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中市2025年春七年級期末考試地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C B A B A B A C D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B A A B D C A B C二、綜合題(40分)21. (20分)(1)南回歸線(或23.5°S、23°26′S)(2分); 印度(2分); 高原 (2分)(2) 金剛石 (2分);金礦(2分)(金剛石和金礦可換位置)銅礦(2分); 東部(或大分水嶺)(2分)(3)服務(2分)(4)D(2分)(5)澳大利亞作為發達國家,可以在資金支持、貿易優惠、就業與產業合作等方面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眾多的幫助。(2分)22. (20分)(1)溫和(2分); 極晝(2分)(2)高 (2分); 晚(2分)(3)生活角度:應攜帶食物、蔬菜、保暖衣物、取暖設備、護目鏡、醫療用品等。科考角度:科研設備和儀器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4分)(4)太陽能、風能。(4分)(5)低碳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少開私家車;隨手關燈,使用節能電器;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4分)網巴中市2025年春七年級期末考試地理試卷(滿分100分60分鐘完卷)班級:姓名: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填寫清楚。2.所有題在答卷規定的位置作答,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卷和答卷交監考老師。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這樣描述我們的家園一亞洲:“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廣表富北冰洋饒的平原,碧波蕩漾的水鄉,遼闊壯美的草原,浩瀚無垠的沙漠,奔騰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脈,承載和滋潤了多彩的亞洲印度祥文明”。讀“亞洲地形圖”和“亞洲氣候類型分布示則熱帶季風氣侯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網祖帶大陸性氣快國寒帶氣候回地中海氣候 熱帶沙滇氣候遠高原山地氣候密熱帶雨林氣候意圖”,完成1-3小題。亞洲地形圖亞洲氣候類型分布示意圖1.“多彩的亞洲文明”根植于多樣的自然環境。亞洲自然環境多樣性主要表現在(①平原集中分布在中部②地形類型多樣③季風氣候廣泛分布在西部④氣候類型復雜多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亞洲有“奔騰不息的江海”。下列有關亞洲大江大河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全部自西向東注人海洋B.大都由中部流向周邊的海洋C.流程長,最終消失在沙漠D.流程短,水能資源豐富3.“溫暖濕潤的水鄉”和“冰天雪地的極地”都各具魅力。造成甲地和乙地景觀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地勢D.人類活動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旅游資源豐富,并且是世界上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近年來,東南亞成為中國熱門旅游目的地。蘇門答臘島是東南亞的一個大型島嶼,城市屬于熱帶雨林氣候。讀“蘇門答臘村鎮。火山島示意圖”和“蘇門答臘島傳統民了河流沼澤居圖”,完成4-6小題。七年級地理·第1頁(共6頁)CS掃描全能王4.蘇門答臘島的地勢特征為()A.北高南低B.西南高,東北低C.南高北低D.東北高,西南低5.照片中竹樓底層高出地面,屋頂坡度較大,主要原因是(.)A.當地氣候高溫多雨B.當地人喜歡這種建筑風格C.當地氣候炎熱干燥D.當地盛產竹子且氣候寒冷6.東南亞成為中國人出境旅游的首選地,主要優勢條件有(①華人、華僑比重大②與我國山水相連,距離較近③發達國家眾多,經濟和服務水平高④熱帶風光、名勝古跡、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豐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美國農業、工業、高新枝術產業在國際上均居領先地位。讀“美國本土主要農業帶分布圖和硅谷示意圖”,完成7-8小題。●電子工業·高等院校圣弗朗四妮科O(舊金山)太平洋太平洋0。98騎0d88木本山脈盤西哥灣7.美國乳畜帶發展的有利條件是()①氣候濕冷,適合牧草生長②臨近五大湖,水源充足③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消費市場廣闊④高原地形,草原廣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圣弗朗西斯科東南部的“硅谷”,能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的最重要條件是()A.自然資源豐富,原料充足B.傳統制造業發達C.高等院校多,科技力量雄厚D.位于沿海地區,海運便利我國利用海邊灘涂大面積的鹽堿荒地和內陸沙漠,引演水種植水稻實驗成功。這種荒地種植的水稻稱為海水稻。沙特阿拉伯引種我國的海水稻也獲得了成功。讀“中東石油分布圖、“麥地那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完成9-10小題。氣溫/℃降水量毫米407400300地那200100▲石油410月份30r中東石油分布圖麥地那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七年級地理·第2頁(共6頁)CS掃描全能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參考答案.docx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