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地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平貝(下圖)是一種鱗莖入藥的名貴中藥材,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黑龍江省鐵力市H村平貝種植歷史悠久。在起收平貝后,村民將大鱗莖出售、中小鱗莖作為種莖分級分區栽植,實現逐年輪流起收。起收的鱗莖附著大量泥土,過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鱗莖。近年來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動清洗場,將清洗鱗莖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在H村的帶動下,鐵力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平貝栽培和集散基地。據此完成1~3題。1.“逐年輪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 )A.減少產品損耗 B.應對市場風險C.保護種質資源 D.降低勞動投入2.與傳統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有利于( )A.提高清洗效果 B.減少清洗工序C.保持土壤肥力 D.提高產品品質3.為打造全國平貝產業高地,鐵力市宜重點布局( )A.醫療器械企業 B.醫藥制造企業C.食品加工企業 D.農機裝備企業1.B 2.C 3.B [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平貝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在起收平貝后,村民將大鱗莖出售、中小鱗莖作為種莖進行分級分區栽植,這種栽培方式有利于平貝穩產,可以較好地應對市場風險,B正確。“逐年輪流起收”不會減少產品的損耗,但會加大勞動力的投入,A、D錯誤。保護種質資源主要有搜集、整理、鑒定、保護、保存、合理利用和建立生態保護區等方法,村民種植平貝主要用于售賣,與保護種質資源關系較小,C錯誤。第2題,根據材料可知,與傳統的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鱗莖,可以將清洗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C正確。從材料中無法得知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比傳統清洗方式效果更好,A錯誤。沉淀式自動方式清洗不會減少清洗工序,B錯誤。清洗方式與產品的品質關聯較小,D錯誤。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平貝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因此為打造全國平貝產業高地,應利用平貝發展醫藥制造企業,延長平貝產業鏈,增加其附加值,B正確。醫療器械企業屬于制造業,與平貝的相關性較小,A錯誤。平貝的用途主要為藥用,與食品行業關聯性不大,C錯誤。平貝生長周期長,種植投入大,主要靠人力進行精細化培育,農機裝備使用較少,D錯誤。]萊茵河是歐洲的“黃金水道”,其上游的萊茵瀑布是歐洲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萊茵瀑布附近的商業小鎮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瑞士制表業始于16世紀中葉,長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產鐘表。1868年,一名美國制表師在沙夫豪森創辦了瑞士最早期的機械制表工廠——W廠,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如今W廠的鐘表已成為知名產品。據此完成4~5題。4.商業小鎮沙夫豪森的興起最可能緣于( )A.行政管理需求 B.金融服務需求C.觀光旅游需求 D.貨物轉運需求5.1868年,W廠選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勞動力 B.市場C.原材料 D.交通4.D 5.A [第4題,由材料可知,位于萊茵瀑布附近的商業小鎮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且萊茵河又是歐洲的“黃金水道”,所以推測當時小鎮可能是因貨物轉運需求而興起,D正確;從材料信息無法確認小鎮興起是否緣于行政管理的需求,A錯誤;金融服務需求一般出現在經濟繁榮地區,B錯誤;對于城鎮的建立,一般是基于某種必需的功能,觀光旅游并不是小鎮建立的最根本需求,C錯誤。第5題,根據材料可知,瑞士制表業始于16世紀中葉,長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產鐘表,可以為鐘表廠提供比較熟練的高技能勞動力,A正確;產品主要銷往美國,主要市場并不在小鎮,B錯誤;鐘表所需材料較少,且材料沒有體現原材料的相關信息,C錯誤;對于工廠來說,便利的交通條件是必備區位條件,小鎮位于萊茵河附近,交通是其優勢條件,但對于鐘表廠來說,產品對時效性要求較弱,因此交通并不是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小明暑假乘船到F島旅游。下船后,小明發現太陽當空,周圍的人卻“沒有”影子,他記錄了當時的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21日00:04。當地時間下午,小明從F島乘船去往某島嶼觀光,途中發現游船甲板中心處旗桿的影子多數時間指向船行進的方向。下圖示意F島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6~7題。6.F島的位置可能是( )A.12°N,61°W B.12°N,121°WC.20°N,61°W D.20°N,121°W7.當地時間下午,小明去往的島嶼最可能是( )A.甲島 B.乙島C.丙島 D.丁島6.A 7.C [第6題,北京時間8月21日00:04,F島太陽當空,但周圍的人“沒有”影子,說明當地正值正午,太陽直射。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為00:04,F島正值正午,地方時為12:00,根據地方時的計算公式,可知當地的經度為61°W;8月21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大致為12°N,故選A。第7題,8月21日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除極晝地區外)東北日出,西北日落。由材料可知,當天太陽直射F島,故F島當天太陽視運動軌跡為東北—天頂—西北。小明當地時間下午從F島乘船去某島嶼觀光,下午太陽位于西北,影子指向東南,故船行進方向為東南,小明去往的島嶼最可能為丙島,C正確,A、B、D錯誤。]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間分布與海水性質、營養鹽等環境因子密切相關。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下圖示意孟加拉灣及其周邊區域。據此完成8~9題。8.下列月份中,M區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9.與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區域海水鹽度較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蒸發 B.降水C.徑流 D.洋流8.A 9.D [第8題,由材料可知,遠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陸地影響較小,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低鹽度海水更適合浮游植物生長,因此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判斷出M區域海水鹽度最低的月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冬季該區域盛行東北風,將來自孟加拉灣的低鹽度海水(孟加拉灣入海徑流較多,海水鹽度較低)自東北吹向西南,受此影響,冬季M區域海水鹽度最低,因此浮游植物密度最高,A正確,B、C、D錯誤。第9題,根據題干可知,N區域冬季海水鹽度比夏季更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季該海域盛行西南風,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N區域附近受來自孟加拉灣的低鹽度海水影響,海水鹽度較冬季更低,D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N區域位于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該島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因此N區域受徑流影響較小,C錯誤。該海域夏季氣溫更高,蒸發量更大,應導致夏季海水鹽度比冬季更高,與題干不符,A錯誤。N區域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因此降水不是造成該海域冬、夏季海水鹽度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B錯誤。]錫拉島位于地中海,整個島嶼被厚厚的火山巖和火山灰覆蓋,夏季島上北風頻發。約3 600年前的古錫拉島是一個圓形的大島(范圍包括現在的錫拉島和附近小島,以及這些島嶼之間的海域),后來演變成環形群島,其中最大的島嶼為錫拉島(圖1)。錫拉島的西部葡萄種植歷史悠久,當地農民在管理葡萄時將葡萄藤盤成圓形的籃子狀(圖2),并將葡萄果實置于“籃子”內生長。據此完成10~12題。10.導致古錫拉島演變為環形群島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火山噴發 B.地殼運動C.海浪侵蝕 D.風力侵蝕11.錫拉島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較大的生長期也無需灌溉,主要是因為( )A.大氣降水多 B.土壤保水性好C.地表蒸發弱 D.空氣濕度大12.當地農民將葡萄藤盤成籃子狀的主要目的是( )A.保土 B.增濕C.防風 D.降溫10.A 11.D 12.C [第10題,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錫拉島位于地中海,被厚厚的火山巖和火山灰覆蓋,說明該地區火山活動多發;該地區約3 600年前為一個圓形島嶼,符合火山島的形態特征,后續的多次火山噴發使其最初的形態遭到破壞,逐漸演變成環形群島,A正確。地殼運動造成的地質變遷一般尺度較大,且通常有明顯的分界線,而該群島范圍較小且呈不規則形態,故其形態演變的主要地質作用不是地殼運動,B錯誤。該地區地處地中海,夏季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只有冬季受盛行西風影響,因此海浪對島嶼的侵蝕作用較弱,很難將整個島嶼侵蝕成環形群島,C錯誤。風力侵蝕一般在干旱半干旱的內陸地區作用明顯,該地為海島,面積較小,且冬季降水量大,風力侵蝕強度不大,D錯誤。第11題,由所學知識可知,葡萄需水量較大的生長期主要在夏半年,此時地中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多晴朗天氣,大氣降水少,地表蒸發較強,A、C錯誤;材料雖然說明島嶼被厚厚的火山巖和火山灰覆蓋,但其具體土壤特征無法判斷,B錯誤;該島為海島,夏半年氣溫高,海水蒸發旺盛,且該地北風頻發,帶來水汽較多,空氣濕度大,從而滿足葡萄生長的水分需求,D正確。第12題,結合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農民將葡萄藤盤成籃子狀,將果實置于“籃子”內可以減輕北風對果實生長過程的不利影響,C正確。將葡萄藤盤成籃子狀與保土、增濕、降溫關系不大,A、B、D錯誤。]新城生活空間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活動所占據的場所和空間。下圖示意2017年我國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間現狀和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調查顯示,該新城的社區居民休息日與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數均相當。據此完成13~15題。13.該新城的社區居民非工作活動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區附近,主要是因為新城( )A.交通方式較為單一B.生活服務設施不足C.生態環境質量較差D.居民消費能力較弱14.為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該新城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是( )A.擴大新城空間范圍B.增加休閑娛樂場所C.促進就業本地化D.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5.達到新城生活空間理想模式狀態后,該新城的社區居民日常( )A.平均出行距離增加B.工作出行次數減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13.B 14.B 15.D [第13題,由題干可知,新城社區居民非工作活動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區附近,說明新城內部滿足社區居民的非工作活動需求即日常生活需求的能力不足,該新城生活空間建設時間較短,生活服務設施不足,B正確;交通方式反映居民出行方式,對其出行范圍影響較小,A錯誤;生態環境質量情況對出行范圍的影響較小,C錯誤;消費能力更多影響非工作活動的出行頻率,而不是出行距離,D錯誤。第14題,與現狀相比,理想模式下新城空間內的社區居民工作活動的出行目的地多出一個新城中心,其余范圍未變,但非工作活動的出行目的地更多位于新城空間內部,說明新城空間內部可滿足大部分居民非工作活動的出行需求,且內部公共交通較為完善,故新城未來首要任務是完善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基礎服務設施,以滿足居民非工作活動需求,B正確;只擴大新城范圍,不解決日常生活服務設施問題,居民的非工作活動仍然需要向新城外出行,A錯誤;就業本地化不能解決非工作活動出行需要,C錯誤;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般會在城市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逐步進行,并非城市建設初期發展的首要任務,D錯誤。第15題,讀圖可知,新城生活空間現狀居民出行方式多為非機動化出行與小汽車出行,理想模式下居民出行多為非機動化出行與公共交通出行,但并不代表居民不會使用小汽車出行,因此總體來看居民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D正確;隨著城區的擴大,交通的逐漸完善,居民活動點可選擇范圍逐漸擴大,但同時城區內的基礎設施也在逐漸完善,故居民日常平均出行距離并不一定會增加,A錯誤;工作出行次數與工作要求及個人工作意愿等關系更大,新城空間布局對其影響相對較小,B錯誤;由于公共交通發展,與小汽車出行相比,平均出行成本下降,C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我國沿海某區域某時段經歷了一次大范圍的濃霧天氣,給當地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氣象部門指出,此次濃霧為平流霧,是由暖濕空氣流經冷的下墊面而形成的。下圖示意該區域0時(霧過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氣象要素的分布。(1)分析此次濃霧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2)夜間,該區域被厚厚的云層覆蓋,低層的霧逐漸發展增強,形成了“上云下霧、云霧共存”的特征。說明在夜間,云對霧發展快慢的影響。(4分)解析:第(1)題,本題考查霧的形成和發展。由圖中信息可知,該地地處沿海地區,河湖眾多,水汽充足,相對濕度大;該地經歷冷鋒過境,冷鋒過境后氣溫下降,下墊面降溫明顯;而后在偏東氣流作用下,海上暖濕空氣被輸送到冷的下墊面之上,產生平流霧;鋒面附近偏北風、偏南風同時向霧區輸送暖濕空氣,兩者風力相近,且存在明顯的氣流輻合,促進該區域濃霧的發展;該區域夜間風力整體較小且穩定,有利于水汽的持續輸送和濃霧的維持。第(2)題,本題考查霧的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分析設問可知,解題的要點包括“夜間”“云對霧”“快慢”三個方面。設問角度 分析思路夜間 夜間,下墊面迅速輻射冷卻,為霧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即冷的下墊面云對霧 的影響 根據所學的霧的形成條件及影響因素(水汽充足、冷下墊面、大氣層結穩定等)可知,厚厚的云層覆蓋為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穩定的大氣環境快慢 根據上面分析可知,云為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當暖濕空氣來到較冷的下墊面時,可迅速發展成霧;厚厚的云層覆蓋提供了穩定的大氣環境,有利于霧的不斷發展根據以上分析整理成答案即可。答案:(1)該地沿海且河湖廣布,水汽充足,相對濕度大;冷鋒南下,氣溫下降;偏東氣流將海上暖濕空氣輸送到冷的下墊面之上,產生平流霧;鋒前偏南風利于輸送水汽到該地;鋒線附近氣流輻合,利于暖濕空氣在其附近聚集,霧氣變濃;風力較小,利于水汽的持續輸送和濃霧的維持。(10分)(2)云層厚,水汽含量大,為暖濕空氣提供大量水分,使其在夜間遇到較冷的下墊面后,迅速凝結成霧;云層較厚,使該地區大氣層結較穩定,有利于霧的不斷發展。(4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吉林省遼源市曾經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城市,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一直由遼源礦業公司經營。20世紀80年代末期,該市煤炭資源漸近枯竭。2001年以來,遼源礦業公司堅持“以煤為主、多種經營”的理念,通過開發域外煤礦,使原煤產量不降反增,逐漸發展成為一家集煤炭生產、裝備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于一體的現代煤炭企業。材料二 20世紀60至70年代,遼源市紡織襪業較為發達。80年代末期,該市國營襪廠效益不斷下降。2000年遼源市“十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突出紡織、輕工業地位”“壯大襪子產業”,將紡織襪業作為煤炭產業的接續替代產業之一。遼源市東北襪業園于2005年開工建設,現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園區內企業由最初的40家增至1 200余家,通過打造“七天供應鏈”(下圖),園區完成10萬雙以下訂單的時間較常規節省10余天。(1)說明遼源礦業公司域外煤礦開發對遼源市產業轉型的益處。(4分)(2)分析紡織襪業作為遼源市接續替代產業的主要優勢。(4分)(3)從企業生產的角度,分析東北襪業園是如何通過“七天供應鏈”縮短訂單完成時間的。(4分)解析:第(1)題,本題考查產業轉型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可知,遼源礦業公司通過域外煤礦開發,保證了公司的原煤產量和經濟效益,為遼源市的產業轉型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有利于助力當地產業實現成功轉型。此外,開發域外煤礦可以緩解當地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可為產業轉型提供良好生態環境。第(2)題,本題考查產業的發展優勢。具體分析如下。材料信息 信息解讀20世紀60至70年代,遼源市紡織襪業較為發達 當地紡織襪業發展歷史較長,產業基礎較好,為紡織襪業作為遼源市接續替代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2000年遼源市“十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突出紡織、輕工業地位”“壯大襪子產業” 當地紡織襪業得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第(3)題,本題考查生產過程優化相關知識。具體分析如下。答案:(1)保證了原煤產量,為產業轉型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緩解當地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為產業轉型提供良好生態環境。(4分)(2)發展歷史長,產業基礎好;當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4分)(3)統籌安排時間,優化生產過程,提高生產效率;引進智能化設備、自動化物流,提高生產、物流效率;暢通信息交流,加強各生產部門的協作。(4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埃爾湖(下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較淺。某研學小組對埃爾湖流域開展了研究。活動一 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埃爾湖碳儲量大,是巨大的碳庫。(1)分析埃爾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4分)活動二 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和在外考察,發現埃爾湖沉積物中有多層泥炭層,有的厚度巨大。埃爾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釋放。旱季,強烈蒸發使湖泊水面縮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變成”鹽殼,最厚處可達數米;雨季,若大量河水匯入,湖泊水面擴大,最大可超過15 000km2。(2)從湖泊水面變化的角度,分析埃爾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釋放的主要原因。(6分)活動三 水生軟體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對水環境變化敏感。軟體動物死亡后,其碳酸鈣殼體保留在沉積物中成為化石,對古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指示意義。為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同學們采集了各地層中的軟體動物化石。(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爾湖不同時期湖水鹽度的變化。(4分)解析:第(1)題,本題考查影響入湖碳量的自然原因。從自然原因角度分析,需要從當地的地形、氣候、水文等方面考慮。由材料可知,埃爾湖所屬流域面積廣,流域內隨著地表徑流匯入湖泊的生物遺體等數量很大;埃爾湖是澳大利亞海拔最低的地方,埃爾湖湖水只進不出,有利于碳的積累。第(2)題,本題考查從湖泊水面變化角度分析碳不易釋放的主要原因。主要從旱季(水位低,湖泊水面縮小)和雨季(水位高,湖泊水面擴大)兩個方面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旱季時,蒸發強烈,部分泥炭地裸露,干熱環境下微生物不活躍,碳不易被分解釋放;旱季時,湖泊蒸發強烈,鹽分在泥炭層頂部聚積,會形成比較厚的鹽殼,鹽殼本身對下面的泥炭層也會有保護作用,碳不易分解釋放;雨季時,水面面積大,水生植物豐富,水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碳,固碳量大于碳的分解量。第(3)題,本題考查生物化石如何反映不同時期湖水鹽度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及材料可知,不同軟體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不同鹽度下各典型的軟體動物類型來分析不同時期的湖泊鹽度。其次,同一種軟體動物在不同時期的生存數量也會隨鹽度變化而產生差別,因此可通過統計同一種軟體動物在不同地層中的化石數量差異來分析不同時期的湖水鹽度。答案:(1)海拔低,流域面積廣,隨著地表徑流匯入湖泊的生物遺體等數量大;湖水只進不出,碳在湖中得以不斷積累。(4分)(2)旱季時,蒸發強烈,部分泥炭地裸露,微生物不活躍,碳不易被分解釋放;旱季時,湖泊中形成的巨厚的鹽殼會對泥炭層起保護作用;雨季時,水面面積大,水生植物豐富,通過光合作用固碳,固碳量大于碳的分解量。(6分)(3)利用不同鹽度下各典型的軟體動物類型來分析不同時期的湖水鹽度;可以統計同一種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層中的數量差別,分析對應時期的湖水鹽度差異。(4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庫在汛期允許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約束,汛期降雨徑流經水庫調節后,仍有大量徑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為棄水排放。(1)分別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與汛期水庫蓄水量大小、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的關系。(3分)材料二 近年來,丹江口水庫以《丹江口水利樞紐調度規程(試行)》為基礎,主要從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三個方面進行優化調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準的降水、洪水預報,丹江口水庫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調度超額完成供水計劃,并首次蓄水至設計蓄水位170 m。下圖1示意漢江流域概況。圖2示意優化調度方式與規程調度方式的對比。(2)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前提,優化調度過程中,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礎上適度上浮。說明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條件。(4分)(3)分析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優化調度方式的供水優勢。(8分)解析:第(1)題,本題考查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庫必須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上預留一定的庫容,作為預留防洪庫容,用于臨時調整和蓄留洪水,以防止因汛期洪水過大導致水庫水位超限。防洪限制水位高低直接影響其可利用的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結合圖文信息可知,防洪限制水位越低,汛期水庫蓄水量就越小,預留的防洪庫容就越大;防洪限制水位越高,汛期水庫蓄水量越大,預留防洪庫容就越小。水庫在汛期前必須將水庫蓄水量控制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下,以留出足夠的預留防洪庫容。第(2)題,本題考查流域的綜合開發。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精準預測、預報流域降水,測量下游河道水位,在汛期下游地區降水量較多、河流水位較高,年平均降水量低、年平均水位偏低的年份,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充分發揮流域水庫的綜合調度,當其他水庫可以降低汛期運行水位時,可適當上浮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即在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前提條件的情況下,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條件為精準預測和科學調度。第(3)題,本題考查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圖文信息可知,規程調度方式中丹江口水庫消落期短,汛期受防洪限制水位影響,水位較低,排水量大,易出現棄水現象;規程調度方式中丹江口水庫蓄水時間相對較晚,汛末達到設計水位難度大。由圖可知,優化調度方式中丹江口水庫消落期變長,開始消落時間提前;依據精準的降水預測,汛期水庫水位可以適當上浮運行,汛末蓄水時間提前,減少了棄水現象,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調度方式有利于提升丹江口水庫水位,保障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高效運營;優化調度方式使丹江口水庫精細化調度成為可能,防洪更加精準,有效減輕了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答案:(1)防洪限制水位越低,汛期水庫蓄水量越小,預留防洪庫容越大;防洪限制水位越高,汛期水庫蓄水量越大,預留防洪庫容越小。(3分)(2)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精準預測、預報流域降水,對漢江流域各分區不同量級降雨短期預報的預見期和可用性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流域梯級開發現狀和綜合調度管理的經驗,實施科學的綜合調度管理。(4分)(3)規程調度方式中丹江口水庫棄水現象嚴重,汛末達到設計水位難度大;優化調度方式中丹江口水庫消落期變長,開始消落時間提前,精準的降水預測,汛期水庫水位適當上浮運行,汛末蓄水時間提前,減少了棄水現象,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優化調度方式有利于提升丹江口水庫水位,保障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高效運營;使丹江口水庫精細化調度成為可能,有效減輕了下游地區的防洪壓力。(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