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八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3 聲音的特性與應用(第1課時)科學觀念:了解聲音的特性及影響因素;知道音調與頻率關系。科學思維:分析聲波的波形反映的聲音的特性。探究實踐:通過小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問題的方法。態度責任: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初步形成學以致用、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品質。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聲音的(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速度2.汽車經過我市某噪聲監測裝置時鳴放喇叭,該裝置顯示屏的顯示如圖所示,其中82.3分貝指汽車喇叭聲的( )A.頻率 B.音色 C.響度 D.音調3.在公共場所“輕聲”說話是文明的表現,在課堂上“大聲”回答問題才能讓老師和同學們都能聽清楚。這里的“輕聲”和“大聲”是指聲音的( )A.響度 B.音調 C.音色 D.頻率4.學校每周一的室外晨會上,常用的擴音設備是用來( )A.加大聲音的速度 B.提高聲音的音調C.改變聲音的音色 D.增大聲音的響度5.關于次聲和超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超聲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B.次聲就是沒有傳聲介質、使人聽不到的聲音C.次聲和超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D.超聲是傳播速度超過340 m/s的聲音6.如圖所示,分別是音叉和鋼琴發出的兩列聲波在同一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則這兩列聲波( )A.音調相同B.響度不同C.音色相同D.音調、響度和音色均不同7.相對于同一個聲源不同距離的人,聽到聲音的( )A.音色不同 B.音調不同C.響度不同 D.音調、響度和音色都不同8.不帶花蜜的蜜蜂,飛行時的翅膀每秒振動次數為440次,采過花蜜的蜜蜂,飛行時的翅膀每秒振動次數為320次,養蜂人一聽飛行聲音就可判斷蜜蜂是否采過蜜。這是依據( )A.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調高 B.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響度大C.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調低D.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色好9.如圖,小明將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細繩栓在橫桿上,當鼓槌敲擊鼓面時的力度越大時,乒乓球跳動高度越高,該實驗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A.研究乒乓球的發聲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動產生的B.顯示鼓面振動幅度C.研究乒乓球的跳動高度與敲擊鼓面力度大小關系D.研究乒乓球發聲的響度與其跳動高度的關系10.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壓緊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聽它發出聲音的變化。這個實驗是用來探究( )A.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B.音色與發聲體的哪些因素有關C.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幅的關系D.聲音的音調與聲源的振動頻率的關系11.如圖是“探究影響音調高低因素”的實驗裝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通過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來改變鋼尺振動的頻率B.多次實驗中,保持鋼尺振動的振幅相同,運用了控制變量法C.鋼尺振動的快、頻率高,發出的聲音音調高D.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越快12.做家務勞動是同學們應具備的良好品德。往保溫瓶里灌熱水時,聽聲音就能判斷壺里的水位高低,因為( )A.隨著水位升高,音調逐漸升高 B.灌水過程中音調保持不變,響度增大C.隨著水位升高,音調逐漸降低 D.灌水過程中音調保持不變,響度減小13.昆蟲飛行時翅膀一直在振動,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頻率是 Hz,這個過程中振翅發出的聲音 (選填“是”或“不是”)超聲波。14.《天工開物》中記載:“凡鐘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這里的大鐘發出的聲音和小鐘發出的聲音傳播的距離不同是因為兩鐘發出聲音的 不同,遠處的人能夠聽出來是鐘聲,這是根據聲音的 來判斷的。(均選填“響度”“音調”或“音色”)15.如圖是探究聲音的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 (選填“相同”或“不同”),聲音的響度越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越 (選填“大”或“小”)。(2)實驗中通過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來顯示 (選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動幅度的大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稱為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轉換法”)。(3)得出結論:響度與發聲體振動的振幅 (選填“有關”或“無關”),振幅越大,響度越 (選填“大”或“小”)。16.把一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撥動使鋼尺振動發聲。如圖是其發出的聲音在手機上顯示的波形。現將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變短、再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鋼尺發聲,則波形圖可能是( )A. B. C. D.17.根據如圖所示所給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5Hz的聲音只要振幅足夠大,人耳是能聽到的B.人聽覺頻率范圍比人發聲頻率范圍要大C.人能聽到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的聲音D.蝙蝠可以發出頻率為400Hz的聲音18.如圖所示,琴師在使用前會對二胡進行調音,下列對調音時采用的做法的解釋正確的是( )A.旋轉琴軸,使弦拉得緊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色B.旋轉琴軸,使弦拉得緊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調C.將琴枕上移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色D.換一根更細一些的琴弦,是為了改變響度19.醫生用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肺發出的的聲音進行診病。聽診器能( )A.改變發聲體振動的振幅,使聲音的頻率變高B.改變發聲體振動的振幅,使聲音的音調變高C.減少聲音的分散,使傳入人耳的聲音響度增大D.縮短醫生與聲源的距離,使傳入人耳的聲音的音調變高20.如圖,甲、乙、丙、丁為空氣中四種聲波的波形,下列正確的是( )A.丙的響度大于乙 B.甲的音調高于乙C.丁的音色與甲相同 D.丁的傳播速度大于丙21.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振動時音調越高B.圖乙中依次吹每個瓶的瓶口,越靠近右端音調越低C.圖丙中拉奏二胡時,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為了改變聲音的響度D.圖丁中編鐘包含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鐘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音色22.在音樂會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聰在放聲歌唱時,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輕聲伴唱。下列聲音波形圖中能夠正確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時的聲音特征的是(縱坐標表示振幅,橫坐標表示時間)( )A. B.C. D.23.如圖,鯨魚發出一段聲音,A錄到的有高、低音,B錄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測:在海洋中能傳播較遠距離的聲音是( )A.頻率較低的 B.音調較高的 C.能量較小的 D.響度較小的24.下列實驗,屬于研究“影響聲音響度的因素”的一項是( )A.圖甲:讓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聽聲音的不同B.圖乙:把玻璃罩里的空氣慢慢抽出,聽聲音的變化C.圖丙: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從梳子上刮過,聽聲音的不同D.圖丁: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動,聽聲音的變化25.小雅游覽一座古寺發現里面有一個變音鐘,隨著鐘下燃燒的香火越旺,敲出的聲音越高亢。分析原因可能是( )A.香火使鐘周圍的空氣溫度越來越高,傳聲效果越來越好B.香火使人的聽覺更好些C.香火使振動的振幅加大,使聲音響度變大D.香火使鐘的溫度升高,材料的微觀結構發生變化,鐘振動頻率改變26.海洋動物質量越大,其叫聲越是有力而低沉,即響度較 ,音調較 。如圖所示,甲、乙兩曲線為科考船聲吶系統收錄的500kg的海豚和10t的藍鯨叫聲的波形圖,其中 (填“甲”或“乙”)是藍鯨發出的。27.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東發生4.5級地震,江蘇多地有強烈震感,地震監測站利用 (選填“超聲波”或“次聲波”)監測到地震的信息,并通過電視、手機提前向大家發出預警;該波 在真空中傳播,地震波傳播方式有縱波和橫波,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最快,約6km/s,破壞性最弱,橫波傳播速度約為3km/s,破壞性較強,橫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因素,如圖,若震源距監測站60km,距離受災群眾90km,地震局收到信號后,立即發出預警,忽略手機信號的傳播時間,可供群眾應急準備時間為 。(第27題圖) (第28題圖)28.一位同學按如圖所示將四個相同的玻璃瓶里裝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貼著瓶口吹氣,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個音階,就能探究出“音調與空氣柱的關系”。資料一:“do(1)、re(2)、mi(3)、fa(4)”四個音階的音調越來越高。資料二:物體的質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動。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簡述這位同學對瓶口吹氣發出聲音的原理 。(2)這位同學分辨出“do(1)、re(2)、mi(3)、fa(4)”四個音階對應的玻璃瓶序號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結論是: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調從低到高的排序是 ,請說明理由 。29.微風吹過,金屬管風鈴發出悅耳的聲音。小明想探究管子發出聲音的頻率與長度、直徑的關系。他選取了材料與管壁厚度都相同、長度和直徑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將它們用細線懸掛,敲擊后,測出各自發出聲音的頻率,數據如表:編號 長度/cm 直徑/cm 頻率/Hz1 25.00 1.50 21312 31.00 2.00 12843 48.50 2.50 656(1)三根管中音調最低的是 號。(2)根據表中數據,能否得出“管子發出聲音的頻率隨長度、直徑的增大都會減小”的結論?請說明你的理由。答: (選填“能”或“不能”);理由: 。(3)小明發現懸掛的金屬管發出聲音時在做有規律的擺動,認為金屬管發出的聲音是由于擺動所產生的。請設計一簡單的實驗來檢驗小明的想法,簡要寫出實驗方案。實驗方案: 。30.如圖,這是某同學探究聲音特性的兩個實驗:【實驗一】如圖1所示,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實驗二】如圖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粗細相同,c、d粗細相同。各量筒內裝的水如圖2所示。某同學利用上述裝置探究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A:音調可能與空氣柱的長短有關;猜想B:音調可能與量筒的粗細有關;猜卻C:音調可能與水柱的長度有關。(1)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 (2)若探究發聲的音調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應選量筒 。(填字母代號);(3)若選擇的是量筒b、c,則是為了探究的猜想 (填字母代號);(4)小明用同樣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氣,使它們發聲,所發出的聲音音調 (“c高”、“d高”或“一樣高”。)(5)如果用同樣大小的力敲擊a和b使它們發聲, 所發出的聲音音調較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核心素養】浙教版(2024版)八年級科學上冊·分層練習1.3 聲音的特性與應用(第1課時)科學觀念:了解聲音的特性及影響因素;知道音調與頻率關系。科學思維:分析聲波的波形反映的聲音的特性。探究實踐:通過小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研究物理學問題的方法。態度責任:激發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初步形成學以致用、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品質。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聲音的(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速度【答案】A【分析】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聽聲能辨人,是因為不同人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解答】解:聲音的特征有:音調、響度、音色;“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她們發出聲音的音調不同,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此題考查了對聲音特征的辨別,要會利用聲音的特征解釋生活現象。2.汽車經過我市某噪聲監測裝置時鳴放喇叭,該裝置顯示屏的顯示如圖所示,其中82.3分貝指汽車喇叭聲的( )A.頻率 B.音色 C.響度 D.音調【答案】C【分析】噪聲監測器是用來監測噪聲大小的儀器,外界的噪聲越大,也就是聲音越強,即響度越大,其所顯示的數字就越大。【解答】解:據圖所示的噪聲監測器顯示屏顯示82.3的數字,可知此時的噪聲是82.3分貝;該裝置是用來監測噪聲強弱的儀器,故82.3分貝指汽車喇叭聲的響度。故選:C。【點評】知道噪聲監測器的用途,且能真正的理解響度的定義是解決該題的關鍵。3.在公共場所“輕聲”說話是文明的表現,在課堂上“大聲”回答問題才能讓老師和同學們都能聽清楚。這里的“輕聲”和“大聲”是指聲音的( )A.響度 B.音調 C.音色 D.頻率【答案】A【分析】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解答】解:“輕聲”和“大聲”都是指聲音大小、強弱,也就是聲音的響度。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的區分,是聲學的基礎知識,相對比較簡單。4.學校每周一的室外晨會上,常用的擴音設備是用來( )A.加大聲音的速度 B.提高聲音的音調C.改變聲音的音色 D.增大聲音的響度【答案】D【分析】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就是:音調、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解答】解:常用的擴音設備是用來增大聲音的響度。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D。【點評】聲音的特征有音調、響度、音色;三個特征是從三個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且影響三個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5.關于次聲和超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超聲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B.次聲就是沒有傳聲介質、使人聽不到的聲音C.次聲和超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D.超聲是傳播速度超過340 m/s的聲音【答案】A【分析】人的聽覺頻率范圍在20Hz~20000Hz,低于20Hz的聲音為次聲,高于20000Hz的聲波為超聲;15℃,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不能在真空中傳播。【解答】解:A、超聲屬于聲音,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快,故A正確;B、次聲是低于20Hz的聲音,在人聽到聲音的范圍之外,不是因為沒有傳播介質,故B錯誤;C、次聲和超聲屬于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C錯誤;D、超聲是高于20000Hz的聲波,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超聲和次聲的了解與掌握,記住:低于20Hz的聲音為次聲,高于20000Hz的聲波為超聲。6.如圖所示,分別是音叉和鋼琴發出的兩列聲波在同一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則這兩列聲波( )A.音調相同B.響度不同C.音色相同D.音調、響度和音色均不同【答案】A【分析】(1)頻率是1s物體振動的次數,相同時間內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2)振幅是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位置的大小,偏離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跟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3)音色反映聲音的品質和特色,與發聲體的結構、材料有關。【解答】解:ABCD、由圖可知,兩幅圖中音叉、鋼琴振動的快慢相同(即頻率相同),因此兩列聲波的音調相同;振幅是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位置的大小,兩幅圖中振幅相同,因此兩列聲波的響度相同;兩列聲波的波形不同,且發聲體不同,故音色不同。故選:A。【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音調跟頻率有關;響度跟振幅有關;音色跟材料和結構有關。7.相對于同一個聲源不同距離的人,聽到聲音的( )A.音色不同B.音調不同C.響度不同D.音調、響度和音色都不同【答案】C【分析】解決此題的關鍵是要知道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響度還與距離發生體的遠近有關,距離發聲體越近,響度就越大。【解答】解:發聲體振動幅度越大,發出的聲音越大,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會越低,即聲音的響度變小,但音調和音色都不變;故選:C。【點評】(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2)響度指聲音的大小,跟物體的振幅、距聲源的距離、分散程度有關。8.不帶花蜜的蜜蜂,飛行時的翅膀每秒振動次數為440次,采過花蜜的蜜蜂,飛行時的翅膀每秒振動次數為320次,養蜂人一聽飛行聲音就可判斷蜜蜂是否采過蜜。這是依據( )A.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調高B.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響度大C.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調低D.采過蜜的飛行時聲音音色好【答案】C【分析】解決此題需掌握: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解答】解:因為不帶花蜜的蜜蜂,飛行時翅膀每秒鐘振動440次;帶花蜜時的蜜蜂,飛行時翅膀每秒鐘振動320次。所以蜜蜂在帶花蜜飛行時比不帶花蜜飛行時翅膀每秒鐘振動頻率小,發出的音調較低,有經驗的養蜂人可以通過聽蜜蜂飛行時發出聲音的音調高低來判斷蜜蜂是出去采蜜還是采蜜回來。故選:C。【點評】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響度跟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二者要區分開來。9.如圖,小明將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細繩栓在橫桿上,當鼓槌敲擊鼓面時的力度越大時,乒乓球跳動高度越高,該實驗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A.研究乒乓球的發聲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動產生的B.顯示鼓面振動幅度C.研究乒乓球的跳動高度與敲擊鼓面力度大小關系D.研究乒乓球發聲的響度與其跳動高度的關系【答案】B【分析】首先要知道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振動幅度越小,響度越小.其實要知道將不易觀察的鼓面的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跳動,這是利用了轉換法.【解答】解:(1)當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鼓面時,鼓面會因振動而發出聲音;故A錯誤;(2)看見鼓面上乒乓球在跳動,這是一種放大的思想﹣﹣即將不易觀察的鼓面的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跳動;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為了顯示鼓面振動幅度;由于鼓面振動的幅度不同,所以聲音的響度也會不同,是探究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故B正確;CD錯誤.故選:B.【點評】以往的題目,總是根據實驗,讓學生總結結論,而此題則考查學生對實驗探究的目的理解與掌握,盡管難度不大,但卻是我們課堂上容易忽視的知識點,因此,也是學生做題時出錯較多的地方.10.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壓緊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聽它發出聲音的變化。這個實驗是用來探究( )A.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B.音色與發聲體的哪些因素有關C.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幅的關系D.聲音的音調與聲源的振動頻率的關系【答案】D【分析】撥動伸出桌邊的鋼尺,伸出桌邊的鋼尺振動發聲,伸出桌邊的鋼尺越長,鋼尺越難振動,振動頻率越小,音調越低。【解答】解:由題意知,改變伸出桌邊的鋼尺的長度,再次用力撥動,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這樣會改變鋼尺的振動頻率,改變音調高低,所以實驗是探究音調跟物體振動頻率的關系,故D正確。故選:D。【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以及三個特性的影響因素。并且能用實驗探究音調、響度的影響因素。11.如圖是“探究影響音調高低因素”的實驗裝置。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通過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來改變鋼尺振動的頻率B.多次實驗中,保持鋼尺振動的振幅相同,運用了控制變量法C.鋼尺振動的快、頻率高,發出的聲音音調高D.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越快【答案】D【分析】(1)物體振動的快慢叫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2)當一個物理量受多個因素影響時,需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解答】解:A、保持撥動鋼尺用的力相同,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可以改變鋼尺的振動越慢,即改變鋼尺振動的頻率,故A正確。B、探究音調跟頻率的關系時,只改變鋼尺振動的頻率,但要控制其它因素都不變,因此多次實驗中,保持鋼尺振動的振幅相同,運用了控制變量法,故B正確。C、實驗中改變撥動鋼尺的力度,可以改變振幅,從而探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故C正確。D、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質量越大、體積越大,鋼尺越難振動,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頻率及音調的關系的理解,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聲音音調的定義,利用實驗進行驗證。12.做家務勞動是同學們應具備的良好品德。往保溫瓶里灌熱水時,聽聲音就能判斷壺里的水位高低,因為( )A.隨著水位升高,音調逐漸升高B.灌水過程中音調保持不變,響度增大C.隨著水位升高,音調逐漸降低D.灌水過程中音調保持不變,響度減小【答案】A【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保溫瓶里發出的聲音是上方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音調的高低與發聲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解答】解:音調是由振動頻率決定的,水越多,瓶內的空氣柱越短,頻率越高;因此根據音調的高低就可以判斷水位的高低。故選:A。【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征,同時能確定影響聲音的本質因素,知道空氣柱的振動影響暖水瓶的發出的聲音是本題的關鍵。13.昆蟲飛行時翅膀一直在振動,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頻率是 240 Hz,這個過程中振翅發出的聲音 不是 (選填“是”或“不是”)超聲波。【答案】240;不是。【分析】頻率高于人的聽覺上限(約為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次聲波又稱亞聲波,它是一種頻率低于人的可聽聲波頻率范圍的聲波.次聲波的頻率范圍小于20Hz。(2)人的聽覺頻率范圍:人能夠感受到的聲音頻率有一定的范圍。多數人能聽到的頻率范圍大約從20Hz到20000Hz。【解答】解:昆蟲飛行時翅膀一直在振動,如蜜蜂1min振翅14400次,蜜蜂振翅的頻率是f,這個過程中振翅發出的聲音頻率范圍大約從20Hz到20000Hz,不屬于超聲波。故答案為:240;不是。【點評】本題考查超聲波與次聲波,屬于基礎題。14.《天工開物》中記載:“凡鐘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這里的大鐘發出的聲音和小鐘發出的聲音傳播的距離不同是因為兩鐘發出聲音的 響度 不同,遠處的人能夠聽出來是鐘聲,這是根據聲音的 音色 來判斷的。(均選填“響度”“音調”或“音色”)【答案】響度;音色。【分析】音色是發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是區別聲音的重要標志。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距離發聲體越近,響度越大。【解答】解:凡鐘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說明鐘聲越大,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鐘聲傳播的越遠。故這里的大鐘發出的聲音和小鐘發出的聲音傳播的距離不同是因為兩鐘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音色指聲音的品質與特色,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遠處的人能夠聽出來是鐘聲,這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故答案為:響度;音色。【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三個特性,屬于聲學部分的常考知識。15.如圖是探究聲音的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 不同 (選填“相同”或“不同”),聲音的響度越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越 大 (選填“大”或“小”)。(2)實驗中通過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來顯示 音叉 (選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動幅度的大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稱為 轉換法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轉換法”)。(3)得出結論:響度與發聲體振動的振幅 有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振幅越大,響度越 大 (選填“大”或“小”)。【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1)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它與物體振幅有關和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距離發聲體越遠,響度越小。(2)本題是把音叉的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運動,這樣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動進行放大,運用了轉換法。【解答】解:(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觀察到響度越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越大。(2)該實驗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將音叉的振動轉化成了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方便實驗觀察,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稱為轉換法。(3)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響度與發聲體振動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故答案為:(1)不同;大;(2)音叉;轉換法;(3)有關;大。【點評】本題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響度的因素和轉換法的應用,從學生做實驗的親身感受方面去考查,貼近實際,體現了物理學科特點。16.把一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撥動使鋼尺振動發聲。如圖是其發出的聲音在手機上顯示的波形。現將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變短、再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鋼尺發聲,則波形圖可能是( )A. B.C. D.【答案】C【分析】音調的高低與發聲物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解答】解:鋼尺伸出桌外的長度變短,再用手撥動發聲,此時鋼尺振動的頻率變快,音調變高,根據選項可知,只有C的頻率變快了,故C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頻率與音調的關系,屬于基礎題。17.根據如圖所示所給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5Hz的聲音只要振幅足夠大,人耳是能聽到的B.人聽覺頻率范圍比人發聲頻率范圍要大C.人能聽到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的聲音D.蝙蝠可以發出頻率為400Hz的聲音【答案】B【分析】據題目中所提示的信息,逐個分析判斷即可。【解答】解:A、據圖可知:人類能聽到的頻率范圍是20Hz~20000Hz,此時15Hz的聲音不在人耳朵的聽覺范圍內,人耳朵是無法聽到聲音的,故錯誤;B、據圖能看出,人聽覺頻率范圍比人發聲頻率范圍要大,故正確;C、據圖可知,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是10000~120000Hz,所以人只能聽到蝙蝠發出的一部分頻率的聲音,故錯誤;D、據圖可知,蝙蝠發出的所有頻率是10000~120000Hz,故錯誤;故選:B。【點評】讀懂圖中各種動物聽到和發出頻率的范圍是解決該題的關鍵。18.如圖所示,琴師在使用前會對二胡進行調音,下列對調音時采用的做法的解釋正確的是( )A.旋轉琴軸,使弦拉得緊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色B.旋轉琴軸,使弦拉得緊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調C.將琴枕上移一些,是為了改變音色D.換一根更細一些的琴弦,是為了改變響度【答案】B【分析】物理學中把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解答】解:旋轉琴軸,使弦拉得緊一些,這樣在拉動琴弦時,琴弦振動的快慢改變,即琴弦振動的頻率改變,所以拉緊的目的是為了改變音調;故選:B。【點評】解決此類問題要會根據響度、音色和音調的定義區分樂音特征的三個因素。19.醫生用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肺發出的的聲音進行診病。聽診器能( )A.改變發聲體振動的振幅,使聲音的頻率變高B.改變發聲體振動的振幅,使聲音的音調變高C.減少聲音的分散,使傳入人耳的聲音響度增大D.縮短醫生與聲源的距離,使傳入人耳的聲音的音調變高【答案】C【分析】物理學中把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聲音越強,聽到的越清楚。【解答】解:聽診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聲音在管內空氣中集中傳播,減小聲音的分散,提高聲音的響度,從而可以聽到更清楚的聲音,然后根據經驗判斷是否有病癥;故選:C。【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特征中的響度,要結合定義進行分析解答。20.如圖,甲、乙、丙、丁為空氣中四種聲波的波形,下列正確的是( )A.丙的響度大于乙 B.甲的音調高于乙C.丁的音色與甲相同 D.丁的傳播速度大于丙【答案】B【分析】音調跟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響度跟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色跟發聲體的材料、品質有關。相同時間內,振動的次數越多,頻率越大;偏離原位置越遠,振幅越大。所有聲音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才會改變。【解答】解:A、丙、乙的振幅不相同,乙的振動幅度大于丙的振動幅度,即乙的振幅大于丙的振幅,故乙的響度大于丙,故A錯誤;B、甲、乙的振動的頻率不同,甲的振動頻率大于乙的振動頻率,故甲的音調高于乙,故B正確;C、沒有指明是同一種樂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錯誤;D、聲音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才會改變。故D錯誤。故選:B。【點評】通過比較聲音的波形圖來考查頻率對音調的影響和振幅對響度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能夠從波形圖上看懂頻率和振幅。21.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越長,振動時音調越高B.圖乙中依次吹每個瓶的瓶口,越靠近右端音調越低C.圖丙中拉奏二胡時,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為了改變聲音的響度D.圖丁中編鐘包含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鐘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音色【答案】B【分析】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音調與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聲音的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解答】解:A.甲圖中鋼尺伸出桌面長度越長,撥動它時振動頻率越低,發出的聲音的音調越低,故A錯誤;B.乙圖中依次吹每個瓶的瓶口,瓶里空氣柱振動發出聲音,空氣柱的高度越大,音調越低,則越靠近右端音調越低,故B正確;C.拉奏二胡時,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動的頻率改變,音調改變,故C錯誤;D.編鐘由一套大小不同的鐘組成,質量大、體積大的鐘難振動,頻率小,音調低,則鐘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音調,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聲音產生、音調和響度的影響因素,屬于基礎知識。22.在音樂會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聰在放聲歌唱時,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輕聲伴唱。下列聲音波形圖中能夠正確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時的聲音特征的是(縱坐標表示振幅,橫坐標表示時間)( )A.B.C.D.【答案】B【分析】音調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相同時間內物體振動頻率越大,音調越高。聲音的振幅越大,聲音越大;據此分析清楚圖象所示情景,然后答題。【解答】解: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聰在放聲歌唱時,他的聲音大(響度大),聲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調高,振動頻率大;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輕聲伴唱,她的聲音小(響度小),聲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調低,振動頻率小,由圖可知,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知道音調及聲音大小的決定因素、分析清楚圖示情景是正確解題的關鍵。23.如圖,鯨魚發出一段聲音,A錄到的有高、低音,B錄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測:在海洋中能傳播較遠距離的聲音是( )A.頻率較低的 B.音調較高的C.能量較小的 D.響度較小的【答案】A【分析】聲音的高低,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物理學中,振動快慢用每秒振動的次數來表示,稱為頻率。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解答】解:由圖可知,A距離鯨魚較近,B距離鯨魚較遠,A錄到的有高、低音,B錄到的只有低音,A可以錄到音調高和音調低的,而B錄到的是音調低的,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所以頻率較低的聲音在海洋中能傳播較遠距離。故選:A。【點評】本題要注意題中的高音就是聲音的音調高,音調由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越高。24.下列實驗,屬于研究“影響聲音響度的因素”的一項是( )A.圖甲:讓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聽聲音的不同B.圖乙:把玻璃罩里的空氣慢慢抽出,聽聲音的變化C.圖丙: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從梳子上刮過,聽聲音的不同D.圖丁:吹哨子,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動,聽聲音的變化【答案】A【分析】輕敲和重擊鼓面,振幅不同,可根據振幅與響度的關系進行解答。【解答】解:A中小球彈起的高度不一樣,說明振幅不同,用力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越大。B為探究聲音的傳播;CD為探究音調的影響因素,故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音調、音色、響度的區別,難度不大。25.小雅游覽一座古寺發現里面有一個變音鐘,隨著鐘下燃燒的香火越旺,敲出的聲音越高亢。分析原因可能是( )A.香火使鐘周圍的空氣溫度越來越高,傳聲效果越來越好B.香火使人的聽覺更好些C.香火使振動的振幅加大,使聲音響度變大D.香火使鐘的溫度升高,材料的微觀結構發生變化,鐘振動頻率改變【答案】D【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在氣體中傳播時,溫度越高,傳播的速度越快;(2)音調指聲音的高低,它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3)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它由物體振動的幅度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解答】解:“變音鐘”是說明鐘的聲音是變化的,“高亢”說明聲音的音調逐漸變高,這是由于燃燒的香火越旺,鐘的溫度升高,材料的微觀結構發生變化,鐘振動頻率改變造成的。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聲音特征,此題要抓住描述聲音變化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26.海洋動物質量越大,其叫聲越是有力而低沉,即響度較 大 ,音調較 低 。如圖所示,甲、乙兩曲線為科考船聲吶系統收錄的500kg的海豚和10t的藍鯨叫聲的波形圖,其中 甲 (填“甲”或“乙”)是藍鯨發出的。【答案】大;低;甲【分析】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根據波形圖中振動的快慢和聲波偏離原位置的幅度可做出判斷。【解答】解:海洋動物質量越大,其叫聲越是有力而低沉,即響度較大,音調較低;讀圖可知,甲的頻率比乙的頻率低,但甲的振動幅比乙的振幅大,因此,甲是藍鯨發出的,乙是海豚發出的。故答案為:大;低;甲。【點評】聲音的特征有音調、響度、音色;三個特征是從三個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且影響三個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要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并會讀取波形圖。27.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東發生4.5級地震,江蘇多地有強烈震感,地震監測站利用 次聲波 (超聲波/次聲波)監測到地震的信息,并通過電視、手機提前向大家發出預警;該波 不能 在真空中傳播,地震波傳播方式有縱波和橫波,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最快,約6km/s,破壞性最弱,橫波傳播速度約為3km/s,破壞性較強,橫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因素,如圖,若震源距監測站60km,距離受災群眾90km,地震局收到信號后,立即發出預警,忽略手機信號的傳播時間,可供群眾應急準備時間為 20s 。【答案】不能;20。【分析】(1)次聲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2)根據速度公式進行分析和計算。【解答】解:(1)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屬次聲波。這種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2)若震源距監測點60千米,距離受災群眾90千米,地震發生后,地震局監測點能夠接收到縱波的時間為;收到信號后,地震局立即發出預警,忽略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則受災群眾從收到預警信息到橫波到達,可供做應急準備的時間為t110s:收到信號后,地震局立即發出預警,忽略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則受災群眾從收到預警信息到橫波到達,可供做應急準備的時間為t2t110s=20s。故答案為:不能;20。【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次聲波的特點及應用;會根據速度公式進行計算。28.一位同學按如圖所示將四個相同的玻璃瓶里裝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貼著瓶口吹氣,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個音階,就能探究出“音調與空氣柱的關系”。資料一:“do(1)、re(2)、mi(3)、fa(4)”四個音階的音調越來越高。資料二:物體的質量越大,越不容易振動。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簡述這位同學對瓶口吹氣發出聲音的原理 聲音是由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 。(2)這位同學分辨出“do(1)、re(2)、mi(3)、fa(4)”四個音階對應的玻璃瓶序號為:丙,乙,甲,丁,那么他得出的結論是: 空氣柱越長,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調從低到高的排序是 丁甲乙丙 ,請說明理由 敲擊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動發聲,水的質量越大,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答案】(1)聲音是由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2)空氣柱越長,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3)丁甲乙丙;敲擊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動發聲,水的質量越大,頻率越低,音調越低。【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聲音的高低叫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3)空氣柱和水柱越長,振動越慢,頻率越低,音調越低。【解答】解:(1)這位同學對瓶口吹氣發出聲音的原理是聲音是由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2)“do(1)、re(2)、mi(3)、fa(4)”四個音階的音調逐漸升高,振動頻率越來越高,所以空氣柱越長,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調從低到高的排序是丁甲乙丙,理由是:敲擊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動發聲,水的質量越大,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故答案為:(1)聲音是由空氣柱的振動產生的;(2)空氣柱越長,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3)丁甲乙丙;敲擊瓶子,是由瓶子和水柱振動發聲,水的質量越大,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聲音產生的條件;知道音調與頻率的關系。29.微風吹過,金屬管風鈴發出悅耳的聲音。小明想探究管子發出聲音的頻率與長度、直徑的關系。他選取了材料與管壁厚度都相同、長度和直徑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將它們用細線懸掛,敲擊后,測出各自發出聲音的頻率,數據如表:編號 長度/cm 直徑/cm 頻率/Hz1 25.00 1.50 21312 31.00 2.00 12843 48.50 2.50 656(1)三根管中音調最低的是 3 號。(2)根據表中數據,能否得出“管子發出聲音的頻率隨長度、直徑的增大都會減小”的結論?請說明你的理由。答: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理由: 沒有控制管子的長度或直徑相同 。(3)小明發現懸掛的金屬管發出聲音時在做有規律的擺動,認為金屬管發出的聲音是由于擺動所產生的。請設計一簡單的實驗來檢驗小明的想法,簡要寫出實驗方案。實驗方案: 將金屬管懸掛,輕推使其擺動,聽管子是否發聲;若能聽到其發聲,則說明聲音是由擺動產生的,如果不能聽到其發聲,說明聲音不是由擺動產生的 。【答案】(1)3;(2)不能;沒有控制管子的長度或直徑相同;(3)將金屬管懸掛,輕推使其擺動,聽管子是否發聲;若能聽到其發聲,則說明聲音是由擺動產生的,如果不能聽到其發聲,說明聲音不是由擺動產生的。【分析】(1)音調由聲音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2)探究頻率與管子長度、直徑的關系應應用控制變量法。(3)根據猜想的內容,把金屬管懸掛起來,讓其擺動,聽管子是否發出聲音,根據管子能否發聲,然后分析答題。【解答】解:(1)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3號管子的頻率最小,故3號管子的音調最低。(2)探究管子發出的聲音的頻率與管子長度、直徑的關系應采用控制變量法,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實驗中沒有控制管子的長度相同而直徑不同、或管子的長度不同而直徑相同,即沒有采用控制變量法,不能根據表中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3)實驗方案:將金屬管懸掛,輕推使其擺動,聽管子是否發聲;判斷方法:若能聽到其發聲,則說明聲音是由擺動產生的,如果不能聽到其發聲,說明聲音不是由擺動產生的。故答案為:(1)3;(2)不能;沒有控制管子的長度或直徑相同;(3)將金屬管懸掛,輕推使其擺動,聽管子是否發聲;若能聽到其發聲,則說明聲音是由擺動產生的,如果不能聽到其發聲,說明聲音不是由擺動產生的。【點評】本題考查了判斷音調的高低、實驗數據分析等問題,知道音調的決定因素、應用控制變量法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即可正確解題。30.如圖,這是某同學探究聲音特性的兩個實驗:【實驗一】如圖1所示,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實驗二】如圖2所示,有4支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粗細相同,c、d粗細相同。各量筒內裝的水如圖2所示。某同學利用上述裝置探究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A:音調可能與空氣柱的長短有關;猜想B:音調可能與量筒的粗細有關;猜卻C:音調可能與水柱的長度有關。(1)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 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若探究發聲的音調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應選量筒 ab 。(填字母代號);(3)若選擇的是量筒b、c,則是為了探究的猜想 B (填字母代號);(4)小明用同樣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氣,使它們發聲,所發出的聲音音調 一樣高 (“c高”、“d高”或“一樣高”。)(5)如果用同樣大小的力敲擊a和b使它們發聲, b 所發出的聲音音調較高。【答案】(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2)ab;(3)B;(4)一樣高;(5)b。【分析】實驗一:聲音是由發聲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波具有能量;實驗二:(1)解答該題需要對每一次實驗的對比量筒認真觀察,從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當一個物理量受到多個因素影響時,需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若探究”發聲的音調與氣柱長度的關系”應選粗細相同,空氣柱長度不同的量筒;(2)量筒b,c等高,粗細不同;(3)發聲的音調高低與空氣柱的長度、粗細有關;量筒c,d中空氣柱的長度、粗細都相同;(4)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質量越大,越難振動,音調越低。【解答】解:實驗一:如圖1,用豎直的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實驗二:當探究“發聲的音調高低與氣柱長度的關系”時,要控制量筒的粗細相同,氣柱長短不同,觀察圖中可知a、b符合條件;一個量與多個量有關,要控制其它量不變,研究與其中一個量的關系,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學研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1)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2)若探究發聲的音調與空氣柱長度的關系,應選量筒ab;(3)對比b、c可以發現:氣柱長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細不同,所以這兩個探究的是“氣柱發聲頻率跟橫截面積的關系”,且氣柱越細,發聲的音調越高;(4)發聲的音調高低與空氣柱的長度、粗細有關,而c、d中空氣柱的長度、粗細都相同,因此吹c、d時,發出聲音的音調一樣高;(5)用敲擊的辦法也能使量筒發聲,聲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動發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質量越大,越難振動,音調越低,故b發出的聲音音調較高。故答案為:(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2)ab;(3)B;(4)一樣高;(5)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聲音的特征的探究實驗;該題設計的非常巧妙,利用對氣柱發聲頻率的探究考查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的應用能力;是一道很好的考查能力的實驗探究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聲明:未經著作權人及本平臺書面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實施復制、傳播、信息網絡傳播等侵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進行轉發、分享、轉載)。一旦發現上述侵權情形,將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1.3 聲音的特性與應用(第1課時)分層練習(原卷版).docx 【核心素養】1.3 聲音的特性與應用(第1課時)分層練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