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 化學試卷一、單選題1.化學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雷雨天氣有助于空氣中的轉化為可供植物吸收的B.酸雨小于5.6,造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等C.燃煤時加入適量石灰石,可減少廢氣中的量D.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使用有利于減少光化學煙霧的產生2.下列化學反應前后,體系的能量變化與下圖不符的是A.2Na + 2H2O=2NaOH + H2↑ B.2Al + Fe2O32Fe + Al2O3C.C3H8 + 5O23CO2 + 4H2O D.C + H2O(g)CO+H23.下列有關無機非金屬材料說法中正確的是A.高純度的硅單質廣泛用于制作光導纖維,光導纖維遇堿會“斷路”B.電腦芯片的主要成分和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相同C.陶瓷屬于硅酸鹽材料,耐酸堿腐蝕,但是不能用來盛裝氫氟酸D.是富勒烯的代表物,和同屬碳元素的同位素4.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標準狀況下,和充分反應后的氣體中含有的分子數為B.和充分反應轉移電子數為C.常溫下,將鋁片投入足量的濃硝酸中,鋁失去的電子數為D.標準狀況下,與足量的反應,生成的分子數為5.下列對應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A.向氧化亞鐵固體中滴加少量稀硝酸:B.用過量氨水吸收尾氣:C.將少量溴水滴入過量溶液中:D.實驗室用氯化銨和消石灰制氨氣:6.和存在平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在測定的相對分子質量時,適宜的條件為高溫、低壓B.平衡混合氣體中含N原子的物質的量小于C.恒容升溫,平衡逆向移動導致氣體顏色變淺D.恒溫時,向恒容反應容器中充入稀有氣體,反應速率減慢7.下列實驗裝置正確且能夠達成相應實驗目的的是A.制備并收集 B.收集C.探究濃硫酸的吸水性 D.干燥A.A B.B C.C D.D8.下列實驗操作、現象及解釋或結論都正確且有因果關系的是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解釋或結論A 工業上用與焦炭在高溫條件制備粗硅 生成氣體,得到黑色固體粗硅 非金屬性:B 向久置的溶液中加入足量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硝酸 先出現白色沉淀,后沉淀不溶解 久置的全部被氧化C 向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和的溶液,再分別通入足量,記錄溶液褪色所需的時間 溶液褪色所需時間更短 其他條件相同時,增大反應物濃度,化學反應速率加快D 往燒杯中加入約研細的晶體和晶體,并將燒杯放在滴有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迅速攪拌 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生成,燒杯底部結冰,與玻璃片粘在一起 吸熱反應不一定要加熱才能進行A.A B.B C.C D.D9.為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及泥沙等雜質,某同學設計了一種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流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第①步操作A是溶解,第⑦步操作C是過濾B.第③步作用是除掉Ca2+C.第⑥步不可以調至第④步和第⑤步之間D.第①⑤⑦步操作都用到漏斗10.下列關于各圖像的解釋或得出的結論錯誤的是A.由甲圖可知,反應在時刻可能改變了壓強或使用了催化劑B.由乙圖可知,反應在m點可能達到了平衡狀態C.由丙圖可知,A點:v(正)(逆)D.由丁圖可知,交點A表示反應一定處于平衡狀態,此時v(正)(逆)11.某小組同學探究濃硫酸的性質,向試管①②中加入等量的98%的濃硫酸,實驗如下。實驗1 實驗2 實驗3裝置現象 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把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靠近試管口,產生白煙 溶液變黃;把濕潤的品紅試紙靠近試管口,試紙褪色 溶液變深棕色(經檢驗溶液含單質碘)下列對實驗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實驗1中白煙是 B.根據實驗1和實驗2判斷還原性:C.根據實驗3判斷還原性: D.可用濃干燥氣體,但不能干燥氣體12.由重晶石礦(主要成分是BaSO4,還含有SiO2等雜質)可制得氯化鋇晶體,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流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浸取過濾操作中得到的濾渣主要成分為SiO2B.“高溫焙燒”和“結晶”兩處操作均需用到蒸發皿C.在“高溫焙燒”焦炭和BaSO4的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D.為提高產品產率,結晶得到的氯化鋇晶體常用乙醇進行洗滌13.,在密閉容器中投入一定量A、B發生反應:。時反應達到平衡,生成C的物質的量為,反應過程中A、B的物質的量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前內,A的平均反應速率為B.前內,A和B反應放出的熱量為C.化學計量數之比D.內,A的轉化率為37.5%14.用黑磷替代石墨,制成的鋰離子電池(結構如圖),有望解決電動車的續航、充電、耐用三大瓶頸難題,讓新能源汽車得到更大的實用性發展。下列說法錯誤的是電池反應式:A.放電時,B極電勢低于A極電勢B.放電時,正極電極反應式:C.放電時,當電路中轉移電子時,理論上黑磷質量增加D.充電時,A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15.將9 g銅和鐵的混合物投入到100 mL稀硝酸中,充分反應后得到標準狀況下1.12 L NO,剩余4.8 g金屬;繼續加入100 mL等濃度的稀硝酸,金屬完全溶解,又得到標準狀況下1.12 L NO。若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變紅,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混合物中銅和鐵各0.075 molB.稀硝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5 mol·L-1C.第一次剩余4.8 g金屬為銅和鐵D.再加入上述100 mL稀硝酸,又得到標準狀況下1.12 L NO二、解答題16.硫酸是重要化工原料,工業生產制取硫酸的原理示意圖如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電子式是 ;過程“Ⅰ”中為提高反應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種即可)。(2)過程“Ⅱ”中,氣體經過催化劑層時,溫度迅速升高到,其原因是 。(3)過程“Ⅲ”的吸收率與所用硫酸的濃度、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分析,最適合的濃度和溫度分別是 。(4)制取硫酸過程中還產生的氣體污染環境,需要加以治理。可用作脫除氣體的脫硫劑。脫硫和再生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①寫出“脫硫”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再生時需控制通入的濃度和溫度。條件下,氧氣濃度較大時,會出現脫硫劑再生時質量增大,且所得再生脫硫劑脫硫效果差,原因是 。(5)以如圖所示裝置模擬生產硫酸。負極電極反應為 。當正極消耗時,有 的通過質子交換膜。17.硅單質可作為硅半導體材料。三氯甲硅烷還原法是當前制備高純硅的主要方法,生產過程如圖:(1)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是 (填“酸性”“堿性”“兩性”)氧化物。氫氟酸與反應生成二元強酸,離子方程式為 。(2)整個制備過程必須嚴格控制無水無氧。遇水劇烈反應生成和一種氣體單質,寫出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在制備高純硅的過程中若混入,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3)為氮源催化氧化制備,反應原理分三步進行。第Ⅰ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室溫時,在容積為的試管中充滿氣體,然后倒置在水中發生反應Ⅲ,直到管內液面不再上升時為止;再通入,則管內液面又繼續上升,測得試管內最后剩余氣體為,且該氣體不支持燃燒。則a、b、c的等量關系是 。(4)某分子篩類催化劑(交換沸石)催化脫除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按如圖反應機理,脫除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18.由于性質很不活潑,直到1909年德國化學家經過反復實驗研究后發現在,和鋨為催化劑的條件下合成氨反應可以進行,使合成氨具有了工業化生產的可能。(1)已知的燃燒熱分別為、,寫出合成氨的熱化學反應方程式 。(2)鋨催化的過程為:先吸附到鋨表面,吸附后的分子才能發生反應生成,然后脫附得到產物。定義為催化劑的表面覆蓋率,隨壓強的變化如圖所示。值越大,催化效果越好。合成氮條件需要控制在的原因是 。(3)在,體積為的密閉恒容容器中,對于合成氨反應,初始投料為、為為,則以下哪些條件可以判斷反應達到平衡 (填序號)。①的體積分數不變 ②的物質的量分數不變③氣體總壓不變 ④體系密度不變(4)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在某催化劑表面上發生氨分解反應:,測得不同起始濃度和催化劑表面積下氨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所示。序號 0 20 40 60 80A a 2.40 2.00 1.60 1.20 0.80B a 1.20 0.80 0.40 xC 2.40 1.60 0.80 0.40 0.40①此實驗結果說明,相同條件下,增加氨氣濃度反應速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反應速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②實驗A, 。③實驗B,時處于平衡狀態,x 0.4(填“>”、“<”或“=”)。19.某實驗小組進行的有關探究活動。Ⅰ.久置樣品純度的測定①按照上圖(夾持裝置已略)組裝好裝置,稱量樣品加入抽濾瓶,組裝好裝置;②調節儲液瓶與量氣管的相對高度,讓兩邊液面在同一水平線上,讀數體積為;③打開恒壓滴液漏斗下端的活塞,加入過量的稀硫酸,使其充分反應;④調節儲液瓶與量氣管的相對高度,讓兩邊液面在同一水平線上,讀數體積為。(1)進行實驗前需進行的操作是 。(2)為了抑制氣體在儲液瓶中液體的溶解,儲液瓶中應盛裝的液體試劑是 。(3)已知該實驗條件下氣體摩爾體積為,則純度為 %(用含的式子表達,已知讀數)。Ⅱ.探究溶液與溶液反應將溶液與溶液混合,立即生成橙黃色沉淀,后沉淀顏色變淺并伴有少量白色沉淀產生,振蕩沉淀全部變為白色。查閱資料:i橙黃色沉淀為;橙黃色沉淀轉化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成難溶的沉淀,使有助于提高的氧化性;ii原電池裝置中物質氧化性與還原性強弱差異越大,電壓越大。(4)橙黃色沉淀與全部轉化為的離子方程式為 。(5)設計如下圖實驗裝置,驗證生成難溶的沉淀,使有助于提高的氧化性。試劑a 試劑b 電壓表讀數溶液 溶液溶液 X則X為 , (填“>”、“<”或“=”)。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B A A C D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B C A16.(1) 粉碎礦石或攪拌(2)二氧化硫和氧氣的反應為放熱反應(3)98.3%和60℃(4) 氧氣將FeS 氧化成,或者氧化成失去了脫硫作用(5) SO2+2H2O-2e-=SO+4H+ 0.217.(1) 酸性(2) 3SiHCl3+3H2O═H2SiO3+H2↑+3HCl 可能引起爆炸(3)(4)18.(1);(2)壓強太小,則小,催化效果差,且產率太小;壓強太大,對設備要求高,成本高且不安全(3)①③(4) 不變 增大 1.00×10-5 <19.(1)檢查裝置氣密性(2)飽和NaHSO3溶液(3)(4)(5) 0.2mol/L的CuSO4溶液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