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24·安徽卷)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經過多年持續攻關,研制出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可用于氫氣、氮氣液化,大幅減小氣體體積。不同于以往“先實驗室突破、再中試、再產業化”的成果轉化路徑,該研究所在裝備研制過程中聯合社會資本共同創立科技公司,創造性地探索出“邊研究、邊應用、邊轉化”的發展模式。據此完成1~3題。1.利用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將氫氣液化,可以( )A.確保能源安全B.保證運輸過程零碳排放C.取代其他能源D.方便大規模存儲運輸2.與以往模式相比,該發展模式的突出優勢是( )A.提高創新研發水平B.降低企業經營風險C.縮短成果轉化周期D.節約科學研究經費3.我國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度合作的主要目的是( )A.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B.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C.促進合作主體間的信息共享D.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1.D 2.C 3.A [第1題,利用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將氫氣液化只是改變了能源的存儲形式,但液氫泄漏依舊易燃易爆,因此液化氫氣對保證能源安全的作用不明顯,而且液氫目前也不能取代其他能源,A、C錯誤;液氫的運輸依靠大型船舶、貨車等,運輸過程中的運輸主體依然存在碳排放,B錯誤;由材料可知,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可以大幅減小氣體體積,方便大規模存儲運輸,D正確。第2題,由材料可知,原有研究模式先進行實驗室突破,再進行中試,再進行產業化,從研究到市場中的每一個環節相對獨立,研究成果轉化周期較長,但是“邊研究、邊應用、邊轉化”的發展模式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隨時進行研究方向的調整,同時也縮短了試驗到市場的時間,不僅讓研究成果更貼合市場需求,而且有利于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故選C。第3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度合作有利于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研究創新能更好地服務市場,產業鏈與創新鏈同步發展,做有用的創新,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打造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核心圈”,構筑技術和產業的“朋友圈”,形成帶動廣泛的“輻射圈”,推動重點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故選A。](2024·安徽卷)河津市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灰陶琉璃的故鄉。河津灰陶琉璃歷史悠久,形式多樣,下圖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津灰陶琉璃產業發展歷程。據此完成4~6題。4.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促使窯頭村“家家有窯,戶戶生火”景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技術、資源 B.政策、技術C.政策、市場 D.資源、市場5.為促進河津龍門灰陶琉璃產業園特色發展,可重點關注( )A.文創研發 B.生產加工C.網絡直播營銷 D.現代物流6.河津灰陶琉璃產業發展帶來的社會效益是( )A.企業的競爭力增強B.文化遺產得到傳承C.環境質量得到改善D.產業布局得到優化4.C 5.A 6.B [第4題,由材料可知,河津市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灰陶琉璃的故鄉,說明河津生產琉璃的資源和技術一直以來都是優勢,而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正值改革開放時期,國家政策的支持促使琉璃市場進一步擴大,窯頭村形成“家家有窯,戶戶生火”的景象。故選C。第5題,河津市灰陶琉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2020年成功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因此為促進河津龍門灰陶琉璃產業園特色發展,可重點關注文創研發,充分挖掘灰陶琉璃的文化內涵,A正確;生產加工仍屬于生產領域,不能發掘灰陶琉璃的文化價值,無法促進產業園特色發展,B錯誤;網絡直播營銷和現代物流可以促進灰陶琉璃的銷售,但不能助力其實現特色發展,C、D錯誤。第6題,由材料可知,河津市在2020年成功申報“中國灰陶琉璃文化之鄉”,增加了灰陶琉璃的知名度,可以擴大灰陶琉璃的市場,進而為灰陶琉璃文化傳承注入強大動力,文化遺產得到傳承,B正確;企業的競爭力增強、產業布局得到優化屬于經濟效益,A、D錯誤;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屬于生態效益,C錯誤。](2024·安徽卷)地層沉積物的組成及粒徑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環境的變化。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圖1)。圖2為橫山區某地沉積地層剖面示意。該剖面厚度為17.55 m,地層沉積連續,層位清晰。研究發現,該剖面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據此完成7~8題。7.推測該剖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的搬運動力主要是( )A.高空西風氣流 B.東北信風C.東亞冬季風 D.東亞夏季風8.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總體上該地區( )A.氣候由暖濕趨于冷干B.過渡帶先向西北移動,再向東南移動C.沙塵暴頻次先減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7.C 8.D [第7題,根據材料可知,該剖面位于陜西榆林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說明搬運動力較強。高空西風氣流主要影響我國西部地區,與橫山區距離較遠,且主要處于高空,對近地面的沙塵顆粒物影響不大,不易搬運形成大粒徑的沙層,A錯誤;東北信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對內陸地區的橫山區影響微弱,B錯誤;東亞冬季風來自高緯度內陸地區,性質寒冷干燥,風力強勁,可以挾帶大量沙塵,是形成古風成沙層的主要搬運動力,C正確;東亞夏季風來自低緯度海洋,性質溫暖濕潤,易形成降水,且從東南沿海登陸再不斷深入行進到該地后,風力已被嚴重削弱,不易搬運形成大粒徑的沙層,D錯誤。第8題,據材料可知,橫山區地處沙漠—黃土過渡帶,古風成沙層平均粒徑較大,沙質黃土層次之,沙質古土壤層最小(如下表)。由圖可知,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從下往上地層類型依次為a1→b1→a2→c1,對應的地層平均粒徑大小分別為中→大→中→小。結合前面古風成沙層沉積物與東亞冬季風關系的分析思路可知,地層沉積物平均粒徑越大,表明東亞冬季風的搬運能力越強,即東亞冬季風的勢力越強。由此可以推斷,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東亞冬季風的勢力強弱情況為較弱→強→較弱→弱。東亞冬季風寒冷干燥,其勢力越強,被其影響地區的氣候將越趨于冷干、越容易發生沙塵暴,反之則趨向于暖濕,沙塵暴發生次數也會減少。故在a1到c1地層沉積期間,受冬季風強弱變化影響,該地區的氣候先趨向于冷干,再趨向于暖濕,A錯誤;沙塵暴頻次先增加再減少,C錯誤;同時,隨氣候變化,過渡帶將先向東南移動,再向西北移動,B錯誤;沙漠先向東南擴張,再向西北收縮,D正確。地層標號 地層名稱 地層平均粒徑大小b 古風成沙 粒徑較大—大a 沙質黃土 粒徑次之—中c 沙質古土壤 粒徑較小—小](2024·安徽卷)下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連續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9~11題。9.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10.觀測期間該地( )①第1天晴朗無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④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1.該時段可能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9.B 10.D 11.B [第9題,讀圖可知,丙曲線整體數值最低,同時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幾乎一致,可判斷丙代表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量的傳遞過程是由太陽輻射到地面長波輻射,再到大氣逆輻射,因此地面長波輻射數值肯定高于大氣逆輻射數值,且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保持相對一致,可以判斷甲為地面長波輻射,乙為大氣逆輻射。故選B。 第10題,從圖中的太陽輻射數值可以判斷,該地第1天和第4天的云量肯定少于第2天和第3天,但無法確定第1天一定是晴朗無云天氣,①錯誤;第2天太陽輻射較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不可能最大,②錯誤;第3天的太陽輻射量明顯小于第4天,說明第3天比第4天的大氣透明度低,③正確;第2天和第3天太陽輻射量明顯較低,說明大氣的削弱作用較強,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④正確。故選D。第11題,讀圖可知,四天中太陽輻射在每一天中出現的時間均明顯超過一半,該地晝長明顯大于夜長,為北半球夏半年,最可能為6月1日前后。故選B。](2024·安徽卷)某全球海洋觀測網在全球海洋投放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我國于21世紀初加入該觀測網。圖1為我國在阿拉伯海投放的某個浮標2011年11月至2016年6月持續漂移軌跡示意圖,圖2為該浮標獲取的不同深度海水逐旬平均溫度圖。據此完成12~14題。12.浮標獲取的數據顯示,在200-500 m深度,甲海區海水年均鹽度高于乙海區,主要原因是甲海區( )A.受高鹽海水輸入影響B.蒸發旺盛C.缺少陸地淡水注入D.降水稀少13.圖2中7-8月份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因為( )A.西南季風強勁,形成持續大量降雨B.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C.熱帶氣旋活躍,減少太陽直接輻射D.熱帶氣旋活躍,消耗海洋表層熱量14.該全球海洋觀測網獲取的海量數據可應用于( )①研究厄爾尼諾現象 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 ③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 ④指導遠洋捕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A 13.D 14.B [第12題,題干中明確指出在“200-500 m深度”范圍內,甲、乙海區鹽度存在差異。蒸發、陸地淡水的注入及降水都主要影響表層海水鹽度,B、C、D錯誤;該海域為印度洋海域,夏季吹西南風,甲海區相比乙海區更靠近阿拉伯半島,多離岸風,易產生上升流(如下圖),甲海區受上升流影響顯著,而深層海水鹽度相對較高,甲海區高鹽度海水輸入較多,鹽度高于乙海區,A正確。第13題,讀圖可知,50 m深度處海水溫度變化幅度較小,因此7-8月份表層與50 m深度海水溫度相近主要是表層海水溫度下降導致的。7-8月份,北印度洋海域熱帶氣旋活躍,當熱帶氣旋活躍時,會消耗大量海洋表層熱量,使表層海水溫度降低,D正確;北印度洋海域5月至9月均盛行西南季風,且不一定會持續產生大量降水,A錯誤;西南季風強勁,帶動下層海水上涌,主要影響沿海地區,且上升流對50 m深度和表層海水的影響是一致的,B錯誤;熱帶氣旋活躍,帶來大量降水,會減少太陽直接輻射,但其對海水溫度直接影響較小,C錯誤。第14題,厄爾尼諾現象指有些年份太平洋中東部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全球海洋觀測獲得的海量數據可以用來研究厄爾尼諾現象,提高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①②正確;海洋面積大,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很多,人類目前無法調控海水溫度和鹽度,③錯誤;由“……數千個監測浮標,獲取了全球海洋不同深度的溫度、鹽度、溶解氧、葉綠素等海量數據”可知,該觀測數據可為遠洋捕魚提供指導,④正確。故選B。](2024·安徽卷)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漲落過程中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之差。下圖為2024年4月上海堡鎮、蘇州滸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據此完成15~16題。15.該月,堡鎮月平均潮差明顯大于天生港,主要原因是( )A.天生港處河道較窄,涌浪堆積較高B.堡鎮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風力較弱C.堡鎮與天生港所受日月引潮力差異大D.堡鎮至天生港段潮水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16.天生港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三)潮差為該月最大。該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關系可示意為( ) A B C D15.D 16.C [第15題,由圖可知,與堡鎮相比,天生港距離外海較遠,堡鎮至天生港段潮水在沿江上溯過程中能量消耗較大,導致到達天生港時潮位明顯下降,這是堡鎮4月平均潮差明顯大于天生港的主要原因,D正確;天生港處河道較窄,涌浪堆積高會使天生港潮差變大,縮小堡鎮與天生港的月平均潮差,A錯誤;兩地緯度相當,位置相近,均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且所受的日月引潮力差異不大,B、C錯誤。第16題,地球公轉到近日點時為1月初,4月時地球公轉位置已經過了近日點,故A、B錯誤。農歷初一時,地、月、日三者一線且月球位于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方向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方向一致,即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農歷初三月球已經過了三者一線位置,圖C中地、月、日三者位置關系最為符合,故C正確、D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鎳用途廣泛,有“鋼鐵工業維生素”之稱,21世紀以來,我國鎳產業鏈日漸完善,是全球主要的生產和消費國。2020年,我國鎳資源產品出口國家(地區)達176個。圖1為2001-2020年我國鎳資源貿易產品結構變化情況圖,圖2為鎳產業鏈示意圖。(1)概括2001-2020年我國鎳資源貿易產品結構變化的特點。(6分)(2)結合材料,分析我國鎳產業發展的市場潛力。(6分)(3)從綠色生產角度,為我國鎳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議。(4分)[解析] 第(1)題,讀圖1可知,2001-2005年,我國主要進口不銹鋼等下游產品,2006-2020年,我國主要進口鎳礦等上游產品,說明我國對鎳資源產品的進口逐步由附加值較高的下游產品轉變為附加值較低的上游產品。2001-2020年,我國鎳資源產品出口以不銹鋼等下游產品為主,且出口量增長明顯,精煉鎳等中游產品出口保持在較低水平。所以2001-2020年我國鎳資源貿易呈現進口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高附加值產品的特點,這說明我國在全球鎳資源價值鏈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第(2)題,獲取和解讀圖2信息是解答本題的突破口。如下圖:第(3)題,根據題意,可從資源節約、廢棄物回收、清潔能源等角度為我國鎳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議。從資源節約角度看,可加大科技投入,節約和集約利用鎳礦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廢棄物回收角度看,重視廢鎳、廢不銹鋼等的回收和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從清潔能源角度看,提高全產業鏈清潔能源的利用比例,鎳產品優先保障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的發展需求。[答案] (1)主要進口產品由不銹鋼等下游產品轉變為鎳礦等上游產品;主要出口產品中不銹鋼等下游產品占據主體,下游不銹鋼產品出口量增長明顯;2001-2020年我國主要進口附加值較低的鎳礦,出口附加值較高的鎳產品,在全球鎳資源價值鏈中的地位逐漸上升。(2)鎳產業鏈日漸完善,鎳資源的市場需求量和需求質量將不斷提高;石油化工、新能源汽車等終端產業的發展使鎳產品的消費需求量不斷擴大;廢鎳、廢不銹鋼等回收利用規模越來越大。(3)加大科技投入,節約和集約利用鎳礦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重視廢鎳、廢不銹鋼等的回收循環利用;提高全產業鏈清潔能源的利用比例;鎳產品優先保障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的發展。18.(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佛手為熱帶、亞熱帶植物,具有藥用、食用和觀賞價值。喜暖濕,適合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綠化村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喀斯特地貌廣布。近年來,綠化村采取了“土地流轉+優先雇用+分紅”的模式進行佛手種植,石縫里長出了“金果果”,“石縫經濟”得到大力發展(下圖),昔日“石山”變“青山”進而變“金山”,走出了一條山區發展富民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1)分析該地佛手種植的限制性自然條件,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工程措施。(6分)(2)分析“土地流轉+優先雇用+分紅”模式對該地佛手種植業發展的重要作用。(6分)(3)為進一步促進“石山”變“青山”進而變“金山”,從產業關聯的視角為該地佛手產業發展提出建議。(6分)[解析] 第(1)題,由材料“綠化村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喀斯特地貌廣布”“石縫里長出了‘金果果’”可知,當地喀斯特地貌廣布,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農作物不得不種植在石縫中;喀斯特地貌區地表有很多裂隙、豎井等,地表水易下滲為地下水,種植業受干旱影響較大,所以土壤貧瘠和受干旱影響大是該地佛手種植的限制性自然條件。相應的治理工程措施主要針對土壤貧瘠和受干旱影響大這兩方面進行分析。例如,針對土壤貧瘠可采取緩坡修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針對受干旱影響大可采取修建引水灌溉設施等措施。第(2)題,本題可從土地流轉、優先雇用對該地佛手種植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分析。從土地流轉角度看,將土地資源向種植大戶、農業公司集聚,利于實現土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障當地佛手種植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實現規模經營;而種植大戶或農業公司為追求更大效益,會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利于構筑生態循環產業鏈,促進佛手種植業發展。從優先雇用角度看,優先雇用當地村民,保證了佛手種植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提高村民種植積極性。第(3)題,由材料可知,佛手為熱帶、亞熱帶植物,具有藥用、食用和觀賞價值。因此,從產業關聯的視角可結合其價值、農產品銷售兩方面為該地佛手產業發展提出建議。佛手價值方面,可開發佛手的藥用、食用價值,發展醫藥產業和食品加工業;利用佛手觀賞價值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生產體驗游等。農產品銷售方面,可利用現代通信網絡、交通網絡等條件發展佛手商品貿易和物流業。[答案] (1)限制性自然條件:土壤貧瘠,受干旱影響大。治理工程措施:緩坡修梯田,平整土地;修建引水灌溉設施。(2)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保障當地佛手種植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優先雇用當地村民,保證了佛手種植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資源;種植大戶或農業公司會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促進佛手種植業發展。(3)可開發佛手的藥用、食用價值,發展醫藥產業和食品加工業;利用佛手觀賞價值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生產體驗游等;利用現代通信網絡、交通網絡等條件發展佛手商品貿易和物流業。19.(2024·安徽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南美洲的卡西基亞雷河(以下簡稱“卡河”)是奧里諾科河(以下簡稱“奧河”)上游的一條汊河,經內格羅河流入亞馬孫河(下圖)。奧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積有大量沉積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目前該分汊口上游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到卡河,專家預測卡河未來將成為主要河道。(1)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4分)(2)分析卡河未來可能成為主要河道的原因。(8分)(3)如果分汊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對內格羅河流域自然環境的影響。(6分)[解析] 第(1)題,主要從泥沙來源和泥沙堆積兩個角度說明分汊口處堆積體的形成過程。從泥沙來源角度看,上游河流侵蝕、搬運作用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分汊口河段。從泥沙堆積角度看,進入分汊口后,有約四分之一的河水流入卡河,剩余四分之三的來水流入寬而淺的奧河,奧河流速明顯下降,泥沙堆積,形成分汊口處堆積體。第(2)題,由材料可知,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較而言,奧河河道寬而淺,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的河床縱剖面坡度明顯大于奧河。因此,卡河的下切侵蝕作用會不斷加強,河道不斷加深、拓寬,上游來水流入卡河的水量會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上游經分汊口流向奧河的水量會不斷減少,泥沙堆積加劇,分汊口處堆積體加大,直至最終阻塞河道,上游來水主要甚至全部流向卡河,卡河成為主要河道。第(3)題,讀圖可知,內格羅河主要流經亞馬孫平原,亞馬孫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河道多彎曲,如果分汊口上游來水完全流入卡河,卡河水主要流向內格羅河,會使內格羅河流域的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水文方面,內格羅河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流速加快,河道加深、拓寬,加上平原地形,水流不暢,洪水更易泛濫,流域水域面積增大。地形方面,加劇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現象,曲流自然裁彎取直提前。土壤方面,洪水泛濫,泥沙沉積,土層厚度增大。植被方面,受洪水泛濫影響,湖泊、沼澤等濕地水源補給增加,面積加大,森林面積減小。[答案] (1)上游河流侵蝕、搬運能力強,挾帶大量泥沙,進入分汊口后,有約四分之一的來水流入卡河,剩余約四分之三的來水流入寬而淺的奧河,奧河流速明顯下降,分汊口處泥沙堆積。(2)卡河的下切侵蝕作用會不斷加強,河道不斷加深、拓寬;上游來水流入卡河的水量會不斷增加;而經分汊口流向奧河的水量會減少,流速降低,泥沙堆積加劇;分汊口處堆積體加大,直至最終阻塞河道,上游來水主要或全部流向卡河。(3)內格羅河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流速加快,河道加深、拓寬;洪水更易泛濫,流域水域面積增大;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現象加劇,曲流自然裁彎取直提前;洪水泛濫,泥沙沉積,土層厚度增大;受洪水泛濫影響,湖泊、沼澤等濕地水源補給增加,面積加大,森林面積減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