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模擬試題(二)本試卷共100分 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隨著“互聯網+花卉”的興起,花卉的供應鏈流程發生較大變化。下圖示意花卉互聯網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對比。據此完成1~3題。1.圖中甲代表的環節是A.存儲 B.物流C.包裝 D.加工2.花卉行業傳統供應鏈最可能A.運行成本較高 B.對交通依賴性強C.對保鮮期要求低 D.交易受距離限制較小3.花卉電商平臺的興起,會刺激鮮花產業①高端定制市場繁榮 ②新品種減少 ③新品種成熟期延長 ④生產地面積擴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澳大利亞(下圖)面積為7.692×106 km2,2023年人口約為2599.1萬人,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幾個主要的中心城市,圖中陰影區域居住著該國2%的人口。如果參照中國西北四省區(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標準,澳大利亞可承載1.88億人,但目前澳大利亞政府接納過多移民的意愿并不強。據此完成4~5題。4.澳大利亞可承載1.88億人口,最可能參照了中國西北四省區的A.氣候條件、消費水平B.生活方式、科技水平C.礦產資源、產業類型D.地形條件、區域面積5.澳大利亞不愿接納過多移民的原因主要有①避免生態惡化 ②減少“大城市病” ③擔心語言交流難度提高 ④擔心生活質量降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藏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500 m左右,面積為4.46×105 km2。藏北高寒草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高原特色畜牧業生產基地。近幾十年來,藏北高寒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畜牧業生產效率大大降低。為確保生態恢復,當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圖示意藏北高原草地畜牧業發展模式框架。據此完成6~7題。6.暖季劃區輪牧舉措主要是基于藏北高原的A.行政區劃差異B.地域氣候差異C.草地生產力情況D.地域勞動力數量7.推廣棚圈和庭院種草技術應注意的原則是A.挖掘本土優質牧草潛力B.推廣晚熟牧草品種C.引進高產牧草種質資源D.篩選瀕危牧草品種 祁連山西段北坡疏勒河流域老虎溝(39°25' N,96°33' E,海拔為5040 m)某冰川積累區,長約9.8 km,高差約1200 m,三面環山,坐南朝北。據統計,該地四季均有微弱的偏北風,其中夏季最盛。下圖示意老虎溝四季風向逐時變化。據此完成8~10題。8.春季該地風向明顯由正南風開始向西南風轉變的地方時約為A.6:00 B.10:00C.12:00 D.0:009.該地冰川風最弱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10.該地冬季風風向相對穩定的原因是A.地勢落差大 B.冰川面積廣C.山谷風微弱 D.西風帶南移 怒山是怒江東方山脈在云南省境內的總稱,近南北走向,山勢北高南低,山體北窄南寬,屬橫斷山脈。下圖示意怒山東坡垂直自然帶變化。據此完成11~13題。11.該地甲自然帶的植被通常A.葉片寬大 B.樹枝有刺 C.根系較淺 D.分層鮮明12.怒山東坡土壤肥力最高的植被帶最可能是A.山地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帶 B.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C.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帶 D.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帶13.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在北部消失的原因主要是A.地勢陡峻 B.氣候干冷C.海拔限制 D.坡向變化 “長江第一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及其向云貴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金沙江在該區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形成以河流階地為主的河谷地貌。下圖示意金沙江雞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島嶼)的河谷橫剖面,其中T2—T4均由磨圓度良好的礫石層構成。據此完成14~16題。14.圖示河段金沙江兩岸地殼運動的特點最可能是A.西岸地殼間歇性上升,東岸相對穩定B.西岸地殼持續隆升,東岸持續下陷C.西岸地殼間歇性下陷,東岸相對穩定D.西岸地殼持續下陷,東岸持續隆升15.雞公石的成因和構造特點為①地殼斷裂下陷而成 ②流水沖刷脫離邊岸而成 ③與西岸構造相近 ④與東岸構造相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與其他階地相比,T5地表組分顆粒較小的原因主要是A.地表侵蝕嚴重 B.地表風化程度高 C.流水搬運距離短 D.耕種時間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暴雨沖刷徑流進入河湖是面源污染的最主要途徑。某科研機構對云南省滇池附近某鄉村的徑流與污染狀況進行了采點監測,研究人員根據分水嶺內的土地使用情況將該流域分為3個區。某年6月下旬該地持續降雨15小時,降雨量為120 mm。監測數據表明,A區徑流水質最差的時段出現在洪峰前,污染物主要包括氮肥、磷、有機物等。下表示意該流域各區基本信息。區域 面積/hm2 村莊 占比/% 種植區 占比/% 濕地占比/% 臺地占比/% 平均總氮 含量/(mg/L)A區 190 5 48.0 2.0 45 21.4B區 120 2 98.0 0 0 36.1C區 240 1 91.5 4.5 3 13.8(1)推測A、B、C三區中徑流量峰值出現最晚的分區并說明理由。(5分)(2)分析A區徑流水質最差時段出現在洪峰前的原因。(6分)(3)分析B區徑流氮含量高的原因。(4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北極氣旋是在北極地區出現的呈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大氣渦旋,在調節北極的能量和水循環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影響海冰等環境。中心氣壓值超低的北極超強氣旋由氣旋勢力加強而形成,其來源地多樣,生成數量空間分布差異大,北大西洋多于北太平洋,且強度季節差異大。與北大西洋相比,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強氣旋進入北極地區少。下圖示意北半球海陸分布。(1)推測副極地海域北極超強氣旋最強盛的季節并說明理由。(8分)(2)與北大西洋相比,分析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強氣旋進入北極地區少的原因。(5分)(3)簡述北極超強氣旋進入北冰洋對北冰洋海冰產生的影響。(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碳排放強度指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產生的碳排放量。高耗能產業是當前我國CO2排放的重要來源,降低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是實現我國2030年碳減排目標的主要抓手之一。研究結果顯示:2000—2015年,我國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總體下降趨勢顯著,且空間差異大,但新疆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上升明顯,從低強度上升為高強度。下圖示意2015年我國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空間分布格局(不含西藏自治區及港澳臺數據)。(1)指出2015年我國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的空間差異。(6分)(2)從能源角度說明我國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空間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3)推測2000—2015年新疆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上升的原因。(6分)參考答案1.B 2.A 3.D【命題意圖】本題組以花卉的供應鏈流程為背景材料,考查花卉產業及其供應鏈流程等,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題,花卉電商平臺實現了從花農(花卉種植企業)到消費者點對點的服務,無須存儲環節;電商平臺對流通環節依賴性較強,甲代表的應是物流;包裝環節位于源頭,由花農(花卉種植企業)承擔;花卉交易以鮮切花為主,幾乎無須加工環節。第2題,傳統供應鏈從花卉種植企業(花農)到消費者,中間經過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使成本增加;花卉行業傳統供應鏈與互聯網供應鏈對交通的依賴性差異不大;傳統供應鏈物流運輸環節多且運輸速度慢,對保鮮期要求高;傳統供應鏈涉及環節多,交易受距離限制較大。第3題,花卉電商平臺的發展,使物流環節減少,產業效益提高,會刺激高端定制市場繁榮,鮮花品種增多;花卉電商平臺的發展,會使鮮花需求量增加,刺激鮮花生產技術改進,促使花卉成熟期縮短;花卉電商平臺的發展,會促進鮮花生產地面積擴大。4.A 5.D【命題意圖】本題組以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為背景材料,考查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遷移等,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4題,環境承載力主要受資源、科技水平、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澳大利亞與我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的氣候條件相當,如果按照我國西北四省區的消費水平,可承載1.88億人口;環境承載力與生活方式關系不大,受科技水平影響大,但科技水平是隨時間而變動的,材料中未體現特定時期;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澳大利亞的地形條件與我國西北地區相差較大,不是參照依據。第5題,澳大利亞雖然國土面積廣闊,但是大部分地區生態質量較差,過多接納移民會加劇生態危機;遷入的人口不一定集聚在大城市中,且該國大城市的規模并不大;澳大利亞本身就是移民國家,語言交流難度提高不是其關注重點;澳大利亞為發達國家,從長遠考慮,過多接納移民會降低生活質量。6.C 7.A【命題意圖】本題組以藏北高原草地畜牧業發展模式為背景材料,考查畜牧業發展狀況,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6題,輪牧有利于草地休養生息,藏北高原草地生產力低,輪牧體現了對區域生態和生產的兼顧;輪牧與行政區劃差異關系不大;藏北高原地域氣候差異不大;輪牧對勞動力數量要求較低,勞動力因素對劃區輪牧措施無影響。第7題,藏北高寒草地生態脆弱,應挖掘本土優質牧草潛力,以維護當地生態的穩定性;藏北高原氣候寒冷,應推廣本地早熟牧草品種,降低自然災害的威脅;引進其他地區的牧草資源,可能會導致生物入侵;推廣棚圈和庭院種草技術是為了發展畜牧業,并非為了保護生態環境。8.B 9.B 10.D【命題意圖】本題組以老虎溝四季風向變化為背景材料,考查方位角、風向,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解題分析】第8題,由圖可知,約在北京時間11:30,春季該地風向明顯由正南風開始向西南風轉變,該地經度為96°33' E,與北京時間相差約1小時30分鐘,故風向轉變的地方時約為10:00。第9題,由材料可知,夏季偏北風相對強盛。該地位于祁連山北坡,冰川風自山頂吹向山麓,為偏南風,夏季偏北風阻擋偏南的冰川風,因此夏季冰川風最弱。第10題,由材料可知,該地冬季風風向一直在200°左右,相對穩定。該地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冬季易受南移的西風帶影響,所以風向穩定;冰川面積廣,主要影響冰川風,而冰川風為偏南風;地勢落差全年不變,對風向季節變化影響小;山谷風為局部風,對大尺度風向影響小。11.B 12.C 13.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怒山東坡垂直自然帶變化為背景材料,考查植被與土壤,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1題,怒山東坡河谷位于西南季風背風坡,降水稀少,為干熱河谷,氣候干旱,植被以灌叢為主,灌叢葉片較小,樹枝呈刺狀;根系較深,可從較大范圍內獲取水分;水分較少,植被難以分層。第12題,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帶草本植物生長繁茂,根系較淺,氣溫較低,有機質分解慢,土層較深厚,土壤肥沃;其他三個植被帶均為森林帶,水熱較充足,土壤有機質分解快,土壤肥力不高。第13題,怒山東坡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小,且海拔較高處氣溫較低,越往北氣候越偏干冷,難以生長亞熱帶植被;依據圖示信息可知,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向北演化為山地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帶,并非地勢陡峻難以生長植被所致;該山脈向北海拔更高,海拔不是限制因素;圖中顯示的是怒山東坡,坡向未發生變化。14.A 15.D 16.B【命題意圖】本題組以金沙江剖面為背景材料,考查地質作用,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解題分析】第14題,據圖可知,兩岸存在構造差異。金沙江西岸存在多個階地,階地的形成主要受地殼抬升的影響,所以西岸地殼間歇性上升;東岸僅形成一級階地,說明地殼運動相對穩定。第15題,雞公石為金沙江中心的一個小島,該河段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及其向云貴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地勢落差大,水流切割作用顯著,雞公石應為流水沖刷脫離邊岸而成,與內力作用關系不大;雞公石與東岸都形成了一級階地,且階地面積差異不大,由此可推測其與東岸構造相近。第16題,T5表層為紅色黏土,是南方地區地帶性土壤,主要與風化作用有關,該處距河較遠,地勢最高,風化時間長;該處地表相對平坦,與強烈侵蝕無關;流水搬運距離短,地表顆粒一般較大;T5表層顆粒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該地人類活動少。17.(1)C區。(1分)理由:C區面積最大,匯水時間長;天然濕地面積最大,對徑流調節作用最強,徑流量峰值出現時間最晚。(4分)(2)污染物主要來自強降雨的沖刷;A區臺地面積大,與周邊地區有較大落差,沖刷作用強,污染物主要出現在暴雨初期;洪峰期水量大,稀釋作用明顯。(6分)(3)B區種植區比重大,種植區氮肥用量大,大量可溶性氮匯入徑流;B區無天然濕地,徑流凈化作用弱。(4分)【命題意圖】本題以滇池附近某鄉村的徑流與污染狀況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下墊面狀況對徑流及其污染的影響,考查考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18.(1)季節:冬季。(2分)理由:冬季副極地區域海洋溫度高于陸地,利于氣旋形成;冬季極地東風和西風強盛,增強氣旋勢力;冬季西風強盛,副極地區域的暖流強盛,增強氣旋勢力。(6分)(2)北太平洋生成的超強氣旋數量較少;(2分)受北部阿拉斯加半島和東西伯利亞山地的阻擋,超強氣旋難以通過陸地屏障進入北極地區。(3分)(3)北極超強氣旋驅動的波浪會破壞冰蓋,破碎的冰塊增多;北極超強氣旋產生的強風,使上層冷海水與下層較暖海水混合,促進海冰融化;北極超強氣旋驅動的溫暖氣流使北冰洋水溫升高,加速海冰融化。(6分)【命題意圖】本題以北極超強氣旋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北極超強氣旋的季節分布等,考查考生運用綜合思維方法,從多個維度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19.(1)西部高,東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南北差異總體大于東西差異。(6分)(2)北部和西部地區煤炭等化石能源豐富,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高于東部和南部地區,碳排放量大;近年來東部和南部地區積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化石能源比重快速降低,碳排放量減小;東部和南部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能源利用率高于西部和北部地區。(6分)(3)新疆化石能源豐富,重工業比重大,重工業發展快,碳排放強度上升;國內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大,加速新疆能源產業發展;新疆能源豐富,高耗能產業向新疆轉移多。(6分)【命題意圖】本題以2015年我國高耗能產業碳排放強度空間分布格局為背景材料,考查碳排放強度差異及其原因等,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