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氣候與人類活動基礎達標一、氣候與生產1. 教材改編 下列有關氣候與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事例中,與事實不符的是( )A.茶、柑橘主要產自亞熱帶地區B.氣候對露天生產的工業部門影響尤其顯著C.中國南方地區多雨,水稻為一年一熟D.清潔氣候資源的開發依靠的是科學技術 教材原創 2022年,太陽能發電量占全球電力的4.5%。中國是世界太陽能發電量最大的國家,太陽能發電量占中國總發電量的4.7%。結合所學知識,完成2~3題。2.太陽能資源屬于( )①可再生資源 ②氣候資源 ③清潔能源 ④傳統能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中國青海省能夠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優勢條件是( )A.氣溫高,熱量充足 B.降水少,光照強C.土地面積廣闊 D.科學技術水平高二、氣候與生活 教材原創 學習情境 為了解沙特阿拉伯人與因紐特人的生活差異,某校進行了知識競賽。據此完成4~5題。4.小明作為地理課代表,給大家培訓相關知識。下面是他列出的提綱,敘述正確的有( )①阿拉伯人身著長袍、頭戴頭巾 ②駱駝是阿拉伯人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 ③因紐特人傳統民居屋頂多為平頂,墻體厚實,窗戶較小④椰棗是因紐特人重要的食物之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競賽搶答環節:沙特阿拉伯人與因紐特人的衣、食、住、行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氣候C.生活習慣 D.農業生產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氣象觀測表明,全球氣候有變暖趨勢。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全球升溫1.5℃ 特別報告》(其中部分內容如下表所示),明確指出全球氣溫升高2.0℃與升高1.5℃相比,影響大不一樣。據此完成6~7題。項目 升高1.5℃ 升高2.0℃暴露在極端炎熱中 的人口比例 14% 37%植物消亡比例 8% 16%北極永久凍土解凍面積 480萬千米2 660萬千米2玉米減產幅度 3% 7%6.依據上表資料,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分析正確的有( )①全球糧食增產 ②地球將變得更適宜人類居住 ③植物種類減少 ④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7.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 )A.開采和使用地下水B.海底火山的噴發C.板塊的碰撞和擠壓D.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力提升在降水少、氣溫高的季節容易發生火災。如圖為某地多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圖。讀圖,完成8~9題。8.該地容易發生火災的時間是( )A.3~5月B.5~8月C.9~11月D.11月至次年2月9.下列關于圖示氣候類型的描述,錯誤的是( )A.圖示氣候位于南半球B.主要分布在大陸的東岸C.為地中海氣候D.主要特征為雨熱不同期10.下列關于氣候與生產的說法,錯誤的是( )A.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最為顯著B.熱量決定農作物一年中播種的次數C.氣候異常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不大D.風能屬于可再生能源,不會污染環境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提出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據此完成11~12題。11.下列發電方式,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 )A.水能發電 B.太陽能發電C.風能發電 D.火力發電12.我國為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降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占比②將油車全部替換為新能源車③發展風能等清潔能源和新能源④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3. 主題探究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探究一: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氣候影響民居:下圖民居中主要分布在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是 (填字母)。 (2)氣候影響農業生產:結合甘蔗生長習性推測,最適宜種植甘蔗的氣候類型是 (填數字序號);適宜種植甜菜的氣候類型是 (填數字序號)。 糖料作物 生長習性甘蔗 喜熱、喜濕、喜光,對熱量要求較高,日均溫低于13℃就會停止生長甜菜 喜溫涼,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氣溫在5℃時種子仍可發芽(3)氣候異常帶來的危害:降水過少,會導致 災害;降水過于集中,會導致 災害。 探究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4)在我國北方地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主要是因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大棚改變了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 (填“熱量”或“水分”)條件。 探究三:關注氣候,保護環境(5)當前,全球變暖日益嚴峻,說一說作為中學生應如何保護環境。參考答案:提高環保意識,上學多步行或騎自行車,隨手關燈,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參加植樹活動等。新教材素材開發《坎兒井》教材P75“閱讀”拓展 新疆坎兒井的布置,一般是大致順沖積扇的地面坡降,沿地下潛流的流向,與之相平行或斜交。其構造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即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據此完成(1)~(2)題。(1)坎兒井是吐魯番、哈密等干旱、半干旱地區重要的 系統。(2)當地人利用 優勢,將山麓地帶富集的地下水通過暗渠引出,灌溉農田。請分析坎兒井設計修建暗渠的原因。 第三節 氣候與人類活動基礎達標一、氣候與生產1. 教材改編 下列有關氣候與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事例中,與事實不符的是(C)A.茶、柑橘主要產自亞熱帶地區B.氣候對露天生產的工業部門影響尤其顯著C.中國南方地區多雨,水稻為一年一熟D.清潔氣候資源的開發依靠的是科學技術 教材原創 2022年,太陽能發電量占全球電力的4.5%。中國是世界太陽能發電量最大的國家,太陽能發電量占中國總發電量的4.7%。結合所學知識,完成2~3題。2.太陽能資源屬于(A)①可再生資源 ②氣候資源 ③清潔能源 ④傳統能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中國青海省能夠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優勢條件是(B)A.氣溫高,熱量充足 B.降水少,光照強C.土地面積廣闊 D.科學技術水平高二、氣候與生活 教材原創 學習情境 為了解沙特阿拉伯人與因紐特人的生活差異,某校進行了知識競賽。據此完成4~5題。4.小明作為地理課代表,給大家培訓相關知識。下面是他列出的提綱,敘述正確的有(A)①阿拉伯人身著長袍、頭戴頭巾 ②駱駝是阿拉伯人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 ③因紐特人傳統民居屋頂多為平頂,墻體厚實,窗戶較小④椰棗是因紐特人重要的食物之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競賽搶答環節:沙特阿拉伯人與因紐特人的衣、食、住、行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B)A.地形 B.氣候C.生活習慣 D.農業生產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氣象觀測表明,全球氣候有變暖趨勢。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全球升溫1.5℃ 特別報告》(其中部分內容如下表所示),明確指出全球氣溫升高2.0℃與升高1.5℃相比,影響大不一樣。據此完成6~7題。項目 升高1.5℃ 升高2.0℃暴露在極端炎熱中 的人口比例 14% 37%植物消亡比例 8% 16%北極永久凍土解凍面積 480萬千米2 660萬千米2玉米減產幅度 3% 7%6.依據上表資料,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分析正確的有(D)①全球糧食增產 ②地球將變得更適宜人類居住 ③植物種類減少 ④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7.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D)A.開采和使用地下水B.海底火山的噴發C.板塊的碰撞和擠壓D.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能力提升在降水少、氣溫高的季節容易發生火災。如圖為某地多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圖。讀圖,完成8~9題。8.該地容易發生火災的時間是(D)A.3~5月B.5~8月C.9~11月D.11月至次年2月9.下列關于圖示氣候類型的描述,錯誤的是(B)A.圖示氣候位于南半球B.主要分布在大陸的東岸C.為地中海氣候D.主要特征為雨熱不同期10.下列關于氣候與生產的說法,錯誤的是(C)A.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最為顯著B.熱量決定農作物一年中播種的次數C.氣候異常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不大D.風能屬于可再生能源,不會污染環境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提出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據此完成11~12題。11.下列發電方式,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D)A.水能發電 B.太陽能發電C.風能發電 D.火力發電12.我國為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C)①降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費占比②將油車全部替換為新能源車③發展風能等清潔能源和新能源④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3. 主題探究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探究一: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氣候影響民居:下圖民居中主要分布在熱帶季風氣候區的是 B (填字母)。 (2)氣候影響農業生產:結合甘蔗生長習性推測,最適宜種植甘蔗的氣候類型是 ④ (填數字序號);適宜種植甜菜的氣候類型是 ③ (填數字序號)。 糖料作物 生長習性甘蔗 喜熱、喜濕、喜光,對熱量要求較高,日均溫低于13℃就會停止生長甜菜 喜溫涼,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即可滿足其生長需求,氣溫在5℃時種子仍可發芽(3)氣候異常帶來的危害:降水過少,會導致 干旱 災害;降水過于集中,會導致 洪澇 災害。 探究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4)在我國北方地區,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主要是因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利用大棚改變了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 熱量 (填“熱量”或“水分”)條件。 探究三:關注氣候,保護環境(5)當前,全球變暖日益嚴峻,說一說作為中學生應如何保護環境。參考答案:提高環保意識,上學多步行或騎自行車,隨手關燈,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參加植樹活動等。新教材素材開發《坎兒井》教材P75“閱讀”拓展 新疆坎兒井的布置,一般是大致順沖積扇的地面坡降,沿地下潛流的流向,與之相平行或斜交。其構造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即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據此完成(1)~(2)題。(1)坎兒井是吐魯番、哈密等干旱、半干旱地區重要的 灌溉 系統。(2)當地人利用 地形 優勢,將山麓地帶富集的地下水通過暗渠引出,灌溉農田。請分析坎兒井設計修建暗渠的原因。 參考答案:坎兒井所在地區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強,蒸發量大,暗渠的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水分的蒸發,從而更好地保存和輸送水資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3 氣候與人類活動 - 學生版.docx 3.3 氣候與人類活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