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年5月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學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25年5月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學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四)

資源簡介

2025年5月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學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四)
1.(2025·廣州模擬)《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古代制磚的過程,下列步驟中主要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選泥 B.制坯 C.裝窯 D.燒制
【答案】D
【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
【解析】【解答】A、選泥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
B、制坯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B不符合題意;
C、裝窯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C不符合題意;
D、泥土和磚是兩種不同物質,在燒制過程中,泥土轉化為磚,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符合題意。
故選D。
【分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
2.(2025·廣州模擬)2025年全國兩會中指出要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A.加強水質監測 B.回收廢棄塑料
C.大量施用化肥 D.積極植樹造林
【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污染與防治;保護水資源;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加強水質監測,有利于了解水體是否被污染,A正確;
B、回收廢棄塑料,可以減少白色污染,還能實現資源再利用,B正確;
C、大量施用化肥可能導致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問題,應合理使用,C錯誤;
D、積極植樹造林可以凈化空氣,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D正確;
故選C。
【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
(1)節約水電;
(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
(3)綠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類。
3.(2025·廣州模擬)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下列扎染過程所用到的材料中屬于合成材料的是
A.棉線 B.塑料薄膜 C.棉麻布料 D.鐵制扎花針
【答案】B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棉線是天然纖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A錯誤;
B、塑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B正確;
C、棉麻是天然纖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C錯誤;
D、鐵屬于金屬材料,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D錯誤。
故選B。
【分析】材料可以分為:無機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無機材料可分為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可分為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有機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
4.(2025·廣州模擬)中華飲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如“面”象征長壽、“魚”代表富裕等,其中“面”富含的營養物質是
A.油脂 B.糖類 C.蛋白質 D.維生素
【答案】B
【知識點】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
【解析】【解答】長壽面由面粉制成,面粉富含淀粉,而淀粉屬于營養物質中的糖類;
故選B。
【分析】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
5.(2025·廣州模擬)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空氣中的氧氣可用作火箭發射的燃料
B.空氣中各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
C.食品采用真空包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水蒸氣
D.空氣的成分按質量計算:約占78%,約占21%
【答案】B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氧氣的化學性質;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解析】【解答】A、氧氣具有助燃性,但本身不可燃,因此不能用作燃料,可用作助燃劑,不符合題意;
B、空氣是由氮氣、氧氣等多種物質組成的,組成空氣的各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符合題意;
C、氧氣很活潑,能與食物反應從而使食物變質,食品采用真空包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氧氣,不是水蒸氣,不符合題意;
D、空氣各成分按照體積分數計算: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其他氣體約占1%,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為21%,氮氣為78%,其他成分是1%。
2.空氣各組成成分的用途:
(1)氮氣可以制硝酸和化肥,可以作保護氣等;
(2)氧氣可以供給呼吸、支持燃燒等;
(3)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作霓虹燈;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2025·廣州模擬)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復雜的分子結構。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氧氣加壓后能裝入鋼瓶說明分子間有間隔
B.水變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運動
C.水沸騰時掀開壺蓋說明分子大小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D.構成水和過氧化氫的分子相同
【答案】A
【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分子間存在著間隔,且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可以加壓使分子間隔減小,從而使氣體體積縮小,從而能被壓縮進鋼瓶,A正確;
B. 分子始終在做無規則運動;水結冰(固態),分子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水分子仍在運動,只是運動幅度減小,B錯誤;
C. 溫度升高,水分子間隔變大,物質的體積變大導致水沸騰時壺蓋被頂起, C錯誤;
D. 水這種物質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過氧化氫這種物質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的,二者構成的分子不同。D錯誤;
故選A。
【分析】分子每時每刻都在做無規則運動;物質的物態變化是因為分子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
7.(2025·廣州模擬)5G通信技術是一大科技亮點,5G通信芯片由氮化鎵材料制成。已知鎵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B.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g
C.鎵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D.鎵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顯價
【答案】B
【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有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m表示質子數;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所以m=2+8+18+3,m=31,不符合題意;
B、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常省略不寫,但不是克,故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符合題意;
C、由鎵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鎵原子核外有4個電子層,故鎵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不符合題意;
D、鎵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3,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最外層3個電子,從而帶上3個單位的正電荷;故鎵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顯+3價,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元素周期表單元格中,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稱;下方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
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3.在原子中:當電子層數大于1且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該原子易失去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當電子層數大于1時且最外層電子數大于4時,該原子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8.(2025·廣州模擬)過氧乙酸()是常用的消毒劑,常溫下易分解,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過氧乙酸屬于氧化物
B.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
C.的化學式是
D.過氧乙酸是由、、原子構成
【答案】C
【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化學式的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義為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過氧乙酸中含有三種元素,所以不屬于氧化物,A錯誤;
B、過氧乙酸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2×2):(1×4):(16×3)=6:1:12,所以氧元素質量比最大,則氧元素質量分數最大,B錯誤;
C、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反應前C、H、O的個數分別為4、8、6,反應后除X外,C、H、O的個數分別為4、8、4,則X中含有2個氧原子,化學式為O2,C正確;
D、過氧乙酸這種物質是由過氧乙酸分子構成,而過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氫、氧原子構成,D錯誤。
故選C。
【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2.某種物質中元素的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數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所以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等于(1×2):(16×1)=1:8。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9.(2025·廣州模擬)用NO生產HNO3過程中,物質轉化關系如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Ⅰ中,參加反應的NO與生成的NO2含有等質量的氮元素
B.反應Ⅱ中,NO2與HNO3的分子個數之比為3:2
C.轉化過程中,氮、氫、氧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
D.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O>NO2>HNO3
【答案】C
【知識點】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式的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反應Ⅰ為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及質量不變。因此反應Ⅰ中,參加反應的NO與生成的NO2含有等質量的氮元素,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反應Ⅱ的化學方程式為3NO2+H2O=NO+2HNO3;由化學方程式可知,NO2與HNO3的分子個數之比為3:2,不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為2NO+O2=2NO2,反應Ⅱ的化學方程式為3NO2+H2O=NO+2HNO3;反應Ⅰ中氮元素化合價由+2價→+4價,氧元素化合價由0價→-2價;反應Ⅱ中氮元素化合價由+4價→+2價、+5價,氫、氧元素化合價不變。因此轉化過程中氮、氧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但氫元素的化合價沒有發生改變,符合題意;
D、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硝酸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因此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O>NO2>HNO3,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2.單質中任何元素的化合價都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顯的價態: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過氧化物中,氧元素顯-1價;
(5)Fe:+2、+3
(6)Cl和N為變價元素。
10.(2025·廣州模擬)五育并舉,勞育先行。下列勞動項目與所涉及的化學知識不相符的是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
A 用的醫用酒精給教室消毒 酒精具有可燃性
B 燒水時,若水的硬度大,易結垢 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
C 用鎂制造照明彈 鎂在空氣中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
D 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干冰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硬水與軟水;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酒精能殺死微生物所以可以用酒精消毒,與酒精具有可燃性無關,A錯誤;
B、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加熱煮沸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鎂沉淀,也就是結垢,B正確;
C、鎂在空氣中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可用鎂制造照明彈,C正確;
D、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易升華;升華過程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可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D正確。
故選A。
【分析】了解常見物質的用途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11.(2025·廣州模擬)“單中心鐵”可作某反應的高效催化劑,該轉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有關該轉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B.反應前后原子總數一定沒有發生變化
C.反應后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
D.“單中心鐵”在反應前后質量和性質都沒有改變
【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4 C2H4+2H2。A、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所以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A正確;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總數不變,B正確;
C、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后的C2H4、H2個數比為1:2,C正確;
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單中心鐵在該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物理性質可能改變,D錯誤。
故選D。
【分析】1.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2.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但不影響生成物的產量,反應前后催化劑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12.(2025·廣州模擬)某興趣小組對吹滅蠟燭產生濃厚的興趣,于是設計如下圖所示實驗,將鋼制管體內氣體加熱到320℃,快速推動活塞,仍能吹滅蠟燭(石蠟著火點約為19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石蠟燃燒時只發生化學變化
B.熱氣吹滅蠟燭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C.不加熱鋼制管體,快速推動活塞,也能吹滅蠟燭
D.鋼制管體出氣口離蠟燭的遠近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答案】A
【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燃燒與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石蠟燃燒時放出熱量,會使石蠟熔化,燃燒屬于化學變化,熔化屬于物理變化,A錯誤;
B、快速推動活塞,使氣態石蠟被趕走,所以觀察到蠟燭立即熄滅,故蠟燭熄滅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B正確;
C、不加熱鋼制管體,快速推動活塞能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同時也可以吹走石蠟蒸氣,所以也能吹滅蠟燭,C正確;
D、出氣口離蠟燭的遠近會影響氣流的強度和方向,從而影響實驗的成功與否,D正確。
故選A。
【分析】1.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
2.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
(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3.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1)使溫度降低著火點以下,如用嘴吹滅燃燒的蠟燭;
(2)隔絕氧氣或空氣;如油鍋著火時,可蓋嚴鍋蓋;
(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如森林失火時,經??车粢黄瑯淠拘纬筛綦x帶。
13.(2025·廣州模擬)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它能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多種鐵的化合物,下圖為鐵元素 的“價類二維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 在純氧氣中劇烈燃燒可生成b
B.含有d 物質的溶液呈現出淺綠色
C.c 與稀鹽酸反應所得溶液中含有Fe2+
D.在高溫條件下用CO還 原b 可得到a
【答案】D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a是鐵單質,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Fe3O4),而b是氧化鐵(Fe2O3),A錯誤;
B、d屬于鹽,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為鐵鹽,含有鐵鹽的溶液顯黃色的,含有亞鐵鹽的溶液顯淺綠色,B錯誤;
C、c屬于堿,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d為Fe(OH)3,Fe(OH)3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得到Fe3+,而不是Fe2+,C錯誤;
D、b屬于氧化物,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該物質是氧化鐵,在高溫的條件下,一氧化碳能將氧化鐵還原為鐵,D正確。
故選D。
【分析】1.常見物質的顏色為:含有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含Fe3+的溶液呈黃色;含Cu2+的溶液呈藍色。高錳酸鉀為暗紫色,氧化鐵是紅棕色,四氧化三鐵為黑色,氧化銅為黑色;氫氧化銅為藍色沉淀,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銅單質的顏色為紫紅色固體。
2.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3.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
14.(2025·廣州模擬)通過下列圖示實驗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A.圖1實驗既說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說明甲烷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B.圖2實驗既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又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C.圖3實驗可判斷出a端為電源正極
D.圖4實驗紅磷的量越多,水倒流入集氣瓶中的水越多
【答案】B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電解水實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甲烷燃燒,說明甲烷具有可燃性;通過干冷的燒杯內壁有水珠出現,說明甲烷燃燒有水生成,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反應物氧氣中只含有氧元素,則說明甲烷中含有氫元素,不能說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A錯誤;
B、圖2所示實驗,蠟燭熄滅,說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下層的蠟燭先熄滅,上層的蠟燭后熄滅,說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B正確;
C、電解水實驗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氧氣,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的氣體為氫氣;氫氣密度比空氣小,故用向下排空氣收集即c,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故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d,所以a為負極,C錯誤;
D、圖4所示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該實驗中紅磷過量的目的是將氧氣完全消耗,并不是紅磷的量越多,消耗氧氣的量越多,水倒流入集氣瓶中的水越多,D錯誤;
故選:B。
【分析】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原理為CO2+Ca(OH)2=CaCO3 +H2O,通常利用該性質檢測二氧化碳是否存在。
2.電解水實驗的知識點可以總結為“正氧負氫,氫二氧一”,即電源正極連接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氧氣,電源負極連接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氫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約為2:1。
3.實驗過程中,紅磷與空氣中的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消耗量瓶中的氣體,瓶中的氣體減少,壓強減小,且低于瓶外的大氣壓,大氣壓將注射器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因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21%,所以進入錐形瓶的水的體積約占錐形瓶的1/5。
使用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的方法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需注意以下幾點:1.裝置氣密性要好;2.紅磷要過量;3.紅磷燃燒完后要冷卻至室溫才能打開止水夾。
15.(2025·廣州模擬)2025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地球”。
(1)下圖是2015年和展望2030、2050年的能源結構圖,比較三張能源結構圖,其中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   。
(2)化石能源燃燒因產生_______(填序號)而形成酸雨。
A. B. C. D.
(3)化石能源可通過化學反應轉化成清潔能源。煤制乙醇的流程如下(碳元素不損耗)。每生產23噸乙醇,理論上需要   噸碳。
(4)科學家發現海底蘊藏著大量可燃冰,富含甲烷水合物,為能源新希望。可燃冰分解可產生甲烷,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
(5)氫能是“21世紀終極能源”。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已知鎵做催化劑,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答案】(1)石油
(2)C;D
(3)12
(4)
(5)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解析】【解答】(1)化學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由圖可知,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和石油。
(2)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故選CD。
(3)23噸乙醇中碳元素質量為,根據碳元素守恒,則理論上需要12噸碳。
(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鎵為催化劑,則發生的反應為鋁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分析】1.煤、石油、天然氣是三大化石能源;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第一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確的數據,第三計算過程要完整?;瘜W方程式計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是什么,即題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學反應的原理,寫出化學方程式,并明確題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定量關系,確定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
第四,將上述關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檢查計算過程和結果 。無誤后,簡明地寫出答案。
3.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1)化學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由圖可知,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和石油。
(2)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故選CD。
(3)23噸乙醇中碳元素質量為,根據碳元素守恒,則理論上需要12噸碳。
(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鎵為催化劑,則發生的反應為鋁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6.(2025·廣州模擬)氣體制備和性質探究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如圖裝置可制取。
(1)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觀察上圖裝置,判斷反應   (選填“進行中”或“已結束”)。
(3)用如圖裝置驗證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實驗步驟:
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
②在三頸燒瓶中通入,插入裝有足量澄清石灰水和稀鹽酸的注射器,連接壓強傳感器;
③先后將兩注射器中的試劑全部推入三頸燒瓶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底部,壓強傳感器測得三頸燒瓶中壓強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
Ⅰ、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   
Ⅱ、分析上圖可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   (填化學式),此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   ,此時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3中的   (選填“ab”、“bc”或“cd”)段。
(4)某同學通過對銅銹中元素組成的分析,設計實驗探究銅銹蝕的條件(如下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只有甲試管中銅片生銹,在以下選項中符合銅生銹條件的選項是_______。
A.和水 B.和 C.水和 D.、水和
【答案】(1)
(2)進行中
(3)檢查裝置氣密性;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D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探究金屬銹蝕的條件
【解析】【解答】(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故填:;
(2)據圖可知,裝置中固體和液體試劑接觸,說明反應正在發生,故填:進行中;
(3)I、根據實驗步驟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所以實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檢查裝置氣密性,故填:檢查裝置氣密性;
Ⅱ、分析上圖可知,由于三頸燒瓶中壓強先減小后增大,所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Ca(OH)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即稀鹽酸,稀鹽酸與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推入稀鹽酸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由于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即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中的cd段,故填: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甲中含有氧氣生銹,乙中不含氧氣不生銹,甲、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氧氣;甲中含有二氧化碳生銹,丙中不含二氧化碳不生銹,甲、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甲中含有水生銹,丁中不含有水不生銹,甲、丁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水,所以通過實驗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氧氣和水,故選D。
【分析】1.實驗室用稀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發生裝置為固-液常溫型。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鐵需要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才能生銹。因此防止金屬生銹的途徑有:
(1)把金屬放在干燥的環境中;
(2)在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如:涂油
(3)把金屬與空氣隔絕(刷油漆、烤瓷);
(4)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一些金屬制成合金如:鋁合金、車圈鍍鉻。
(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故填:;
(2)據圖可知,裝置中固體和液體試劑接觸,說明反應正在發生,故填:進行中;
(3)I、根據實驗步驟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所以實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檢查裝置氣密性,故填:檢查裝置氣密性;
Ⅱ、分析上圖可知,由于三頸燒瓶中壓強先減小后增大,所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Ca(OH)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即稀鹽酸,稀鹽酸與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推入稀鹽酸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由于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即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中的cd段,故填: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甲中含有氧氣生銹,乙中不含氧氣不生銹,甲、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氧氣;甲中含有二氧化碳生銹,丙中不含二氧化碳不生銹,甲、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甲中含有水生銹,丁中不含有水不生銹,甲、丁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水,所以通過實驗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氧氣和水,故選D。
17.(2025·廣州模擬)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和能源寶庫,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可用于制取純堿等工業原料。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在氨堿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主要流程如下:
上述過程的化學反應原理為a.;b.。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海水是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其中元素總含量最大的是   。從海水獲得淡水的方法可以是   (填標號)。
a.蒸餾 b.加熱分解 c.活性炭吸附 d.高分子膜分離
(2)20℃時,海水中主要鹽類的含量為:、、。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   (填“不飽和”或“飽和”)溶液。曬鹽時不能將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使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而其它鹽類基本不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   。
(3)如圖為、和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填選項序號)。
A.時,的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
B.當中混有少量時,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
C.時,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
D.時,各取相同質量的和固體,分別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溫至,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小于溶液的質量
(4)工業上制得的純堿中?;煊猩倭柯然c。為測定某純堿樣品(雜質為氯化鈉)中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稱取該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水配成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并干燥,稱得沉淀的質量為,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①過程III過濾后,所得濾液的質量是   。
②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   。
【答案】(1)混合物;氧;ad
(2)飽和;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大于NaCl
(3)B;D
(4)216;設25g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y,則解得y=21.2g則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為答: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為84.8%。
【知識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海洋中的資源
【解析】【解答】(1)海水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所以海水中元素總量最大的是氧元素;
a、通過加熱海水使其蒸發,然后冷凝成淡水,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b、加熱分解不適合用于海水淡化,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等,不能除去水中的鹽分得到淡水,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d、高分子膜分離,通過選擇性高分子膜(如反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水分子和鹽分,是海水淡化的重要技術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故選ad。
(2)海水曬鹽是蒸發溶劑使氯化鈉結晶析出,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所以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曬鹽時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接近或大于NaCl。
(3)A、由圖可知,t1℃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銨,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由圖可知,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則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出氯化銨,該選項說法正確;
C、由圖可知,t3℃時,碳酸氫鈉的溶解度為12g,則碳酸氫鈉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液的質量比為12g:(100g+12g)=3:28g,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圖可知,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的溶解度,則溶解等質量的氯化銨和氯化鈉時,氯化銨需要的水較少,而t2℃時,氯化銨和氯化鈉的溶解度相同,降溫過程中,水的質量不變,則氯化銨溶液的質量較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D。
(4)①設加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為x,則
解得x=111g
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則所得濾液質量為25g+100g+111g-20g=216g。
②見答案。
【分析】1.物質可以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純凈物又可以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構成的物質;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總體上有兩大類,分別是膜法和熱法。其中反滲透技術屬于膜法,通過施加高壓讓海水通過半透膜,從而去除海水中的鹽分和其他雜質;多級閃蒸法和低溫多效蒸餾技術屬于熱法,讓海水在蒸發室中多次蒸發和冷凝,以實現海水淡化的目的。
3.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4.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比較物質的溶解度大小必須指定具體溫度,否則沒有意義。
5.溶解度曲線上的點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1)根據已知溫度查出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或者根據物質的溶解度查出對應的溫度;
(2)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大小。
(1)海水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所以海水中元素總量最大的是氧元素;
a、通過加熱海水使其蒸發,然后冷凝成淡水,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b、加熱分解不適合用于海水淡化,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等,不能除去水中的鹽分得到淡水,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d、高分子膜分離,通過選擇性高分子膜(如反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水分子和鹽分,是海水淡化的重要技術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故選ad。
(2)海水曬鹽是蒸發溶劑使氯化鈉結晶析出,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所以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
曬鹽時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接近或大于NaCl。
(3)A、由圖可知,t1℃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銨,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由圖可知,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則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出氯化銨,該選項說法正確;
C、由圖可知,t3℃時,碳酸氫鈉的溶解度為12g,則碳酸氫鈉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液的質量比為12g:(100g+12g)=3:28g,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圖可知,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的溶解度,則溶解等質量的氯化銨和氯化鈉時,氯化銨需要的水較少,而t2℃時,氯化銨和氯化鈉的溶解度相同,降溫過程中,水的質量不變,則氯化銨溶液的質量較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D。
(4)①設加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為x,則
解得x=111g
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則所得濾液質量為25g+100g+111g-20g=216g。
②見答案。
18.(2025·廣州模擬)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初中化學實驗中常用的試劑。
(1)興趣小組小葉同學要用氫氧化鈉固體配制一定質量的某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該實驗的主要步驟;計算、   、溶解,其中配制過程中,用于溶解氫氧化鈉固體的燒杯內壁帶有水滴,會導致溶液濃度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小葉同學想利用電導率傳感器深入了解,在常溫下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的過程中溶液導電性的變化,直接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加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測得不同時間下的電導率數據如圖1所示:已知:電導率傳感器用于測量溶液的導電性強弱。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①由圖1可知: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   。
②在到時間內,點的電導率不再變化,小葉繼續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樣,固體迅速溶解,同時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   。
③小葉同學想在點后讓電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請你選擇少量   (填序號)。
a.碳酸鈣固體 b.硫酸鈉固體 c.氫氧化銅固體
(3)銅、鐵、鎳(Ni)是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某小組針對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開展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鎳在空氣中會生成一層致密氧化膜,鎳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溶于水的。
【實驗1】小組同學將未打磨的鎳片浸泡在過量稀硫酸中,一開始無明顯現象,此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過一會兒表面有大量氣泡冒出。
【實驗2】將鐵片加入溶液中,觀察到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寫出鐵片表面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得出結論】銅、鐵、鎳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
【交流討論】用鎳片、硫酸亞鐵溶液和   進行實驗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答案】(1)稱量、量取;偏小
(2)加速溶解;溫度降低;b
(3);;鐵、鎳、銅;硫酸銅(合理即可)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金屬活動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用固體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若燒杯中有水滴,會使溶劑質量偏大,則溶質質量分數偏小。
(2)①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能加速溶解。
②小葉繼續向c點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拌,固體迅速溶解,說明c點溶液不是飽和溶液;氫氧化鈉固體迅速溶解,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同時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熱量,溫度升高,溶液電導率增大,所以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一段時間后,溶液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故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
③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a、碳酸鈣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碳酸鈣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b、硫酸鈉固體在水中離解出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則硫酸鈉固體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符合題意;
c、氫氧化銅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氫氧化銅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實驗1]NiO和硫酸反應生成NiSO4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2]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說明鐵能和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得出結論]鐵能和硫酸鎳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鎳能和硫酸反應,說明鎳位于氫元素前面,但銅位于氫元素后面,則說明金屬活動性順序:鐵>鎳>銅。
[交流討論]鎳不能和硫酸亞鐵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但鎳能和硫酸銅反應,則說明鎳比銅活潑,則用鎳片、硫酸亞鐵和硫酸銅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分析】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2.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
(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
(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1)用固體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若燒杯中有水滴,會使溶劑質量偏大,則溶質質量分數偏小。
(2)①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能加速溶解。
②小葉繼續向c點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拌,固體迅速溶解,說明c點溶液不是飽和溶液;氫氧化鈉固體迅速溶解,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同時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熱量,溫度升高,溶液電導率增大,所以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一段時間后,溶液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故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
③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a、碳酸鈣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碳酸鈣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b、硫酸鈉固體在水中離解出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則硫酸鈉固體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符合題意;
c、氫氧化銅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氫氧化銅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實驗1]NiO和硫酸反應生成NiSO4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2]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說明鐵能和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得出結論]鐵能和硫酸鎳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鎳能和硫酸反應,說明鎳位于氫元素前面,但銅位于氫元素后面,則說明金屬活動性順序:鐵>鎳>銅。
[交流討論]鎳不能和硫酸亞鐵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但鎳能和硫酸銅反應,則說明鎳比銅活潑,則用鎳片、硫酸亞鐵和硫酸銅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19.(2025·廣州模擬)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實驗等活動探究某自熱食品發熱包(說明書如下圖所示)的物質成分和發熱原理,并自制發熱包。
[品名]食品專用發熱包 [主要成分]氧化鈣、鋁粉、碳酸鈉 [凈含量]80克 [使用方法]撕開發熱包塑料袋后放入外盒加常溫水,不超過注水位:食材放入內盒,蓋好蓋子靜置15分鐘
【查閱資料】
①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混合物。
②和溶液能反應生成和,同時放出熱量。
③、和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
【活動一】探究發熱包中的物質成分
小組成員用如下裝置(氣密性良好)驗證發熱包中含有鋁粉和碳酸鈉,實驗記錄如下表所示。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 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滴入適量稀鹽酸 A中產生大量氣泡,B裝置中變渾濁 a_______
② 將燃著的木條靠近右端導管口 氣體能被點燃 發熱包中含有鋁
(1)根據實驗①,分析并補充完整a處的實驗結論:   。
(2)去掉裝置C可能對本實驗產生的影響是   。
【活動二】探究發熱包的發熱原理
查閱資料,一發熱包中的氧化鈣、碳酸鈉和鋁粉在加水后發生的化學反應主要是:
I:b_____;II:;III:。
為探究發熱包的發熱原理,小組同學根據該產品發熱包與最大水量的質量比約為1:3.3,設計如下表所示實驗,實驗過程及數據結果如下所示。
實驗 固體試劑 水/mL
對照組 發熱包粉末 10
① 氧化鈣 10
② 氫氧化鈣碳酸鈉混合 10
③ 鋁粉氫氧化鈉混合 10
(3)寫出“b”處化合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4)分析實驗①對應曲線,可知反應I   (填“是”或“不是”)放熱的主要反應。
(5)甲同學分析溫度變化曲線后得出結論:發熱包最高溫度可達104℃左右,使其達到該溫度的主要是化學反應III,乙同學不同意該觀點,理由是實驗③使用了NaOH固體,溫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為排除該影響因素,小組討論需要補充的實驗方案:   (填操作和現象)。(限選的試劑和儀器:鋁粉、氫氧化鈉固體、水、溫度計)
(6)丙同學提出直接用鋁粉和氫氧化鈉來制作發熱包。小組成員從物質的性質和實驗③對應曲線分析其可行性不高,理由是   。
【活動三】自制發熱包
小組同學取鋁粉、碳酸鈉和氧化鈣共混合均勻裝入無紡布袋,制成發熱包,封口后加入室溫下的水,用溫度和傳感器測同一體系內溫度和隨時間變化如下圖所示。
(7)結合圖分析:①內,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寫其中一種即可)②內,變小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內,上升的原因是   。③反思小結:該發熱包放出熱量不夠,不適合制作自熱食品發熱包;反應后剩余液堿性較強,具有腐蝕性不可隨意丟棄。
【答案】發熱包中含有碳酸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進入B裝置,干擾對發熱包中碳酸鈉的檢驗;;不是;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取等質量的鋁粉和氫氧化鈉固體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變化,發現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比加入鋁粉和氫氧化鈉混合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小,說明使發熱包達到較高溫度的主要不是化學反應;鋁粉與氫氧化鈉反應劇烈,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熱,溫度上升過快,且反應后溶液堿性過強;氧化鈣和水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使溶液pH上升(合理即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生石灰的性質與用途
【解析】【解答】(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結論為含有碳酸鈉;
(2)去掉裝置 C,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進入B裝置,干擾對發熱包中碳酸鈉的檢驗;
(3)第二步中是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氫氧化鈣來源于氧化鈣和水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
(4)觀察③對應的曲線,其溫度升高幅度相對較小。對比對照組(發熱包粉末)的溫度變化,可知反應1不是放熱的主要反應。故答案為:不是;
(5)乙同學不同意甲同學觀點是因為實驗③中使用的NaOH固體溶解時也會放熱,干擾了對化學反應II是否為使發熱包達到最高溫度主要反應的判斷;為排除該影響因素,優化實驗方案③的操作和現象為: 取等質量的鋁粉和氫氧化鈉固體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變化,發現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比加入鋁粉和氫氧化鈉混合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小,說明使發熱包達到較高溫度的主要不是化學反應;
(6)從物質性質看,鋁粉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產生氫氣,氫氣屬于易燃易爆氣體,存在安全隱患、從實驗③對應曲線看,該反應升溫快但降溫也快,不能持續穩定地發熱,所以直接用鋁粉和氫氧化鈉來制作發熱包可行性不高。故答案為:從物質性質看,鋁粉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產生氫氣,氫氣屬于易燃了爆氣體,存在安全隱患、從實驗③對應曲線看,該反應升溫快但降溫也快,不能持續穩定的發熱;
(7)①0-110s內,上升的原因是氧化鈣和水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pH上升;
②110-880s內,變化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880s-1856s內,上升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故答案為: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
【分析】1.控制變量法 :科學實驗中,如果發現某個事物或問題有多個影響因素(即多個變量),常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對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對多個單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實驗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稱為自變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終保持不變,從而可知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該事物(稱為因變量)的影響,然后綜合分析所有實驗結果,得出最終結論。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鋁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四羥基合鋁酸鈉和氫氣。
20.(2025·廣州模擬)端午節的傳統美食——堿水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堿水,用老黃箬葉裹扎。煮熟后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某興趣小組圍繞堿水粽子展開探究。
(1)探究一 堿水粽子富含的營養物質
小組同學觀察到堿水粽子主要原料為糯米、紅豆等,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可以供能的營養物質是   。
(2)探究二 堿水的成分
【查閱資料】
①傳統堿水由草木灰浸泡過濾制得。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為鉀鹽,可能含有碳酸鉀、硫酸鉀和氯化鉀中的一種或幾種。
③和都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提出問題】“堿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一:取少量過濾后的草木灰水于試管A中,加入    有氣泡產生 堿水中含有碳酸鉀
步驟二:另取少量過濾后的草木灰水于試管B中,加入過量的硝酸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堿水中含有硫酸鉀
步驟三:    產生白色沉淀 堿水中含有氯化鉀
【結論】“堿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硫酸鉀和氯化鉀。
【反思與交流】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是   (用化學方程式解釋),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   ,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
②現代生活中制作堿水粽子時常用碳酸鈉代替草木灰水,碳酸鈉俗稱   。(寫出一種即可)
(3)探究三 警惕“返青粽葉”的危害
不法商販將粽葉經硫酸銅浸泡后得到“返青粽葉”,人們長期食用有害健康。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   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
【答案】(1)糖類和蛋白質
(2)稀鹽酸;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純堿
(3)鐵釘
【知識點】鹽的化學性質;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糖類、蛋白質、油脂屬于三大供能物質,故填:糖類和蛋白質;
(2)[實驗]步驟一: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碳酸鉀,現象為產生氣泡,則加入的可以為稀鹽酸,碳酸鉀與稀鹽酸反應可以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故填:稀鹽酸;
步驟三: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氯化鉀,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淀,則實驗操作可以為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硝酸銀能與氯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銀和硝酸鉀,故填: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
[反思與交流] 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碳酸鉀和硝酸鋇也可以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硝酸鉀,化學方程式:,碳酸鋇溶于鹽酸,硫酸鋇加鹽酸不溶解,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故填:;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故填:純堿或者蘇打;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鐵釘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故填:鐵釘。
【分析】1.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
(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
(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1)糖類、蛋白質、油脂屬于三大供能物質,故填:糖類和蛋白質;
(2)[實驗]步驟一: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碳酸鉀,現象為產生氣泡,則加入的可以為稀鹽酸,碳酸鉀與稀鹽酸反應可以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故填:稀鹽酸;
步驟三: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氯化鉀,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淀,則實驗操作可以為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硝酸銀能與氯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銀和硝酸鉀,故填: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
[反思與交流] 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碳酸鉀和硝酸鋇也可以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硝酸鉀,化學方程式:,碳酸鋇溶于鹽酸,硫酸鋇加鹽酸不溶解,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故填:;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故填:純堿或者蘇打;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鐵釘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故填:鐵釘。
1 / 12025年5月廣東省廣州外國語學校中考模擬化學試卷(四)
1.(2025·廣州模擬)《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古代制磚的過程,下列步驟中主要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選泥 B.制坯 C.裝窯 D.燒制
2.(2025·廣州模擬)2025年全國兩會中指出要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A.加強水質監測 B.回收廢棄塑料
C.大量施用化肥 D.積極植樹造林
3.(2025·廣州模擬)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下列扎染過程所用到的材料中屬于合成材料的是
A.棉線 B.塑料薄膜 C.棉麻布料 D.鐵制扎花針
4.(2025·廣州模擬)中華飲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如“面”象征長壽、“魚”代表富裕等,其中“面”富含的營養物質是
A.油脂 B.糖類 C.蛋白質 D.維生素
5.(2025·廣州模擬)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空氣中的氧氣可用作火箭發射的燃料
B.空氣中各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
C.食品采用真空包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水蒸氣
D.空氣的成分按質量計算:約占78%,約占21%
6.(2025·廣州模擬)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研究功能分子,搭建出復雜的分子結構。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氧氣加壓后能裝入鋼瓶說明分子間有間隔
B.水變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運動
C.水沸騰時掀開壺蓋說明分子大小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D.構成水和過氧化氫的分子相同
7.(2025·廣州模擬)5G通信技術是一大科技亮點,5G通信芯片由氮化鎵材料制成。已知鎵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B.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g
C.鎵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D.鎵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顯價
8.(2025·廣州模擬)過氧乙酸()是常用的消毒劑,常溫下易分解,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過氧乙酸屬于氧化物
B.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
C.的化學式是
D.過氧乙酸是由、、原子構成
9.(2025·廣州模擬)用NO生產HNO3過程中,物質轉化關系如下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反應Ⅰ中,參加反應的NO與生成的NO2含有等質量的氮元素
B.反應Ⅱ中,NO2與HNO3的分子個數之比為3:2
C.轉化過程中,氮、氫、氧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
D.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O>NO2>HNO3
10.(2025·廣州模擬)五育并舉,勞育先行。下列勞動項目與所涉及的化學知識不相符的是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
A 用的醫用酒精給教室消毒 酒精具有可燃性
B 燒水時,若水的硬度大,易結垢 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
C 用鎂制造照明彈 鎂在空氣中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
D 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干冰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A.A B.B C.C D.D
11.(2025·廣州模擬)“單中心鐵”可作某反應的高效催化劑,該轉化的微觀示意圖如下,有關該轉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B.反應前后原子總數一定沒有發生變化
C.反應后的兩種分子個數比為
D.“單中心鐵”在反應前后質量和性質都沒有改變
12.(2025·廣州模擬)某興趣小組對吹滅蠟燭產生濃厚的興趣,于是設計如下圖所示實驗,將鋼制管體內氣體加熱到320℃,快速推動活塞,仍能吹滅蠟燭(石蠟著火點約為190℃)。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石蠟燃燒時只發生化學變化
B.熱氣吹滅蠟燭的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C.不加熱鋼制管體,快速推動活塞,也能吹滅蠟燭
D.鋼制管體出氣口離蠟燭的遠近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13.(2025·廣州模擬)鐵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它能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多種鐵的化合物,下圖為鐵元素 的“價類二維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 在純氧氣中劇烈燃燒可生成b
B.含有d 物質的溶液呈現出淺綠色
C.c 與稀鹽酸反應所得溶液中含有Fe2+
D.在高溫條件下用CO還 原b 可得到a
14.(2025·廣州模擬)通過下列圖示實驗得出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A.圖1實驗既說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說明甲烷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B.圖2實驗既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又說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C.圖3實驗可判斷出a端為電源正極
D.圖4實驗紅磷的量越多,水倒流入集氣瓶中的水越多
15.(2025·廣州模擬)2025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地球”。
(1)下圖是2015年和展望2030、2050年的能源結構圖,比較三張能源結構圖,其中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   。
(2)化石能源燃燒因產生_______(填序號)而形成酸雨。
A. B. C. D.
(3)化石能源可通過化學反應轉化成清潔能源。煤制乙醇的流程如下(碳元素不損耗)。每生產23噸乙醇,理論上需要   噸碳。
(4)科學家發現海底蘊藏著大量可燃冰,富含甲烷水合物,為能源新希望??扇急纸饪僧a生甲烷,甲烷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
(5)氫能是“21世紀終極能源”。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已知鎵做催化劑,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16.(2025·廣州模擬)氣體制備和性質探究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要內容,如圖裝置可制取。
(1)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觀察上圖裝置,判斷反應   (選填“進行中”或“已結束”)。
(3)用如圖裝置驗證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實驗步驟:
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
②在三頸燒瓶中通入,插入裝有足量澄清石灰水和稀鹽酸的注射器,連接壓強傳感器;
③先后將兩注射器中的試劑全部推入三頸燒瓶中,并保持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底部,壓強傳感器測得三頸燒瓶中壓強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
Ⅰ、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   
Ⅱ、分析上圖可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   (填化學式),此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   ,此時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3中的   (選填“ab”、“bc”或“cd”)段。
(4)某同學通過對銅銹中元素組成的分析,設計實驗探究銅銹蝕的條件(如下圖所示),一段時間后只有甲試管中銅片生銹,在以下選項中符合銅生銹條件的選項是_______。
A.和水 B.和 C.水和 D.、水和
17.(2025·廣州模擬)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和能源寶庫,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可用于制取純堿等工業原料。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在氨堿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主要流程如下:
上述過程的化學反應原理為a.;b.。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海水是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其中元素總含量最大的是   。從海水獲得淡水的方法可以是   (填標號)。
a.蒸餾 b.加熱分解 c.活性炭吸附 d.高分子膜分離
(2)20℃時,海水中主要鹽類的含量為:、、。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   (填“不飽和”或“飽和”)溶液。曬鹽時不能將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使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而其它鹽類基本不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   。
(3)如圖為、和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填選項序號)。
A.時,的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
B.當中混有少量時,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
C.時,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液的質量比為
D.時,各取相同質量的和固體,分別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溫至,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小于溶液的質量
(4)工業上制得的純堿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鈉。為測定某純堿樣品(雜質為氯化鈉)中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稱取該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水配成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并干燥,稱得沉淀的質量為,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①過程III過濾后,所得濾液的質量是   。
②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   。
18.(2025·廣州模擬)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初中化學實驗中常用的試劑。
(1)興趣小組小葉同學要用氫氧化鈉固體配制一定質量的某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該實驗的主要步驟;計算、   、溶解,其中配制過程中,用于溶解氫氧化鈉固體的燒杯內壁帶有水滴,會導致溶液濃度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2)小葉同學想利用電導率傳感器深入了解,在常溫下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的過程中溶液導電性的變化,直接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加入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測得不同時間下的電導率數據如圖1所示:已知:電導率傳感器用于測量溶液的導電性強弱。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①由圖1可知: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   。
②在到時間內,點的電導率不再變化,小葉繼續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樣,固體迅速溶解,同時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   。
③小葉同學想在點后讓電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請你選擇少量   (填序號)。
a.碳酸鈣固體 b.硫酸鈉固體 c.氫氧化銅固體
(3)銅、鐵、鎳(Ni)是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某小組針對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開展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鎳在空氣中會生成一層致密氧化膜,鎳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溶于水的。
【實驗1】小組同學將未打磨的鎳片浸泡在過量稀硫酸中,一開始無明顯現象,此時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過一會兒表面有大量氣泡冒出。
【實驗2】將鐵片加入溶液中,觀察到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寫出鐵片表面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得出結論】銅、鐵、鎳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
【交流討論】用鎳片、硫酸亞鐵溶液和   進行實驗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19.(2025·廣州模擬)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實驗等活動探究某自熱食品發熱包(說明書如下圖所示)的物質成分和發熱原理,并自制發熱包。
[品名]食品專用發熱包 [主要成分]氧化鈣、鋁粉、碳酸鈉 [凈含量]80克 [使用方法]撕開發熱包塑料袋后放入外盒加常溫水,不超過注水位:食材放入內盒,蓋好蓋子靜置15分鐘
【查閱資料】
①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混合物。
②和溶液能反應生成和,同時放出熱量。
③、和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
【活動一】探究發熱包中的物質成分
小組成員用如下裝置(氣密性良好)驗證發熱包中含有鋁粉和碳酸鈉,實驗記錄如下表所示。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 打開分液漏斗活塞滴入適量稀鹽酸 A中產生大量氣泡,B裝置中變渾濁 a_______
② 將燃著的木條靠近右端導管口 氣體能被點燃 發熱包中含有鋁
(1)根據實驗①,分析并補充完整a處的實驗結論:   。
(2)去掉裝置C可能對本實驗產生的影響是   。
【活動二】探究發熱包的發熱原理
查閱資料,一發熱包中的氧化鈣、碳酸鈉和鋁粉在加水后發生的化學反應主要是:
I:b_____;II:;III:。
為探究發熱包的發熱原理,小組同學根據該產品發熱包與最大水量的質量比約為1:3.3,設計如下表所示實驗,實驗過程及數據結果如下所示。
實驗 固體試劑 水/mL
對照組 發熱包粉末 10
① 氧化鈣 10
② 氫氧化鈣碳酸鈉混合 10
③ 鋁粉氫氧化鈉混合 10
(3)寫出“b”處化合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4)分析實驗①對應曲線,可知反應I   (填“是”或“不是”)放熱的主要反應。
(5)甲同學分析溫度變化曲線后得出結論:發熱包最高溫度可達104℃左右,使其達到該溫度的主要是化學反應III,乙同學不同意該觀點,理由是實驗③使用了NaOH固體,溫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為排除該影響因素,小組討論需要補充的實驗方案:   (填操作和現象)。(限選的試劑和儀器:鋁粉、氫氧化鈉固體、水、溫度計)
(6)丙同學提出直接用鋁粉和氫氧化鈉來制作發熱包。小組成員從物質的性質和實驗③對應曲線分析其可行性不高,理由是   。
【活動三】自制發熱包
小組同學取鋁粉、碳酸鈉和氧化鈣共混合均勻裝入無紡布袋,制成發熱包,封口后加入室溫下的水,用溫度和傳感器測同一體系內溫度和隨時間變化如下圖所示。
(7)結合圖分析:①內,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寫其中一種即可)②內,變小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內,上升的原因是   。③反思小結:該發熱包放出熱量不夠,不適合制作自熱食品發熱包;反應后剩余液堿性較強,具有腐蝕性不可隨意丟棄。
20.(2025·廣州模擬)端午節的傳統美食——堿水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堿水,用老黃箬葉裹扎。煮熟后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某興趣小組圍繞堿水粽子展開探究。
(1)探究一 堿水粽子富含的營養物質
小組同學觀察到堿水粽子主要原料為糯米、紅豆等,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可以供能的營養物質是   。
(2)探究二 堿水的成分
【查閱資料】
①傳統堿水由草木灰浸泡過濾制得。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為鉀鹽,可能含有碳酸鉀、硫酸鉀和氯化鉀中的一種或幾種。
③和都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提出問題】“堿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一:取少量過濾后的草木灰水于試管A中,加入    有氣泡產生 堿水中含有碳酸鉀
步驟二:另取少量過濾后的草木灰水于試管B中,加入過量的硝酸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堿水中含有硫酸鉀
步驟三:    產生白色沉淀 堿水中含有氯化鉀
【結論】“堿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硫酸鉀和氯化鉀。
【反思與交流】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是   (用化學方程式解釋),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   ,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
②現代生活中制作堿水粽子時常用碳酸鈉代替草木灰水,碳酸鈉俗稱   。(寫出一種即可)
(3)探究三 警惕“返青粽葉”的危害
不法商販將粽葉經硫酸銅浸泡后得到“返青粽葉”,人們長期食用有害健康。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   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
【解析】【解答】A、選泥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A不符合題意;
B、制坯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B不符合題意;
C、裝窯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C不符合題意;
D、泥土和磚是兩種不同物質,在燒制過程中,泥土轉化為磚,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符合題意。
故選D。
【分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
2.【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污染與防治;保護水資源;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加強水質監測,有利于了解水體是否被污染,A正確;
B、回收廢棄塑料,可以減少白色污染,還能實現資源再利用,B正確;
C、大量施用化肥可能導致土壤板結、水體富營養化等污染問題,應合理使用,C錯誤;
D、積極植樹造林可以凈化空氣,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D正確;
故選C。
【分析】掌握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常見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有:
(1)節約水電;
(2)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具,減少白色污染;
(3)綠色出行;
(4)做好垃圾分類。
3.【答案】B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棉線是天然纖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A錯誤;
B、塑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B正確;
C、棉麻是天然纖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C錯誤;
D、鐵屬于金屬材料,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D錯誤。
故選B。
【分析】材料可以分為:無機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無機材料可分為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可分為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有機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
4.【答案】B
【知識點】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
【解析】【解答】長壽面由面粉制成,面粉富含淀粉,而淀粉屬于營養物質中的糖類;
故選B。
【分析】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
5.【答案】B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氧氣的化學性質;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解析】【解答】A、氧氣具有助燃性,但本身不可燃,因此不能用作燃料,可用作助燃劑,不符合題意;
B、空氣是由氮氣、氧氣等多種物質組成的,組成空氣的各成分保持著它們各自的性質,符合題意;
C、氧氣很活潑,能與食物反應從而使食物變質,食品采用真空包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隔絕氧氣,不是水蒸氣,不符合題意;
D、空氣各成分按照體積分數計算: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1%,其他氣體約占1%,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為21%,氮氣為78%,其他成分是1%。
2.空氣各組成成分的用途:
(1)氮氣可以制硝酸和化肥,可以作保護氣等;
(2)氧氣可以供給呼吸、支持燃燒等;
(3)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可制作霓虹燈;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6.【答案】A
【知識點】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分子間存在著間隔,且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可以加壓使分子間隔減小,從而使氣體體積縮小,從而能被壓縮進鋼瓶,A正確;
B. 分子始終在做無規則運動;水結冰(固態),分子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水分子仍在運動,只是運動幅度減小,B錯誤;
C. 溫度升高,水分子間隔變大,物質的體積變大導致水沸騰時壺蓋被頂起, C錯誤;
D. 水這種物質是由水分子構成的,過氧化氫這種物質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的,二者構成的分子不同。D錯誤;
故選A。
【分析】分子每時每刻都在做無規則運動;物質的物態變化是因為分子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
7.【答案】B
【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有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m表示質子數;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所以m=2+8+18+3,m=31,不符合題意;
B、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常省略不寫,但不是克,故鎵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符合題意;
C、由鎵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鎵原子核外有4個電子層,故鎵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不符合題意;
D、鎵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3,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最外層3個電子,從而帶上3個單位的正電荷;故鎵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顯+3價,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分析】1.元素周期表單元格中,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號;中間的漢字表示元素的中文名稱;下方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
2.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可以省略,但不是克。
3.在原子中:當電子層數大于1且最外層電子數小于4時,該原子易失去電子,使次外層成為最外層,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當電子層數大于1時且最外層電子數大于4時,該原子易得到電子,使最外層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8.【答案】C
【知識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化學式的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
【解析】【解答】A、氧化物的定義為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的化合物;過氧乙酸中含有三種元素,所以不屬于氧化物,A錯誤;
B、過氧乙酸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2×2):(1×4):(16×3)=6:1:12,所以氧元素質量比最大,則氧元素質量分數最大,B錯誤;
C、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不變;反應前C、H、O的個數分別為4、8、6,反應后除X外,C、H、O的個數分別為4、8、4,則X中含有2個氧原子,化學式為O2,C正確;
D、過氧乙酸這種物質是由過氧乙酸分子構成,而過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氫、氧原子構成,D錯誤。
故選C。
【分析】1.氧化物的定義為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2.某種物質中元素的質量比的計算方法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數目之比;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所以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等于(1×2):(16×1)=1:8。
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9.【答案】C
【知識點】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式的相關計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反應Ⅰ為一氧化氮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及質量不變。因此反應Ⅰ中,參加反應的NO與生成的NO2含有等質量的氮元素,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反應Ⅱ的化學方程式為3NO2+H2O=NO+2HNO3;由化學方程式可知,NO2與HNO3的分子個數之比為3:2,不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反應Ⅰ的化學方程式為2NO+O2=2NO2,反應Ⅱ的化學方程式為3NO2+H2O=NO+2HNO3;反應Ⅰ中氮元素化合價由+2價→+4價,氧元素化合價由0價→-2價;反應Ⅱ中氮元素化合價由+4價→+2價、+5價,氫、氧元素化合價不變。因此轉化過程中氮、氧元素的化合價均發生了變化,但氫元素的化合價沒有發生改變,符合題意;
D、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硝酸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因此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O>NO2>HNO3,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2.單質中任何元素的化合價都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顯的價態: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過氧化物中,氧元素顯-1價;
(5)Fe:+2、+3
(6)Cl和N為變價元素。
10.【答案】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硬水與軟水;碳單質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酒精能殺死微生物所以可以用酒精消毒,與酒精具有可燃性無關,A錯誤;
B、硬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加熱煮沸的過程中生成了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鎂沉淀,也就是結垢,B正確;
C、鎂在空氣中燃燒會發出耀眼的白光,可用鎂制造照明彈,C正確;
D、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易升華;升華過程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可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D正確。
故選A。
【分析】了解常見物質的用途是解答該題的關鍵。
11.【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4 C2H4+2H2。A、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符合“一變多”的特點,所以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A正確;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總數不變,B正確;
C、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后的C2H4、H2個數比為1:2,C正確;
D、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單中心鐵在該反應中起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物理性質可能改變,D錯誤。
故選D。
【分析】1.化學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六不變”:(1)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2)元素的種類不變;(3)元素質量不變;(4)原子的種類不變;(5)原子的數目不變;(6)原子的質量不變。
2.催化劑參與化學反應,可以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但不影響生成物的產量,反應前后催化劑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12.【答案】A
【知識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燃燒與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石蠟燃燒時放出熱量,會使石蠟熔化,燃燒屬于化學變化,熔化屬于物理變化,A錯誤;
B、快速推動活塞,使氣態石蠟被趕走,所以觀察到蠟燭立即熄滅,故蠟燭熄滅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B正確;
C、不加熱鋼制管體,快速推動活塞能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同時也可以吹走石蠟蒸氣,所以也能吹滅蠟燭,C正確;
D、出氣口離蠟燭的遠近會影響氣流的強度和方向,從而影響實驗的成功與否,D正確。
故選A。
【分析】1.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的產生,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是化學變化,反之則是物理變化。
2.物質跟氧氣發生的燃燒反應必須同時滿足如下三個條件才能發生:
(1)物質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2)可燃物與充足的氧氣接觸;
(3)達到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3.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1)使溫度降低著火點以下,如用嘴吹滅燃燒的蠟燭;
(2)隔絕氧氣或空氣;如油鍋著火時,可蓋嚴鍋蓋;
(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如森林失火時,經??车粢黄瑯淠拘纬筛綦x帶。
13.【答案】D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由圖可知,a是鐵單質,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Fe3O4),而b是氧化鐵(Fe2O3),A錯誤;
B、d屬于鹽,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為鐵鹽,含有鐵鹽的溶液顯黃色的,含有亞鐵鹽的溶液顯淺綠色,B錯誤;
C、c屬于堿,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d為Fe(OH)3,Fe(OH)3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得到Fe3+,而不是Fe2+,C錯誤;
D、b屬于氧化物,其中鐵元素顯+3價,則該物質是氧化鐵,在高溫的條件下,一氧化碳能將氧化鐵還原為鐵,D正確。
故選D。
【分析】1.常見物質的顏色為:含有Fe2+的溶液呈淺綠色,含Fe3+的溶液呈黃色;含Cu2+的溶液呈藍色。高錳酸鉀為暗紫色,氧化鐵是紅棕色,四氧化三鐵為黑色,氧化銅為黑色;氫氧化銅為藍色沉淀,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沉淀,銅單質的顏色為紫紅色固體。
2.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3.氧化鐵與一氧化碳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
14.【答案】B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電解水實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甲烷燃燒,說明甲烷具有可燃性;通過干冷的燒杯內壁有水珠出現,說明甲烷燃燒有水生成,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反應物氧氣中只含有氧元素,則說明甲烷中含有氫元素,不能說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A錯誤;
B、圖2所示實驗,蠟燭熄滅,說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下層的蠟燭先熄滅,上層的蠟燭后熄滅,說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B正確;
C、電解水實驗中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氧氣,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的氣體為氫氣;氫氣密度比空氣小,故用向下排空氣收集即c,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故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d,所以a為負極,C錯誤;
D、圖4所示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該實驗中紅磷過量的目的是將氧氣完全消耗,并不是紅磷的量越多,消耗氧氣的量越多,水倒流入集氣瓶中的水越多,D錯誤;
故選:B。
【分析】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大的氣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原理為CO2+Ca(OH)2=CaCO3 +H2O,通常利用該性質檢測二氧化碳是否存在。
2.電解水實驗的知識點可以總結為“正氧負氫,氫二氧一”,即電源正極連接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氧氣,電源負極連接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為氫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約為2:1。
3.實驗過程中,紅磷與空氣中的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消耗量瓶中的氣體,瓶中的氣體減少,壓強減小,且低于瓶外的大氣壓,大氣壓將注射器中的水壓入集氣瓶中。因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為21%,所以進入錐形瓶的水的體積約占錐形瓶的1/5。
使用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的方法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需注意以下幾點:1.裝置氣密性要好;2.紅磷要過量;3.紅磷燃燒完后要冷卻至室溫才能打開止水夾。
15.【答案】(1)石油
(2)C;D
(3)12
(4)
(5)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
【解析】【解答】(1)化學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由圖可知,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和石油。
(2)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故選CD。
(3)23噸乙醇中碳元素質量為,根據碳元素守恒,則理論上需要12噸碳。
(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鎵為催化劑,則發生的反應為鋁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分析】1.煤、石油、天然氣是三大化石能源;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第一要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確的數據,第三計算過程要完整?;瘜W方程式計算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是什么,即題目中要求的未知量是什么;
其次,要弄清楚化學反應的原理,寫出化學方程式,并明確題目中哪些已知量是有用的;
第三,根據化學方程式中反應物與生成物間的定量關系,確定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
第四,將上述關系列成比例式求解;
最后,檢查計算過程和結果 。無誤后,簡明地寫出答案。
3.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1)化學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由圖可知,化石能源占比日益減少的是煤炭和石油。
(2)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故選CD。
(3)23噸乙醇中碳元素質量為,根據碳元素守恒,則理論上需要12噸碳。
(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鋁鎵合金在室溫下就能與水反應產生氫氣和一種堿,鎵為催化劑,則發生的反應為鋁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鋁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6.【答案】(1)
(2)進行中
(3)檢查裝置氣密性;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D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探究金屬銹蝕的條件
【解析】【解答】(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故填:;
(2)據圖可知,裝置中固體和液體試劑接觸,說明反應正在發生,故填:進行中;
(3)I、根據實驗步驟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所以實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檢查裝置氣密性,故填:檢查裝置氣密性;
Ⅱ、分析上圖可知,由于三頸燒瓶中壓強先減小后增大,所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Ca(OH)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即稀鹽酸,稀鹽酸與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推入稀鹽酸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由于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即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中的cd段,故填: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甲中含有氧氣生銹,乙中不含氧氣不生銹,甲、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氧氣;甲中含有二氧化碳生銹,丙中不含二氧化碳不生銹,甲、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甲中含有水生銹,丁中不含有水不生銹,甲、丁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水,所以通過實驗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氧氣和水,故選D。
【分析】1.實驗室用稀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發生裝置為固-液常溫型。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鐵需要與氧氣、水同時接觸才能生銹。因此防止金屬生銹的途徑有:
(1)把金屬放在干燥的環境中;
(2)在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如:涂油
(3)把金屬與空氣隔絕(刷油漆、烤瓷);
(4)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一些金屬制成合金如:鋁合金、車圈鍍鉻。
(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故填:;
(2)據圖可知,裝置中固體和液體試劑接觸,說明反應正在發生,故填:進行中;
(3)I、根據實驗步驟①連接好裝置,向外拉動任一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松開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所以實驗步驟中第①步的目的是檢查裝置氣密性,故填:檢查裝置氣密性;
Ⅱ、分析上圖可知,由于三頸燒瓶中壓強先減小后增大,所以步驟③中先推入的試劑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Ca(OH)2)。二氧化碳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隨后推入另一種試劑即稀鹽酸,稀鹽酸與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推入稀鹽酸三頸燒瓶中出現的現象是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由于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壓強增大,即瓶中壓強變化對應圖中的cd段,故填:Ca(OH)2;;白色沉淀溶解,有氣泡產生;cd;
(4)甲中含有氧氣生銹,乙中不含氧氣不生銹,甲、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氧氣;甲中含有二氧化碳生銹,丙中不含二氧化碳不生銹,甲、丙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甲中含有水生銹,丁中不含有水不生銹,甲、丁對比,說明銅生銹需要水,所以通過實驗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氧氣和水,故選D。
17.【答案】(1)混合物;氧;ad
(2)飽和;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大于NaCl
(3)B;D
(4)216;設25g該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y,則解得y=21.2g則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為答:該樣品中的質量分數為84.8%。
【知識點】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含雜質物質的化學反應的有關計算;海洋中的資源
【解析】【解答】(1)海水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所以海水中元素總量最大的是氧元素;
a、通過加熱海水使其蒸發,然后冷凝成淡水,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b、加熱分解不適合用于海水淡化,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等,不能除去水中的鹽分得到淡水,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d、高分子膜分離,通過選擇性高分子膜(如反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水分子和鹽分,是海水淡化的重要技術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故選ad。
(2)海水曬鹽是蒸發溶劑使氯化鈉結晶析出,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所以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曬鹽時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接近或大于NaCl。
(3)A、由圖可知,t1℃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銨,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由圖可知,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則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出氯化銨,該選項說法正確;
C、由圖可知,t3℃時,碳酸氫鈉的溶解度為12g,則碳酸氫鈉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液的質量比為12g:(100g+12g)=3:28g,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圖可知,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的溶解度,則溶解等質量的氯化銨和氯化鈉時,氯化銨需要的水較少,而t2℃時,氯化銨和氯化鈉的溶解度相同,降溫過程中,水的質量不變,則氯化銨溶液的質量較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D。
(4)①設加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為x,則
解得x=111g
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則所得濾液質量為25g+100g+111g-20g=216g。
②見答案。
【分析】1.物質可以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純凈物又可以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構成的物質;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總體上有兩大類,分別是膜法和熱法。其中反滲透技術屬于膜法,通過施加高壓讓海水通過半透膜,從而去除海水中的鹽分和其他雜質;多級閃蒸法和低溫多效蒸餾技術屬于熱法,讓海水在蒸發室中多次蒸發和冷凝,以實現海水淡化的目的。
3.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4.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比較物質的溶解度大小必須指定具體溫度,否則沒有意義。
5.溶解度曲線上的點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1)根據已知溫度查出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或者根據物質的溶解度查出對應的溫度;
(2)比較相同溫度下不同物質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大小。
(1)海水中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水,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所以海水中元素總量最大的是氧元素;
a、通過加熱海水使其蒸發,然后冷凝成淡水,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b、加熱分解不適合用于海水淡化,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c、活性炭只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等,不能除去水中的鹽分得到淡水,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d、高分子膜分離,通過選擇性高分子膜(如反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水分子和鹽分,是海水淡化的重要技術之一,該選項方法正確。
故選ad。
(2)海水曬鹽是蒸發溶劑使氯化鈉結晶析出,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所以海水曬鹽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飽和溶液;
曬鹽時海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其它鹽類不析出的原因是其它鹽含量較小,且溶解度接近或大于NaCl。
(3)A、由圖可知,t1℃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銨,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由圖可知,氯化銨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則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出氯化銨,該選項說法正確;
C、由圖可知,t3℃時,碳酸氫鈉的溶解度為12g,則碳酸氫鈉飽和溶液中溶質和溶液的質量比為12g:(100g+12g)=3:28g,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圖可知,t3℃時,氯化銨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鈉的溶解度,則溶解等質量的氯化銨和氯化鈉時,氯化銨需要的水較少,而t2℃時,氯化銨和氯化鈉的溶解度相同,降溫過程中,水的質量不變,則氯化銨溶液的質量較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D。
(4)①設加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為x,則
解得x=111g
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則所得濾液質量為25g+100g+111g-20g=216g。
②見答案。
18.【答案】(1)稱量、量?。黄?br/>(2)加速溶解;溫度降低;b
(3);;鐵、鎳、銅;硫酸銅(合理即可)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金屬活動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用固體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若燒杯中有水滴,會使溶劑質量偏大,則溶質質量分數偏小。
(2)①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能加速溶解。
②小葉繼續向c點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拌,固體迅速溶解,說明c點溶液不是飽和溶液;氫氧化鈉固體迅速溶解,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同時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熱量,溫度升高,溶液電導率增大,所以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一段時間后,溶液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故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
③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a、碳酸鈣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碳酸鈣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b、硫酸鈉固體在水中離解出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則硫酸鈉固體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符合題意;
c、氫氧化銅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氫氧化銅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實驗1]NiO和硫酸反應生成NiSO4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2]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說明鐵能和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得出結論]鐵能和硫酸鎳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鎳能和硫酸反應,說明鎳位于氫元素前面,但銅位于氫元素后面,則說明金屬活動性順序:鐵>鎳>銅。
[交流討論]鎳不能和硫酸亞鐵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但鎳能和硫酸銅反應,則說明鎳比銅活潑,則用鎳片、硫酸亞鐵和硫酸銅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分析】1.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2.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
(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
(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1)用固體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量取、溶解;
若燒杯中有水滴,會使溶劑質量偏大,則溶質質量分數偏小。
(2)①a點到b點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能加速溶解。
②小葉繼續向c點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并用玻璃棒攪拌,固體迅速溶解,說明c點溶液不是飽和溶液;氫氧化鈉固體迅速溶解,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同時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會放出熱量,溫度升高,溶液電導率增大,所以電導率很快升高到d點,一段時間后,溶液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故d點到m點電導率降低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溶液電導率減小。
③一定條件下,溶液中離子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溶液電導率越大。
a、碳酸鈣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碳酸鈣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b、硫酸鈉固體在水中離解出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則硫酸鈉固體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符合題意;
c、氫氧化銅固體不溶于水,不會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也不能使溶液溫度升高,則氫氧化銅固體不能使導率再次有明顯升高,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實驗1]NiO和硫酸反應生成NiSO4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實驗2]鐵片表面有固體析出,說明鐵能和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得出結論]鐵能和硫酸鎳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鎳能和硫酸反應,說明鎳位于氫元素前面,但銅位于氫元素后面,則說明金屬活動性順序:鐵>鎳>銅。
[交流討論]鎳不能和硫酸亞鐵反應,說明鐵比鎳活潑,但鎳能和硫酸銅反應,則說明鎳比銅活潑,則用鎳片、硫酸亞鐵和硫酸銅也能判斷銅、鐵、鎳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19.【答案】發熱包中含有碳酸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進入B裝置,干擾對發熱包中碳酸鈉的檢驗;;不是;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取等質量的鋁粉和氫氧化鈉固體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變化,發現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比加入鋁粉和氫氧化鈉混合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小,說明使發熱包達到較高溫度的主要不是化學反應;鋁粉與氫氧化鈉反應劇烈,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熱,溫度上升過快,且反應后溶液堿性過強;氧化鈣和水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使溶液pH上升(合理即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生石灰的性質與用途
【解析】【解答】(1)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結論為含有碳酸鈉;
(2)去掉裝置 C,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進入B裝置,干擾對發熱包中碳酸鈉的檢驗;
(3)第二步中是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氫氧化鈣來源于氧化鈣和水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
(4)觀察③對應的曲線,其溫度升高幅度相對較小。對比對照組(發熱包粉末)的溫度變化,可知反應1不是放熱的主要反應。故答案為:不是;
(5)乙同學不同意甲同學觀點是因為實驗③中使用的NaOH固體溶解時也會放熱,干擾了對化學反應II是否為使發熱包達到最高溫度主要反應的判斷;為排除該影響因素,優化實驗方案③的操作和現象為: 取等質量的鋁粉和氫氧化鈉固體分別放入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水,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變化,發現加入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比加入鋁粉和氫氧化鈉混合固體的試管溫度升高幅度小,說明使發熱包達到較高溫度的主要不是化學反應;
(6)從物質性質看,鋁粉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產生氫氣,氫氣屬于易燃易爆氣體,存在安全隱患、從實驗③對應曲線看,該反應升溫快但降溫也快,不能持續穩定地發熱,所以直接用鋁粉和氫氧化鈉來制作發熱包可行性不高。故答案為:從物質性質看,鋁粉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會產生氫氣,氫氣屬于易燃了爆氣體,存在安全隱患、從實驗③對應曲線看,該反應升溫快但降溫也快,不能持續穩定的發熱;
(7)①0-110s內,上升的原因是氧化鈣和水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pH上升;
②110-880s內,變化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880s-1856s內,上升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故答案為:氫氧化鈉被鋁粉逐漸消耗,溫度降低,隨著溫度降低,氫氧化鈣溶解度變大,更多的氫氧化鈣溶解,使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增大。
【分析】1.控制變量法 :科學實驗中,如果發現某個事物或問題有多個影響因素(即多個變量),常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把對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對多個單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實驗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稱為自變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終保持不變,從而可知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該事物(稱為因變量)的影響,然后綜合分析所有實驗結果,得出最終結論。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鋁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四羥基合鋁酸鈉和氫氣。
20.【答案】(1)糖類和蛋白質
(2)稀鹽酸;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純堿
(3)鐵釘
【知識點】鹽的化學性質;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素;實驗探究物質的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糖類、蛋白質、油脂屬于三大供能物質,故填:糖類和蛋白質;
(2)[實驗]步驟一: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碳酸鉀,現象為產生氣泡,則加入的可以為稀鹽酸,碳酸鉀與稀鹽酸反應可以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故填:稀鹽酸;
步驟三: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氯化鉀,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淀,則實驗操作可以為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硝酸銀能與氯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銀和硝酸鉀,故填: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
[反思與交流] 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碳酸鉀和硝酸鋇也可以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硝酸鉀,化學方程式:,碳酸鋇溶于鹽酸,硫酸鋇加鹽酸不溶解,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故填:;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故填:純堿或者蘇打;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鐵釘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故填:鐵釘。
【分析】1.人體六大營養物質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維生素。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1) 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 :明確反應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
(2) 寫出化學式 :使用正確的化學式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配平化學方程式 :通過添加系數使等號兩邊各元素的原子數量相等。
(4) 標注物質狀態 :沉淀和氣體,需要在化學式后面標注“↓”或“↑”等符號。
3.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金屬位置越靠前,其金屬活動性就越強。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稀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4)鉀、鈣、鈉三種金屬不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原因是他們太活潑
(5)一種金屬若能與兩種鹽溶液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一種鹽溶液若能與兩種金屬反應,遵循“遠距離的先置換”的規律。
(6)金屬鐵與酸溶液或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都只能得到+2價的亞鐵鹽,不能得到+3價的鐵鹽。
(1)糖類、蛋白質、油脂屬于三大供能物質,故填:糖類和蛋白質;
(2)[實驗]步驟一: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碳酸鉀,現象為產生氣泡,則加入的可以為稀鹽酸,碳酸鉀與稀鹽酸反應可以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故填:稀鹽酸;
步驟三:實驗結論是堿水中含有氯化鉀,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淀,則實驗操作可以為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硝酸銀能與氯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銀和硝酸鉀,故填:取步驟二的上層清液于試管C中,加入硝酸銀溶液;
[反思與交流] ①小強對步驟二的結論產生質疑,理由碳酸鉀和硝酸鋇也可以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硝酸鉀,化學方程式:,碳酸鋇溶于鹽酸,硫酸鋇加鹽酸不溶解,同學們提出不需要進行步驟一實驗,只需向步驟二的白色沉淀中加入稀鹽酸,若觀察到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即可證明堿水中同時含有碳酸鉀和硫酸鉀,故填:;沉淀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碳酸鈉的俗稱為純堿或蘇打,故填:純堿或者蘇打;
(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向粽葉浸泡后得到的溶液中加入鐵釘可檢驗某粽葉是否經硫酸銅處理,故填:鐵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青县| 平舆县| 鲁山县| 五华县| 澎湖县| 田东县| 深州市| 济宁市| 津南区| 仙游县| 德庆县| 砚山县| 西宁市| 托里县| 托克逊县| 禹城市| 普宁市| 施秉县| 阳朔县| 万源市| 堆龙德庆县| 哈巴河县| 安康市| 高邑县| 大悟县| 屏东县| 石门县| 延庆县| 台中县| 青阳县| 平潭县| 长海县| 福州市| 巩义市| 长葛市| 浦东新区| 迁安市| 郁南县| 柳林县| 郁南县|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