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甲卷)文科綜合·地理第Ⅰ卷(選擇題 共44分)本題共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開始購買國外優良而昂貴的胡蘿卜種子,在沿海沙質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產品主要出口東亞、東南亞國家,成為全國重要的胡蘿卜出口基地。2020年,泉州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培育的胡蘿卜種子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替代了進口種子。當地海關也助力胡蘿卜出口基地發展,全程跟蹤胡蘿卜生產過程,并保障產品及時通關。據此完成1~3題。1.泉州成為全國重要胡蘿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①胡蘿卜精深加工能力強 ②擁有優良港口 ③胡蘿卜品質優且產量大 ④鐵路運輸發達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實現進口種子替代對泉州胡蘿卜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是( )A.明顯提高胡蘿卜產量B.明顯提高胡蘿卜質量C.增加胡蘿卜出口國家D.增加胡蘿卜種植收益3.泉州海關助力胡蘿卜出口基地發展,重點關注胡蘿卜的( )①新鮮程度 ②出口關稅 ③出口數量 ④食用安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B 2.D 3.D [第1題,由材料“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開始購買國外優良而昂貴的胡蘿卜種子,在沿海沙質土地進行大規模種植”可知,泉州胡蘿卜品質優且產量大,因此其出口東亞、東南亞國家,成為全國重要的胡蘿卜出口基地,之后泉州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培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胡蘿卜種子,③正確。由材料“當地海關也助力胡蘿卜出口基地發展”及所學知識“泉州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可知,當地擁有優良港口,泉州胡蘿卜出口到東亞、東南亞主要依賴海運,與鐵路運輸關系不大,②正確,④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主要出口產品為農產品胡蘿卜,無法得出胡蘿卜精深加工能力強,①錯誤。故選B。第2題,用本地培育的種子替代了原先所使用的國外昂貴的種子,成本下降,收益也就隨之提高,D正確。原先購買的國外種子品質優良,而本地的種子“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因此沒有明顯提高胡蘿卜的產量和質量,A、B錯誤。胡蘿卜出口國家的增多與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有關,與替代進口種子關系不大,C錯誤。第3題,由材料當地海關“全程跟蹤胡蘿卜生產過程”可知,泉州海關關注胡蘿卜的食用安全,材料“保障產品及時通關”是為了保證胡蘿卜新鮮,①④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出口數量和關稅優惠,②③錯誤。故選D。]技術進步對人口分布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隨著蒸汽機等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1870年后隨著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美國的用水來源結構隨之變化,河流對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對減弱。據此完成4~5題。4.影響1790~1870年美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的主要因素是( )①工業 ②農業 ③內河運輸 ④公路運輸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1870年后,美國用水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 )A.河流水比例上升 B.河流水用量減少C.地下水比例上升 D.地下水用量最多4.A 5.C [第4題,結合材料可知,隨著蒸汽機技術的應用,美國人口更加趨向臨河分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蒸汽機技術可以應用于當時煤炭等礦產的開采加工與工業生產等,促使人口向資源開采地集聚,而且煤炭等礦產的開采與加工需要水資源,這會促使人們向河流附近集聚,同時蒸汽機技術也應用于河流運輸,改良了運輸工具,促進內河航運發展,因此人口大量向河流附近集聚,①③正確。故選A。第5題,結合材料“1870年后”“電力、機械等技術進步”可知,美國用水總量會大幅增加,可利用水資源的范圍擴大,用水類型更加多樣,之前由于技術水平較低,不便利用的地下水也能被開采使用,因此人口分布不再需要靠近河流,可就近開采地下水,使用地下水的比例上升,A錯誤,C正確。河流水使用比例下降,不代表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使用量相對有限,其比例上升并不代表用量最多,B、D錯誤。]下圖顯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發現,①②③南側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積。研究表明該地曾發生過水系重組。據此完成6~8題。6.推測①②③的湖泊類型、湖水主要輸出方式分別為( )A.淡水湖、下滲 B.淡水湖、蒸發C.咸水湖、下滲 D.咸水湖、蒸發7.判斷①②③南側谷地是( )A.狹長湖盆 B.斷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8.據水系變化推測,MN一線(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皺隆起D.褶皺凹陷6.D 7.B 8.A [第6題,結合材料和地理位置可知,該地位于地中海北部,地形相對封閉,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時間較長,蒸發旺盛,又結合材料“①②③分別與入湖河流構成獨立水系”可知,該湖泊無出湖河流,判斷其為咸水湖,且湖水主要輸出方式為蒸發。故選D。第7題,由材料可知,①②③南側谷地谷底有卵石堆積,卵石是巖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運和磨圓所形成的,故可推測該地曾為河流,后因南側地區形成新的分水嶺,河流流向改變,該處因無水流匯入,成為斷流河道,B正確。第8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MN一線形成新分水嶺,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流斷流,故該處應為斷裂帶,且MN一線南部相對抬升,北部相對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流斷流,形成干谷,A正確,B錯誤。如果發生褶皺,不會保持原有水系形態完整,C、D錯誤。]下圖為某區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圖。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山坡多生長森林,谷地中草甸廣泛發育。據此完成9~11題。9.奠定該區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C.構造運動 D.風沙作用10.導致山坡與谷地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C.土壤溫度 D.土壤水分11.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谷地植被變化趨勢為( )A.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上升B.與地帶性植被差異縮小,草甸比例下降C.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上升D.與地帶性植被差異擴大,草甸比例下降9.C 10.D 11.B [第9題,該區域的基本地貌為地殼擠壓形成的褶皺山脈,構造運動奠定了該地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冰川作用、流水作用與風沙作用都屬于外力作用。故選C。第10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勢較高,而山谷地勢較低,造成地下水位高度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較多,形成沼澤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D正確。山坡和谷地氣溫、土壤溫度差異不是造成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A、C錯誤。山坡和谷地的降水差異較小,B錯誤。第11題,由材料“該區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蝕,谷地持續接受沉積”可知,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氣候無明顯變化,則谷地沉積物不斷堆積增厚,地勢抬升,谷地地下水位將會不斷下降,土壤水分減少,谷地植被與當地地帶性植被的差異將會不斷縮小,非地帶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選B。]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36、37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43、44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只在濕季種植作物,灌溉農田比例小;工業基礎及道路、供電等設施薄弱。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1)評價埃塞俄比亞發展灌溉農業的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2)指出埃塞俄比亞推廣灌溉技術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3)說明埃塞俄比亞難以大規模引進灌溉農機具的社會經濟原因。(4)為培育埃塞俄比亞灌溉農機具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析] 第(1)題,該題考查農業自然區位因素。評價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分析,另外要注意題目要求從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兩個角度分析。讀圖可知,該國河湖多且分布廣,濕季降水量大,水源充足;該國多高原、山地地形,地勢崎嶇,且中間高四周低,利于修筑水壩和自流輸水;但地勢起伏大,灌溉設施建設難度大。第(2)題,該題考查農業區位因素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該國干濕季分明,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旱災多發,推廣灌溉技術有利于保障農業用水,延長耕地可利用時間,增加可播種耕地面積,有利于農業增產穩產。第(3)題,該題考查農業社會經濟區位因素。結合材料主要從勞動力、資金、基礎設施等角度分析該國難以大規模引進灌溉農機具的社會經濟原因。第(4)題,該題考查農業地域的發展措施。要培育灌溉農機具市場,就要盡可能地為農戶了解灌溉農機具及使用灌溉農機具創造條件,可以從政府加強對農機具的宣傳及出臺優惠政策、整治耕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答案] (1)河湖多且分布廣,濕季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多高原、山地地形,利于依據山勢修筑水壩;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利于自流輸水;地勢起伏大,灌溉設施建設難度大。(2)該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推廣灌溉技術可以改善干季的水分條件,延長耕地可利用時間,增加可播種耕地面積,增加復種指數,有利于農業增產穩產。(3)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豐富,制約機械的推廣;農業生產多以小農戶為主,資金不足;道路條件差,不利于灌溉農機具跨區使用;耕地分散,供電設施薄弱,灌溉農機具利用率低。(4)政府加強宣傳,出臺低息或無息貸款購買的幫扶政策等;加強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整治耕地,使耕地集中連片,便于農機具進行作業;發展小型灌溉農機具,以適應當地地形、農田條件。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風蝕粗化是風蝕導致地表松散層細顆粒物流失、粗顆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現象,其過程如圖甲所示。某科研小組通過比較地表松散層表層和淺層的粗、細顆粒物含量,構建了風蝕粗化指數。該指數數值越大,說明表層比淺層粗顆粒物含量越高。圖乙顯示青藏高原南部(針對風蝕)采樣點粗化指數的分布。(1)說明風蝕粗化過程中地表松散層風蝕強度的變化。(2)指出圖乙所示區域風蝕粗化指數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解釋其原因。(3)分析耕作對風蝕和風蝕粗化指數的影響。(4)提出圖乙所示區域因地制宜的風蝕防治措施。[解析] 第(1)題,讀風蝕粗化過程圖,對比三幅圖中表層與淺層中粗、細顆粒物的數量及分布可以看出,風蝕粗化過程實際上是表層細顆粒物流失與粗顆粒物累積的過程。細顆粒物占比較大時,風蝕強度大,細顆粒物占比降低后,風蝕強度隨之下降。第(2)題,讀青藏高原南部(針對風蝕)采樣點粗化指數的分布圖可知,西部、北部風蝕粗化指數大,東部、南部風蝕粗化指數小,其成因可以從氣候、植被、土壤發育程度等角度分析。第(3)題,耕作意味著土壤表層有農作物生長,農作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莖、葉可以阻擋細顆粒物被吹走,并對風產生一定阻力,且灌溉使土壤含水量增加,使風蝕作用減輕,風蝕粗化指數下降。第(4)題,注意按題目要求“因地制宜”提出措施,結合第(2)題可知,該區域內不同地區風蝕強度不同,因此采取的風蝕防治措施也有差異。西部、北部風蝕粗化指數大,應減少人類活動對地表造成的破壞,設置沙障固沙;而東部、南部地表細顆粒物多,宜建設防風林,耕作時采用留茬少耕、免耕等方式。[答案] (1)表層細顆粒物易受風力侵蝕,其占比較大時,風蝕強度大;風蝕粗化過程中,地表松散層細顆粒物逐漸流失;粗顆粒物不易受風力侵蝕,占比逐漸增加,風力侵蝕強度下降。(2)空間分布特征:西部、北部風蝕粗化指數大,東部、南部風蝕粗化指數小。原因:西部、北部海拔高,降水少,植被少,風力大,地表顆粒松散,風蝕作用強,風蝕粗化作用顯著。(或東部、南部氣候相對溫暖濕潤,植被條件好,風力小,地表顆粒粘性好,風蝕粗化作用不顯著。)(3)合理耕作使地表覆蓋農作物,同時作物根系能夠固定土壤表層顆粒物,且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使風蝕作用減輕,風蝕粗化指數下降。(4)西部、北部減少人類活動對地表造成的破壞,設置沙障固沙;東部、南部建設防風林,耕作時采用留茬少耕、免耕等方式。請考生在第43、44兩道地理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43.[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甘肅省平涼市養牛歷史悠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當地將遷入新居農戶騰退的窯洞改造成牛舍,專門養殖地方優良品種平涼紅牛。窯洞養牛(下圖)不僅實現了廢棄窯洞的資源化利用和農戶增收,而且具有旅游開發前景。某地理研學小組為設計與窯洞養牛相關的旅游產品,計劃開展調研活動。簡述該小組需要調查的內容。[解析]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需要調查的內容主要從資源價值、客源市場、交通條件、地區接待能力等方面進行作答。[參考答案] 紅牛的生活習性和養殖方式;紅牛的食用價值與食用方式;窯洞的基本情況與位置分布;目標客源地與空間距離;當地道路等基礎設施與設施的建設情況。44.[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說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蘊含的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要求:材料與原理結合,邏輯清晰,表達準確。)[解析] 環境保護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關注內容。解答本題需要緊扣題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各要素的關系和保護、治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說明。[參考答案]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不是互相獨立的,“山、林、草”是水的源頭,“水”滋養了“田、林、草”,“草、水、田、沙”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山水林田湖草沙”彼此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不可替代,共同構成了生物圈系統,對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修復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前單項治理和分類保護的模式,向著“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多因子綜合保護修復模式轉變。2/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