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 章末復習要點一 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和大洋位置及特點典題1 天宮空間站是我國自主研發距地面400~500 km高度圍繞地球飛行的空間站系統,其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下圖為天宮空間站某時刻的運行位置和軌跡圖。據此完成(1)~(2)題。(1)對①②③④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亞洲,②是南美洲B.①②兩大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C.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D.②④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2)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圖解七大洲和四大洋要點二 世界地形的分布大勢1.陸地主要地形分布2.海底主要地形分布典題2 如同陸地地形一樣,海洋底部也高低起伏,形態多樣。讀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對應正確的是( )A.a——海盆 B.b——大陸架C.c——海盆 D.d——海溝(2)大陸架是海底地形的主要類型之一,其具有的特點是( )①是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②坡度陡 ③水深較淺 ④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要點三 海陸變遷1.海陸的運動和變化2.板塊構造學說典題3 當地時間2025年1月13日21時19分,日本九州島附近海域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日本氣象廳發布海嘯注意信息。下圖是日本及附近地區的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日本地震多發,主要原因是( )A.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B.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C.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D.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活躍(2)受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甲地區地殼隆起,形成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該山脈是( )A.阿爾卑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脈C.天山山脈 D.烏拉爾山脈綜合練 提升素養 03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接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讀圖,完成1~3題。1.該圖能夠反映出( )A.南半球的海陸分布狀況B.南極洲被冰雪覆蓋C.地球的形狀是球體D.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2.甲所處的大洲( )A.主體位于西半球、北半球B.緯度位置最高C.西、南、北三面被三大洋環繞D.面積最大3.從地理視角看“海洋命運共同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海水相連,占地球表面積的80%B.海洋生態環境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C.各國都有漫長的海岸線,便于溝通D.海洋資源豐富,是人類資源的寶庫 教材原創 南極大陸面積約1 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為廣袤、最為神秘的地區之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海洋與生物資源。讀圖,完成4~5題。4.以下對南極大陸的描述,與實際不符的是( )A.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陸B.主要的地形類型為高原C.整體地勢中部高、四周低D.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陸5.南極大陸之所以海拔高,是因為( )A.地表巖石厚B.地表山脈眾多C.基巖地表覆蓋有平均約2 000米厚的冰蓋D.四周瀕臨大洋 中國科研團隊在山西陽泉首次發現了距今2.9億年的史前巨鯊——瓣齒鯊的牙齒化石。瓣齒鯊是遠古海洋中游泳能力很強的頂級掠食者。下圖示意瓣齒鯊的牙齒化石。讀圖,完成6~8題。6.此次發現說明( )A.史前巨鯊曾生活在陸地上B.當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C.人們把化石帶到了陸地上D.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7.造成材料所示海陸變遷的根本原因是( )A.人類活動B.地球運動C.地殼運動D.氣候變化8.下列現象中不能證明海陸變遷的是( )A.島礁有時被淹沒,有時露出來B.在落基山脈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C.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和森林遺跡D.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 熱點素材 2024年4月3日7時58分,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隨后又多次爆發震級較高的余震。讀圖,完成9~10題。9.花蓮縣海域多發地震,是因為其位于(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10.了解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是防災避險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列地點最適合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是( )A.大型商場B.高層住宅樓C.高檔寫字樓D.公園廣場 實驗探究 地理課堂上,同學們利用盛滿水的盆、海綿紙、吸管等材料,設計了模擬地球表層運動的實驗(如圖)。實驗中發現,將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氣時,大量氣泡出現在海綿紙交界處。讀圖,完成11~12題。11.該實驗模擬的地理現象最有可能是( )A.火山地震 B.海冰融化C.海陸分布 D.滄海桑田12.下列能解釋該實驗現象的理論是( )A.大陸漂移說 B.地心說C.板塊構造學說 D.日心說13.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以極其簡潔的形式,深刻地解釋了地震和火山分布、洋中脊的形成等重大問題。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下圖為洋中脊分布示意圖。材料二 大西洋中部有一條長長的山鏈,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非洲南端附近,我們稱其為大西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從洋底開始測量,高1 000~2 000米,巍峨壯觀。在一些地方,洋中脊的頂部甚至鉆出海面,形成了大西洋上串珠般的群島,冰島就是這樣形成的。(1)閱讀材料二,判斷以下關于洋中脊的說法,正確的 、 。(填序號) ①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②是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③全部位于海面以下④是大洋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⑤是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⑥火山活動比較強烈(2)山脈的“走向”即山脈的延伸方向。讀圖可知,大西洋洋中脊的大致走向為 。 材料三 地熱能是一種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資源。因為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所以地殼活躍的地區地熱能比較豐富。材料四 下圖為世界板塊分布示意圖。(3)冰島是世界上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請閱讀材料,結合“板塊構造學說”的相關內容,解釋冰島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4)科學家觀測到,大西洋正在擴張,這是因為大西洋所在位置的板塊運動方式為 。 (5)現代測量表明,紅海的面積在逐漸 (填“擴大”或“縮小”);地中海未來將會逐漸 (填“擴大”或“縮小”)。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 章末復習要點一 七大洲、四大洋大洲和大洋位置及特點典題1 天宮空間站是我國自主研發距地面400~500 km高度圍繞地球飛行的空間站系統,其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下圖為天宮空間站某時刻的運行位置和軌跡圖。據此完成(1)~(2)題。(1)對①②③④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B)A.①是亞洲,②是南美洲B.①②兩大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C.③是非洲,④是北美洲D.②④兩大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2)天宮空間站接下來將飛過的大洋甲是(D)A.印度洋 B.太平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圖解七大洲和四大洋要點二 世界地形的分布大勢1.陸地主要地形分布2.海底主要地形分布典題2 如同陸地地形一樣,海洋底部也高低起伏,形態多樣。讀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對應正確的是(D)A.a——海盆 B.b——大陸架C.c——海盆 D.d——海溝(2)大陸架是海底地形的主要類型之一,其具有的特點是(A)①是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②坡度陡 ③水深較淺 ④是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要點三 海陸變遷1.海陸的運動和變化2.板塊構造學說典題3 當地時間2025年1月13日21時19分,日本九州島附近海域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日本氣象廳發布海嘯注意信息。下圖是日本及附近地區的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日本地震多發,主要原因是(A)A.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B.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C.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D.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活躍(2)受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碰撞,甲地區地殼隆起,形成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該山脈是(B)A.阿爾卑斯山脈 B.喜馬拉雅山脈C.天山山脈 D.烏拉爾山脈綜合練 提升素養 03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接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讀圖,完成1~3題。1.該圖能夠反映出(C)A.南半球的海陸分布狀況B.南極洲被冰雪覆蓋C.地球的形狀是球體D.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2.甲所處的大洲(D)A.主體位于西半球、北半球B.緯度位置最高C.西、南、北三面被三大洋環繞D.面積最大3.從地理視角看“海洋命運共同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A.海水相連,占地球表面積的80%B.海洋生態環境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C.各國都有漫長的海岸線,便于溝通D.海洋資源豐富,是人類資源的寶庫 教材原創 南極大陸面積約1 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為廣袤、最為神秘的地區之一,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海洋與生物資源。讀圖,完成4~5題。4.以下對南極大陸的描述,與實際不符的是(D)A.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陸B.主要的地形類型為高原C.整體地勢中部高、四周低D.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陸5.南極大陸之所以海拔高,是因為(C)A.地表巖石厚B.地表山脈眾多C.基巖地表覆蓋有平均約2 000米厚的冰蓋D.四周瀕臨大洋 中國科研團隊在山西陽泉首次發現了距今2.9億年的史前巨鯊——瓣齒鯊的牙齒化石。瓣齒鯊是遠古海洋中游泳能力很強的頂級掠食者。下圖示意瓣齒鯊的牙齒化石。讀圖,完成6~8題。6.此次發現說明(B)A.史前巨鯊曾生活在陸地上B.當地由海洋變成了陸地C.人們把化石帶到了陸地上D.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7.造成材料所示海陸變遷的根本原因是(C)A.人類活動B.地球運動C.地殼運動D.氣候變化8.下列現象中不能證明海陸變遷的是(A)A.島礁有時被淹沒,有時露出來B.在落基山脈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C.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和森林遺跡D.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陸地面積 熱點素材 2024年4月3日7時58分,臺灣省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隨后又多次爆發震級較高的余震。讀圖,完成9~10題。9.花蓮縣海域多發地震,是因為其位于(B)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B.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10.了解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是防災避險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列地點最適合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是(D)A.大型商場B.高層住宅樓C.高檔寫字樓D.公園廣場 實驗探究 地理課堂上,同學們利用盛滿水的盆、海綿紙、吸管等材料,設計了模擬地球表層運動的實驗(如圖)。實驗中發現,將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氣時,大量氣泡出現在海綿紙交界處。讀圖,完成11~12題。11.該實驗模擬的地理現象最有可能是(A)A.火山地震 B.海冰融化C.海陸分布 D.滄海桑田12.下列能解釋該實驗現象的理論是(C)A.大陸漂移說 B.地心說C.板塊構造學說 D.日心說13.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以極其簡潔的形式,深刻地解釋了地震和火山分布、洋中脊的形成等重大問題。據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下圖為洋中脊分布示意圖。材料二 大西洋中部有一條長長的山鏈,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非洲南端附近,我們稱其為大西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從洋底開始測量,高1 000~2 000米,巍峨壯觀。在一些地方,洋中脊的頂部甚至鉆出海面,形成了大西洋上串珠般的群島,冰島就是這樣形成的。(1)閱讀材料二,判斷以下關于洋中脊的說法,正確的 ④ 、 ⑥ 。(填序號) ①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②是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③全部位于海面以下④是大洋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⑤是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⑥火山活動比較強烈(2)山脈的“走向”即山脈的延伸方向。讀圖可知,大西洋洋中脊的大致走向為 南北走向 。 材料三 地熱能是一種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資源。因為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所以地殼活躍的地區地熱能比較豐富。材料四 下圖為世界板塊分布示意圖。(3)冰島是世界上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請閱讀材料,結合“板塊構造學說”的相關內容,解釋冰島地熱資源豐富的原因。參考答案:冰島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地熱資源。(4)科學家觀測到,大西洋正在擴張,這是因為大西洋所在位置的板塊運動方式為 彼此分離 。 (5)現代測量表明,紅海的面積在逐漸 擴大 (填“擴大”或“縮小”);地中海未來將會逐漸 縮小 (填“擴大”或“縮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 章末復習 - 學生版.docx 第2章 海陸分布與海陸變遷 章末復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