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設計理念】本課的教學堅持“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用課文學語文”的理念,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整合”思想為策略,堅持“一課一得”的做法。抓住本課在表達上最顯著的特點——使用了對比手法,創新性地展開教學,讓學生習文悟法,提升語文能力。【學習目標】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關注人物的命運。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讀出來。3.認識對比手法,并了解其作用。【重點難點】在閱讀中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1.設計先學單,讓學生自主學習。2.課前,學生閱讀兩篇文章:一是六下主題叢書四《海那邊的故事》第2-10頁《雛菊》;二是學生作品《綻放的幸福之花》。(設計意圖: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把要學習的內容首先布置給學生自己去學習,課堂教學時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這就是“先學后教”。)【教學過程】一、趣味引入,提出“對比”1.先寫一個中等大的“對”字,問學生這個字是大還是小,再寫一個很小的“比”字,問“對”字是大還是小。2.師: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方法,作家就常常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文學創作,使人物形象鮮明,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就是運用對比法的高手。今天我們就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學習了解這種奇妙的方法。(設計意圖:能形象直觀的形式快速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節約了時間,體現了高效課堂的思想。)二、整體感知,指向“對比”1.檢查先學,說說本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2.交流匯報,指名回答。3.思考:讀了這個童話故事后,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預設一:“幸?!钡呐ⅰ#◣煟耗阋堰M入了美妙的童話世界了。還有不同意見嗎?)預設二:“可憐”的女孩。(師:你一定是個愛腦筋的孩子,文中明明說這位小女孩“多么幸?!?,你卻認為她可憐,其中必有原因。)(設計意圖:整體感知,大處著眼,板塊著手,避免細枝末節的繁瑣提問與分析講解。)三、理解感悟,認識“對比”1.師:作者既寫了小女孩的可憐,又寫了她的幸福,小女孩到底是幸福還是可憐呢?我們先來看看文中所寫的幸福是什么。2.投示,讀一讀: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師:小女孩“曾經的幸?!笔鞘裁茨??咱們先來找一找她的第一次“幸福吧”。3.理解第5自然段,引導思考:這幸福是真的嗎?不是的,這是幻象,是在頭腦中出現的虛幻的景象。然而小女孩的幻象就是她內心的獨白,就是她的渴望。聰明的同學們,從幻象中可以看到小女孩想得到什么?現實是怎樣的呢?小結:這里作者用美好的幻象與悲慘的現實進行了對比,使讀者更明白小女孩內心的需求,在幻象與現實的比照中激發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板書:美好的幻象、殘酷的現實4.指導感情朗讀。師:這段話非常生動感人,請按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吧。(1)投示內容: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這是怎么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2)指名讀,教師范讀。對比點評。(因勢利導:A.頭腦中要有“畫面感”,不宜讀得像抒情詩一樣,因為這是在講故事。B.幻象的內容是驚喜的、快樂的、美好的;現實的內容要讀得清楚明確,如同人清醒過來了一樣。)再指名讀。(設計意圖:語文的課堂不能沒有瑯瑯的讀書聲,但也不能盲目地讀。這里進行讀的訓練,把理解文章中心、掌握朗讀技巧、體會對比的好處融為一體,四兩拔千斤,簡約而不簡單。)5.總結學法師:剛才同學們的學習方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1)抓關鍵句,找出幻象的內容。(2)結合上下文,把幻象與現實進行對比,體會作者的意圖。(3)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6.運用學法,自主學習(1)各人自學師: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美好的幻象與殘酷的現實進行對比的呢?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交流先學情況。(2)檢查展示指名出來展示。(3)出示老師的表格,給同學們參考。次數 美好的幻象 殘酷的現實幻象內容 希望得到第一次 大火爐 溫暖 寒冷第二次 烤鵝 食物 饑餓第三次 圣誕樹 節日快樂 傷心第四次 奶奶 疼愛 孤獨第五次 跟奶奶飛走了 幸福 死亡7.感情朗讀(1)學生自選一段練習朗讀。(2)抽簽選一位同學讀,點評。(設計意圖:正如前面所述,學生通過課文的例子,目的是要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這里體現了重視學法指導的思想,同時又緊扣一課一得的目標“對比手法”進行。)8.體會對比法的作用。質疑啟思:假如這篇文章不寫幻象的內容,只寫現實的內容,效果會有什么不同?預設:沒有童話的味道,讀者印象不深刻,讀者有同情心沒那么強。作者巧妙的設置了美好的想象作為對比,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9.了解對比法的種類:(1)自比法師:剛才我們發現作者是把小女孩自己的幻象,與小女孩自己的現實進行對比的。自己與自己比,你們能給這種對比方法起個名字嗎?(如:自比法、縱向對比法。)投示:(資料袋)自比法:把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或者同一方面的前后不同表現列舉出來,形成對照,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的創作手法,也叫縱向對比法。(2)他比法師:除了這種“自比法”外,本文還有沒有別的對比手法呢?提示:前面部分寫到,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餓”,其他人都是這樣的嗎?師:對了,有錢的人家,正吃著噴香的烤鵝呢。這里把小女孩與別人進行了對比,取個什么名字?投示:(資料袋)他比法:把不同的兩個事物進行對比,形成對照,讓讀者在比較中凸現形象、辨別是非,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的創作手法,也叫橫向對比法。(設計意圖:“一課一得”的優勢性主要是避免了浮光掠影的面面俱到,而是重錘敲擊,掘地三尺,增強實效性。通過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讓學生知道了對比手法的種類,有助于自己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四、拓展閱讀,分辯“對比”(一)熱身運動:(難度:★)判斷下面的內容屬于哪種對比手法。A.自比法;B.他比法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 )2.《學弈》中的兩個孩子,其人一專心致志,另一人心不在焉。( )3 《巨人的花園》中的巨人,起初,他在花園周圍砌起圍墻,不讓孩子們進來玩;后來,他拆除圍墻,把花園給了孩子們。( )4.《“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巴迪,小時候寫了一首詩,母親說“精彩極了”,父親說“糟糕透了”。( )(二)小試牛刀:(難度:★★)1.閱讀主題叢書四《海那邊的故事》第2-10頁《雛菊》。用批注的形式標明文中的對比手法。預設:郁金香、牡丹驕傲不快樂,雛菊樂觀友好,很快樂。2.閱讀學生優秀作文。你發現了哪些內容運用了對比手法?師:并不是只有大師才會用對比法,小學生也會用。今年“三八”婦女節期間,大朗鎮開展了幸福家庭征文比賽。獲一等獎的作文已經制作成噴畫在我校一樓展示。我看了其中的一篇作文是三星小學的學生寫的,題目為《綻放的幸福之花》。他就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同學們閱讀一下,并找出來。五、舉一反三,運用“對比”1.說一說。根據下面的情境,想一想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中心,增強藝術感染力。情境一:我和小明坐公交車時,小明主動讓座給一位老人。(難度:★★★)要求: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小明是一個尊敬長輩的人。情境二:我和爸爸去釣魚。(難度:★★★★)要求:運用對比手法,說明做事要專心才能成功。情境三:題目《巧手媽媽》。(難度:★★★★★)要求:運用對比手法,贊揚媽媽有一雙巧手,表達我對媽媽的敬愛。(設計意圖: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里既有閱讀的實踐,又有知識運用的實踐,通過這些語文實踐,使學生把“認知”上升為“能力”,真正掌握對比法。)六、課外延伸,關注“對比”布置作業(一)閱讀“主題叢書四”下面的文章,找出對比法的地方作上批注。1.《森林中的三個小矮人》P122.《螞蟻和鴿子》P21(二)小練筆從上面提到的三個情景中選擇一個,寫一段話,注意用上對比手法。(設計意圖:于永正老師曾說,簡簡單單教語文,是指教學目標簡約,教學方法簡潔,它強調的是讀和寫。這個作業設計就是“務本”的,因為抓住了讀和寫進行。這也是語文主題學習所倡導的思想。)板書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設計意圖:所謂大道至簡,簡潔的板書便于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抓住重點,突出教學目標,給人深刻的印象。)附:《賣火柴的小女孩》先學作業《賣火柴的小女孩》先學作業班別 姓名一、把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再認真地讀兩遍。二、自學生字,批注讀音和組詞。(寫在書上)三、本文主要講一件什么事?四、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小女孩的“可憐”?哪些地方寫了小女孩的“幸福”?請畫出相關的句子并用文字批注。說明:“可憐”用直線畫,“幸?!庇貌ɡ司€畫。五、結合上下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填寫下面的表格。擦火柴的次數 美好的幻象 殘酷的現實幻象內容 希望得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六、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寫一寫你的想法或者思考。七、如果你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疑問,請記錄下來。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