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熱身考試地理試卷(五)一、單選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下圖示意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我國東北局部區域土地資源利用類型變化狀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甲、乙、丙圖例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 )A.耕地、林地、濕地 B.林地、濕地、耕地 C.林地、耕地、濕地 D.濕地、耕地、林地2.與南方低山丘陵相比,東北農林基地建設中的優勢自然資源有( )①淡水資源②森林資源③土地資源④氣候資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20世紀50年代至2000年,圖示區域土地資源類型變化帶來的影響有( )①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增大②生物多樣性增大③晝夜溫差增大④土壤有機碳增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25年1月17日,我國在云南省紅河地區發現超大規模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如圖中甲處),此前,我國中重稀土資源稀缺且高度依賴進口。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強國內勘探,發現稀土礦床的形成與風化作用密切相關,精準定位紅河州中重稀土元素的富集區,并推算出該中重稀土(如鏑、鋱)潛在資源達115萬噸。完成下面小題。4.我國稀土分布特征是( )A.全國分布較均勻 B.總量是南多北少 C.重稀土集中南方 D.川魯出口量最大5.下列礦區主要以物理風化作用為主的是( )A.內蒙古 B.四川 C.紅河州 D.山東半島6.云南省紅河地區超大規模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發現對我國國家安全的核心意義是( )A.彌補關鍵資源短板 B.降低制造業的成本 C.便于構建產業集群 D.促進當地經濟增速耕地“非糧化”是指在耕地上從事非農業活動,或是農民將耕地用于非糧食作物種植。江蘇省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江蘇省耕地“非糧化”程度對于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尤為重要。下圖為2022年江蘇省耕地“非糧化”區域分異格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蘇南地區耕地“非糧化”率顯著高于蘇北,主要因為蘇南( )A.土壤肥力較低,不適合糧食種植 B.農業機械化水平落后于蘇北地區C.工業化城鎮化占用大量優質耕地 D.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糧食生產率低8.為有效抑制耕地“非糧化”,江蘇省可優先采取的措施是( )A.全面禁止土地資源流轉B.縮減工業建設用地規模C.政策激勵提升種糧收益 D.全面開發后備耕地資源大豆在我國已有五千余年的種植歷史。但近年來,我國大規模從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進口,占比到中國大豆總進口量的90%。下圖為2012—2022年我國大豆產量與進口量對比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據圖可知,2012~2022年期間,中國大豆( )A.播種面積逐年減少B.單位面積產量快速增加C.進口量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D.對外依存度一直在80%以上10.為保障我國大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平穩運行,目前較為合理的途徑是( )①構建進口多元化結構,拓展進口來源②加快育種創新,降低成本、提高單產③開發大豆替代品,全面減少大豆消費④大幅度提高大豆售價,引導農民改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北麂島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轄區16個島嶼。近年來,北麂高標準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讓北麂島的整體形象大幅提升,為“漁旅”融合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北麂島發展“漁旅”的基本自然條件是( )A.溫和的氣候條件B.優美的海島景觀C.豐富的漁業資源 D.獨特的人文環境12.為推動“漁旅”的可持續發展,北麂島應加強( )A.交通通信發展B.海洋牧場建設C.生態環境保護 D.能源水源供應13.北麂島發展“漁旅”的意義在于( )A.發展島嶼經濟,實現共同富裕B.加強對外聯系,實現多元發展C.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升級D.振興島嶼經濟,完成脫貧攻堅碳市場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其實質是以市場機制來促進節能環保。2024年7月,在武漢召開的中國碳市場大會報告顯示:相比2018年,2023年我國電力碳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碳排放量)下降8.78%,而同期我國火電碳排放強度下降2.38%。下圖示意碳市場交易流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我國電力、火力碳排放強度變化差異表明,我國( )A.火力發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B.工業用電需求量明顯減少C.碳市場配額分配向火電傾斜 D.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增加15.全國碳市場交易對電力行業減排的核心作用機制是( )A.建立跨區域的電力輸送補償機制 B.通過行政指令強制關停落后產能C.運用價格信號引導企業自主減排 D.直接提供財政補貼發展清潔能源16.為持續發揮碳市場交易的作用,最可行的措施是( )A.將高耗能行業全部納入碳市場 B.全面關停所有燃煤發電機組C.全面取消新能源發電補貼政策 D.大幅提高居民生活用電價格全球變暖改變了耕地的氣候適宜性,進而影響農作物生產多樣性。研究表明,25%是一個警戒值,即中、高氣候風險區耕地面積比例合計低于25%時,作物生產多樣性的氣候風險處于可接受范圍。下圖表示不同變暖水平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作物氣候風險區耕地面積占比。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7.該區域作物氣候風險處于可接受范圍的最高變暖水平是( )A.1.5℃ B.2.0℃ C.3.0℃ D.4.0℃18.應對該區域作物生產多樣性減少帶來的問題,合理的措施是( )A.增加化肥施用 B.開墾高寒區耕地 C.調整飲食結構 D.加大勞動力投入蝦池是指靠近水源并用于養殖魚蝦等水產品的人工池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漁民在低潮線以上區域建低位蝦池,或在陸地上建高位蝦池(如圖)。高位蝦池需定期投放餌料、引排海水,與海洋聯系緊密。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9.低位蝦池所在位置屬于( )A.內水 B.領海 C.專屬經濟區 D.毗連區20.高位蝦池在運營過程中給周邊海域帶來的影響可能有( )①海水資源短缺②海平面下降③海域污染④海域生態破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海工裝備“深海一號”能源站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該能源站位于海南島東南部約81海里處的陵水17-2氣田。下圖為“深海一號”能源站位置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21.陵水17-2氣田所屬的海洋權益范圍類型屬于( )A.領海 B.毗連區 C.專屬經濟區 D.公海22.我國海工裝備不斷向深海、遠海推進,有利于( )A.解決資源緊張局面 B.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C.助力實現低碳目標 D.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采冶史近4000年的湖北大冶市因資源枯竭探索轉型。2023年啟動全球首個“綠電綠氫制儲加用一體化”氫能礦場項目,該項目利用尾礦庫建設光伏電站,電解水制氫并儲存于容量30萬m 的地下鹽穴,實現礦用設備氫能化,調節能源供需。下圖為該項目工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3.大冶市選擇利用地下鹽穴儲氫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當地鹽礦資源豐富,開發成本低 B.沉積巖裂隙發育,方便人工擴容C.鹽穴溫度恒定,減少氫氣的蒸發 D.鹽穴空間容量大,宜大規模儲氫24.該氫能礦場項目中,光伏電站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綠電用于制氫B.減少尾礦庫水土流失C.減緩局部熱島效應 D.吸引新能源產業投資25.該項目的實施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意義是( )A.徹底解決礦產資源枯竭問題B.提高傳統重卡運輸效率C.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 D.增加鹽礦資源的出口量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共3小題,共25分)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位于英國東南部的M地區曾為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北部。在羅馬時代(大致約為公元前27年至14世紀中期前)當地人們嘗試排水,但僅零星開墾。17世紀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術后,濕地得以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成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產生諸如土壤、生態等方面的問題。下圖示意M地區在英國的位置。(1)分析M地區在羅馬時代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的可能原因。(2)說明17世紀M地區濕地成片開墾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并說出成片開墾后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3)相較于成片開墾前,推測當前M地區農業發展產生的土壤與生態問題。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主體工程全線合龍。該工程總長3046公里,平均寬度8公里,通過“草方格沙障固沙+梭梭/檉柳混交林種植+光伏智能滴灌”模式,構建生態防護帶。工程區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提升至30%,沙丘移動速度降低60%,有效遏制了沙漠南侵,并衍生出肉蓯蓉種植、生態旅游等產業。材料二 下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示意圖。(1)說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區實施“鎖邊工程”的區位條件。(2)說明鎖邊工程中“草方格固沙”與“耐旱植被種植”在生態修復中的協同作用。(3)從國家安全角度,簡述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的地理意義。2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糧食持續高產豐收,2024年單位面積產量居全圍第一,播種面積增量居全國第一,成為可調出糧食量最大的“西部糧倉”。獨特的自然條件,使新疆糧食作物單產高、品質優。農業部門推廣節水技術,增強育種制種能力,加快農機研發使用,進一步提升了單產。有研究學者提出,半個世紀以來新疆平均氣溫上升,年降水量增加,呈現暖濕化特征;加上新疆地域遼闊,荒草地和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豐富,未來糧食增產潛力巨大。下圖示意新疆目前耕地分布狀況。(1)指出新疆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高的主要原因。(2)簡述新疆合理保護耕地與防治土地荒漠化的關系。(3)簡述“西部糧倉”對我國耕地資源和糧食安全的意義。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C A A C C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A D C A C B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C D D A C26.(1)羅馬時代生產力水平較低,排水技術落后,難以大規模改造濕地;當時人口可能較少,對農產品需求有限,開墾動力不足。(2)有利社會經濟條件:17 世紀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傳入,提供了高效排水手段,能大規模成片改造濕地;隨著社會發展,農產品市場需求增加,推動濕地成片開墾。有利自然條件:相較于英國西部、北部,M 地區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倍數低,光照條件好;水源較充足;濕地開墾后土壤肥沃(原濕地有機質積累多);地形平坦,利于農耕。(3)土壤方面:長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結構被破壞;農藥、化肥的頻繁使用,土壤污染加重。生態方面:濕地減少,原有生態系統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調蓄徑流、凈化水質等生態功能減弱,區域生態環境趨于脆弱。27.(1)氣候相對濕潤;河流引水灌溉;綠洲與交通線分布密集。(2)工程、生物固沙結合;短期、長期固沙結合;改善土壤形成穩固的生態系統。(3)保護綠洲農業和居民點,保障生態安全;減少沙塵對基礎設施的侵蝕,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多元化,保障經濟安全。28.(1)自然原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機物積累;社會經濟原因:推廣節水技術,保證水分供應;育種能力強,良種高產優質;農機研發使用,提高生產效率。(2)防治土地荒漠化能減少土地退化,保障耕地質量;合理保護耕地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有助于鞏固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成果;防治土地荒漠化能減少自然災害對耕地的破壞。(3)耕地資源:利于開發新疆后備耕地,提高利用效率,拓展總體空間;糧食安全:增加產量與自給率,減少對外依賴,可全國調配保障供應穩定,具戰略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