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月考(第三單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月考(第三單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月考(第三單元)科學試題
(2024八下·溫州月考)我國在兩會上提出“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方式吸收的氣體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據飯”。請回答下列1-3題,
1.材料中的“碳”指的是(  )
A.碳元素 B.碳單質 C.碳酸鈣 D.二氧化碳
2.小明從氣象站搜集了相關信息,并自制了一份空氣質量報告表(部分),則表中不應該計入的項目是(  )
選項 項目 空氣質量指數 空氣質量級別 空氣質量
A 二氧化氮
B PM2.5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A.(A) B.(B) C.(C) D.(D)
3.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某元素循環過程。對于該過程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該過程表示碳循環 B.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②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 D.氫氣燃燒會影響該循環
【答案】1.D
2.C
3.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碳中和”的定義分析;
(2)根據空氣污染物的定義和種類分析;
(3)根據圖片分析自然界中碳循環的過程,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1.根據“碳中和”的定義可知,“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選D;
2.二氧化氮、PM2.5和二氧化硫都屬于空氣污染物,是計入空氣質量報告表的項目,故ABD不合題意;
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會產生溫室效應,但現階段不把二氧化碳作為空氣的污染氣體,不是計入空氣質量報告表的項目,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3.A.根據圖片可知,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元素轉移到體內,動物的呼吸作用又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實現了碳循環,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根據圖片可知,過程①是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過程,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根據圖片可知,過程②是主要是通過動物的呼吸作用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實現了碳循環,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根據圖片可知,氫氣燃燒生成水,不會影響該循環,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是四種單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關于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是(  )
A.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生成四氧化三鐵
C.產生白霧 D.產生淡藍色火焰
【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白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白煙,不是白霧。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5.(2024八下·溫州月考)下列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解答】A.反應物只有一種,屬于分解反應,故A錯誤;
B.生成物只有一種,屬于化合反應,故B正確;
C.該反應是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化合物,且相互交換成分,為復分解反應,故C錯誤;
D.該反應是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物質,不屬于化合反應,故D錯誤。
故選B。
6.(2024八下·溫州月考)古代冶煉金屬都需要高溫,為了保持冶煉爐內高溫,需要不斷拉動風箱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著火點 B.增大木材之間間隔
C.提供了充足的空氣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C
【知識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反應物的溫度越高,接觸面積越大,濃度越大,則反應越快。
【解答】 古代冶煉金屬都需要高溫,為了保持冶煉爐內高溫,需要不斷拉動風箱的目的是提供了充足的空氣,利于燃料充分燃燒,提供更高的溫度。
故選C。
7.(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荔枝的果肉鮮美,但由于其較強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儲藏,下列方法能延長荔枝保鮮期的是(  )
①降低儲藏環境二氧化碳的濃度②揭高儲藏環境氧氣的濃度
③降低儲藏的溫度④充入氮氣包裝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只要降低呼吸作用就能延長荔枝的保鮮期,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①②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則高儲藏環境中氧氣的濃度,降低儲藏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利于呼吸作用的進行,不利于保鮮;
③降低儲藏的溫度,減弱呼吸作用,有利于保鮮;
④氮氣的化學性質很穩定,故充入氮氣做保護氣,可以延長保鮮期。
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8.(2024八下·溫州月考)學習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后,小實設計了以下實驗(玻璃罩是密閉的),請你預測以下裝置中蠟燭燃燒時間最短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植物在無光條件下進行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則蠟燭燃燒和植物的呼吸很快就把玻璃罩里的氧氣消耗殆盡,蠟燭很快就會熄滅,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合題意。
故選C。
9.(2024八下·溫州月考)用高錳酸鉀制取并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的實驗中,下列操作與目的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
實驗操作 目的
A 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試管炸裂
B 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防止固體粉末進入導管
C 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 檢驗氧氣是否集滿
D 當水槽內產生連續氣泡時收集氧氣 驗驗氧氣產生的速度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氧氣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對各個選項中的實驗操作進行分析,確定對應的實驗目的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試管口略向下傾斜能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試管炸裂,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根據題意可知,試管口放一團棉花,能防止試管內固體粉末進入導管,堵塞導管,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意可知,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能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根據題意可知,當水槽內產生連續氣泡時收集氧氣,能收集到純度較高的氧氣,與檢驗氧氣產生的速度無關,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10.(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是植物生長時不同物質進出葉片的示意圖。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氧氣、二氧化碳、水分別代表圖中字母(  )
A.b、c、a B.a、c、b C.a、b、c D.c、b、a
【答案】C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釋放氧氣,合成有機物,則圖中箭頭a表示氧氣,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水分。
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1.(2024八下·溫州月考)模型能揭示事物的形態、特征和本質。下列建構的模型正確的是(  )
A.圖甲為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關系模型
B.圖乙為化合物和氧化物關系模型
C.圖丙為空氣中各成分體積模型
D.圖丁為人體呼出氣體中各成分體積模型
【答案】C
【知識點】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應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相關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與各個選項中的概念對照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緩慢氧化與劇烈氧化是并列關系,而不是交叉關系,故A錯誤;
B.氧化物屬于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故B錯誤;
C.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78%,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其它氣體和雜質約占空氣體積的1%,故C正確;
D.根據題意可知,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增加量要比空氣中減少的體積多,氮氣含量基本沒變,氧氣的含量減少,故D錯誤。
故選C。
12.(2024八下·溫州月考)下列各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檢查中,根據現象不能判斷裝置氣密性不好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往往都是將裝置形成一個密閉系統,然后改變外界條件使里面氣壓發生改變,再觀察對應的現象即可。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用手掌緊握試管壁,若燒杯內有氣泡產生,松手后導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則證明氣密性良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圖片可知,注射器活塞向右拉動,試管內氣壓降低,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則證明氣密性良好,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根據圖片可知,該裝置未構成封閉體系,即右邊的導管與大氣相通,不能判斷氣密性是否良好,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向長頸漏斗中注水,直到長頸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錐形瓶中的液面,液面差不下降,證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2024八下·溫州月考)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2克,點燃充分反應后冷卻,瓶中剩余3克氣體,則原混合物中氫氣和氧氣的質量分別(  )
A.可能是1克氫氣和11克氧氣 B.可能是11克氫氣和1克氧氣
C.可能是8克氫氣和4克氧氣 D.可能是6克氫氣和6克氧氣
【答案】A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混合氣體和剩余氣體的質量差就是生成水的質量,然后根據反應的方程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氣和氫氣的質量。剩余的可能是氧氣,也可能是氫氣,將剩余的質量分別與計算出二者的質量相加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2克,點燃充分反應后冷卻,瓶中剩余3克氣體,
則生成水的質量為:12g-3g=9g,
設參加反應的氫氣為x,氧氣的質量為y。

解得:x=1g;

解得:y=8g;
因為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共12g,充分反應后生成9g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和計算可知參加反應的氫氣為1g,氧氣為8g;所以肯定其中有一種物質過量。
①當氫氣為1g時,則氧氣為8g+3g=11g;
②當氧氣為8g時,則氫氣的質量為1g+3g=4g。
故選A。
14.(2024八下·溫州月考)溫度、反應物濃度等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實利用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查詢資料后,小實發現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要獲得平穩的氣流,就要過氧化氫分解時的速率要穩定勻速,即要想辦法控制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數量,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實驗C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通過控制過氧化氫溶液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且保持氣流穩定,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5.(2024八下·溫州月考)溫度、反應物濃度等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實利用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小實觀察到反應速度先快后慢。他大膽提出了猜測“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度”,并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兩組實驗:
組別 溫度 過氧化氫質量 過氧化氫濃度 二氧化錳
甲 30℃ 10克 15% 0.5克
乙 50℃ 10克 15% 0.5克
若小實的猜想正確,則實驗制得氧氣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正確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可從反應速率的變化以及最終生成氧氣質量兩個角度對甲和乙兩個實驗中圖像形狀的不同進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率,則相同時間內生成氧氣的質量會偏大。但是由于反應物過氧化氫質量相等,最終產生氧氣質量相等,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6.(2024八下·溫州月考)取兩個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裝滿水后分別放入等量的金魚藻,測出瓶中水的含氧量后蓋上瓶蓋。然后將甲包上黑膠布,乙不做處理。放在相同溫度和光照下n小時后,再次測出瓶中水的含氧量,兩次測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對于n小時內甲、乙兩瓶內的含氧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為a-b克
B.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為a-c克
C.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為a-b克
D.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為a-c克
【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根據甲前后含氧量的差計算相同條件下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量,再根據乙計算生成氧氣的量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甲瓶包上黑膠布,則瓶內的金魚藻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
根據圖像可知,在n小時內甲瓶金魚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是瓶內原有的氧氣量b減去n小時后剩余的氧氣量c,即消耗的氧氣量是(b-c)g;
乙瓶內的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氣的量,因此乙瓶內氧氣的含量增加,增加的量為n小時后瓶內的氧氣量a減去瓶內原有的氧氣量b,即(a-b)g;同時,瓶內的金魚藻在n小時內又通過呼吸作用消耗了(b-c)g氧氣,即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a-b)+(b-c)=(a-c)g。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7.(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化石能源被大量使用。釋放的氣體進入大氣,從而引起酸雨現象。1982年6月,國際環境會議上正式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定為酸雨。
(1)釋放的氣體中含有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   。
(2)正常雨水也略顯酸性,是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了   (填寫化學式)。
(3)煤燃燒時會排放出二氧化硫,它會和氧氣、水反應生成硫酸(H2SO4),形成酸雨。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4;H2CO3;2SO2+O2+2H2O=2H2SO4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計算;
(2)根據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產物解答;
(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在化合物NO2中,O的化合價為-2價,設N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得到:x+(-2)×2=0,解得:x=+4;
(2)根據題意可知,正常雨水也略顯酸性,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式為H2CO3;
(3)根據題意可知,二氧化硫、氧氣、水反應生成硫酸(H2SO4),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SO2+O2+2H2O=2H2SO4。
18.(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所示,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實驗時,將一根火柴折斷,分成火柴頭(主要成分為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兩部分,放在銅片上加熱。
(1)當觀察到   現象時,說明物質的燃燒和著火點有關;
A.火柴頭先被點燃
B.燃燒劇烈程度不同
C.燃燒持續時間不同
(2)火柴頭點燃的瞬間可觀察到“噴”出火焰,這是因為火柴頭受熱,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該現象說明了氧氣具有   性;
(3)森林火災在我國及全球各地頻發,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   。
【答案】A;助燃;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1)當同為可燃物,同時與氧氣接觸時,一個燃燒,一個不燃燒,說明二者著火點不同;
(2)根據描述的現象分析解答;
(3)燃燒需要的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火柴頭和火柴梗都屬于可燃物,同時放在銅片上加熱,那么它們的溫度肯定相同。如果火柴頭先燃燒起來,那么說明火柴頭的著火點比火柴梗低;
(2)根據“ 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可知,氧氣具有助燃作用;
(3)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19.(2024八下·溫州月考)呼吸對人體有著重要意義。圖甲為人體呼吸時胸廓與膈肌的示意圖,圖乙為人體呼吸過程的模式圖。
(1)圖甲中表示吸氣過程的是   (填字母),在此過程中,肺內氣壓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氣壓。
(2)毛細血管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是通過   實現,圖乙中的c表示   (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答案】A;小于;氣體擴散作用;氧氣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氣體總是從氣壓大的地方流向氣壓小的地方,根據圖片確定此時胸腔內氣壓的變化即可;
(2) 在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由于組織細胞不斷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導致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大于組織細胞內的氧氣含量,而組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血液中的氧氣擴散到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中。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A中橫膈膜下降,此時胸腔容積增大,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2)根據題意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實現。圖乙中的c從肺泡進入血液,表示氧氣。
20.(2024八下·溫州月考)“富氧空氣”是指氧氣含量高于普通空氣的氣體,可用于航天、醫療、煉鋼等。現需要混制一瓶(一定體積)氧氣體積分數為40%的“富氧空氣”。
(1)如圖是常見的氣體收集裝置,下列能用來收集氧氣的裝置有   (填序號)。
(2)混制40%“富氧空氣”的方法如下:準備一個體積為250毫升的集氣瓶并裝滿水。再按照(1)中排水法進行收集——先從導管通入氮氣,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氣排出   ml水,
【答案】①④;80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1)根據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氣體收集方法;
(2)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根據空氣占比計算出氮氣占比,而排開水的體積就是氮氣的體積,再根據氮氣的體積之比計算出空氣的總體積,最后減去氮氣的加入氧氣的體積。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氧氣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密度小于水,水沉積在集氣瓶底部,則氧氣應從短管通入,水從長管通入,故選①;
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應從長管通入,空氣從短管排出,故選④;
則答案為①④;
(2)混制40%“富氧空氣”,則氮氣的體積占比為:1-40%=60%。排出120mL水,則氮氣的體積為120mL,再通入氧氣排出水的體積為:。
21.(2024八下·溫州月考)18世紀,很多科學家著力研究燃燒現象的本質、物質的組成等,為開啟現代化學的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氣的化學家之一,他獲得氧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類:
a.加熱分解硝酸鉀(KNO3)、氧化汞(HgO)、硝酸銀(AgNO3)等
b.用二氧化錳與濃硫酸加熱:2MnO2+2H2SO4(濃)=2MnSO4+2X+O2↑
①a中反應物均可制得氧氣,因為這些物質在組成上都含有   。
②b中物質X的化學式為   。
(2)1783年,拉瓦錫利用如圖裝置探究水的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過灼熱的鐵管時發生汽化,水蒸氣與灼熱的鐵反應,生成了一種黑色固體(Fe3O4)。再通過盛放冷水中的鋼管,在B裝置中收集到純凈的氫氣。由此,拉瓦錫得出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科學家們測量實驗后黑色固體質量為m1,氫氣質量為m2。再將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m3。若拉瓦錫結論正確,則m1、m2、m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是   。
【答案】氧元素;H2O;m1=m3-m2(合理即可)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①根據元素質量和種類守恒分析;
② 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及其數目不變,據此結合方程式推測X的化學式。
(2)根據題意可知,黑色固體Fe3O4中氧元素的質量等于實驗中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質量,以此為等量關系列式計算即可。
【解答】(1)①根據化學式可知,加熱分解硝酸鉀、氧化汞、硝酸銀等可制得氧氣,因為它們組成中都含氧元素;
②由化學方程式 2MnO2+2H2SO4(濃)=2MnSO4+2X+O2↑ 可知,反應前有2個Mn、12個O、4個H、2個S;反應后有2個Mn、10個O、2個S,故2X中含有4個H和2個O,故X的化學式為H2O;
(2)根據題意可知,該實驗中生成的黑色固體Fe3O4質量為m1,其中氧元素質量是m1×,
在實驗中,氫氣的質量為m2,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m3,則氧元素質量是m3-m2,
因為氧元素質量相等,因此有m1×=m3-m2,
則m1、m2、m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是:m1=m3-m2。
22.(2024八下·溫州月考)質量守恒定律是物質科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觀察課堂實驗(圖甲)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三個實驗裝置(圖乙)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1)將圖甲兩種溶液混合,觀察到   現象,證明兩者發生化學反應,且天平依然平衡,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2)該興趣小組設計的三個實驗裝置,小實排除了裝置A和裝置B。請任選其一說明理由   
(3)小實利用裝置C來驗證,實驗前天平平衡,待完全反應后,天平   (填“能’或“不能”)平衡。
【答案】出現藍色沉淀;A,酒精和水混合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不能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銅的反應產物解答;
(2)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必須滿足:①能夠發生化學反應;②有氣體生成的實驗,必須在密閉環境中進行。
(3)注意生成氣體會導致氣球膨脹引起浮力增大分析。
【解答】(1)在實驗中,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鈉,所以觀察到出現藍色沉淀現象,證明兩者發生化學反應,且天平依然平衡,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2)根據圖片可知,酒精和水混合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所以否定A;在反應B中,生成的氧氣逸散到空氣中,會導致實驗后總質量減小,所以否定B;
(3)根據圖片可知,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進入氣球中,氣球膨脹,受到向上的浮力,從而導致托盤受到的壓力減小,那么反應后天平不能恢復平衡。
23.(2024八下·溫州月考)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實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選取兩份等量且生長狀況相同、具有完整根莖葉的新鮮菠菜,編號為甲組和乙組。甲組菠菜用開水燙2~3分鐘,乙組不作處理。然后將兩份菠菜分別放入相同恒溫箱中,將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探頭置于箱內(如圖1)。
②連接計算機、數據采集器和傳感器探頭,采集24小時裝置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并自動生成兩種氣體濃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2(不考慮微生物呼吸作用對本實驗的影響)。
實驗分析與評價:
(1)實驗中采用的恒溫箱是密閉且   的。
(2)根據圖2乙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對比、.試分析氧氣濃度下降速率先快后慢的原因。   
(3)小實利用乙組裝置繼續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影響,獲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溫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6 3.5
黑暗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
若提供1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處理,則2小時內植物有機物積累量最大時的溫度約為   
【答案】不透光;隨著呼吸作用的進行,裝置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導致菠菜呼吸作用減慢;20℃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而呼吸作用不需要;
(2) 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氣多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多,消耗的氧氣少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少, 故圖②分析;
(3)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為凈光合速率,黑暗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為呼吸速率,并且凈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白天的積累量-夜間的消耗量=一天中有機物的積累量。
【解答】(1)在實驗中,為了免光合作用對實驗的干擾,因此實驗中采用的恒溫箱是不透光的;
(2)根據圖2可知,隨著呼吸作用的進行,裝置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導致菠菜呼吸作用減慢,因此乙組氧氣濃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
(3)表格中可以看出溫度為20℃時,一天中有機物的積累量為3.25-1.5=1.75mg/h,該積累量最大。所以若提供1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處理,則2小時內植物有機物積累量最大時的溫度約為20℃。
24.(2024八下·溫州月考)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小明利用兩個底部帶有硬質導管的圓柱形容器A和B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操作過程如下:
①檢查整個裝置的氣密性。測量軟木塞底面至A容器底部的高度為H,如圖甲。
②關閉閥門,打開軟木塞,分別往容器A和B中加適量的水,并測得容器A中水的深度為h1,如圖乙。
③點燃紅磷后迅速塞緊軟木塞,充分反應直至紅磷熄滅,冷卻到室溫后打開閥門,待水面穩定時測量容器中水深度為h2,如圖丙。
(1)實驗中選擇紅磷而不用木炭消耗氧氣的原因是   
(2)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計算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用字母H、h1、h2表示)
(3)根據圖丙的實驗現象,小紅認為測量結果會受壓強影響。若要排除這種影響還得進行的操作是   。
【答案】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雖除去了氧氣,但增加了新的氣體,沒有形成壓強差;×100%;往B容器中加水,直到左右液面相平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實驗是利用壓強差來測量氧氣的體積分數,所以要求反應時不能有氣體產生。
(2)氧氣的體積分數=氧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等于容器的體積減去水的體積,氧氣的體積等于進入A的水的體積。
(3)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及深度有關,所以應向B中加水,直至兩側液面相平。【解答】(1)紅磷本身是固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沒有生成新的氣體,導致集氣瓶中氣壓減小;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雖除去了氧氣,但增加了新的氣體,沒有形成壓強差,不能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2)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為h2-h1,空氣的體積為H-h1,則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00%。
(3)根據圖丙的實驗現象,右端儀器中液面低于左邊,小紅認為測量結果會受氣壓影響,要排除這種影響還需進行的操作是往B容器中加水,直到左右液面相平。
25.(2024八下·溫州月考)北京香山紅葉林中主要樹種就是黃櫨。黃櫨樹葉在溫度降低時會將葉綠素分解,葉片轉為鮮艷奪目的紅色。到了秋季,北京降水量會逐漸減少。園林工作者研究了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是指1平方米的葉片每秒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得到結果如圖所示。請綜合題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分析8~11月份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答案】黃櫨葉片中葉綠素在秋季減少,光合作用能力減弱。另外,北京氣候在秋季①降水量逐漸減少;②氣溫逐漸降低;③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光照強度變弱,這些條件都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且需要適宜的降水、溫度和光照,可從這些角度分析8-11月份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解答】根據圖像可知,8~11月份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有:8~11月北京降水量逐漸減少、氣溫逐漸降低、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光照強度變弱,這些條件都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黃櫨樹葉在溫度降低時會將葉綠素分解,葉綠素減少,光合作用能力減弱;
26.(2024八下·溫州月考)小實為了測定實驗室中氨酸鉀藥品是否純凈,取2.5g該藥品與0.5g二氧化錳混合。加熱該混合物t1時間后(假設雜質不參加反應),冷卻。稱量剩余固體質量,重復以上操作,依次稱得在t1、t2、t3、t4時剩余圈體的質量,記錄數據如圖:(化學方程式:)
(1)在   (選填“t1”、“t2”、“t3”“t4”)時,剩余固體中還有氯酸鉀;
(2)實驗中生成氧氣的質量是   g;
(3)計算該藥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并判斷該藥品是否純凈    
【答案】t1、t2;0.96;不純凈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反應正在進行時,肯定存在氯酸鉀,且固體的質量不斷減小。由于加熱t3時間后,再繼續加熱時固體的質量沒再發生變化,說明氯酸鉀已經全部參與反應,所以在“t1”、“t2”時,剩余固體中還有氯酸鉀;
(2)根據圖像可知,當反應結束時,剩余固體的質量為2.04g,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2.5g+0.5g-2.04g=0.96g;
(3)設樣品中含有氯酸鉀的質量為x,

解得:x=2.45g,
那么KClO3的質量為2.45g<2.5g,
所以不純凈。
【分析】(1)當反應正在進行時,固體的質量會不斷減小。當反應結束時,固體質量保持不變;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生成氧氣的質量;
(3)寫出氯酸鉀反應的方程式,根據生成氧氣的質量利用質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計算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最后與固體質量比較即可。
27.(2024八下·溫州月考)研究性小組開展了《溫室效應研究》的混題。溫室效應是由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六氟化硫和臭氧等溫室氣體引起,像玻璃罩一樣緊緊地照在我們的上空,如圖甲所示,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
(1)在圖乙實驗中,控制溫度計初溫相同,若出現   現象,則說明甲烷也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
物質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
CO2 0.03 1
CH4 2×10-4 30
SF6 3.2×10-4 23900
O3 4×10-4 2000
(2)表中的“溫室效應指數”指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氣體的數據。據此可得出,大氣中(CO2、CH4、SF6和O3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更大的是   ;
(3)小實同學用雞蛋殼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如圖丙所示.他取6g石灰石(石灰石中的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于燒杯中,將100g稀鹽酸平均四次分別加入燒杯中,測得部分實驗數據如下。
①求表中n的數值   ;
②求稀鹽酸的質量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至0.1%)
實驗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鹽酸的質量/g 25 25 25 25
產生氣體的總質量/g 1 2 n 2.2
【答案】左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比右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的快;六氟化硫;2.2;6.6%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在圖乙實驗中,控制溫度計初溫相同,左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比右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的快,說明甲烷也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
(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在相同條件下,六氟化硫溫室效應指數最大,則吸收的熱量最多,所以六氟化硫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更大;
(3)①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一次共產生1g二氧化碳,第2次共產生2g二氧化碳,第四次共產生2.2g二氧化碳,即每加入25g稀鹽酸最多生成1g二氧化碳,所以第三次共產生2.2g二氧化碳,故n=2.2;
②設第一次25g稀鹽酸中氯化氫質量分數是x,

解得:x≈6.6%;
答:稀鹽酸的質量分數是6.6%。
【分析】(1)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在相同條件下會吸收更多的熱量,從而升高更高的溫度;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解答;
(3)①根據表格數據確定加入稀鹽酸和產生氣體質量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n的數值;
②寫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1 / 1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月考(第三單元)科學試題
(2024八下·溫州月考)我國在兩會上提出“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方式吸收的氣體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據飯”。請回答下列1-3題,
1.材料中的“碳”指的是(  )
A.碳元素 B.碳單質 C.碳酸鈣 D.二氧化碳
2.小明從氣象站搜集了相關信息,并自制了一份空氣質量報告表(部分),則表中不應該計入的項目是(  )
選項 項目 空氣質量指數 空氣質量級別 空氣質量
A 二氧化氮
B PM2.5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A.(A) B.(B) C.(C) D.(D)
3.如圖所示是自然界中某元素循環過程。對于該過程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該過程表示碳循環 B.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②表示動物的呼吸作用 D.氫氣燃燒會影響該循環
4.(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是四種單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關于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是(  )
A.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生成四氧化三鐵
C.產生白霧 D.產生淡藍色火焰
5.(2024八下·溫州月考)下列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  )
A. B.
C. D.
6.(2024八下·溫州月考)古代冶煉金屬都需要高溫,為了保持冶煉爐內高溫,需要不斷拉動風箱的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著火點 B.增大木材之間間隔
C.提供了充足的空氣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7.(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荔枝的果肉鮮美,但由于其較強的呼吸作用而不耐儲藏,下列方法能延長荔枝保鮮期的是(  )
①降低儲藏環境二氧化碳的濃度②揭高儲藏環境氧氣的濃度
③降低儲藏的溫度④充入氮氣包裝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2024八下·溫州月考)學習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后,小實設計了以下實驗(玻璃罩是密閉的),請你預測以下裝置中蠟燭燃燒時間最短的是(  )
A. B.
C. D.
9.(2024八下·溫州月考)用高錳酸鉀制取并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的實驗中,下列操作與目的對應關系錯誤的是(  )
實驗操作 目的
A 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試管炸裂
B 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防止固體粉末進入導管
C 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 檢驗氧氣是否集滿
D 當水槽內產生連續氣泡時收集氧氣 驗驗氧氣產生的速度
A.(A) B.(B) C.(C) D.(D)
10.(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是植物生長時不同物質進出葉片的示意圖。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氧氣、二氧化碳、水分別代表圖中字母(  )
A.b、c、a B.a、c、b C.a、b、c D.c、b、a
11.(2024八下·溫州月考)模型能揭示事物的形態、特征和本質。下列建構的模型正確的是(  )
A.圖甲為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關系模型
B.圖乙為化合物和氧化物關系模型
C.圖丙為空氣中各成分體積模型
D.圖丁為人體呼出氣體中各成分體積模型
12.(2024八下·溫州月考)下列各圖所示裝置的氣密性檢查中,根據現象不能判斷裝置氣密性不好的是(  )
A.(A) B.(B) C.(C) D.(D)
13.(2024八下·溫州月考)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2克,點燃充分反應后冷卻,瓶中剩余3克氣體,則原混合物中氫氣和氧氣的質量分別(  )
A.可能是1克氫氣和11克氧氣 B.可能是11克氫氣和1克氧氣
C.可能是8克氫氣和4克氧氣 D.可能是6克氫氣和6克氧氣
14.(2024八下·溫州月考)溫度、反應物濃度等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實利用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查詢資料后,小實發現直接用30%的過氧化氫制取氧氣,反應速率太快。為獲得平穩的氣流,下列裝置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15.(2024八下·溫州月考)溫度、反應物濃度等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小實利用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雙氧水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小實觀察到反應速度先快后慢。他大膽提出了猜測“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度”,并設計了如下表所示的兩組實驗:
組別 溫度 過氧化氫質量 過氧化氫濃度 二氧化錳
甲 30℃ 10克 15% 0.5克
乙 50℃ 10克 15% 0.5克
若小實的猜想正確,則實驗制得氧氣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正確的是(  )
A.(A) B.(B) C.(C) D.(D)
16.(2024八下·溫州月考)取兩個相同的透明玻璃瓶甲、乙,裝滿水后分別放入等量的金魚藻,測出瓶中水的含氧量后蓋上瓶蓋。然后將甲包上黑膠布,乙不做處理。放在相同溫度和光照下n小時后,再次測出瓶中水的含氧量,兩次測量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對于n小時內甲、乙兩瓶內的含氧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為a-b克
B.甲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為a-c克
C.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為a-b克
D.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為a-c克
17.(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化石能源被大量使用。釋放的氣體進入大氣,從而引起酸雨現象。1982年6月,國際環境會議上正式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定為酸雨。
(1)釋放的氣體中含有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   。
(2)正常雨水也略顯酸性,是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了   (填寫化學式)。
(3)煤燃燒時會排放出二氧化硫,它會和氧氣、水反應生成硫酸(H2SO4),形成酸雨。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18.(2024八下·溫州月考)如圖所示,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實驗時,將一根火柴折斷,分成火柴頭(主要成分為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磺和玻璃粉)和火柴梗兩部分,放在銅片上加熱。
(1)當觀察到   現象時,說明物質的燃燒和著火點有關;
A.火柴頭先被點燃
B.燃燒劇烈程度不同
C.燃燒持續時間不同
(2)火柴頭點燃的瞬間可觀察到“噴”出火焰,這是因為火柴頭受熱,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該現象說明了氧氣具有   性;
(3)森林火災在我國及全球各地頻發,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   。
19.(2024八下·溫州月考)呼吸對人體有著重要意義。圖甲為人體呼吸時胸廓與膈肌的示意圖,圖乙為人體呼吸過程的模式圖。
(1)圖甲中表示吸氣過程的是   (填字母),在此過程中,肺內氣壓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氣壓。
(2)毛細血管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是通過   實現,圖乙中的c表示   (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
20.(2024八下·溫州月考)“富氧空氣”是指氧氣含量高于普通空氣的氣體,可用于航天、醫療、煉鋼等。現需要混制一瓶(一定體積)氧氣體積分數為40%的“富氧空氣”。
(1)如圖是常見的氣體收集裝置,下列能用來收集氧氣的裝置有   (填序號)。
(2)混制40%“富氧空氣”的方法如下:準備一個體積為250毫升的集氣瓶并裝滿水。再按照(1)中排水法進行收集——先從導管通入氮氣,排出120mL水,再通入氧氣排出   ml水,
21.(2024八下·溫州月考)18世紀,很多科學家著力研究燃燒現象的本質、物質的組成等,為開啟現代化學的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氣的化學家之一,他獲得氧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類:
a.加熱分解硝酸鉀(KNO3)、氧化汞(HgO)、硝酸銀(AgNO3)等
b.用二氧化錳與濃硫酸加熱:2MnO2+2H2SO4(濃)=2MnSO4+2X+O2↑
①a中反應物均可制得氧氣,因為這些物質在組成上都含有   。
②b中物質X的化學式為   。
(2)1783年,拉瓦錫利用如圖裝置探究水的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過灼熱的鐵管時發生汽化,水蒸氣與灼熱的鐵反應,生成了一種黑色固體(Fe3O4)。再通過盛放冷水中的鋼管,在B裝置中收集到純凈的氫氣。由此,拉瓦錫得出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科學家們測量實驗后黑色固體質量為m1,氫氣質量為m2。再將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m3。若拉瓦錫結論正確,則m1、m2、m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是   。
22.(2024八下·溫州月考)質量守恒定律是物質科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觀察課堂實驗(圖甲)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三個實驗裝置(圖乙)來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1)將圖甲兩種溶液混合,觀察到   現象,證明兩者發生化學反應,且天平依然平衡,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2)該興趣小組設計的三個實驗裝置,小實排除了裝置A和裝置B。請任選其一說明理由   
(3)小實利用裝置C來驗證,實驗前天平平衡,待完全反應后,天平   (填“能’或“不能”)平衡。
23.(2024八下·溫州月考)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實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選取兩份等量且生長狀況相同、具有完整根莖葉的新鮮菠菜,編號為甲組和乙組。甲組菠菜用開水燙2~3分鐘,乙組不作處理。然后將兩份菠菜分別放入相同恒溫箱中,將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探頭置于箱內(如圖1)。
②連接計算機、數據采集器和傳感器探頭,采集24小時裝置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并自動生成兩種氣體濃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2(不考慮微生物呼吸作用對本實驗的影響)。
實驗分析與評價:
(1)實驗中采用的恒溫箱是密閉且   的。
(2)根據圖2乙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對比、.試分析氧氣濃度下降速率先快后慢的原因。   
(3)小實利用乙組裝置繼續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影響,獲得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溫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mg/h) 1.0 1.75 2.5 3.25 3.75 3.6 3.5
黑暗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mg/h) 0.5 0.75 1.0 1.5 2.25 3.0 3.5
若提供1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處理,則2小時內植物有機物積累量最大時的溫度約為   
24.(2024八下·溫州月考)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小明利用兩個底部帶有硬質導管的圓柱形容器A和B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操作過程如下:
①檢查整個裝置的氣密性。測量軟木塞底面至A容器底部的高度為H,如圖甲。
②關閉閥門,打開軟木塞,分別往容器A和B中加適量的水,并測得容器A中水的深度為h1,如圖乙。
③點燃紅磷后迅速塞緊軟木塞,充分反應直至紅磷熄滅,冷卻到室溫后打開閥門,待水面穩定時測量容器中水深度為h2,如圖丙。
(1)實驗中選擇紅磷而不用木炭消耗氧氣的原因是   
(2)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計算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用字母H、h1、h2表示)
(3)根據圖丙的實驗現象,小紅認為測量結果會受壓強影響。若要排除這種影響還得進行的操作是   。
25.(2024八下·溫州月考)北京香山紅葉林中主要樹種就是黃櫨。黃櫨樹葉在溫度降低時會將葉綠素分解,葉片轉為鮮艷奪目的紅色。到了秋季,北京降水量會逐漸減少。園林工作者研究了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是指1平方米的葉片每秒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得到結果如圖所示。請綜合題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分析8~11月份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
26.(2024八下·溫州月考)小實為了測定實驗室中氨酸鉀藥品是否純凈,取2.5g該藥品與0.5g二氧化錳混合。加熱該混合物t1時間后(假設雜質不參加反應),冷卻。稱量剩余固體質量,重復以上操作,依次稱得在t1、t2、t3、t4時剩余圈體的質量,記錄數據如圖:(化學方程式:)
(1)在   (選填“t1”、“t2”、“t3”“t4”)時,剩余固體中還有氯酸鉀;
(2)實驗中生成氧氣的質量是   g;
(3)計算該藥品中氯酸鉀的質量,并判斷該藥品是否純凈    
27.(2024八下·溫州月考)研究性小組開展了《溫室效應研究》的混題。溫室效應是由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六氟化硫和臭氧等溫室氣體引起,像玻璃罩一樣緊緊地照在我們的上空,如圖甲所示,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
(1)在圖乙實驗中,控制溫度計初溫相同,若出現   現象,則說明甲烷也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
物質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
CO2 0.03 1
CH4 2×10-4 30
SF6 3.2×10-4 23900
O3 4×10-4 2000
(2)表中的“溫室效應指數”指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表中展示了部分氣體的數據。據此可得出,大氣中(CO2、CH4、SF6和O3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更大的是   ;
(3)小實同學用雞蛋殼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如圖丙所示.他取6g石灰石(石灰石中的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于燒杯中,將100g稀鹽酸平均四次分別加入燒杯中,測得部分實驗數據如下。
①求表中n的數值   ;
②求稀鹽酸的質量分數   。(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至0.1%)
實驗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鹽酸的質量/g 25 25 25 25
產生氣體的總質量/g 1 2 n 2.2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碳中和”的定義分析;
(2)根據空氣污染物的定義和種類分析;
(3)根據圖片分析自然界中碳循環的過程,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1.根據“碳中和”的定義可知,“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類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這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故選D;
2.二氧化氮、PM2.5和二氧化硫都屬于空氣污染物,是計入空氣質量報告表的項目,故ABD不合題意;
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會產生溫室效應,但現階段不把二氧化碳作為空氣的污染氣體,不是計入空氣質量報告表的項目,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3.A.根據圖片可知,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元素轉移到體內,動物的呼吸作用又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實現了碳循環,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根據圖片可知,過程①是植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過程,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根據圖片可知,過程②是主要是通過動物的呼吸作用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實現了碳循環,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根據圖片可知,氫氣燃燒生成水,不會影響該循環,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白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白煙,不是白霧。硫在氧氣中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熱。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5.【答案】B
【知識點】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解答】A.反應物只有一種,屬于分解反應,故A錯誤;
B.生成物只有一種,屬于化合反應,故B正確;
C.該反應是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化合物,且相互交換成分,為復分解反應,故C錯誤;
D.該反應是的反應物和生成物都是兩種物質,不屬于化合反應,故D錯誤。
故選B。
6.【答案】C
【知識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反應物的溫度越高,接觸面積越大,濃度越大,則反應越快。
【解答】 古代冶煉金屬都需要高溫,為了保持冶煉爐內高溫,需要不斷拉動風箱的目的是提供了充足的空氣,利于燃料充分燃燒,提供更高的溫度。
故選C。
7.【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只要降低呼吸作用就能延長荔枝的保鮮期,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①②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則高儲藏環境中氧氣的濃度,降低儲藏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利于呼吸作用的進行,不利于保鮮;
③降低儲藏的溫度,減弱呼吸作用,有利于保鮮;
④氮氣的化學性質很穩定,故充入氮氣做保護氣,可以延長保鮮期。
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8.【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植物在無光條件下進行呼吸作用,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則蠟燭燃燒和植物的呼吸很快就把玻璃罩里的氧氣消耗殆盡,蠟燭很快就會熄滅,故C符合題意,而ABD不合題意。
故選C。
9.【答案】D
【知識點】氧氣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對各個選項中的實驗操作進行分析,確定對應的實驗目的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試管口略向下傾斜能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試管炸裂,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根據題意可知,試管口放一團棉花,能防止試管內固體粉末進入導管,堵塞導管,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意可知,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能檢驗氧氣是否集滿,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根據題意可知,當水槽內產生連續氣泡時收集氧氣,能收集到純度較高的氧氣,與檢驗氧氣產生的速度無關,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10.【答案】C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根據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物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釋放氧氣,合成有機物,則圖中箭頭a表示氧氣,b表示二氧化碳,c表示水分。
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1.【答案】C
【知識點】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空氣的成分及探究;氧化反應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相關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與各個選項中的概念對照即可。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緩慢氧化與劇烈氧化是并列關系,而不是交叉關系,故A錯誤;
B.氧化物屬于化合物,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故B錯誤;
C.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約占空氣體積的78%,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其它氣體和雜質約占空氣體積的1%,故C正確;
D.根據題意可知,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增加量要比空氣中減少的體積多,氮氣含量基本沒變,氧氣的含量減少,故D錯誤。
故選C。
12.【答案】C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往往都是將裝置形成一個密閉系統,然后改變外界條件使里面氣壓發生改變,再觀察對應的現象即可。
【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用手掌緊握試管壁,若燒杯內有氣泡產生,松手后導管下端口上升一段水柱,則證明氣密性良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根據圖片可知,注射器活塞向右拉動,試管內氣壓降低,松手后活塞回到原位,則證明氣密性良好,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根據圖片可知,該裝置未構成封閉體系,即右邊的導管與大氣相通,不能判斷氣密性是否良好,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向長頸漏斗中注水,直到長頸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錐形瓶中的液面,液面差不下降,證明該裝置氣密性良好,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答案】A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混合氣體和剩余氣體的質量差就是生成水的質量,然后根據反應的方程式分別計算出參加反應的氧氣和氫氣的質量。剩余的可能是氧氣,也可能是氫氣,將剩余的質量分別與計算出二者的質量相加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12克,點燃充分反應后冷卻,瓶中剩余3克氣體,
則生成水的質量為:12g-3g=9g,
設參加反應的氫氣為x,氧氣的質量為y。

解得:x=1g;

解得:y=8g;
因為氫氣和氧氣的混合氣體共12g,充分反應后生成9g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和計算可知參加反應的氫氣為1g,氧氣為8g;所以肯定其中有一種物質過量。
①當氫氣為1g時,則氧氣為8g+3g=11g;
②當氧氣為8g時,則氫氣的質量為1g+3g=4g。
故選A。
14.【答案】C
【知識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要獲得平穩的氣流,就要過氧化氫分解時的速率要穩定勻速,即要想辦法控制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數量,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實驗C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通過控制過氧化氫溶液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且保持氣流穩定,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5.【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可從反應速率的變化以及最終生成氧氣質量兩個角度對甲和乙兩個實驗中圖像形狀的不同進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溫度升高加快了反應速率,則相同時間內生成氧氣的質量會偏大。但是由于反應物過氧化氫質量相等,最終產生氧氣質量相等,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6.【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根據甲前后含氧量的差計算相同條件下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的量,再根據乙計算生成氧氣的量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甲瓶包上黑膠布,則瓶內的金魚藻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
根據圖像可知,在n小時內甲瓶金魚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量是瓶內原有的氧氣量b減去n小時后剩余的氧氣量c,即消耗的氧氣量是(b-c)g;
乙瓶內的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氣的量,因此乙瓶內氧氣的含量增加,增加的量為n小時后瓶內的氧氣量a減去瓶內原有的氧氣量b,即(a-b)g;同時,瓶內的金魚藻在n小時內又通過呼吸作用消耗了(b-c)g氧氣,即乙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量(a-b)+(b-c)=(a-c)g。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7.【答案】+4;H2CO3;2SO2+O2+2H2O=2H2SO4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則與計算;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計算;
(2)根據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產物解答;
(3)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在化合物NO2中,O的化合價為-2價,設N化合價為x,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得到:x+(-2)×2=0,解得:x=+4;
(2)根據題意可知,正常雨水也略顯酸性,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化學式為H2CO3;
(3)根據題意可知,二氧化硫、氧氣、水反應生成硫酸(H2SO4),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SO2+O2+2H2O=2H2SO4。
18.【答案】A;助燃;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1)當同為可燃物,同時與氧氣接觸時,一個燃燒,一個不燃燒,說明二者著火點不同;
(2)根據描述的現象分析解答;
(3)燃燒需要的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火柴頭和火柴梗都屬于可燃物,同時放在銅片上加熱,那么它們的溫度肯定相同。如果火柴頭先燃燒起來,那么說明火柴頭的著火點比火柴梗低;
(2)根據“ 內部某些物質反應產生了氧氣,使燃燒更旺。”可知,氧氣具有助燃作用;
(3)消防員通常會用大型吹風機的風筒對著火焰吹風,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此滅火的原理是降低溫度到著火點以下。
19.【答案】A;小于;氣體擴散作用;氧氣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氣體總是從氣壓大的地方流向氣壓小的地方,根據圖片確定此時胸腔內氣壓的變化即可;
(2) 在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由于組織細胞不斷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導致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大于組織細胞內的氧氣含量,而組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血液中的氧氣擴散到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中。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A中橫膈膜下降,此時胸腔容積增大,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2)根據題意可,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實現。圖乙中的c從肺泡進入血液,表示氧氣。
20.【答案】①④;80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1)根據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氣體收集方法;
(2)空氣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根據空氣占比計算出氮氣占比,而排開水的體積就是氮氣的體積,再根據氮氣的體積之比計算出空氣的總體積,最后減去氮氣的加入氧氣的體積。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氧氣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密度小于水,水沉積在集氣瓶底部,則氧氣應從短管通入,水從長管通入,故選①;
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應從長管通入,空氣從短管排出,故選④;
則答案為①④;
(2)混制40%“富氧空氣”,則氮氣的體積占比為:1-40%=60%。排出120mL水,則氮氣的體積為120mL,再通入氧氣排出水的體積為:。
21.【答案】氧元素;H2O;m1=m3-m2(合理即可)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①根據元素質量和種類守恒分析;
② 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及其數目不變,據此結合方程式推測X的化學式。
(2)根據題意可知,黑色固體Fe3O4中氧元素的質量等于實驗中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質量,以此為等量關系列式計算即可。
【解答】(1)①根據化學式可知,加熱分解硝酸鉀、氧化汞、硝酸銀等可制得氧氣,因為它們組成中都含氧元素;
②由化學方程式 2MnO2+2H2SO4(濃)=2MnSO4+2X+O2↑ 可知,反應前有2個Mn、12個O、4個H、2個S;反應后有2個Mn、10個O、2個S,故2X中含有4個H和2個O,故X的化學式為H2O;
(2)根據題意可知,該實驗中生成的黑色固體Fe3O4質量為m1,其中氧元素質量是m1×,
在實驗中,氫氣的質量為m2,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m3,則氧元素質量是m3-m2,
因為氧元素質量相等,因此有m1×=m3-m2,
則m1、m2、m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是:m1=m3-m2。
22.【答案】出現藍色沉淀;A,酒精和水混合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不能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銅的反應產物解答;
(2)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必須滿足:①能夠發生化學反應;②有氣體生成的實驗,必須在密閉環境中進行。
(3)注意生成氣體會導致氣球膨脹引起浮力增大分析。
【解答】(1)在實驗中,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硫酸鈉,所以觀察到出現藍色沉淀現象,證明兩者發生化學反應,且天平依然平衡,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2)根據圖片可知,酒精和水混合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所以否定A;在反應B中,生成的氧氣逸散到空氣中,會導致實驗后總質量減小,所以否定B;
(3)根據圖片可知,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進入氣球中,氣球膨脹,受到向上的浮力,從而導致托盤受到的壓力減小,那么反應后天平不能恢復平衡。
23.【答案】不透光;隨著呼吸作用的進行,裝置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導致菠菜呼吸作用減慢;20℃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而呼吸作用不需要;
(2) 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氣多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多,消耗的氧氣少產生的二氧化碳就少, 故圖②分析;
(3) 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為凈光合速率,黑暗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為呼吸速率,并且凈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白天的積累量-夜間的消耗量=一天中有機物的積累量。
【解答】(1)在實驗中,為了免光合作用對實驗的干擾,因此實驗中采用的恒溫箱是不透光的;
(2)根據圖2可知,隨著呼吸作用的進行,裝置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從而導致菠菜呼吸作用減慢,因此乙組氧氣濃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
(3)表格中可以看出溫度為20℃時,一天中有機物的積累量為3.25-1.5=1.75mg/h,該積累量最大。所以若提供1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處理,則2小時內植物有機物積累量最大時的溫度約為20℃。
24.【答案】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雖除去了氧氣,但增加了新的氣體,沒有形成壓強差;×100%;往B容器中加水,直到左右液面相平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實驗是利用壓強差來測量氧氣的體積分數,所以要求反應時不能有氣體產生。
(2)氧氣的體積分數=氧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等于容器的體積減去水的體積,氧氣的體積等于進入A的水的體積。
(3)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及深度有關,所以應向B中加水,直至兩側液面相平。【解答】(1)紅磷本身是固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固體,沒有生成新的氣體,導致集氣瓶中氣壓減小;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雖除去了氧氣,但增加了新的氣體,沒有形成壓強差,不能用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2)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為h2-h1,空氣的體積為H-h1,則A容器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100%。
(3)根據圖丙的實驗現象,右端儀器中液面低于左邊,小紅認為測量結果會受氣壓影響,要排除這種影響還需進行的操作是往B容器中加水,直到左右液面相平。
25.【答案】黃櫨葉片中葉綠素在秋季減少,光合作用能力減弱。另外,北京氣候在秋季①降水量逐漸減少;②氣溫逐漸降低;③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光照強度變弱,這些條件都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且需要適宜的降水、溫度和光照,可從這些角度分析8-11月份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解答】根據圖像可知,8~11月份該品種黃櫨的光合速率逐步下降的原因有:8~11月北京降水量逐漸減少、氣溫逐漸降低、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光照強度變弱,這些條件都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黃櫨樹葉在溫度降低時會將葉綠素分解,葉綠素減少,光合作用能力減弱;
26.【答案】t1、t2;0.96;不純凈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反應正在進行時,肯定存在氯酸鉀,且固體的質量不斷減小。由于加熱t3時間后,再繼續加熱時固體的質量沒再發生變化,說明氯酸鉀已經全部參與反應,所以在“t1”、“t2”時,剩余固體中還有氯酸鉀;
(2)根據圖像可知,當反應結束時,剩余固體的質量為2.04g,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氣的質量=2.5g+0.5g-2.04g=0.96g;
(3)設樣品中含有氯酸鉀的質量為x,

解得:x=2.45g,
那么KClO3的質量為2.45g<2.5g,
所以不純凈。
【分析】(1)當反應正在進行時,固體的質量會不斷減小。當反應結束時,固體質量保持不變;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生成氧氣的質量;
(3)寫出氯酸鉀反應的方程式,根據生成氧氣的質量利用質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計算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最后與固體質量比較即可。
27.【答案】左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比右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的快;六氟化硫;2.2;6.6%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在圖乙實驗中,控制溫度計初溫相同,左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比右邊錐形瓶中溫度上升的快,說明甲烷也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
(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在相同條件下,六氟化硫溫室效應指數最大,則吸收的熱量最多,所以六氟化硫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更大;
(3)①由表中數據可知,第一次共產生1g二氧化碳,第2次共產生2g二氧化碳,第四次共產生2.2g二氧化碳,即每加入25g稀鹽酸最多生成1g二氧化碳,所以第三次共產生2.2g二氧化碳,故n=2.2;
②設第一次25g稀鹽酸中氯化氫質量分數是x,

解得:x≈6.6%;
答:稀鹽酸的質量分數是6.6%。
【分析】(1)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在相同條件下會吸收更多的熱量,從而升高更高的溫度;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解答;
(3)①根據表格數據確定加入稀鹽酸和產生氣體質量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n的數值;
②寫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定日县| 大埔县| 安阳县| 平陆县| 崇州市| 大渡口区| 互助| 宜川县| 应城市| 赤壁市| 南澳县| 义马市| 哈尔滨市| 固阳县| 恩施市| 秦皇岛市| 吉木萨尔县| 贺州市| 高台县| 长子县| 沽源县| 随州市| 景宁| SHOW| 梅河口市| 兴和县| 轮台县| 含山县| 奉化市| 贵定县| 尤溪县| 奇台县| 拜泉县| 孝昌县| 沧源| 蒙城县| 金乡县| 东城区| 新和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