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地理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0年,中國單人戶(或稱“一人戶”)數量超過1.25億,相較于2010年增長了近115%,在全部家庭戶中占比超過1/4。圖1示意2000—2020年我國部分分區不同地級行政區單人戶占比增幅的累計占比。據此完成1—3題。圖11.2000—2010年,東北地區單人戶占比增幅特點的主要形成原因有( )①城鎮化起步早,水平高 ②環境質量較差③勞動力素質較低 ④產業轉型困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與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 )A.華東地區單人戶持續減少 B.西北地區單人戶仍在減少C.華中地區單人戶總量增加 D.西南地區單人戶增速放慢3.面對我國大城市老齡單人戶數量總體增長的趨勢,當地最應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就業崗位 B.鼓勵自主創業 C.提高落戶門檻 D.推動服務共享海洋垃圾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其中主要種類為塑料垃圾。海洋塑料垃圾包括遺棄在海岸和海灘上的塑料,以及自然流入海洋和海上船只產生的塑料。海洋塑料的回收主要通過人工打撈、專業垃圾清理船、海上垃圾桶和水上垃圾攔截浮體等方式實現。圖2示意塑料進入全球海洋的途徑。據此完成4—5題。圖24.海洋塑料垃圾主要來源于( )①與陸上漁業相關的垃圾 ②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化肥③經風或河流運輸到海洋中的塑料 ④各種海上活動產生的塑料廢棄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目前,海洋塑料再生資源化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海洋塑料分布范圍廣且尺寸較小②海洋環境多風浪,海洋塑料回收難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作業環境艱苦③海洋塑料資源化產業鏈短,利用率低④現代技術落后,海洋塑料回收條件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荷蘭食品谷位于國土中部的瓦赫寧根(如圖3),以瓦赫寧根大學為核心,聚集了200多家食品及農業研發機構,2600多家相關公司企業,3個應用型大學,10個職業技術學校,以及多家技術轉移、展示、創業和金融服務等中介機構。食品谷采用資源共享的會員制管理模式,繳納年費的會員企業可以共享技術、設施、人員和實驗室等資源。瓦赫寧根周邊是荷蘭集約化農業的核心區。據此完成6—8題。圖36.與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相比,瓦赫寧根建設食品谷的主要有利條件是( )A.產業協同條件好 B.海運便利 C.勞動力數量較多 D.資金雄厚7.食品谷企業采用會員制管理模式,主要是為了( )①賺取會員年費 ②降低研究成本 ③促進創意集聚 ④縮小文化差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食品谷的建成能夠直接促進大力發展的產業有( )①倉儲物流業 ②能源產業 ③醫藥制造業 ④現代農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林芝米林機場(29°30′N,94°33′E)地處青藏高原河谷地帶,天氣變化多端,大風是影響米林飛機起降的首要因素。圖4示意米林機場晴空大風天、多云大風天平均風速和風變率(瞬時風速的變化幅度)的日變化。據此完成9—11題。圖49.與多云大風天相比,晴空大風天( )A.平均風變率差異小 B.上午平均風速更小C.風變率最高值更早 D.平均風速高值更早10.北京時間上午11時晴空大風天的風變率最低,可能是由于( )A.對流強度較弱 B.高空氣壓場穩定 C.地面溫度較高 D.山谷風正在轉化11.綜合考慮多種條件,林芝米林機場最適合飛機起降的時間段是( )A.上午 B.下午 C.上半夜 D.下半夜特羅亞半島位于佐渡河口,以沙丘和沙壩為主,受盛行西風影響較大,西風遇到阿拉比達山阻擋發生偏轉。距今約2000年,特羅亞半島北部為獨立的阿克拉島,阿克拉島與特羅亞半島之間被佐渡河口南槽隔開。距今約1000年,阿克拉島與特羅亞半島并岸(如圖5)。近年來,佐渡河流域植被破壞加劇,對河口水沙形勢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據此完成12—13題。圖512.特羅亞半島的走向直接取決于( )A.阿拉比達山走向 B.佐渡河流向 C.盛行西風風向 D.海水運動方向13.研究表明,風力沉積是佐渡河口南槽封閉的直接原因,據此推測其直接沙源來自( )A.阿克拉島 B.阿拉比達山北麓 C.阿拉比達山南麓 D.佐渡河口北美洲大盆地是全球典型的內陸干旱區,該區域地表徑流年際變化大,但植被卻呈現相對穩定的帶狀分布。監測數據顯示,該盆地底部雖然植被稀疏,蒸散量卻高于其他區域。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趨勢加劇,區域內部的水分運移規律正在發生改變。圖6示意北美洲大盆地某山谷地貌—土壤——植被的剖面情況。據此完成14—16題。圖614.該區域植被帶狀分布格局長期穩定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遞增,控制降水溫度梯度 B.山谷封閉性強,水熱交換受限C.不同部位的生境條件較穩定 D.人類活動多,影響生態系統演替15.從沖積扇到鹽堿灘,蒸散作用的主導因素發生變化,其主導因素依次是( )A.地形、土壤、植被 B.植被、土壤、地下水C.土壤、植被、地形 D.地下水、土壤、植被16.若氣候持續變暖,該區域最可能出現的變化是( )A.鹽分累積加快,植被帶漸變窄 B.徑流量增加,植被類型豐富C.土壤淋溶作用增強,植被向上擴展 D.水分增多,植被向下擴張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千湖沙漠”是巴西著名的國家公園,也是世界上濕潤的沙漠,被譽為“世界上極致的地方”。“千湖沙漠”面積約1550km2,長約50km,沙丘的下層是花崗巖,質地堅硬,滲水性差。該地年降水量可達1600mm,短時間大量降雨在沙丘溝谷之間匯集,連接起來的湖泊甚至與沙漠周邊的河流相連。在10月份之后,旱季來臨,因靠近赤道,蒸發劇烈,湖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干涸,最終重新回歸沙漠本色。“千湖沙漠”具有明顯的擴張性,每年1—3月擴張速度非常快。圖7示意“千湖沙漠”位置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圖7(1)簡述“千湖沙漠”地區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原因。(6分)(2)水與沙共存,試說明“千湖沙漠”湖泊密集的原因。(6分)(3)假若旅游愛好者想要拍攝水沙共存的典型景觀,推測最佳觀賞時間(月份)并說明原因。(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紅海新城發電項目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區,是由我國企業在沙特阿拉伯打造的全球最大離網儲能項目。該項目是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推出的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覆蓋了200多千米的海岸線和90座島嶼。為體現綠色環保特色,新城全部使用綠色電力。為滿足不同地域的用電需求,該項目建設了5個光伏電站,搭配“蓄電池儲能系統供電+內燃機發電”,組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能源離網系統。相較于并網發電模式,離網儲能模式可以根據本地電力供需情況自主調節電力去向。圖8示意紅海新城遠景。圖8(1)分別說明紅海新城三類供電方式的啟用條件。(6分)(2)與并網發電模式相比,分析紅海新城采用離網儲能模式的優勢。(6分)(3)簡述紅海新城的建成對我國能源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積極意義。(4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處喀斯特地區,多峰叢洼地,人地矛盾突出。過去,環江縣以玉米種植為主。近年來,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指導下,當地打破長期種植玉米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循環,探索出“種草養牛”這一保護性發展模式,種植多年生牧草,并利用優質牧草拓展肉牛養殖。牧草根系發達,且能夠分泌有機酸,溶蝕可溶性巖石。圖9示意環江縣的位置。圖9(1)推測環江縣長期種植玉米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循環的表現。(6分)(2)分析環江縣發展“種草養牛”的優勢自然條件。(6分)(3)與種植玉米相比,簡述當地發展“種草養牛”在保護土壤方面的優勢。(6分)高三地理考試參考答案1.B 2.C 3.D 4.D 5.A 6.A 7.C 8.B 9.B 10.D 11.A 12.D 13.A 14.C15.B 16.A17.(1)地處熱帶,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2分);1—6月,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豐富(2分);7—12月,受信風帶控制,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水汽少,降水較少(2分)。(2)該地雨季降水量大(2分);沙漠下部是花崗巖,質地堅硬(2分),不易滲水,利于湖泊形成(2分)。(3)最佳觀賞月份:7—9月。(2分)原因:7—9月,雨季形成的沙丘與湖泊共存景觀還沒消失,且此時降水少,天氣晴朗,光線好,有利于拍攝出更美的沙漠和湖泊景觀。(4分)18.(1)光伏發電是紅海新城的主要供電方式,主要在白天光照充足時啟用(2分);儲能系統用于存儲光伏發電產生的多余電量,而儲能供電是新城供電的關鍵,主要在夜間或陰雨天啟用(2分);內燃機發電作為新城的備用電源,主要在供電故障或不足等應急情況時啟用(2分)。(2)完全獨立供電,不受電網限制,供電自主性和靈活度高,電力供應較穩定(2分);儲能設施可以平衡電力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分);離網儲能模式輸電距離短,減少了長距離輸電帶來的損耗(2分);離網儲能模式可以更好地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助力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的實現(2分)。(答出三點,6分)(3)提升了我國能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分);為我國能源企業提供了拓展國際市場的機會(2分);促進我國能源企業和國際同行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2分)。(答出兩點,4分)19.(1)喀斯特地區土層淺薄,破壞性耕作加劇水土流失,土層變薄,石漠化問題加重(2分);長期種植玉米,土壤擾動頻繁,破壞土壤結構,土壤肥力下降(2分);玉米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污染,破壞生態平衡(2分);單位面積玉米產量下降,通過擴大種植面積、增施化肥等措施提高產量,會進一步破壞土壤和生態環境(2分)。(答出三點,6分)(2)地處亞熱帶濕潤區,水熱條件較好,能夠滿足牧草的生長需求(2分);喀斯特地貌區多峰林、峰叢,可作為天然的防疫屏障(2分);地表起伏較大,能滿足牛群自由活動的需求,牛肉品質高(2分)。(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3)牧草為多年生,翻耕次數少,對土壤的破壞小(2分);牧草茂盛,可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2分);草類根系發達,能固定松散淺薄的土層(2分);牧草根系分泌有機酸,溶蝕可溶性巖石,能促進土壤形成(2分);牧草殘體和固定的氮素能提升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肥力(2分)。(答出三點,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