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本欄目對應學生用書P189)【A基礎培優練】時間:30分鐘 總分:54分(知識點1:喀斯特地貌。知識點2:海岸地貌。知識點3:冰川地貌)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知識點1]喀斯特地貌發育受石灰巖分布、地殼運動、氣溫和降水影響。石灰巖主要形成于清澈而溫暖的淺海環境。我國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叢、孤峰等(如圖),該地石灰巖形成于同一時期且厚度相當。據此完成第1~2題。1.該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地形區是( )A.青藏高原 B.云貴高原C.黃土高原 D.內蒙古高原2.根據水溶蝕程度,該地峰林、峰叢、孤峰中石灰巖接受溶蝕的先后次序是( )A.孤峰中的石灰巖、峰叢中的石灰巖、峰林中的石灰巖B.峰林中的石灰巖、孤峰中的石灰巖、峰叢中的石灰巖C.孤峰中的石灰巖、峰林中的石灰巖、峰叢中的石灰巖D.峰叢中的石灰巖、峰林中的石灰巖、孤峰中的石灰巖[知識點1]我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廣西某溶洞數百米長的洞穴中,分布著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蓮花盆(如圖)。蓮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的盆狀或圓盤狀喀斯特地貌。據此完成第3~5題。3.與北方地區相比,我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廣泛的主要原因是( )①氣候溫暖濕潤 ②土壤深厚 ③碳酸鹽巖廣布 ④地表水、地下水豐富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形成蓮花盆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溶蝕 B.流水沉積C.重力坍塌 D.流水側蝕5.適合蓮花盆景觀形成的條件是( )A.充足的水汽 B.急流的水體C.豐富的泥沙 D.平坦的河床[知識點2]海南島西北部的五彩灣是一片玄武巖基巖海岸地區,存在大量海蝕地貌,海蝕崖底部有沙灘、崖底植被和海岸滑塌堆積物。五彩灣海蝕崖頂部建有大面積風力發電機群,其近岸近年來也被儋州市開發為海洋牧場示范區。下圖為五彩灣地貌示意圖。據此完成第6~8題。6.下列關于該地區地貌形成及其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海蝕崖基底部位最易被侵蝕B.海蝕崖的中部易形成海蝕洞C.海蝕平臺面積始終保持穩定D.沙灘的堆積物主要來自岸坡7.當海水位于低潮平面時,海蝕平臺可進行的活動是( )A.沖浪 B.游泳C.劃船 D.趕海8.能有效減輕海浪對海蝕崖的侵蝕作用的是( )A.清除崖底滑塌堆積物B.建設風力發電機群C.擴大海蝕平臺面積D.開發近海海洋牧場[知識點3]下圖為冰川地貌素描圖。讀圖,完成第9~10題。9.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 )A.冰斗、U形谷、角峰B.U形谷、冰斗、角峰C.冰斗、角峰、U形谷D.角峰、冰斗、U形谷10.下列有關圖中地貌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③地貌屬于冰磧地貌B.②地貌主要出現在兩極地區C.①地貌的形態特點是高聳尖銳D.該地貌遺跡大量分布在非洲[知識點3]峽灣是兩側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寬且深度大的海灣,多分布在高緯度沿海地區。右圖為某峽灣景觀圖。據此完成第11~13題。11.形成峽灣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海浪侵蝕C.冰川侵蝕 D.風力侵蝕12.該峽灣地貌的形態類似于( )A.V形谷 B.U形谷C.海蝕崖 D.岬角13.下列地貌與峽灣成因相同的是( )A BC D[知識點2]貝殼堤是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貝殼堤的分布。讀圖,完成第14~15題。14.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C.位置穩定 D.反復進退15.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處的泥沙,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A.形成新的貝殼堤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二、不定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9分)[知識點1]深洼地(巖溶峰叢洼地)由正向凸的石峰和負向凹的封閉洼地組成。對深洼地形態特征進行研究,有利于充分挖掘地質遺跡的價值,對地質遺跡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圖示意深洼地形成過程。據此完成第16~18題。16.圖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流水溶蝕C.風力堆積 D.流水堆積17.影響深洼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巖溶裂隙發育 B.地下河坍塌C.大氣降水持續 D.地表水匯流18.深洼地最典型的區域最可能分布在( )A.陜西 B.貴州C.廣西 D.浙江【B素養提升練】一、單項選擇題壺穴是指自然外力對基巖表面侵蝕而形成的凹坑。我國貴州省綏陽縣境內的陰河洞內發育著數量眾多的壺穴。陰河洞內碳酸鹽巖廣布,氣溫常年保持在10~14 ℃。下圖為陰河洞壺穴的演變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第1~3題。1.壺穴發育的過程是( )A.a→b→c→d B.b→d→a→cC.c→b→d→a D.d→a→b→c2.始終伴隨壺穴發育的地質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流水溶蝕C.冰川侵蝕 D.風力侵蝕3.壺穴發育最快的時段在( )A.1—3月 B.3—6月C.6—9月 D.9—12月二、綜合題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基巖海岸是指由巖石組成的海岸,該類型海岸常見的地貌有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崖、海蝕平臺和海蝕柱。基巖海岸的主要特征是岸線曲折、灣岬相間、岸坡陡峭。十二使徒巖位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坎貝爾港國家公園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2 000萬年歷史了。下圖為十二使徒巖景觀圖。(1)指出該景觀所屬的海岸地貌類型及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2)隨著時間的推移,推測該地貌景觀的形態變化及其與海岸之間距離的變化。(3)分析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的演化過程。參考答案【A基礎培優練】單項選擇題【答案】1.B 2.C [解析]第1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較高,氣候干旱,主要以冰川地貌和風成地貌為主,A項錯誤;我國云貴高原以石灰巖為主,且氣候濕潤,降水量較大,所以喀斯特地貌廣布,B項正確;黃土高原處于我國季風區向非季風區的過渡區,主要以流水地貌和風成地貌為主,C項錯誤;內蒙古高原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主要以風成地貌為主,D項錯誤。第2題,石灰巖出露地表時間越早,接受流水溶蝕越早。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流水溶蝕程度較輕,接受溶蝕時間較晚;峰林基部石灰巖厚度變薄,斷續相連,流水溶蝕程度較重,接受溶蝕時間較早;孤峰基部石灰巖分離,厚度最薄,流水溶蝕程度最嚴重,接受溶蝕時間最早。所以接受溶蝕的先后次序是孤峰中的石灰巖、峰林中的石灰巖、峰叢中的石灰巖,C項正確。【答案】3.C 4.B 5.D [解析]第3題,與北方地區相比,西南地區碳酸鹽巖廣布,氣候更溫暖濕潤,地表、地下徑流更為豐富,更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形成,①③④正確;西南地區土壤更貧瘠。②錯誤。C項正確。第4題,由材料“蓮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層水中由水底向上發育的盆狀或圓盤狀喀斯特地貌”可知,蓮花盆為地下喀斯特景觀中的獨特鈣華景觀,是含有碳酸氫鈣的地下水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的碳酸鈣沉淀物,因此為流水沉積地貌,B項正確。第5題,分析材料可知,蓮花盆發育最主要的條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淺水池,且有相對穩定的沉積環境,平坦的河床有利于形成薄層水環境,有利于發育蓮花盆景觀,D項正確。【答案】6.A 7.D 8.D [解析]第6題,讀圖可知,高潮平面可以淹沒海蝕崖底部,且海蝕崖底部有海水侵蝕形成的凹陷,由此可知海浪對海蝕崖的侵蝕作用集中在海蝕崖的基底部位,海蝕洞易出現在海蝕崖底部,A項正確,B項錯誤;海蝕平臺是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的,當波浪通過平臺將能量全消耗于對平臺的摩擦以及對碎屑物質的搬移時,海蝕崖才停止后退,C項錯誤;讀圖可知,沉積物分布在低于低潮平面的岸坡上,因此沙灘的堆積物并不是主要來自岸坡,D項錯誤。第7題,當海水位于低潮平面時,海蝕平臺出露,可以進行趕海活動,D項正確。第8題,開發近海海洋牧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海浪,減輕海浪對海蝕崖的侵蝕作用,D項正確。【答案】9.D 10.C [解析]第9題,讀圖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冰斗是一種三面環以峭壁、呈半圓形劇場形狀或圍椅狀的洼地,②符合;角峰是指由幾個冰斗所圍成的山峰,①符合;U形谷是由冰川過量下蝕和展寬形成的典型冰川谷,兩側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橫剖面近似U形,③符合。因此,圖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別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D項正確。第10題,圖中③地貌為U形谷,屬于冰川侵蝕地貌,A項錯誤;②地貌為冰斗,是山岳冰川地貌,兩極地區為大陸冰川地貌,B項錯誤;①地貌為角峰,特點是高聳尖銳,C項正確;冰川地貌遺跡大量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緯度較低的非洲大陸分布少,D項錯誤。【答案】11.C 12.B 13.C [解析]第11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峽灣屬于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冰期時冰川面積擴大,地表在冰川強烈的侵蝕作用下形成了幽深峽谷,之后海水入侵形成峽灣,C項正確;流水侵蝕和海浪侵蝕可能會加速峽灣的形成,但不是形成峽灣的主要外力作用;峽彎形成與風力侵蝕關系不大。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峽灣“兩側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寬且深度大”,其形態類似于同為冰蝕地貌的U形谷,B項正確;V形谷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海蝕崖和岬角是由海浪作用形成的。第13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峽灣是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C項示意角峰,也是由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C項正確;A項示意風蝕蘑菇,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B項示意黃土高原,主要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而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則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D項示意海蝕地貌,由海浪侵蝕作用形成。【答案】14.C 15.B [解析]第14題,貝殼堤是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都會有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所以只有海岸線位置穩定才會形成貝殼堤。第15題,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貝殼堤外堆積,形成新海岸,從而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海岸線位置穩定才能形成貝殼堤,所以泥沙的不斷堆積并不能形成新的貝殼堤;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搬運泥沙在入海口堆積形成的,與貝殼堤外的堆積無關;河流改道是在內陸地區發生的,不會發生在海岸線位置。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6.B 17.AC 18.BC [解析]第16題,深洼地是巖溶峰叢洼地,屬于典型的巖溶地貌,而巖溶地貌屬于流水溶蝕地貌,B項正確。第17題,讀圖可知,原有巖體中有裂縫水,且溶蝕最為嚴重的地區就是在裂縫水區域,可以判斷深洼地是由巖溶裂隙發育,A項正確;地下河并未坍塌,坍塌的是地下溶洞,促使洼地規模擴大,B項錯誤;讀圖可知,該區域在三個時期內都有大氣降水,持續大氣降水為流水溶蝕作用提供水分條件,C項正確;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河、溶洞,地表水不易匯流,D項錯誤。第18題,深洼地為巖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在我國西南地區廣為分布,貴州、廣西喀斯特地貌廣布,B、C項正確。【B素養提升練】一、單項選擇題【答案】1.C 2.B 3.C [解析]第1題,由材料可知,壺穴是指自然外力對基巖表面侵蝕而形成的凹坑。洪水期時,水流向下游流動過程中,對下游河床產生侵蝕作用。圖中下游河床基巖存在節理和裂隙,隨著長期的流水侵蝕和溶蝕作用,基巖被破壞的程度不斷加深,壺穴的深度和面積不斷擴大,順序應為c→b→d→a,C項正確。第2題,由材料可知,陰河洞內碳酸鹽巖廣布,碳酸鹽易與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產生溶蝕作用,大多數時間處于溶蝕狀態,B項正確。第3題,壺穴的形成是在流水溶蝕、侵蝕共同作用形成的,其發育速度取決于河流水量的大小,貴州省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集中在夏季,在季節性洪水的影響下,壺穴發育速度較快,C項正確。二、綜合題【答案】4.(1)地貌類型:海蝕柱。主要地質作用:海浪侵蝕。(2)隨著時間推移,海蝕柱在海蝕作用影響下,體積會變小,并且海蝕柱與海岸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3)向海洋突出的陸地,兩側受海水侵蝕,形成海蝕洞穴;海水繼續侵蝕,使兩側的海蝕洞穴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形成海蝕拱橋;隨著海蝕洞穴擴大,海蝕拱橋坍塌,形成海蝕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