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秋永順一中高中一年級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說明: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案寫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該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鄰星系統到達新家園。人類帶地球逃離太陽系期間,暫居在距地面5千米的地下城。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1.第二步人類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木星引力大主要是因為( )A.表面溫度高 B.體積質量大C.平均密度大 D.公轉速度快2.第三步地球在逃離的過程中依次經過的天體運行軌道是( )A.水星 、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青海省共和縣平均海拔2920m,建設了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的光伏電園區。園區建成后,大量生長的雜草對園區太陽能發電產生了影響。園區利用當地牧民的羊群啃食雜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實現了“能牧互促”。近年來,園區要求企業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讀光伏電園區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 3.當地太陽能資源豐富,是因為當地( )A.人口少 B.氣溫高C.緯度低 D.海拔高4.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為了____羊群的活動空間,____雜草對光伏板的影響( )A.減少,減少 B.增大,增大 C.增大,減少 D.減少,增大松屬是現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屬,約113種,占松科的50%。下表表示松屬多樣性地質歷史演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整體來看松屬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說明其更能適應氣候( )A.變冷 B.變暖 C.變干 D.變濕6.古新世曾出現松屬多樣性急劇減少,其原因可能是( )A.全球大幅降溫 B.陸地大規模火山噴發 C.聯合古陸分離D.白堊紀末物種大滅絕北京時間2022年10月22日13時17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29.61°N,102.03°E)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本次地震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官方微博以及近50個政務和媒體微博發布了地震預警信息,開通了地震預警功能的手機、電視用戶及時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如左圖)。右圖是某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右圖”中(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8.運用手機、電視等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是基于( )①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慢②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快③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慢④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牛軛湖是流經平原地區的河流隨著流水作用愈來愈曲,最后導致自然裁彎取直,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形成的湖泊。讀北半球某地牛軛湖形成過程及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下列關于圖中河流演變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10.導致圖中②階段虛線處河道相連通的主要外力作用及經常發生的時期是( )A.流水侵蝕 枯水期 B.流水侵蝕 洪水期C.流水沉積 枯水期 D.流水沉積 洪水期11.關于河流的甲岸和乙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岸以沉積作用為主,枯水期沉積量更大 B.甲岸以侵蝕作用為主,洪水期侵蝕量更大C.乙岸以沉積作用為主,枯水期沉積量更小 D.乙岸以侵蝕作用為主,枯水期侵蝕量更小蘭陽平原位于臺灣島東北部,該平原沿海分布著南北長約23千米、高約10米的連綿沙丘。蘭陽溪是孕育蘭陽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許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擋,在沙丘西側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處入海。左圖示意臺灣島局部地區地形和蘭陽平原的位置,當地主要盛行東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蘭陽平原沿海分布著連綿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河流帶來泥沙,風力堆積 B.海浪帶來泥沙,河流搬運堆積C.河流帶來泥沙,海浪搬運堆積 D.盛行風吹來泥沙,風力堆積13.蘭陽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A.東側坡度小,顆粒物粒徑小 B.西側坡度小,顆粒物粒徑大C.東側坡度大,顆粒物粒徑大 D.西側坡度大,顆粒物粒徑小灌叢沙丘是在風力作用下,沙物質在運移過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擋發生沉積而形成,屬于特殊沙丘地貌。在沙漠中,灌叢沙丘的生長發育和衰敗退化可以指示環境變化。檉柳是優良的防風固沙先鋒樹種,沙物質常在其附近堆積,發育成灌叢沙丘。下圖示意檉柳灌叢沙丘剖面。讀圖,完成問題。14. 灌叢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堆積B.風力侵蝕C.風化作用D.風力搬運15. 檉柳的生長發育能夠形成灌叢沙丘的主要原因是( )A. 根系發達 B. 喜光照 C. 耐旱 D. 耐鹽堿16. 在沙漠中,灌叢沙丘的生長發育可以指示( )A. 沙丘活化 B. 土壤水分條件改善 C. 氣候趨于干旱 D. 植被覆蓋率降低圖為某同學設計的地貌成因模擬實驗設備示意圖。實驗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斜坡上鋪一層較厚的土壤(顆粒粗細不一),打開水管,使水流呈線狀,待甲處模擬的地貌較為明顯后,關閉水管。第二步:甲處晾干后,打開電吹風并控制風速,待部分堆積物被吹離甲處后,關閉電吹風。完成下面小題。17.第一步實驗在甲處模擬了( )A.三角洲 B.河漫灘 C.洪積扇 D.V形谷18.第一步實驗中,甲處模擬的地貌( )A.順水流方向,沉積物由粗變細 B.地勢低平,河網密布C.山高谷深,坡度較大 D.土層較薄,土壤貧瘠19.第二步實驗中,甲處模擬的地貌( )A.經風力磨蝕作用形成 B.形成過程與曲流地貌相似C.經風力沉積作用形成 D.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區自然界中有許多天然的“橋”,下圖示意由侵蝕作用形成的幾座“天生橋”。據此完成下列小題。20.以上“天生橋”所在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是( )A.黃土橋 B.海蝕橋 C.巖溶橋 D.風蝕橋石老人是青島一處距海岸百米處,形如老人坐于碧波中的地標景觀。2022年10月3日,這座久經風雨的景觀突然坍塌。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1.石老人景觀的形成過程是( )A.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④→③→①→② D .②-→④→③→①下圖為金沙江某河段某段地質時期內的階地發育與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2.該段河谷的沉積物主要來自于( )①河流上游②風力作用③河流兩岸④冰川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圖示地質時期內,河谷的發育過程主要是( )A.下切—抬升—堆積—崩塌 B.崩塌—沉積—抬升—下切C.下切—沉積—側蝕—沉積 D.下切—側蝕—沉積—下切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移朗瑪峰(見下圖)最新高程—8848.86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4.珠穆朗瑪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該地貌名稱是(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D.峽灣25.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持續監測珠峰的冰川變化,以了解珠峰冰川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與傳統的地面觀測方式相比,遙感技術在監測冰川變化方面的優勢是( )①用時短,效率高②范圍小精度高③受自然條件影響小④周期長,數據全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Ⅱ卷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材料:宜居帶是指一顆供至周圍適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區域。 (1)太陽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帶的行星是 和 ;從圖中可以看出宜居帶行星與太陽 適中,所以溫度適宜。(3分)(2)太陽大氣層③是 層,該層太陽活動類型主要是 ,其到達地球高緯地區上空經常出現絢麗多彩的 。(3分)(3)海洋地殼平均厚度是 千米,巖石圈范圍是指 和 全部和 的頂部(填寫圖3中文字)(4分)2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種非常獨特的地貌類型,貴州省位于石灰巖廣布的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分布廣泛。貴州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平均氣溫22- 25°C,冬季平均氣溫3-6°C年降水量大于1100mm。下圖示意貴州省境內某喀斯特地貌。圖1 圖2指出圖1中甲、乙兩處地貌的具體名稱。(2分)說明圖中峰叢一峰林-孤峰地貌發育過程中石灰巖巖層的變化過程。(6分)貴州省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分布廣泛,解釋其形成的巖石和氣候條件。(4分)2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近乎環形的彎曲河流被稱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對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質軟硬適中、松散適度的草原或濕地上,很難發育在巖石中。但在黃河河口以下晉陜邊境,太行山、呂梁山等山脈多次隆起形成的斷裂帶中,形成了壯觀的“嵌入式蛇曲”,也稱“曲峽”。位于沁河第一灣曲峽附近的寨后村,建村歷史悠久,土質、水質條件好。蛇曲裁彎取直后,舊河道形成牛軛湖。沁河支流丹河曲峽上的古牛軛湖地勢高于河道,已被開辟為連片的耕地。圖為太行山典型曲峽分布地段及沁河第一灣和丹河古牛軛湖景觀圖。(1)描述太行山曲峽的形成過程。(4分)(2)分析寨后古村選址曲峽凸岸的原因。(6分)(3)說明圖中高位古牛軛湖的演化過程。(6分)2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材料一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處內陸腹地,在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柴達木盆地屬高山高原氣候,大陸性特征明顯,以干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區內大風日數多,尤其春季大風更為頻繁。在盆地與昆侖山脈的過渡地帶,源自昆侖山脈的河流和洪水將碎屑物挾帶至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大風再將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材料二 風沙流通過灌叢植物時,大量沙粒會堆積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叢沙丘。在沙漠中,灌叢沙丘的生長發育和衰敗退化可以指示環境變化。(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材料一,分析柴達木盆地邊緣為何多戈壁 (6分)(2)讀材料二圖乙描述灌叢沙丘分布區域的環境特點,并分析其為何多出現在綠洲邊緣 (6分)2024年永順一中高中一年級期中考試地理試題答案1.B 2.C 3.D 4.C 5. A 6. D 7.A 8.C 9A 10.B 11.D 12.A 13.D 14. A 15. A 16. B 17.C 18.A 19.D 20.A 21.B 22. B 23. D 24.B 25B26.(10分)答案1.(1) 地球 火星 距離(2) 日冕 太陽風 極光(3)6 甲 乙 丙(每空1分)27.(12分)答案(1)甲:石筍。乙:石鐘乳。(2分)(1)①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②峰林基部石灰巖進一步被侵蝕, 基部石灰巖變薄,斷續相連;③孤峰由峰林進-步被侵蝕形成,基部石灰巖被侵蝕穿透,不再相連。(6分)(3)①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廣泛;②氣候夏季濕熱,冬季溫和,年降水量大。(4分)28.【答案】(1)①地質歷史時期(在古平面時期),該地區地形平坦,河流以側蝕為主,形成蛇曲;②地殼持續抬升,河流落差增大,發生下切侵蝕(或將抬起的基巖侵蝕切割),(保留了原來的蛇曲形態,)形成嵌入式蛇曲。(4分)(2)①位于凸岸,以沉積作用為主,地形平坦;②土質優良、土層深厚,適宜耕作和建村;沉積形成的土壤,過濾和透水性好,富含礦物質,為居民提供了天然優質地下水;③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蝕),居住環境安全,更適合古村落的形成和發展;④凸岸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襲。(6分)(3)①河曲彎曲度逐漸加大,河曲頸部越來越窄并最后被沖斷形成新河道(河流裁彎取直),原來的河曲被廢棄為牛軛湖;②河流繼續下切,新河道進一步加深,牛軛湖成為了懸掛在高處的懸谷(即高位牛軛湖);③歷時長久,湖泊干涸,(被開辟為耕地)。(6分)29.(12分)1.①盆地邊緣的雪山,積雪融化后河水帶來的沙石在盆地邊緣堆積;②該區域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③風侵蝕地表帶走細顆粒物質,粗大礫石覆蓋后形成戈壁灘。(6分)2.①灌叢沙丘的分布區域地形較為平坦、②氣候比較干燥,③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長著少量的綠色植物(灌木叢)④綠洲的邊緣因為有水源,有利于灌叢的生長,故灌叢沙丘多位于綠洲邊緣,呈帶狀分布。(6分)2024年永順一中高中一年級期中考試地理試題答案1.B 2.C【解析】1.木星的引力大主要和其自身的體積質量大有關,B正確。而和其表面溫度、密度及公轉速度無關,ACD錯誤。故選B。2.地球要逃離太陽系,因此其依次經過的均為地外行星的軌道,即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C正確。3.D 4.C【解析】3.由材料可知,當地為青海,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太陽能豐富,D正確。位于中緯度地區,緯度較低,不是當地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原因,C錯誤。人口和氣溫對太陽能豐富程度影響很小,AB錯誤。故選D。4.羊群在光伏板間和板下活動,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動空間,AD錯誤。較高的雜草對光伏板有遮陰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減少雜草對光伏板的影響,B錯誤,C正確。故選C。5.A 6.D【解析】5.讀圖可知,從白堊紀至第四紀,隨著氣候整體趨于變冷,松屬物種多樣性總體呈現增多的趨勢,說明其能適應氣候變冷,A 正確,BCD 錯誤。故選 A。6.讀圖可知,古新世并未出現全球大幅降溫,陸地上也并未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AB 錯誤,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古陸分離發生在中生代末期,對古新世松屬多樣性急劇減少影響不大,C錯誤;結合所學可知,白堊紀末發生了物種大滅絕事件,導致古新世松屬多樣性急劇減少,D正確。故選 D。7.A 8.C【解析】7.由材料可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9-41km左右,因此,震源處于地殼之中。右圖中,①層為地殼,A正確;②層為地幔,B錯誤;③層為外地核,C錯誤;④層為內地核,D錯誤。故選A。運用手機、電視等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是基于:地震波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慢,破壞性大的橫波來臨前有一定的時間差,同時,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多,足以利用這一時間差進行大范圍預報。①④正確,②③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9A 10.B 11.D【解析】9.由題可得,牛扼湖形成過程就是平原地區河流的河道不斷彎曲,直到自然裁彎取直的過程,即正確的順序為①②③,A正確BCD錯誤。故選A。10.閱讀材料,結合知識點分析,彎曲河道一般是凹岸侵蝕,凸岸沉積,兩處凹岸不斷侵蝕河道一側,致使最終相連使得河道平直一些;隨著河流自然裁彎取直,原來的曲流就與河道分離,形成牛軛湖,因此主要地質作用是流水侵蝕作用,洪水期流量大,侵蝕作用強,故B正確A錯誤;流水沉積對河道裁彎取直、堵塞原本河道形成牛軛湖作用不是很大,故CD錯誤;枯水期流水侵蝕弱,對牛軛湖形成作用不是很大,故D錯誤。故選B。11.甲岸為凸岸,沉積作用明顯,枯水期河流流量小,泥沙沉積少,AB錯誤;乙岸為凹岸,侵蝕作用強,枯水期河流流量小,侵蝕作用弱,D正確C錯誤。故選D。【答案】12.A 13.D【解析】12.由材料可知,蘭陽溪含沙量大,在自西向東注入海洋后,由于海水頂托作用,泥沙在沿岸堆積下來,由風頻圖看出,該地盛行東風,東風攜帶岸邊的沙粒在沿海堆積形成沙丘,故A正確;河流搬運堆積和海浪搬運堆積一般都會形成較為平坦的沖積平原或沙灘,而不會形成10米高的沙丘,BC錯誤;該地盛行風為東風,且該地東側為海洋,缺乏沙源,故不是盛行風吹來泥沙,D錯誤。故選A。13.由該地風頻圖可以看出,該地盛行東風,盛行風攜帶顆粒物從沙丘東側吹向西側,東側為迎風坡,坡度小,風在此遇到沙丘阻擋,風速開始減小,粒度較大的顆粒物先沉積下來,西坡為背風坡,風速進一步降低,粒度較小的顆粒物后沉積下來,由此可知,D正確,ABC錯誤。故選D。【答案】14. A 15. A 16. B【14題詳解】由材料“風沙吹過灌叢植物時,大量沙粒會堆積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叢沙丘”和結合所學可知灌叢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風力堆積,排除BD,A正確;風化作用指巖石與大氣、水等接觸過程中形成松散堆積物的過程,而灌叢沙丘的形成不是風化作用,主要是風力堆積,C錯誤;故選A。【15題詳解】由圖可以看出,沙物質在檉柳附近堆積,隨著沙丘的不斷長高,檉柳的根系不斷向下伸長,以獲得地下水源,以適應干旱缺水的環境,所以,檉柳常發育成灌叢沙丘,主要由于其根系發達,A正確;喜光照、耐旱、耐鹽堿都不是導致灌叢沙丘形成的主要因素,B、C、D錯誤。所以選A。【16題詳解】在沙漠中,灌叢沙丘的生長說明沙丘被固定,水資源增多,風蝕作用減弱,植被覆蓋率增加,B正確;A、C、D錯誤。所以選B。17.C 18.A 19.D【解析】17.從材料可知:第一步實驗在斜坡上鋪一層較厚的土壤(顆粒粗細不一),打開水管,使水流呈線狀,而甲處模擬出山口,地形平坦,在甲處流速減慢,流水堆積形成洪積扇,C正確。三角洲應在河口地區,A錯誤;河漫灘應在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的區域,B錯誤;V形谷應在上中游地區流水侵蝕而成,D錯誤。故選C。18.從材料可知:第一步實驗在斜坡上鋪一層較厚的土壤(顆粒粗細不一),在出山口形成洪積扇,分選性較好。在甲處,地形平坦,流速減慢,流水沉積作用具有分選性,先沉積大的,在沉積小的,A正確;出山口地勢低平,但沒有看出河網密布,B錯誤;沒看出山高谷深,坡度大,而且甲處地形較為平坦,C錯誤;在洪積扇附近,土層深厚,土壤肥沃,D錯誤。故選A。19. 第二步實驗甲處模擬的是風成地貌,用電吹風吹堆積物,表示吹蝕作用,A錯誤;曲流地貌是流水侵蝕地貌,而不是風蝕地貌,B錯誤;甲處模擬的是風蝕地貌,而不是風力沉積地貌,C錯誤;風成地貌多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干旱,風力強勁,D正確。故選D。20.A【解析】20.黃土橋是黃土高原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加上當地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最嚴重,A對;海蝕橋是海水侵蝕海岸基巖形成的特殊地貌。海岸基巖堅硬,不易被侵蝕,此處水土流失并不嚴重,B錯;巖溶橋屬于喀斯特地貌,當地氣候一般較濕潤,加上土層較薄,巖石多裸露,雖然存在水土流失現象,但流失量較黃土高原地區少,C錯;風蝕橋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風蝕地貌,當地降水較少,水土流失并不嚴重,D錯。故選A。21.B【解析】21.海蝕柱是由于海浪的侵蝕作用,岬角兩側的海蝕洞被蝕穿貫通(②) , 形成頂板星拱形的海蝕拱橋(④)。海蝕拱橋進一步受到海浪侵蝕,頂板的巖體坍陷,殘留的巖體與海岸分隔開來后挺拔于巖灘之上,即為海蝕柱(③)。海蝕柱進-步受到海浪侵蝕,變短小(①),故為②④③①,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22. B 23. D【解析】22.從圖例可知,該河段階段3出現了堰塞湖相沉積,推測主要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所致,故河谷沉積物主要來自河流上游和河流兩岸,①③項正確。金沙江地處長江上游,風力作用弱,該段河谷的沉積物由風力作用搬運可能性小,②錯誤;冰川作用搬運的物質一般是顆粒大小雜亂無章的沉積,形成冰磧物,該段河谷的沉積來自冰川沉積缺乏信息支持,④錯誤。ACD錯誤,B正確。故選B。23.由圖可知,河流早期處于下切,后側蝕加強,河床展寬;受堰塞影響,流速減慢,出現湖相沉積;后可能沖破堰塞體或達到相對均一后,地殼抬升,河流重新下切,形成V形谷,D選項符合。故選D。24.B 25.B【解析】24.珠穆朗瑪峰頂,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是典型的冰川地貌,以冰川侵蝕為主,從外形上看是角峰,B正確;冰斗、刃脊、峽灣均屬于冰川侵蝕地貌,但與題干描述外形不符,ACD錯誤。故選B。25.與傳統的地面觀測方式相比,遙感技術的優點有:不受高山冰川、沙漠和惡劣條件的影響,所以受自然條件影響小,③正確;遙感技術比傳統的地面觀測獲得資料的速度快,用時短,效率高,周期短,數據全,①正確,④錯誤;遙感技術觀測比傳統地面觀測的范圍大、精度高,②錯誤。①③正確,故選B。26.(10分)答案1.(1) 地球 火星 距離(2) 日冕 太陽風 極光(3)6 甲 乙 丙(每空1分)27.(12分)答案(1)甲:石筍。乙:石鐘乳。(2分)(1)①峰叢基部石灰巖連續且較厚;②峰林基部石灰巖進一步被侵蝕, 基部石灰巖變薄,斷續相連;③孤峰由峰林進-步被侵蝕形成,基部石灰巖被侵蝕穿透,不再相連。(6分)(3)①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分布廣泛;②氣候夏季濕熱,冬季溫和,年降水量大。(4分)28.【答案】(1)①地質歷史時期(在古平面時期),該地區地形平坦,河流以側蝕為主,形成蛇曲;②地殼持續抬升,河流落差增大,發生下切侵蝕(或將抬起的基巖侵蝕切割),(保留了原來的蛇曲形態,)形成嵌入式蛇曲。(4分)(2)①位于凸岸,以沉積作用為主,地形平坦;②土質優良、土層深厚,適宜耕作和建村;沉積形成的土壤,過濾和透水性好,富含礦物質,為居民提供了天然優質地下水;③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蝕),居住環境安全,更適合古村落的形成和發展;④凸岸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襲。(6分)(3)①河曲彎曲度逐漸加大,河曲頸部越來越窄并最后被沖斷形成新河道(河流裁彎取直),原來的河曲被廢棄為牛軛湖;②河流繼續下切,新河道進一步加深,牛軛湖成為了懸掛在高處的懸谷(即高位牛軛湖);③歷時長久,湖泊干涸,(被開辟為耕地)。(6分)29.(12分)1.①盆地邊緣的雪山,積雪融化后河水帶來的沙石在盆地邊緣堆積;②該區域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③風侵蝕地表帶走細顆粒物質,粗大礫石覆蓋后形成戈壁灘。2.①灌叢沙丘的分布區域地形較為平坦、②氣候比較干燥,③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長著少量的綠色植物(灌木叢)④綠洲的邊緣因為有水源,有利于灌叢的生長,故灌叢沙丘多位于綠洲邊緣,呈帶狀分布。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永順一中高中一年級期中考試地理試題.docx 2024年永順一中高中一年級期中考試地理試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