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近5年全國各地地理中考真題匯編——專題4居民與文化一、選擇題1.(2020·湘西)阿拉伯人屬于三大人種中的( )A.混血種人 B.黃種人 C.黑種人 D.白種人【答案】D【知識點】人種及其分布【解析】【分析】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屬于三大人種中的白種人。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2.(2020·鐵嶺)我國南方地區傳統民居的屋頂坡度比較大,主要是為了( )A.便于晾曬東西 B.便于雨水下泄C.便于防寒保暖 D.便于通風散熱【答案】B【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解析】【分析】南方地區民居特點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南方地區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降水豐富,房屋屋頂坡度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雙層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熱又便于雨水的排泄、由此可見南方民居的特點屋頂坡度大是為了便于雨水下瀉。故答案為:B。【點評】各個地區降水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的形態,這在農村中反映最為明顯。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聚落住宅房屋多為斜頂,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豐富,屋頂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較多的地區,一般也較潮濕,聚落住宅還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攔式”結構以利于通風、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較少的地區,聚落住宅的屋頂坡度較小。3.(2020·赤峰)小東同學計劃去英國留學,他需要學習的語言和了解的宗教是( )A.英語 基督教 B.西班牙語 猶太教C.漢語 佛教 D.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英國位于歐洲西部,通用英語,主要信仰基督教;故答案為: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基督教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亞洲為最多,在亞洲又集中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斯里蘭卡。4.(2020·遼陽)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 ( )A.漢語 B.英語 C.俄語 D.德語【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解析】【分析】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故答案為:A。【點評】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5.(2020·蘭州)聚落的形成與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條件關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條件是( )①地表崎嶇;②氣候暖濕;③交通閉塞;④水源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條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經濟發達、氣候適宜、水源充足等。根據題意選:C。【點評】聚落的形成需要的基本要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6.(2020·新疆)順口溜“高緯高山①,沙漠內陸②,雨林濕又③,人們定居難”中,①、②、③所指代的自然環境特征分別是( )A.①旱、②寒、③熱 B.①寒、②旱、③熱C.①熱、②旱、③寒 D.①寒、②熱、③旱【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人口分布很不均勻,高山高緯度地區氣溫低;沙漠內陸地區降水少,氣候炎熱干旱,雨林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熱,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故答案為:B。【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7.(2020·阜新)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比較密集的地區是( )A.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區 B.熱帶沙漠地區C.中緯度沿海地區 D.極地地區【答案】C【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世界上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C對;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區由于氣候過于濕熱、熱帶沙漠地區由于氣候過于干旱、極地地區由于氣候過于寒冷,人口都稀少,C對,ABD錯。故答案為:C。【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8.(2020·福建)下圖為我國某地聚落景觀,當地居民以茶樹種植為主業。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該景觀的聚落形式及判斷理由是( )①城市 ②鄉村③從事農業生產 ④從事非農業生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該聚落最可能位于( )A.寧夏平原 B.內蒙古高原 C.東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答案】(1)C(2)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該地的聚落規模小,主要從事種植業,所以是鄉村聚落,從事農業生產。故答案為:C。(2)從該地區的民居和植被看,該地區降水豐富,屋頂坡度較大,植被較為茂密,所以可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故答案為:C。【點評】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平原多,河網密布,水源充足,農耕條件優越,農業歷史悠久,人口和城鎮稠密,工商業發達,經濟基礎濃厚。河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了灌溉水源,便利的水陸交通,提供了生活用水,但豐水期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危害生產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9.(2020·南縣)下圖為本世紀初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圖,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是( )A.德國 B.印度 C.肯尼亞 D.尼日利亞【答案】A【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解析】【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增長越快,以上四個國家中,德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現了負增長,是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印度、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人口增長快,需要適當控制人口增長,故答案為:A。【點評】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基本步入現代人口增長模式,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從而出現了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10.(2020·琿春)下圖為四國人口年齡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四國中“65歲以上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2)丁國人口年齡結構產生的問題是( )A.就業困難 B.居住條件差 C.交通壓力大 D.養老負擔重【答案】(1)D(2)D【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圖中四個國家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重最大的是丁國,說明該國的老齡化最嚴重,故答案為:D。(2)由上題可知,丁國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重最大,老齡化問題嚴重,養老負擔重,就業困難、居住條件差和交通壓力大是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故答案為:D。【點評】(1) 人口老齡化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2)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2020·湘潭) 下表為世界四個地區人口相關數據,據表完成下面小題。地區 總人口/萬人 出生率/% 死亡率/% 國內生產總值/億美元① 130 0.83 0.62 160② 1900 1.79 0.81 190③ 820 0.55 0.60 908④ 4800 1.24 0.64 163611. 表格中四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 有關四個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 B.②年凈增人口最多C.③人口年齡結構最年輕 D.④勞動力資源最少【答案】11.B12.A【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如果結果為正,則說明人口在增加,如果結果為負,則說明人口在減少。通常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會越低,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就會越高。1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計算,①②③④四個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是0.21%,0.98%,-0.05%,0.60%,由此可知②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故答案為:B。12.通過計算可知,①②③④四個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12307美元、1000美元、11073美元、2158美元,因此①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①②③④四個地區一年內的凈增人口分別是2730人、186200人、-4100人、288000人,由此可知②地區不是凈增人口最多的地區;③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0,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④地區總人口最多,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勞動力資源豐富。故答案為:A。13.(2020·湘西)讀“世界人口增長及曲線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1)據圖分析,以下對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長速度一直很快B.世界人口增長速度一直緩慢C.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緩慢,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D.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快,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慢(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之一是( )A.人口基數小B.實行計劃生育C.人口素質下降D.新中國成立后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答案】(1)C(2)D【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我國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緩慢,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故C符合題意。(2)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出生率較高,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C;(2)D。【點評】(1)本題考查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規律,讀圖理解解答即可。(2)20世紀自70年代初期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國大約少生了約4億人,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漸下降。特別是近十年來,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但是隨之出現的是人口老齡化現象,我國已經開始步入“未富先老”老齡化社會。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簡稱“全面二孩”。我國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以應對預計2025年后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漸不足及社會負擔加重等問題,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和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逐步調整完善現行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4.(2020·晉中)目前,全世界共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下圖為“世界上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圖中③代表的國家是( )A.美國 B.中國 C.加拿大 D.俄羅斯(2)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圖中通用英語的國家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⑤【答案】(1)B(2)C【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世界上面積前六位的國家分別是①俄羅斯、②加拿大、③中國、④美國、⑤巴西、⑥澳大利亞,所以③是中國,B對,ACD錯。故答案為:B。(2)圖中①俄羅斯、②加拿大、③中國、④美國、⑤巴西、⑥澳大利亞,其中通用英語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通用漢語,俄羅斯通用俄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C對,ABD錯。故答案為:C。【點評】(1)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領土南北跨越將近50個緯度,東西跨越將近60 個經度。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世界六大語言的分布區:漢語主要分布于中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英語主要分布于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俄語主要分布于俄羅斯及東歐部分地區;法語主要分布在法國、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主要國家。(2021·徐州)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內容豐富多彩,多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下圖為一幅吊腳樓剪紙作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該剪紙作品表現的景觀最可能分布在我國( )A.北方地區 B.西北地區 C.南方地區 D.青藏地區16. 該類建筑有利于( )A.通風防潮 B.防寒保暖 C.遷徙游牧 D.防風防沙【答案】15.C16.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特點與差異;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點評】南方地區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該區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東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貴高原。主要河流有長江、西江、淮河、錢塘江等,其主要特點為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屬于濕潤區。主要農作物有甘蔗、油菜、棉花、茶葉、水稻等。長江沿岸工業帶,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是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15.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16.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防潮,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A正確;吊腳樓位于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且吊腳樓墻體較薄,所以吊腳樓不利于防寒保暖,B錯誤;吊腳樓所在地區以種植業為主,人民過著定居生活,且吊腳樓拆卸不便,不利于遷徙游牧,C錯誤;吊腳樓所在南方地區,降水豐沛,植被茂盛,風沙較少,所以吊腳樓不利于防風防沙,D錯誤。故答案為:A。17.(2021·襄陽)關于世界語言和宗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B.佛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C.基督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D.法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故A正確。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故B錯誤。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東部和南部主要是佛教,故C錯誤。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故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1)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創始于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2)世界六大語言的分布區:漢語主要分布于中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英語主要分布于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俄語主要分布于俄羅斯及東歐部分地區;法語主要分布在法國、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主要國家。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2021·吉林) 讀下列四幅建筑景觀圖片,完成下面小題。18.代表伊斯蘭教建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屬于熱帶傳統民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8.A19.C【知識點】世界三大宗教;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1)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創始于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蘭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北極圈附近居住的因紐特人構筑的小冰屋墻體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內溫度;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熱帶多雨地區人們一般都建雙層木樓或竹樓,通風較好,人居住在樓上比較涼爽干燥。18.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點是星月映照的圓頂形建筑,故答案為:A。19.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夠體現熱帶傳統民居的是③表示的東南亞民居,是底層架空的雙屋木制或竹制結構;清真寺和大金塔屬于宗教建筑,不是傳統民居建筑,蒙古包屬于溫帶草原建筑,故答案為:C。(2022·東莞模擬) 公元前214年,任囂修筑任囂城,這是廣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趙佗進一步擴建任囂城,俗稱趙佗城或越城,如圖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20. 趙佗城布局的特點是( )①面湖②臨溪③背山④望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 趙佗城筑城的有利條件是( )A.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B.礦產豐富,能源充足C.氣候濕潤,牧業發達 D.黑土肥沃,地勢低平【答案】20.B21.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0.讀圖可知,趙佗城布局北背越秀山,南望珠江,西臨文溪,附近并沒有湖泊分布,所以,②③④正確,①錯誤。故答案為:B。21.趙佗城城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A正確;珠江三角洲地區礦產匱乏,能源短缺,B錯誤;這里氣候濕潤,種植業發達,C錯誤;這里以水稻土為主,我國黑土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A。(2021·東營)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墻壁用石頭壘砌,墻體厚,窗口很小。讀青海省碉房景觀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22.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A.阻擋沙暴 B.穩固墻體 C.防風避寒 D.防止雨水23.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答案】22.C23.D【知識點】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1)碉房是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筑的房屋,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筑占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一般來說,碉房多為多層建筑,底層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層可以作人的居室、儲藏室等。(2)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如平原地區是聚落的最佳選址區位,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溫和,聚落往往比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區像交通路線交匯處、沿海沿河等地區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22.根據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可以推測,當地風力較大,氣溫較低,進而得知,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風避寒,C正確。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脈的阻擋,沙暴對青藏地區的影響較小,A錯誤。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穩固墻體,防止雨水,但是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錯誤。故答案為:C。23.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當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與水源、氣溫、降水等因素關系不大,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2021·廣東) 下圖為巴塔克式傳統居民景觀圖。房屋下層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欄,中層是竹林拼接的生活區,上層是一個倒扣的船形屋頂。據此完成下列小題。24.該傳統民居出現在( )A.蒙古 B.沙特阿拉伯 C.加拿大 D.印度尼西亞25.這種傳統民居反映當地的氣候特點是( )A.全年高溫多雨 B.冬暖夏涼,講述稀少C.全年寒冷干燥 D.冬冷夏熱,全年少雨【答案】24.D25.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解析】【點評】(1)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屬于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12月、1月、2月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北極圈附近居住的因紐特人構筑的小冰屋墻體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內溫度;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熱帶多雨地區人們一般都建雙層木樓或竹樓,通風較好,人居住在樓上比較涼爽干燥。24.由民居的特點可知,該地竹林資源豐富,船是主要的出行工具,由此可推斷,該地熱量充足,適合竹林生長,河流眾多。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D正確;蒙古、沙特阿拉伯均氣候干旱,河流稀少,AB錯誤;加拿大氣候寒冷,不適宜竹林生長,C錯誤。故答案為:D。25.結合上題分析,當地熱量充足、降水多,河流眾多,可推測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A正確;冬暖夏涼,降水稀少或全年寒冷干燥,均不適宜竹林生長,BC錯誤;冬冷夏熱,全年少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而竹林適宜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生長,對水熱條件要求高,D錯誤。故答案為:A。(2021·黔江) 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其墻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風向陽的山坡地段。近年來,傳統碉房數量急劇減少。下圖示意我國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6.傳統碉房開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A.防風避寒 B.遮擋雨水 C.穩固墻體 D.阻擋沙暴27.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28.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擴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繕,日常維護C.保留原貌,任其發展 D.全部拆除,原樣重建【答案】26.A27.D28.B【知識點】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世界文化遺傳及其保護【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6.由題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區,海拔高,氣候嚴寒,大風日數多,碉房上開孔少,門窗洞較小可以防風避寒;該地無沙暴,無需穩固墻體。A正確。故答案為:A。27.由圖可知,該碉房層次分明,依山而建。因為山地碉房多建設在險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導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積較小,多向空中發展。A、B、C錯誤。故答案為:D。28.傳統民居保護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適當方式,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強公眾傳統建筑保護意識;加強對傳統建筑的精心修繕,日常維護維護;傳統建筑保護與新城市建設并駕齊驅。選項A、C、D錯誤。故答案為:B。(2021·黔江) 2021年2月14日,有“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稱的云南省翁丁老寨不幸遭遇火災,百余戶房子只剩幾戶未被燒毀。讀翁丁老寨及傳統民居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29.翁丁老寨( )A.屬于鄉村聚落 B.屬于城市聚落C.建筑高樓林立 D.商業活動發達30.當地自然環境與傳統民居風格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寒潮多發——木質結構利于保暖B.冬季降雪——屋頂陡峭便于排雪C.濕度較大——底層架空利于防潮D.光照不足——窗戶較大便于采光【答案】29.A30.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9.由題可知,翁丁老寨多為傳統民居,房屋規模在百余戶,規模較小,多為當地少數民族居住,多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符合鄉村聚落的特點。A正確。故答案為:A。30.該地地處云南西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緯度低,北方冷空氣不易到達,不易發生寒潮和降雪,AB錯誤。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多,濕度較大,底層架空地板遠離地面,利于空氣流通,利于防潮散熱,C正確。當地緯度低,光照較充足,窗戶較大便于通風、散熱,D錯誤。故答案為:C。(2021·湘西)“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由19世紀傳入我國廣東等華南地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營造涼爽環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1.在我國騎樓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營造涼爽環境的功能突出當地的氣候特征是( )A.夏季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干燥C.終年高溫干燥 D.終年高溫多雨32.目前,廣東對具有一定歷史的騎樓加以保護,其主要目的是( )A.便于海外華僑回鄉探親 B.保護當地特色的建筑文化C.節省當地的土地資源 D.緩解當地住房緊張問題【答案】31.A32.B【知識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氣候類型分布;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廣東【解析】【點評】(1)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騎樓普遍存在于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這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形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隨后也傳入華南地區。(2)我國傳統的民居建筑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民居建筑的形式也獨具特色,其承載的文化記憶值得我們探討和沉思。民居建筑隨著社會變革,人流遷徙,文化交融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充分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傳統與文化。這些傳統民居建筑是我們無形的文化財產,具有寶貴的價值,亟待保護。31.騎樓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反映當地氣溫高,降水多,A正確、BC錯誤;騎樓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等華南地區,該區域為季風氣候區,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區,D錯誤。故答案為:A。32.騎樓具有一定的歷史,是廣東的特色建筑,應該保護,B正確;保護騎樓與海外華僑回鄉探親是否方便關系不大,A錯誤;保護騎樓不能節省土地資源,C錯誤;與其他高層建筑相比,騎樓居住功能弱,保護騎樓不能緩解當地住房緊張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B。33.(2022·蘭州)某一地區在2011年,平均每5000人當中,出生了100個嬰兒,死亡40人。這個地區2011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是( )A.10% 4% 6% B.20‰ 8‰ 12‰C.20% 18% 12% D.20‰ 12‰ 8‰【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逐漸降低,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據題意可知: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100÷5000×100%=2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總人口數×100%=40÷5000×100%=8%;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20%-8%=12%,故本題選B。【點評】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如果結果為正,則說明人口在增加,如果結果為負,則說明人口在減少。通常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會越低,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就會越高。34.(2022·金昌)一般來說,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有利于聚落形成。以下條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①高緯度地帶②河流干支流交匯處③山地、高原地帶④中低緯沿海地區⑤溫暖的平原地帶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答案】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傳統的聚落形成當中包括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溫度(緯度適中,一般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較平坦的土地(平原、低矮的丘陵、河口三角洲、沿海的平原、低矮的山麓地帶等)、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地區、腐蝕性土壤、黃土壤等),便利的交通(河流干支流交匯處、入海口等),豐富的水源等,②④⑤正確。高緯度地區由于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的原因,不適于聚落的形成,①錯誤;山地高原地帶由于海拔較高、環境較為惡劣、地勢較為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所以也不利于聚落的形成,③錯誤。①③錯誤,故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聚落形成的條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35.(2022·大慶)下列地區中屬于世界人口稠密區的是( )A.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 B.氣候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C.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D.亞洲的東部和南部【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稠密區,該地氣候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D正確;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水資源缺乏,人口稀疏,排除A;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氣候濕熱,人口稀疏,排除B;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人口稀疏,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世界人口分布極度不平衡,人口一般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人口稀疏的地區在極端干旱的沙漠,過于濕熱的熱帶雨林區,高緯度的寒冷地區和地勢嚴峻的高原山地地區。36.(2022·襄陽)下列關于世界語言、宗教和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英語、德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B.世界三大宗教都發源于歐洲C.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D.聚落在平原聚集易呈條帶狀【答案】C【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聯合國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德語不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故A錯; 世界三大宗教都發源于亞洲,故B錯;高山、荒漠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少有或沒有聚落,故C正確;由于平原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在平原聚集易呈團塊狀,故D錯,故答案為:C。【點評】(1)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2)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聯合國的通用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2023·聊城)大嶺村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約20千米。該村有900余年歷史,被評為“中國文化歷史名村”。如圖示意大嶺村的聚落空間格局,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據此完成各小題。37.該聚落格局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為(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臨玉帶河利于冬季通風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聯系 D.自然生態區有利于灌溉38.實現“綠”持續發展理念,當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拆除古代民居,建設現代樓房 B.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C.停止農業活動,封山育林凈水 D.保護傳統建筑,發展文化旅游【答案】37.A38.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聚落形成的條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37.A.該聚落背靠山脈,可以擋住寒冷的冬季風,A正確;B.冬季需要保暖,對通風的需求不大,B錯誤;C.巷道的布局利于聯系,C錯誤;D.自然生態區不應該被用于灌溉,D錯誤;故答案為:A。38.A.對古代民居應該加以保護,A錯誤;B.應該兼顧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B錯誤;C.不能完全停止農業活動,C錯誤;D.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發展文化旅游,既保護傳統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確;故答案為:D。(2023·赤峰) 2022年11月5日,世界人口總數突破80億。如圖為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區人口數(2020年)、平均人口增長率(2015~2020年)。讀圖,完成各小題。39.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長和人口分布特點的是( )A.亞洲增長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數量最多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40.世界人口從70億到80億僅用11年時間,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出現的問題有( )①資源短缺問題②增加就業機會③環境污染嚴重④交通堵塞加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39.D40.D【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等地人口稀疏。(2)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經濟和社會問題,例如交通擁堵、就業因難、糧食短缺、居住條件差、饑餓貧困、教育醫療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問題;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資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要解決人口問題,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3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非洲人口增長速度最快,A錯誤;B、亞洲人口數量最多,B錯誤;C、南極洲沒有常住人口,C錯誤;D、各大洲整體上來看,人口分布不均勻,D正確。依據題意,故答案為:D。4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增長過快,對資源需求量迅猛增長,會造成資源短缺,①正確;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就業困難,②錯誤;人口增長過快,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會導致環境污染更為嚴重,③正確;人口增長過快,城市人口過多會導致交通堵塞加劇,④正確。①③④正確,故D正確,ABC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D。(2024·聊城)帳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編織而成,可以散發白天的熱量,同時將強烈的日光變成舒適的微光。下雨時,這些松散的天然纖維會膨脹,足以應對當地罕見的降水。完成下面小題。41.該民居所在地的氣候特征是( )A.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B.全年高溫多雨C.終年炎熱干燥 D.全年溫和濕潤42.該民居集中分布地區的聚落類型及主要農業部門是( )A.城市畜牧業 B.鄉村畜牧業 C.城市種植業 D.鄉村種植業【答案】41.C42.B【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炎熱多雨地區為了更好的通風散熱、隔潮,多建墻體單薄屋頂坡度大的雙層木樓或竹樓;熱帶沙漠地區終年炎熱干燥,為了減少熱量的傳遞和風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頂的碉堡房;寒冷地區為了抵御嚴寒,墻體結實、窗戶較小、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4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該帳篷式民居“可以散發白天的熱量,同時將惡劣的沙漠日光變成舒適的微光”“足以應對當地罕見的降雨”,由此可推知,該民居所在地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A、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是熱帶季風氣候,A錯誤;B、全年高溫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B錯誤;C、終年炎熱干燥是熱帶沙漠氣候,C正確;D、全年溫和濕潤是溫帶海洋性氣候,D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C。4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帳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編織而成”,由此可推知,該地區的聚落類型是鄉村,民居分散,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其主要農業類型為畜牧業,帳篷原料——羊毛充足。故B正確,ACD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B。(2024九上·涼州期中)國際上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通常14歲以下為少年兒童人口,15~59歲為勞動年齡人口,60歲及以上為老年人口。讀東亞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43.關于東亞人口年齡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 B.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C.老年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D.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來越高44.推測東亞最可能出現的人口問題是( )A.人口數量快速增長 B.人口數量急劇減少C.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D.人口年齡結構更加合理【答案】43.B44.C【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世界的人口問題主要兩個方面: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和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由于人口增長過快,會產生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社會經濟壓力大等問題,為此應該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由于人口增長過慢,會引發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難等問題,為此應該鼓勵生育。總之,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不行,人口的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43.讀圖分析可知,東南亞:A.少年兒童人口(14歲以下)呈下降趨勢,A不符合題意;B.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呈下降趨勢,B符合題意;C.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比重呈上升趨勢,C不符合題意;D.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來越低,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4.根據上題分析可知,東南亞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加,少年兒童及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下降。這說明東南亞人口年齡結構不合理,人口數量增長緩慢。因此可以推測東亞最可能出現的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但人口數量不會急劇減少。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024·海南)讀圖為“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45.世界人口達到80億的年份是( )A.1987年 B.1999年 C.2011年 D.2022年46.圖示時間段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 )A.持續增長 B.保持不變 C.勻速增長 D.減速增長【答案】45.D46.A【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解析】【點評】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后,每增加十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快,說明人口增長十分迅速。45. 從“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中能直接讀取,人口數達到 80 億對應的年份是 2022 年 ,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 D。46.觀察示意圖中人口數隨年份的變化趨勢:從 1830 年到 2022 年,人口數從 10 億持續上升到 80 億 ,呈現出持續增長的特點,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 A。(2025·魯山模擬)目前,世界人口已經突破80億!下圖為世界人口變化趨勢圖(含預測)。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7.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 )A.65億 B.75億 C.85億 D.95億48.下面關于世界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 )A.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持續降低B.人口數量不斷增長C.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持續升高D.人口數量不斷減少【答案】47.D48.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人口的變化趨勢,根據圖中信息理解解答即可。47.據圖可知, 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5億。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48.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呈波動變化;人口數量曲線一直呈上升趨勢,這表明人口數量不斷增長。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025·湖南)史前農業發展促進人類定居生活。下圖示意我國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概況。據此完成下列小題。49.自然環境影響聚落形成,以上兩處遺址分布均臨近( )A.沙漠 B.高山 C.水源 D.海洋50.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建房屋差異明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A.干欄式建筑防止風沙掩埋 B.河姆渡人居住地木材豐富C.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散熱 D.半坡人居住環境高寒缺氧51.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骨耜(sì)適合翻耕水田,是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據此推測骨耜主要用于( )A.飼養牦牛 B.飼養駱駝 C.種植青稞 D.種植水稻【答案】49.C50.B51.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聚落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關系【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49.觀察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分布,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 ,兩處遺址均臨近河流 ,河流能為聚落提供穩定的水源,C正確; 沙漠、高山、海洋均不符合兩處遺址環境,ABD排除。故答案為:C。50.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木材豐富,建干欄式建筑,有利于通風防潮;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較干燥,建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B正確;干欄式建筑主要防潮,不是防風沙,A錯誤;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非散熱,C錯誤;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無高寒缺氧環境,D錯誤。故答案為:B。51.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骨耜“適合翻耕水田”,而水稻是適合在水田中種植的農作物,D正確;飼養牦牛、種植青稞主要在青藏高原;飼養駱駝主要在西北干旱地區,均不符合河姆渡環境與農業,ABC錯誤。故答案為:D。(2025·福建)下圖示意世界人口分布。據此完成小題。52.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緯度 B.北半球中高緯度C.南半球中低緯度 D.南半球中高緯度53.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數量少的原因是( )A.海拔較高 B.海洋較深 C.陸地較少 D.冰川較多54.北回歸線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悶熱潮濕 B.炎熱干旱 C.高寒缺氧 D.臺風頻發【答案】52.A53.C54.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點評】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52.世界人口密集區,像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等,這些區域大多處于北半球中低緯度,A正確;北半球中高緯度、南半球中低緯度、南半球中高緯度人口相對稀疏,BCD錯誤。故答案為:A。53.地球上陸地分布不均衡,北半球陸地面積大,南半球陸地面積小 。陸地是人類主要聚居地,南半球陸地少,能承載和容納的人口數量自然比北半球少,C正確;海拔較高、冰川較多并非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北半球也有大面積的高海拔地區和冰川,AD錯誤;海洋較深與人口數量分布無關,B錯誤。故答案為:C。54.北回歸線附近的非洲西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干旱 ,水源短缺、植被稀少,自然條件惡劣,不利于人類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小,A錯誤,B正確;海拔較低,并不高寒,C錯誤;這里較少臺風發生,D錯誤。故答案為:B。(2025·瀘州)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丘陵地區。土樓多采用圓形結構,用大塊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墻在石基以上夯筑,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體穩定。下圖為客家土樓的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5.客家土樓“以石為基,以土圍墻”主要為了( )①美觀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減少建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6.客家土樓采用圓形結構并在土墻內部埋竹片木條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強安全 B.增添美觀 C.節約空間 D.降低成本【答案】55.C56.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福建【解析】【點評】在城市和鄉村發展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舊建筑與新建筑之間的關系,對于舊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城市建設中,應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筑群和遺址。客家土樓,屬于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壘式住宅。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 、廣東客家土樓 、四川客家土樓和江西客家土樓 ,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龍巖、南靖、平和、詔安 ,廣東的梅州、饒平、深圳和江西贛南等地。客家土樓的建筑工藝和風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是北人南遷后結合需求及當地氣候條件創造出來的, 分為五鳳樓、方樓和圓樓。 客家土樓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風水學、建筑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客家學、倫理學、軍事學、教育學、文學、美學等密切相關。客家土樓這種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傳統的宗族血緣倫理觀念。樓內外以耕讀傳家、忠孝仁義為主題的楹聯、題刻,體現了客家人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土樓附設的學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歷史見證。 客家土樓是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筑,被譽為“東方古城堡”。2010年春節,胡錦濤視察永定土樓時指出:“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55.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可知,客家土樓分布于東南丘陵地區,當地石材、土料豐富,因此“以石為基,以土圍墻”可就地取材;該地區降水多,石基高于最大洪水線能防洪,土墻相對防火。美觀大方不是主要目的,也不是為減少建材。故C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6.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可知,土墻內部理竹片木條起水平拉結作用,能增強建筑整體穩定性,保障居住安全。埋在內部與增添美觀無關;也不會節約空間、降低成本。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綜合題57.(2020·臨沂)“五一”假期期間,臨沂市某學校初二地理興趣小組到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圖示區域(如下圖)進行實地考察,請完成他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或遇到的問題。(1)圖示區域的地形類型主要為_____。(單項選擇填空)A.高原、山地 B.平原、盆地 C.山地、丘陵 D.盆地、山地(2)①②兩座山峰之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其實地距離是 千米。(3)寫出虛線③④兩處地形部位的名稱:③ ,④ 。(4)沿登山路線登上①山峰,其前進方向及①山峰的海拔大致為_______。(單項選擇填空)A.先向東北再向西北 1225米B.先向東北再向西北 1156米C.先向西北再向東北 1156米D.先向東南再向西南 1225米(5)簡述圖示聚落發展的有利條件。(6)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請為當地政府獻計獻策。【答案】(1)C(2)4(3)山谷;山脊(4)B(5)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勢平坦(6)發展林果業,旅游業【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圖示區域的海拔大部分在200-500米間和500米以上,有一定的坡度,以山地、丘陵為主,故答案為:C。(2)圖中所示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2千米,若①②兩座山峰之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其實地距離是4千米。(3)圖中③等高線凸出高處,是山谷地形,④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地形。(4)由圖中指向標可知,沿登山路線登上①山峰,先是向東北再向西北前進,山峰的海拔在1000-1200米間,故答案為:B。(5)該地區的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公路沿線,地勢又平坦,自然條件優越。(6)該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可以發展林果業及旅游業,以發展經濟。【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山谷為集水線,能形成河流,山脊為分水線,不能形成河流。58.(2020·定西)讀下圖“世界人口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1)世界人口密區a是 ,b是 。(2)從地形條件看,人口稠密區大多位于 地區;從海陸位置看,人口稠密區大多位于 地區,主要是因為 。(3)圖中的甲、乙、丙、丁人口稀疏,原因主要是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答案】(1)亞洲東部;歐洲西部(2)平原;沿海;海陸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3)位于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區;位于高緯度寒冷地帶;位于干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區;位于內陸地區氣候干旱【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a是亞洲東部,b是歐洲西部,兩大地區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區。(2)從地形來看,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從海陸位置看,從海陸位置看,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主要是因為沿海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3)圖中甲地是氣候濕熱的亞馬孫平原,乙是高緯度、氣候寒冷的南極地區,丙是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地區,丁是干旱的內陸地區,以上四個地區生存條件惡劣,人口稀疏,并且南極地區是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陸。【點評】世界人口的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如亞洲的東南、南部、歐洲西部和美洲東部,都是人口稠密區,而在干旱的沙漠、濕熱的雨林地區,高寒的高原山地,氣候嚴寒的極地地區人口分布十分稀疏。59.(2025·福建)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哈尼梯田體現了“森林一水系一村寨一梯田”一體的生態智慧。圖1示意山坡剖面,圖2為哈尼族傳統民居蘑菇房及哈尼梯田景觀照片。哈尼族人在森林下方山坡修筑溝渠,攔截溪流,并讓水流依次經過村寨和梯田。村寨設有大水塘用于積存日常活動產生的有機廢物、草木灰等。村民定期引溪水入塘,與塘泥混合后再排到梯田。(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保證了流經村寨的水源較為 。塘泥入田對梯田土壤的影響是 。(2)分析森林對哈尼梯田農業生產的影響。(3) 蘑菇房的建筑材料完全取自當地。村民夯土壘墻、以木構架。蘑菇房屋頂傾斜,上鋪稻草。從蘑菇房建筑特點中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其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答案】(1)潔凈(充足);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厚度)(2)森林涵養水源,保障梯田用水,減少旱災。(森林保持水土,減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對梯田的危害;或森林調節區域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自然環境等)(3)當地黏土豐富,夯土壘墻,原料來源豐富;當地森林廣布,建房的木材來源充足;當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屋頂傾斜有利于排水;當地氣候暖濕,適宜水稻種植,稻草來源豐富。(答對其中兩個角度)【知識點】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云南;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水流先經過村寨再到梯田。梯田中農業生產可能會使用農藥、化肥等,而村寨在上方,保證了流經村寨的水源較為清潔(或干凈)。塘泥中含有有機廢物、草木灰等,排入梯田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等養分,提高土壤肥力。(2)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能夠調節地表徑流,使得溪流的水量更加穩定,為哈尼梯田提供持續、穩定的灌溉水源,減少旱災;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山坡上的泥土被沖刷到梯田中,減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對梯田的危害;森林可以改善局部氣候,調節區域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自然環境等。(3)當地多山地,黏土豐富,夯土壘墻,原料來源豐富;山區森林資源豐富,能夠提供大量的木材作為構架材料,就地取材;當地降水較多,氣候暖濕,適宜水稻種植,稻草來源豐富。【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60.(2022·濰坊)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福建土樓”和“泉州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了解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人類的寶貴財富,濰坊某中學開展了“研遺保遺共赴未來”為主題的網上研學活動。左圖示意福建土樓景觀,右圖示意宋元“海上絲綢之路”泉州通航地區。(1)研學一組:以“走進福建土樓”為主題進行研究,發現土樓就地取材,采用特殊工藝建造而成,屋頂大多采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福建省的氣候類型是 ,據此說明屋頂采用“人字形”的原因 。(2)研學二組:以“尋蹤泉州歷史”為主題查閱到史料: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各國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當地制造的水密隔艙結構帆船,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工藝。簡析泉州成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原因。(3)研學三組:以“保護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過度的商業化使福建很多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風貌。針對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請提出三條合理的保護措施。【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人字形”屋頂利于排水。(2)宋元時期國內經濟繁榮,航海技術先進,海上對外貿易發達;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泉州擁有優良港口,海運便利;泉州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先進。(3)保護修繕古建筑,保留原風貌;調整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商鋪;控制工業污染對古建筑的侵蝕;禁止在著名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物;避免過度旅游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倡導文明旅游,禁止亂涂亂畫等。【知識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氣候類型分布;世界文化遺傳及其保護;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部,我國東南部的氣候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候特征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因此屋頂為人字形,坡度較陡,利于排水。(2)根據材料可知,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各國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因此可見當時國內經濟繁榮,海上對外貿易發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東臨臺灣海峽,北、西、南均與我國其他城市接壤,因此其地理位置優越;根據材料可知,其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因此其港口優良,海運便利;當地制造的水密隔艙結構,帆船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工藝,因此泉州宋元時期造船工藝較為先進。(3)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的古建筑被過多的商業化,因此原有的特色和風貌缺失,為保護其古建筑,可以進行修繕,古建筑保留其原有的風貌;由于其過度商業化,可以調整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商鋪;旅游業的發展導致人流量較大,因此應該倡導文明旅游,禁止亂涂亂畫;由于大量建筑商鋪,其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可以禁止在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使其保持原有的風格。【點評】(1)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兩個主要特征,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而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2)當地的建筑風格大多是為了適應當地的地形和氣候,例如北方地區的墻體大多厚實防風防寒,南方地區的墻體大多輕薄,通風透氣。(3)傳統聚落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鄉村的建設中,要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的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61.(2020·婁底)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島上河流眾多,大河奔流不息,許多地方都被熱帶,原始森林覆蓋著,熱帶動植物應有盡有,由于地處赤道,氣候炎熱多雨。達雅克人是加里曼丹島的土著民族,大多居住在島嶼的內部,經營農業是他們重要的生活來源,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村寨和住宅周圍栽種果樹。達雅克人善于造船,他們古代造的戰船可長達50米,能載6070人。(1)達雅克人屬 人種,他們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2)達雅克人的住宅是東南亞的傳統民居 (泥土屋/高腳屋),能很好地適應當地 的氣候。(3)早期,達雅克人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最可能是 。試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推測的理由。【答案】(1)黃色;水稻(2)高腳屋;濕熱(3)船;降水豐富、多河流【知識點】人種及其分布;東南亞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解析】【分析】(1)由題目可知,達雅克人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群島,屬于黃色人種;當地氣候濕熱,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2)達雅克人居住的地區氣候濕熱,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這樣可以更好地散熱防潮濕。(3)早期的時候,達雅克人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最可能是船,因為當地氣候濕熱、降水豐富,河流眾多。【點評】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濕熱,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1 / 1近5年全國各地地理中考真題匯編——專題4居民與文化一、選擇題1.(2020·湘西)阿拉伯人屬于三大人種中的( )A.混血種人 B.黃種人 C.黑種人 D.白種人2.(2020·鐵嶺)我國南方地區傳統民居的屋頂坡度比較大,主要是為了( )A.便于晾曬東西 B.便于雨水下泄C.便于防寒保暖 D.便于通風散熱3.(2020·赤峰)小東同學計劃去英國留學,他需要學習的語言和了解的宗教是( )A.英語 基督教 B.西班牙語 猶太教C.漢語 佛教 D.阿拉伯語 伊斯蘭教4.(2020·遼陽)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 ( )A.漢語 B.英語 C.俄語 D.德語5.(2020·蘭州)聚落的形成與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條件關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條件是( )①地表崎嶇;②氣候暖濕;③交通閉塞;④水源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6.(2020·新疆)順口溜“高緯高山①,沙漠內陸②,雨林濕又③,人們定居難”中,①、②、③所指代的自然環境特征分別是( )A.①旱、②寒、③熱 B.①寒、②旱、③熱C.①熱、②旱、③寒 D.①寒、②熱、③旱7.(2020·阜新)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比較密集的地區是( )A.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區 B.熱帶沙漠地區C.中緯度沿海地區 D.極地地區8.(2020·福建)下圖為我國某地聚落景觀,當地居民以茶樹種植為主業。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該景觀的聚落形式及判斷理由是( )①城市 ②鄉村③從事農業生產 ④從事非農業生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該聚落最可能位于( )A.寧夏平原 B.內蒙古高原 C.東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9.(2020·南縣)下圖為本世紀初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圖,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是( )A.德國 B.印度 C.肯尼亞 D.尼日利亞10.(2020·琿春)下圖為四國人口年齡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四國中“65歲以上人口”比重最大的是( )A.甲國 B.乙國 C.丙國 D.丁國(2)丁國人口年齡結構產生的問題是( )A.就業困難 B.居住條件差 C.交通壓力大 D.養老負擔重(2020·湘潭) 下表為世界四個地區人口相關數據,據表完成下面小題。地區 總人口/萬人 出生率/% 死亡率/% 國內生產總值/億美元① 130 0.83 0.62 160② 1900 1.79 0.81 190③ 820 0.55 0.60 908④ 4800 1.24 0.64 163611. 表格中四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 有關四個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 B.②年凈增人口最多C.③人口年齡結構最年輕 D.④勞動力資源最少13.(2020·湘西)讀“世界人口增長及曲線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1)據圖分析,以下對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長速度一直很快B.世界人口增長速度一直緩慢C.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緩慢,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D.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快,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慢(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之一是( )A.人口基數小B.實行計劃生育C.人口素質下降D.新中國成立后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14.(2020·晉中)目前,全世界共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下圖為“世界上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圖中③代表的國家是( )A.美國 B.中國 C.加拿大 D.俄羅斯(2)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圖中通用英語的國家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⑤(2021·徐州)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內容豐富多彩,多反映人們的生活環境、習俗和風情等。下圖為一幅吊腳樓剪紙作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5. 該剪紙作品表現的景觀最可能分布在我國( )A.北方地區 B.西北地區 C.南方地區 D.青藏地區16. 該類建筑有利于( )A.通風防潮 B.防寒保暖 C.遷徙游牧 D.防風防沙17.(2021·襄陽)關于世界語言和宗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B.佛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C.基督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D.法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2021·吉林) 讀下列四幅建筑景觀圖片,完成下面小題。18.代表伊斯蘭教建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9.屬于熱帶傳統民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2·東莞模擬) 公元前214年,任囂修筑任囂城,這是廣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趙佗進一步擴建任囂城,俗稱趙佗城或越城,如圖根據材料,完成下面小題。20. 趙佗城布局的特點是( )①面湖②臨溪③背山④望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 趙佗城筑城的有利條件是( )A.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B.礦產豐富,能源充足C.氣候濕潤,牧業發達 D.黑土肥沃,地勢低平(2021·東營)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墻壁用石頭壘砌,墻體厚,窗口很小。讀青海省碉房景觀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22.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A.阻擋沙暴 B.穩固墻體 C.防風避寒 D.防止雨水23.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2021·廣東) 下圖為巴塔克式傳統居民景觀圖。房屋下層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欄,中層是竹林拼接的生活區,上層是一個倒扣的船形屋頂。據此完成下列小題。24.該傳統民居出現在( )A.蒙古 B.沙特阿拉伯 C.加拿大 D.印度尼西亞25.這種傳統民居反映當地的氣候特點是( )A.全年高溫多雨 B.冬暖夏涼,講述稀少C.全年寒冷干燥 D.冬冷夏熱,全年少雨(2021·黔江) 碉房是藏族傳統民居,其墻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風向陽的山坡地段。近年來,傳統碉房數量急劇減少。下圖示意我國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觀。讀圖,完成下面小題。26.傳統碉房開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A.防風避寒 B.遮擋雨水 C.穩固墻體 D.阻擋沙暴27.影響圖示碉房分布形態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水源 B.氣溫 C.降水 D.地形28.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擴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繕,日常維護C.保留原貌,任其發展 D.全部拆除,原樣重建(2021·黔江) 2021年2月14日,有“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之稱的云南省翁丁老寨不幸遭遇火災,百余戶房子只剩幾戶未被燒毀。讀翁丁老寨及傳統民居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29.翁丁老寨( )A.屬于鄉村聚落 B.屬于城市聚落C.建筑高樓林立 D.商業活動發達30.當地自然環境與傳統民居風格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寒潮多發——木質結構利于保暖B.冬季降雪——屋頂陡峭便于排雪C.濕度較大——底層架空利于防潮D.光照不足——窗戶較大便于采光(2021·湘西)“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由19世紀傳入我國廣東等華南地區。其主要功能之一是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營造涼爽環境。讀圖完成下面小題。31.在我國騎樓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營造涼爽環境的功能突出當地的氣候特征是( )A.夏季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干燥C.終年高溫干燥 D.終年高溫多雨32.目前,廣東對具有一定歷史的騎樓加以保護,其主要目的是( )A.便于海外華僑回鄉探親 B.保護當地特色的建筑文化C.節省當地的土地資源 D.緩解當地住房緊張問題33.(2022·蘭州)某一地區在2011年,平均每5000人當中,出生了100個嬰兒,死亡40人。這個地區2011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是( )A.10% 4% 6% B.20‰ 8‰ 12‰C.20% 18% 12% D.20‰ 12‰ 8‰34.(2022·金昌)一般來說,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有利于聚落形成。以下條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①高緯度地帶②河流干支流交匯處③山地、高原地帶④中低緯沿海地區⑤溫暖的平原地帶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35.(2022·大慶)下列地區中屬于世界人口稠密區的是( )A.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 B.氣候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C.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D.亞洲的東部和南部36.(2022·襄陽)下列關于世界語言、宗教和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英語、德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B.世界三大宗教都發源于歐洲C.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D.聚落在平原聚集易呈條帶狀(2023·聊城)大嶺村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約20千米。該村有900余年歷史,被評為“中國文化歷史名村”。如圖示意大嶺村的聚落空間格局,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據此完成各小題。37.該聚落格局與自然的和諧表現為(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臨玉帶河利于冬季通風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聯系 D.自然生態區有利于灌溉38.實現“綠”持續發展理念,當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拆除古代民居,建設現代樓房 B.大力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C.停止農業活動,封山育林凈水 D.保護傳統建筑,發展文化旅游(2023·赤峰) 2022年11月5日,世界人口總數突破80億。如圖為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區人口數(2020年)、平均人口增長率(2015~2020年)。讀圖,完成各小題。39.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長和人口分布特點的是( )A.亞洲增長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數量最多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40.世界人口從70億到80億僅用11年時間,人口增長過快可能出現的問題有( )①資源短缺問題②增加就業機會③環境污染嚴重④交通堵塞加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24·聊城)帳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編織而成,可以散發白天的熱量,同時將強烈的日光變成舒適的微光。下雨時,這些松散的天然纖維會膨脹,足以應對當地罕見的降水。完成下面小題。41.該民居所在地的氣候特征是( )A.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B.全年高溫多雨C.終年炎熱干燥 D.全年溫和濕潤42.該民居集中分布地區的聚落類型及主要農業部門是( )A.城市畜牧業 B.鄉村畜牧業 C.城市種植業 D.鄉村種植業(2024九上·涼州期中)國際上人口年齡結構的劃分,通常14歲以下為少年兒童人口,15~59歲為勞動年齡人口,60歲及以上為老年人口。讀東亞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43.關于東亞人口年齡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 B.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C.老年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D.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來越高44.推測東亞最可能出現的人口問題是( )A.人口數量快速增長 B.人口數量急劇減少C.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D.人口年齡結構更加合理(2024·海南)讀圖為“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45.世界人口達到80億的年份是( )A.1987年 B.1999年 C.2011年 D.2022年46.圖示時間段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 )A.持續增長 B.保持不變 C.勻速增長 D.減速增長(2025·魯山模擬)目前,世界人口已經突破80億!下圖為世界人口變化趨勢圖(含預測)。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7.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 )A.65億 B.75億 C.85億 D.95億48.下面關于世界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 )A.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持續降低B.人口數量不斷增長C.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持續升高D.人口數量不斷減少(2025·湖南)史前農業發展促進人類定居生活。下圖示意我國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概況。據此完成下列小題。49.自然環境影響聚落形成,以上兩處遺址分布均臨近( )A.沙漠 B.高山 C.水源 D.海洋50.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建房屋差異明顯,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A.干欄式建筑防止風沙掩埋 B.河姆渡人居住地木材豐富C.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散熱 D.半坡人居住環境高寒缺氧51.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骨耜(sì)適合翻耕水田,是當時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據此推測骨耜主要用于( )A.飼養牦牛 B.飼養駱駝 C.種植青稞 D.種植水稻(2025·福建)下圖示意世界人口分布。據此完成小題。52.世界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緯度 B.北半球中高緯度C.南半球中低緯度 D.南半球中高緯度53.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數量少的原因是( )A.海拔較高 B.海洋較深 C.陸地較少 D.冰川較多54.北回歸線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悶熱潮濕 B.炎熱干旱 C.高寒缺氧 D.臺風頻發(2025·瀘州)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丘陵地區。土樓多采用圓形結構,用大塊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墻在石基以上夯筑,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體穩定。下圖為客家土樓的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5.客家土樓“以石為基,以土圍墻”主要為了( )①美觀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減少建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6.客家土樓采用圓形結構并在土墻內部埋竹片木條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強安全 B.增添美觀 C.節約空間 D.降低成本二、綜合題57.(2020·臨沂)“五一”假期期間,臨沂市某學校初二地理興趣小組到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圖示區域(如下圖)進行實地考察,請完成他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或遇到的問題。(1)圖示區域的地形類型主要為_____。(單項選擇填空)A.高原、山地 B.平原、盆地 C.山地、丘陵 D.盆地、山地(2)①②兩座山峰之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其實地距離是 千米。(3)寫出虛線③④兩處地形部位的名稱:③ ,④ 。(4)沿登山路線登上①山峰,其前進方向及①山峰的海拔大致為_______。(單項選擇填空)A.先向東北再向西北 1225米B.先向東北再向西北 1156米C.先向西北再向東北 1156米D.先向東南再向西南 1225米(5)簡述圖示聚落發展的有利條件。(6)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請為當地政府獻計獻策。58.(2020·定西)讀下圖“世界人口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1)世界人口密區a是 ,b是 。(2)從地形條件看,人口稠密區大多位于 地區;從海陸位置看,人口稠密區大多位于 地區,主要是因為 。(3)圖中的甲、乙、丙、丁人口稀疏,原因主要是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59.(2025·福建)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哈尼梯田體現了“森林一水系一村寨一梯田”一體的生態智慧。圖1示意山坡剖面,圖2為哈尼族傳統民居蘑菇房及哈尼梯田景觀照片。哈尼族人在森林下方山坡修筑溝渠,攔截溪流,并讓水流依次經過村寨和梯田。村寨設有大水塘用于積存日常活動產生的有機廢物、草木灰等。村民定期引溪水入塘,與塘泥混合后再排到梯田。(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保證了流經村寨的水源較為 。塘泥入田對梯田土壤的影響是 。(2)分析森林對哈尼梯田農業生產的影響。(3) 蘑菇房的建筑材料完全取自當地。村民夯土壘墻、以木構架。蘑菇房屋頂傾斜,上鋪稻草。從蘑菇房建筑特點中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其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60.(2022·濰坊)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福建土樓”和“泉州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了解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人類的寶貴財富,濰坊某中學開展了“研遺保遺共赴未來”為主題的網上研學活動。左圖示意福建土樓景觀,右圖示意宋元“海上絲綢之路”泉州通航地區。(1)研學一組:以“走進福建土樓”為主題進行研究,發現土樓就地取材,采用特殊工藝建造而成,屋頂大多采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福建省的氣候類型是 ,據此說明屋頂采用“人字形”的原因 。(2)研學二組:以“尋蹤泉州歷史”為主題查閱到史料: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各國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當地制造的水密隔艙結構帆船,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工藝。簡析泉州成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原因。(3)研學三組:以“保護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研究,發現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過度的商業化使福建很多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風貌。針對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請提出三條合理的保護措施。61.(2020·婁底)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島上河流眾多,大河奔流不息,許多地方都被熱帶,原始森林覆蓋著,熱帶動植物應有盡有,由于地處赤道,氣候炎熱多雨。達雅克人是加里曼丹島的土著民族,大多居住在島嶼的內部,經營農業是他們重要的生活來源,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村寨和住宅周圍栽種果樹。達雅克人善于造船,他們古代造的戰船可長達50米,能載6070人。(1)達雅克人屬 人種,他們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2)達雅克人的住宅是東南亞的傳統民居 (泥土屋/高腳屋),能很好地適應當地 的氣候。(3)早期,達雅克人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最可能是 。試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推測的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人種及其分布【解析】【分析】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屬于三大人種中的白種人。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2.【答案】B【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解析】【分析】南方地區民居特點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南方地區大部分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降水豐富,房屋屋頂坡度較大,便于排水,多采用雙層和架高的方式,既隔熱又便于雨水的排泄、由此可見南方民居的特點屋頂坡度大是為了便于雨水下瀉。故答案為:B。【點評】各個地區降水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的形態,這在農村中反映最為明顯。一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聚落住宅房屋多為斜頂,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豐富,屋頂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較多的地區,一般也較潮濕,聚落住宅還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攔式”結構以利于通風、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較少的地區,聚落住宅的屋頂坡度較小。3.【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英國位于歐洲西部,通用英語,主要信仰基督教;故答案為: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基督教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大洋洲;伊斯蘭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亞洲為最多,在亞洲又集中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斯里蘭卡。4.【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解析】【分析】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故答案為:A。【點評】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5.【答案】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條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經濟發達、氣候適宜、水源充足等。根據題意選:C。【點評】聚落的形成需要的基本要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6.【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人口分布很不均勻,高山高緯度地區氣溫低;沙漠內陸地區降水少,氣候炎熱干旱,雨林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熱,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故答案為:B。【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7.【答案】C【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世界上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C對;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區由于氣候過于濕熱、熱帶沙漠地區由于氣候過于干旱、極地地區由于氣候過于寒冷,人口都稀少,C對,ABD錯。故答案為:C。【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8.【答案】(1)C(2)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該地的聚落規模小,主要從事種植業,所以是鄉村聚落,從事農業生產。故答案為:C。(2)從該地區的民居和植被看,該地區降水豐富,屋頂坡度較大,植被較為茂密,所以可能位于我國南方地區。故答案為:C。【點評】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平原多,河網密布,水源充足,農耕條件優越,農業歷史悠久,人口和城鎮稠密,工商業發達,經濟基礎濃厚。河流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提供了灌溉水源,便利的水陸交通,提供了生活用水,但豐水期容易產生洪澇災害,危害生產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9.【答案】A【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解析】【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減去人口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越高人口增長越快,以上四個國家中,德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出現了負增長,是最需要采取鼓勵生育措施的國家,印度、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人口增長快,需要適當控制人口增長,故答案為:A。【點評】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基本步入現代人口增長模式,有的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從而出現了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10.【答案】(1)D(2)D【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圖中四個國家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重最大的是丁國,說明該國的老齡化最嚴重,故答案為:D。(2)由上題可知,丁國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重最大,老齡化問題嚴重,養老負擔重,就業困難、居住條件差和交通壓力大是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故答案為:D。【點評】(1) 人口老齡化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2)人口老齡化會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勞動力不足,國防兵源不足,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及青壯年養老壓力增大,老年人生活孤單等。可采取的措施有: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答案】11.B12.A【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如果結果為正,則說明人口在增加,如果結果為負,則說明人口在減少。通常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會越低,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就會越高。1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計算,①②③④四個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是0.21%,0.98%,-0.05%,0.60%,由此可知②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故答案為:B。12.通過計算可知,①②③④四個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12307美元、1000美元、11073美元、2158美元,因此①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①②③④四個地區一年內的凈增人口分別是2730人、186200人、-4100人、288000人,由此可知②地區不是凈增人口最多的地區;③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0,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④地區總人口最多,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勞動力資源豐富。故答案為:A。13.【答案】(1)C(2)D【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我國人口問題及人口政策;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人類出現經歷近300萬年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相當緩慢,1800年后人口增長速度越來越快。故C符合題意。(2)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出生率較高,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C;(2)D。【點評】(1)本題考查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規律,讀圖理解解答即可。(2)20世紀自70年代初期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全國大約少生了約4億人,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漸下降。特別是近十年來,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但是隨之出現的是人口老齡化現象,我國已經開始步入“未富先老”老齡化社會。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簡稱“全面二孩”。我國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以應對預計2025年后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漸不足及社會負擔加重等問題,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和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逐步調整完善現行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14.【答案】(1)B(2)C【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世界上面積前六位的國家分別是①俄羅斯、②加拿大、③中國、④美國、⑤巴西、⑥澳大利亞,所以③是中國,B對,ACD錯。故答案為:B。(2)圖中①俄羅斯、②加拿大、③中國、④美國、⑤巴西、⑥澳大利亞,其中通用英語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通用漢語,俄羅斯通用俄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C對,ABD錯。故答案為:C。【點評】(1)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領土南北跨越將近50個緯度,東西跨越將近60 個經度。領土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世界六大語言的分布區:漢語主要分布于中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英語主要分布于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俄語主要分布于俄羅斯及東歐部分地區;法語主要分布在法國、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主要國家。【答案】15.C16.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特點與差異;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點評】南方地區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該區地勢西高東低,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東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貴高原。主要河流有長江、西江、淮河、錢塘江等,其主要特點為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屬于濕潤區。主要農作物有甘蔗、油菜、棉花、茶葉、水稻等。長江沿岸工業帶,滬寧杭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是我國主要的工業基地。15.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C正確,ABD錯誤。故答案為:C。16.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防潮,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A正確;吊腳樓位于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且吊腳樓墻體較薄,所以吊腳樓不利于防寒保暖,B錯誤;吊腳樓所在地區以種植業為主,人民過著定居生活,且吊腳樓拆卸不便,不利于遷徙游牧,C錯誤;吊腳樓所在南方地區,降水豐沛,植被茂盛,風沙較少,所以吊腳樓不利于防風防沙,D錯誤。故答案為:A。17.【答案】A【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故A正確。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故B錯誤。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東部和南部主要是佛教,故C錯誤。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故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1)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創始于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2)世界六大語言的分布區:漢語主要分布于中國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英語主要分布于歐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區;俄語主要分布于俄羅斯及東歐部分地區;法語主要分布在法國、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的主要國家。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答案】18.A19.C【知識點】世界三大宗教;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1)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并稱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創始于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蘭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北極圈附近居住的因紐特人構筑的小冰屋墻體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內溫度;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熱帶多雨地區人們一般都建雙層木樓或竹樓,通風較好,人居住在樓上比較涼爽干燥。18.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點是星月映照的圓頂形建筑,故答案為:A。19.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夠體現熱帶傳統民居的是③表示的東南亞民居,是底層架空的雙屋木制或竹制結構;清真寺和大金塔屬于宗教建筑,不是傳統民居建筑,蒙古包屬于溫帶草原建筑,故答案為:C。【答案】20.B21.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0.讀圖可知,趙佗城布局北背越秀山,南望珠江,西臨文溪,附近并沒有湖泊分布,所以,②③④正確,①錯誤。故答案為:B。21.趙佗城城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A正確;珠江三角洲地區礦產匱乏,能源短缺,B錯誤;這里氣候濕潤,種植業發達,C錯誤;這里以水稻土為主,我國黑土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22.C23.D【知識點】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1)碉房是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筑的房屋,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筑占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一般來說,碉房多為多層建筑,底層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層可以作人的居室、儲藏室等。(2)聚落大多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如平原地區是聚落的最佳選址區位,中緯度沿海地區氣候溫和,聚落往往比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區像交通路線交匯處、沿海沿河等地區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22.根據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風向陽”可以推測,當地風力較大,氣溫較低,進而得知,傳統碉房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風避寒,C正確。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脈的阻擋,沙暴對青藏地區的影響較小,A錯誤。墻體厚、窗口小有利于穩固墻體,防止雨水,但是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錯誤。故答案為:C。23.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當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與水源、氣溫、降水等因素關系不大,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D。【答案】24.D25.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解析】【點評】(1)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屬于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12月、1月、2月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北極圈附近居住的因紐特人構筑的小冰屋墻體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內溫度;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熱帶多雨地區人們一般都建雙層木樓或竹樓,通風較好,人居住在樓上比較涼爽干燥。24.由民居的特點可知,該地竹林資源豐富,船是主要的出行工具,由此可推斷,該地熱量充足,適合竹林生長,河流眾多。印度尼西亞地處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D正確;蒙古、沙特阿拉伯均氣候干旱,河流稀少,AB錯誤;加拿大氣候寒冷,不適宜竹林生長,C錯誤。故答案為:D。25.結合上題分析,當地熱量充足、降水多,河流眾多,可推測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A正確;冬暖夏涼,降水稀少或全年寒冷干燥,均不適宜竹林生長,BC錯誤;冬冷夏熱,全年少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而竹林適宜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生長,對水熱條件要求高,D錯誤。故答案為:A。【答案】26.A27.D28.B【知識點】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世界文化遺傳及其保護【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6.由題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區,海拔高,氣候嚴寒,大風日數多,碉房上開孔少,門窗洞較小可以防風避寒;該地無沙暴,無需穩固墻體。A正確。故答案為:A。27.由圖可知,該碉房層次分明,依山而建。因為山地碉房多建設在險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導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積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積較小,多向空中發展。A、B、C錯誤。故答案為:D。28.傳統民居保護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適當方式,為保護傳統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強公眾傳統建筑保護意識;加強對傳統建筑的精心修繕,日常維護維護;傳統建筑保護與新城市建設并駕齊驅。選項A、C、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29.A30.C【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點評】聚落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鄉村聚落又分為農村、漁村、牧村,分別從事農業、漁業、牧業。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聚落形成有團塊狀、條帶狀,還有點狀分布。29.由題可知,翁丁老寨多為傳統民居,房屋規模在百余戶,規模較小,多為當地少數民族居住,多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符合鄉村聚落的特點。A正確。故答案為:A。30.該地地處云南西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緯度低,北方冷空氣不易到達,不易發生寒潮和降雪,AB錯誤。季風氣候夏季降水多,濕度較大,底層架空地板遠離地面,利于空氣流通,利于防潮散熱,C正確。當地緯度低,光照較充足,窗戶較大便于通風、散熱,D錯誤。故答案為:C。【答案】31.A32.B【知識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氣候類型分布;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廣東【解析】【點評】(1)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筑物。騎樓普遍存在于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這種建筑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形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隨后也傳入華南地區。(2)我國傳統的民居建筑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民居建筑的形式也獨具特色,其承載的文化記憶值得我們探討和沉思。民居建筑隨著社會變革,人流遷徙,文化交融等方面的變化發展,充分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傳統與文化。這些傳統民居建筑是我們無形的文化財產,具有寶貴的價值,亟待保護。31.騎樓擋避風雨侵襲、炎陽照射,反映當地氣溫高,降水多,A正確、BC錯誤;騎樓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等華南地區,該區域為季風氣候區,不是熱帶雨林氣候區,D錯誤。故答案為:A。32.騎樓具有一定的歷史,是廣東的特色建筑,應該保護,B正確;保護騎樓與海外華僑回鄉探親是否方便關系不大,A錯誤;保護騎樓不能節省土地資源,C錯誤;與其他高層建筑相比,騎樓居住功能弱,保護騎樓不能緩解當地住房緊張問題,D錯誤。故答案為:B。33.【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近幾十年來,隨著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嬰兒死亡率逐漸降低,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據題意可知: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100÷5000×100%=2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總人口數×100%=40÷5000×100%=8%;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20%-8%=12%,故本題選B。【點評】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如果結果為正,則說明人口在增加,如果結果為負,則說明人口在減少。通常來說,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會越低,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人口增長率就會越高。34.【答案】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傳統的聚落形成當中包括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溫度(緯度適中,一般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較平坦的土地(平原、低矮的丘陵、河口三角洲、沿海的平原、低矮的山麓地帶等)、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地區、腐蝕性土壤、黃土壤等),便利的交通(河流干支流交匯處、入海口等),豐富的水源等,②④⑤正確。高緯度地區由于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的原因,不適于聚落的形成,①錯誤;山地高原地帶由于海拔較高、環境較為惡劣、地勢較為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所以也不利于聚落的形成,③錯誤。①③錯誤,故AB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聚落形成的條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35.【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是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稠密區,該地氣候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D正確;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水資源缺乏,人口稀疏,排除A;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氣候濕熱,人口稀疏,排除B;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人口稀疏,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世界人口分布極度不平衡,人口一般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人口稀疏的地區在極端干旱的沙漠,過于濕熱的熱帶雨林區,高緯度的寒冷地區和地勢嚴峻的高原山地地區。36.【答案】C【知識點】世界的主要語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世界三大宗教【解析】【分析】聯合國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德語不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故A錯; 世界三大宗教都發源于亞洲,故B錯;高山、荒漠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少有或沒有聚落,故C正確;由于平原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在平原聚集易呈團塊狀,故D錯,故答案為:C。【點評】(1)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2)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聯合國的通用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答案】37.A38.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聚落形成的條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區或河口,沿海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37.A.該聚落背靠山脈,可以擋住寒冷的冬季風,A正確;B.冬季需要保暖,對通風的需求不大,B錯誤;C.巷道的布局利于聯系,C錯誤;D.自然生態區不應該被用于灌溉,D錯誤;故答案為:A。38.A.對古代民居應該加以保護,A錯誤;B.應該兼顧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B錯誤;C.不能完全停止農業活動,C錯誤;D.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發展文化旅游,既保護傳統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39.D40.D【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等地人口稀疏。(2)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會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經濟和社會問題,例如交通擁堵、就業因難、糧食短缺、居住條件差、饑餓貧困、教育醫療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問題;人口增長過慢則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資源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要解決人口問題,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39.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非洲人口增長速度最快,A錯誤;B、亞洲人口數量最多,B錯誤;C、南極洲沒有常住人口,C錯誤;D、各大洲整體上來看,人口分布不均勻,D正確。依據題意,故答案為:D。40.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增長過快,對資源需求量迅猛增長,會造成資源短缺,①正確;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就業困難,②錯誤;人口增長過快,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會導致環境污染更為嚴重,③正確;人口增長過快,城市人口過多會導致交通堵塞加劇,④正確。①③④正確,故D正確,ABC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D。【答案】41.C42.B【知識點】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其特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炎熱多雨地區為了更好的通風散熱、隔潮,多建墻體單薄屋頂坡度大的雙層木樓或竹樓;熱帶沙漠地區終年炎熱干燥,為了減少熱量的傳遞和風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頂的碉堡房;寒冷地區為了抵御嚴寒,墻體結實、窗戶較小、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41.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該帳篷式民居“可以散發白天的熱量,同時將惡劣的沙漠日光變成舒適的微光”“足以應對當地罕見的降雨”,由此可推知,該民居所在地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A、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是熱帶季風氣候,A錯誤;B、全年高溫多雨是熱帶雨林氣候,B錯誤;C、終年炎熱干燥是熱帶沙漠氣候,C正確;D、全年溫和濕潤是溫帶海洋性氣候,D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C。42.讀圖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帳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編織而成”,由此可推知,該地區的聚落類型是鄉村,民居分散,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其主要農業類型為畜牧業,帳篷原料——羊毛充足。故B正確,ACD錯誤。依據題意,故答案為:B。【答案】43.B44.C【知識點】世界主要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世界的人口問題主要兩個方面: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和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由于人口增長過快,會產生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社會經濟壓力大等問題,為此應該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由于人口增長過慢,會引發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員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難等問題,為此應該鼓勵生育。總之,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不行,人口的增長,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43.讀圖分析可知,東南亞:A.少年兒童人口(14歲以下)呈下降趨勢,A不符合題意;B.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呈下降趨勢,B符合題意;C.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比重呈上升趨勢,C不符合題意;D.人口自然增長率越來越低,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4.根據上題分析可知,東南亞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加,少年兒童及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下降。這說明東南亞人口年齡結構不合理,人口數量增長緩慢。因此可以推測東亞最可能出現的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但人口數量不會急劇減少。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答案】45.D46.A【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我國人口數量和人口增長【解析】【點評】世界人口的數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勢是不斷增長的;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后,每增加十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越來越快,說明人口增長十分迅速。45. 從“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圖”中能直接讀取,人口數達到 80 億對應的年份是 2022 年 ,D正確,ABC錯誤。故答案為: D。46.觀察示意圖中人口數隨年份的變化趨勢:從 1830 年到 2022 年,人口數從 10 億持續上升到 80 億 ,呈現出持續增長的特點,而且增長速度越來越快,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 A。【答案】47.D48.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解析】【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人口的變化趨勢,根據圖中信息理解解答即可。47.據圖可知, 預計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5億。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48.從1800年開始,年增長率呈波動變化;人口數量曲線一直呈上升趨勢,這表明人口數量不斷增長。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答案】49.C50.B51.D【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聚落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關系【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49.觀察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的分布,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 ,兩處遺址均臨近河流 ,河流能為聚落提供穩定的水源,C正確; 沙漠、高山、海洋均不符合兩處遺址環境,ABD排除。故答案為:C。50.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濕潤,木材豐富,建干欄式建筑,有利于通風防潮;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較干燥,建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B正確;干欄式建筑主要防潮,不是防風沙,A錯誤;半地穴式房屋利于保暖,非散熱,C錯誤;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無高寒缺氧環境,D錯誤。故答案為:B。51.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骨耜“適合翻耕水田”,而水稻是適合在水田中種植的農作物,D正確;飼養牦牛、種植青稞主要在青藏高原;飼養駱駝主要在西北干旱地區,均不符合河姆渡環境與農業,ABC錯誤。故答案為:D。【答案】52.A53.C54.B【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點評】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52.世界人口密集區,像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等,這些區域大多處于北半球中低緯度,A正確;北半球中高緯度、南半球中低緯度、南半球中高緯度人口相對稀疏,BCD錯誤。故答案為:A。53.地球上陸地分布不均衡,北半球陸地面積大,南半球陸地面積小 。陸地是人類主要聚居地,南半球陸地少,能承載和容納的人口數量自然比北半球少,C正確;海拔較高、冰川較多并非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北半球也有大面積的高海拔地區和冰川,AD錯誤;海洋較深與人口數量分布無關,B錯誤。故答案為:C。54.北回歸線附近的非洲西部,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干旱 ,水源短缺、植被稀少,自然條件惡劣,不利于人類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小,A錯誤,B正確;海拔較低,并不高寒,C錯誤;這里較少臺風發生,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55.C56.A【知識點】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福建【解析】【點評】在城市和鄉村發展過程中,要妥善處理好舊建筑與新建筑之間的關系,對于舊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城市建設中,應保護好有價值的建筑群和遺址。客家土樓,屬于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壘式住宅。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樓 、廣東客家土樓 、四川客家土樓和江西客家土樓 ,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龍巖、南靖、平和、詔安 ,廣東的梅州、饒平、深圳和江西贛南等地。客家土樓的建筑工藝和風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是北人南遷后結合需求及當地氣候條件創造出來的, 分為五鳳樓、方樓和圓樓。 客家土樓與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風水學、建筑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客家學、倫理學、軍事學、教育學、文學、美學等密切相關。客家土樓這種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傳統的宗族血緣倫理觀念。樓內外以耕讀傳家、忠孝仁義為主題的楹聯、題刻,體現了客家人對儒家文化的傳承。土樓附設的學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歷史見證。 客家土樓是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筑,被譽為“東方古城堡”。2010年春節,胡錦濤視察永定土樓時指出:“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55.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可知,客家土樓分布于東南丘陵地區,當地石材、土料豐富,因此“以石為基,以土圍墻”可就地取材;該地區降水多,石基高于最大洪水線能防洪,土墻相對防火。美觀大方不是主要目的,也不是為減少建材。故C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6.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可知,土墻內部理竹片木條起水平拉結作用,能增強建筑整體穩定性,保障居住安全。埋在內部與增添美觀無關;也不會節約空間、降低成本。故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7.【答案】(1)C(2)4(3)山谷;山脊(4)B(5)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勢平坦(6)發展林果業,旅游業【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條件、分布、形態、民居與環境)【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圖示區域的海拔大部分在200-500米間和500米以上,有一定的坡度,以山地、丘陵為主,故答案為:C。(2)圖中所示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2千米,若①②兩座山峰之間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其實地距離是4千米。(3)圖中③等高線凸出高處,是山谷地形,④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地形。(4)由圖中指向標可知,沿登山路線登上①山峰,先是向東北再向西北前進,山峰的海拔在1000-1200米間,故答案為:B。(5)該地區的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公路沿線,地勢又平坦,自然條件優越。(6)該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可以發展林果業及旅游業,以發展經濟。【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山谷為集水線,能形成河流,山脊為分水線,不能形成河流。58.【答案】(1)亞洲東部;歐洲西部(2)平原;沿海;海陸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3)位于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區;位于高緯度寒冷地帶;位于干旱的熱帶沙漠氣候區;位于內陸地區氣候干旱【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點及原因)【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a是亞洲東部,b是歐洲西部,兩大地區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區。(2)從地形來看,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從海陸位置看,從海陸位置看,人口稠密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主要是因為沿海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3)圖中甲地是氣候濕熱的亞馬孫平原,乙是高緯度、氣候寒冷的南極地區,丙是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地區,丁是干旱的內陸地區,以上四個地區生存條件惡劣,人口稀疏,并且南極地區是唯一沒有常住居民的大陸。【點評】世界人口的分布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如亞洲的東南、南部、歐洲西部和美洲東部,都是人口稠密區,而在干旱的沙漠、濕熱的雨林地區,高寒的高原山地,氣候嚴寒的極地地區人口分布十分稀疏。59.【答案】(1)潔凈(充足);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厚度)(2)森林涵養水源,保障梯田用水,減少旱災。(森林保持水土,減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對梯田的危害;或森林調節區域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自然環境等)(3)當地黏土豐富,夯土壘墻,原料來源豐富;當地森林廣布,建房的木材來源充足;當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屋頂傾斜有利于排水;當地氣候暖濕,適宜水稻種植,稻草來源豐富。(答對其中兩個角度)【知識點】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云南;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水流先經過村寨再到梯田。梯田中農業生產可能會使用農藥、化肥等,而村寨在上方,保證了流經村寨的水源較為清潔(或干凈)。塘泥中含有有機廢物、草木灰等,排入梯田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等養分,提高土壤肥力。(2)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能夠調節地表徑流,使得溪流的水量更加穩定,為哈尼梯田提供持續、穩定的灌溉水源,減少旱災;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山坡上的泥土被沖刷到梯田中,減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對梯田的危害;森林可以改善局部氣候,調節區域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自然環境等。(3)當地多山地,黏土豐富,夯土壘墻,原料來源豐富;山區森林資源豐富,能夠提供大量的木材作為構架材料,就地取材;當地降水較多,氣候暖濕,適宜水稻種植,稻草來源豐富。【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60.【答案】(1)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人字形”屋頂利于排水。(2)宋元時期國內經濟繁榮,航海技術先進,海上對外貿易發達;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泉州擁有優良港口,海運便利;泉州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先進。(3)保護修繕古建筑,保留原風貌;調整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商鋪;控制工業污染對古建筑的侵蝕;禁止在著名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物;避免過度旅游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倡導文明旅游,禁止亂涂亂畫等。【知識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氣候類型分布;世界文化遺傳及其保護;自然環境對民居、服飾、飲食、文化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部,我國東南部的氣候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候特征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因此屋頂為人字形,坡度較陡,利于排水。(2)根據材料可知,泉州在宋元時期是各國商旅云集的港口城市,因此可見當時國內經濟繁榮,海上對外貿易發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東臨臺灣海峽,北、西、南均與我國其他城市接壤,因此其地理位置優越;根據材料可知,其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因此其港口優良,海運便利;當地制造的水密隔艙結構,帆船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工藝,因此泉州宋元時期造船工藝較為先進。(3)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地的古建筑被過多的商業化,因此原有的特色和風貌缺失,為保護其古建筑,可以進行修繕,古建筑保留其原有的風貌;由于其過度商業化,可以調整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商鋪;旅游業的發展導致人流量較大,因此應該倡導文明旅游,禁止亂涂亂畫;由于大量建筑商鋪,其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因此可以禁止在文化遺產周圍修建高大的現代化建筑,使其保持原有的風格。【點評】(1)氣候復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兩個主要特征,其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而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2)當地的建筑風格大多是為了適應當地的地形和氣候,例如北方地區的墻體大多厚實防風防寒,南方地區的墻體大多輕薄,通風透氣。(3)傳統聚落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政治文化等信息,因此在城市和鄉村的建設中,要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的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61.【答案】(1)黃色;水稻(2)高腳屋;濕熱(3)船;降水豐富、多河流【知識點】人種及其分布;東南亞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東南亞的濕熱的氣候與豐富的物產【解析】【分析】(1)由題目可知,達雅克人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群島,屬于黃色人種;當地氣候濕熱,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2)達雅克人居住的地區氣候濕熱,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這樣可以更好地散熱防潮濕。(3)早期的時候,達雅克人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最可能是船,因為當地氣候濕熱、降水豐富,河流眾多。【點評】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濕熱,是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近5年全國各地地理中考真題匯編——專題4居民與文化(學生版).docx 近5年全國各地地理中考真題匯編——專題4居民與文化(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