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思品科第三單元(章)第課時(總第課時)課題第八課法律是特殊的規則第2站《遵守法律規則》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法律的特點;認識法律的目的;了解法律的作用。能力目標:提高學生對法律規則與其他規則的辨別能力;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進一步了解法律規則特點的基礎上,認識到法律規則的目的,以及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增強自覺遵守法律規則的意識。重點理解法律的特點。難點理解法律的特點。課堂教學過程與內容個性化調整復習舊課、情境導入新課,揭題示標:思想驛站P78:情景感悟。情景一、趙亮在公交車上見一男子不給孕婦讓座,非常氣憤卻又無可奈何。情景二、小松見兩男子對一賣水果的小販拳腳相加,趕緊撥打110報警,警察將倆押上警車。想一想:這兩個事例有什么不同?趙亮為什么又氣憤又無奈?小松可以報警,趙亮為何沒有報警?在學生對思想驛站問題討論交的流過程中,點撥:情景一中的男子違反的是道德規則;情景二中的男子違反的是法律規則。道德規則的維護依靠的是輿論與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法律規則的維護依靠的是國家強制力。所以,小松可以報警。順勢導入新課——《遵守法律規則》,并出示學習目標,引領學生先學后教,進行自主、合作與拓展學習。二、出示自學指導與預習提示:自主預習:1、法律的特點?2、法律的目的?3、法律的作用?合作釋疑:(1)在所有規則中,唯一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無論什么人,只要違法犯罪,就會受到法律的強制或;這就叫。(2)、、、和是國家的強制力量,保證法律的實施。(3)在我國,是偵察機關,是檢察機關,是審判機關,是刑罰執行機關。三、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四、學生講解或問答問題;教師點撥、更正和補充:思考題1:法律的特點?案例(一)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駕”、“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列為犯罪行為。案例(二)改革開放以來,胡長清、成克杰、李嘉廷等一批省部、級高官,紛紛因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判處死刑。案例(三)公安部對交通肇事逃逸造成五死四傷的張明寶進行網上通緝。攝于公安機關的強大威力,2個月后投案自首,被法院處以刑罰。合作探究:(1)案例一,說明了什么?(什么特點)道德與法律有什么區別與聯系?(2)案例二,說明了什么?(什么特點)紀律、章程與法律有什么區別與聯系?(3)案例三,說明了什么?(什么特點)國家暴力機關指誰;主要職能是什么?(4)上述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點撥:案例一、二、三分別體現了法律的特點是——①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②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顯著特點)。③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最主要特點)總之,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思考題2:法律的目的?點撥:法律的目的不在于懲罰,而在于關懷。思考題三:法律的作用?時政回顧:烏魯木齊中級人民法院對參與2009年“7.5”打砸搶燒的13名被告處以刑罰。說一說:(1)對違法犯罪分子的懲處,體現了我國法律的什么作用?(2)青少年應如何提高自己的法制觀念?點撥:法律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和諧。法律懲治犯罪保護人民的權益。我們應該學法用法,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五、歸納小結與板書設計:六、堂堂清練習:1、法律是通過來實現的。(B)A、說服教育B、國家強制力C、自覺遵守D、警察強制2、法律對犯罪分子進行懲罰的目的在于。(B)A、僅僅為了打擊B、懲前毖后、治病救人C、沒有更好的辦法D、替受害者復仇3、對待法律,正確的態度是。(D)A、只要遵守就夠了B、自己知法守法就可以了C、學法律知識就不會違法D、知法守法還應護法4、《韓非子》: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此話說明了法律()A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B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C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D目的不在懲罰,而在獎賞5、在我國,任何人不論其職位有多高,功勞有多大,都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任何人一旦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絕不允許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作業布置1、練習冊:第八課第二站。2、預習:第九課第一站。課后反思法律的特點遵守法律規則法律的目的法律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