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第十三章 光實驗探究課十八 用雙縫干涉實驗測量光的波長實驗原理如圖所示,相鄰兩條亮(暗)條紋間的距離Δx與入射光波長λ、雙縫S1、S2間距離d及雙縫與屏的距離l滿足關系式Δx=λ,因此,只要測出Δx、d、l即可測出波長λ。 實驗儲備·一覽清實驗操作1.安裝儀器(如圖)(1)將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2)接好光源,打開開關,使白熾燈正常發光。調節各部件的高度,使光源發出的光能沿遮光筒的軸線到達光屏。(3)安裝單縫和雙縫,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使雙縫和單縫的縫平行。實驗操作2.觀察與記錄(1)調節單縫與雙縫間距為5~10 cm,觀察白光的干涉條紋。(2)在單縫和光源間放上濾光片,觀察單色光的干涉條紋。(3)調節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第1條亮條紋的中心,記下手輪上的讀數a1;轉動手輪,使分劃板向一側移動,當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n條相鄰的亮條紋中心對齊時,記下手輪上的刻度數a2,則相鄰兩亮條紋間的距離Δx=。(4)換用不同的濾光片,測量其他色光的波長。注意事項1.調節雙縫干涉儀時,要注意調整光源的高度,使它發出的光束能夠沿著遮光筒的軸線把屏照亮。2.放置單縫和雙縫時,縫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3.調節測量頭時,應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和亮條紋的中心對齊且和干涉條紋平行。4.不要直接測Δx,要測多條亮條紋的間距再計算得到Δx,這樣可以減小誤差。數據 處理 1.條紋間距:Δ x=。2.波長:λ=Δ x。3.測量多組數據,求λ的平均值。誤差 分析 1.雙縫到屏的距離l的測量存在誤差。2.測條紋間距Δx帶來的誤差如下:(1)干涉條紋沒有調整到最清晰的程度。(2)誤認為Δx為亮(暗)條紋的寬度。(3)分劃板刻線與干涉條紋不平行,中心刻線沒有恰好位于條紋中心。(4)測量多條亮條紋間的距離時讀數不準確,此間距中的條紋數未數清。實驗類型·全突破類型1 教材原型實驗[典例1] (2024·河北卷)某同學通過雙縫干涉實驗測量單色光的波長,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其中測量頭包括毛玻璃、游標尺、分劃板、手輪、目鏡等。該同學調整好實驗裝置后,分別用紅色、綠色濾光片,對干涉條紋進行測量,并記錄第一條和第六條亮紋中心位置對應的游標尺讀數,如表所示:單色光類別 x1/mm x6/mm單色光1 10.60 18.64單色光2 8.44 18.08根據表中數據,判斷單色光1為________(選填“紅光”或“綠光”)。[解析] 設第一條和第六條亮條紋的中心間距為x,則相鄰兩條亮條紋之間的距離Δx=,又雙縫干涉條紋間距公式Δx=λ,則λ=,由題表中數據可知x單色光1=18.64 mm-10.60 mm=8.04 mm綠光[典例2] (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某同學通過雙縫干涉實驗測量發光二極管(LED)發出光的波長。圖甲為實驗裝置示意圖,雙縫間距d=0.450 mm,雙縫到毛玻璃的距離l=365.0 mm,實驗中觀察到的干涉條紋如圖乙所示。當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第1條亮條紋中心線,手輪上的讀數為x1=2.145 mm;當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第5條亮條紋中心線,手輪上的讀數為x5=4.177 mm。 完成下列填空:(1)相鄰兩條亮條紋間的距離Δx=_________mm。0.508(2)根據________可算出波長(填正確答案標號)。A.λ= B.λ=ΔxC.λ=(3)則待測LED發出光的波長為λ=______n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B626[解析] (1)相鄰兩條亮條紋間的距離為Δx== mm=0.508 mm。(2)根據相鄰兩條亮條紋間的距離與光的波長關系Δx=λ可得波長為λ=Δx,故選B。(3)待測LED發出光的波長為λ=Δx=×0.508×10-3 m≈6.26×10-7 m=626 nm。類型2 拓展創新實驗[典例3] 洛埃利在1834年提出了一種更簡單的觀察干涉的裝置。如圖所示,從單縫S發出的光,一部分入射到平面鏡后反射到屏上,另一部分直接投射到屏上,在屏上兩光束交疊區域里將出現干涉條紋。單縫S通過平面鏡成的像是S′。(1)通過洛埃鏡在屏上可以觀察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這和雙縫干涉實驗得到的干涉條紋一致。如果S被視為其中的一個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當于另一個“縫”。(2)實驗表明,光從光疏介質射向光密介質,界面發生反射時,在入射角接近90°時,反射光與入射光相比,相位有π的變化,即半波損失。已知h D,如果把平面鏡移動到和光屏接觸,接觸點P處是________(選填“亮條紋”或“暗條紋”)。S經平面鏡成的像S′暗條紋(3)實驗中已知單縫S到平面鏡的垂直距離h=0.15 mm,單縫到光屏的距離D=1.2 m,觀測到第3個亮條紋中心到第12個亮條紋中心的間距為22.78 mm,則該單色光的波長λ=____________ 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6.33×10-7[解析] (1)根據平面鏡成像原理,經鏡面反射的光線可認為是從S的像S′發出的,故S′相當于雙縫干涉中的另一個“縫”。(2)h D,所以射到平面鏡上P點的光的入射角接近90°,故直接射到光屏上P點的光和經平面鏡反射的光相位相差π,故接觸點P處是暗條紋。(3)每兩條相鄰亮條紋中心的間距Δx= mm≈2.53 mm,根據雙縫干涉條紋間距公式有Δx=λ, 可得該單色光的波長λ== m≈6.33×10-7 m。創新點解讀 本實驗的創新之處在于利用單縫和平面鏡做“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的實驗時,S經平面鏡成的像S′相當于另一個“縫”,這樣平面鏡對單縫成像,相當于雙縫,滿足干涉條件,能在光屏上觀察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典例4] (1)干涉條紋除了可以通過雙縫干涉觀察到外,把一個凸透鏡壓在一塊平面玻璃上(圖甲),讓單色光從上方射入(示意圖如圖乙,其中R為凸透鏡的半徑),從上往下看凸透鏡,也可以觀察到由干涉造成的環狀條紋(圖丙),這些條紋叫作牛頓環。如果改用波長更長的單色光照射,觀察到的圓環半徑將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如果換一個表面曲率半徑更大的凸透鏡,觀察到的圓環半徑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變大變大(2)采用波長為690 nm的紅色激光作為單色入射光,牛頓環的兩條相鄰亮條紋位置所對應的空氣膜的厚度差約為________。A.345 nm B.690 nmC.幾微米 D.幾毫米 A[解析] (1)當光程差為波長的整數倍時是亮條紋,當光程差為半個波長的奇數倍時是暗條紋;若用波長更長的光照射,則出現亮條紋的這一厚度需向遠離中心方向移動,則圓環的半徑變大;若換一個表面曲率半徑更大的凸透鏡,出現亮條紋的這一厚度向遠離中心方向移動,則圓環的半徑變大。(2)由題意知相鄰亮條紋對應的空氣層的厚度差為半個波長,故為345 nm,故選項A正確,B、C、D錯誤。創新點解讀 本題的創新點體現在實驗方法和實驗目的創新,通過“牛頓環”的干涉實驗,利用薄膜干涉原理及明暗條紋的形成條件,用測量薄膜的厚度替代測量光的波長。實驗對點訓練(十八)1.現有毛玻璃屏A、雙縫B、白光光源C、單縫D和透紅光的濾光片E等光學元件,要把它們放在如圖所示的光具座上組裝成雙縫干涉裝置,用以測量紅光的波長。題號135246(1)將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學元件,由左到右,表示各光學元件的字母排列順序應為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2)本實驗的步驟有:①取下遮光筒左側的元件,調節光源高度,使光束能沿遮光筒的軸線把屏照亮;題號135246EDB②按合理的順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學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③用刻度尺測量雙縫到屏的距離;④用測量頭(其讀數方法同螺旋測微器)測量數條亮條紋間的距離。在操作步驟②時還應注意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題號135246見解析[解析] (1)濾光片E可以從白光中選出單色紅光,單縫D是獲取線光源,雙縫B是獲得相干光源,最后成像在毛玻璃屏A上,所以排列順序為:C、E、D、B、A。(2)在操作步驟②時應注意的事項有:放置單縫、雙縫時,必須使縫平行;單縫、雙縫間的距離要適當。題號1352462.圖示是“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的裝置。實驗中:題號135246(1)觀察到較模糊的干涉條紋,要使條紋變得清晰,值得嘗試的是________。A.旋轉測量頭B.增大單縫與雙縫間的距離C.調節撥桿使單縫與雙縫平行題號135246C(2)要增大觀察到的條紋間距,正確的做法是______。A.減小單縫與光源間的距離B.減小單縫與雙縫間的距離C.增大透鏡與單縫間的距離D.增大雙縫與測量頭間的距離題號135246D[解析] (1)觀察到較模糊的干涉條紋說明透過的光較弱,旋轉測量頭或增大單縫與雙縫間的距離都不會使條紋變清晰,造成條紋模糊的原因可能是單縫與雙縫不平行,則值得嘗試的是調節撥桿使單縫與雙縫平行,故選C。(2)根據Δx=λ可知,要增大條紋間距Δx,可以增大雙縫到測量頭的距離l,或減小雙縫的間距d,故選D。題號1352463.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中:(1)如圖1所示,將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條紋中心對齊,將該亮條紋定為第1條亮條紋,此時手輪上的示數x1=2.320 mm,然后同方向轉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6條亮條紋中心對齊,記下此時圖2中手輪上的示數x6=________ mm。題號13524613.870(2)已知雙縫間距d為2.0×10-4 m,測得雙縫到屏的距離l為0.700 m,由計算式λ=________,可得所測光的波長為________ m(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題號1352466.6×10-7[解析] (1)此時題圖2中手輪上的示數x6=13.5 mm+37.0×0.01 mm=13.870 mm。(2)由Δx==λ,整理可得λ=,代入數據可得λ=6.6×10-7 m。題號1352464.(2024·廣東深圳一模)某實驗小組使用如圖甲的裝置測量某紅色激光的波長。用光具座固定激光筆和刻有雙縫的黑色紙板,雙縫間的寬度d=0.2 mm。激光經過雙縫后投射到光屏中的條紋如圖乙所示,由刻度尺讀出A、B兩亮條紋間的距離x=______ mm。 通過激光測距儀測量出雙縫到投影屏間的距離L=2.0 m,已知=(Δx為相鄰兩條亮條紋間的距離),則該激光的波長λ=__________ m。如果用紫色激光重新實驗,相鄰亮條紋間距會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題號13524665.06.50×10-7變小題號135246[解析]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為1 mm,由刻度尺讀出A、B兩亮條紋間的距離為65.0 mm。由題圖乙可知Δx== mm=6.50 mm,由=可得,λ== m=6.50×10-7 m,如果用紫色激光重新實驗,由于紫色激光的波長較小,由=可知,d、L不變,則相鄰亮條紋間距會變小。題號1352465.(2025·江西南昌高三檢測)在利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間距為d,雙縫到光屏間的距離為L,在調好實驗裝置后,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當分劃板在圖中B位置時,對應游標卡尺讀數如圖,則:題號135246(1)分劃板在圖中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xB=________ mm。(2)若分劃板在圖中A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為xA(xA(3)若用頻率更高的單色光照射,同時增大雙縫間的距離,則條紋間距________(選填“變寬”“變窄”或“不變”)。題號13524615.5 變窄[解析] (1)由題圖可知游標卡尺主尺刻度為 15 mm,而游標尺的分度值為0.1 mm,游標尺第5格與主尺刻度對齊,可知游標尺讀數為5×0.1 mm=0.5 mm,分劃板在題圖中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xB=15 mm+0.5 mm=15.5 mm。(2)由條紋間距公式Δx=λ,結合題圖兩分劃板的位置可知,該單色光的波長為λ=。題號135246(3)光的頻率與波長之間的關系為λ=,可知頻率ν越高,波長λ越短,而由Δx=λ可知,若用頻率更高的單色光照射,同時增大雙縫間的距離d的情況下,條紋間距將變窄。題號1352466.(2025·湖北黃岡模擬)做“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使用的雙縫間距d=0.20 mm,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600 mm,觀察到的干涉條紋如圖甲所示。題號135246題號135246(1)在測量頭上的是一個螺旋測微器(又叫“千分尺”),分劃板上的刻度線處于x1、x2位置時,對應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相鄰亮紋的間距Δx=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m(結果保留3位小數)。(2)計算該單色光的波長的公式λ=___________(用L、d、x1、x2表示)。(3)代入數據計算該單色光的波長λ=________ m(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題號1352461.419(1.418~1.420均可)4.7×10-7(4)圖丙為實驗裝置示意圖,S為單縫,S1、S2為雙縫,屏上O點處為一亮條紋。若實驗時單縫偏離光軸,向右微微移動,則可以觀察到O點處的干涉條紋________。A.向左移動 B.向右移動C.間距變大 D.間距變小題號135246A[解析] (1)螺旋測微器讀數為x1=2 mm+19.0×0.01 mm=2.190 mm,x2=7.5 mm+36.5×0.01 mm=7.865 mm,則相鄰亮紋的間距Δx=≈1.419 mm。(2)根據干涉條紋公式Δx=λ,可得λ=Δx=。(3)代入數據可得λ= m≈4.7×10-7 m。題號135246(4)根據Δx=λ可知,實驗時單縫偏離光軸,向右微微移動,因雙縫間距、雙縫到光屏的距離、波長都不變,所以條紋間距不變,由于主光軸變的傾斜,可以觀察到O點處的干涉條紋向左移動,故A正確。題號135246謝 謝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