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課—基于經典科學探究)一、實驗裝置二、實驗原理1.利用紙帶計算瞬時速度:以紙帶上某點為中間時刻取一小段位移,用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該點的瞬時速度。2.用v t圖像表示小車的運動情況:以速度v為縱軸、時間t為橫軸建立直角坐標系,用描點法畫出小車的v t圖像,圖線的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 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說明小車的速度隨時間是均勻變化的。一、實驗步驟1.根據實驗裝置圖示,把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木板上放一個可以左右移動的小車,小車一端連接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另一端連接繞過滑輪系有槽碼的細繩。2.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先啟動打點計時器,后放開小車,讓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行小點。隨后,立即關閉電源。3.換上新紙帶,并增減所掛槽碼(或在小車上放置重物),再做兩次實驗。二、數據處理1.測量并記錄數據(1)為了便于測量,舍掉紙帶開頭一些過于密集的點,找一個適當的點當作計時起點(0點),每5個點(相隔0.1 s)取一個計數點進行測量,如圖所示(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四個計時點未畫出)。標明0、1、2、3、…,測量各計數點到0點的距離x1、x2、x3、…,并記錄填入表中。位置編號 0 1 2 3 4 5 6 …t/s 0 0.1 0.2 0.3 0.4 0.5 0.6x/mv/(m·s-1)(2)分別計算出相鄰的兩計數點之間的距離Δx1、Δx2、Δx3、…(3)利用一小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粗略代表瞬時速度計算各計數點的速度,即vn=。例如,圖中計數點4的速度v4=。并將求得的各計數點1、2、3、4、5的瞬時速度,填入表格中標有“v”的一行。(4)同理,計算增減槽碼后兩次實驗的速度,分別填入相應的表格中。2.作出v t圖像分析運動規律(1)在坐標紙上建立直角坐標系,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并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在坐標系中描點。(2)畫一條直線,讓這條直線通過盡可能多的點,不在直線上的點均勻分布在直線的兩側,偏差比較大的點忽略不計,如圖所示。(3)觀察所得到的直線,分析物體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4)根據v t圖像求出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關鍵點反思]1.小車開始釋放的位置在哪里比較好?為什么?2.為了使小車能夠平穩地向前加速運動,有哪些注意事項?3.如果只根據選出的一條紙帶來說明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規律是否妥當?應該怎樣做更好呢?考法(一) 實驗基本操作[例1] (2024·廣東佛山高一月考)在“探究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某同學操作過程中有以下實驗步驟:A.拉住紙帶,將小車移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放開紙帶,再接通電源;B.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并連接好電路;C.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邊吊著適當重的槽碼,放手后看小車能否在木板上做平穩的加速運動;D.斷開電源,取下紙帶;E.把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附有定滑輪的一端伸出桌面;F.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G.換上新紙帶,重復操作兩次。(1)其中有一處錯誤的步驟是________(填步驟前字母),應改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將改正后的步驟按合理的順序補充完整為EB________DG。實驗操作的三點提醒(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2)先接通電源,等打點穩定后,再釋放小車。(3)打點完畢,立即關閉電源。 考法(二) 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例2] 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變電源的頻率為50 Hz,記錄小車運動的一段紙帶如圖甲所示,在紙帶上選取A、B、C、D、E、F六個計數點,相鄰兩計數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1)由紙帶提供的數據求出打下C、E兩點時小車的速度,填入下表:計數點序號 B C D E計數點對應的時刻t/s 0 0.1 0.2 0.3打下計數點時小車的速度v/(m·s-1) 0.25 0.45(2)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在圖乙中作出小車運動的v t 圖像,分析可知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作出的v t圖像可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________ 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數據處理的規范要求(1)處理紙帶時,一定要分清計時點和計數點,明確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T。(2)明確坐標軸的意義并選取合適標度,既要把數據標注在坐標系中,又要勻稱直觀,合理分布,大小適中。(3)如果坐標系中的數據點大致落在一條直線上,作圖線時應使盡可能多的點落在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應均勻分布在直線兩側;如果圖線是曲線,要用平滑的曲線連接各點。 考法(三) 源于經典實驗的創新考查[例3] 某探究小組用自制“滴水計時器”研究小車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線運動。如圖(a)所示,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等時間間隔地滴下小水滴。圖(b)記錄了桌面上連續6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 30 s 滴下46個小水滴。(1)由圖(b)可知,小車在桌面上的運動方向是____________。(2)該小組同學根據圖(b)的數據判斷出小車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滴水計時器滴下如圖(b)中點A處的水滴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m/s2。(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滴水計時器”其工作原理和打點計時器一樣,都是間隔一定時間滴下一滴水(相當于打一個點),求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與分析紙帶的方法完全相同。 1.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運動時只需打出一條紙帶,然后進行數據處理B.為使測量更為嚴謹,應把打下的第一個點作為計時起點C.為了便于測量,應舍掉開頭一些過于密集的點,找一個適當的點作為計時起點D.兩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必須是0.1 s2.小明同學在學習了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DIS實驗)后,設計了一個測物體瞬時速度的實驗,其裝置如圖所示。在小車上固定擋光片,使擋光片的前端與車頭平齊,將光電門傳感器固定在軌道側面,墊高軌道的一端。小明同學將小車從該端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獲得了如下幾組實驗數據。實驗次數 不同的擋光片 通過光電門的時間/s 速度/(m·s-1)第一次 Ⅰ 0.230 44 0.347第二次 Ⅱ 0.174 64 0.344第三次 Ⅲ 0.116 62 0.343第四次 Ⅳ 0.058 50 0.342則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四個擋光片中,擋光片Ⅰ的寬度最小②四個擋光片中,擋光片Ⅳ的寬度最小③四次實驗中,第一次實驗測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④四次實驗中,第四次實驗測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3.某同學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時,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砂桶和砂,B為定滑輪,C為小車,D為紙帶,E為電磁打點計時器,F為電壓8 V的蓄電池,G是開關。(1)請指出實驗裝置中的兩處錯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實驗中得到了一條較為理想的紙帶,并在紙帶上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打點頻率為50 Hz),將這些計數點依次記為A、B、C、D、E、…,如圖乙所示。則紙帶上C點對應的瞬間速度是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2(設小車加速度不變)。4.實驗課上同學們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重物下落過程中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1)注意事項如下:a. 電磁打點計時器應接______V的交流電源;b. 打點計時器的兩個限位孔應在同一條豎直線上;c. 開始時應使重物_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打點計時器處并保持靜止;d. 應先________(填“釋放紙帶”或“接通電源”)。(2)如圖乙所示是某同學在實驗中得到的一條較為理想的紙帶。把開頭幾個模糊不清的點去掉,以較清晰的某一個點作為計數點1,隨后連續的幾個點依次標記為點2、3、4,測量出各點間的距離已標在紙帶上,當電源頻率為50 Hz時,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為__________s。a.打點計時器打出點2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__________m/s,打出點3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__________m/s。b.重物下落過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約為________m/s2。第1節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1.提示: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小車向前移動的位移大、時間長,可以打出更多的點,便于測量數據。2.提示:初始時要把小車的位置擺正,使紙帶與拉繩的方向一致,且不與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邊相摩擦,繩子與長木板平行。應該依次打出三條紙帶,便于選取點跡清晰的紙帶。3.提示:只做一次實驗就下結論偶然性太大。應該增加或減少槽碼,再反復實驗幾次,使實驗的結論更具普適性。[例1] 解析:(1)為了充分利用紙帶,在紙帶上得到更多的數據,實驗時拉住紙帶,將小車移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應先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待打點計時器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因此有一處錯誤的步驟是A。應改正為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2)實驗前應先安裝儀器,后實驗,因此改正后的步驟按合理的順序為:EBCFADG。答案: (1)A 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 (2)CFA[例2] 解析:(1)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0.1 s,一段很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替代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則vC===0.35 m/s,vE===0.55 m/s。(2)作出的v t圖像如圖所示,小車運動的v 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說明小車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3)由(2)中圖線的斜率可求得加速度a==1.0 m/s2。答案:(1)0.35 0.55 (2)見解析圖 見解析 (3)1.0[例3] 解析:(1)小車在阻力作用下,做減速運動,由題圖(b)可知,從右到左相鄰水滴間的距離逐漸減小,所以小車在桌面上由右向左運動。(2)已知滴水計時器滴下46個小水滴用時30 s,所以相鄰水滴間的時間間隔為t= s,滴水計時器滴下點A處的水滴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vA=≈0.19 m/s,同理:可求出滴下左側第2個水滴時,小車的速度為v1≈0.137 m/s,滴下右側第2個水滴時,小車的速度為v2≈0.212 m/s。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a==≈0.038 m/s2。答案:(1)由右向左 (2)0.19 0.0381.選C 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運動時,需要多次測量,打出多條紙帶,進行數據處理,有利于減小誤差,故A錯誤;開始時打在紙帶上的點比較密集,點間距過小,測量誤差較大,故應舍去,找一個適當的點作為計時起點,故B錯誤,C正確;選取計數點,可增加測量距離,減小測量過程所產生的誤差,兩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不一定取0.1 s,故D錯誤。2.選D 通過光電門的時間越短,所測速度越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由于小車每次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故每次到光電門的速度相同,通過光電門的時間越短,說明擋光片的寬度越小,因此②④正確。3.解析:(1)①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8 V的交變電源,實驗中使用了直流電源;②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時,為了保證紙帶上打出清晰而且足夠多的計數點,開始時應讓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該實驗中沒有做到這一點。(2)相鄰兩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5×0.02 s=0.1 s,vC== m/s=0.33 m/s,vD== m/s=0.39 m/s,則加速度a==0.6 m/s2。答案:(1)見解析 (2)0.33 0.64.解析:(1)電磁打點計時器應接在約為8 V的交流電源上;開始時應使重物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并保持靜止;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打點穩定后再釋放紙帶。(2)電磁打點計時器接交流電源,頻率為50 Hz,所以打點周期為0.02 s。打點計時器打出點2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v2==0.385 m/s;打點計時器打出點3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v3==0.575 m/s;重物下落過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約為a==9.5 m/s2。答案:(1)8 靠近 接通電源 (2)0.02 0.385 0.575 9.51 / 7(共52張PPT)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課—基于經典科學探究)第 1 節1實驗準備——原理、器材和裝置2實驗操作——過程、細節和反思3實驗考法——基礎、變通和創新4訓練評價——鞏固、遷移和發展CONTENTS目錄實驗準備——原理、器材和裝置一、實驗裝置二、實驗原理1.利用紙帶計算瞬時速度:以紙帶上某點為中間時刻取一小段位移,用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該點的瞬時速度。2.用v-t圖像表示小車的運動情況:以速度v為縱軸、時間t為橫軸建立直角坐標系,用描點法畫出小車的v-t圖像,圖線的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說明小車的速度隨時間是均勻變化的。實驗操作——過程、細節和反思一、實驗步驟1.根據實驗裝置圖示,把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木板上放一個可以左右移動的小車,小車一端連接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另一端連接繞過滑輪系有槽碼的細繩。2.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先啟動打點計時器,后放開小車,讓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行小點。隨后,立即關閉電源。3.換上新紙帶,并增減所掛槽碼(或在小車上放置重物),再做兩次實驗。二、數據處理1.測量并記錄數據(1)為了便于測量,舍掉紙帶開頭一些過于密集的點,找一個適當的點當作計時起點(0點),每5個點(相隔0.1 s)取一個計數點進行測量,如圖所示(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四個計時點未畫出)。標明0、1、2、3、…,測量各計數點到0點的距離x1、x2、x3、…,并記錄填入表中。位置編號 0 1 2 3 4 5 6 …t/s 0 0.1 0.2 0.3 0.4 0.5 0.6 x/m v/(m·s-1) (2)分別計算出相鄰的兩計數點之間的距離Δx1、Δx2、Δx3、…2.作出v-t圖像分析運動規律(1)在坐標紙上建立直角坐標系,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并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在坐標系中描點。(2)畫一條直線,讓這條直線通過盡可能多的點,不在直線上的點均勻分布在直線的兩側,偏差比較大的點忽略不計,如圖所示。1.小車開始釋放的位置在哪里比較好?為什么?提示: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小車向前移動的位移大、時間長,可以打出更多的點,便于測量數據。關鍵點反思2.為了使小車能夠平穩地向前加速運動,有哪些注意事項?提示:初始時要把小車的位置擺正,使紙帶與拉繩的方向一致,且不與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邊相摩擦,繩子與長木板平行。應該依次打出三條紙帶,便于選取點跡清晰的紙帶。3.如果只根據選出的一條紙帶來說明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規律是否妥當?應該怎樣做更好呢?提示:只做一次實驗就下結論偶然性太大。應該增加或減少槽碼,再反復實驗幾次,使實驗的結論更具普適性。實驗考法——基礎、變通和創新考法(一) 實驗基本操作[例1] (2024·廣東佛山高一月考)在“探究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某同學操作過程中有以下實驗步驟:A.拉住紙帶,將小車移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先放開紙帶,再接通電源;B.將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并連接好電路;C.把一條細繩拴在小車上,細繩跨過定滑輪,下邊吊著適當重的槽碼,放手后看小車能否在木板上做平穩的加速運動;D.斷開電源,取下紙帶;E.把一端附有定滑輪的長木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附有定滑輪的一端伸出桌面;F.將紙帶固定在小車尾部,并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G.換上新紙帶,重復操作兩次。(1)其中有一處錯誤的步驟是________(填步驟前字母),應改正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為了充分利用紙帶,在紙帶上得到更多的數據,實驗時拉住紙帶,將小車移至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應先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待打點計時器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因此有一處錯誤的步驟是A。應改正為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A 先接通電源,待打點穩定后再放開紙帶(2)將改正后的步驟按合理的順序補充完整為EB________DG。[解析] 實驗前應先安裝儀器,后實驗,因此改正后的步驟按合理的順序為:EBCFADG。CFA[微點撥]實驗操作的三點提醒(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2)先接通電源,等打點穩定后,再釋放小車。(3)打點完畢,立即關閉電源。 考法(二) 數據處理和誤差分析[例2] 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變電源的頻率為50 Hz,記錄小車運動的一段紙帶如圖甲所示,在紙帶上選取A、B、C、D、E、F六個計數點,相鄰兩計數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1)由紙帶提供的數據求出打下C、E兩點時小車的速度,填入下表:計數點序號 B C D E計數點對應的時刻t/s 0 0.1 0.2 0.3打下計數點時小車的速度v/(m·s-1) 0.25 0.45 0.35 0.55(2)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在圖乙中作出小車運動的v-t 圖像,分析可知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作出的v-t圖像如圖所示,小車運動的v-t圖像是一條傾斜的直線,說明小車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3)根據作出的v-t圖像可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______ 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1.0[微點撥]數據處理的規范要求(1)處理紙帶時,一定要分清計時點和計數點,明確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T。(2)明確坐標軸的意義并選取合適標度,既要把數據標注在坐標系中,又要勻稱直觀,合理分布,大小適中。(3)如果坐標系中的數據點大致落在一條直線上,作圖線時應使盡可能多的點落在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應均勻分布在直線兩側;如果圖線是曲線,要用平滑的曲線連接各點。 考法(三) 源于經典實驗的創新考查[例3] 某探究小組用自制“滴水計時器”研究小車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線運動。如圖(a)所示,將該計時器固定在小車旁,用手輕推一下小車,在小車運動過程中滴水計時器等時間間隔地滴下小水滴。圖(b)記錄了桌面上連續6個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計時器每 30 s 滴下46個小水滴。(1)由圖(b)可知,小車在桌面上的運動方向是__________。[解析] (1)小車在阻力作用下,做減速運動,由題圖(b)可知,從右到左相鄰水滴間的距離逐漸減小,所以小車在桌面上由右向左運動。由右向左(2)該小組同學根據圖(b)的數據判斷出小車的速度隨時間均勻變化。滴水計時器滴下如圖(b)中點A處的水滴時,小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m/s2。(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0.19 0.038[創新分析]“滴水計時器”其工作原理和打點計時器一樣,都是間隔一定時間滴下一滴水(相當于打一個點),求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與分析紙帶的方法完全相同。 訓練評價——鞏固、遷移和發展1.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運動時只需打出一條紙帶,然后進行數據處理B.為使測量更為嚴謹,應把打下的第一個點作為計時起點C.為了便于測量,應舍掉開頭一些過于密集的點,找一個適當的點作為計時起點D.兩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必須是0.1 s√解析:小車在槽碼的牽引下運動時,需要多次測量,打出多條紙帶,進行數據處理,有利于減小誤差,故A錯誤;開始時打在紙帶上的點比較密集,點間距過小,測量誤差較大,故應舍去,找一個適當的點作為計時起點,故B錯誤,C正確;選取計數點,可增加測量距離,減小測量過程所產生的誤差,兩相鄰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不一定取0.1 s,故D錯誤。2.小明同學在學習了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DIS實驗)后,設計了一個測物體瞬時速度的實驗,其裝置如圖所示。在小車上固定擋光片,使擋光片的前端與車頭平齊,將光電門傳感器固定在軌道側面,墊高軌道的一端。小明同學將小車從該端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獲得了如下幾組實驗數據。實驗次數 不同的擋光片 通過光電門的時間/s 速度/(m·s-1)第一次 Ⅰ 0.230 44 0.347第二次 Ⅱ 0.174 64 0.344第三次 Ⅲ 0.116 62 0.343第四次 Ⅳ 0.058 50 0.342則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①四個擋光片中,擋光片Ⅰ的寬度最小②四個擋光片中,擋光片Ⅳ的寬度最小③四次實驗中,第一次實驗測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④四次實驗中,第四次實驗測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通過光電門的時間越短,所測速度越接近小車車頭到達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由于小車每次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故每次到光電門的速度相同,通過光電門的時間越短,說明擋光片的寬度越小,因此②④正確。√3.某同學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時,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砂桶和砂,B為定滑輪,C為小車,D為紙帶,E為電磁打點計時器,F為電壓8 V的蓄電池,G是開關。(1)請指出實驗裝置中的兩處錯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8 V的交變電源,實驗中使用了直流電源;②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時,為了保證紙帶上打出清晰而且足夠多的計數點,開始時應讓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該實驗中沒有做到這一點。(2)實驗中得到了一條較為理想的紙帶,并在紙帶上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打點頻率為50 Hz),將這些計數點依次記為A、B、C、D、E、…,如圖乙所示。則紙帶上C點對應的瞬間速度是_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_____m/s2(設小車加速度不變)。0.33 0.64.實驗課上同學們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重物下落過程中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1)注意事項如下:A. 電磁打點計時器應接_____V的交流電源;B. 打點計時器的兩個限位孔應在同一條豎直線上;8 C. 開始時應使重物________(填“靠近”或“遠離”)打點計時器處并保持靜止;D. 應先_________(填“釋放紙帶”或“接通電源”)。解析:(1)電磁打點計時器應接在約為8 V的交流電源上;開始時應使重物靠近打點計時器處并保持靜止;實驗時,應先接通電源,打點穩定后再釋放紙帶。靠近 接通電源(2)如圖乙所示是某同學在實驗中得到的一條較為理想的紙帶。把開頭幾個模糊不清的點去掉,以較清晰的某一個點作為計數點1,隨后連續的幾個點依次標記為點2、3、4,測量出各點間的距離已標在紙帶上,當電源頻率為50 Hz時,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為_______s。0.02 a.打點計時器打出點2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________m/s,打出點3時重物的瞬時速度為__________m/s。b.重物下落過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約為____m/s2。0.385 0.575 9.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節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doc 第1節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