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嘉祥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3月月考高一地理試題 命題人:一、選擇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下圖為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據圖完成1、2題。1.中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是 ( )A.東南多,西北少 B.南方多,北方少 C.山地多,平原少 D.高原多,丘陵少2.與乙地區相比,影響甲地區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礦產 B. 土壤 C. 地形 D. 氣候下圖為我國不同海拔(單位:m)的面積比重和人口比重統計圖。讀圖,完成下面3、 4題。3.圖中各海拔分段比較,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是( )A. >3000m的區域 B. 500~1000m的區域C. 100~500m的區域 D. ≤25m的區域4. 圖中信息表明,我國( )A.人口分布較均勻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區C.人口隨海拔升高遞減 D.高原地區地廣人稀俄羅斯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條明顯的人口分界線“圣彼得堡-圖瓦線”(簡稱“圣圖線”)。以“圣圖線”為界,人口分布“歐洲密、亞洲疏”。這種格局制約著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且短期難以改變。讀2017年俄羅斯人口地理集中度的空間格局圖,據此完成5—7題。5.導致“圣圖線”兩側人口分布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是( )A. 自然資源 B.社會經濟 C.降水條件 D.交通運輸6. “圣圖線”西南側的人口高度集聚在 ( )A. 鄉村地區 B. 山地地區 C.沿海地區 D.城市地區7.為了促進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①接納一定數量的國外勞動力 ②積極推進東部城市化進程③加強與東北亞國家經濟合作 ④將國內人口大量遷往東部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在低生育率和人口回流的背景下,我國東部沿海省市流動人口結構呈現出省內化特征。下圖示意福建省不同區域省內流動人口貢獻力變化。據此完成8、9題。8.福建省流動人口結構的特征有( )A.沿海流動人口省內化速度小于內陸 B.縣級市的省內化趨勢變化幅度最大C.一般縣的流動人口省際化傾向明顯 D.市轄區的流動人口省內化傾向明顯9.縣級市流動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展加快 B.新興產業發展 C.交通設施完善 D.經濟發展減緩在人口普查資料中,小學生數據代表著年輕人口潛力。下圖示意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常住人口、小學生人數年均增長率。據此完成10、11題。10. 2001—2010 年, 小學生人數變化的直接影響是( )A.家庭育兒負擔減輕促進家庭消費 B.中西部中小學師資力量大量富余C.東北地區的中小學規模縮小明顯 D.促使東部地區出臺生育鼓勵政策11.與2010年以前相比,2010年后東部地區常住人口增長率下降,但小學生增長率卻上升,原因是 ( )A.遷入人口以青壯年為主,遷出地留守兒童多B.東部地區加大學校建設,小學學位供應增加C.放開二孩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上升D.東部地區深化戶籍改革,吸引外來人口落戶近年來,云南省昭通市立足蘋果、天麻等特色資源,創新構建“政府引導+平臺推動十政策賦能+管家服務”返鄉創業昭通模式,實現返鄉創業、促進產業、帶動就業“三業”聯動。2023年,全市返鄉創業達4.4萬人,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11.88萬人。據此完成12—14題。12.昭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目的是 ( )A.助力鄉村振興 B.提高勞動收益 C.發揮資源優勢 D. 響應政府號召13.昭通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措施可能有 ( )①建立大學生信息庫 ②建設返鄉創業培訓實習基地③推廣直播帶貨平臺 ④控制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14.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昭通的直接影響是 ( )A.提高城鎮化水平 B.改善農村生態環境C.促進農業產業化 D.提升農村服務水平百度遷徙規模指數反映春運期間流入或流出的人口規模。甲、乙兩省之間人口流動量大(以外出打工的勞動力為主),下圖示意某年春節前后甲、乙兩省人口流出和流入的百度遷徙規模指數變化,其中①②分別表示甲省人口流出、流入狀況,③④分別表示乙省人口流入、流出狀況。據此完成15、16題。15. 甲、乙兩省可能是 ( )A.湖南省 廣東省 B.河南省 山東省C.青海省 浙江省 D.江蘇省 安徽省16.近年來乙省人口流入的百度遷徙指數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該省( )A.人口出生率增加 B.經濟增長緩慢C.人口老齡化加劇 D.產業結構升級云南省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東側, 人口約4659萬,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下表為人均最低需求量與云南現有資源總量。據此完成17、18題。耕地資源 (km2) 水資源 (m3) 森林資源(km2)人均最低需求量 0.001 2000 0.001現有資源總量 60700 1480億 18200017.制約云南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資源類型為( )A.森林資源 B.淡水資源 C.耕地資源 D.氣候資源18.云南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挖掘自然資源潛力,擴大生產規模 IB.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資源互補性C.大力墾荒,擴大耕地資源保有量 D.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水資源下圖為我國山西省人均耕地、人均糧食消費(折合)與人口承載力示意圖。據此完成19、20題。19.導致2015~2025年該省可承載人口數變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數量減少B.科學技術進步 C.消費水平提高D.耕地總量增加20.提高該省人口承載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量開墾荒地 B.限制對外開放 C.鼓勵人口外遷 D.提高科技水平如圖示意西藏自治區主要城鎮的分布。讀圖完成21—23題。21.該自治區城鎮分布較多的區域( )A.水源充足 B.植被茂密 C. 四季如春 D.礦產豐富22.該自治區環境承載力較低的主要原因有 ( )A.消費水平高 B.洪澇災害頻發 C.能源資源短缺 D.土地生產力低23.提高該自治區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有 ( )A.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B.加大環境開發力度C.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D.提升人均消費能力下圖為“某城市用地及規劃示意圖”。完成24、25題。24.若該城市規劃合理,則甲、乙功能區和城市盛行風向分別是( )A.商業區、大學城、西南風 B.大學城、商業區、西南風C.商業區、大學城、西北風 D.大學城、商業區、東南風25.下列城市規劃項目合理且判斷依據正確的是 ( )A.①處建高檔住宅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B.②處建大型倉庫--水源充足、靠近市場C.③處建鋼鐵產業園--人才豐富、科技水平高D.④處建食品加工廠--地價低且不會污染居住環境圖甲是“位于平原地區的某城市風向頻率圖”,圖乙是該城市“地價等值線分布圖” (地價等值線數值a、b、c、d、e依次遞減) 。據此完成26、27題。26. 乙圖中地價等值線彎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 )A.與市中心距離大小的影響 B.交通通達度高低的影響C.商業中心集中布局的影響 D.環境質量優劣的影響27.該城市計劃新建一座大型鋼鐵廠,廠址選在以下哪個位置較為合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我國城鎮化面臨大氣污染嚴重、城市霧霾頻發、熱島效應嚴重等諸多挑戰。在規劃設計中,如何通過城市結構優化和空間形態控制達到改善城市微氣候環境的目的,是當前城市規劃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圖示意我國北方T 市風向玫瑰圖。完成28—30題。28.為緩解霧霾和熱島效應問題,該市通風廊道的主要延伸方向為( )A. 西北-東南 B. 東-西 C. 東北-西南 D. 南-北29.為達到夏季通風散熱、冬季防風防寒且盡量避免靜風的目的,該市中心城區居住街坊 (高層為7層以上,多層為7層或以下)適宜采用的布局模式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0.為優化城區微氣候環境,該城市空間優化布局策略合理的是( )A.街道與冬季風平行、與夏季風垂直 B.南高北低差異化的街區圍合度C.小街廓、密路網、高密度建筑布局D.北高南低和錯落式的高層建筑布局下圖為“某城市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示意圖”。據此完成31、32題。31.該城市空間結構模式最接近( )A. 同心圓模式 B. 多核心模式 C.扇形模式 D.帶狀模式32.影響該城市空間形態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①河流 ②氣候 ③地形 ④交通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下圖為“某城市規劃簡圖”。該城市主要功能區包括居住區、工業區、商業區和文化區。據此完成33—35題。33.圖例①②③分別對應的功能區,正確的是( )A.①居住區②商業區③工業區 B.①商業區②居住區③工業區C.①居住區②工業區③商業區 D.①商業區②工業區③居住區34.如果要在該城市選擇一處建造高級居住區,比較合理的是 ( )A. a B. b C. c D. d35.如果甲處是該市鋼鐵廠所在地,關于其選址的理由,說法錯誤的是( )A.位于城市最小風頻下風向 B.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小C.接近鐵礦資源,原料充足 D.接近鐵路,交通便利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3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卡塔爾國土面積約 1.15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為沙漠覆蓋,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2022年最新數據顯示,卡塔爾人口數量為 288萬人,其中卡塔爾本地居民約占15%,外籍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人口與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首都多哈占全國一半以上人口。多哈百年前為漁港與采珠船集中港, 目前是波斯灣沿岸的著名港口,卡塔爾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有人擔心,隨著卡塔爾人口增加,當地已經容納不了那么多人了。材料二 圖為卡塔爾位置示意圖。(1)簡述卡塔爾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的主要原因。 (6分)(2)簡述卡塔爾外來移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主要原因。 (4分)(3)指出限制卡塔爾人口容量的自然因素并圍繞該因素提出解決措施。 (6分)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來,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成都城區出現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基于公園城市建設目標,成都市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注意綠地建設,打造了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為代表的“五綠潤城”示范性工程,形成了城園相融的空間格局。下圖為森林公園建設示意圖。(1)推測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形成商業區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5分)(2)判斷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適宜建高級居住區的地點,并分析原因。 (5分)(3)簡述森林公園給城市帶來的環境效益。 (4分)高一地理3月月考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 A2. D【解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出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東南多,西北少,A正確。華北地區人口較多,西南地區人口較少,所以不是南方多,北方少,B錯誤。平原人口比山地人口多,C錯誤。相較而言,丘陵人口比高原人口更多,D錯誤。故選A。2.乙地區為我國黑龍江省,甲地區為我國甘肅省,影響甘肅省人口密度主要自然原因是氣候中的降水,由于甘肅地區深處我國內陸,受大陸性氣候影響較強,降水較少,導致生態環境脆弱,不利于人類的生存發展,而黑龍江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量較大,水源較為充足,所以與乙地區相比,影響甲地區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D正確。甘肅與黑龍江的礦產資源相差不大,A錯誤。土壤與地形對甘肅人口密度的影響較小, BC錯誤。故選D。3. D 4. B【解析】3.人口密度是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讀圖可知,在海拔≤25m的區域,面積比重最小,人口比重較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是海拔≤25m的區域,D正確;海拔100~500m的區域人口比重較大,面積比重也大,人口密度相對較小,C錯誤;其他選項區域人口密度明顯很小,AB錯誤。故選D。4.圖中信息表明我國平原、丘陵占我國總面積的45%左右,人口分布不均,A錯誤由圖可知,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B正確。隨海拔升高,人口數量減少,但沒有遞減規律,C錯誤。高原地區地廣人稀不準確,如黃土高原, D錯誤。故選B。5. B 6. D7. A【解析】6.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自然資源等是人口分布的基礎條件,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如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等是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該線西南側開發歷史悠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稠密, B正確;結合俄羅斯的區域特征,“圣圖線”以東自然資源也很豐富,排除A選項;俄羅斯東部受季風影響,降水量也較多,排除C選項;交通條件不是俄羅斯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排除D選項,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審題時需要注意題干的空間尺度。在“圣圖線”西南側區域內,人口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城市地區,D正確;鄉村地區人口較少,不是人口聚集區,排除A 選項;“圣圖線”西南側為多為平原地形,且多數地區不臨海, 排除B、C選項。故選D。7.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人口稀少導致勞動力不足,且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資金和技術。為促進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俄羅斯需要加強與東北亞國家經濟合作,接納一定的外來勞動力,共同開發該地區,①③正確。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氣候寒冷,人口稀少,不適合大規模人口遷入;由圖可知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總體人口分布稀少,且人口已經聚集在幾個城市地區,因此進一步推進城市化也不能再促進該區域經濟發展,②④錯誤。故選 A。8. B 9. D【解析】8.讀圖可知,福建省沿海流動人口省內化速度大于內陸,A錯誤;縣級市省內流動人口貢獻力增長率由負值變到高達 30.41%,說明縣級市省內化趨勢變化幅度最大,B正確;圖中信息示意省內不同區域流動人口貢獻力變化,無法得出省內流動人口省際化傾向特征,C錯誤;市轄區的流動人口省內流動人口貢獻力增長率由正值變成負值,說明市轄區的流動人口省內化傾向不明顯, D錯誤。故選 B。9.縣級市省內流動人口貢獻力增長率最高,說明縣級市人口遷出較多,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減緩,促進人口遷往省內經濟更發達的地區, D正確;經濟發展加快和新興產業發展會減少人口遷出,使其在省內流動人口貢獻力減小,AB錯誤;當今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因素,交通設施完善不是縣級市流動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C錯誤。故選 D。10. C 11. D【解析】10.就每個有小學生的家庭來說,育兒負擔成本不僅不會下降,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反而會上升育兒負擔減輕促使家庭消費增加是不成立的,A錯誤;全國小學生規模呈現萎縮趨勢,這將導致部分中小學校沒有足夠的生源,因此撤并勢在必行;師資力量是否富余取決于師生配比,不完全取決于學生人數的變化,B錯誤;東北地區的小學生數量減少最嚴重,中小學規模縮小明顯,C正確。生育激勵政策是國家出臺的政策,小學生規模的縮減不能作為出臺生育激勵政策的主要依據,D錯誤。故選C。11.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收入高,遷入人口以青壯年為主,遷出地留守兒童多跟東部地區小學生增長率卻上升無關,A錯誤;東部地區加大學校建設,小學學位供應增加不是主要原因, B錯誤;放開二孩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上升,但不是東部地區小學生增長率上升的主要原因,C錯誤;東部地區深化戶籍改革,吸引外來人口落戶,外來人口攜帶小孩到東部發達地區讀書,小學生增長率上升,D正確。故選D。12. B 13. D 14. C【解析】12.昭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目的是經濟因素,提高勞動收益,B正確;助力鄉村振興、發揮資源優勢、相應政府號召也是農民工返鄉的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CD錯誤。故選B。13.建立大學生信息庫與農民工無關,①錯誤;建設返鄉創業培訓實習基地,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技術指導,②正確;推廣直播帶貨平臺,吸引返鄉農民工就業,③正確;控制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不利于城市的發展,也不屬于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措施,④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14.農民工返鄉創業對昭通的直接影響是助力鄉村振興,可能降低城鎮化水平,A錯誤;可能會加劇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B錯誤;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C正確;農民工返鄉創業不一定參與的是服務業,因此對提升農村服務水平的影響不大,D錯誤。故選C。15. A16. D【解析】15.由材料“甲、乙兩省之間人口流動量大(以外出打工的勞動力為主),”可知,甲、乙兩省之間距離近,且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異,河南省和山東省雖然距離近,但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兩者之間人口流動量小, B錯誤;青海省和浙江省兩都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但兩者之間距離遠,因此兩者之間人口流動量小,C錯誤;再由材料“其中①②分別表示甲省人口流出、流入狀況,③④分別表示乙省人口流入、流出狀況”可知, 甲省2月3日前以流入為主,2月7日后以流出為主,說明春節前返鄉過節,春節后外出打工,而且流動人口規模較小,說明甲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乙省2月3日前以流出為主,2月7日后以流入為主,說明春節前外地打工者離開本省回家鄉過年,春節后外地打工者又大量回到本省務工,流動人口規模大,說明乙省經濟發達,湖南和廣東是臨省,經濟差別大,因此A正確,D錯誤。故選A。16.由上題推論可知,近年來乙省,也就是廣東省,人口流入的百度遷徙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來本省務工人員減少,其主要原因是該省近年來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企業外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吸引力下降,D正確;該省經濟增長迅速,B錯誤;流動人口規模與本省的人口出生率無關,A錯誤;人口老齡化加劇,應該是出現相對的勞動力短缺,有利于外來務工人員的遷入才對,即人口流入的百度遷徙指數應上升,因此人口流入的遷徙指數呈下降趨勢與人口老齡化加劇無關, 因此C錯誤。故選D。17. C 18. B【解析】17.由材料可知,云南人口約 4659萬,根據人均最低需求量可算出,耕地和森林資源最低需求量為4.659萬平方千米、水資源最低需求量為9318萬立方米,對比表中現有資源總量可知云南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現有耕地資源總量與最低需求量相差最小,可知制約云南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資源為耕地資源,C正確、AB錯;云南氣候資源從表中無法判斷,D錯。故選C。18.根據表中數據可知,云南現有耕地資源資源數量較少,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為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資源互補性, B正確;云南多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嶇,不適宜大力墾荒擴大耕資源保有量, C錯;挖掘自然資源潛力,擴大生產規模易造成生態破壞,A錯;制約云南人口合理容量的資源為耕地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率,節約水資源對提高人口合理容量影響不大,D錯。故選B。19. C 20. D【解析】19. 讀圖可知, 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數量在增加, 其人口承載力的降低與人口數量的增加可能有一定的關系,故人口承載力變低不是人口數量減少導致的,A錯誤;科學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口承載力提高,B錯誤;讀圖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載力呈下降趨勢,主要是以人均糧食消費量的提高所致,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載力降低,C正確;耕地總量增加應導致人口承載力增大,D錯誤。故選C。20.大量開墾荒地會造成生態破壞,會降低人口承載力,A錯誤。限制對外開放影響經濟發展,不利于提高人口承載力,B錯誤。鼓勵人口外遷可能會造成勞動力短缺、消費不足,不利于有經濟發展, C錯誤。提高科技水平能夠提高生產力、改善環境質量、糧食產量增加等, D正確。故選 D。21. A 22. D 23. C【解析】21.如圖示西藏的主要城鎮多分布在河流沿岸,這些區域由于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便于城鎮居民用水,A正確;青藏高原氣候高寒,植被稀少,并非四季如春,B、C錯誤;主要城鎮分布在河流沿岸與礦產是否豐富無關,且題中沒有關于礦產分布的信息,D錯誤。故選A。22.青藏高原氣候高寒,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能容納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小,居民消費水平低, A錯誤;西藏年降水量較少,洪澇災害發生頻率低,B錯誤;西藏地區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能源較豐富,C錯誤;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農業生產的熱量條件不足,土地生產力低導致環境承載力較低,D正確。故選D。23.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會加劇對環境的破壞,A錯誤;西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不能隨意加大環境開發力度,B錯誤;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總體使用資源量減少,有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C正確;提升人均消費能力將提高該地區所需資源數量,不利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提升,D錯誤。故選C。24. A25. A【解析】24.讀圖工業區位于城市的東北方向,若布局合理,工業區應位于城市盛行風向的下風向,該地盛行風為西南風;甲功能區位于城市中心以及道路交叉口,且占地面積較小,應為商業區;乙位于郊區,靠近綠地,環境較好,應為大學城,該題選 A。25.①位于盛行風向的上風向,環境優美,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可布局高檔住宅區,A正確 ②靠近居民區,不易布局大型倉庫,B錯誤;③臨近大學城,不易布局鋼鐵產業園;④位于住宅區,可以建食品加工廠,但理由并非是地價低,而是接近市場, D錯,該題選A。26. B27. C【解析】26.與市中心距離大小會使地租由市中心向郊區減小,圖中地價等值線數值 abcde依次遞減,就受它的影響應該呈同心圓狀,圖示顯示發生彎曲則,不是同心圓,A錯誤;交通便捷處地租會比周邊地區高,地租等值線會向地租低的方向凸出,交通越便捷彎曲越明顯,故乙圖中地價等值線彎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交通通達度高低的影響,B正確;商業中心一般集中布局在交通便捷和市中心等地租較高處,不影響周邊等距離地區地租高低變化, C錯誤;環境質量優劣一定程度上影響地租,但城市中心附近影響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D錯誤。故選 B。27.鋼鐵廠會污染大氣,需要布局在郊區,同時,圖甲風向頻率圖顯示,東北方向為最小風頻上風向,布局污染大氣的工業對城市大氣污染最小,適合布局鋼鐵工業,圖乙中只有③處符合這一要求,故布局在③處最合理,①離市區太近,且位于城市熱島環流范圍之內,對城市污染大。②和 ④位于最大風頻的上風地帶,故其對城市污染更嚴重, C正確,ABD錯誤。故選C。28. A 29. B 30. D【解析】28.由該風向玫瑰圖可知該市最大風頻的風向主要是東南風,即該市的盛行風向為東南風,通風效果好有利于緩解霧霾和熱島效應問題,即該市通風廊道的主要延伸方向與盛行風一致,故該市通風廊道應西北-東南方向延伸,A正確,BCD錯誤。故選A。29.根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我國北方,我國北方冬季受蒙古高壓影響較大,結合風向玫瑰圖可知該地冬季盛行西北風,冬季要防風防寒,則應在北側布局板式高層,有助于阻擋冬季風;夏季要通風散熱,結合風向玫瑰圖可知該地夏季盛行西南風,故南側應布局點式高層,②符合題意,B正確,ACD錯誤。故選 B。30.該地位于我國北方,街道與冬季風平行不利于冬季防風防寒,街道與夏季風垂直不利于夏季通風散熱,A錯誤;南高北低差異化的街區不利于冬季防風防寒,B錯誤;小街廓、密路網、高密度建筑布局會導致空氣流通性變差,不利于優化城區微氣候環境,C錯誤;北高南低和錯落式的高層建筑布局既有利于冬季防風防寒,又有利于夏季通風散熱, D正確。故選D。31. B 32. C【解析】31.根據“某城市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示意圖”分析可知,中心城區由7個相對獨立的功能片區組成,每一個片區都有自己的片區中心,形成了城市空間結構多核心模式,B正確;該城市功能區不呈同心圓分布,也不是扇形模式和帶狀模式,ACD錯誤。故選 B。32.根據圖示等高線分布可知,該城市分布在山谷地區,沿河流呈條帶狀分布,因此,該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因素是地形、河流,①③正確,C正確。該城市空間形態布局與氣候、交通關系不大,②④錯誤。ABD錯誤。故選C。33. A 34. B 35. A【解析】33. 由材料可知, ①面積最大, 應為居住區, BD選項錯誤;②面積較小,且在城區的中心,為商業區;③為工業區在城市盛行風向的下風向。C選項錯誤;A選項正確;故選A。34.高級住宅區應建在城市邊緣地區,且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應與文教區距離較近,b地所在地在城市邊緣的位置,且處在交通干線附近,河流上游,地勢較高,距離文化區較近,B選項正確;a地距離工業區較近,污染較為嚴重,不應布局高級住宅區,A選項錯誤;c地位于城市外緣,但距離工業區也比較近,且交通條件較差,不適宜布局高級住宅區,C選項錯誤;d地雖處在交通干線附近,交通便利,但與b地相比,環境較差,D選項錯誤;故選 B。35.鋼鐵廠污染較重,應布局在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A選項符合題意;鋼鐵廠應布局在河流下游地區,降低對環境的污染,B選項不符合題意;鋼鐵廠對于鐵礦石的需求量較高,布局應接近于鐵礦石產地,原料充足,交通成本較低,布局在交通便利的位置方便貨物和原料的運進和運出,C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36.【答案】(1)卡塔爾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沿海地區氣候相對涼爽濕潤,適宜人類居住;沿海地區更容易獲得生產生活用水;沿海地區地形平坦;地處沿海,海運便利,便于對外交往與聯系。(任答3點6分)(2)卡塔爾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或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經濟落后,居民經濟收入低);卡塔爾人均收入高,部分產業對本國勞動力缺乏吸引力;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距卡塔爾較近。(任答3點6分)(3)水源(或水資源)(2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海水淡化;回收再利用水資源(或水資源循環利用);節約用水(或發展節水農業工業);進口水資源等(任答2點4分)【詳解】(1)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不適宜人類居住;只有沿海地區候相對濕潤,適合人口居住;地形平坦,利于城市的建設和人類的生產生活等,且臨近海港,交通便利,較適宜人類居住,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2)移民通常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另外一點就是移民的兩個地區交通較為方便。卡塔爾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工資相對較高,卡塔爾人均收入高,部分產業對本國勞動力缺乏吸引力;而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經濟落后,居民經濟收入低,因此卡塔爾對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有很大吸引力;此外印度、巴基斯扭、 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距卡塔爾較近,地緣關系較近,方便往來,便于移民等。(3)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水資源較為短缺,所以水資源是制約卡塔爾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因素。解決措施可以從開源和節流兩個角度就進行分析,開源:利用海水進行海水淡化;回收冷凝水、雨水、中水,甚至再利用建筑脫水活動中的水和再處理的污水等。節流:節約用水,發展節水農業和節水工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等。37.答案. (1)①(1分)地處市中心,消費人群多(或人員流量大);交通通達度好(或交通便利);地租最高,而商業區占地面積小,付租能力強。(任答2點4分)(2)④(1分)附近有森林公園,環境優美;位于城市環路與干線交匯處,交通便利;地處盛行風上風向,空氣質量好。(任答2點4分)(4)增加生物多樣性;減輕噪聲污染;提升空氣質量;減輕熱島效應;調節區域小氣候。(任答2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