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5.2 土壤的形成(本欄目對應學生用書P216)【A基礎培優練】時間:30分鐘 總分:51分(知識點1:成土因素。知識點2:土壤剖面)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知識點1]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巖、頁巖快速風化發育而成,富含磷、鉀等營養元素。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層淺薄,土壤剖面上、下差異小。據此完成第1~3題。1.形成紫色土的砂巖中可能發現( )A.霸王龍化石 B.筆石化石C.三葉蟲化石 D.猛犸象化石2.影響紫色土顏色的主導因素是( )A.水分 B.坡向C.生物 D.成土母質3.紫色土剖面上、下差異小,是由于( )①地表枯枝落葉多 ②成土母巖風化快 ③土層侵蝕快 ④土壤發育時間長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知識點1、2]云南昆明某高中地理興趣小組在學校附近山區進行紅壤野外觀測實踐,并撰寫了研究性學習報告。下圖為該小組撰寫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和繪制的土壤剖面圖。據此完成第4~5題。4.該報告及剖面圖的兩處明顯錯誤是( )①腐殖質含量低 ②通氣透水性好 ③淀積層和淋溶層位置 ④母質層和母巖層位置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5.紅壤形成過程中( )①成土母質決定淋溶層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機質主要來源 ③高溫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響其土層厚度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知識點2]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質隨下滲水流向下淋洗轉移的過程。下表為某土壤剖面的四項營養元素指標表。讀表,完成第6~7題。深度/厘米 氮/(毫克/ 千克) 磷/(毫克/ 千克) 鈉/(毫克/ 千克) 鎂/(毫克/ 千克)0 128 340 30 1020 91 265 45 1050 84 283 56 86.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A.氮 B.磷C.鈉 D.鎂7.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強可能會導致( )A.地下水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劇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鹽漬化加劇[知識點2]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土壤水分成為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瓶頸”。為了治理水土流失,當地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主要造林樹種有刺槐、油松等。下圖為該地不同坡向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與月降水量統計圖。據此完成第8~10題。8.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造林地是( )A.陰坡刺槐林地 B.陰坡油松林地C.陽坡刺槐林地 D.陽坡油松林地9.當地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含水率差異較大,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降水量 B.蒸發量C.植物需水量 D.凍土層厚度10.該地雨季土壤含水率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雨季( )A.土壤緊實,不利于雨水下滲B.暴雨頻發,水土流失嚴重C.雨熱同期,蒸發和植物蒸騰旺盛D.晴天日數少,太陽輻射弱[知識點1]環北極地區多年凍土分布廣泛,其中46%為不連續狀態,且通常具有較高的土壤有機碳。下圖示意環北極地區多年凍土區碳儲量來源。據此完成第11~12題。11.環北極地區凍土層中有機碳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植被凋落物不易分解B.濕地廣,固定有機碳能力較強C.冰川大量融化,有機碳釋放量大D.土壤呼吸作用強,吸收有機碳多12.北極陸地凍土土壤有機碳含量最穩定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知識點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簡稱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體積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體內碳的總和。下圖為內蒙古溫帶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間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第13~14題。13.引起內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溫度C.降水量 D.耕作制度14.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這主要是因為越往深處土壤( )A.有機質含量越少 B.通氣狀況越好C.環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發達15.[知識點1]黑土地是世界公認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地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含量高,肥力普遍比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高2至5倍。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比,東北地區黑土地( )A.農作物生長更快 B.淋溶作用更強C.有機質分解更慢 D.酸化威脅更強二、不定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分)[知識點1、2]下表為我國華北地區某山地草原不同海拔土壤剖面相關數據表。據此完成第16~17題。海拔/米 坡度/° 腐殖質層厚度/厘米1 572 15 741 592 56 561 609 54 281 621 20 471 635 22 2216.據表推測,該地腐殖質層較厚的位置( )A.坡度大,降水多 B.海拔高,溫度低C.坡度小,侵蝕少 D.海拔低,土層厚17.該地腐殖質層較厚,主要影響因素有( )A.植被類型 B.人類開發C.風沙活動 D.降水特征【B素養提升練】一、單項選擇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由土地利用方式改變導致的土壤碳庫變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土壤有機碳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是通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等的合稱。研究發現,天山北坡雪嶺云杉林被開墾為農田的土壤有機碳儲量減少。下圖示意該地森林與農田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據此完成第1~2題。1.農田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減少,主要原因是農田( )A.植被覆蓋率低 B.作物生長期短C.大量施用化肥 D.開墾面積較大2.為了增加農田土壤有機碳,緩解氣候變暖,應采取的農業生產措施有( )①實現秸稈還田 ②增施有機肥 ③退耕還林 ④推廣少(免)耕技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二、綜合題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棕壤是發育于暖溫帶濕潤氣候區落葉林下的土壤,其土層呈鮮棕色,有機質含量高。我國的棕壤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區,所處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成土母質多為花崗巖、片麻巖及頁巖的風化產物。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地區的土壤為磚紅壤,有機質含量非常低,呈酸性且黏重。早期歐洲殖民者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在一種與自然土壤迥異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據研究,這種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讓木材、稻草或農作物廢棄物在缺氧的環境下燃燒,得到的物質就是生物炭)。下圖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示意圖,其中圓圈大小反映養分儲量的多少,箭頭粗細表示養分流量的大小。(1)說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2)據圖分析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土壤貧瘠的原因。(3)簡述當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參考答案【A基礎培優練】單項選擇題【答案】1.A 2.D 3.B [解析]第1題,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巖、頁巖快速風化發育而成”可知,侏羅紀、白堊紀是恐龍時代,因此,推斷其有恐龍化石,A項正確;筆石和三葉蟲形成于古生代,B、C項錯誤;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的第四紀,D項錯誤。第2題,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巖、頁巖快速風化發育而成,富含磷、鉀等營養元素”可知,其顏色與成土母質有很大關系,D項正確。第3題,由材料“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層淺薄,土壤剖面上、下差異小”可知,紫色土剖面上、下差異小是由于水土流失快,表層的有機質難以積累,土層侵蝕快,土層薄,②③正確;地表枯枝落葉多,有機質豐富,上、下差異大,①錯誤;土壤發育時間短,土壤不夠成熟,④錯誤。【答案】4.B 5.C [解析]第4題,云南昆明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腐殖質積累,所以導致紅壤的有機質含量低,排除①;該地區降水多,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通氣透水性差,②符合題意;淀積層是由上層的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故圖中淀積層和淋溶層位置錯誤,③符合題意;母質層是由母巖層表層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形成,其位置正確,排除④。B項正確。第5題,紅壤的形成過程中,生物是其有機質的主要來源,②正確;地形坡度會影響其土層厚度,④正確;成土母質決定了紅壤的礦物質組成,而不是淋溶層厚度,①錯誤;高溫條件下有機質易被分解,不利于有機質的保存,③錯誤。C項正確。【答案】6.C 7.C [解析]第6題,讀表可知,氮、磷和鎂元素的表層含量比深層大,受淋溶程度不高,排除A、B、D三項;鈉元素由表層到深層含量逐漸升高,說明由表層通過淋溶作用轉移到深層的鈉元素最多,受淋溶程度最高,故C項正確。第7題,在濕潤地區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水分長時間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層中的可溶性物質和細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漸形成土色變淺、質地變粗、酸度加大、肥力較低的土層。【答案】8.A 9.B 10.C [解析]第8題,讀圖可知,陰坡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說明水土保持效果最好,A項正確。第9題,由圖可知,陽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分別低于陰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主要是因為陽坡吸收太陽輻射多,土壤溫度高,蒸發量大,失去水分多;陰坡土壤溫度低,蒸發量小,土壤保存的水分多,B項正確。第10題,由圖可知,該地6至9月為雨季,該季節黃土丘陵溝壑區雨熱同期,正值刺槐和油松生長旺季,高溫促進蒸發,散失部分水分,植物生長過程中需水量大,植物蒸騰量也大,使土壤含水率不高,C項正確。【答案】8.A 9.B 10.C [解析]第8題,讀圖可知,陰坡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說明水土保持效果最好,A項正確。第9題,由圖可知,陽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分別低于陰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主要是因為陽坡吸收太陽輻射多,土壤溫度高,蒸發量大,失去水分多;陰坡土壤溫度低,蒸發量小,土壤保存的水分多,B項正確。第10題,由圖可知,該地6至9月為雨季,該季節黃土丘陵溝壑區雨熱同期,正值刺槐和油松生長旺季,高溫促進蒸發,散失部分水分,植物生長過程中需水量大,植物蒸騰量也大,使土壤含水率不高,C項正確。【答案】13.C 14.A [解析]第13題,圖示信息顯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呈現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的分布格局,與降水量的變化趨勢一致,C項正確。圖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變化主要體現的是降水量的水平變化,與海拔、溫度和耕作制度無關,A、B、D項錯誤;第14題,表層土壤積累了較多的腐殖質,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同時表層積聚了大量植物根系,而越往土壤深處,植物根系越少,有機質的含量越少,A項正確,D項錯誤;越往土壤深處,土壤越緊實,通氣狀況越差,B項錯誤;深層土壤的環境條件趨于穩定,對微生物的影響較小,C項錯誤。【答案】15.C [解析]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作物生長慢,有機質分解慢,A項錯誤,C項正確;東北地區降水比長江中下游平原少,淋溶作用弱,B項錯誤;長江中下游平原酸化威脅更強,D項錯誤。不定項選擇題【答案】16.CD 17.AD [解析]第16題,讀表可知,腐殖質層厚度最大的地點坡度最小,坡度小,坡面徑流流速慢,腐殖質層受侵蝕較少,A項錯誤,C項正確;讀表可知,該地腐殖質層厚度大致由海拔低處向海拔高處減少,可能是坡面物質向下遷移使得海拔低處土層較厚所致,B項錯誤,D項正確。第17題,讀表可知,該地腐殖質層整體上較厚,這可能與當地草原植被密切相關,草原植被生長更新快,補給土壤的有機質多,A項正確;該地位于華北地區,該地草原植被的形成與該地降水較少有關,而降水較少對腐殖質層的沖刷作用較弱,這也是該地腐殖質層較厚的原因之一,D項正確;人類開發容易破壞腐殖質層,使得腐殖質層變薄,B項錯誤;風沙活動不利于植被生長,可能使得腐殖質層變薄,C項錯誤。【B素養提升練】一、單項選擇題【答案】1.A 2.D [解析]第1題,與森林土壤相比,天山北坡農田林木減少,植被覆蓋率低,土壤有機質補給減少,有機碳密度降低,A項正確。第2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機碳的補給,①②正確;推廣少(免)耕技術可以減少土壤有機碳的消耗,④正確;退耕還林不屬于農業生產措施,不符合題意,③錯誤。D項正確。二、綜合題【答案】(1)氣候、植被(溫帶落葉林)、地形、成土母質(巖石)等。(2)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分解快,養分積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強烈,養分大量流失,地表徑流也帶走部分養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養分循環旺盛,大部分養分儲存在植物體內,土壤養分少。(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降低黏重,改變土壤的顏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