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重點高中智學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聯考地理試題一、單選題2025年清明前,湖北某校的天空陰云密布,如一幅淡墨渲染的畫卷。細密的雨絲似牛毛、如細絲,悠悠然飄落人間。小明漫步于校園之中,只見校園里的樹木在風雨輕撫下,樹葉宛如一只只靈動的蝴蝶,翩翩起舞后悠悠然落在校園廣場上,給地面鋪上了一層如夢似幻的“花毯”(如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湖北某校園內樹木所屬的典型植被類型是( )A.溫帶落葉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熱帶雨林2.從材料中雨絲“細密如牛毛、細絲,悠悠然飄落”的特征,可推斷下圖中最符合此次降雨類型的是( )A. B.C. D.3.湖北某校園中的樟樹、廣玉蘭等,在清明前后常出現大量落葉現象。對此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A.低溫脅迫 B.周期更新 C.持續陰雨 D.土壤缺水在某地質考察區域,科研人員發現如圖所示的奇特現象,巖層受張力被拉伸,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下列哪個地區的形成與這種張力作用原理相似( )A.汾河谷地 B.喜馬拉雅山脈 C.四川盆地 D.臺灣山脈5.在圖中地殼受張力作用的區域,人類活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 )A.土壤肥力低 B.水源短缺 C.水土流失嚴重 D.光照不足6.科研人員想要監測圖中受張力作用區域的巖層細微位移變化,最適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A.遙感技術(RS) 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C.地理信息系統(GIS) D.數字地球在地理研究與實踐中,探究區域要素能幫助理解自然環境要素的內在聯系,為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等提供科學依據。下圖為世界局部區域水系分布圖與氣候資料統計圖,完成下面小題。7.波羅的海漁業資源較紅海更為豐富,主要得益于該海域( )A.鹽度水平較低 B.海域面積較大 C.河流注入較多 D.暖流影響較大8.開羅與柏林氣候差異顯著,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①緯度位置②大氣環流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柏林所在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其對應的典型土壤特點是( )A.有機質少,土質黏重 B.肥力較高,土層較厚C.酸性較強,肥力較低 D.沙質較多,土壤貧瘠在一次跨國的地理科考活動中,科考隊員來到了一處宛如仙境的區域,展現在眼前的是如圖所示的壯麗景觀。這里群山巍峨,部分山峰常年積雪不化,山間流淌著一條蜿蜒的河流,河流途經之處形成了靜謐的湖泊。周邊植被豐富,森林郁郁蔥蔥。完成下面小題。10.圖中湖泊的主要補給水源最可能是( )A.冰川融水 B.雨水 C.地下水 D.季節性積雪融水11.推測該區域山峰常年積雪不化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高,氣溫低 B.海拔高,氣溫低 C.降雪量大 D.山脈阻擋冷空氣12.以下關于圖中湖泊水質顏色描述及成因的推測,合理的是( )A.藍色,湖底廣布白色石灰巖 B.綠色,藻類于湖水中速繁C.紅色,湖內水中富含鐵離子 D.褐色,周邊森林腐殖質多藍細菌在生長過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細小的沉積物,當沉積物增多,藍細菌需要移動到表層來尋找光源進行代謝。這樣,沉積物一層一層地堆積,就形成了墊狀或垛狀的巖石結構稱為疊層石。圖1為安徽宿州元古宙的疊層石,圖2為澳大利亞西部沙克灣現在的疊層石,圖3為澳大利亞西部沙克灣位置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3.發現大量古老疊層石,推測當時該地區環境是( )A.寒冷深水環境 B.寒冷淺水環境 C.溫暖淺水環境 D.溫暖深水環境14.疊層石的層狀結構主要反映了( )A.火山活動呈現周期性 B.海浪侵蝕強度的差異C.海水溫度的季節變化 D.細菌生長與沉積交替15.現代疊層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沙克灣,推測該海域( )A.水深超過200米 B.光照足且鹽度高 C.水溫低且鹽度低 D.河流注入量較大二、綜合題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山東禹城北丘洼曾飽受土壤鹽堿化困擾,鹽堿化土壤占耕地總面積91%,且旱澇災害頻發。旱季,蒸發強烈,鹽分隨水分上升并在土壤表層積累;雨季,雨水會淋洗土壤表層鹽分。1986年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此設立綜合試驗站,開展鹽堿地治理工作,并實現糧食高產。治理采用營造防護林帶、果椿棉間作等農業生物措施,以此控制耕作層鹽分,鞏固水鹽調節成效。材料二:中國的雨帶移動規律(下圖)。(1)分析雨帶移動如何影響北丘洼土壤鹽分的季節變化?(2)農業生物措施在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中,是如何鞏固水鹽調節效果的?(3)分析北丘洼洼地地形對鹽堿化形成的影響機制。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臺風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強烈氣旋,多形成于洋面溫度超26℃的熱帶海洋,西北太平洋是影響我國臺風的主源地。臺風登陸后,受陸地環境影響逐漸減弱直至消亡。臺風常給沿海地區帶來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等災害。材料二:下圖為世界局部洋流分布圖。其中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最強大的暖流,對周邊氣候、海洋環境等產生重要影響。材料三:不同年份、不同區域,暖流強度、臺風頻率和強度有別。(1)結合材料,深入分析西北太平洋成為臺風主要源地的原因。(2)臺風登陸后,受陸地環境影響逐漸減弱直至消亡。試分析其原因。(3)日本暖流和臺風對長江三角洲海岸線的進退有重要影響。結合地理知識,分別說明兩者對海岸線的影響,并分析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1年6月6日凌晨1時,貴州望謨突降暴雨,2小時降水量超300毫米。大量洪水在山區匯聚,迅猛沖向下游。此次災害破壞力巨大,致使部分沿河房屋倒塌、公路損毀,電力與通信中斷。截至6月7日,造成21人死亡、31人失蹤,8萬人受災,2804間房屋垮塌,還引發112起地質災害。下圖為貴州望謨“6·6”山洪災害的景觀圖。(1)根據材料,說出貴州望謨山洪在2小時內的主要水情特征。(2)結合地形與降水特點,分析望謨山洪水量快速變化的原因。(3)從外力作用的角度,說明望謨山洪災害后下游河道可能出現的變化及原因。參考答案1.C 2.C 3.B4.A 5.C 6.B7.C 8.A 9.B10.A 11.B 12.D13.C 14.D 15.B16.(1)①旱季(5-6月、9月后)蒸發強,鹽分隨水分上升并在表層積累(返鹽),②雨季(7-8月)降水多,雨水淋洗表層鹽分,鹽分向下遷移(淋鹽)。(2)①防護林帶降低風速,減少蒸發,抑制鹽分向表層遷移,②間作植被覆蓋地表,減少陽光直射,降低土壤蒸發,鞏固淋鹽效果,(3)①洼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②蒸發旺盛時,地下水攜帶鹽分上升,水分蒸發后鹽分在地表積累,③雨季積水時間長,若排水不良,鹽分難以徹底排出,加劇鹽堿化。17.(1)①低緯度洋面溫度高(>26℃),水汽蒸發旺盛,提供充足能量;②地轉偏向力適宜,利于氣旋性環流形成;③海域廣闊,水汽持續供應。(2)①陸地摩擦力大,風速降低,氣流輻合上升運動減弱;②脫離海洋,水汽供應中斷,凝結釋放能量減少。(3)①日本暖流搬運長江入海泥沙并堆積,長期促使海岸線向海推進;②臺風引發風暴潮,巨浪侵蝕海岸,導致海岸線短期局部后退;共同作用:形成“總體淤漲、局部侵蝕”的動態平衡。18.(1)①地表徑流量急劇增加;②水流速度迅速加快;③洪水到達下游時間極短(洪峰出現早)。(2)①地形陡峭(山區坡度大):水流阻力小,雨水快速匯聚成洪流;②暴雨強度極高(2小時300毫米):遠超土壤下滲能力,大量雨水直接轉為地表徑流;③植被/土壤滯留能力弱:山區植被稀疏或土壤短時飽和,無法滯留雨水。(3)①河道泥沙淤積:山洪攜帶的泥沙在下游地勢平坦處流速減慢,逐漸沉積;②河床抬高或變淺:泥沙長期堆積導致河床變淺;③河道寬度擴大:洪水沖刷兩岸,侵蝕松軟土層,形成臨時性拓寬;或者答,泥沙淤積,導致局部河床拓寬;④出現沖積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