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模擬試題(三)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一小時經濟圈”指以主城為核心,在交通1小時可通達的范圍內,形成一個具有明顯聚集效應、具備競爭優勢的地區。下圖示意嘉興“一小時經濟圈”。據此完成1~3題。1.對嘉興的產業發展具有強大輻射作用的都市是A.上海、杭州B.上海、蘇州C.杭州、寧波D.蘇州、紹興2.經濟圈內各城市A.產業結構不同,協作性較差B.產業結構往往不同,可以優勢互補C.產業結構相同,競爭較為激烈D.產業結構相同,便于形成規模效應3.“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需①注重交通的通達性 ②多個城市政府協同行動?、塾行ч_發自然資源 ④擴大城市發展差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半導體行業具有下游應用廣泛、生產技術工序多、產品種類多、技術更新換代快、投資高、風險大等特點。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地,20世紀90年代已完成兩次產業轉移。下圖示意半導體產業轉移歷史。據此完成4~5題。4.半導體產業前兩次轉移的主要驅動力是A.原料成本 B.人力成本C.市場潛力 D.環境質量5.現階段美國半導體產業主要從事的環節是A.生產制造 B.研發設計C.售后服務 D.組裝加工 完全的競爭者不能共存,為減少種間競爭,同域物種必須至少在時間、空間或資源三者之一的一個生態位方面產生分離。下圖為我國某地區體型較大的野豬(實線)和體型較小的狍(虛線)兩種有蹄類物種在冷季(11月—次年4月)活動密度曲線圖,狍活動集中在黎明和黃昏,而野豬活動集中在白天和黃昏,該地冷季均溫為-7.23 ℃。據此完成6~8題。6.影響兩物種活動時間差異的合理因素是A.晝夜長短 B.食物數量C.太陽輻射 D.人類活動7.該地區最可能位于A.長白山脈 B.天山山脈 C.武夷山脈 D.祁連山脈8.與狍相比,野豬在冷季白天活動密度更大,主要原因有①白天高溫抑制狍的活動?、卺笫澄镄枨筝^小?、垡柏i獲取食物難度加大 ④野豬曬太陽提高體溫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天氣系統影響范圍會因大氣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下圖示意某類天氣系統在1960—2014年的影響及控制區域統計數據,其主要影響東南亞及東亞地區。等值線數值正值表明影響及控制該地區頻次超過歷史平均,負值表示低于歷史平均。據此完成9~10題。9.該類天氣系統最可能為A.冷鋒 B.準靜止鋒C.暖鋒 D.熱帶氣旋10.圖示該類天氣系統時空變化趨勢發展將增加A.東北防洪壓力 B.華北農業病蟲害C.浙江干旱災害 D.廣東風暴潮災害 港口分布格局、結構形式和功能類型受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下圖中階段Ⅰ、階段Ⅱ示意我國某沿海城市港口演變的先后兩個階段。據此完成11~12題。11.從階段Ⅰ到階段Ⅱ,適宜保留在城區的港口功能是A.貨物裝卸 B.船舶維修 C.物資補給 D.游艇出行12.促使該城市港區發生演變的合理原因是A.城市產業調整,工業規模顯著萎縮B.運輸方式變革推動深水港區布局C.河道淤塞加劇,河運功能基本喪失D.人居環境改善推動港口功能剝離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屬于長江流域雅礱江水系。邛海流域水系發達,主要有11條河溪。下圖示意邛海流域及樣點(L1~L5平均水深分別為8.52 m、9.33 m、10.06 m、6.47 m、1.51 m)和邛海流域土地利用類型分布(深顏色區域)。據此完成13~14題。13.各湖區樣點中,水質由好到差的排序是A.L1、L4、L5 B.L2、L5、L1 C.L4、L1、L3 D.L5、L4、L214.DO指溶解氧,指水中被溶解的氧氣分子的量,通常以mg/L的單位來表示。測量發現,R1~R3樣點7—8月DO明顯降低,主要原因可能有①泥沙匯入明顯減少?、谔幵谟昙?水溫高 ③水生植物等大量繁殖 ④河流水位變幅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是典型的大型露天石窟寺群遺址,其中規模最大的大盧舍那像龕朝向大約為東偏南7°,進深約30 m,寬約40 m,呈半敞開狀,在其正壁、北壁和南壁共立有九尊造像,受地形朝向影響,不同朝向壁面日照時長差異明顯。下圖為窟龕俯視圖(左圖)和造像剖面圖(右圖)。據此完成15~16題。15.大盧舍那像龕不同朝向壁面年日照時長A.正壁>北壁>南壁 B.北壁>正壁>南壁C.南壁>正壁>北壁 D.北壁>南壁>正壁16.冬至日,不同朝向壁面佛像進入陰影區時間A.北壁最早,南壁最晚 B.正壁最早,北壁最晚C.南壁最早,正壁最晚 D.南壁最早,北壁最晚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太原市地處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該市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城區坐落于海拔800 m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受山地、平原的共同作用,城區實測風表現出明顯的山谷風特征,加之當地較明顯的熱島環流,對污染物的擴散、輸送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下圖示意太原市城區地形特征及尖草坪(北部城區)和小店(南部城區)2個氣象觀測站實測風風頻(單位:%。數值越大,頻率越高)日變化情況。(1)簡述太原市山谷風風向的日變化特征。(6分)(2)說明尖草坪與小店氣象站山谷風轉換時間的差異。(6分)(3)分析山谷風對城區污染物分布和擴散的影響。(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我國鉀肥資源存在嚴重短缺,主要從白俄羅斯、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國進口。近年來,我國在老撾他曲縣取得35 km2礦區開采權,整個礦區查明鉀鎂鹽礦石總儲量約有1.002×109 t,折純氯化鉀儲量達8.28×108 t,資源儲量巨大,礦體埋藏適中,適宜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在此地生產的鉀肥除了供應國內還積極供應其他周邊國家。下圖示意老撾他曲縣地理位置。(1)分析在老撾他曲縣生產鉀鹽的區位優勢。(4分)(2)說明中國企業在老撾布局鉀鹽生產基地的有利市場條件。(4分)(3)簡述我國保障鉀肥供應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8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古勞水鄉位于珠江三角洲,瀕臨西江,宋元及以前,古勞水患頻繁,生產開發難以進行。隨著泥沙淤積面積不斷擴大,明代中前期,當地居民“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至清初出現了成熟的桑基魚塘農業模式,比較好地緩解了水患,古勞水鄉進入商業繁榮的快速發展期。(1)簡析宋元以前古勞水患頻繁的自然原因。(6分)(2)指出唐朝至清朝時期西江入海口海灣成陸的空間差異,并分析原因。(6分)(3)分析清初之后,古勞水鄉商業快速繁榮的有利條件。(6分)參考答案1.A 2.B 3.A【命題意圖】本題組以“一小時經濟圈”為載體,考查大都市輻射作用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題,嘉興是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浙江省,同時還受到杭州市的輻射,上海、杭州對其輻射作用強。第2題,經濟圈內各城市的產業結構往往不同,各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可以優勢互補,便于形成相互依存的產業鏈;相同的產業結構往往會引發惡性競爭。第3題,“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關鍵在于交通的通達性;涉及多個城市,需多個城市政府協同行動;與自然資源開發的深度、廣度關系不大;圈內城市經濟聯系更加密切,會縮小城市間的發展差異。4.B 5.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半導體行業為載體,考查產業轉移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4題,半導體產業的空間轉移源于技術成熟及研發成本上漲,源于產業類型的變化,即由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半導體產業對原料要求較少;市場潛力是影響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主要的驅動力;產業轉入地的環境質量并無優勢。第5題,據圖可知,美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把低端的生產、組裝加工等環節轉移出去了,現階段主要從事附加值高的研發設計環節。6.C 7.A 8.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生物活動為載體,考查自然環境整體性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6題,兩物種的活動表現為野豬活動主要集中在白天和黃昏,而狍活動主要集中在黎明和黃昏,晝夜長短顯然不合理,而食物數量一天中沒有時間差異;冷季山區人類活動少;狍性情膽小,黃昏、黎明的太陽光照強度較為適宜,適合其覓食,白天光照強,天敵較多,狍多躲于密林中。第7題,根據題意可知,該地區正午地方時基本和北京時間相同,在12:00附近,表明該地的經度非常接近120° E,且該地冷季均溫為-7.23 ℃,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該地最可能位于長白山脈。第8題,在冷季,該地區白天并不具有高溫的天氣;狍體型較小,因此食物需求小,會減小活動密度;野豬由于體型大,且冷季有積雪覆蓋,獲取食物難度加大,須通過增加覓食活動密度獲取食物;溫度最高的時間在午后,但是野豬活動峰值在黃昏,因此提高體溫的說法不合理。9.D 10.A【命題意圖】本題組以區域圖為載體,考查天氣系統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9題,圖中區域全部位于沿海地區,最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第10題,由于熱帶氣旋的影響和控制區域呈明顯的北移趨勢,因此必然增加東北地區的降水頻次,增加東北防洪壓力;華北病蟲害與臺風北移趨勢沒有顯著的相關性;浙江受臺風影響頻次增加,干旱減輕;由于臺風登陸減少,廣東風暴潮災害將會減少。11.D 12.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港口演變為載體,考查港口功能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1題,該港口城市擁有自由貿易區,且有若干個工業化港區,因此可以推知城市規模較大。從階段Ⅰ到階段Ⅱ,可以看出城區港區進行了外遷,貨物裝卸、物資補給和船舶維修均屬于低端產業,不適宜保留在城區,而游艇出行的保留有利于城市觀光旅游業的發展。第12題,該城市存在產業結構調整,但工業布局以及港區的數量變化不能說明工業規模顯著萎縮;河道水運功能喪失的判斷不合理;人居環境有改善的需求,但在實現過程中港口功能進行了優化而非剝離;集裝箱大型運輸船舶的出現提高了對水域的自然條件要求,從而推動港區向外海深水區布局。13.A 14.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邛海流域為載體,考查水污染治理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3題,湖區L5樣點注入河流流域主要是城鄉用地,污染物最為集中,且水域較封閉,水質最差;L4樣點注入河流流域主要是農田、果園用地,水質較差;L1、L2、L3樣點注入河流流域主要是林、灌、草地等生態用地,水質最好。第14題,7—8月是邛海流域的雨季,雨季水溫高,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使水體富營養化,河流水氣交換減弱,降低DO濃度;雨季時泥沙匯入增加,但泥沙匯入、河流水位變化與DO濃度變化關系不大。15.B 16.D【命題意圖】本題組以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為載體,考查地球運動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5題,大盧舍那像龕坐西朝東,北壁是陽面,一天中大多數時間可接受太陽照射,年日照時間最長;南壁為陰面,一天中較長時間處于陰影區,年日照時間最短;正壁年日照時間居中。第16題,冬至日,日出東南,日落西南;該日日出東南時,各佛像大致都可以被陽光照射,隨著太陽向南方移動,位于南壁的佛像首先結束光照。午后,隨著太陽的西移,正壁逐漸結束光照,而北壁結束光照時間最晚。17.(1)日出前后,由偏北風轉為偏南風;日落前后,由偏南風轉為偏北風。(6分)(2)尖草坪氣象站位于北部城區,山風與城市風(熱島環流)方向一致,山風勢力較強,早晨山風向谷風轉換的時間較晚,傍晚谷風向山風轉換的時間較早;小店氣象站位于南部城區,谷風與城市風方向一致,谷風勢力較強,早晨山風向谷風轉換的時間較早,傍晚谷風向山風轉換的時間較晚。(6分)(3)白天,谷風將污染物向北部輸送,受北部山脈阻擋,污染物在山前堆積,造成北部城區污染物濃度上升;夜間,地面降溫劇烈,冷空氣下沉至盆地底部,形成逆溫層,抑制了污染物的擴散;受山風的影響,夜晚城區污染物濃度有所下降。(6分)【命題意圖】本題以太原盆地為背景素材,從山谷風日變化特征、山谷風轉換時間、山谷風對污染物的影響等角度設問,考查了大氣運動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素養。18.(1)離海近,便于海陸聯運,運費便宜;儲量大,埋藏淺,開采條件好;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承載力較強。(4分)(2)地處東南亞的中心,輻射范圍廣;周邊國家農業生產規模大,鉀鹽需求旺盛,市場廣。(4分)(3)農業生產規模大,貧瘠土地面積廣,鉀肥短缺嚴重;進口來源國集中于少數國家,風險高,進口成本高;國外鉀肥生產壟斷性高,我國缺乏定價權;國內鉀鹽資源集中在西北內陸地區,開發易破壞生態環境。(8分)【命題意圖】本題以鉀鹽為背景素材,從鉀鹽生產優勢、有利市場條件、面臨的主要問題等角度設問,考查了資源開發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19.(1)河網密布,地勢低洼;海水頂托,排水不暢;雨季較長,降水多。(6分)(2)空間差異:海灣西側成陸面積廣,速度快,東側成陸面積小,速度慢。(2分)原因:西江流量大,挾帶泥沙入海多;海灣西側島嶼多,阻擋西江河水,減緩水流速度,促進泥沙沉積;島嶼保護成陸的淤積泥沙免受海潮侵襲。(4分)(3)水患得到有效控制,生產得以穩定;土地增加,物產(絲綢、漁業)產量增加;臨近廣州等密集城鎮區,市場廣闊;臨海臨江,通江達海,水運便利。(任答三點,6分)【命題意圖】本題以古勞水鄉為背景素材,從水患原因、成陸差異、商業條件等角度設問,考查了區域發展等知識,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