隧道是西藏墨脫公路上的重要工程,從地質構造角度說明隧道選擇在多雄拉建設的原因。(6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
材料 “川氣東送”工程是我國繼“西氣東輸”工程后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管網輸送工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總長2 170千米,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下圖示意“川氣東送”線路。
川氣東送線路示意圖
(1)指出圖中“川氣東送”工程線路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城市是哪個 并分析“川氣東送”工程建設的原因。(6分)
(2)簡述“川氣東送”工程對乙地區城市群發展的積極影響。(6分)
(3)與乙地區相比,甲地區城市群發展工業的地理優勢有哪些 (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
鉀鹽資源分為固體鉀鹽和液體鉀鹽兩類。加拿大、俄羅斯等世界鉀鹽大國主要以易采易選的固體鉀鹽為主,品位較高;而我國鉀鹽儲量僅占世界的2.2%,且98%以上都是鹵水鉀鹽,組分復雜,分選困難。同時我國是鉀肥消費大國,2021年鉀鹽自給率僅為50%。下圖示意我國鉀鹽礦床的分布。
(1)總結我國鉀鹽資源的特點。(6分)
(2)指出我國鉀鹽分布特征對鉀鹽生產的影響。(7分)
(3)請為保障我國鉀鹽資源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湖北省2024—2025學年下學期八校期末聯考
高二地理試題
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3分,共45分)
下圖為某地理研究團隊截取的某時地球實時晝夜分布圖,其中深顏色代表夜,其余為晝。據此完成1~2題。
1.此時,大洋洲島上城市阿瓦魯阿(21°S,160°W)的區時是(  )
A.20:00   B.17:20   C.18:20   D.19:40
解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地(晨線與赤道交點,經度為10°E)為6:00時,阿瓦魯阿(21°S,160°W)位于西十一區,區時為165°W的地方時時間,較①地晚11個小時40分鐘,故阿瓦魯阿的區時是6:00-11:40+24=18:20,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故選C。
答案 C
2.該日,①②③三個地點對比(  )
A.日出地方時相同 B.①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
C.日出、日落方位相同 D.②③地晝長都達到最長
解析 圖示極晝范圍不到南極圈,可判斷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與南回歸線之間,①地距太陽直射點緯度最近,正午太陽高度最大,B項正確;三個地點都在晨線上,但晝長不同,日出地方時不同,A項錯誤;①②兩地日出東南、日落西南,③地位于極晝范圍,日出、日落都位于正南,三地日出、日落方位不同,C項錯誤;太陽直射點不在南回歸線上,②③地晝長沒有達到最長,D項錯誤。故選B。
答案 B
波蘭位于歐洲大陸中部,北臨波羅的海,中北部大部分屬于中歐平原,南部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年降水量空間差異較大。下圖為波蘭年等降水量線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3.影響波蘭年降水量空間差異的因素主要是(  )
A.海陸位置、地形 B.大氣環流、洋流
C.盛行風帶、地形 D.植被類型、水系
解析 由圖可知,波蘭北部年降水量多,原因是瀕臨波羅的海,受海洋影響大;南部年降水量也大,是因為波蘭南部有山地、丘陵,多地形雨;中部降水較少,一是因為距離大西洋和波羅的海較遠,二是地處平原,氣流缺少地形抬升,所以主要影響因素是海陸位置和地形,A項正確。與洋流和植被類型關系不大,B、D兩項錯誤。區域整體受中緯西風控制,盛行風帶不是導致波蘭年降水量空間差異影響因素,C項錯誤。故選A。
答案 A
4.波蘭的氣候特點有(  )
①冬冷夏熱,冬季漫長 ②冬冷夏涼,氣候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 ③冬去春來,四季分明 ④降水季節分配均勻,終年細雨連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根據經緯度位置判斷,波蘭地處溫帶;根據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推測,波蘭的氣候具有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特點,即四季分明,冬去春來,冬冷夏涼等,②③正確,①錯。結合前面分析可知,其夏季降水稍多,降水季節分配并不均勻,沒有呈現終年細雨連綿的特點,④錯。故選C。
答案 C
氣候變化影響河流的水量并通過影響植被進而影響含沙量,從而導致河流堆積、侵蝕作用交替,這種由氣候干濕變化形成的階地稱為氣候階地。下圖示意某地氣候階地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據此完成5~6題。
5.此氣候階地形成過程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根據沉積物出現的先后順序,①②河谷沉積物比③④種類少,故①②先于③④;②是在①的基礎上侵蝕而成,故①先于②;③是在④的基礎上侵蝕形成的,故④先于③。順序應為①②④③,綜上所述,C項對,A、C、D三項錯誤。故選B。
答案 B
6.對該階地形成過程中氣候變化的推測,正確的是(  )
A.①到③氣候變干 B.③到④氣候變干 C.②到④氣候變濕 D.①到②氣候變濕
解析 根據上題可知,④先于③,所以應為④到③的氣候演變,B項錯誤;材料提示,氣候變化影響河流的水量并通過影響植被進而影響含沙量,從而導致河流堆積、侵蝕作用交替。①到②和④到③主要表現為侵蝕,則推測這兩段時間氣候應該變濕潤,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較少,D對;②到④表現為堆積,推測此時河流含沙量大,因為氣候變干,植被稀疏,C項錯誤;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到③氣候先變濕潤后變干,最后再變濕潤,A項錯誤。故選D。
答案 D
河南省是我國人口大省。下圖為河南省三大產業就業人口結構變化曲線圖。據此完成7~8題。
7.與2010年相比,2020年該省(  )
A.農業產值降低 B.工業發展緩慢
C.產業結構優化 D.就業壓力加大
解析 圖中是三大產業就業人口結構變化曲線,不能反映農業產值變化,A項錯誤;與2010年相比,2020年該省工業發展就業人口比例提升約8%,發展不緩慢,B項錯誤;與2010年相比,2020年該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例下降,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例波動增加,位置居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產業結構優化,C項正確;圖中信息不能反映就業壓力加大,D項錯誤。故選C。
答案 C
8.河南省人口就業結構變化說明該省人口(  )
A.由農村向城市遷移 B.向外省遷移量減少
C.空間分布趨向分散 D.城鄉分布趨向均衡
解析 河南省人口就業結構變化說明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提升快,由農村向城市遷移,該省人口城鎮化明顯,A項正確;圖中不能反映向外省遷移量、空間分布趨向、城鄉分布趨向均衡,B、C、D三項錯誤。故選A。
答案 A
隨著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化,原先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傳統“單循環”價值體系鏈被打破,由中國主導的“雙環流”價值體系鏈(見下圖)正在形成。中國作為“雙環流”價值體系鏈的核心樞紐,連接著歐美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發展中經濟體,有利于實現世界經濟的共贏。據此完成9~10題。
9.全球價值體系鏈從“單循環”向“雙環流”的轉變,主要得益于(  )
A.發達經濟體產業結構的調整 B.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
C.發展中經濟體資源儲量增加 D.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解析 由材料“中國作為‘雙環流’價值體系鏈的核心樞紐,連接著歐美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發展中經濟體,有利于實現世界經濟的共贏”可知,全球價值體系鏈從“單循環”向“雙環流”的轉變,主要得益于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中國對歐美發達經濟體與亞非拉發展中經濟的連接作用,中國主導著“雙環流”價值體系鏈的形成,B項正確;與發達經濟體產業結構的調整無關,A項錯誤;與發展中經濟體資源儲量增加無關,C項錯誤;全球價值體系鏈的“單循環”和“雙環流”都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因此“單循環”向“雙環流”的轉變是國際競爭格局變化的影響,D項錯誤。故選B。
答案 B
10.為幫助發展中經濟體更好地融入“雙環流”價值體系鏈,實現雙贏,中國應(  )
A.提高初級產品進口價格 B.大力發展傳統工業,擴大資源進口
C.降低中間產品生產成本 D.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傳播先進技術
解析 讀圖可知,在“雙環流”價值體系鏈中,中國向發展中經濟體出口技術,發展中經濟體向中國出口初級產品,因此為幫助發展中經濟體更好地融入“雙環流”價值體系鏈,實現雙贏,中國應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傳播先進技術,D項正確;提高初級產品進口價格不利于我國發展,A項錯誤;我們國家應幫助發展中經濟體發展傳統工業,促進發展中經濟體資源開發和產品加工,我國進口發展中經濟體的初級產品,而不是直接進口資源大力發展傳統工業,這樣不利于我國產業升級,B項錯誤;與降低中間產品生產成本無關,C項錯誤。故選D。
答案 D
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系統供給人類的可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指人類通過直接或間接手段得到的可以支持生命發展的產品與服務,一般分為供給、調節、文化和支持4類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可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來表征。下圖為2000—2020年燕山—太行山區各類用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ESV)。讀圖,完成11~12題。
11.耕地具有固碳釋氧的功能,該功能屬于(  )
A.供給服務 B.調節服務 C.文化服務 D.支持服務
解析 耕地具有固碳釋氧的功能,該功能調節了大氣中的碳氧平衡,屬于調節服務,B項正確;供給服務是提供食物和水,A項錯誤;文化服務體現在精神、娛樂和文化收益方面,C項錯誤;支持服務是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D項錯誤。故選B。
答案 B
12.圖中甲、乙、丙、丁各類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分別是(  )
A.林地、草地、濕地、荒漠 B.林地、草地、荒漠、濕地
C.草地、林地、濕地、荒漠 D.草地、林地、荒漠、濕地
解析 讀圖可知,甲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最高的,可推斷其為森林;丁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最低的,可推斷其為荒漠;草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大于耕地,推斷乙為草地;燕山—太行山區濕地面積小,濕地生態服務價值較低,推斷丙為濕地,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故選A。
答案 A
耕地占補平衡指占用多少耕地需要補回同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2016年以來,東北某市通過“企業投資、政府獎補”的模式開發鹽堿地。企業自籌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改良、種植,驗收后財政按照新增耕地評定等級給予企業定額獎補(資金來自耕地占補指示跨省交易所得)。完成13~14題。
13.我國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耕地面積 B.減少耕地面積
C.保障糧食安全 D.降低城鎮化水平
解析 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所必需的耕地資源,我國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劃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紅線,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確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是守住耕地紅線的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保障糧食安全,C項正確,A、B、D三項錯誤。故選C。
答案 C
14.根據材料,推測我國東北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水源 B.技術 C.勞動力 D.資金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我國東北地區鹽堿地開發需企業先自籌資金,驗收后財政給予定額獎補,可推測出東北地區鹽堿地開發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是資金,D項正確;水源、技術、勞動力從資料中無法判斷,A、B、C三項錯誤。故選D。
答案 D
云南景洪曾是一座原始雨林環繞的小城,如今60%以上的山地雨林被開發為枝繁葉茂的橡膠林,林下幾乎沒有其他植物可生長。近年來,該地區實施橡膠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據此完成15題。
15.關于該地區的典型自然植被,描述正確的是(  )
A.老莖生花 B.夏綠冬枯 C.蕨類參天 D.革質硬葉
解析 由“云南景洪曾是一座原始雨林環繞的小城”可知,其典型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終年常綠,老莖生花,A項正確、B項錯誤;蕨類低矮,C項錯誤;革質硬葉主要用于形容亞熱帶地區的植被葉面特征,D項錯誤。故選A。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共55分)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
西藏墨脫縣地處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下游、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境內山高谷深,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其中主要山峰有南迦巴瓦峰。圖1為墨脫公路的盤山路段景觀圖,圖2為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地層地貌剖面示意圖。
圖1
圖2
(1)從內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墨脫縣境內山高谷深的原因。(6分)
(2)說明地形條件對墨脫縣交通運輸方式及其交通線路選址布局的影響。(6分)
(3)多雄拉隧道是西藏墨脫公路上的重要工程,從地質構造角度說明隧道選擇在多雄拉建設的原因。(6分)
解析 (1)橫斷山區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由于板塊碰撞擠壓,地形抬升形成橫斷山區。山區落差大,流水侵蝕作用強,形成峽谷。此外,該地冰川廣布,外力侵蝕作用強。內力作用為地殼運動,外力作用為流水、冰川持續向下侵蝕作用強烈,形成幽深峽谷。(2)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山區地形起伏大,受地形限制,建交通線的成本及技術難度較大,因此山區主要發展成本及技術要求較低且受坡度影響相對較小的公路。對線路布局的影響,山區地勢起伏較大,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因而主要布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為了減小坡度,延長距離,山區的交通線往往呈“之”字形迂回前行。(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得,背斜適合修地下隧道:一是考慮防水,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流,隧道內不會有積水;二是考慮建筑安全,拱形構造相對來講受力較強,不易出現塌方事故。故該處為背斜構造,適合修建隧道。
答案 (1)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巖層受擠壓隆起,地殼不斷抬升,形成高大山體;流水、冰川持續向下侵蝕作用強烈,形成幽深峽谷。(6分)
(2)境內山高谷深,地勢起伏大;因此主要選擇成本低及技術水平要求低的公路;為降低線路坡度,公路線主要布局在地勢相對和緩的河谷地帶,往往沿等高線修筑,呈“之”字形。(6分)
(3)該處為背斜構造;拱形結構,穩定性強,隧道內不易塌方;地下水順巖層向兩側流,隧道內不易匯水。(6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8分)
材料 “川氣東送”工程是我國繼“西氣東輸”工程后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管網輸送工程。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總長2 170千米,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下圖示意“川氣東送”線路。
川氣東送線路示意圖
(1)指出圖中“川氣東送”工程線路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城市是哪個 并分析“川氣東送”工程建設的原因。(6分)
(2)簡述“川氣東送”工程對乙地區城市群發展的積極影響。(6分)
(3)與乙地區相比,甲地區城市群發展工業的地理優勢有哪些 (6分)
解析 (1)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城市是武漢。川氣東送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影響川氣東送工程線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是消費市場。乙經濟區位于我國東部,能源相對貧乏,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對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經濟區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經濟欠發達,人口密度小,當地市場對能源的需求量小,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該工程有利于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2)主要是對乙地能源、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川氣東送工程為乙地輸入能源,緩解乙地區能源緊張的狀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優化該地區能源消費結構,消費天然氣的比重上升;減少了煤炭的比重,減輕乙地區的環境污染。(3)甲地區位于長江上游,人口密度比乙小,土地廣闊,地價較低;礦產、能源、水力等資源豐富,乙地區資源少;甲地區勞動力豐富且廉價,成本低;甲發展較慢,經濟發展潛力大;有國家政策支持;甲地區是人口大省,消費市場廣闊。
答案 (1)城市分布(消費市場)。武漢。原因:乙經濟區能源相對貧乏,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對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經濟區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經濟欠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小,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6分)
(2)影響:緩解乙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該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減輕乙地區的環境污染。(6分)
(3)地理優勢:甲地區位于長江上游,土地廣闊,地價較低;礦產、能源、水力等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且廉價;經濟發展潛力大;國家政策支持;消費市場廣闊。(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19分)
鉀鹽資源分為固體鉀鹽和液體鉀鹽兩類。加拿大、俄羅斯等世界鉀鹽大國主要以易采易選的固體鉀鹽為主,品位較高;而我國鉀鹽儲量僅占世界的2.2%,且98%以上都是鹵水鉀鹽,組分復雜,分選困難。同時我國是鉀肥消費大國,2021年鉀鹽自給率僅為50%。下圖示意我國鉀鹽礦床的分布。
(1)總結我國鉀鹽資源的特點。(6分)
(2)指出我國鉀鹽分布特征對鉀鹽生產的影響。(7分)
(3)請為保障我國鉀鹽資源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
解析 (1)根據材料可知,我國鉀鹽儲量僅占世界的2.2%,儲量少,98%以上都是鹵水鉀鹽,組分復雜,分選困難,開采難度大;根據我國鉀鹽礦床分布圖可知,新疆、青海、西藏礦床分布密集,其余省份礦床很少,只在云南、四川、甘肅等省份零星分布。(2)影響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考慮,有利影響:根據上題可知,我國鉀鹽礦床集中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分布集中,有利于集中開采,形成規模化鉀鹽產業;新疆、青海、西藏地處內陸,降水稀少,晴天多,地勢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有利于曬鹽。不利影響:鉀鹽的產地主要在我國西部地區的新疆、青海、西藏,我國的農耕區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半濕潤、濕潤的平原、盆地、丘陵地區,二者距離較遠,運輸成本較高;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開采鉀鹽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環保成本較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地廣人稀,勞動力資源較少,不利于鉀鹽生產。(3)資源安全主要從開源節流、增加能源供應渠道、加強國際合作、提高科技水平、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回答,我國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礦床豐富,我們可以加強這些地區鉀鹽的開發,同時積極尋找勘探是否有未發現的礦床;加拿大、俄羅斯等世界鉀鹽大國主要以易采易選的固體鉀鹽為主,品位較高,我們可以從加拿大、俄羅斯等國進口鉀鹽,彌補我國鉀鹽的不足,還可以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為全球的鉀鹽的勘探和開采提供技術、設備、勞動力等,通過國際合作開采海外鉀鹽;通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鉀鹽利用率和鉀鹽綜合利用水平;通過發展科技,改進鉀肥品種,尋求鉀鹽替代品,減少對鉀鹽的依賴。
答案 (1)儲量少,品位低(開采難度大);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新疆、青藏等地,其余零星分布。(6分)
(2)有利:分布集中,有利于集中開采,形成規模化鉀鹽產業;鉀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藏等地,光照充足利于曬鹽。(3分)
不利:鉀鹽產地與鉀肥市場(農耕區)距離較遠,運輸成本較高;分布區生態脆弱,開采環保成本較高;分布區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較少,不利于鉀鹽生產。(4分)
(3)加強國內鉀鹽的勘探開發;拓寬進口渠道,穩定國外供應;積極參與全球鉀鹽勘探,通過國際合作開采海外鉀鹽;發展科技提高鉀鹽利用率和鉀鹽綜合利用水平;改進鉀肥品種,積極尋求鉀鹽替代品。(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县| 施秉县| 呼玛县| 正镶白旗| 阜康市| 礼泉县| 古田县| 襄汾县| 西和县| 会宁县| 即墨市| 六枝特区| 抚远县| 鹿泉市| 东光县| 长武县| 孝昌县| 平谷区| 巴东县| 耿马| 炎陵县| 凌源市| 庆阳市| 陕西省| 九江县| 内江市| 和顺县| 蒙阴县| 彝良县| 民勤县| 丹东市| 德清县| 黄冈市| 东明县| 柳州市| 枞阳县| 彭阳县| 海城市| 洪雅县| 肃南|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