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鈉及其化合物 練習一、單選題1.在一定溫度下,向飽和NaOH溶液中投入一小塊金屬鈉,充分反應后恢復到原來的溫度,下列敘述合理的是A.NaOH溶液濃度增大,并放出H2B.溶液中NaOH的質量分數不變,有H2放出C.溶液的總質量增大,有H2放出D.溶液的總質量不變,有H2放出2.Na2CO3和NaHCO3是常見的兩種鈉鹽,它們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中。下列有關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小蘇打能中和胃酸,對胃壁不產生強烈刺激或腐蝕作用,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但不適合胃潰瘍病人B.NaHCO3能中和面粉發酵后產生的酸,并且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用于做饅頭C.可以用澄清石灰水來鑒別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D.往Na2CO3飽和溶液中通入CO2氣體,可獲得NaHCO3沉淀3.將一小塊鈉投入到FeCl3的稀溶液中,以下對實驗現象的描述中最恰當的是 ( )A.Na溶解,溶液里有黑色固體析出和無色氣體逸出B.鈉與溶液劇烈反應,溶液里有紅褐色沉淀生成和無色氣體放出C.鈉在溶液的表面上靜靜地消失,溶液里有紅褐色沉淀生成D.鈉迅速消失,溶液里快速地冒出很多的氣泡,同時有白色固體生成4.下列物質中,常用作還原劑的是A. B.Na C. D.稀5.下列關于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敘述正確的是A.都是白色固體 B.都可在呼吸面具中作為氧氣的來源C.與水反應都能生成氫氧化鈉 D.都屬于堿性氧化物6.戰國所著《周禮》中記載沿海古人“煤餅燒蠣房成灰”(“蠣房”即牡蠣殼),并把這種灰稱為“蜃”。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第一步漚浸樹皮脫膠的堿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A.CaO B.NaHCO3 C.NaOH D.Na2CO37.將一小塊金屬鈉進行下列操作,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加到CuSO4溶液中,只能發生一個氧化還原反應B.加到飽和石灰水中,會產生白色沉淀C.加到NaOH溶液中,不會發生化學反應D.加到液態CCl4中,會浮在液面之上8.聯合制堿法中關鍵的一步是把NH4Cl從幾乎飽和的NaHCO3溶液中分離出來,為此根據NaCl和NH4Cl溶解度的差異向混合溶液中通入某種氣體,同時加入磨細的食鹽,可析出不夾帶NaHCO3的NH4Cl。NaCl和NH4Cl共同存在時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以下操作正確的是選項 通入氣體 溫度控制A CO2 30~40℃B CO2 0~10℃C NH3 30~40℃D NH3 0~10℃A.A B.B C.C D.D9.取一小塊鈉,放在燃燒匙里加熱,下列實驗現象中,正確的描述①鈉先熔化②鈉在空氣中燃燒,放出黃色火花③燃燒后得到淺黃色固體④燃燒時火焰為黃色⑤燃燒后得到白色固體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10.下列關于鈉的敘述正確的是A.鈉在自然界中存在游離態 B.鈉是一種灰色的固體C.鈉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D.鈉著火時可以用水撲滅11.科學的實驗方法是探索物質世界的一把金鑰匙,下列實驗方法或操作正確的是( )A.觀察鉀元素焰色反應的操作:先將鉑絲放在稀硫酸中洗滌,然后蘸取固體氯化鉀,置于酒精燈的外焰上進行灼燒,透過藍色鈷玻璃進行觀察B.因為碘易溶于酒精,所以常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C.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如汽油和水,可通過分液方法分離D.用丁達爾效應鑒別 NaCl 溶液和 KCl 溶液12.從下列實驗事實得出的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事實 結論A SiO2既可與NaOH溶液反應又可與HF溶液反應 SiO2為兩性氧化物B 將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產生膠狀沉淀H2SiO3 碳酸酸性比H2SiO3強C 一小塊鈉投入水中,迅速熔成銀白色小球 反應放熱且鈉熔點低D 某溶液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使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 原溶液中含NH4+A.A B.B C.C D.D13.某白色固體混合物由NaCl、KCl、MgSO4、CaCO3中的兩種組成,進行如下實驗:① 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溶液;② 做焰色反應,通過鈷玻璃可觀察到紫色;③ 向溶液中加堿,產生白色沉淀。根據實驗現象可判斷其組成為A.KCl、NaCl B.KCl、MgSO4C.KCl、CaCO3 D.MgSO4、NaCl14.實驗室里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時,下列儀器用品中需要用到的有幾種①試管;②鑷子;③小刀;④濾紙;⑤研缽;⑥燒杯;⑦坩堝;⑧陶土網;⑨玻璃片A.3 B.4 C.5 D.6二、解答題15.某校化學課外小組為了鑒別Na2CO3和NaHCO3兩種白色固體。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實驗,如圖所示:(1)方法Ⅰ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填“能”或“不能”)鑒別Na2CO3和NaHCO3。(2)方法Ⅱ能鑒別Na2CO3和NaHCO3的現象是 。(3)方法Ⅲ、Ⅳ均能鑒別這兩種物質,其中加熱試管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與方法Ⅲ相比,方法Ⅳ的優點是 (填字母)。A.Ⅳ比Ⅲ復雜B.Ⅳ比Ⅲ安全C.Ⅳ比Ⅲ操作簡便D.Ⅳ可以做到用一套裝置同時進行兩個實驗,而Ⅲ不行16.10℃時加熱NaHCO3飽和溶液,測得該溶液的pH隨溫度的升高發生如下變化:溫度(℃) 10 20 30 加熱煮沸后冷卻到50℃pH 8.3 8.4 8.5 8.8甲同學認為,該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隨溫度的升高HCO3-的水解程度增大,故堿性增強,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乙同學認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熱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斷Na2CO3的水解程度 (填“大于”或“小于”)NaHCO3,該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丙同學認為甲、乙的判斷都不充分。丙認為:(1)只要在加熱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產生沉淀,則乙判斷正確。為什么?能不能選用Ba(OH)2溶液? 。(2)將加熱后的溶液冷卻到10 ℃,若溶液的pH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8.3,則 (填“甲”或“乙”)判斷正確。17.化學活動課上,三組學生分別用圖示甲、乙兩裝置,探究“NaHCO3和Na2CO3與稀鹽酸的反應”,按表中的試劑用量,在相同條件下,將兩個氣球中的固體粉末同時倒入試管中(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請回答: (1)各組反應開始時, (甲、乙)裝置中的氣球體積先變大,該裝置中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 。(2)當試管中不再有氣體生成時,三組實驗出現不同現象,試分析原因并填寫下表的空格。試劑用量 實驗現象 (氣球體積變化) 分析原因第①組 0.42gNaHCO3 0.53gNa2CO3 3mL 4mol·L-1鹽酸 甲中氣球與乙中氣球的體積相等 甲、乙鹽酸均過量 n(NaHCO3)= n(Na2CO3) V甲(CO2)= V乙(CO2)第②組 0.3gNaHCO3 0.3gNa2CO3 3mL 4 mol·L-1鹽酸 甲中氣球比乙中氣球的體積大 A:第③組 0.6gNaHCO3 0.6gNa2CO3 3mL 2 mol·L-1鹽酸 甲中氣球比乙中氣球的體積大 B:片刻后,乙中氣球又縮小,甲中氣球的體積基本不變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C:18.能源“非石油化”是戰略目標,發展以CH4、CO2等為原料的“C1化學”成為當今化工生產的必然趨勢。通常天然氣中含有H2S等有毒氣體,用天然氣合成氨的工藝流程如圖所示。(1)合成氨的原料之一為氮氣,該流程中為合成氨提供氮氣的物質是 。(2)①處加入Fe2O3 H2O的目的是 。(3)②處CH4與H2O(g)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CO2、H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4)③處一般加入K2CO3溶液以吸收CO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5)該流程中參與循環的物質是 (填學式)。《2.1鈉及其化合物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C A C D D C題號 11 12 13 14答案 C A B C15.(1)不能(2)加入NaHCO3的裝置反應后氣球更大(3) 2NaHCO3Na2CO3+CO2↑+H2O D16. HCO3-+H2OH2CO3+OH- 大于 2NaHCO3Na2CO3+CO2↑+H2O 若原因是HCO3-水解程度增大,則溶液中幾乎沒有CO32-,所以可用BaCl2溶液檢驗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來推知乙的觀點是否正確,但不能選用Ba(OH)2溶液,因為Ba2++OH-+HCO3-===BaCO3↓+H2O,若用Ba(OH)2溶液檢驗,無論哪種觀點都會有沉淀產生 等于 甲17. 甲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甲、乙中鹽酸均過量,n(NaHCO3)> n(Na2CO3) V甲(CO2)> V乙(CO2) 甲、乙中鹽酸均反應完, V甲(CO2)> V乙(CO2) 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18. 空氣 除去H2S K2CO3+CO2+H2O=2KHCO3 Fe2O3 H2O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