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濟南市2024年中考化學真題1.(2024·濟南)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A.火箭發射B.海水提鎂C.干冰升華D.呼吸作用【答案】C【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A、火箭發射過程中發生了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B、海水中鎂元素主要以氯化鎂的形式存在,海水提鎂的過程中有新物質金屬鎂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B不符合題意;C、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升華是由固態變成液態,只是發生了物理變化,C符合題意;D、呼吸過程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2.(2024·濟南)2024年5月15日“全國低碳日”的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美麗中國”。下列選項中,不符合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日常生活中,盡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B.節約用電,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C.盡量選擇步行、騎行或公交等方式出行D.減少使用塑料袋和過度包裝物【答案】A【知識點】綠色化學;空氣的污染與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解析】【解答】A、一次性餐具屬于塑料,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會造成白色污染,A符合題意;B、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可以減少電的使用,從而減少燃煤的使用,B不符合題意;C、選擇步行、騎行或公交等方式出行,能有效的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不符合題意;D、減少使用塑料袋和過度包裝物,從而減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1)節約水電;(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3)綠色出行;(4)做好垃圾分類。3.(2024·濟南)規范的實驗操作是進行科學實驗的基礎和保證。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A.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口上方B.實驗室制取時,先加藥品,再檢驗裝置氣密性C.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其純度D.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預先在集氣瓶底鋪一層細沙【答案】B【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解析】【解答】A、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不能將膠頭滴管伸入試管內,更不能接觸試管壁,以免污染試劑,正確的做法為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口上方,A正確;B、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防止裝置漏氣,然后添加藥品,B錯誤;C、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之前一定要先檢驗氣體的純度,以防氣體不純點燃時發生爆炸,C正確;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會生成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為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下來使瓶底炸裂,集氣瓶的底部應放少量的水或鋪一層細沙,D正確。故答案為:B。【分析】掌握常見實驗操作的正確方法是解答該題的關鍵。4.(2024·濟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可指導人們選擇和搭配食物。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A.要均衡膳食,使攝入的各種營養成分保持適當比例B.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應攝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質C.鐵、鋅、碘、硒等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D.為了健康,不吃米飯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答案】D【知識點】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均衡營養與健康;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解析】【解答】A、要均衡膳食,使攝入的各種營養成分保持適當比例,有利于身體健康,A正確;B、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須物質,因此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應攝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質,B正確;C、鐵、鋅、碘、硒等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C正確;D、糖類(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量來源,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須物質,所以應該合理攝入米飯等含碳水化合物,D錯誤。故答案為:D。【分析】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5.(2024·濟南)化學觀念是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發生了改變C.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往往伴隨著能量的變化D.控制反應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答案】B【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A正確;B、根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有改變,B錯誤;C、化學反應過程中一定伴隨能量變化 ,C正確;D、化學反應中溫度、壓力、催化劑等可以影響反應速率,可以通過控制這些反應條件,促進或者抑制化學反應,選項正確。故答案為:B。【分析】1.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6.(2024·濟南)下圖為元素周期表部分內容和兩種微觀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結合圖示信息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鈉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B.氖的相對原子質量為C.氖原子與鈉原子的電子層數相同D.氖原子與鈉原子的化學性質相似【答案】A【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的數字表示質子數,所以鈉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A正確;B、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通??梢允÷?,但不是克,所以氖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0.18,B錯誤;C、由氖與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氖原子有2個電子層,鈉原子有3個電子層,二者不相同,C錯誤;D、由氖與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鈉原子最外層有1個電子,氖原子的最外層有8個電子,二者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所以化學性質不相似,D錯誤。故答案為:A。【分析】1.元素周期表單元格中,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稱;下方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3.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二者原子的化學性質相似。7.(2024·濟南)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是由木炭、硫黃和硝酸鉀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時發生的主要反應為。其中x的數值和K2S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分別是A.2,-2 B.2,+3 C.3,+4 D.3,-2【答案】D【知識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變,反應后有3個C,所以反應前也應該有3個C,所以x的數值為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K2S中K元素化合價為+1價,設S元素化合價為X,那么有(+1)x2+X=0,解得X=-2,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變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進行分析。8.(2024·濟南)如圖是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的實驗裝置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a管中的氣體可燃燒,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火焰B.該實驗生成氫氣與氧氣的質量比為C.該實驗說明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D.該變化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答案】D【知識點】電解水實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解析】【解答】A、水通電時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體積比為2:1,a 管中的氣體體積較小,該氣體是氧氣,沒有可燃性,不能燃燒,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水通電時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體積比為2:1,不是質量比為,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水是由水分子構成,不是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電解水是消耗電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該變化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該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電解水實驗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二者的體積比是1:2質量比是8:1;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由水分子構成,氧氣具有氧化性,氫氣具有可燃性,電解水實驗是將電能轉換成化學能來解答。9.(2024·濟南)下列有關化學概念的辨析中,合理的是A.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氧化物B.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C.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單質D.生成鹽和水的化學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義為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鉀(KKClO3)含有氧元素,但它由三種元素組成,不是氧化物 ,A不符合題意;B 、溶液屬于混合物,水是均一、穩定的,但不屬于混合物,所以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B不符合題意; C、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因此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單質,C符合題意;D、中和反應是指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然而,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例如二氧化碳不屬于酸,但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但這并不是中和反應 ,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穩定性。3.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則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為單質,例如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是它們的混合物中只含氧元素。4.中和反應是指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10.(2024·濟南)下列探究實驗的設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測定氧氣含量B.探究質量守恒C.探究分子運動D.比較金屬活動性【答案】A【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物質的微粒性;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金屬活動性的探究【解析】【解答】A、蠟燭燃燒的過程會消耗氧氣,但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集氣瓶內外沒有產生壓強差,不能用于測定氧氣含量,A錯誤;B、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沉淀,裝置密閉防止了氫氧化鈉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反應前后左側托盤上質量不變,可以用于探究質量守恒定律,B正確;C、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斷運動,最終運動到到空氣b燒杯的水中,形成氨水;氨水顯堿性,可以使酚酞變紅,能用于探究分子運動,C正確;D、做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單一變量,左右兩試管中只有金屬種類不同,左側的試管鋅片表面有氣泡產生,右側銅片無現象,說明鋅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銅,能用于比較金屬活動性,D正確。故答案為:A。【分析】1.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應選擇銅粉、磷等燃燒時不產生氣體的物質;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3.紫色石蕊試劑遇酸性溶液變紅,遇堿性溶液變藍;無色酚酞試劑遇堿性溶液變紅,與酸性溶液不變色。4.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11.(2024·濟南)某同學在常溫下進行溶液和稀鹽酸發生中和反應的實驗探究,利用數字化傳感器,借助計算機繪制出溶液隨所滴入溶液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中,合理的是A.在點時溶液中的溶質為和B.在段,溶液中數量逐漸增多C.在點時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陰離子為和D.該反應的實質是和結合生成【答案】A,C,D【知識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氫氧化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2HCl=BaCl2+2H2O;a點時溶液的pH<7,說明鹽酸過量,圖中a點所示溶液中,溶質是HCl和BaCl2,A正確;B、在段,pH值逐漸增大說明隨著氫氧化鋇的加入,鹽酸不斷被消耗,溶液中數量逐漸減少,B錯誤;C、在點時,溶液的pH大于7,溶液顯堿性,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鋇和氫氧化鋇,其中大量存在的陰離子為和,C正確;D、氫氧化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該反應的實質是和結合生成,D正確。故答案為”ACD。【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為H++OH-=H2O;a點:pH<7說明氫氧化鋇已經滴入,中和反應已經開始,所以溶液的溶質有HCl和BaCl2;b點:pH=7說明燒杯中存在的鹽酸與滴入的氫氧化鋇恰好完全反應,所以溶液的溶質有BaCl2;c點:pH>7燒杯中的鹽酸已經被反應完,再滴入的氫氧化鋇開始剩余,所以溶液的溶質有BaCl2和Ba(OH)2。12.(2024·濟南)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圖中對應的四種物質),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中,合理的是A.物質丙與物質丁都屬于有機物B.該反應前后分子的總數發生改變C.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D.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答案】B,D【知識點】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有機物的特征、分類及聚合物的特性【解析】【解答】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物質丙為甲烷,物質丁為水,甲烷屬于有機物,水不屬于有機物,A正確;B、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前分子的總數為1+3=4,反應后分子的總數為1+1=2,所以該反應前后分子的總數發生改變,B正確;C、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質量比=28×1:2×3=14:3,C錯誤;D、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氫氣中含有氫元素,氫氣是單質,氫氣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0;反應后生成的甲烷、水中氫元素化合價都為+1,所以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D正確。故答案為:BD。【分析】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2.單質中任何元素的化合價都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顯的價態:(1)H、K、Na、Ag:+1;(2)Ca、Ba、Mg、Zn:+2;(3)Al:+3;(4)O:-2,在過氧化物中,氧元素顯-1價;(5)Fe:+2、+3(6)Cl和N為變價元素。13.(2024·濟南)下列實驗方案設計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除去氣體中混有的少量 通過足量溶液,干燥B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過量稀硫酸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適量溶液,過濾D 除去NaCl固體中混有的少量泥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A.A B.B C.C D.D【答案】C,D【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除雜題的基本思路:必須在保留主要物質的前提除去雜質,且不能引入新雜質。A、NaOH與二氧化碳和氯化氫都能反應,原有物質被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A不符合題意;B、稀硫酸與碳酸鉀反應生成硫酸鉀、水和二氧化碳,但由于加入的是過量的稀硫酸,則雜質被除去的同時,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不符合除雜原則,B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鈉與硝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硝酸鈉,且加入適量的硝酸銅溶液,不會引入新雜質;過濾,可得到硝酸鈉溶液,符合除雜原則,C符合題意;D、氯化鈉易溶于水,泥沙難溶于水,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泥沙被除去,再對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可以得到氯化鈉固體,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D。【分析】常見的除雜方法(括號內為雜質)Cu(Zn):加入過量的硫酸銅溶液,過濾,洗滌,干燥;碳粉(CuO粉):加入過量的稀硫酸,過濾,洗滌,干燥;稀鹽酸(稀硫酸):加入適量的氯化鋇溶液,過濾;氯化鈉(泥沙):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CO2(HCl):通入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中,干燥。14.(2024·濟南)菱鋅礦是工業上制備硫酸鋅的原料。菱鋅礦的主要成分是,還含有和等。如圖是用碳酸鋅樣品(雜質為和;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模擬工業制備的流程。下列有關說法中,合理的是A.濾液為無色溶液 B.濾渣甲是C.濾渣乙是單質鐵 D.步驟Ⅱ有氣體生成【答案】B,D【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A、由題意知,二氧化硅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所以在步驟Ⅰ中碳酸鋅樣品中的碳酸鋅、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硫酸鐵和水,硫酸鐵能使溶液呈黃色,A錯誤;B、碳酸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因為稀硫酸過量,所以濾渣甲是SiO2,B正確;C、濾液a的溶質有硫酸鋅和硫酸鐵,步驟Ⅱ中過量的鋅粉會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鐵,因為鋅粉過量,所以濾渣乙是單質鐵和鋅,C錯誤;D、步驟Ⅱ中鋅和過量的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有氣體生成,D正確;故答案為:BD。【分析】1.含有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含Fe3+的溶液呈黃色;含Cu2+的溶液呈藍色。2.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15.(2024·濟南)常溫下,向由、、組成的固體混合物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溶液的質量為,再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將濾液蒸發結晶,得到固體。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A.生成的質量為B.原固體混合物中鎂元素的質量為C.原固體混合物中的質量為D.原固體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答案】A,B,D【知識點】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A、反應前,體系的總質量為24+200=224g,反應后體系的總質量為219.6g,所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4g,A正確;B、原混合物中鎂元素與最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關系是,B正確;C、根據分析,求出碳酸鎂的質量,碳酸鎂中鎂元素的質量為,則氧化鎂和氫氧化鎂質量和是24g-8.4g=15.6g,設氧化鎂質量為m,氫氧化鎂質量為15.6-m,則則氫氧化鎂的質量是24g-8.4g-4g=11.6g,C錯誤;D、原固體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D正確;故答案為:ABD【分析】根據題意,由氧化鎂、氫氧化鎂、碳酸鎂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200g+24g-219.6g=4.4g;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鎂,再加入氫氧化鈉,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16.(2024·濟南)化學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認識物質、改造物質和應用物質。(1)分類是認識物質的重要方法。按要求從氫氣、氫氧化鈣、三氧化硫、氯化銀中選取合適的物質,將其化學式填在下列橫線上。①一種非金屬單質 ?。?br/>②一種非金屬氧化物 ;③一種難溶性的鹽 ??;④一種微溶性的堿 。(2)人們根據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可以創造出新物質。①反應物相同,反應條件不同,可以生成不同的新物質。例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能生成碳酸,還能通過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 g。②玻璃被譽為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發明之一。在工業生產中,玻璃通常是用石英砂、純堿、石灰石按一定的質量比混合,經高溫燒制而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上述反應中,的化學式為 。(3)合理利用物質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生活。①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選項序號)。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B.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可用于除鐵銹C.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②我國是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國家。目前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已走入千家萬戶。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寫出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1)H2;SO3;AgCl;Ca(OH)2(2)12;72;Na2SiO3(3)C;CH4+2O2CO2+2H2O【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酸、堿、鹽的概念【解析】【解答】(1)①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氫氣是一種非金屬單質,其化學式為H2,故填:H2;②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則三氧化硫是一種非金屬氧化物,其化學式為SO3,故填:SO3;③氯化銀是難溶于水的鹽,其化學式為是AgCl,故填:AgCl;④氫氧化鈣是一種微溶性的堿,其化學式為Ca(OH)2,故填:Ca(OH)2;(2)①一個葡萄糖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12個氫原子和6個氧原子構成,則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80g×=72g,故填:12;72;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反應前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1、5、1,反應后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0、1、2、0,則X中含有2個鈉原子、1個硅原子和3個氧原子,X的化學式為Na2SiO3,故填:Na2SiO3;(3)①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故選項說法正確;B、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因此可用于除鐵銹,故選項說法正確;C、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②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3.金屬單質通常具有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4.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5.氫氧化鈉堿性太強,不能用于治療胃酸過多。(1)①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氫氣是一種非金屬單質,其化學式為H2,故填:H2;②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則三氧化硫是一種非金屬氧化物,其化學式為SO3,故填:SO3;③氯化銀是難溶于水的鹽,其化學式為是AgCl,故填:AgCl;④氫氧化鈣是一種微溶性的堿,其化學式為Ca(OH)2,故填:Ca(OH)2;(2)①一個葡萄糖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12個氫原子和6個氧原子構成,則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80g×=72g,故填:12;72;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反應前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1、5、1,反應后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0、1、2、0,則X中含有2個鈉原子、1個硅原子和3個氧原子,X的化學式為Na2SiO3,故填:Na2SiO3;(3)①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故選項說法正確;B、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因此可用于除鐵銹,故選項說法正確;C、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②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17.(2024·濟南)材料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直到信息時代,每一次時代變革,都與化學材料的發展密不可分。(1)“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訴說著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青銅屬于金屬材料中的 ?。ㄌ睢昂辖稹被颉凹兘饘佟保?。(2)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該反應中還原劑是 (填化學式)。(3)我國古代就有濕法冶金技術,濕法冶金是利用置換反應從鹽溶液中得到金屬。在實驗室中,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和混合溶液中,按下圖所示進行實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試回答:①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②濾渣B中含有的金屬單質是 ?。ㄌ罨瘜W式)。③寫出過程I中發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4)多種新材料的成功研制,助力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①我國科研團隊用六方氮化硼制備出某種菱方氮化硼,為新一代激光技術奠定了理論和材料基礎。與都是由硼元素和氮元素組成的,但由于結構不同(如圖所示),屬于不同的物質。制備氮化硼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屬于 ?。ㄌ睢盎稀薄胺纸狻薄爸脫Q”之一)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屬于 ?。ㄌ睢拔锢怼被颉盎瘜W”)變化。②芳綸是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的一種性能優良的新材料。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為 ?。ㄌ钭詈喺麛当龋?,其中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 ?。ㄌ钤胤枺?。【答案】(1)合金(2)CO(3)Zn2+、Fe2+;Ag、Cu、Fe;(合理即可)(4)化合;化學;6:1;H【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解析】【解答】(1)青銅主要成分是銅、錫,屬于金屬材料中的合金。故填:合金。(2)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氧化碳奪取赤鐵礦里的氧,將鐵還原出來。即,該反應中還原劑是一氧化碳。故填:CO。(3)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Cu(NO3)2、Zn(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得到的濾渣B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生成,說明濾渣B中含有鐵,鐵的活動性大于銅、銀,小于鋅,說明鐵與Cu(NO3)2和AgNO3完全反應生成銅、銀和硝酸亞鐵,鐵與硝酸鋅不反應,所以①濾液A中含有未反應的硝酸鋅,反應生成的硝酸亞鐵,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鋅離子、亞鐵離子;②濾渣B中含有反應剩余的鐵、反應生成的銅、銀;③過程I中鐵與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故填:Zn2+、Fe2+;Ag、Cu、Fe;。(4)①制備氮化硼(BN)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多變一的特征,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填:化合;化學。②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4×2×n)=6:1;芳綸中碳元素、氫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10×n):(14×2×n)=84:5:14,所以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氫元素。故填:6:1;H。【分析】1.合金通常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硬度大,熔點低,抗腐蝕性能好。2.在化學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物質是還原劑;3.化合反應定義為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特點可以總結為“多變一”。分解反應的定義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特點可以總結為“一變多”。復分解反應的定義為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置換反應的定義為反應物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4.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5.某種物質中元素的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數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所以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等于(1×2):(16×1)=1:8。(1)青銅主要成分是銅、錫,屬于金屬材料中的合金。故填:合金。(2)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氧化碳奪取赤鐵礦里的氧,將鐵還原出來。即,該反應中還原劑是一氧化碳。故填:CO。(3)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Cu(NO3)2、Zn(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得到的濾渣B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生成,說明濾渣B中含有鐵,鐵的活動性大于銅、銀,小于鋅,說明鐵與Cu(NO3)2和AgNO3完全反應生成銅、銀和硝酸亞鐵,鐵與硝酸鋅不反應,所以①濾液A中含有未反應的硝酸鋅,反應生成的硝酸亞鐵,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鋅離子、亞鐵離子;②濾渣B中含有反應剩余的鐵、反應生成的銅、銀;③過程I中鐵與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故填:Zn2+、Fe2+;Ag、Cu、Fe;。(4)①制備氮化硼(BN)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多變一的特征,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填:化合;化學。②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4×2×n)=6:1;芳綸中碳元素、氫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10×n):(14×2×n)=84:5:14,所以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氫元素。故填:6:1;H。18.(2024·濟南)下圖所示為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和進行實驗探究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其進行下列化學實驗。請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氧氣的制取與物質組成的探究①在實驗室中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為原料,制備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為 (從左到右填寫儀器序號字母)。②利用上述裝置對某有機物的組成進行探究,所選儀器按“”的順序連接(、為濃硫酸洗氣瓶),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使該有機物在氧氣中充分燃燒,觀察現象,收集有關實驗數據(設發生的化學反應都充分反應)。反應后測得裝置質量增加,裝置質量增加,裝置質量增加。通過分析計算可得,此有機物中氫元素的質量為 ?。ň_至),該有機物中 ?。ㄌ钭詈喺麛当龋?。(2)簡易供氧器的設計與評價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設計了簡易供氧器。裝置:如圖所示。試劑:共5份(每份包含溶質質量分數為的過氧化氫溶液、顆粒狀二氧化錳、純凈水)。①請完成該供氧器的說明書:a.制氧原理: ?。ㄓ没瘜W方程式表示)。b.使用方法:先將純凈水加入 (填“甲”或“乙”)瓶并擰緊接有吸氣面罩的瓶蓋,再將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加入 ?。ㄌ睢凹住被颉耙摇保┢坎Q緊瓶蓋,乙瓶中的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吸氧。c.每份試劑最大供氧質量:。d.使用完畢,倒出殘液,清洗裝置。②請對此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答案】(1)B-C-E;0.1;5:4:2(2);乙;甲;使用輕質材料 :選擇輕便且耐用的材料制作供氧器的外殼和部件,減少整體重量 【知識點】氣體的凈化(除雜、除水);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定量實驗【解析】【解答】(1)①裝置B中:在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固體,然后加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可以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裝置C中:使用濃硫酸干燥裝置來除去氧氣中的水分,裝置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裝置連接順序為 : B(發生裝置)→ C(干燥裝置)→ E(收集裝置) ;②裝置 C2 質量增加 0.9 g為有機物產生水的質量,根據氫元素守恒得:有機物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其產生水中的氫元素的質量,即,根據碳元素守恒得:裝置D中有機物碳元素的質量等于產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即,有機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2.4g-0.1g-1.5g=0.8g,有機物中x:y:z=(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先將純凈水加入乙瓶中,為產生的氧氣增加濕度,然后在甲瓶中加入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產生氧氣,氧氣通過甲瓶上端排向乙瓶。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可以從 使用輕質材料 、增強安全措施 等方面提出建議。【分析】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式一般有3種: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加熱及二氧化錳催化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生成氧氣和水;前兩種的發生裝置都是固體加熱型,后一種的發生裝置為固-液常溫型。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于干燥酸性氣體和中性氣體,不可以用于干燥堿性氣體;固體氫氧化鈉易潮解,可以用于干燥堿性氣體和中性氣體,不可以用于干燥酸性氣體。(1)①裝置B中:在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固體,然后加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可以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裝置C中:使用濃硫酸干燥裝置來除去氧氣中的水分,裝置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裝置連接順序為 : B(發生裝置)→ C(干燥裝置)→ E(收集裝置) ;②裝置 C2 質量增加 0.9 g為有機物產生水的質量,根據氫元素守恒得:有機物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其產生水中的氫元素的質量,即,根據碳元素守恒得:裝置D中有機物碳元素的質量等于產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即,有機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2.4g-0.1g-1.5g=0.8g,有機物中x:y:z=(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先將純凈水加入乙瓶中,為產生的氧氣增加濕度,然后在甲瓶中加入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產生氧氣,氧氣通過甲瓶上端排向乙瓶。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可以從 使用輕質材料 、增強安全措施 等方面提出建議。19.(2024·濟南)回答下列問題:(1)小紅和小剛在幫助老師整理實驗室時,發現一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根據試劑記錄清單可知該無色溶液是溶液、溶液、溶液中的一種,他們為確定該溶液是哪種溶液,進行實驗探究。【實驗與分析】①小紅取少許該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溶液,振蕩,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判斷該溶液中的金屬陽離子是 ?。ㄌ铍x子符號)。②小剛另取少許該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溶液,振蕩,觀察到也有白色沉淀產生,判斷該溶液中的酸根陰離子是 ?。ㄌ铍x子符號)。【交流與合作】③小紅和小剛經過交流討論,應為該溶液貼上寫有 (填化學式)溶液的標簽。(2)已知某固體樣品可能含有、、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多種,另有一固體樣品可能含有、、、四種物質中的兩種或多種。按下圖所示進行探究實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設過程中所有發生的反應都恰好完全反應)結合上述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問題:①常溫下,氣體的水溶液 7(填“>”“=”“<”之一)。②白色沉淀H為 ?。ㄌ罨瘜W式)。③步驟II中生成氣體F的化學方程式為 。④無色溶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陽離子為 ?。ㄌ铍x子符號)。⑤在固體樣品A里,所述三種物質中,還不能確定是否存在的是 (填化學式),要進一步確定其是否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再進行實驗,請簡要說明實驗操作步驟、發生的現象及結論: 。【答案】(1)Mg2+;;MgSO4(2)>;BaSO4;;Mg2+、Na+、K+;KCl;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解析】【解答】(1)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Mg(NO3)2、MgSO4,故含有的金屬陽離子是鎂離子,符號為Mg2+;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鈉和硫酸鎂,故溶液中含有的酸根離子是硫酸根,符號為;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物質是硫酸鎂,化學式為MgSO4;(2)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氣體的是硝酸銨,產生的氣體是氨氣,氨氣的水溶液為氨水顯堿性,pH>7;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樣品B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B中含有碳酸鈉,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化學方程式為:;步驟Ⅰ中加入氫氧化鈉產生了氣體,則一定含有硝酸銨,兩者反應產生硝酸鈉和水和氨氣,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則一定有硫酸鉀,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步驟Ⅱ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了氣體一定含有碳酸鈉,且為無色溶液,一定沒有硫酸銅,無法確定氧化鎂和氫氧化鎂的存在,但是只要有一種存在,則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和鉀離子,鎂離子,符號為Mg2+、Na+、K+;有上述分析可知步驟Ⅰ中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化學式為KCl;要證明氯化鉀的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分析】1.常見沉淀的顏色: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碳酸鈣、碳酸鋇、硫酸鋇、氯化銀都是白色沉淀,氫氧化鐵是紅色沉淀,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2.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酸性,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堿性,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中性。3.在由硫酸根離子存在下檢驗氯離子的存在,應先去除硫酸根離子。(1)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Mg(NO3)2、MgSO4,故含有的金屬陽離子是鎂離子,符號為Mg2+;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鈉和硫酸鎂,故溶液中含有的酸根離子是硫酸根,符號為;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物質是硫酸鎂,化學式為MgSO4;(2)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氣體的是硝酸銨,產生的氣體是氨氣,氨氣的水溶液為氨水顯堿性,pH>7;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樣品B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B中含有碳酸鈉,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化學方程式為:;步驟Ⅰ中加入氫氧化鈉產生了氣體,則一定含有硝酸銨,兩者反應產生硝酸鈉和水和氨氣,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則一定有硫酸鉀,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步驟Ⅱ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了氣體一定含有碳酸鈉,且為無色溶液,一定沒有硫酸銅,無法確定氧化鎂和氫氧化鎂的存在,但是只要有一種存在,則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和鉀離子,鎂離子,符號為Mg2+、Na+、K+;有上述分析可知步驟Ⅰ中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化學式為KCl;要證明氯化鉀的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20.(2024·濟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可用于制取純堿等工業原料。(1)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在氨堿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主要流程如下:上述過程的化學反應原理為;。材料二: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常溫常壓下,每升水能溶解。極易溶于水,常溫常壓下,每升水能溶解。①純堿的主要成分是,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屬于 ?。ㄌ睢八帷薄皦A”“鹽”之一)。②侯氏制堿法在制得純堿的同時還得到的一種氮肥是 ?。ㄌ罨瘜W式)。③綜合分析上述制堿流程中,要先向飽和食鹽水中通制成飽和氨鹽水之后,再通的原因是 。(2)如圖為、和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填選項序號)。A.時,的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B.當中混有少量時,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C.時,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D.時,各取相同質量的和固體,分別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溫至,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小于溶液的質量(3)工業上制得的純堿中?;煊猩倭柯然c。為測定某純堿樣品(雜質為氯化鈉)中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稱取該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水配成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的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并干燥,稱得沉淀的質量為,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請回答:①過程Ⅲ過濾后,所得濾液的質量是 。②計算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至) 【答案】(1)鹽;NH4Cl;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B;D(3)216;設碳酸鈉的質量為x答: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84..8%【知識點】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1)①碳酸鈉由金屬離子鈉離子和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類;②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還生成了氯化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③先通入氨氣,氨氣溶于水所得氨水呈堿性,制成飽和氨鹽水,比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A、如圖所示,t1℃C時,NaCl的溶解度點在上,因此大于NH4Cl的溶解度,選項錯誤;B、如圖所示,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于氯化鈉,因此提純氯化銨時可以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選項正確;C、t3℃時,NaHCO3的溶解度是12g,則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選項錯誤;D、如圖所示,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而t2℃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且都小于原溫度,因此等質量的二者在t3℃配成飽和溶液時,氯化銨溶液質量少于氯化鈉溶液,降溫至t2℃,氯化銨會析出更多晶體,則此時氯化銨溶液會仍少于氯化鈉溶液,選項正確;故選:BD(3)①根據題意,生成20g沉淀設氯化鈣質量為x氯化鈣溶液的質量是濾液的質量是25g+100g+111g-20g=216g②詳解見答案【分析】1.侯式制堿法的原理為:2.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比較物質的溶解度大小必須指定具體溫度,否則沒有意義。溶解度曲線上的點有兩個方面的作用:(1)根據已知溫度查出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或者根據物質的溶解度查出對應的溫度;(2)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大小。3.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是什么,即題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其次,要弄清楚化學反應的原理,寫出化學方程式,并明確題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第三,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定量關系,確定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第四,將上述關系列成比例式求解;最后,檢查計算過程和結果 。無誤后,簡明地寫出答案。(1)①碳酸鈉由金屬離子鈉離子和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類;②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還生成了氯化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③先通入氨氣,氨氣溶于水所得氨水呈堿性,制成飽和氨鹽水,比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A、如圖所示,t1℃C時,NaCl的溶解度點在上,因此大于NH4Cl的溶解度,選項錯誤;B、如圖所示,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于氯化鈉,因此提純氯化銨時可以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選項正確;C、t3℃時,NaHCO3的溶解度是12g,則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選項錯誤;D、如圖所示,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而t2℃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且都小于原溫度,因此等質量的二者在t3℃配成飽和溶液時,氯化銨溶液質量少于氯化鈉溶液,降溫至t2℃,氯化銨會析出更多晶體,則此時氯化銨溶液會仍少于氯化鈉溶液,選項正確;故選:BD(3)①根據題意,生成20g沉淀設氯化鈣質量為x氯化鈣溶液的質量是濾液的質量是25g+100g+111g-20g=216g②詳解見答案1 / 1山東省濟南市2024年中考化學真題1.(2024·濟南)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A.火箭發射B.海水提鎂C.干冰升華D.呼吸作用2.(2024·濟南)2024年5月15日“全國低碳日”的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美麗中國”。下列選項中,不符合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是A.日常生活中,盡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B.節約用電,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C.盡量選擇步行、騎行或公交等方式出行D.減少使用塑料袋和過度包裝物3.(2024·濟南)規范的實驗操作是進行科學實驗的基礎和保證。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A.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口上方B.實驗室制取時,先加藥品,再檢驗裝置氣密性C.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其純度D.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預先在集氣瓶底鋪一層細沙4.(2024·濟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可指導人們選擇和搭配食物。下列說法中,不合理的是A.要均衡膳食,使攝入的各種營養成分保持適當比例B.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應攝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質C.鐵、鋅、碘、硒等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D.為了健康,不吃米飯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5.(2024·濟南)化學觀念是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發生了改變C.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往往伴隨著能量的變化D.控制反應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6.(2024·濟南)下圖為元素周期表部分內容和兩種微觀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結合圖示信息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鈉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B.氖的相對原子質量為C.氖原子與鈉原子的電子層數相同D.氖原子與鈉原子的化學性質相似7.(2024·濟南)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是由木炭、硫黃和硝酸鉀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時發生的主要反應為。其中x的數值和K2S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分別是A.2,-2 B.2,+3 C.3,+4 D.3,-28.(2024·濟南)如圖是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的實驗裝置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a管中的氣體可燃燒,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火焰B.該實驗生成氫氣與氧氣的質量比為C.該實驗說明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D.該變化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9.(2024·濟南)下列有關化學概念的辨析中,合理的是A.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氧化物B.均一、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C.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單質D.生成鹽和水的化學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10.(2024·濟南)下列探究實驗的設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A.測定氧氣含量B.探究質量守恒C.探究分子運動D.比較金屬活動性11.(2024·濟南)某同學在常溫下進行溶液和稀鹽酸發生中和反應的實驗探究,利用數字化傳感器,借助計算機繪制出溶液隨所滴入溶液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中,合理的是A.在點時溶液中的溶質為和B.在段,溶液中數量逐漸增多C.在點時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陰離子為和D.該反應的實質是和結合生成12.(2024·濟南)下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圖中對應的四種物質),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中,合理的是A.物質丙與物質丁都屬于有機物B.該反應前后分子的總數發生改變C.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D.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13.(2024·濟南)下列實驗方案設計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除去氣體中混有的少量 通過足量溶液,干燥B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過量稀硫酸C 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加入適量溶液,過濾D 除去NaCl固體中混有的少量泥沙 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A.A B.B C.C D.D14.(2024·濟南)菱鋅礦是工業上制備硫酸鋅的原料。菱鋅礦的主要成分是,還含有和等。如圖是用碳酸鋅樣品(雜質為和;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模擬工業制備的流程。下列有關說法中,合理的是A.濾液為無色溶液 B.濾渣甲是C.濾渣乙是單質鐵 D.步驟Ⅱ有氣體生成15.(2024·濟南)常溫下,向由、、組成的固體混合物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溶液的質量為,再向溶液中滴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將濾液蒸發結晶,得到固體。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A.生成的質量為B.原固體混合物中鎂元素的質量為C.原固體混合物中的質量為D.原固體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16.(2024·濟南)化學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認識物質、改造物質和應用物質。(1)分類是認識物質的重要方法。按要求從氫氣、氫氧化鈣、三氧化硫、氯化銀中選取合適的物質,將其化學式填在下列橫線上。①一種非金屬單質 ?。?br/>②一種非金屬氧化物 ??;③一種難溶性的鹽 ?。?br/>④一種微溶性的堿 。(2)人們根據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可以創造出新物質。①反應物相同,反應條件不同,可以生成不同的新物質。例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能生成碳酸,還能通過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 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 g。②玻璃被譽為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發明之一。在工業生產中,玻璃通常是用石英砂、純堿、石灰石按一定的質量比混合,經高溫燒制而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上述反應中,的化學式為 。(3)合理利用物質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生活。①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ㄌ钸x項序號)。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B.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可用于除鐵銹C.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②我國是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國家。目前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已走入千家萬戶。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寫出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17.(2024·濟南)材料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直到信息時代,每一次時代變革,都與化學材料的發展密不可分。(1)“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面具,訴說著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青銅屬于金屬材料中的 ?。ㄌ睢昂辖稹被颉凹兘饘佟保?。(2)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該反應中還原劑是 (填化學式)。(3)我國古代就有濕法冶金技術,濕法冶金是利用置換反應從鹽溶液中得到金屬。在實驗室中,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和混合溶液中,按下圖所示進行實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試回答:①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②濾渣B中含有的金屬單質是 ?。ㄌ罨瘜W式)。③寫出過程I中發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 。(4)多種新材料的成功研制,助力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①我國科研團隊用六方氮化硼制備出某種菱方氮化硼,為新一代激光技術奠定了理論和材料基礎。與都是由硼元素和氮元素組成的,但由于結構不同(如圖所示),屬于不同的物質。制備氮化硼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屬于 ?。ㄌ睢盎稀薄胺纸狻薄爸脫Q”之一)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屬于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②芳綸是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的一種性能優良的新材料。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為 ?。ㄌ钭詈喺麛当龋?,其中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號)。18.(2024·濟南)下圖所示為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和進行實驗探究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其進行下列化學實驗。請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氧氣的制取與物質組成的探究①在實驗室中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為原料,制備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氣,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為 ?。◤淖蟮接姨顚憙x器序號字母)。②利用上述裝置對某有機物的組成進行探究,所選儀器按“”的順序連接(、為濃硫酸洗氣瓶),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使該有機物在氧氣中充分燃燒,觀察現象,收集有關實驗數據(設發生的化學反應都充分反應)。反應后測得裝置質量增加,裝置質量增加,裝置質量增加。通過分析計算可得,此有機物中氫元素的質量為 ?。ň_至),該有機物中 (填最簡整數比)。(2)簡易供氧器的設計與評價興趣小組的同學根據實驗室制取氧氣原理設計了簡易供氧器。裝置:如圖所示。試劑:共5份(每份包含溶質質量分數為的過氧化氫溶液、顆粒狀二氧化錳、純凈水)。①請完成該供氧器的說明書:a.制氧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b.使用方法:先將純凈水加入 ?。ㄌ睢凹住被颉耙摇保┢坎Q緊接有吸氣面罩的瓶蓋,再將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加入 (填“甲”或“乙”)瓶并擰緊瓶蓋,乙瓶中的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開始吸氧。c.每份試劑最大供氧質量:。d.使用完畢,倒出殘液,清洗裝置。②請對此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19.(2024·濟南)回答下列問題:(1)小紅和小剛在幫助老師整理實驗室時,發現一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根據試劑記錄清單可知該無色溶液是溶液、溶液、溶液中的一種,他們為確定該溶液是哪種溶液,進行實驗探究。【實驗與分析】①小紅取少許該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溶液,振蕩,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判斷該溶液中的金屬陽離子是 ?。ㄌ铍x子符號)。②小剛另取少許該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溶液,振蕩,觀察到也有白色沉淀產生,判斷該溶液中的酸根陰離子是 (填離子符號)。【交流與合作】③小紅和小剛經過交流討論,應為該溶液貼上寫有 ?。ㄌ罨瘜W式)溶液的標簽。(2)已知某固體樣品可能含有、、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多種,另有一固體樣品可能含有、、、四種物質中的兩種或多種。按下圖所示進行探究實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設過程中所有發生的反應都恰好完全反應)結合上述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問題:①常溫下,氣體的水溶液 7(填“>”“=”“<”之一)。②白色沉淀H為 (填化學式)。③步驟II中生成氣體F的化學方程式為 。④無色溶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陽離子為 ?。ㄌ铍x子符號)。⑤在固體樣品A里,所述三種物質中,還不能確定是否存在的是 ?。ㄌ罨瘜W式),要進一步確定其是否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再進行實驗,請簡要說明實驗操作步驟、發生的現象及結論: 。20.(2024·濟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可用于制取純堿等工業原料。(1)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在氨堿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主要流程如下:上述過程的化學反應原理為;。材料二: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常溫常壓下,每升水能溶解。極易溶于水,常溫常壓下,每升水能溶解。①純堿的主要成分是,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屬于 (填“酸”“堿”“鹽”之一)。②侯氏制堿法在制得純堿的同時還得到的一種氮肥是 ?。ㄌ罨瘜W式)。③綜合分析上述制堿流程中,要先向飽和食鹽水中通制成飽和氨鹽水之后,再通的原因是 。(2)如圖為、和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填選項序號)。A.時,的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B.當中混有少量時,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C.時,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D.時,各取相同質量的和固體,分別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溫至,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小于溶液的質量(3)工業上制得的純堿中?;煊猩倭柯然c。為測定某純堿樣品(雜質為氯化鈉)中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稱取該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水配成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的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并干燥,稱得沉淀的質量為,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請回答:①過程Ⅲ過濾后,所得濾液的質量是 。②計算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至)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解析】【解答】A、火箭發射過程中發生了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B、海水中鎂元素主要以氯化鎂的形式存在,海水提鎂的過程中有新物質金屬鎂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B不符合題意;C、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升華是由固態變成液態,只是發生了物理變化,C符合題意;D、呼吸過程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2.【答案】A【知識點】綠色化學;空氣的污染與防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解析】【解答】A、一次性餐具屬于塑料,多使用一次性餐具,會造成白色污染,A符合題意;B、及時關閉不使用的電器,可以減少電的使用,從而減少燃煤的使用,B不符合題意;C、選擇步行、騎行或公交等方式出行,能有效的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C不符合題意;D、減少使用塑料袋和過度包裝物,從而減少“白色污染”,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1)節約水電;(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3)綠色出行;(4)做好垃圾分類。3.【答案】B【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解析】【解答】A、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不能將膠頭滴管伸入試管內,更不能接觸試管壁,以免污染試劑,正確的做法為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口上方,A正確;B、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防止裝置漏氣,然后添加藥品,B錯誤;C、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之前一定要先檢驗氣體的純度,以防氣體不純點燃時發生爆炸,C正確;D、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會生成高溫的四氧化三鐵,為防止生成物熔化濺落下來使瓶底炸裂,集氣瓶的底部應放少量的水或鋪一層細沙,D正確。故答案為:B。【分析】掌握常見實驗操作的正確方法是解答該題的關鍵。4.【答案】D【知識點】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均衡營養與健康;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解析】【解答】A、要均衡膳食,使攝入的各種營養成分保持適當比例,有利于身體健康,A正確;B、蛋白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須物質,因此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應攝入比成人更多的蛋白質,B正確;C、鐵、鋅、碘、硒等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C正確;D、糖類(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量來源,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必須物質,所以應該合理攝入米飯等含碳水化合物,D錯誤。故答案為:D。【分析】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5.【答案】B【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化學反應的實質【解析】【解答】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A正確;B、根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有改變,B錯誤;C、化學反應過程中一定伴隨能量變化 ,C正確;D、化學反應中溫度、壓力、催化劑等可以影響反應速率,可以通過控制這些反應條件,促進或者抑制化學反應,選項正確。故答案為:B。【分析】1.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6.【答案】A【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的數字表示質子數,所以鈉原子核內有11個質子,A正確;B、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通常可以省略,但不是克,所以氖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0.18,B錯誤;C、由氖與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氖原子有2個電子層,鈉原子有3個電子層,二者不相同,C錯誤;D、由氖與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鈉原子最外層有1個電子,氖原子的最外層有8個電子,二者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所以化學性質不相似,D錯誤。故答案為:A。【分析】1.元素周期表單元格中,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稱;下方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3.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二者原子的化學性質相似。7.【答案】D【知識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變,反應后有3個C,所以反應前也應該有3個C,所以x的數值為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K2S中K元素化合價為+1價,設S元素化合價為X,那么有(+1)x2+X=0,解得X=-2,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不變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進行分析。8.【答案】D【知識點】電解水實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解析】【解答】A、水通電時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體積比為2:1,a 管中的氣體體積較小,該氣體是氧氣,沒有可燃性,不能燃燒,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水通電時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體積比為2:1,不是質量比為,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水是由水分子構成,不是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該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電解水是消耗電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該變化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該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分析】根據電解水實驗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二者的體積比是1:2質量比是8:1;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由水分子構成,氧氣具有氧化性,氫氣具有可燃性,電解水實驗是將電能轉換成化學能來解答。9.【答案】C【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義為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鉀(KKClO3)含有氧元素,但它由三種元素組成,不是氧化物 ,A不符合題意;B 、溶液屬于混合物,水是均一、穩定的,但不屬于混合物,所以均一、穩定的液體不一定是溶液,B不符合題意; C、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因此只含有一種元素的純凈物一定是單質,C符合題意;D、中和反應是指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然而,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例如二氧化碳不屬于酸,但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但這并不是中和反應 ,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穩定性。3.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則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為單質,例如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是它們的混合物中只含氧元素。4.中和反應是指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10.【答案】A【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物質的微粒性;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金屬活動性的探究【解析】【解答】A、蠟燭燃燒的過程會消耗氧氣,但同時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集氣瓶內外沒有產生壓強差,不能用于測定氧氣含量,A錯誤;B、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沉淀,裝置密閉防止了氫氧化鈉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反應前后左側托盤上質量不變,可以用于探究質量守恒定律,B正確;C、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斷運動,最終運動到到空氣b燒杯的水中,形成氨水;氨水顯堿性,可以使酚酞變紅,能用于探究分子運動,C正確;D、做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單一變量,左右兩試管中只有金屬種類不同,左側的試管鋅片表面有氣泡產生,右側銅片無現象,說明鋅的金屬活動性大于銅,能用于比較金屬活動性,D正確。故答案為:A。【分析】1.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時應選擇銅粉、磷等燃燒時不產生氣體的物質;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3.紫色石蕊試劑遇酸性溶液變紅,遇堿性溶液變藍;無色酚酞試劑遇堿性溶液變紅,與酸性溶液不變色。4.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11.【答案】A,C,D【知識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解析】【解答】A、氫氧化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2HCl=BaCl2+2H2O;a點時溶液的pH<7,說明鹽酸過量,圖中a點所示溶液中,溶質是HCl和BaCl2,A正確;B、在段,pH值逐漸增大說明隨著氫氧化鋇的加入,鹽酸不斷被消耗,溶液中數量逐漸減少,B錯誤;C、在點時,溶液的pH大于7,溶液顯堿性,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鋇和氫氧化鋇,其中大量存在的陰離子為和,C正確;D、氫氧化鋇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該反應的實質是和結合生成,D正確。故答案為”ACD。【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為H++OH-=H2O;a點:pH<7說明氫氧化鋇已經滴入,中和反應已經開始,所以溶液的溶質有HCl和BaCl2;b點:pH=7說明燒杯中存在的鹽酸與滴入的氫氧化鋇恰好完全反應,所以溶液的溶質有BaCl2;c點:pH>7燒杯中的鹽酸已經被反應完,再滴入的氫氧化鋇開始剩余,所以溶液的溶質有BaCl2和Ba(OH)2。12.【答案】B,D【知識點】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有機物的特征、分類及聚合物的特性【解析】【解答】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A、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物質丙為甲烷,物質丁為水,甲烷屬于有機物,水不屬于有機物,A正確;B、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前分子的總數為1+3=4,反應后分子的總數為1+1=2,所以該反應前后分子的總數發生改變,B正確;C、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物質的質量比=28×1:2×3=14:3,C錯誤;D、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前氫氣中含有氫元素,氫氣是單質,氫氣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為0;反應后生成的甲烷、水中氫元素化合價都為+1,所以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改變,D正確。故答案為:BD。【分析】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2.單質中任何元素的化合價都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顯的價態:(1)H、K、Na、Ag:+1;(2)Ca、Ba、Mg、Zn:+2;(3)Al:+3;(4)O:-2,在過氧化物中,氧元素顯-1價;(5)Fe:+2、+3(6)Cl和N為變價元素。13.【答案】C,D【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除雜題的基本思路:必須在保留主要物質的前提除去雜質,且不能引入新雜質。A、NaOH與二氧化碳和氯化氫都能反應,原有物質被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A不符合題意;B、稀硫酸與碳酸鉀反應生成硫酸鉀、水和二氧化碳,但由于加入的是過量的稀硫酸,則雜質被除去的同時,引入了新的雜質硫酸,不符合除雜原則,B不符合題意;C、氫氧化鈉與硝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硝酸鈉,且加入適量的硝酸銅溶液,不會引入新雜質;過濾,可得到硝酸鈉溶液,符合除雜原則,C符合題意;D、氯化鈉易溶于水,泥沙難溶于水,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泥沙被除去,再對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可以得到氯化鈉固體,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D。【分析】常見的除雜方法(括號內為雜質)Cu(Zn):加入過量的硫酸銅溶液,過濾,洗滌,干燥;碳粉(CuO粉):加入過量的稀硫酸,過濾,洗滌,干燥;稀鹽酸(稀硫酸):加入適量的氯化鋇溶液,過濾;氯化鈉(泥沙):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蒸發結晶;CO2(HCl):通入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中,干燥。14.【答案】B,D【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A、由題意知,二氧化硅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所以在步驟Ⅰ中碳酸鋅樣品中的碳酸鋅、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硫酸鐵和水,硫酸鐵能使溶液呈黃色,A錯誤;B、碳酸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難溶于水,也不與稀硫酸反應,因為稀硫酸過量,所以濾渣甲是SiO2,B正確;C、濾液a的溶質有硫酸鋅和硫酸鐵,步驟Ⅱ中過量的鋅粉會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鋅和鐵,因為鋅粉過量,所以濾渣乙是單質鐵和鋅,C錯誤;D、步驟Ⅱ中鋅和過量的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有氣體生成,D正確;故答案為:BD。【分析】1.含有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含Fe3+的溶液呈黃色;含Cu2+的溶液呈藍色。2.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15.【答案】A,B,D【知識點】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A、反應前,體系的總質量為24+200=224g,反應后體系的總質量為219.6g,所以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4g,A正確;B、原混合物中鎂元素與最終生成氯化鈉的質量關系是,B正確;C、根據分析,求出碳酸鎂的質量,碳酸鎂中鎂元素的質量為,則氧化鎂和氫氧化鎂質量和是24g-8.4g=15.6g,設氧化鎂質量為m,氫氧化鎂質量為15.6-m,則則氫氧化鎂的質量是24g-8.4g-4g=11.6g,C錯誤;D、原固體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D正確;故答案為:ABD【分析】根據題意,由氧化鎂、氫氧化鎂、碳酸鎂和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200g+24g-219.6g=4.4g;溶液中溶質是氯化鎂,再加入氫氧化鈉,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16.【答案】(1)H2;SO3;AgCl;Ca(OH)2(2)12;72;Na2SiO3(3)C;CH4+2O2CO2+2H2O【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酸、堿、鹽的概念【解析】【解答】(1)①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氫氣是一種非金屬單質,其化學式為H2,故填:H2;②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則三氧化硫是一種非金屬氧化物,其化學式為SO3,故填:SO3;③氯化銀是難溶于水的鹽,其化學式為是AgCl,故填:AgCl;④氫氧化鈣是一種微溶性的堿,其化學式為Ca(OH)2,故填:Ca(OH)2;(2)①一個葡萄糖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12個氫原子和6個氧原子構成,則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80g×=72g,故填:12;72;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反應前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1、5、1,反應后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0、1、2、0,則X中含有2個鈉原子、1個硅原子和3個氧原子,X的化學式為Na2SiO3,故填:Na2SiO3;(3)①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故選項說法正確;B、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因此可用于除鐵銹,故選項說法正確;C、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②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2.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3.金屬單質通常具有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4.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5.氫氧化鈉堿性太強,不能用于治療胃酸過多。(1)①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氫氣是一種非金屬單質,其化學式為H2,故填:H2;②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則三氧化硫是一種非金屬氧化物,其化學式為SO3,故填:SO3;③氯化銀是難溶于水的鹽,其化學式為是AgCl,故填:AgCl;④氫氧化鈣是一種微溶性的堿,其化學式為Ca(OH)2,故填:Ca(OH)2;(2)①一個葡萄糖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12個氫原子和6個氧原子構成,則一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12個氫原子;180g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80g×=72g,故填:12;72;②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反應前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2、1、5、1,反應后Na、C、O、Si的原子個數分別為0、1、2、0,則X中含有2個鈉原子、1個硅原子和3個氧原子,X的化學式為Na2SiO3,故填:Na2SiO3;(3)①A、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作導線,故選項說法正確;B、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能與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因此可用于除鐵銹,故選項說法正確;C、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故選項說法不正確;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造電光源,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C;②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17.【答案】(1)合金(2)CO(3)Zn2+、Fe2+;Ag、Cu、Fe;(合理即可)(4)化合;化學;6:1;H【知識點】合金與合金的性質;金屬的化學性質;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解析】【解答】(1)青銅主要成分是銅、錫,屬于金屬材料中的合金。故填:合金。(2)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氧化碳奪取赤鐵礦里的氧,將鐵還原出來。即,該反應中還原劑是一氧化碳。故填:CO。(3)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Cu(NO3)2、Zn(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得到的濾渣B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生成,說明濾渣B中含有鐵,鐵的活動性大于銅、銀,小于鋅,說明鐵與Cu(NO3)2和AgNO3完全反應生成銅、銀和硝酸亞鐵,鐵與硝酸鋅不反應,所以①濾液A中含有未反應的硝酸鋅,反應生成的硝酸亞鐵,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鋅離子、亞鐵離子;②濾渣B中含有反應剩余的鐵、反應生成的銅、銀;③過程I中鐵與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故填:Zn2+、Fe2+;Ag、Cu、Fe;。(4)①制備氮化硼(BN)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多變一的特征,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填:化合;化學。②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4×2×n)=6:1;芳綸中碳元素、氫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10×n):(14×2×n)=84:5:14,所以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氫元素。故填:6:1;H。【分析】1.合金通常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硬度大,熔點低,抗腐蝕性能好。2.在化學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物質是還原劑;3.化合反應定義為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特點可以總結為“多變一”。分解反應的定義由一種物質反應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特點可以總結為“一變多”。復分解反應的定義為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置換反應的定義為反應物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4.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5.某種物質中元素的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數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所以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等于(1×2):(16×1)=1:8。(1)青銅主要成分是銅、錫,屬于金屬材料中的合金。故填:合金。(2)工業上用赤鐵礦煉鐵的主要原理是在高溫條件下,一氧化碳奪取赤鐵礦里的氧,將鐵還原出來。即,該反應中還原劑是一氧化碳。故填:CO。(3)把一定量鐵粉加入一定量的Cu(NO3)2、Zn(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得到的濾渣B中滴加稀鹽酸有氣體生成,說明濾渣B中含有鐵,鐵的活動性大于銅、銀,小于鋅,說明鐵與Cu(NO3)2和AgNO3完全反應生成銅、銀和硝酸亞鐵,鐵與硝酸鋅不反應,所以①濾液A中含有未反應的硝酸鋅,反應生成的硝酸亞鐵,濾液A中大量存在的金屬陽離子是鋅離子、亞鐵離子;②濾渣B中含有反應剩余的鐵、反應生成的銅、銀;③過程I中鐵與硝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硝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故填:Zn2+、Fe2+;Ag、Cu、Fe;。(4)①制備氮化硼(BN)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多變一的特征,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由六方氮化硼(h-BN)制備菱方氮化硼(r-BN)的變化生成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填:化合;化學。②芳綸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4×2×n)=6:1;芳綸中碳元素、氫元素和氮元素的質量比=(12×14×n):(1×10×n):(14×2×n)=84:5:14,所以所含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小的元素是氫元素。故填:6:1;H。18.【答案】(1)B-C-E;0.1;5:4:2(2);乙;甲;使用輕質材料 :選擇輕便且耐用的材料制作供氧器的外殼和部件,減少整體重量 【知識點】氣體的凈化(除雜、除水);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定量實驗【解析】【解答】(1)①裝置B中:在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固體,然后加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可以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裝置C中:使用濃硫酸干燥裝置來除去氧氣中的水分,裝置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裝置連接順序為 : B(發生裝置)→ C(干燥裝置)→ E(收集裝置) ;②裝置 C2 質量增加 0.9 g為有機物產生水的質量,根據氫元素守恒得:有機物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其產生水中的氫元素的質量,即,根據碳元素守恒得:裝置D中有機物碳元素的質量等于產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即,有機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2.4g-0.1g-1.5g=0.8g,有機物中x:y:z=(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先將純凈水加入乙瓶中,為產生的氧氣增加濕度,然后在甲瓶中加入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產生氧氣,氧氣通過甲瓶上端排向乙瓶。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可以從 使用輕質材料 、增強安全措施 等方面提出建議。【分析】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式一般有3種: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氯酸鉀在加熱及二氧化錳催化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生成氧氣和水;前兩種的發生裝置都是固體加熱型,后一種的發生裝置為固-液常溫型。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于干燥酸性氣體和中性氣體,不可以用于干燥堿性氣體;固體氫氧化鈉易潮解,可以用于干燥堿性氣體和中性氣體,不可以用于干燥酸性氣體。(1)①裝置B中:在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固體,然后加入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可以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裝置C中:使用濃硫酸干燥裝置來除去氧氣中的水分,裝置C: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裝置連接順序為 : B(發生裝置)→ C(干燥裝置)→ E(收集裝置) ;②裝置 C2 質量增加 0.9 g為有機物產生水的質量,根據氫元素守恒得:有機物中的氫元素的質量等于其產生水中的氫元素的質量,即,根據碳元素守恒得:裝置D中有機物碳元素的質量等于產生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即,有機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2.4g-0.1g-1.5g=0.8g,有機物中x:y:z=(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生成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先將純凈水加入乙瓶中,為產生的氧氣增加濕度,然后在甲瓶中加入氧化錳和過氧化氫溶液產生氧氣,氧氣通過甲瓶上端排向乙瓶。簡易供氧器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可以從 使用輕質材料 、增強安全措施 等方面提出建議。19.【答案】(1)Mg2+;;MgSO4(2)>;BaSO4;;Mg2+、Na+、K+;KCl;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解析】【解答】(1)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Mg(NO3)2、MgSO4,故含有的金屬陽離子是鎂離子,符號為Mg2+;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鈉和硫酸鎂,故溶液中含有的酸根離子是硫酸根,符號為;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物質是硫酸鎂,化學式為MgSO4;(2)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氣體的是硝酸銨,產生的氣體是氨氣,氨氣的水溶液為氨水顯堿性,pH>7;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樣品B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B中含有碳酸鈉,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化學方程式為:;步驟Ⅰ中加入氫氧化鈉產生了氣體,則一定含有硝酸銨,兩者反應產生硝酸鈉和水和氨氣,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則一定有硫酸鉀,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步驟Ⅱ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了氣體一定含有碳酸鈉,且為無色溶液,一定沒有硫酸銅,無法確定氧化鎂和氫氧化鎂的存在,但是只要有一種存在,則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和鉀離子,鎂離子,符號為Mg2+、Na+、K+;有上述分析可知步驟Ⅰ中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化學式為KCl;要證明氯化鉀的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分析】1.常見沉淀的顏色: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碳酸鈣、碳酸鋇、硫酸鋇、氯化銀都是白色沉淀,氫氧化鐵是紅色沉淀,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2.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酸性,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堿性,當溶液的pH=7時溶液顯中性。3.在由硫酸根離子存在下檢驗氯離子的存在,應先去除硫酸根離子。(1)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Mg(NO3)2、MgSO4,故含有的金屬陽離子是鎂離子,符號為Mg2+;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鈉和硫酸鎂,故溶液中含有的酸根離子是硫酸根,符號為;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的物質是硫酸鎂,化學式為MgSO4;(2)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氣體的是硝酸銨,產生的氣體是氨氣,氨氣的水溶液為氨水顯堿性,pH>7;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樣品B中加入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B中含有碳酸鈉,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化學方程式為:;步驟Ⅰ中加入氫氧化鈉產生了氣體,則一定含有硝酸銨,兩者反應產生硝酸鈉和水和氨氣,步驟Ⅲ中加入硝酸鋇,又加入了稀硝酸,產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則該物質的是硫酸鋇,則一定有硫酸鉀,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步驟Ⅱ中加入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了氣體一定含有碳酸鈉,且為無色溶液,一定沒有硫酸銅,無法確定氧化鎂和氫氧化鎂的存在,但是只要有一種存在,則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鈉離子和鉀離子,鎂離子,符號為Mg2+、Na+、K+;有上述分析可知步驟Ⅰ中不能確定氯化鉀的存在,化學式為KCl;要證明氯化鉀的存在,另取少許樣品A加水配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硝酸鋇,過濾后,濾液再加入硝酸銀,若產生產生沉淀則含有氯化鉀,反之則不含氯化鉀。20.【答案】(1)鹽;NH4Cl;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B;D(3)216;設碳酸鈉的質量為x答: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84..8%【知識點】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鹽的化學性質【解析】【解答】(1)①碳酸鈉由金屬離子鈉離子和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類;②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還生成了氯化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③先通入氨氣,氨氣溶于水所得氨水呈堿性,制成飽和氨鹽水,比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A、如圖所示,t1℃C時,NaCl的溶解度點在上,因此大于NH4Cl的溶解度,選項錯誤;B、如圖所示,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于氯化鈉,因此提純氯化銨時可以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選項正確;C、t3℃時,NaHCO3的溶解度是12g,則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選項錯誤;D、如圖所示,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而t2℃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且都小于原溫度,因此等質量的二者在t3℃配成飽和溶液時,氯化銨溶液質量少于氯化鈉溶液,降溫至t2℃,氯化銨會析出更多晶體,則此時氯化銨溶液會仍少于氯化鈉溶液,選項正確;故選:BD(3)①根據題意,生成20g沉淀設氯化鈣質量為x氯化鈣溶液的質量是濾液的質量是25g+100g+111g-20g=216g②詳解見答案【分析】1.侯式制堿法的原理為:2.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比較物質的溶解度大小必須指定具體溫度,否則沒有意義。溶解度曲線上的點有兩個方面的作用:(1)根據已知溫度查出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或者根據物質的溶解度查出對應的溫度;(2)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大小。3.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是什么,即題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其次,要弄清楚化學反應的原理,寫出化學方程式,并明確題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第三,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定量關系,確定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第四,將上述關系列成比例式求解;最后,檢查計算過程和結果 。無誤后,簡明地寫出答案。(1)①碳酸鈉由金屬離子鈉離子和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構成,屬于鹽類;②根據題意,可知反應過程中還生成了氯化銨,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③先通入氨氣,氨氣溶于水所得氨水呈堿性,制成飽和氨鹽水,比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2)A、如圖所示,t1℃C時,NaCl的溶解度點在上,因此大于NH4Cl的溶解度,選項錯誤;B、如圖所示,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于氯化鈉,因此提純氯化銨時可以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選項正確;C、t3℃時,NaHCO3的溶解度是12g,則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選項錯誤;D、如圖所示,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而t2℃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且都小于原溫度,因此等質量的二者在t3℃配成飽和溶液時,氯化銨溶液質量少于氯化鈉溶液,降溫至t2℃,氯化銨會析出更多晶體,則此時氯化銨溶液會仍少于氯化鈉溶液,選項正確;故選:BD(3)①根據題意,生成20g沉淀設氯化鈣質量為x氯化鈣溶液的質量是濾液的質量是25g+100g+111g-20g=216g②詳解見答案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濟南市2024年中考化學真題(學生版).docx 山東省濟南市2024年中考化學真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