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高中 2024—2025 學年下學期期末聯考高二地理試題本試卷共 6 頁,全卷滿分 100 分,考試用時 75 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 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 3 分,共 45 分)太原市(37°54'N,112°33'E)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在校園的操場豎立一竹竿,通過觀察竹竿影子朝向和長短的變化(見圖),印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小組成員將日出到日落的觀察記錄繪制成圖(見圖),圖中實線表示不同時刻竹竿的朝向和影長。據此完成 1~2 題。1.當竹竿影長最短時,北京時間約( )A.10 時 48 分 B.11 時 30 分 C.12 時 48 分 D.12 時 30 分2.由此推測,該日( )A.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 B.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C.晝短夜長 D.晝長夜短我國某地緯度較高,沙塵暴多發。2022 年 11 月 24 日,某地理小組到該地區進行考察,后來某成員在日記中寫道:“向北翻過前面阻隔的大山,進入大山以北地勢相對平坦的一處地形區,迎風前行 3 千米,風勢漸大,氣溫漸低,遠處天邊出現黃色的移動沙墻,能見度顯著降低。”共 6 頁 第 1頁據此完成 3~4 題。3.該地理小組遇到的大風的形成是由于( )A.暖鋒過境 B.冷鋒過境 C.準靜止鋒過境 D.氣旋過境4.該地沙塵暴多發的自然原因是( )A.暖鋒頻繁,風力大 B.畜牧業發展快 C.氣候干旱,多大風 D.地勢起伏較大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 5~6 題。5.圖示區域( )A.共由三個板塊組成 B.丙島因火山噴發而成C.乙處的生物資源豐富 D.丁為海拔較深的海嶺6.甲—丁之間的地質作用和巖石,可能性較大的正確結論為( )A.丙處沉積巖形成后巖漿侵入 B.砂巖形成時深度比石灰巖大C.變質巖①和②成份相同 D.斷層在丁形成之前形成考古研究發現,從距今6 000 年到距今 2 200多年,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和農牧業擴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兩個主要通道。下圖為“歐亞大陸農牧業擴散路徑示意圖”。據此完成 7~9 題。7.距今 4 000 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為東西方農牧業擴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地廣人稀有利于東西方農牧業擴散 B.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共 6 頁 第 2頁C.與東西方農牧業中心生產條件相似 D.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8.距今 2 200 年以前,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據此可推斷出()A.“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 B.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模式更加多樣C.中亞地區的適農生產區域整體向東移 D.西亞種植業規模超過畜牧業生產規模9.早期農牧文明交融過程中,“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 )A.人口擴散遷移 B.交通工具變化C.文化語言交流 D.聚落規模擴大黃河下游河床由于泥沙淤積,在大堤的束縛下不斷抬高形成地上懸河。某懸河段兩岸農民曾在主河槽兩側自發加建新堤。下圖為該懸河段橫斷面示意圖。據此完成 10~11 題。10.農民在大堤內自發加建新堤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流速,提高河段沖淤能力 B.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經濟收入C.促進泥沙淤積,提高土壤肥力 D.減少水流對黃河大堤的沖刷11.自建堤可能導致該河段( )A.洪水發生頻率增加 B.河道擺動更加頻繁C.大堤沖決風險減小 D.形成新一級的懸河頁巖氣是從頁巖層或泥巖層中開采出來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成分以甲烷為主,川南地區頁巖氣資源豐富。下圖示意該地區深層頁巖氣資源豐度分布(資源豐度指資源的富集和豐富程度)。據此完成 12~13 題。共 6 頁 第 3頁12.結合頁巖埋深和頁巖氣資源豐度考慮,應優先勘探開發的地區是( )A.威遠—綏江 B.瀘縣—瀘州 C.合川—重慶 D.赤水—敘永13.川南地區頁巖氣開發將( )①加大酸雨危害 ②導致大規模地面沉降 ③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④緩解能源供給壓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與夏威夷之間的廣闊太平洋水域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大太平洋垃圾帶”,截至目前其面積已超過 160 萬平方千米。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隨手丟棄的塑料垃圾通過各類方式進入海洋,洋流將它們聚集,最終形成了“大太平洋垃圾帶”。據此完成 14~15 題。14.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帶”的垃圾主要來自( )A.航行于海上的各類船只 B.陸地上的工業生產活動C.陸地上產生的生活垃圾 D.廢棄船只上難以分解的塑料制品15.“大太平洋垃圾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有( )A.危及海洋動物的生命 B.改變洋流流向,污染海洋環境C.嚴重阻礙海上船只航行 D.減少海洋災害的發生頻率二、非選擇題:(共 55 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 18 分)珀斯是一個多風的城市。夏季以微風為主,一天中風向多變,冬季風力強勁,素有澳大利共 6 頁 第 4頁亞“風城”之稱。珀斯方圓 1 300 千米無規模城市,有世界最孤獨城市之稱。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說出 1 月控制珀斯地區的氣壓帶,運用氣壓帶和風帶移動解釋其原因。(6 分)(2)說明珀斯夏季風向日變化明顯的原因。(6 分)(3)分析珀斯冬季風力強勁的原因。(6 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 20 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城市群成為未來城鎮化的主要空間支撐形態。城市群的構建旨在通過區域協作,形成競爭合力。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小城鎮與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現象,被稱為“集聚陰影區”(發展水平滯后區)。有專家提出,小城鎮可以通過借用鄰近大城市因規模大具備的優勢條件來發展自己,這種理論被稱為“借用規模”。下圖示意蘇錫常小城鎮“集聚陰影區”分布。(1)從城市輻射帶動作用角度,推測蘇錫常小城鎮“集聚陰影區”形成的主要原因。(7 分)共 6 頁 第 5頁(2)簡述小城鎮“集聚陰影區”對其帶來的負面效應。(6 分)(3)請為蘇錫常小城鎮消除“集聚陰影區”獻計獻策。(7 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題 17 分)高標準農田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2021 年底國家八部委批復寧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下圖為寧夏 2020—2025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圖。(1)判斷寧夏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中條件最優的區域,并簡述其優勢條件。(9 分)(2)說明寧夏建設綠色農業先行區對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8 分)共 6 頁 第 6頁高二地理試題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每題 3 分,共 45 分)1-5 DCBCC 6-10 ADBAB 11-15 DBDCA二、非選擇題:(共 55 分) 16.(本題 18 分)答案 (1)副熱帶高氣壓帶。帕斯地處南半球中緯度,1 月是該地區夏季,副熱帶高氣壓帶(氣壓 帶風帶)南移控制該地區。(6 分)(2)珀斯西臨海洋,東為陸地(沙漠面積廣);珀斯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大氣水平運動弱;白天,沙漠地區(陸地)升溫快,近地面形成低壓,形成海風;夜晚,沙漠地區降溫快,近地面形成高壓,形成陸風,所以風向多變。(6 分)(3)珀斯地處 30°~40°S 大陸西岸,冬季西風帶北移,受西風帶控制,中緯度南北溫差大,氣壓梯 度力大,風力強勁;西臨印度洋且地勢平坦,摩擦力小,風力大。(6 分)17.(本題 20 分)答案 (1)蘇錫常距離上海市近,上海經濟發展水平高,生活質量、就業環境優,具有巨大吸引力;這種吸引造成蘇錫常城市帶人口、資源等發展要素向上海流動,而對本身周邊小城鎮輻射作用減弱,從而出現發展水平滯后的“集聚陰影區”。(7 分)(2)人口外流嚴重,經濟下滑;加大與區域內周邊城市的差距,阻礙區域一體化發展。(6 分)(3)挖掘自身優勢和競爭優勢,錯位發展;把握政策機遇,加速特色產業崛起;完善交通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中心城市及周邊區域聯系;借用大城市規模優勢,促進發展;政府積極引導,設置多中心發展戰略,加大對“集聚陰影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7 分)18.(本題 17 分)答案 (1)最優區域:北部引黃灌區。(3 分)優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集中成片;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臨近黃河,灌溉水源豐富;傳統灌區,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減輕水旱災害的影響;位于冬季風背風坡,風沙、凍害較少。(6 分)(2)合理高效利用水資源,保障水資源安全;治理風沙、鹽堿等生態問題,保障生態安全(或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保障生態安全);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8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