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6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和反應機理--2023—2025年新課標全國卷高考化學分類匯編(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6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和反應機理--2023—2025年新課標全國卷高考化學分類匯編(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化學
專題06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和反應機理
考點1 焓變與反應熱
1.(2024·廣東·高考真題)對反應(I為中間產物),相同條件下:①加入催化劑,反應達到平衡所需時間大幅縮短;②提高反應溫度,增大,減小。基于以上事實,可能的反應歷程示意圖(——為無催化劑,------為有催化劑)為
A. B.C. D.
【答案】A
【詳解】提高反應溫度,增大,說明反應的平衡逆向移動,即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減小,說明S生成中間產物I的反應平衡正向移動,屬于吸熱反應,由此可排除C、D選項,加入催化劑,反應達到平衡所需時間大幅縮短,即反應的決速步驟的活化能下降,使得反應速率大幅加快,活化能大的步驟為決速步驟,符合條件的反應歷程示意圖為A,故A正確,故選A。
2.(2023·廣東·高考真題)催化劑Ⅰ和Ⅱ均能催化反應。反應歷程(下圖)中,M為中間產物。其它條件相同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
B.反應達平衡時,升高溫度,R的濃度增大
C.使用Ⅱ時,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
D.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
【答案】C
【詳解】A.由圖可知兩種催化劑均出現四個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A正確;
B.由圖可知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達平衡時,升高溫度平衡向左移動,R的濃度增大,B正確;
C.由圖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時反應速率更快,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C錯誤;
D.由圖可知在前兩個歷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較低反應速率較快,后兩個歷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較高反應速率較慢,所以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D正確;
故選C。
3.(2025·重慶·高考真題)是一種常見燃料,可以用于火箭助推器。已知:



則 為
A. B. C. D.
【答案】B
【詳解】根據目標方程式與原方程式的特點可知,將原方程式進行(①-3×②+③)變換,可得目標方程式,所以ΔH應為,故選B。
4.(2025·北京·高考真題)為理解離子化合物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可設想固體溶于水的過程分兩步實現,示意圖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固體溶解是吸熱過程
B.根據蓋斯定律可知:
C.根據各微粒的狀態,可判斷,
D.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與固體和溶液中微粒間作用力的強弱有關
【答案】C
【分析】由圖可知,固體溶于水的過程分兩步實現,第一步為NaCl固體變為Na+和Cl-,此過程離子鍵發生斷裂,為吸熱過程;第二步為Na+和Cl-與水結合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的過程,此過程為成鍵過程,為放熱過程。
【詳解】A.由圖可知,固體溶解過程的焓變為,為吸熱過程,A正確;
B.由圖可知,固體溶于水的過程分兩步實現,由蓋斯定律可知,即,B正確;
C.由分析可知,第一步為NaCl固體變為Na+和Cl-,此過程離子鍵發生斷裂,為吸熱過程,a>0;第二步為Na+和Cl-與水結合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的過程,此過程為成鍵過程,為放熱過程,b<0,C錯誤;
D.由分析可知,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卻決于固體斷鍵吸收的熱量及Na+和Cl-水合過程放出的熱量有關,即與固體和溶液中微粒間作用力的強弱有關,D正確;
故選C。
5.(2024·重慶·高考真題)二氧化碳甲烷重整是資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的主要熱化學方程式有:



已知鍵能為,鍵能為,鍵能為,則中的碳氧鍵鍵能(單位:)為
A. B. C. D.
【答案】B
【詳解】根據蓋斯定律反應①+②-③可得反應:,該反應,根據反應物鍵能和-生成物鍵能和可得:4c+2b-3a-中的碳氧鍵鍵能=,中的碳氧鍵鍵能=(),故B正確。
6.(1) (2025·廣東·高考真題)鈦單質及其化合物在航空、航天、催化等領域應用廣泛。以為原料可制備。將與10.0molTi放入容積為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反應體系存在下列過程。
編號 過程
(a)
(b)
(c)
(d)
① kJ/mol。
(2)(2025·湖北·高考真題)粉末可在較低溫度下還原。回答下列問題:
已知一定溫度下:
則的 (用m和n表示)。
(3)(2024·廣西·高考真題)二氯亞砜()是重要的液態化工原料。回答下列問題:
合成前先制備。有關轉化關系為:
則的 。
(4)(2025·山東·高考真題)利用循環再生可將燃煤尾氣中的轉化生產單質硫,涉及的主要反應如下:
Ⅰ.
Ⅱ.
Ⅲ.
反應的焓變 (用含的代數式表示)。
【答案】(1)(2)(3)-50(4)ΔH1+ΔH2
【詳解】(1)將反應c-2×反應b可得,則;
(2)①


×①+×②得到反應③,根據蓋斯定律可知=×+×=;
(3)由蓋斯定律可知,的焓變為,則的;
(4)依據蓋斯定律Ⅰ+Ⅱ即得到反應的焓變為ΔH1+ΔH2。
考點二 反應機理
1.(2025·湖南·高考真題)環氧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以鈦摻雜沸石為催化劑,由丙烯()為原料生產環氧丙烷()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過程中Ⅱ是催化劑
B.過程中有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C.過程中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
D.丙烯與雙氧水反應生成環氧丙烷的原子利用率為100%
B【詳解】A.根據反應原理,Ⅰ先消耗再生成,是整個歷程的催化劑,Ⅱ先生成,再消耗,是中間產物,A錯誤;
B.過程中存在中O-O非極性鍵的斷裂,以及中非極性鍵的形成;還存在極性鍵的斷裂,以及極性鍵的形成,B正確;
C.過程中Ti的化學鍵()始終是4個,配位鍵不會改變Ti的化合價,故元素的化合價不變,C錯誤;
D.反應生成了,且存在的分解反應,原子利用率小于100%,D錯誤;
故選B。
2.(2025·河北·高考真題)氮化鎵(GaN)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于光電信息材料等領域,可利用反應制備。反應歷程(TS代表過渡態)如下: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ⅰ是吸熱過程
B.反應ⅱ中脫去步驟的活化能為2.69eV
C.反應ⅲ包含2個基元反應
D.總反應的速控步包含在反應ⅱ中
D【詳解】A.觀察歷程圖可知,反應ⅰ中的相對能量為0,經TS1、TS2、TS3完成反應,生成和,此時的相對能量為0.05eV,因此體系能量在反應中增加,則該反應為吸熱過程,A正確;
B.反應ⅱ中因脫去步驟需要經過TS5,則活化能為0.70eV與TS5的相對能量差,即3.39eV-0.70eV=2.69eV,B正確;
C.反應ⅲ從生成經歷過渡態TS6、TS7,說明該反應分兩步進行,包含2個基元反應,C正確;
D.整反應歷程中,活化能最高的步驟是反應ⅲ中的TS7對應得反應步驟(活化能為3.07eV),所以總反應的速控步包含在反應ⅲ中,D錯誤;
故選D。
3.(2025·黑吉遼蒙卷·高考真題)一定條件下,“”4種原料按固定流速不斷注入連續流動反應器中,體系pH-t振蕩圖像及涉及反應如下。其中AB段發生反應①~④,①②為快速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原料中不影響振幅和周期
B.反應④:
C.反應①~④中,對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D.利用pH響應變色材料,可將pH振蕩可視化
A【詳解】A.根據圖像可知氫離子濃度影響振幅大小,A錯誤;
B.反應④中亞硫酸被氧化,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正確;
C.由于①②為快速反應,而溴酸根離子直接氧化的是亞硫酸,所以反應①~④中,對的氧化起催化作用,C正確;
D.根據題干信息和圖像可知利用pH響應變色材料,可將pH振蕩可視化,D正確;
答案選A。
4.(2025·河南·高考真題)在負載的催化劑作用下,可在室溫下高效轉化為,其可能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的原子利用率為
B.每消耗可生成
C.反應過程中,和的化合價均發生變化
D.若以為原料,用吸收產物可得到
B【分析】由反應歷程可知,總反應為,據此解答。
【詳解】A.該反應為化合反應,原子利用率為100%,A正確;
B.由分析可知,每消耗可生成,B錯誤;
C.由反應歷程可知,催化劑有連接4個S原子和2個S原子的,這兩種類型的原子成鍵數目均會發生改變,所以和的化合價均發生變化,C正確;
D.若以為原料,有反應歷程可知,會生成,用吸收產物時,其存在電離平衡:,結合水電離出的可得到,D正確;
故選B。
5.(2025·河南·高考真題)在催化劑a或催化劑b作用下,丙烷發生脫氫反應制備丙烯,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反應進程中的相對能量變化如圖所示(*表示吸附態,中部分進程已省略)。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總反應是放熱反應
B.兩種不同催化劑作用下總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不同
C.和催化劑b相比,丙烷被催化劑a吸附得到的吸附態更穩定
D.①轉化為②的進程中,決速步驟為
C【詳解】A.由圖可知,生成物能量高,總反應為吸熱反應,A錯誤;
B.平衡常數只和溫度有關,與催化劑無關,B錯誤;
C.由圖可知,丙烷被催化劑a吸附后能量更低,則被催化劑a吸附后得到的吸附態更穩定, C正確;
D.活化能高的反應速率慢,是反應的決速步驟,故決速步驟為*CH3CHCH3→*CH3CHCH2+*H或*CH3CHCH3+*H→*CH3CHCH2+2*H,D錯誤;
故選C。
6.(2025·廣東·高考真題)某理論研究認為:燃料電池(圖b)的電極Ⅰ和Ⅱ上所發生反應的催化機理示意圖分別如圖a和圖c,其中獲得第一個電子的過程最慢。由此可知,理論上
A.負極反應的催化劑是ⅰ
B.圖a中,ⅰ到ⅱ過程的活化能一定最低
C.電池工作過程中,負極室的溶液質量保持不變
D.相同時間內,電極Ⅰ和電極Ⅱ上的催化循環完成次數相同
C【分析】該燃料電池為氫氧燃料電池,由圖可知該原電池的電解質溶液為酸性,氫氣發生氧化反應,做負極,電極方程式為:;氧氣發生還原反應,做正極,電極方程式為:。
【詳解】A.由分析可知,氧氣發生還原反應,做正極,正極反應的催化劑是ⅰ,A錯誤;
B.圖a中,ⅰ到ⅱ過程為獲得第一個電子的過程,根據題中信息,獲得第一個電子的過程最慢,則ⅰ到ⅱ過程的活化能一定最高,B錯誤;
C.氫氣發生氧化反應,做負極,電極方程式為:,同時,反應負極每失去1個電子,就會有一個H+通過質子交換膜進入正極室,故電池工作過程中,負極室的溶液質量保持不變,C正確;
D.由圖a、c可知,氧氣催化循環一次需要轉移4個電子,氫氣催化循環一次需要轉移2個電子,相同時間內,電極Ⅰ和電極Ⅱ上的催化循環完成次數不相同,D錯誤;
故選C。
7.(2025·浙江·高考真題)化合物A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為酚E及少量副產物,該反應的主要途徑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7種
C.步驟Ⅲ,苯基遷移能力強于甲基 D.化合物E可發生氧化、加成和取代反應
B【詳解】A.由圖可知H+參與了反應,反應前后不變,因此H+是反應的催化劑,A正確;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6種,分別是:、、、、、,B錯誤;
C.步驟III可知C轉化到D,苯基發生了遷移,甲基沒有遷移,說明苯基的遷移能力強于甲基,C正確;
D.化合物E中有酚羥基可以發生氧化反應,苯環可以發生加成反應和取代反應,D正確;
答案選B。
8.(2024·貴州·高考真題)AgCN與可發生取代反應,反應過程中的C原子和N原子均可進攻,分別生成腈和異腈兩種產物。通過量子化學計算得到的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如圖(TS為過渡態,Ⅰ、Ⅱ為后續物)。
由圖示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生成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B.過渡態TS1是由的C原子進攻的而形成的
C.Ⅰ中“”之間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間的作用力弱
D.生成放熱更多,低溫時是主要產物
D【詳解】A.由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圖可知,兩種路徑生成的產物的總能量均低于反應物,故從生成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A項正確;
B.與Br原子相連的C原子為,由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圖可知,過渡態TS1是由CN-的C原子進攻的,形成碳碳鍵,B項正確;
C.由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圖可知,后續物Ⅰ、Ⅱ轉化為產物,分別斷開的是和,且后者吸收更多的能量,故Ⅰ中“”之間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間的作用力弱,C項正確;
D.由于生成所需要的活化能高,反應速率慢,故低溫時更容易生成,為主要產物,D項錯誤;
故選D。
考點一 焓變與反應熱
1.(2025·甘肅金昌·三模)乙酸制氫過程發生的反應為Ⅰ.CH3COOH(g)2CO(g)+2H2(g);Ⅱ.CH3COOH(g)CH4(g)+CO2(g),能量變化如圖所示。某溫度下,在管式反應器中發生上述反應,物料在一端連續加入,在管中反應后從另一端流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Ⅰ是吸熱反應,反應Ⅱ是放熱反應
B.反應Ⅱ的活化能小,反應速率大
C.使用催化劑不能提高H2的產率
D.適當升高溫度可提高H2的產率
C【詳解】A.由圖可知,反應Ⅰ是吸熱反應,反應Ⅱ是放熱反應,A項正確;
B.反應Ⅱ的活化能小,因此其反應速率大,B項正確;
C.由題意可知,物質是在反應器中流動的,因此在所給條件下不一定能達到平衡,如果未達到平衡,則選擇有利于反應Ⅰ的催化劑可增大反應Ⅰ的速率,提高H2的產率,C項錯誤;
D.反應Ⅰ的活化能大,反應速率受溫度的影響更大,溫度升高,反應Ⅰ的速率增大得更快,H2的產率越高,D項正確。
故選C。
2.(2025·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二模)氰酸()與異氰酸()互為同分異構體,可發生異構化反應,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異氰酸的穩定性弱于氰酸B.異構化過程中碳氮之間的化學鍵發生了變化
C.氰酸的總鍵能大于異氰酸的總鍵能 D.升高溫度,有利于異構化反應的正向進行
B【分析】圖像縱坐標是能量,物質能量越高,穩定性越差。橫坐標是反應進程。由圖可知反應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說明反應放熱()。反應經過中間體M1→過渡態Ts→中間體M2,體現“分步反應”的能量變化。
【詳解】A.能量越低越穩定。異氰酸能量更低更穩定,故A錯;
B.結構:(碳氮為三鍵 ),結構:(碳氮為雙鍵);異構化時碳氮之間的化學鍵由三鍵變為了雙鍵,故B正確;
C.氰酸(HOCN)轉化為異氰酸(HNCO)時,反應放熱,所以氰酸的總鍵能小于異氰酸的總鍵能,故C錯誤;
D.正反應放熱,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升溫使平衡逆向移動,不利于正向進行,故D錯誤;
故選B。
3.(2025·浙江·三模)下列反應的的是
A.鐵粉與硫粉反應 B.氯化銨的水解反應
C.軟脂酸在人體內的反應 D.雙氧水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
B【詳解】A.鐵粉與硫粉反應為放熱反應,A錯誤;
B.氯化銨的水解反應為吸熱反應,B正確;
C.軟脂酸在人體內的反應為放熱反應,C錯誤;
D.雙氧水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為放熱反應,D錯誤;
故選B。
4.(2025·安徽·三模)固體放入真空恒容密閉容器中,加熱至一定溫度后恒溫,發生下列反應
反應①:
反應②:
已知:鍵和鍵的鍵能分別為、(a、b、c均大于零)。平衡時,測得總壓為5.0kPa,其中的分壓為0.5kPa.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②,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B.平衡時HI的分解率為
C.斷開鍵所需能量約為
D.若開始放入固體的量增大一倍,達到新平衡時總壓增大一倍
D【詳解】A.反應②,為吸熱反應,則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故A正確。
B.已知“平衡時,的分壓為0.5kPa”,則I2的分壓為0.5kPa,反應②分解的HI分壓為1kPa.因此,設分解得到的分壓為,則平衡時HI的分壓為。則可得:平衡時總壓,解得。所以,平衡時HI得分分解率為,故B正確;
C.反應②,則斷開鍵所需能量約為,故C正確。
D.體系恒溫,反應①的平衡常數不變,所以總壓保持恒定,故D錯誤;
故選D。
5.(2025·福建莆田·二模)以丙烷與氯氣在光照下的一氯取代反應探究自由基的穩定性,決速步的能量變化如下圖所示:
根據丙烷中氫原子的兩種化學環境,預測并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1-氯丙烷 2-氯丙烷
預期產物比例 75% 25%
實驗產物比例 43% 57%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B.CH3CH2CH3中-CH3的碳氫鍵比-CH2-的碳氫鍵更容易斷裂
C.從實驗數據證明,丙基自由基更穩定的是
D.可能產生的副產物有
D【詳解】A.由圖可知,轉化為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H=(-19kJ/mol)-(-8kJ/mol)=-11 kJ/mol,故A錯誤;
B.由2-氯丙烷的實驗產物比例大于1-氯丙烷可知,丙烷中-CH3的碳氫鍵比-CH2-的碳氫鍵更難斷裂,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的能量高于,能量越高越不穩定,則丙基自由基更穩定的是,故C錯誤;
D.由圖可知,丙烷能轉化為,相互結合生成,所以反應中產生的副產物有,故D正確;
故選D。
6.(1)(2025·廣東深圳·一模)Ag+、Cu2+可形成配離子[Ag(NH3)2]+、[Cu(NH3)4]2+,在化學分析、分離提純、冶金、電鍍等領域有重要應用。配制銀氨溶液的總反應為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25℃時,向10mL0.1mol/L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產生少量白色沉淀,繼續滴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為止,制得銀氨溶液。測得溶液中Ag+、Ag(NH3)+、[Ag(NH3)2]+的分布分數δ(δ(Ag)=)與lgc(NH3)關系如圖所示,其中點P(-3.6,0.40)是曲線a與b的交點。
①已知:Ag+(aq)+NH3·H2O (aq)AgOH(s)+(aq) △H1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總反應的△H= (寫出一個代數式即可)。
(2)(2025·廣東廣州·二模)水煤氣變換是重要的化工過程,鐵的氧化物可作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水煤氣變換反應:
使用作為反應催化劑,該反應分兩步完成:
則 (用和表示)。
(3)(2025·廣東·二模)利用液—液萃取法從鹽湖鹵水(含高濃度Mg2+)中提取Li+引發關注熱潮,其中使用最廣泛的萃取劑是磷酸三丁酯(以L表示)。
②Fe3+溶于鹵水后可發生反應a:Fe3+(aq)+4Cl (aq) (aq) ΔH
已知:
則反應a的ΔH= 。
(4)(2025·廣東清遠·二模)氮元素是重要的非金屬元素,在工農業生產和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標準摩爾生成焓是指在25℃和101kPa時,由元素最穩定的單質生成1mol純化合物時的焓變,符號為。已知在25℃和101kPa時,以下物質的標準摩爾生成焓如下表所示。
物質
a
由 ,則 。
【答案】(1)△H2-△H3(2)(3)(4)
【詳解】(1)Ⅰ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Ⅱ. AgOH(s)=Ag+(aq)+OH-(aq) △H3;
據蓋斯定律Ⅰ-Ⅱ得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H2-△H3。
(2)使用作為反應催化劑,該反應分兩步完成:①②,根據蓋斯定律,①+②得:=;故答案為:。
(3)根據圖示可以得出:I、FeCl3(s)+HCl(g)=HFeCl4(s) ΔH1;II、FeCl3(s)=Fe3+(aq)+3Cl-(aq) ΔH2;III、HCl(g)=H+(aq)+Cl-(aq) ΔH3;IV、HFeCl4(s)= H+(aq)+ (aq) ΔH4;根據蓋斯定律:I+IV-II-III得到反應Fe3+(aq)+4Cl (aq) (aq) 則ΔH=。
(4)根據標準摩爾生成焓的定義,反應熱的計算公式為:。對于反應,(g)和(g)是最穩定單質,其標準摩爾生成焓為0。則,已知。代入可得:,解得 。
考點二 反應機理
1.(2025·北京海淀·三模)苯與液溴反應生成溴苯,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作該反應的催化劑
B.總反應的
C.過程②的活化能最大,決定總反應速率的大小
D.為證明該反應為取代反應,可將反應后的氣體直接通入溶液
D【詳解】A.苯與液溴反應時,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可作該反應的催化劑,A正確;
B.由能量變化示意圖可知,反應物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總能量,反應為放熱反應,總反應的,B正確;
C.在多步反應中,活化能最大的步驟決定總反應速率,過程②的活化能最大,所以決定總反應速率的大小,C正確;
D.液溴具有揮發性,反應后的氣體中含有,也能與溶液反應生成淺黃色沉淀,干擾的檢驗,不能將反應后的氣體直接通入溶液證明該反應為取代反應,D錯誤;
故答案選D。
2.(2025·天津河西·三模)為早日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科學家提出用釕(Ru)基催化劑催化CO2(g)和H2(g)反應生成HCOOH,反應機理如圖所示,已知當生成46g液態HCOOH時放出31.2kJ的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Ⅰ為該反應的催化劑,物質Ⅱ、Ⅲ為中間產物
B.反應歷程中存在極性鍵、非極性鍵的斷裂與形成
C.通過CO2(g)和H2(g)反應制備液態HCOOH,每轉移1mole-,放出31.2kJ的熱量
D.催化劑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改變反應熱,從而提高轉化率
A【詳解】A.催化劑是參與反應,改變反應歷程,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的物質;中間產物是反應過程中生成又消耗的物質,物質I參與反應,最后又生成,是催化劑;物質Ⅱ、Ⅲ是反應過程中生成又消耗的,為中間產物,A正確;
B.反應歷程中H2、CO2、H2O參與反應,其中H2中存在非極性鍵的斷裂;生成HCOOH、H2O等含有極性鍵,存在極性鍵的形成,但不存在非極性鍵的形成,B錯誤;
C.根據總反應H2+CO2=HCOOH可知,每生成1molHCOOH轉移2mole-,故46g液態HCOOH的物質的量為=1mol,則生成1mol液態HCOOH時放出熱量31.2kJ,故每轉移1mol e-放出15.6kJ熱量,C錯誤;
D.催化劑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但不能改變反應熱,平衡轉化率與反應熱、外界條件(溫度、壓強、濃度等 )有關,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轉化率,D錯誤;
故答案為:A。
3.(2025·北京西城·一模)一定溫度下,()在存在下與等物質的量的反應,主要產物為和。、和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所示,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圖2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由圖1可知,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
B.的過程中,存在鍵的斷裂與形成、鍵的旋轉
C.此溫度下,X生成Y的平衡常數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數
D.時,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分數變化可以用來解釋
D【詳解】A.開始反應時,Y的含量迅速上升,說明生成Y的速率快,活化能越低,反應速率越快,則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A正確;
B.σ鍵的鍵能大于π鍵,的過程中,先通過π鍵的斷裂,而σ鍵保持穩定,再通過單鍵旋轉調整取代基排列,最后重新形成π鍵,B正確;
C.達到平衡時,Z的濃度大于Y,則X生成Y的平衡常數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數,C正確;
D.時,Z的濃度很低,說明主要發生反應,而的速率很慢,即的活化能大,則可以用來解釋,D錯誤;
故選D。
4.(2025·云南大理·二模)Ni可活化C2H6放出CH4,其反應歷程如下圖所示:
下列關于該活化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的決速步是:中間體2→中間體3
B.只涉及極性鍵的斷裂和生成
C.Ni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D.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A【詳解】A.由反應歷程圖可知,中間體 2→中間體 3 的活化能最大,速率最慢,所以該反應的決速步是中間體 2→中間體 3,A 正確;
B.反應中涉及C - C非極性鍵的斷裂,并非只涉及極性鍵的斷裂和生成,B錯誤;
C.由圖可知,反應方程式為:Ni+C2H6=NiCH2+CH4,即Ni是反應物,而不是該反應的催化劑,C錯誤;
D.熱化學方程式中應標注物質的狀態,正確的熱化學方程式為Ni(s) + C2H6(g)=NiCH2(s) + CH4(g) H = - 6.57kJ/mol,原選項未標注物質狀態,D錯誤;
故答案為:A。
5.(2025·山東淄博·三模)已知C2H5Br在NaOH醇溶液中發生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互為競爭,二者反應歷程中的相對能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升高溫度對反應歷程1更有利
B.NaOH醇溶液中OH-與乙醇分子間形成了氫鍵
C.C2H5Br發生取代反應或消去反應時,OH-進攻的原子不同
D.NaOH醇溶液中C2H5Br發生消去反應在熱力學上更有利
D【詳解】A.由圖可知,反應歷程1的活化能(88.7 kJ/mol)低于反應歷程2的活化能(79.9 kJ/mol),根據化學反應速率理論,活化能越低,反應越容易進行,升高溫度會使更多的反應物分子具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活化能壘,從而加快反應速率,所以升高溫度對反應歷程1更有利,A正確;
B.從反應歷程圖能看到,中的氧與乙醇分子中的氫存在相互作用,符合氫鍵形成特征,所以NaOH醇溶液中與乙醇分子間形成了氫鍵,B正確;
C.取代反應里,進攻與Br原子相連的碳原子;消去反應時,進攻與Br原子相連碳原子的鄰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進攻原子不同,C正確;
D.由圖可知,取代反應產物能量比消去反應產物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穩定,說明在NaOH醇溶液中C2H5Br發生取代反應在熱力學上更有利,并非消去反應,D錯誤;
故選D。
6.(2025·安徽·模擬預測)在作用下,可將轉化為,轉化歷程如下(為固體)所示: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轉化中有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B.轉化過程中的成鍵數目未變化
C.總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D.轉化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內,可存在中間體2的濃度大于另外兩種中間體的濃度
B【詳解】A.由圖可知,乙烷轉化為甲烷過程中存在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故A正確;
B.由圖可知,中間體和過渡態中鎳原子的成鍵數目分別為2、3、4,說明轉化過程中鎳原子的成鍵數目發生變化,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總反應為,反應的ΔH= (—6.57kJ/mol) —0=—6.57kJ/mol,則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故C正確;
D.由圖可知,中間體2→中間體3能量差值最大,該步反應的活化能最大,是該反應的決定速率的步驟,故轉化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內,可存在中間體2的濃度大于另外兩種中間體的濃度,故D正確;
故選B。
7.(2025·廣東深圳·一模)某離子液體的陰離子[CH(CN)2]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兩種反應路徑如下圖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兩種路徑的總反應不相同 B.路徑Ⅱ是主要的反應途徑
C.降溫能提高平衡時CO2吸收率 D.生成物中既含離子鍵又含共價鍵
A【詳解】A.反應物相同,經過不同的反應路徑,最終生成物相同,均為,總反應均為=,A錯誤;
B.路徑Ⅱ活化能小,反應速率快,故路徑Ⅱ是主要的反應途徑,B正確;
C.由圖可知,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降低溫度平衡正向移動,的吸收率提高,C正確;
D.生成物為,其內部含有共價鍵,離子液體中呈電中性,故離子液體中還含有陽離子,與之間存在離子鍵,D正確;
故選A。
8.(2025·湖北·三模)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袁健教授探究Fe—N—C和Co—N—C分別催化H2O2分解的反應機理,部分反應歷程如圖所示(MS表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物種;TS表示過渡態):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催化效果:催化劑Co—N—C高于催化劑Fe—N—C
B.Fe—N—C催化:MS1(s)=MS2(s) ΔH=-0.22 eV
C.催化劑Fe—N—C比催化劑Co—N—C的產物更容易脫附
D.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為吸熱反應
B【分析】反應起始于,此時的相對能量設為基準0;在催化劑(或)表面發生吸附,形成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物種;從圖中可知,這一過程能量降低,形成時,相對能量在-2到-1之間(具體數值因催化劑不同有差異),說明該吸附過程是放熱過程,降低了體系能量;進一步反應,需要克服一定能量障礙達到過渡態;這一過程中能量升高,對于和催化劑,升高的能量數值不同(對應不同的活化能);對應的活化能低于,意味著催化時此步反應更容易進行;從過渡態轉化為,能量降低,說明這也是一個放熱過程;繼續反應轉化為(產物、吸附在催化劑表面),此過程能量變化情況在圖中體現為又一次能量變化,且最終的能量情況與催化劑相關 ,如催化時能量相對較高,更易脫附;總體而言,整個反應歷程中,在催化劑表面通過吸附、克服活化能、逐步轉化等過程,最終生成產物和,不同催化劑影響反應的活化能和中間態能量,進而影響反應速率和產物脫附等情況。
【詳解】A.從圖像中可以看到,使用催化劑時反應的活化能低于使用催化劑時的活化能;在化學反應里,活化能越低,反應越容易進行,催化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高于催化劑,A正確;
B.催化,圖中給出了到放出能量為1.86eV-1.64eV=0.22 eV ,則,B錯誤;
C.由圖像可知,催化時(、)的能量比催化時的能量更高;在化學中,物質的能量越高越不穩定,不穩定的物質其產物就更容易脫附;所以催化劑比催化劑的產物更容易脫附,C正確;
D.因為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的活化能,不能改變反應的熱效應,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為吸熱反應,D正確;
綜上,答案是B。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化學
專題06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和反應機理
考點1 焓變與反應熱
1.(2024·廣東·高考真題)對反應(I為中間產物),相同條件下:①加入催化劑,反應達到平衡所需時間大幅縮短;②提高反應溫度,增大,減小。基于以上事實,可能的反應歷程示意圖(——為無催化劑,------為有催化劑)為
A. B.C. D.
2.(2023·廣東·高考真題)催化劑Ⅰ和Ⅱ均能催化反應。反應歷程(下圖)中,M為中間產物。其它條件相同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
B.反應達平衡時,升高溫度,R的濃度增大
C.使用Ⅱ時,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
D.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
3.(2025·重慶·高考真題)是一種常見燃料,可以用于火箭助推器。已知:



則 為
A. B. C. D.
4.(2025·北京·高考真題)為理解離子化合物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可設想固體溶于水的過程分兩步實現,示意圖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固體溶解是吸熱過程
B.根據蓋斯定律可知:
C.根據各微粒的狀態,可判斷,
D.溶解過程的能量變化,與固體和溶液中微粒間作用力的強弱有關
5.(2024·重慶·高考真題)二氧化碳甲烷重整是資源化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的主要熱化學方程式有:



已知鍵能為,鍵能為,鍵能為,則中的碳氧鍵鍵能(單位:)為
A. B. C. D.
6.(1) (2025·廣東·高考真題)鈦單質及其化合物在航空、航天、催化等領域應用廣泛。以為原料可制備。將與10.0molTi放入容積為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反應體系存在下列過程。
編號 過程
(a)
(b)
(c)
(d)
① kJ/mol。
(2)(2025·湖北·高考真題)粉末可在較低溫度下還原。回答下列問題:
已知一定溫度下:
則的 (用m和n表示)。
(3)(2024·廣西·高考真題)二氯亞砜()是重要的液態化工原料。回答下列問題:
合成前先制備。有關轉化關系為:
則的 。
(4)(2025·山東·高考真題)利用循環再生可將燃煤尾氣中的轉化生產單質硫,涉及的主要反應如下:
Ⅰ.
Ⅱ.
Ⅲ.
反應的焓變 (用含的代數式表示)。
考點二 反應機理
1.(2025·湖南·高考真題)環氧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以鈦摻雜沸石為催化劑,由丙烯()為原料生產環氧丙烷()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過程中Ⅱ是催化劑
B.過程中有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C.過程中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變化
D.丙烯與雙氧水反應生成環氧丙烷的原子利用率為100%
2.(2025·河北·高考真題)氮化鎵(GaN)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廣泛應用于光電信息材料等領域,可利用反應制備。反應歷程(TS代表過渡態)如下: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ⅰ是吸熱過程
B.反應ⅱ中脫去步驟的活化能為2.69eV
C.反應ⅲ包含2個基元反應
D.總反應的速控步包含在反應ⅱ中
3.(2025·黑吉遼蒙卷·高考真題)一定條件下,“”4種原料按固定流速不斷注入連續流動反應器中,體系pH-t振蕩圖像及涉及反應如下。其中AB段發生反應①~④,①②為快速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原料中不影響振幅和周期
B.反應④:
C.反應①~④中,對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D.利用pH響應變色材料,可將pH振蕩可視化
4.(2025·河南·高考真題)在負載的催化劑作用下,可在室溫下高效轉化為,其可能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反應的原子利用率為
B.每消耗可生成
C.反應過程中,和的化合價均發生變化
D.若以為原料,用吸收產物可得到
5.(2025·河南·高考真題)在催化劑a或催化劑b作用下,丙烷發生脫氫反應制備丙烯,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反應進程中的相對能量變化如圖所示(*表示吸附態,中部分進程已省略)。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總反應是放熱反應
B.兩種不同催化劑作用下總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不同
C.和催化劑b相比,丙烷被催化劑a吸附得到的吸附態更穩定
D.①轉化為②的進程中,決速步驟為
6.(2025·廣東·高考真題)某理論研究認為:燃料電池(圖b)的電極Ⅰ和Ⅱ上所發生反應的催化機理示意圖分別如圖a和圖c,其中獲得第一個電子的過程最慢。由此可知,理論上
A.負極反應的催化劑是ⅰ
B.圖a中,ⅰ到ⅱ過程的活化能一定最低
C.電池工作過程中,負極室的溶液質量保持不變
D.相同時間內,電極Ⅰ和電極Ⅱ上的催化循環完成次數相同
7.(2025·浙江·高考真題)化合物A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為酚E及少量副產物,該反應的主要途徑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B.化合物A的一溴代物有7種
C.步驟Ⅲ,苯基遷移能力強于甲基 D.化合物E可發生氧化、加成和取代反應
8.(2024·貴州·高考真題)AgCN與可發生取代反應,反應過程中的C原子和N原子均可進攻,分別生成腈和異腈兩種產物。通過量子化學計算得到的反應歷程及能量變化如圖(TS為過渡態,Ⅰ、Ⅱ為后續物)。
由圖示信息,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從生成和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B.過渡態TS1是由的C原子進攻的而形成的
C.Ⅰ中“”之間的作用力比Ⅱ中“”之間的作用力弱
D.生成放熱更多,低溫時是主要產物
考點一 焓變與反應熱
1.(2025·甘肅金昌·三模)乙酸制氫過程發生的反應為Ⅰ.CH3COOH(g)2CO(g)+2H2(g);Ⅱ.CH3COOH(g)CH4(g)+CO2(g),能量變化如圖所示。某溫度下,在管式反應器中發生上述反應,物料在一端連續加入,在管中反應后從另一端流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Ⅰ是吸熱反應,反應Ⅱ是放熱反應
B.反應Ⅱ的活化能小,反應速率大
C.使用催化劑不能提高H2的產率
D.適當升高溫度可提高H2的產率
2.(2025·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二模)氰酸()與異氰酸()互為同分異構體,可發生異構化反應,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異氰酸的穩定性弱于氰酸B.異構化過程中碳氮之間的化學鍵發生了變化
C.氰酸的總鍵能大于異氰酸的總鍵能 D.升高溫度,有利于異構化反應的正向進行
3.(2025·浙江·三模)下列反應的的是
A.鐵粉與硫粉反應 B.氯化銨的水解反應
C.軟脂酸在人體內的反應 D.雙氧水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
4.(2025·安徽·三模)固體放入真空恒容密閉容器中,加熱至一定溫度后恒溫,發生下列反應
反應①:
反應②:
已知:鍵和鍵的鍵能分別為、(a、b、c均大于零)。平衡時,測得總壓為5.0kPa,其中的分壓為0.5kPa.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②,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B.平衡時HI的分解率為
C.斷開鍵所需能量約為
D.若開始放入固體的量增大一倍,達到新平衡時總壓增大一倍
5.(2025·福建莆田·二模)以丙烷與氯氣在光照下的一氯取代反應探究自由基的穩定性,決速步的能量變化如下圖所示:
根據丙烷中氫原子的兩種化學環境,預測并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1-氯丙烷 2-氯丙烷
預期產物比例 75% 25%
實驗產物比例 43% 57%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B.CH3CH2CH3中-CH3的碳氫鍵比-CH2-的碳氫鍵更容易斷裂
C.從實驗數據證明,丙基自由基更穩定的是
D.可能產生的副產物有
6.(1)(2025·廣東深圳·一模)Ag+、Cu2+可形成配離子[Ag(NH3)2]+、[Cu(NH3)4]2+,在化學分析、分離提純、冶金、電鍍等領域有重要應用。配制銀氨溶液的總反應為Ag+(aq)+2NH3·H2O (aq)[Ag(NH3)2]+(aq)+2H2O(1)△H。25℃時,向10mL0.1mol/LAgNO3溶液逐滴加入稀氨水,產生少量白色沉淀,繼續滴加稀氨水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為止,制得銀氨溶液。測得溶液中Ag+、Ag(NH3)+、[Ag(NH3)2]+的分布分數δ(δ(Ag)=)與lgc(NH3)關系如圖所示,其中點P(-3.6,0.40)是曲線a與b的交點。
①已知:Ag+(aq)+NH3·H2O (aq)AgOH(s)+(aq) △H1
AgOH(s)+2NH3·H2O(aq)[Ag(NH3)2]+(aq)+OH-(aq)+2H2O(l)△H2
總反應的△H= (寫出一個代數式即可)。
(2)(2025·廣東廣州·二模)水煤氣變換是重要的化工過程,鐵的氧化物可作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水煤氣變換反應:
使用作為反應催化劑,該反應分兩步完成:
則 (用和表示)。
(3)(2025·廣東·二模)利用液—液萃取法從鹽湖鹵水(含高濃度Mg2+)中提取Li+引發關注熱潮,其中使用最廣泛的萃取劑是磷酸三丁酯(以L表示)。
②Fe3+溶于鹵水后可發生反應a:Fe3+(aq)+4Cl (aq) (aq) ΔH
已知:
則反應a的ΔH= 。
(4)(2025·廣東清遠·二模)氮元素是重要的非金屬元素,在工農業生產和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標準摩爾生成焓是指在25℃和101kPa時,由元素最穩定的單質生成1mol純化合物時的焓變,符號為。已知在25℃和101kPa時,以下物質的標準摩爾生成焓如下表所示。
物質
a
由 ,則 。
考點二 反應機理
1.(2025·北京海淀·三模)苯與液溴反應生成溴苯,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作該反應的催化劑
B.總反應的
C.過程②的活化能最大,決定總反應速率的大小
D.為證明該反應為取代反應,可將反應后的氣體直接通入溶液
2.(2025·天津河西·三模)為早日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科學家提出用釕(Ru)基催化劑催化CO2(g)和H2(g)反應生成HCOOH,反應機理如圖所示,已知當生成46g液態HCOOH時放出31.2kJ的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質Ⅰ為該反應的催化劑,物質Ⅱ、Ⅲ為中間產物
B.反應歷程中存在極性鍵、非極性鍵的斷裂與形成
C.通過CO2(g)和H2(g)反應制備液態HCOOH,每轉移1mole-,放出31.2kJ的熱量
D.催化劑能降低活化能,加快反應速率,改變反應熱,從而提高轉化率
3.(2025·北京西城·一模)一定溫度下,()在存在下與等物質的量的反應,主要產物為和。、和的物質的量分數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所示,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如圖2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由圖1可知,的活化能大于的活化能
B.的過程中,存在鍵的斷裂與形成、鍵的旋轉
C.此溫度下,X生成Y的平衡常數小于X生成Z的平衡常數
D.時,各物質的物質的量分數變化可以用來解釋
4.(2025·云南大理·二模)Ni可活化C2H6放出CH4,其反應歷程如下圖所示:
下列關于該活化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的決速步是:中間體2→中間體3
B.只涉及極性鍵的斷裂和生成
C.Ni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D.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5.(2025·山東淄博·三模)已知C2H5Br在NaOH醇溶液中發生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互為競爭,二者反應歷程中的相對能量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升高溫度對反應歷程1更有利
B.NaOH醇溶液中OH-與乙醇分子間形成了氫鍵
C.C2H5Br發生取代反應或消去反應時,OH-進攻的原子不同
D.NaOH醇溶液中C2H5Br發生消去反應在熱力學上更有利
6.(2025·安徽·模擬預測)在作用下,可將轉化為,轉化歷程如下(為固體)所示: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轉化中有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
B.轉化過程中的成鍵數目未變化
C.總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D.轉化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內,可存在中間體2的濃度大于另外兩種中間體的濃度
7.(2025·廣東深圳·一模)某離子液體的陰離子[CH(CN)2]可以吸收CO2,其可能的兩種反應路徑如下圖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兩種路徑的總反應不相同 B.路徑Ⅱ是主要的反應途徑
C.降溫能提高平衡時CO2吸收率 D.生成物中既含離子鍵又含共價鍵
8.(2025·湖北·三模)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袁健教授探究Fe—N—C和Co—N—C分別催化H2O2分解的反應機理,部分反應歷程如圖所示(MS表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物種;TS表示過渡態):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催化效果:催化劑Co—N—C高于催化劑Fe—N—C
B.Fe—N—C催化:MS1(s)=MS2(s) ΔH=-0.22 eV
C.催化劑Fe—N—C比催化劑Co—N—C的產物更容易脫附
D.Co—N—C和Fe—N—C催化H2O2分解均為吸熱反應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江永县| 蓬溪县| 怀化市| 郑州市| 巍山| 聊城市| 万安县| 普定县| 长沙县| 栾川县| 河南省| 文水县| 河曲县| 博乐市| 溆浦县| 建平县| 桂林市| 凌源市| 泸州市| 青冈县| 县级市| 平山县| 临清市| 广西| 通榆县| 大田县| 乳山市| 新邵县| 海阳市| 宜黄县| 嘉定区| 沙河市| 策勒县| 盐边县| 永新县| 兰州市| 五原县| 浠水县| 江油市|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