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三模校校聯考地理試題單選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我國鄉村發展歷程中,介于縣城和鄉村之間的建制鎮(鄉)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縣城和鄉村的投資力度增大,縣城對鄉村地區的服務功能愈發突出,鎮逐漸成為城鄉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下圖為廣東省某典型縣域“縣-鎮-村”空間服務結構的演變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從階段I到階段Ⅱ的跨越,優先發展的是( )A.鄉鎮企業 B.鄉村農業 C.交通運輸 D.科學技術2.與階段I相比,階段Ⅱ的縣城駐地( )A.人口平均年齡變小 B.城市等級明顯提升C.服務空間范圍縮小 D.吸引村民就業減少3.階段Ⅱ①②③④建制鎮中,對農村地區服務功能仍較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河南葉縣被譽為“中國巖鹽之都”,葉縣的巖鹽起源于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時期,品質上乘,儲量豐富。近些年,葉縣通過補鏈、延鏈、強鏈,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鹽化工產業發展之路。距離制鹽企業不遠的幾家生產氯堿、聚碳材料、電池級碳酸鋰的企業,通過總長約1.5千米左右的管道相連,將小小鹽粒就地轉變成多種多樣的化工產品,實現了良性循環、有益互補。據此完成4~5題。4.葉縣巖鹽形成的時期( )A.華北草原面積擴大 B.聯合古陸開始解體C.喜馬拉雅山脈形成 D.無脊椎動物大繁盛5.管道連通上、下游企業的生態環境優勢是( )A.減少了企業的環境污染 B.降低了企業生產的成本C.提高了鹽資源的利用率 D.提升環境支撐服務功能墑情是指作物耕作層土壤中含水量多少的情況。深層土壤是淺層和中層水分存儲和供應的貯水庫,具有調節功能, 在失墑期,深層土壤水分不斷向上輸送,在增墑期,淺層土壤中過剩的水分不斷下滲,在深層土壤保存,但在供應和存儲的時間分布上有一個延遲。圖2是黃土高原某冬小麥產區(35°44'N,107°38'E)3-11月土壤多年平均含水量(mm)垂直分布圖。據此完成6~8題。6.下列受氣候影響小、含水量季節變化幅度最小的深度是( )A.20cm B.80cm C.120cm D.180cm7.深層土壤水分不斷向上輸送的時段是( )A.3月上旬 B.6月中旬 C.8月下旬 D.11月上旬8.為提高小麥產量,該地區農戶在4~5月的農田管理有效措施是( )A.田間燃放煙幕 B. 加強農田灌溉C.大力除蟲除草 D. 覆蓋黑色薄膜洱海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蒼山-洱海間地表水的補給來源多樣且相互轉化。受不同河段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蒼山-洱海間不同水體從上游流域匯入下游各河段的貢獻率不同。蒼山東坡十八溪以2200m 等高線和大麗線為界分為上、中、下游,實際蒸散量(植被蒸騰+地表蒸發)中游>下游>上游,該地區的村鎮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帶。圖3為蒼山東坡十八溪各河段分布圖,表1為蒼山東坡十八溪陸地上各水體對其下游水體的貢獻率(%)。據此完成9~11題。降水(%) 河水(%) 地下水(%)上游匯入中游 20 40.9 39.1中游匯入下游 23.5 48.6 27.9下游匯入洱海 23.0 37.2 28.39.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地點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該流域實際蒸散量中游>下游的原因可能是( )A. 平均氣溫:中游>下游 B. 植被覆蓋率:中游>下游C. 河流流速:中游>下游 D. 地表水資源:中游>下游11. 該區域7-8月的蒸散量比低海拔的干熱河谷地區更大,與此現象關系最小的是該區域( )A. 植被茂密,水體更豐富 B. 迎風地帶,風力較大C.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D. 海拔更高,氣溫偏低氣溫變化會對勞動者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會影響其家庭成員,進而增加勞動者的負擔。研究發現,企業在進行選址決策時會考慮氣溫變化因素,但氣溫變化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和非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精密器材、高技術、高技能等)的影響有所差異。圖4是我國日均溫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和非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選址決策意愿的影響關聯圖。據此完成12~13題。12. 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選址有一定拉力、而對非勞動密集型企業選址存在推力的日均溫區間是( )A.-12℃~-6℃ B.6℃~12℃C.21℃~27℃ D.30℃ 以上13. 氣溫變化影響勞動密集型企業選址決策意愿,主要是氣溫變化影響了( )①勞動力供給數量 ②勞動生產效率③勞動力性別構成 ④ 基礎設施的質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墾殖率是某區域的耕地面積占地域內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重要指標,常被拿來反映區域耕地開發水平。巴西耕地資源開發水平因受當地氣候、海拔、坡度、開發難易程度等外部條件影響而存在差異。某研究機構按氣候要素的緯向分布特征,將巴西氣候分為圖1所示的2類氣候區,圖2為不同高程帶下巴西耕地分布特征。據此完成14~16題。14. 圖5的下列氣候區中,墾殖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5. 巴西海拔0-200m高程帶的墾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平坦,旱澇頻繁 B. 風沙強勁,耕種難度大C. 高溫多雨,土壤貧瘠 D. 人口遷出,缺乏勞動力16. 研究者發現巴西坡地的南坡明顯比北坡墾殖率低,其首要影響因素是( )A. 光照 B. 土壤肥力 C. 降水量 D. 盛行風二、綜合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西非科特迪瓦的農業人口占總勞動力的49%,約800萬人從事可可和咖啡產業,可可出口占出口總量的40%。為提高本國可可加工率,實現產業升級,科特迪瓦將可可加工作為主導產業加以培育,中、科兩國在阿比讓工業園共建了科特迪瓦最大的加工廠,該廠擁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其產品的40%銷往中國。阿比讓港是西非重要的天然良港,是科特迪瓦和西非內陸國家主要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2012年中國公司承 建了阿比讓港口擴建工程,港口的年吞吐能力由60萬噸提高到185萬噸。圖7為科特迪瓦交通圖,表2、表3是該國經濟統計資料。表22020年科特迪瓦主要產業產值和占GDP比重產業 產值(億美元) 占GDP比重(%)可可 100.5 15.0采礦 28.0 4.0石油加工 3.3 0.47能源 14.9 2.12建筑 22.0 3.13交通 40.7 5.80通信 22.0 3.13商業 104.7 14.95表3科特迪瓦主要經濟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728.3美元(2023年),世界排名134三大產業比重(%) 按一二三產業排序 28.8:21.8:49.4主要進口商品 食品、輕工、機電、成品油、藥品等主要出口商品 可可、咖啡、橡膠、棉花、原油、金礦等(1)據表2、表3描述科特迪瓦的經濟特征。(6分)(2)簡述中國在科特迪瓦共建可可加工廠應考慮的有利條件。(4分)(3)指出阿比讓港擴建后產生的經濟效益。(4分)1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秦皇島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以古生物化石、地層剖面、巖溶地貌和花崗巖地貌為特色。在野外考察中,谷坡、谷底(河床和河漫灘)是觀察河谷地貌的要素。圖8是某地學小組研學考察點分布圖,圖9是大石河支流風化殼垂直剖面圖,圖10是水崖村附近河谷地貌圖。(1)據圖9,分別說明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和動物對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6分)(2)指出圖10中河谷地貌的特征。(6分)(3)分析圖10中聚落、農田主要分布在河流階地上的原因。(4分)(4)指出秦皇島地質遺跡的利用價值。(4分)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哥倫比亞是世界上美麗、稀有的高品質祖母綠主產區,其祖母綠礦屬于新近紀低溫低壓鹵水熱液型礦,因巖漿的構造活動產生熱鹵水,熱鹵水淋濾在礦床圍巖——黑色頁巖的時候會攝取黑色 頁巖里的鈹、鉻、釩等元素(鉻和釩存在于地殼,鈹位于上地幔),然后在頁巖自由寬 敞的孔隙空間里形成祖母綠晶體,斷層活動將礦床抬升至巖石圈上部(埋深約600m左右)。與其他變質作用類祖母綠礦相比,該過程較迅速,沒有過多的時間接納周圍的巖石礦物,成礦溫度和壓力較低,對祖母綠晶體的色度、內部凈度、晶體結構都會產生影響。圖11為哥倫比亞的祖母綠礦區地質圖。(1)說明斷層對圖中祖母綠礦形成的作用。(6分)(2)據材料推測哥倫比亞祖母綠寶石的特征。(6分)(3)從自然條件角度,指出哥倫比亞祖母綠礦的開采難度。(6分)2025屆高三三模校校聯考地理參考答案1.C。縣城對鄉村地區的服務功能愈發突出,而交通條件的改善可以加強縣一村的空間聯系,因此可推測近年來國家對縣城和鄉村投資的重點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比較兩階段的圖可知,與階段I相比,階段Ⅱ縣與鎮的空間聯系增強,縣與村之間直接空間聯系增多,縣城對鄉村的直接服務加強,這主要得益于交通條件的改善,C正確。村與鎮的空間聯系渠道由單一向多點多重聯系轉變,與優先發展鄉村農業、鄉鎮企業和科學技術關系不大。排除ABD。故選C。2.A。比較兩階段的圖可知,與階段I相比,階段Ⅱ縣與鎮的空間聯系增強,縣與村之間直接空間聯系增多,縣城對鄉村的直接服務加強。縣城駐地成為鄉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場所,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在縣城就業,會使人口平均年齡變小,A正確;圖示縣城服務范圍變化不大,推測城市等級無明顯提升,B錯誤;圖示縣城服務范圍變化不大,但不代表不變,C錯誤;縣城對鄉村地區的服務功能愈發突出,說明吸引村民就業應增加,D錯誤,故選A。3.A。由材料可知,介于縣城和鄉村之間的建制鎮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由階段2的圖可知,①地與建制鎮的聯系比較緊密,與縣城的聯系較少,而②③④地與縣城的聯系都較緊密,故階段Ⅱ①②③④建制鎮中,對農村地區服務功能仍較強的是①,A正確,排除B、C、D。故選A。4.B。 葉縣巖鹽的形成時期是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時期,屬于中生代早期,此時聯合古陸開始解體。華北平 原形成是在中生代(1.3億年以前的燕山運動時期)以后,草原面積擴大發生在新生代;喜馬拉雅山脈 形成也是發生在新生代;無脊椎動物大繁盛是在古生代。故選B。5.A。 管道將原料、產品的企業通過這個管道變成一個整體,實際上是運輸方式的變化,使運輸更快捷、封閉, 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又降低了企業成本,真正實現鹽化工產業鏈條的閉合循環。管道運輸無 法提高鹽資源的利用率,也無法提升環境支撐服務功能,降低企業生產的成本屬于經濟效益,不屬于生 態環境優勢。故選A。6.D。 據圖,土壤20cm處年均含水量最高為25-26mm, 最低為12-13mm, 其變幅為12-14mm; 依此類推,80cm處變幅為10-12mm,120cm 處變幅為5-7mm,180cm 處變幅為3-5mm。據圖180cm處波動小,埋藏深,受 氣候影響小。故選D。7.B。 根據材料,在失墑期,深層土壤水分不斷向上輸送,可知:6~7月40~80cm 層為土壤含水量的極小值區 ( < 1 2mm), 而深層含水量為13-14mm, 深層水分不斷向上傳輸以補充上層作物水分消耗。故選B。8.B。4~5 月為冬小麥拔節抽穗期,是小麥莖桿發育、穗部器官形成旺盛階段,對水分要求敏感,需水量最多,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時段土壤含水量不斷減少,主要是春季氣溫回升快,少雨多風,干旱頻繁,水分的供需矛盾最為緊張,因此需要加強農田灌溉,以補充土壤水分。故選B。9.C。 在蒼山東坡十八溪,上游的降水貢獻率最小,而中游降水對地表水的貢獻率呈增加趨勢(從20%增加至23.5%),下游降水的貢獻率23.0%,表明蒼山東坡中、下游的降水量較多,而上游較少。同時,結合山 地降水的分布規律:理論上,山地一定高度(多為1500~2500m) 降水量最多,之后降水量隨高度增加 而逐漸減少。綜合判斷,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③地降水量可能最少。故選C。10.B。 據材料可知,實際蒸散量中游>下游,實際蒸散量為植被蒸騰+地表蒸發。下游地區地表溫度高,地表蒸發比中游強烈,而材料說實際蒸散量中游>下游,說明下游植被蒸騰量較少,可推知下游植被覆蓋較少(加之村鎮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帶,也可說明),因而中游實際蒸散量比下游大的原因是植被覆蓋率比下游 高。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平均氣溫應當是中游<下游;因水是向低處流,地表水資源由中游匯集到下游,但無法判斷流速大小,且流速與蒸散量關系不大。故選 B。11.D 。 該區域7-8月蒸散量更大,這與該區域平均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蒸發強烈的環境條件相匹配。而低海拔的干熱河谷地區溫度更高,但相對偏干,水體類型較少,風力較小,太陽輻射相對較弱。 故選D。12.C 。 據圖可以看出,適宜的氣溫是有利于企業的選址決策的,對企業的選址決策有一定的拉力,溫度過高、過低與企業選址決策均呈負相關。圖中-12℃~-6℃、30℃以上勞動密集型和非勞動密集型企業選址決策 意愿均為負(即推力);6℃~12℃兩類企業選址決策意愿為正,有一定的拉力;21℃~27℃勞動密集型 企業選址決策意愿為正(即拉力),而非勞動密集型企業選址決策意愿為負(即推力)。故選C。13.A。 勞動力供給是企業選址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極端溫度下,人體出現病痛的可能性更大,在氣溫變化劇烈的地區,勞動力生產率更低,為了獲取更高的收入回報或者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勞動力就會考 慮向氣溫適宜地區流動。綜合來說,勞動力無論是在過高或過低的氣溫環境中工作,其生產率都會受到 影響,同時氣溫變化所導致的勞動力供給數量不足和勞動力質量下降會造成當地對企業的吸引力降低, 進而減少新建企業數量。氣溫變化不會影響勞動力性別構成和基礎設施的質量。故選A。14.D。 從圖6看出,巴西耕地分布與海拔高度呈先增后減趨勢,其耕地主要集中在丘陵及中部的高原上,據圖5河流的分布并結合相關地理知識,①區處于山地偏東風(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的迎風坡,②為亞馬 孫平原,北部①區為熱帶雨林氣候,南部①區部分為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由于處于 偏東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過于濕熱:②處于赤道氣候區,氣溫高、降水豐富,氣候過于濕熱,①② 兩區由于過多降水易導致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土地墾殖活動相對較少。③為半干旱氣候區(巴西高原 東部山地的背風地帶,降水較少),④為高海拔熱帶草原氣候區,該地區水熱條件較為優越,墾殖率高。 故選D。15.C 。 在海拔范圍0-200m區域內,耕地主要分布在亞馬孫平原上,平均墾殖率僅4.98%,這是由于該地區高溫、多雨、濕度大,微生物高度活躍,有機質易被分解,土壤缺乏有機肥且極易水土流失,不適合種植 業發展。故選C。16.A。 南坡明顯比北坡墾殖率低,主要是巴西位于南半球,其北坡是陽坡,這些區域太陽輻射強(雨水多的地區太陽輻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更大),而相對應的南坡是陰坡方向,太陽輻射較少,為相對不適宜耕作區。 北坡的土壤肥力不一定比南坡高(部分區域因為水土流失和微生物分解作用,甚至會比南坡低):該區域 影響南、北坡的盛行風為低緯信風,主要影響降水量:該區域坡地的南、北坡大多為迎風坡,降水均較 豐富,但過多的降水反而不利于種植。故選A。17 . (1)特征: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結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制造業落后;第三產業比重大(傳統運輸和商業為主)。對外貿易:出口農、礦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為主。(每個角度2分,共6 分 )(2)有利條件:政府建工業園,降低了建設成本;可可加工原料豐富;有穩定的國際市場;產品質量高,競爭 力強,經濟效益好;當地勞動力豐富、廉價。(每點1分,共4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3)效益:貨物數量增大(擴大貿易規模)、品種增多(經濟效益提高);減少貨物滯留時間或提高貨物周轉速 度,(或節約時間)降低物流成本;中轉貨物增多,帶動臨港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每點2分, 共 4分 )18 . (1)作用:植物:吸收多種營養元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活體)有機物,然后以有機(植物)殘體形式歸還 給土壤(2分);微生物:生物殘體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向土壤釋放腐殖質(有機質),使營養元素富集于母質(土壤) 表層(2分);植物根系和動物:植物根系和動物可以加速巖石風化,疏松土壤,改變土壤結構和孔隙度,幫助水分和空氣滲透到更深的土層中(2分)。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土壤礦物顆粒團聚。(2)特征:河谷不對稱,右岸為凹岸,谷坡陡(2分);左岸為凸岸,谷坡較平緩,有兩級階地分布(2分);凸 岸處河漫灘寬,河床窄,呈曲流(或呈“S”形彎曲,即河曲)(2分)。(3)原因:階地平坦,面積較寬,土壤肥沃,便于耕作;緊臨河岸,方便取水;房屋、農田不受洪水淹沒,遠 離陡坡以避崩塌、滑坡。(每點2分,答對2點得4分)(4)價值:奇異的山石組合,具有科研、地學研究價值(2分);特色地貌也具有觀賞、旅游的資源價值(2分)。19 . (18分)(1)作用:斷層為成礦流體(或熱鹵水)提供了通道:斷層活動使黑色頁巖破碎,有助于攝取更多的成礦元素: 斷層活動可加強地殼的抬升,礦床被抬升到巖石圈上部。(每點2分,共6分)(2)特征:哥倫比亞祖母綠礦形成過程中沒有過多時間接納周圍的巖石礦物,所以寶石色澤鮮艷濃郁純正(或 寶石內部凈度好;或寶石雜質少);成礦溫度、壓力低,寶石晶體結構致密性低(或寶石硬度低;或寶石多裂縫)。(材料推測1分,特征2分,每點3分,共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3)難度:處于板塊擠壓地帶,斷層多,地質條件復雜:礦床埋藏深度大(通常位于地下600米深),開采條件惡劣;地形復雜(或地勢起伏大),礦床巖石堅硬,需爆破開采礦石,技術要求高。(每點2分,共6 分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