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麗江市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初高中銜接摸底測試化學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4小題)1.中華文明悠遠而深邃,流傳至今的眾多古詩詞是最好的見證。下列詩詞所述內容主要涉及化合反應的是( )A.《鶴林玉露·一錢斬吏》中“繩鋸木斷,水滴石穿”B.《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蠟炬成灰淚始干”C.《詠煤炭》中“鑿開混沌得烏金”D.《石灰吟》中“烈火焚燒若等閑”2.化學技術驅動“碳達峰、碳中和”。轉化為炭黑回收利用的反應機理如圖所示,依次發生過程Ⅰ和Ⅱ,“→”表示從反應物到生成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過程Ⅰ的化學方程式為B.過程Ⅰ、Ⅱ中有鐵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C.過程Ⅱ中產生的氣體具有助燃性,可作為燃料D.在整個反應機理中可循環使用3.《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用黏土燒制磚的過程,如圖所示為該過程中某反應的示意圖(其中“” “”和“○”分別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則微顆粒X中( )A.只含有 B.一定含有和○C.一定含有和 D.一定含有、和○4.下列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A.需要加熱的化學反應一定都是吸熱反應B.化學反應除了生成新物質外,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C.若反應物的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的總能量,則該反應必為放熱反應D.在化學反應中,斷開化學鍵要放出能量,形成化學鍵要吸收能量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錢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屬鈉為原料,在700℃時制造出納米級金剛石粉末。該成果發表在世界權威的《科學》雜志上,立刻被科學家們高度評價為“稻草變黃金”。同學們對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不正確的是A.金剛石屬于非金屬單質 B.制造過程中元素種類發生了改變C.CCl4是一種化合物 D.這個反應是置換反應6.據報道,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研制出基于深度學習的“隱身衣”,“隱身衣”由智能芯片控制。硅是制造芯片的主要原料,如圖是某種制取硅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中有兩種氧化物B.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C.參加反應的甲和乙的個數比為D.該反應中三種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變化7.現有氫氧化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鋇三種溶液,只用一種試劑,通過一步實驗就能加以區分,這種試劑是A. B. C. D.8.下列關于CuO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屬于堿性氧化物 B.可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C.可與發生置換反應 D.可與水反應生成堿9.鈣片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下列制取CaCO3的流程不正確的是A. B.C. D.10.下列有關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鋁錠難被壓縮,因為鋁原子間沒有間隙B.在花園里可嗅到花香,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C.石油氣加壓后貯存在鋼瓶中,因為氣體分子體積很小D.溫度計里的汞柱下降,因為原子隨溫度的降低而變小11.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0℃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NaClB.0℃時,KNO3和NaCl兩種飽和溶液中,所含溶質的質量:NaCl大于KNO3C.將30℃的KNO3溶液降溫到20℃時一定有晶體析出D.30℃時,將等質量的KNO3和NaCl分別配成飽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質量:NaCl大于KNO312.如圖是工業上用氨氣制取尿素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 B.丙中氮、氫元素的質量比為C.該反應實現了無機物向有機物的轉化 D.參加反應的甲、乙分子的個數比為13.以CCl4和金屬鈉為材料,在700℃時制造出納米級的金剛石粉末和氯化鈉,被科學家們高度評價為“稻草變黃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金剛石屬于非金屬單質 B.制造過程中元素種類沒有改變C.金剛石和石墨之間的轉化是物理變化 D.這個反應是置換反應14.高鐵酸鉀 是倍受關注的一種新型、高效、無毒的多功能水處理劑。工業上可采用飽和 NaClO濃堿溶液氧化 法生產,其主要的生產流程如圖所示。已知:高鐵酸鹽只能在堿性環境中穩定存在,高鐵酸鈉極易溶于水,高鐵酸鉀可溶于水、難溶于有機溶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氧化”工序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3B.“工序1”若在實驗室中完成,使用的主要玻璃儀器為酒精燈、蒸發皿、玻璃棒C.“轉化”工序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為置換反應D.“洗滌”工序中所加的“試劑 a”可以為丙酮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15.寫出下列方程式:(1)氫氧化鋁治療胃酸(HCl)過多:(2)石灰水暴露在空氣中變質:(3)加熱氯酸鉀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4)鐵在氧氣中點燃:16.我校組織學生開展了以“江西特色文化元素”為主題的研學實踐系列活動。(1)“旅游文化”:廬山——秀峰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流下來的水屬于 (填“單質”“化合物”或“混合物”)。(2)“紅色文化”:瑞昌——歷史文化名城,瑞昌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剪紙是 (填“物理”或“化學”)變化。(3)“陶瓷文化”:瓷都——景德鎮。瓷土是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其主要成分是,其中Si的化合價是 。(4)“古色文化”:修水——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他用墨汁書寫的作品保存至今仍不變色,其原因是 。(5)“客家文化”:贛州——贛南客家圍屋。建造圍屋時需要使用熟石灰(氫氧化鈣),熟石灰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17.早在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就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制取氫氧化鉀以漂洗絲帛的工藝。大意是:先將干燥的木頭燒成灰(含),用其灰汁浸泡絲帛,再加入石灰即可。其反應過程如圖。(1)操作a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 。(2)反應過程中未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3)反應過程中能夠循環利用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4)氫氧化鈣與灰汁(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古人不提前制備大量氫氧化鉀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達)。三、實驗題(本大題共1小題)18.某興趣小組利用“鹽酸、硫酸銅、氫氧化鈉、碳酸鈉、硝酸鉀”五種溶液對“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進行再探究。〖知識回顧〗回憶向滴有酚酞試劑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的實驗,(1)觀察兩者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圖1),該反應過程沒有變化的微粒是 ,兩者反應的微觀實質是溶液中的 。〖實質再探〗(2)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圖2是二者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兩者反應的實質是溶液中的 。(3)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產生大量氣泡,實質是溶液中 反應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歸納小結〗(4)復分解反應發生的微觀實質是溶液中的 。〖拓展應用〗(5)將碳酸鈉溶液和硝酸鉀溶液混合沒有發生變化,分析兩者不發生反應的原因是 。(6)圖3是硫酸氫鈉在水中解離的微觀示意圖,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是 ,滴加 (用化學式表示)溶液既能降低該溶液的酸性又能生成沉淀。參考答案1.【答案】A2.【答案】C3.【答案】B4.【答案】B5.【答案】B6.【答案】C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1)Al(OH)3+3HCl=AlCl3+3H2O;(2)Ca(OH)2+CO2=CaCO3+H2O;(3)2KClO32KCl+3O2;(4)3Fe+2O2Fe3O416.【答案】(1)混合物(2)物理(3)+4(4)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或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5)17.【答案】(1)漏斗(2)置換反應(3)CaCO3(4)Ca(OH)2+K2CO3=CaCO3↓+2KOH(5)2KOH+CO2=K2CO3+H2O18.【答案】(1) 氯離子和鈉離子 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2) 氫氧根離子與銅離子結合生成了氫氧化銅(3)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4)自由移動的離子的種類與數量的減少(5)交換成分后沒有氣體或沉淀或水生成(6) 鈉離子、氫離子和硫酸根離子 Ba(OH)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