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昭通市普通高中云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教研聯盟高一年級聯合檢測試卷地理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12345678910111213答案DBDBCDCDABDAA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CBDBABCADDD二、非選擇題(50分)26.(16分)(1)熱量充足,利于咖啡樹全年生長,能提高產量;(2分)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促進光合作用,積累養分;(2分)晝夜溫差大,減少夜間養分消耗,提升咖啡品質。(2分)(2)公司提供技術、資金和銷售渠道;合作社組織農戶標準化種植;實現一體化,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每點2分,任答兩點)(3)種植環節推廣生態種植,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升品質:(2分)加工環節回收利用廢棄物,降污增收:(2分)旅游環節控制游客數量,建設環保設施。(2分)27.(16分)(1)當地黃土分布廣泛,直立性好,為窯洞建造提供了穩定的條件:選址地地形相對平坦,便于挖掘窯洞,降低建設難度:周邊地勢起伏較小,方便村民出行和從事簡單的生產活動。(每點2分,任答兩點)(2)明代可能出現磚石結構的民居。(2分)原因:該地區處于太行山中部西麓,山地多,石材資源豐富;(2分)山坡地形起伏較大,磚石結構比窯洞更能適應復雜地形,且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耐久性。(2分)(3)有利影響:靠近古道便于村落與外界進行物資交換和人員往來:(2分)促進了村落經濟的發展;加強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分)不利影響:對村落生活產生一定干擾,且容易引發一些安全問題。(2分)28.(18分)(1)地面的長波輻射是低層大氣主要的熱量來源:(2分)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大氣增溫;(2分)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輻射越少,氣溫越低,反之。(2分)(2)白天。(2分)(海風)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2分)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2分)(3)大氣運動變化:阻礙空氣垂直運動,大氣變得穩定。(2分)不利影響:空氣不易擴散,加重大氣污染,危害人們健康;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安全;出現在低空時,多霧天氣給飛機起降帶來麻煩。(每點2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高一地理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1頁(共1頁)】秘密★啟用前昭通市普通高中云南師范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教研聯盟高一年級聯合檢測試卷地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蜂業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在斯洛文尼亞得到了發展。斯洛文尼亞的蜂業旅游始于203年本國舉辦的國際養蜂大會。當地養蜂人通過邀請游客參觀蜂場,展示蜜蜂生活環境、養蜂過程及蜂產品生產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時,斯洛文尼亞成立養蜂學會,推動蜂業旅游的發展。據此完成1~3題。1,斯洛文尼亞蜂業旅游能夠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A.養蜂技術先進,蜂產品質量高B.旅游資源豐富,配套設施完善C.靠近歐美客源市場,交通便利D.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特色鮮明2.斯洛文尼亞發展蜂業旅游,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蜂產品產量B.滿足不同游客需求C,擴大蜂業養殖規模D.提升養蜂技術水平3.斯洛文尼亞養蜂學會的主要作用是A.舉辦國際養蜂大會,提升知名度B.培育新型蜂種,提高蜜蜂品質C.組織蜂業旅游活動,增加收人D.普及養蜂知識,培養后備力量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自治區常住人口總量為364.81萬,但人口增長區域差異顯著,人口密度發生改變。西藏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地形、氣候等因素對人口分布影響明顯。圖1為第七次人口普查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圖。據此完成4~6題。阿里地區0.4人Jkm那曲市1.4人Wkm1 .7人km入昌都市⌒72人Vkmi日喀則市拉薩市子林芝市門Z48人Wkm克1.7人km圖1高一地理試卷·第1頁(共8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灌APP4.影響西藏自治區各地區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光照條件B.海拔高度C.土壤肥力D.河流分布5.若只考慮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推測下列地區中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是A.那曲市B阿里地區C.拉薩市D.山南市6.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西藏部分地區人口分布可能發生變化。受此影響,人口可能向A,海拔更高地區遷移,因為氣候更涼爽B.河流源頭地區遷移,因為水源更清潔C.交通干線附近遷移,因為出行更便利D.相對濕潤河谷遷移,因熱量條件改善緬句位于中南半島西部,其古代都城建設與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關。緬旬古代都城經歷了從“近水而不臨江”到“依江而建”的轉變,且頻繁遷都。圖2為緬旬古代都城空間分布圖。據此完成7~9題。伊洛中部河谷平原西部沒海地區底<河流南部沿海地區100km圖27.緬甸古代都城選址向伊洛瓦底江中游集中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濕潤,降水豐富B.地勢平坦,防御便利C.交通樞紐,農業發達D.沿海貿易,經濟繁榮8.緬甸古代都城從“近水而不臨江”到“依江而建”的轉變,主要體現了A.軍事防御戰略的調整B.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C.政治統治中心的遷移D.環境改造能力的提升9.緬甸古代都城的空間形態演化對現代城市規劃的啟示是A.注重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協調發展B.依托政治功能打造城市的核心地標C.完全遵循古代模式以傳承歷史文化D.城市的選址主要考慮地理中心位置高一地理試卷·第2頁(共8頁)CS掃描全能王3億人都在用的掃罐AP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理 2025春期末高一地理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pdf 地理 掃描全能王 2025-07-04 16.27.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