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草原》教案(共2課時)第1課時【教學目標】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2.發揮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字描繪的場景,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風俗人情之美。3.初步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重點】1.發揮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字描繪的場景,感受草原的自然景物之美和風俗人情之美。2.初步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難點】初步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1.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樂曲,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思考,這段音樂描寫的是哪里的自然風光?2.學生交流自己對“草原”的感受。(板書:草原)3.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創作話劇《龍須溝》,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話劇《茶館》《張自忠》等。設計意圖:以蒙古民樂導入,創設情境,把在音樂中得到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下面“想開去”做準備。二、整體感知聽讀任務1.認真聽讀課文,注意停頓,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標注出來。(1)鞏固容易讀錯的字音。(2)讀準多音字:蒙。點撥:“蒙”字,讀mēng時,表示欺騙,胡亂猜測,昏迷,神志不清,如:欺上蒙下、蒙騙、瞎蒙、頭發蒙;讀méng時,表示遮蓋,蒙蔽,受到,蒙昧,姓,如:蒙頭蓋腦、蒙哄、蒙難、啟蒙;讀měng時,指蒙古族,如:蒙古包、蒙醫。練習:送詞語寶寶“回家”:欺上蒙下、蒙哄、啟蒙、蒙醫、蒙難、蒙騙、蒙古包、頭發蒙。2.整體感知草原景色及風情,理清課文脈絡,說說課文主要描繪了哪幾個場景? (板書:草原風光 喜迎遠客 主客聯歡)設計意圖:通過隨文識字,練讀字詞,講練結合,掃清字詞障礙,為閱讀、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引導學生運用小標題概括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培養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三、問題探究自主探究1.探究任務(1)聚焦美景,領略草原風光。(2)聚焦情感,感受喜愛之情。(3)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2.探究活動(1)聚焦美景,領略草原風光。①學生自由朗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用波浪線畫出直接描寫草原風光的句子。②交流指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點撥:抓“一碧千里”,引導學生想象草原的遼闊與清朗。(板書:遼闊清朗)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點撥:在這無邊的草原之上有哪些顏色跳入了你的眼睛?預設:綠色、白色啟發想象:草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一眼望去,羊群像綠毯上繡著的白花,從這個比喻句想開去,想象綠草地和白羊群顏色的和諧之美,感受草原的色彩迷人。(板書:色彩迷人)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點撥:借助圖片理解,“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顏料在宣紙上涂抹,“勾勒”指用線條畫出事物的輪廓。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邊界就會不太清晰。遠遠望去,小丘與白云相接,就像綠色要流到云里了,這一景象和只用“綠色渲染”的國畫很相似。抓“翠色欲流”,引導學生想象草原綠的動態。(板書:生機勃勃)小結:閱讀時我們要從所讀內容想開去。剛剛在讀到描寫草原景色的文字時,我們從所讀內容想開去,還原了畫面。在朗讀中,我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草原。(板書:還原所讀畫面)(2)聚焦情感,感受喜愛之情。①啟發思考:第1自然段除了草原風光還寫了什么呢?②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作者感受的語句。③交流指導。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點撥:抓住關鍵詞“高歌”,思考他會唱些什么呢?請你根據生活經驗來編幾句歌詞。指導朗讀,感受作者滿心的愉快。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點撥:緊扣“低吟”想開去:如果是你置身于草原,會低吟怎樣的小詩?抓住“回味”想開去:如果你是駿馬、大牛,會回味草原的哪些樂趣?聯系草原風光,體會作者既驚嘆,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的感受,指導朗讀。(板書:愉快 驚嘆 舒服)小結:閱讀時我們要從所讀內容想開去,剛剛我們由所讀的內容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讓我們與作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板書:聯系生活經驗)④對比討論:在寫景時融入感受有什么好處?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小結:我們以后在描繪景色時,也可以像作者這樣,既可以寫看到的、聽到的,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來寫,這樣才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3)朗讀課文。過渡:美好的畫面值得我們用眼睛珍藏,美好的境界更值得我們用心靈感受,就讓我們把這幅草原風光圖永遠刻在記憶的深處吧!欣賞草原風光,有感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朗讀、想象中感受草原風光之美,抓關鍵詞,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體會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發現寫景時融入感受的妙處。借助多媒體手段還原自己對草原的感受,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四、課堂小結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老舍的腳步欣賞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風光,感受到了草原的遼闊清朗,色彩迷人和生機勃勃,賞析了融情于景的精妙語言。另外,我們學會了閱讀課文內容時,可以還原所讀畫面想開去,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下節課,我們將再次走進課文的兩個場景——喜迎遠客(第2-3自然段)、主客聯歡(第4-5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五、布置作業1.當堂練習:背誦第一自然段(1)以半填空的形式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讀。(2)同桌之間互相嘗試背誦第1自然段。2.課后作業: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2.課后作業:(1)從課文找出在寫景中融入感情的句子,摘錄在摘抄本上,并做適當賞析。(2)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板書設計】草原草原風光 喜迎遠客 主客聯歡遼闊清朗色彩迷人生機勃勃愉快 驚嘆 舒服閱讀時從所讀內容想開去還原所讀畫面 聯系生活經驗第2課時【教學目標】1.繼續學習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寫法,結合想象、聯想、聯系自身經歷,理解文中表達的感情。2.通過細讀文章,品味其生動而富有情味的表達,并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段,作為寫作的借鑒。【教學重點】結合想象、聯想、聯系自身經歷,理解文中表達的感情。【教學難點】結合想象、聯想、聯系自身經歷,理解文中表達的感情。【教學過程】一、課程導入課堂背誦檢測。1.指名背誦。2.同桌之間互相檢查背誦。3.借助情景課文,全體學生背誦。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漏補缺。二、問題探究合作探究過渡:上節課我們一同走進了呼倫貝爾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遼闊清朗,色彩迷人和生機勃勃的風光,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的另外兩個場景——喜迎遠客(第2-3自然段)、主客聯歡(第4-5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1.探究任務(1)想象品讀,感受熱情。(2)方法遷移,感受情深。(3)聯系生活,感受惜別。2.探究活動(1)想象品讀,感受熱情。①默讀第2-3自然段,畫出能感受到“蒙漢情深”的句子。(板書:蒙漢情深)②交流指導。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點撥:由“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想開去,聯系生活經驗,感受蒙古族人民迫不及待迎客的熱情;由“像一條彩虹”想開去,感受蒙古族人民盛裝迎客的情景。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點撥:抓住“歡呼著”“歡呼聲”,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想開去,想象他們都會歡呼什么,感受蒙古族人民喜迎遠客的熱情。抓住三句話中的“飛過來”“飛馳著”“飛過小丘”,引導發現作者通過反復寫“飛”,寫出了行動速度之快,進一步表現了蒙古族人民喜迎遠客的熱情。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放。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點撥:抓住“握住不放”想象當時雙方都在想些什么,感受“蒙漢情深”。根據生活經驗想開去,想象他們會說些什么,同桌間演演。(2)方法遷移,感受情深。①小組合作:感受“蒙漢情深”。A.默讀第4-5自然段,畫出能感受到“蒙漢情深”的句子。B.畫出關鍵詞,從這些地方想開去,把你想到的跟小組成員分享。C.小組代表發言,說出找到的句子。②交流指導。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點撥:通過“敬酒”與“回敬”想開去,想象他們都會說些什么,把賓客雙方喝酒時你來我往的深情厚誼表現了出來。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點撥:抓住“會心的微笑”想開去,想象“會心的微笑”里都包含著什么。感受他們之間的心意相通,情深意切。學生朗讀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點撥:從“情深”“何忍別”等關鍵性詞語中,想象作者一行與蒙古族人民分別的情景,感受人物不忍離別的場面;從“天涯”“碧草”“斜陽”等具有蒙古草原特色的景物上,進行情與景的交融想象。(3)聯系生活,感受惜別。過渡:老舍先生草原一游,感受到“蒙漢情深”,發出了“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感慨。①聯系生活經驗,請你想象老舍一行人與蒙古族人民依依惜別的畫面,寫幾句話。夕陽西下, ,這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②依依惜別的畫面是不是讓你想起了自己與人惜別的經歷呢?比方說,人來人往的車站,那聲聲汽笛催著你送別的人趕緊上車,你握著他的手不忍放開;面對即將轉學的同學在校園話別的一幕,那校園的一草一木是不是都訴說著不舍……我們一起交流惜別時的場景和當時的感受。小結:老舍先生的惜別,讓我們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別,由課文內容產生相似的聯想。我們還可以想到很多,如,讀了《草原》,可以去讀讀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讀讀其他作者描寫草原的文章。(板書:聯讀相似內容)設計意圖:由發現到領悟,再到運用,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之間的深情厚誼,依依不舍之情。讓學生從課文中的惜別場景中來,到生活中的惜別場景中去,借助“想開去”,把惜別畫面寫下來,把惜別場景說出來,表達依依不舍之情。三、課堂小結小結:作者老舍筆下的草原風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喜迎賓客和主客聯歡的每一個場景,讓我們每一位讀者又無比動容,感受到了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感受到了作者對草原和草原人民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另外,我們學會了閱讀課文內容時,可以還原所讀畫面想開去,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也可以聯讀相似內容想開去。四、拓展延伸過渡:我們一起欣賞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風光,感受了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梁衡筆下的八月末的草原吧!草原八月末(節選)梁衡朋友們總說,草原上最好的季節是七八月。一望無際的碧草如氈如毯,上面盛開著數不清的五彩繽紛的花朵,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風過時草浪輕翻,花光閃爍,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①但是不巧,我總趕不上這個季節,今年上草原時,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辦完事,主人說:“怕這時壩上已經轉冷,沒有多少看頭了。”我想總不能枉來一次,還是驅車上了草原。車子從圍場縣出發,翻過山,穿過茫茫林海,過一界河,便從河北進入內蒙古境內。剛才在山下溝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轉和在林海里感覺到的綠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個世界上,天地頓然開闊得好像連自己的五臟六腑也不復存在。②兩邊也有山,但都變成緩緩的土坡,隨著地形的起伏,草場一會兒是一個淺碗,一會兒是一個大盤。草色已經轉黃了,在陽光下泛著金光。由于地形的變換和車子的移動,那金色的光帶在草面上掠來飄去,像水面閃閃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綢緞上的反光。③草并不深,剛可沒腳脖子,但難得的平整,就如一只無形的大手用推剪剪過一般。這時除了將她比作一塊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準確的說法了。但這地毯實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個它;除了天的藍,就是它的綠;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這地毯上的牛羊。④這時我們平常看慣了的房屋街道、車馬行人還有山水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記憶。看著這無垠的草原和無窮的藍天,你突然會感到自己身體的四壁已豁然散開,所有的煩惱連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無影無蹤。你已經被融化在這透明的天地間。⑤點撥:這篇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八月末的草原,語句很優美,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賞析:句子①:用“朋友們總說”引入,想象出草原上鮮花盛開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七八月草原美景的向往之情。句子②: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寫出了作者初見草原時的感受,突出了天地的開闊。句子③:運用比喻,把金色的光帶比作水面閃閃的亮波和大綢緞上的反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草原的美麗。句子④: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草原的廣闊無垠。句子⑤:“被融化在這透明的天地間”形象地寫出了開闊的草原帶給人的神奇感受。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文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草原的美景。五、布置作業1.課后作業:(1)比較閱讀本文與“閱讀鏈接”中的片段,看看其中描寫的草原景象有何異同。(2)你是否有這樣印象深刻的“惜別”場景?模仿文中的寫法,用一小段文字,還原當時的場景。不少于150字。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閱讀和寫作,進行知識遷移與運用。【板書設計】草原草原風光 喜迎遠客 主客聯歡蒙漢情深閱讀時從所讀內容想開去還原所讀畫面 聯系生活經驗 聯讀相似內容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