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第一節 反應熱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反應熱的概念;知道恒溫恒壓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可以用焓變表示;能解釋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原理;能根據實驗中測定并記錄的數據計算反應熱。 2.知道燃燒熱的概念;通過燃燒熱的學習,認識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能用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能正確書寫關于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重 點 1.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認識反應熱。 2.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難 點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認識反應熱第1課時 反應熱 焓變新知探究(一)——反應熱及其測定1.體系與環境——以鹽酸與NaOH溶液的反應為例2.體系與環境的熱量交換——反應熱熱量 指因 不同而在體系與環境之間交換或傳遞的能量 反應熱 在 條件下,化學反應體系向環境釋放或從環境吸收的 ,稱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簡稱反應熱 反應熱測定 許多反應熱可以通過 直接測定 [微點撥] 反應熱概念中的“等溫條件下”是指化學反應發生后,使反應后體系的溫度恢復到反應前體系的溫度,即反應前后體系的溫度相等。3.實驗探究——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1)測定原理:用溫度計測定一定量的鹽酸和NaOH溶液在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根據有關物質的比熱容等來計算反應熱。反應熱計算公式:Q=mcΔtQ: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m:反應混合液的質量;c:反應混合液的比熱容;Δt:反應前后溶液溫度的差值。(2)測定裝置(如圖)(3)實驗步驟①反應前體系的溫度:分別測量鹽酸與NaOH溶液的溫度。②反應后體系的溫度:迅速混合并攪拌,記錄 溫度。 ③重復操作兩次,取溫度差的 作為計算依據。 (4)數據處理某小組用50 mL 0.50 mol·L-1鹽酸與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進行實驗。實驗 次數 反應物的 溫度/℃ 反應前體 系的溫度 反應后體 系的溫度 溫度差鹽酸 NaOH溶液 t1/℃ t2/℃ (t2-t1)/℃1 25.0 25.2 25.1 28.52 24.9 25.1 25.0 28.33 25.6 25.4 25.5 29.0設溶液的密度均為1 g·cm-3,反應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c=4.18 J·g-1·℃-1,則反應放出的熱量Q=cmΔt=c·[m(鹽酸)+m(NaOH溶液)]·(t2-t1)≈ kJ,那么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為== 。 [微思考] 大量的實驗測得,25 ℃和101 kPa下,強酸和強堿的稀溶液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 mol H2O時,放出57.3 kJ 的熱量。如果測得的數據小于57.3,分析產生誤差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題點多維訓練]1.在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中,不需要用到的儀器是 ( )A.膠頭滴管 B.量筒C.溫度計 D.玻璃攪拌器2.(2025·洛陽期末檢測)采用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和50 mL 0.5 mol·L-1稀鹽酸進行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儀器M的名稱為玻璃攪拌器B.為保證充分反應,應緩慢分批次加入試劑C.反應前體系的溫度為鹽酸溫度與NaOH溶液溫度的平均值D.用50 mL 0.26 mol·L-1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實驗,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不變3.用50 mL 0.50 mol·L-1的鹽酸與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在如圖所示的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反應反應熱。回答下列問題:(1)從實驗裝置上看,圖中尚缺少的一種玻璃儀器是 。 (2)隔熱層的作用是 。(3)倒入NaOH溶液的正確操作是 (填字母)。 a.沿玻璃棒緩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4)假設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應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c=4.18 J·g-1·℃-1。為了計算中和反應反應熱,某學生的實驗記錄數據如下:實驗 次數 反應物的溫度/℃ 反應前體系 的溫度 反應后體 系的溫度鹽酸 氫氧化鈉溶液 t1/℃ t2/℃1 20.0 20.1 23.22 20.2 20.4 23.43 20.3 20.3 24.24 20.5 20.6 23.6完成表格并依據該學生的實驗數據,計算該實驗中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為 kJ(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歸納拓展|中和反應反應熱測定實驗的注意事項(1)實驗中要用強酸、強堿的稀溶液(0.1~0.5 mol·L-1)。(2)操作時動作要快,盡量減少熱量的損失,使用絕熱裝置以避免熱量散發到反應體系外。(3)測量鹽酸的溫度后,要將溫度計沖洗干凈后,再測量NaOH溶液的溫度,避免酸、堿在溫度計的表面反應放熱而影響測量結果。(4)讀取中和反應后體系的溫度(t2),即讀取反應混合液的最高溫度。(5)測定中和熱不能用弱酸或弱堿,因弱酸、弱堿電離時吸收熱量而使測量數值偏低。(6)中和熱的數值是57.3 kJ·mol-1,與測定時強酸、強堿的用量無關。新知探究(二)——反應熱與焓變1.宏觀角度認識反應熱(1)內能:體系內物質的各種 的總和,受溫度、壓強和物質的聚集狀態等影響。 (2)焓與焓變[微點撥] 等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熱等于反應的焓變。(3)ΔH與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放熱反應 ΔH為負值(-),即ΔH<0,當反應體系對環境放熱,其焓減小吸熱反應 ΔH為正值(+),即ΔH>0,當反應體系從環境吸熱,其焓增大ΔH= 總能量- 總能量 2.微觀角度理解反應熱(1)化學反應的實質和特征(2)示例說明:以H2(g)+Cl2(g)2HCl(g)反應的能量變化為例說明,如圖所示:化學鍵 反應中能量變化斷裂或形成1 mol 化學鍵的能量變化 斷裂或形成化學鍵 的總能量變化H—H 吸收436 kJ 共吸收 kJ Cl—Cl 吸收243 kJH—Cl 放出431 kJ 共放出 kJ 結論 H2(g)+Cl2(g)2HCl(g)的反應熱ΔH= kJ·mol-1,分析表明, 時的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微點撥] 利用鍵能求反應熱 鍵能是指在25 ℃和101 kPa下,氣態分子中1 mol化學鍵解離成氣態原子所吸收的能量,一般來說,物質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質越穩定;物質內的總鍵能越大,物質越穩定。反應熱ΔH=反應物總鍵能-生成物總鍵能。應用化學 金剛石(鉆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兩種結構不同的單質。在100 kPa時,1 mol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1.895 kJ的熱能。1.1 mol石墨與1 mol金剛石相比哪個總能量更高 你認為金剛石和石墨哪個更穩定 2.請你用能量圖表示金剛石轉化為石墨的能量變化。[題點多維訓練]題點(一) 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1.如圖所示是一個一次性加熱杯,當水袋破裂時,水與固體碎塊混合,杯內食物溫度逐漸上升。制造此加熱杯可選用的固體碎塊是 ( )A.硝酸銨 B.生石灰C.氯化鎂 D.食鹽2.如圖是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示意圖。若E1A.NaOH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B.鋅與稀硫酸的反應C.在MnO2催化下,H2O2發生分解反應D.Ba(OH)2·8H2O與氯化銨固體的反應|歸納拓展|常見的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常見的 放熱反應 ①大多數化合反應;②所有燃燒反應;③酸堿中和反應;④金屬與水或酸的置換反應常見的 吸熱反應 ①大多數分解反應;②鹽的水解;③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④C和CO2或H2O(g)的反應題點(二) 宏微角度認識反應熱3.(2025·合肥期中檢測)化學反應A+BC(吸收能量)分兩步進行:①A+BX(吸收能量),②XC(放出能量)。如圖所示示意圖中表示總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是 ( )4.(2025·蘇州期中檢測)關于甲烷合成反應:CO2+4H2CH4+2H2O(反應放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形成C—H需要吸收能量B.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可用如圖表示C.該反應ΔH=E(CO)+E(H—H)-E(C—H)-E(H—O)(用E表示某種化學鍵的鍵能)D.該反應過程中各元素化合價均未發生變化5.某些化學鍵的鍵能( kJ·mol-1)如下表:化學鍵 H—H Br—Br I—I Cl—Cl H—Cl H—I H—Br鍵能 436 193 151 243 431 299 366(1)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kJ。 (2)在一定條件下,1 mol H2分別與足量的Cl2、Br2、I2反應,放出熱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是 (填字母)。 A.Cl2>Br2>I2 B.I2>Br2>Cl2|歸納拓展|ΔH計算的兩種方法 (1)ΔH=H(生成物)-H(反應物)。(2)ΔH=E(反應物的總鍵能)-E(生成物的總鍵能)第一節 反應熱第1課時 反應熱 焓變新知探究(一)2.溫度 等溫 熱量 量熱計 3.(3)②最高 ③平均值 (4)3.4 3.3 3.5 1.42 56.8 kJ[微思考] ①量熱計保溫效果不好;②溶液混合時速度不夠快;③反應不夠充分;④測量鹽酸后溫度計沒有洗凈就測量NaOH溶液的溫度。[題點多維訓練]1.選A 在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中,需要溫度計測定溫度、玻璃攪拌器攪拌使溶液混合均勻,還需要量筒量取一定量的酸、堿溶液,不需要用膠頭滴管。2.選B 儀器M的名稱為玻璃攪拌器,實驗時用于攪拌使反應充分,故A正確;為避免熱量損失,進行該實驗時,應將兩種溶液迅速倒進簡易量熱計里并迅速蓋上杯蓋,故B錯誤;進行中和熱測定實驗時,應先分別測量鹽酸溫度、NaOH溶液溫度,取其平均值作為反應前的溫度,故C正確;中和熱是指強酸強堿的稀溶液反應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熱量,用50 mL 0.26 mol·L-1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實驗,只要保證生成1 mol H2O,則放出的熱量不變,故D正確。3.解析:(4)根據題表,計算四次實驗(t2-t1)的值分別為3.15、3.1、3.9、3.05,第三次明顯偏大,舍棄,則最終溫度差平均值為第1、2、4組實驗的溫度差之和除以3,為3.1,將平均值代入公式計算即可。答案:(1)玻璃攪拌器 (2)減少實驗過程中的熱量損失 (3)c(4)20.05 20.3 20.3 20.55 51.8新知探究(二)1.(1)能量 (2)H kJ·mol-1 (3)生成物 反應物2.(2)679 862 -183 化學鍵斷裂和形成[應用化學]1.提示:在100 kPa時,1 mol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1.895 kJ的熱能,說明1 mol石墨的能量低于1 mol金剛石的能量,石墨比金剛石更穩定。2.提示:[題點多維訓練]1.選B 生石灰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2.選D NaOH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A錯誤;鋅與稀硫酸的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B錯誤;在MnO2催化下,H2O2發生分解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C錯誤;Ba(OH)2·8H2O與氯化銨固體的反應,該反應為吸熱反應,故D正確。3.選C 根據題意,A+BX(吸收能量),只有A項和C項滿足,總反應為吸熱反應,C項符合。4.選B 形成C—H需要放出能量,故A錯誤;反應放熱,故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與圖像符合,故B正確;該反應ΔH=2E(CO)+4E(H—H)-4E(C—H)-4E(H—O),故C錯誤;反應中碳元素由+4價降為-4價,氫元素由0價升為+1價,故D錯誤。5.解析:(1)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燒,參加反應的H2和Cl2都是1 mol,生成HCl 2 mol,則放出熱量:436 kJ·mol-1×1 mol+243 kJ·mol-1×1 mol-431 kJ·mol-1×2 mol=-183 kJ。(2)反應H2+X22HX中,若1 mol H2和1 mol X2反應生成2 mol HX,就有1 mol H—H和X—X斷裂,2 mol H—X生成。放出的熱量Q(HX)=E(H—H)+E(X—X)-2×E(H—X)。將表中數據代入可算得:Q(HCl)答案:(1)183 (2)A8 / 8(共58張PPT)第一章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第一節 反應熱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反應熱的概念;知道恒溫恒壓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可以用焓變表示;能解釋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原理;能根據實驗中測定并記錄的數據計算反應熱。 2.知道燃燒熱的概念;通過燃燒熱的學習,認識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能用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能正確書寫關于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重 點 1.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認識反應熱。2.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難 點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認識反應熱第1課時 反應熱 焓變新知探究(一) 反應熱及其測定新知探究(二) 反應熱與焓變課時跟蹤檢測目錄新知探究(一) 反應熱及其測定1.體系與環境——以鹽酸與NaOH溶液的反應為例2.體系與環境的熱量交換——反應熱[微點撥] 反應熱概念中的“等溫條件下”是指化學反應發生后,使反應后體系的溫度恢復到反應前體系的溫度,即反應前后體系的溫度相等。熱量 指因 不同而在體系與環境之間交換或傳遞的能量反應熱 在 條件下,化學反應體系向環境釋放或從環境吸收的 ,稱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簡稱反應熱反應熱測定 許多反應熱可以通過 直接測定溫度熱量等溫量熱計3.實驗探究——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1)測定原理:用溫度計測定一定量的鹽酸和NaOH溶液在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根據有關物質的比熱容等來計算反應熱。反應熱計算公式:Q=mcΔtQ: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m:反應混合液的質量;c:反應混合液的比熱容;Δt:反應前后溶液溫度的差值。(2)測定裝置(如圖)(3)實驗步驟①反應前體系的溫度:分別測量鹽酸與NaOH溶液的溫度。②反應后體系的溫度:迅速混合并攪拌,記錄 溫度。③重復操作兩次,取溫度差的 作為計算依據。最高平均值(4)數據處理某小組用50 mL 0.50 mol·L-1鹽酸與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進行實驗。設溶液的密度均為1 g·cm-3,反應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c =4.18 J·g-1·℃-1,則反應放出的熱量Q=cmΔt=c·[m(鹽酸)+m(NaOH溶液)]·(t2-t1)≈ kJ,那么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為== 。 實驗 次數 反應物的溫度/℃ 反應前體 系的溫度 反應后體 系的溫度 溫度差鹽酸 NaOH溶液 t1/℃ t2/℃ (t2-t1)/℃1 25.0 25.2 25.1 28.5 ____2 24.9 25.1 25.0 28.3 ____3 25.6 25.4 25.5 29.0 ____3.43.33.51.4256.8 kJ[微思考] 大量的實驗測得,25 ℃和101 kPa下,強酸和強堿的稀溶液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 mol H2O時,放出57.3 kJ 的熱量。如果測得的數據小于57.3,分析產生誤差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量熱計保溫效果不好;②溶液混合時速度不夠快;③反應不夠充分;④測量鹽酸后溫度計沒有洗凈就測量NaOH溶液的溫度。[題點多維訓練]√1.在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中,不需要用到的儀器是 ( )A.膠頭滴管 B.量筒C.溫度計 D.玻璃攪拌器解析:在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中,需要溫度計測定溫度、玻璃攪拌器攪拌使溶液混合均勻,還需要量筒量取一定量的酸、堿溶液,不需要用膠頭滴管。√2.(2025·洛陽期末檢測)采用50 mL 0.55 mol·L-1 NaOH溶液和50 mL 0.5 mol·L-1稀鹽酸進行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儀器M的名稱為玻璃攪拌器B.為保證充分反應,應緩慢分批次加入試劑C.反應前體系的溫度為鹽酸溫度與NaOH溶液溫度的平均值D.用50 mL 0.26 mol·L-1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實驗,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不變解析:儀器M的名稱為玻璃攪拌器,實驗時用于攪拌使反應充分,故A正確;為避免熱量損失,進行該實驗時,應將兩種溶液迅速倒進簡易量熱計里并迅速蓋上杯蓋,故B錯誤;進行中和熱測定實驗時,應先分別測量鹽酸溫度、NaOH溶液溫度,取其平均值作為反應前的溫度,故C正確;中和熱是指強酸強堿的稀溶液反應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熱量,用50 mL 0.26 mol·L-1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實驗,只要保證生成1 mol H2O,則放出的熱量不變,故D正確。3.用50 mL 0.50 mol·L-1的鹽酸與50 mL 0.55 mol·L-1的NaOH溶液在如圖所示的裝置中進行中和反應。通過測定反應過程中所放出的熱量可計算中和反應反應熱。回答下列問題:(1)從實驗裝置上看,圖中尚缺少的一種玻璃儀器是 。 (2)隔熱層的作用是 。(3)倒入NaOH溶液的正確操作是 (填字母)。 a.沿玻璃棒緩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玻璃攪拌器減少實驗過程中的熱量損失c (4)假設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應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熱容c=4.18 J·g-1·℃-1。為了計算中和反應反應熱,某學生的實驗記錄數據如下:完成表格并依據該學生的實驗數據,計算該實驗中生成1 mol H2O時放出的熱量為 kJ(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實驗 次數 反應物的溫度/℃ 反應前體系 的溫度 反應后體系的溫度鹽酸 氫氧化鈉溶液 t1/℃ t2/℃1 20.0 20.1 ______ 23.22 20.2 20.4 _____ 23.43 20.3 20.3 _____ 24.24 20.5 20.6 ______ 23.620.0520.320.320.5551.8解析:根據題表,計算四次實驗(t2-t1)的值分別為3.15、3.1、3.9、3.05,第三次明顯偏大,舍棄,則最終溫度差平均值為第1、2、4組實驗的溫度差之和除以3,為3.1,將平均值代入公式計算即可。|歸納拓展|中和反應反應熱測定實驗的注意事項(1)實驗中要用強酸、強堿的稀溶液(0.1~0.5 mol·L-1)。(2)操作時動作要快,盡量減少熱量的損失,使用絕熱裝置以避免熱量散發到反應體系外。(3)測量鹽酸的溫度后,要將溫度計沖洗干凈后,再測量NaOH溶液的溫度,避免酸、堿在溫度計的表面反應放熱而影響測量結果。(4)讀取中和反應后體系的溫度(t2),即讀取反應混合液的最高溫度。(5)測定中和熱不能用弱酸或弱堿,因弱酸、弱堿電離時吸收熱量而使測量數值偏低。(6)中和熱的數值是57.3 kJ·mol-1,與測定時強酸、強堿的用量無關。新知探究(二) 反應熱與焓變1.宏觀角度認識反應熱(1)內能:體系內物質的各種 的總和,受溫度、壓強和物質的聚集狀態等影響。(2)焓與焓變[微點撥] 等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熱等于反應的焓變。能量HkJ·mol-1(3)ΔH與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放熱反應 ΔH為負值(-),即ΔH<0,當反應體系對環境放熱,其焓減小吸熱反應 ΔH為正值(+),即ΔH>0,當反應體系從環境吸熱,其焓增大ΔH= 總能量- 總能量生成物反應物2.微觀角度理解反應熱(1)化學反應的實質和特征(2)示例說明:以H2(g)+Cl2(g)==2HCl(g)反應的能量變化為例說明,如圖所示:化學鍵 反應中能量變化斷裂或形成1 mol化學鍵的能量變化 斷裂或形成化學鍵的總能量變化H—H 吸收436 kJ 共吸收 kJCl—Cl 吸收243 kJH—Cl 放出431 kJ 共放出 kJ結論 H2(g)+Cl2(g)==2HCl(g)的反應熱ΔH= kJ·mol-1,分析表明, 時的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679862-183化學鍵斷裂和形成[微點撥] 利用鍵能求反應熱鍵能是指在25 ℃和101 kPa下,氣態分子中1 mol化學鍵解離成氣態原子所吸收的能量,一般來說,物質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質越穩定;物質內的總鍵能越大,物質越穩定。反應熱ΔH=反應物總鍵能-生成物總鍵能。應用化學金剛石(鉆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兩種結構不同的單質。在100 kPa時,1 mol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1.895 kJ的熱能。1.1 mol石墨與1 mol金剛石相比哪個總能量更高 你認為金剛石和石墨哪個更穩定 提示:在100 kPa時,1 mol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1.895 kJ的熱能,說明1 mol石墨的能量低于1 mol金剛石的能量,石墨比金剛石更穩定。2.請你用能量圖表示金剛石轉化為石墨的能量變化。提示:[題點多維訓練]√題點(一) 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1.如圖所示是一個一次性加熱杯,當水袋破裂時,水與固體碎塊混合,杯內食物溫度逐漸上升。制造此加熱杯可選用的固體碎塊是( )A.硝酸銨 B.生石灰C.氯化鎂 D.食鹽解析:生石灰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2.如圖是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示意圖。若E1A.NaOH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B.鋅與稀硫酸的反應C.在MnO2催化下,H2O2發生分解反應D.Ba(OH)2·8H2O與氯化銨固體的反應解析:NaOH溶液與稀鹽酸的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A錯誤;鋅與稀硫酸的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B錯誤;在MnO2催化下,H2O2發生分解反應,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C錯誤;Ba(OH)2·8H2O與氯化銨固體的反應,該反應為吸熱反應,故D正確。|歸納拓展|常見的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常見的 放熱反應 ①大多數化合反應;②所有燃燒反應;③酸堿中和反應;④金屬與水或酸的置換反應常見的 吸熱反應 ①大多數分解反應;②鹽的水解;③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④C和CO2或H2O(g)的反應。√題點(二) 宏微角度認識反應熱3.(2025·合肥期中檢測)化學反應A+B→C(吸收能量)分兩步進行:①A+B→X(吸收能量),②X→C(放出能量)。如圖所示示意圖中表示總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是( )解析:根據題意,A+B→X(吸收能量),只有A項和C項滿足,總反應為吸熱反應,C項符合。√4.(2025·蘇州期中檢測)關于甲烷合成反應:CO2+4H2==CH4+2H2O(反應放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形成C—H需要吸收能量B.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可用如圖表示C.該反應ΔH=E(C==O)+E(H—H)-E(C—H)-E(H—O)(用E表示某種化學鍵的鍵能)D.該反應過程中各元素化合價均未發生變化解析:形成C—H需要放出能量,故A錯誤;反應放熱,故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與圖像符合,故B正確;該反應ΔH=2E(C==O)+4E(H—H)-4E(C—H)-4E(H—O),故C錯誤;反應中碳元素由+4價降為-4價,氫元素由0價升為+1價,故D錯誤。5.某些化學鍵的鍵能( kJ·mol-1)如下表:(1)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kJ。 化學鍵 H—H Br—Br I—I Cl—Cl H—Cl H—I H—Br鍵能 436 193 151 243 431 299 366解析: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燒,參加反應的H2和Cl2都是1 mol,生成HCl 2 mol,則放出熱量:436 kJ·mol-1×1 mol+243 kJ·mol-1×1 mol-431 kJ·mol-1×2 mol=-183 kJ。1835.某些化學鍵的鍵能( kJ·mol-1)如下表:(2)在一定條件下,1 mol H2分別與足量的Cl2、Br2、I2反應,放出熱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是 (填字母)。 A.Cl2>Br2>I2 B.I2>Br2>Cl2化學鍵 H—H Br—Br I—I Cl—Cl H—Cl H—I H—Br鍵能 436 193 151 243 431 299 366解析:反應H2+X2==2HX中,若1 mol H2和1 mol X2反應生成2 mol HX,就有1 mol H—H和X—X斷裂,2 mol H—X生成。放出的熱量Q(HX)=E(H—H)+E(X—X)-2×E(H—X)。將表中數據代入可算得:Q(HCl)A|歸納拓展|ΔH計算的兩種方法(1)ΔH=H(生成物)-H(反應物)。(2)ΔH=E(反應物的總鍵能)-E(生成物的總鍵能)課時跟蹤檢測123456789101113√12一、選擇題1.(2025·杭州期中檢測)下列過程中能量轉化的主要形式為熱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是( )A.鹽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 B.氫氣與氯氣的化合反應C.鎂條與鹽酸的反應 D.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解析:鹽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是吸熱反應,故A正確;氫氣與氯氣的化合反應是放熱反應,故B錯誤;鎂條與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故C錯誤;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是放熱反應,故D錯誤。√124567891011121332.中華文明璀璨奪目,人們很早就在生產、生活中掌握了能量的相互轉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對“打鐵花”描述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轉化成光能與熱能B.“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中只涉及化學能轉化為熱能C.《易經》中記載:“澤中有火”“上火下澤”,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轉化成熱能D.南宋《大冶賦》中詳細記載了以炭與銅礦石為原料的火法煉銅技術,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12456789101112133解析:“打鐵花”過程中鐵與氧氣反應,該反應放熱,化學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故A正確;火樹銀花涉及了物質的燃燒、同時發光的現象,則涉及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故B錯誤;“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是物質的燃燒過程,燃燒反應將化學能轉化成熱能,故C正確;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為吸熱反應,涉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故D正確。√124567891011121333.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反映了實驗者的科學素養。下列有關測定中和反應反應熱的實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溫度計測量酸溶液的溫度后立即測量堿溶液的溫度B.為了使反應充分,可以向酸(堿)中分次加入堿(酸)C.為了加快反應速率,減小實驗誤差,使用玻璃攪拌器攪拌D.測定中和反應反應熱時可用稀醋酸和Ba(OH)2稀溶液解析:測量酸溶液的溫度后,溫度計表面的酸要用水沖洗干凈、擦干后再去測量堿溶液的溫度,A項錯誤;酸、堿要一次性迅速加入,否則會造成熱量損失,B項錯誤;醋酸是弱酸,使測量的中和反應反應熱不準確,D項錯誤。√124567891011121334.根據能量變化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g)+B(g)→C(g)+D(l)是放熱反應B.A(g)+B(g)→C(g)+D(l)是吸熱反應C.C(g)+D(l)→A(g)+B(g)是放熱反應D.C(g)+D(l)具有的能量大于A(g)+B(g)具有的能量解析:從能量變化圖可以看出,A(g)+B(g) 具有的能量高于C(g)+D(l)具有的能量,所以A(g)和B(g)發生反應生成C(g)和D(l)是放熱反應,C(g)和D(l)發生反應生成A(g)和B(g)是吸熱反應。√124567891011121335.一定條件下,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在該條件下,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放熱反應B.等質量的金剛石和石墨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相同C.金剛石比石墨更穩定D.1 mol C(金剛石)比1 mol C(石墨)的總能量高12456789101112133解析: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即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吸熱反應, A錯誤;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說明石墨的能量低,等質量的石墨和金剛石完全燃燒時釋放的能量金剛石比石墨多, B錯誤;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說明石墨的能量較低,所以石墨比金剛石穩定, C錯誤;一定條件下,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所以1 mol C(金剛石)比1 mol C(石墨)的總能量高,D正確。√124567891011121336.(2025·濰坊高二期末)反應NO2(g)+CO(g)==NO(g)+CO2(g)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X→Y吸收能量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C.此反應放出的熱量數值為(a-c)D.化學鍵斷裂時吸收的能量大于化學鍵形成釋放的能量12456789101112133解析:由圖可知,Y的能量高于X的能量,則圖中X→Y為吸熱過程,故A正確;由圖可知,反應物NO2(g)+CO(g)的總能量高,生成物NO(g)+CO2(g)的總能量低,則反應NO2(g)+CO(g)==NO(g)+CO2(g)為放熱反應,故B正確;由圖可知,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焓變ΔH=(c-a)kJ·mol-1=-(a-c)kJ·mol-1,即此反應放出的熱量數值為(a-c),故C正確;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則反應物的鍵能總和小于生成物的鍵能總和,即化學鍵斷裂時吸收的能量小于化學鍵形成釋放的能量,故D錯誤。√124567891012111337.反應2SO2+O2 2SO3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放熱反應B.斷開SO2中的硫氧鍵放出能量C.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D.2SO3 2SO2+O2一定是吸熱反應解析:該反應是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因此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故A、C正確;斷開SO2中的硫氧鍵吸收能量,故B錯誤;2SO2+O2 2SO3是放熱反應,則2SO3 2SO2+O2一定是吸熱反應,故D正確。√124567891011121338.CO與O在催化劑表面形成化學鍵時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反應過程CO中C與O之間化學鍵發生完全斷裂B. 從催化劑上脫離生成 的過程放熱C.CO和O生成了具有極性共價鍵的CO2D.CO與O反應生成CO2的過程ΔH<0解析:由圖可知,該反應過程CO中C與O之間化學鍵沒有發生完全斷裂,故A錯誤;由圖可知 從催化劑上脫離生成 的過程,能量降低,放出熱量,故B正確;CO2的結構式為O==C==O,CO2分子中存在碳氧極性共價鍵,故C正確;CO和O原子反應生成CO2的過程是放熱反應,則ΔH<0,故D正確。√124567891011121339.(2025·沈陽期末檢測)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的過程用如圖所示的模型表示(“-”表示化學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過程Ⅰ是放熱過程B.過程Ⅲ一定是吸熱過程C.a的總能量大于d的總能量D.該反應的能量轉化形式只能以熱能的形式進行解析:由圖可知,過程Ⅰ斷開化學鍵,則過程Ⅰ是吸熱過程,故A錯誤;由圖可知,過程Ⅲ形成化學鍵,為放熱過程,故B錯誤;該反應為放熱反應,則a的總能量大于d的總能量,故C正確;氫氣和氧氣反應過程中發出淡藍色火焰,并放熱,則該反應的能量轉化形式以熱能、光能的形式進行,故D錯誤。12456789101112133√10.下列關于圖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 mol固態碘與1 mol氫氣化合生成2 mol HI氣體時,需要吸收5 kJ的能量B.2 mol HI氣體分解生成1 mol碘蒸氣與1 mol氫氣時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C.1 mol固態碘變為1 mol碘蒸氣時需要吸收17 kJ 的能量D.碘蒸氣與氫氣反應生成HI氣體的反應是吸熱反應解析:2 mol HI氣體分解生成1 mol碘蒸氣與1 mol氫氣時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B項正確;1 mol I2(g)和1 mol H2(g)反應生成2 mol HI(g)放出12 kJ能量,該反應為放熱反應,D項錯誤。1245678910111213311.(2025·安慶期中檢測)我國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復合光催化劑,利用太陽光在催化劑表面實現高效分解水,其主要過程如圖所示:已知:幾種物質中化學鍵的鍵能如表所示:若反應過程中分解了2 mol H2O,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總反應為2H2O 2H2↑+O2↑ B.過程Ⅲ屬于放熱反應C.過程Ⅱ放出了574 kJ能量 D.過程Ⅰ吸收了926 kJ能量化學鍵 H—O O==O H—H O—O鍵能/(kJ·mol-1) 463 496 436 138√12456789101112133解析:反應過程中分解了2 mol H2O,生成了2 mol H2和1 mol O2,總反應為2H2O 2H2↑+O2↑,故A正確;過程Ⅲ為1個過氧化氫分解為1個氫氣和1個氧氣,由化學鍵鍵能可知,該過程吸收了132 kJ能量,為吸熱反應,故B錯誤;過程Ⅱ中生成1 mol過氧化氫分子中O—O和1 mol氫分子中H—H,放出(138+436)kJ=574 kJ能量,故C正確;過程Ⅰ中斷裂了2 mol水分子中H—O,吸收能量為(463×2)kJ=926 kJ,故D正確。12124567891011133二、非選擇題12.(10分)H2與O2、F2均能發生反應,如圖為H2與F2發生反應生成HF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完成轉化Ⅰ、Ⅱ (填“吸收”或“放出”,下同)能量,完成轉化Ⅲ 能量。 解析:斷鍵吸收能量,成鍵放出能量,Ⅰ、Ⅱ 是斷鍵,因此吸收能量,Ⅲ是成鍵,因此放出能量。吸收放出12124567891011133二、非選擇題12.(10分)H2與O2、F2均能發生反應,如圖為H2與F2發生反應生成HF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2)H2和F2反應的能量變化圖可用 (填“A”或“B”)表示。 解析:H2和F2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故圖A正確。A12124567891011133二、非選擇題12.(10分)H2與O2、F2均能發生反應,如圖為H2與F2發生反應生成HF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3)H2在O2中燃燒的過程主要是 能轉化為 能。 解析:氫氣在氧氣中燃燒是放熱反應,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化學熱1245678910111213313.(14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儀器也在不斷地變革。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儀器來進行中和熱測定實驗。實驗原理:K=IUt/ΔT(K的物理意義是熱量計升高1 K時所需的熱量),ΔH=-KΔT/n(n為生成水的物質的量)。實驗步驟:Ⅰ.量熱計總熱容常數K的測定:反應瓶中放入500.00 mL蒸餾水打開磁力攪拌器,攪拌。開啟精密直流穩壓電流,調節輸出電壓(電壓為5 V)和電流,采集數據,并求出K=2 184.6 J·K-1。12456789101112133Ⅱ.中和熱的測定:①將反應瓶中的水倒掉,用干布擦干,重新量取V mL 蒸餾水注入其中,然后加入50.00 mL 1.0 mol·L-1 HCl溶液,再取50.00 mL 1.1 mol·L-1 NaOH溶液注入儲液管中。②打開磁力攪拌器,攪拌。每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記錄到一分鐘時,將玻璃棒提起,使儲液管中堿與酸混合反應。繼續每分鐘記錄一次溫度,測定10分鐘。采集數據(如圖所示)。(1)現行教材中和熱測定實驗中不會用到的實驗儀器是 (填字母),裝置中隔熱層的作用是 。 A.溫度計 B.漏斗 C.燒杯 D.量筒解析:現行教材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用到的實驗儀器是溫度計、量筒、燒杯等儀器,故選B;裝置中隔熱層的作用是保溫隔熱,減少熱量散失;B保溫隔熱,減少熱量散失 12456789101112133(2)K的測定步驟中,量取500.00 mL 蒸餾水的玻璃儀器可用_______________ (填名稱)。 解析:K的測定步驟中,量取500.00 mL蒸餾水的玻璃儀器可用500 mL 容量瓶,因為量筒分度值為0.1,不能量取500.00 mL;(3)中和熱測定步驟中,需蒸餾水的體積V= ;利用圖中數據求得的中和熱ΔH= kJ·mol-1(保留1位小數)。 解析:為減少測量誤差,應使Ⅰ、Ⅱ中使用的液體總體積相等V=500.00 mL-50.00 mL-50.00 mL =400.00 mL,中和熱測定步驟中,需蒸餾水的體積V=400.00 mL;利用圖中數據可知起始溫度為5.1 K最后穩定溫度為6.4 K,ΔT=6.4 K-5.1 K=1.3 K,n=50.00 mL×10-3×1.0 mol·L-1=0.05 mol,求得的中和熱ΔH=-KΔT/n=≈-56.8 kJ·mol-1;500 mL容量瓶400.00 mL-56.812456789101112133(4)上述結果與57.3 kJ·mol-1有偏差,產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b.NaOH過量,未反應完c.配制HCl溶液時,定容采用俯視讀數d.攪拌不充分,鹽酸未反應完解析:結果與57.3 kJ·mol-1有偏差,產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導致熱量損失,攪拌不充分,鹽酸未反應完,測得中和熱不完全,綜上所述故選ad;ad12456789101112133(5)若用50.00 mL 1.0 mol·L-1稀硫酸與50.00 mL 1.1 mol·L-1 Ba(OH)2溶液來測定,所測得中和熱的值可能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其原因是 。 解析:若用50.00 mL 1.0 mol·L-1稀硫酸與50.00 mL 1.1 mol·L-1Ba(OH)2溶液來測定,所測得中和熱的值可能偏高,其原因是生成硫酸鋇會釋放熱量。偏高生成硫酸鋇會釋放熱量課時跟蹤檢測(一) 反應熱 焓變一、選擇題1.(2025·杭州期中檢測)下列過程中能量轉化的主要形式為熱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是 ( )A.鹽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B.氫氣與氯氣的化合反應C.鎂條與鹽酸的反應D.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2.中華文明璀璨奪目,人們很早就在生產、生活中掌握了能量的相互轉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對“打鐵花”描述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轉化成光能與熱能B.“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中只涉及化學能轉化為熱能C.《易經》中記載:“澤中有火”“上火下澤”,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轉化成熱能D.南宋《大冶賦》中詳細記載了以炭與銅礦石為原料的火法煉銅技術,這個過程涉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3.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反映了實驗者的科學素養。下列有關測定中和反應反應熱的實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溫度計測量酸溶液的溫度后立即測量堿溶液的溫度B.為了使反應充分,可以向酸(堿)中分次加入堿(酸)C.為了加快反應速率,減小實驗誤差,使用玻璃攪拌器攪拌D.測定中和反應反應熱時可用稀醋酸和Ba(OH)2稀溶液4.根據能量變化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g)+B(g)C(g)+D(l)是放熱反應B.A(g)+B(g)C(g)+D(l)是吸熱反應C.C(g)+D(l)A(g)+B(g)是放熱反應D.C(g)+D(l)具有的能量大于A(g)+B(g)具有的能量5.一定條件下,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在該條件下,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放熱反應B.等質量的金剛石和石墨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相同C.金剛石比石墨更穩定D.1 mol C(金剛石)比1 mol C(石墨)的總能量高6.(2025·濰坊高二期末)反應NO2(g)+CO(g)NO(g)+CO2(g)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中X→Y吸收能量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C.此反應放出的熱量數值為(a-c)D.化學鍵斷裂時吸收的能量大于化學鍵形成釋放的能量7.反應2SO2+O22SO3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是放熱反應B.斷開SO2中的硫氧鍵放出能量C.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D.2SO32SO2+O2一定是吸熱反應8.CO與O在催化劑表面形成化學鍵時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反應過程CO中C與O之間化學鍵發生完全斷裂B.從催化劑上脫離生成的過程放熱C.CO和O生成了具有極性共價鍵的CO2D.CO與O反應生成CO2的過程ΔH<09.(2025·沈陽期末檢測)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的過程用如圖所示的模型表示(“-”表示化學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過程Ⅰ是放熱過程B.過程Ⅲ一定是吸熱過程C.a的總能量大于d的總能量D.該反應的能量轉化形式只能以熱能的形式進行10.下列關于圖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1 mol固態碘與1 mol氫氣化合生成2 mol HI氣體時,需要吸收5 kJ的能量B.2 mol HI氣體分解生成1 mol碘蒸氣與1 mol氫氣時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C.1 mol固態碘變為1 mol碘蒸氣時需要吸收17 kJ 的能量D.碘蒸氣與氫氣反應生成HI氣體的反應是吸熱反應11.(2025·安慶期中檢測)我國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新型復合光催化劑,利用太陽光在催化劑表面實現高效分解水,其主要過程如圖所示:已知:幾種物質中化學鍵的鍵能如表所示:化學鍵 H—O OO H—H O—O鍵能/(kJ·mol-1) 463 496 436 138若反應過程中分解了2 mol H2O,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總反應為2H2O2H2↑+O2↑B.過程Ⅲ屬于放熱反應C.過程Ⅱ放出了574 kJ能量D.過程Ⅰ吸收了926 kJ能量二、非選擇題12.(10分)H2與O2、F2均能發生反應,如圖為H2與F2發生反應生成HF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完成轉化Ⅰ、Ⅱ (填“吸收”或“放出”,下同)能量,完成轉化Ⅲ 能量。 (2)H2和F2反應的能量變化圖可用 (填“A”或“B”)表示。 (3)H2在O2中燃燒的過程主要是 能轉化為 能。13.(14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儀器也在不斷地變革。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儀器來進行中和熱測定實驗。實驗原理:K=IUt/ΔT(K的物理意義是熱量計升高1 K時所需的熱量),ΔH=-KΔT/n(n為生成水的物質的量)。實驗步驟:Ⅰ.量熱計總熱容常數K的測定:反應瓶中放入500.00 mL蒸餾水打開磁力攪拌器,攪拌。開啟精密直流穩壓電流,調節輸出電壓(電壓為5 V)和電流,采集數據,并求出K=2 184.6 J·K-1。Ⅱ.中和熱的測定:①將反應瓶中的水倒掉,用干布擦干,重新量取V mL 蒸餾水注入其中,然后加入50.00 mL 1.0 mol·L-1 HCl溶液,再取50.00 mL 1.1 mol·L-1 NaOH溶液注入儲液管中。②打開磁力攪拌器,攪拌。每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記錄到一分鐘時,將玻璃棒提起,使儲液管中堿與酸混合反應。繼續每分鐘記錄一次溫度,測定10分鐘。采集數據(如圖所示)。(1)現行教材中和熱測定實驗中不會用到的實驗儀器是 (填字母),裝置中隔熱層的作用是 。 A.溫度計 B.漏斗 C.燒杯 D.量筒(2)K的測定步驟中,量取500.00 mL 蒸餾水的玻璃儀器可用 (填名稱)。 (3)中和熱測定步驟中,需蒸餾水的體積V= ;利用圖中數據求得的中和熱ΔH= kJ·mol-1(保留1位小數)。 (4)上述結果與57.3 kJ·mol-1有偏差,產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b.NaOH過量,未反應完c.配制HCl溶液時,定容采用俯視讀數d.攪拌不充分,鹽酸未反應完(5)若用50.00 mL 1.0 mol·L-1稀硫酸與50.00 mL 1.1 mol·L-1 Ba(OH)2溶液來測定,所測得中和熱的值可能 (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其原因是 。 課時跟蹤檢測(一)1.選A 鹽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是吸熱反應,故A正確;氫氣與氯氣的化合反應是放熱反應,故B錯誤;鎂條與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故C錯誤;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是放熱反應,故D錯誤。2.選B “打鐵花”過程中鐵與氧氣反應,該反應放熱,化學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故A正確;火樹銀花涉及了物質的燃燒、同時發光的現象,則涉及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故B錯誤;“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是物質的燃燒過程,燃燒反應將化學能轉化成熱能,故C正確;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為吸熱反應,涉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故D正確。3.選C 測量酸溶液的溫度后,溫度計表面的酸要用水沖洗干凈、擦干后再去測量堿溶液的溫度,A項錯誤;酸、堿要一次性迅速加入,否則會造成熱量損失,B項錯誤;醋酸是弱酸,使測量的中和反應反應熱不準確,D項錯誤。4.選A 從能量變化圖可以看出,A(g)+B(g) 具有的能量高于C(g)+D(l)具有的能量,所以A(g)和B(g)發生反應生成C(g)和D(l)是放熱反應,C(g)和D(l)發生反應生成A(g)和B(g)是吸熱反應。5.選D 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即石墨轉化為金剛石是吸熱反應, A錯誤;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說明石墨的能量低,等質量的石墨和金剛石完全燃燒時釋放的能量金剛石比石墨多, B錯誤;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說明石墨的能量較低,所以石墨比金剛石穩定, C錯誤;一定條件下,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吸收能量,所以1 mol C(金剛石)比1 mol C(石墨)的總能量高,D正確。6.選D 由圖可知,Y的能量高于X的能量,則圖中X→Y為吸熱過程,故A正確;由圖可知,反應物NO2(g)+CO(g)的總能量高,生成物NO(g)+CO2(g)的總能量低,則反應NO2(g)+CO(g)NO(g)+CO2(g)為放熱反應,故B正確;由圖可知,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焓變ΔH=(c-a)kJ·mol-1=-(a-c)kJ·mol-1,即此反應放出的熱量數值為(a-c),故C正確;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則反應物的鍵能總和小于生成物的鍵能總和,即化學鍵斷裂時吸收的能量小于化學鍵形成釋放的能量,故D錯誤。7.選B 該反應是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因此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故A、C正確;斷開SO2中的硫氧鍵吸收能量,故B錯誤;2SO2+O22SO3是放熱反應,則2SO32SO2+O2一定是吸熱反應,故D正確。8.選A 由圖可知,該反應過程CO中C與O之間化學鍵沒有發生完全斷裂,故A錯誤;由圖可知從催化劑上脫離生成的過程,能量降低,放出熱量,故B正確;CO2的結構式為OCO,CO2分子中存在碳氧極性共價鍵,故C正確;CO和O原子反應生成CO2的過程是放熱反應,則ΔH<0,故D正確。9.選C 由圖可知,過程Ⅰ斷開化學鍵,則過程Ⅰ是吸熱過程,故A錯誤;由圖可知,過程Ⅲ形成化學鍵,為放熱過程,故B錯誤;該反應為放熱反應,則a的總能量大于d的總能量,故C正確;氫氣和氧氣反應過程中發出淡藍色火焰,并放熱,則該反應的能量轉化形式以熱能、光能的形式進行,故D錯誤。10.選D 2 mol HI氣體分解生成1 mol碘蒸氣與1 mol氫氣時需要吸收12 kJ的能量,B項正確;1 mol I2(g)和1 mol H2(g)反應生成2 mol HI(g)放出12 kJ能量,該反應為放熱反應,D項錯誤。11.選B 反應過程中分解了2 mol H2O,生成了2 mol H2和1 mol O2,總反應為2H2O2H2↑+O2↑,故A正確;過程Ⅲ為1個過氧化氫分解為1個氫氣和1個氧氣,由化學鍵鍵能可知,該過程吸收了132 kJ能量,為吸熱反應,故B錯誤;過程Ⅱ中生成1 mol過氧化氫分子中O—O和1 mol氫分子中H—H,放出(138+436)kJ=574 kJ能量,故C正確;過程Ⅰ中斷裂了2 mol水分子中H—O,吸收能量為(463×2)kJ=926 kJ,故D正確。12.解析:(1)斷鍵吸收能量,成鍵放出能量,Ⅰ、Ⅱ 是斷鍵,因此吸收能量,Ⅲ是成鍵,因此放出能量。(2)H2和F2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故圖A正確。(3)氫氣在氧氣中燃燒是放熱反應,是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答案:(1)吸收 放出 (2)A (3)化學 熱13.解析:(1)現行教材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用到的實驗儀器是溫度計、量筒、燒杯等儀器,故選B;裝置中隔熱層的作用是保溫隔熱,減少熱量散失;(2)K的測定步驟中,量取500.00 mL蒸餾水的玻璃儀器可用500 mL 容量瓶,因為量筒分度值為0.1,不能量取500.00 mL;(3)為減少測量誤差,應使Ⅰ、Ⅱ中使用的液體總體積相等V=500.00 mL-50.00 mL-50.00 mL =400.00 mL,中和熱測定步驟中,需蒸餾水的體積V=400.00 mL;利用圖中數據可知起始溫度為5.1 K最后穩定溫度為6.4 K,ΔT=6.4 K-5.1 K=1.3 K,n=50.00 mL×10-3×1.0 mol·L-1=0.05 mol,求得的中和熱ΔH=-KΔT/n=≈-56.8 kJ·mol-1;(4)結果與57.3 kJ·mol-1有偏差,產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實驗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導致熱量損失,攪拌不充分,鹽酸未反應完,測得中和熱不完全,綜上所述故選ad;(5)若用50.00 mL 1.0 mol·L-1稀硫酸與50.00 mL 1.1 mol·L-1Ba(OH)2溶液來測定,所測得中和熱的值可能偏高,其原因是生成硫酸鋇會釋放熱量。答案:(1)B 保溫隔熱,減少熱量散失 (2)500 mL容量瓶 (3)400.00 mL -56.8 (4)ad(5)偏高 生成硫酸鋇會釋放熱量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節 第1課時 反應熱焓變.pptx 第一節 第1課時 反應熱 焓變.docx 課時跟蹤檢測(一) 反應熱 焓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