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甲卷)地理試題(2021·全國甲卷)醫用注射劑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產過程對水、空氣等環境條件要求嚴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產企業德國某公司,通過對浙江麗水、四川成都、江蘇無錫等地比較,最終選定在具有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優良的麗水某山間小鎮建生產廠;2017年,從德國進口高端玻璃管制成醫用注射劑瓶的生產廠投產;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產廠投產。據此完成1~3題。1.該公司選擇在中國建生產廠,主要是因為中國( )A.原材料充足 B.市場廣闊C.技術先進 D.勞動力價格低2.該公司最終選定在麗水建生產廠,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條件是( )A.基礎設施 B.商業氛圍C.科研實力 D.配套產業3.麗水山間小鎮的生態環境也是吸引該公司投資的重要條件。這說明與大城市相比,該公司在山間小鎮建生產廠,可以( )A.提高產品質量 B.降低車間環境凈化成本C.增加產品產量 D.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1.B 2.D 3.B [第1題,由材料“醫用注射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產過程對水、空氣等環境條件要求嚴苛”可知,原材料并不是主要因素,A錯誤;該公司選擇在中國建廠主要是考慮中國人口多,市場需求量大,B正確;德國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產企業,其規模大,技術比中國技術先進,C錯誤;中國比德國勞動力價格低,但不是主要因素,D錯誤。故選B。第2題,“最終選定在具有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優良的麗水某山間小鎮建生產廠”說明麗水的生態環境更優良,相關配套產業更完善,D正確;相較于成都、無錫等地,麗水地處山間小鎮,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商業氛圍、科研實力等方面并不具有優勢,A、B、C錯誤。故選D。第3題,據材料可知,醫用注射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產過程對水、空氣等環境條件要求嚴格,說明車間環境質量要保持潔凈,凈化成本高。而麗水山間小鎮生態環境優良,降低了車間環境的凈化成本,節約了投資,提高了利潤,B正確;產品質量取決于生產技術本身,A錯誤;產品產量取決于生產規模,C錯誤;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取決于技術的提升,與該小鎮生態環境關系較小,D錯誤。故選B。](2021·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下圖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據此完成4~6題。4.圖中所示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 B.6月C.9月 D.12月5.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C.時段性減少 D.不發生變化6.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關鍵是發展( )A 火力發電技術 B.光伏發電技術C.特高壓輸電技術 D.電能儲存技術4.B 5.C 6.D [第4題,根據材料,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當電力總需求量等于電力凈需求量時,光伏發電量為0,說明此時為黑夜。讀圖可知,電力總需求量等于電力凈需求量的時段為格林尼治時間大約19時到凌晨3時,遠小于12個小時,晝長夜短,為北半球夏季,德國位于北半球,B正確;3月和9月晝夜大致等長,12月晝長遠小于夜長,A、C、D錯誤。故選B。第5題,讀圖觀察“光伏發電量增加200%時電力凈需求量預測曲線”,與電力凈需求量曲線對比可看出,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大約在3時到18時減少,其余時段沒有變化,C正確,A、B、D錯誤。故選C。第6題,根據公式“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可知,要降低夜間電力凈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發電量;而光伏發電在白天進行,夜間若要使用,則需要提高電能的儲存量,就要發展電能儲存技術,B錯誤、D正確;火力發電技術和特高壓輸電技術與此無關,A、C錯誤。故選D。](2021·全國甲卷)增加屋頂的太陽輻射反射率可以減小建筑物增溫幅度,降低城市氣溫,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據此完成7~8題。7.下列功能區中,安裝高反射率屋頂對城市熱環境影響最大的是( )A.高密度居住區 B.文教區C.低密度居住區 D.工業區8.安裝高反射率屋頂對降低城市氣溫最明顯的是夏季( )A.冷鋒過境日 B.低壓控制期C.暖鋒過境日 D.高壓控制期7.A 8.D [第7題,根據題干可知,增加屋頂的太陽輻射反射率可以減小建筑物增溫幅度,降低城市氣溫,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屋頂面積越大,反射率越高,與文教區、低密度居住區和工業區相比,高密度居住區住房多,安裝高反射率屋頂能最大限度減小建筑物增溫幅度,降低城市氣溫,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市熱環境影響最大。B、C、D錯誤,A正確。故選A。第8題,根據題意可知,安裝高反射率屋頂對降低城市氣溫最明顯的時間是氣溫最高、反射率最強的時候,冷鋒、暖鋒過境和低壓控制時,多陰雨天氣,氣溫較低,反射率較低;高壓控制期,天氣晴朗,氣溫較高,反射率高,對城市氣溫降低最明顯。A、B、C錯誤,D正確。故選D。](2021·全國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巖,主要分布在熱帶淺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內海域。下圖示意珊瑚礁發育的一種模式的不同階段。據此完成9~11題。① ② ③ ④9.判斷圖示珊瑚礁的發育階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10.圖中所示④階段珊瑚礁的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C.持續上升 D.持續下降11.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這里( )A 島嶼眾多 B.受副熱帶高壓控制C.受暖流影響 D.受東亞季風影響9.C 10.A 11.C [第9題,珊瑚環礁的形成過程:首先,在島嶼(尤其是火山島嶼)沿岸形成環繞海岸并與島嶼相連的岸礁;第二階段,島嶼略微下沉,珊瑚則與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長,由于外緣海況條件好,珊瑚礁增長快于內側,結果珊瑚礁與海岸分開,中間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階段,島嶼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長,形成環繞澙湖的環礁。讀圖觀察可以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噴發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島;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淺海岸邊沉積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繼續接受沉積,形成堡礁;③繼續接受沉積,珊瑚礁變厚。A、B、D錯誤,C正確。故選C。第10題,珊瑚礁與地殼運動有關,正常情況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 m以內的海域,高出海面說明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反之,標志著海平面上升。圖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島嶼(地殼)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 m以內的淺海岸邊沉積;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錯誤,A正確。故選A。第11題,據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熱帶海域,西太平洋北緯35°海域地處中緯度,沿岸有暖流經過,提高了該海域的水溫,能滿足珊瑚生長的條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確;島嶼眾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主要條件,A錯誤;副熱帶高壓主要影響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條件,B錯誤;北緯35°以南海域也受東亞季風影響,D錯誤。故選C。]12.(2021·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濕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于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濕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濕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為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1)分析M地區排水后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2)分析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濕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3)推測M地區當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析] 本題以英國為背景,考查了農業區位,濕地開發及產生的問題,旨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詳解] 第(1)題,本題主要從地形、氣候、河流、土壤等方面來解答。由圖中經緯度及所學知識可知,當地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位于盛行西風的背風坡,降水量較少,晴天多,光照條件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利于農業耕作。該地曾經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第(2)題,由所學知識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區是濕地,其開墾需要排水,當地地勢低洼,排水對動力要求較高。羅馬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動力以人力、畜力為主,人們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排水能力得到提升,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使濕地得到成片、大規模的開墾。第(3)題,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該地農業開發早、時間長,土地肥力下降,趨于貧瘠,使農作物的病蟲害增多;長期的排水和農業耕作,使土壤表層肥沃土層流失,并隨水流淤積在排水溝,阻塞排水溝;化肥、農藥的長期使用,使水資源、土地資源被污染,生態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答案] (1)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地勢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為沼澤,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2)M地區濕地面積廣,地勢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對動力要求高。羅馬時代以人力、畜力為主,排水能力有限,濕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采用風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術進步,濕地得到成片開墾。(3)由于長期種植,土地肥力漸趨下降,作物病蟲害增多。經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溝。化肥、農藥的使用,污染水、土環境。13.(2021·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 367米)監測的年平均氣溫為-2.6 ℃,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1)說明沖積扇和山坡堆積物中礫石的差異及其原因。(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3)說明沖積平原水分條件比山坡和沖積扇好的原因。[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沖積扇以沙礫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沉積作用具有分選性,故在此沉積的礫石分選較好,流水在搬運過程中對水中的礫石有磨蝕作用,故沉積在此的礫石有一定的磨圓度。山坡以角礫為主,表層有沙、粉沙,該處位于較陡的山坡,礫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積,故礫石分選較差,未經流水的磨蝕,故磨圓度較差。第(2)題,由圖可知,除山坡外,粉沙還分布在沖積平原和沖積扇,沙、粉沙粒徑小,流速減慢時在沖積扇和沖積平原沉積。沖積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該地區春季多大風,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風吹起,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風速減慢,挾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第(3)題,由圖可知,沖積平原地勢較低,來自山坡和沖積扇的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均在此匯集,地下水容易出露,為沖積平原提供水源;沖積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組成,顆粒較細,利于保水;該區域冬季寒冷,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土壤水分不易被蒸發,利于蓄水。[答案] (1)沖積扇:以沙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好,有一定的磨圓度;由流水搬運、沉積而成。山坡:以角礫為主,礫石分選較差(大小混雜),磨圓度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較高處可能有冰川作用)。(2)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于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啟動。風沙流沿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后挾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在山坡上。(3)地勢較低,山坡和沖積扇流水在此匯集,(沖積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質顆粒較細,利于保水;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利于蓄水。14.【地理——選修3:旅游地理】(2021·全國甲卷)地處江西贛州市北部的興國縣,是我國著名的蘇區模范縣和將軍縣,擁有蘇園、將軍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眾多紅色旅游資源。1996年9月,在興國“繞了個彎”的京九鐵路正式通車,興國終于有了第一條直通北京、邁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經濟發展實現第一次提速。2019年底,又有一條“繞彎”興國的鐵路——昌贛高鐵正式通車,“興國彎”再次成為熱點,興國由此邁入高鐵時代(下圖)。2020年興國縣紅色旅游接待人數超過3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左右。分析鐵路開通對興國縣發揮紅色旅游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解析] 本題主要從交通對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影響以及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來分析。鐵路開通主要從招商引資、交通、客源市場等角度促進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興國縣為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區域經濟發展較落后,交通不便,缺乏旅游資源開發的交通條件和開發資金。兩條鐵路的開通,極大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使旅游投資與營商環境得到優化,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來興國縣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從而解決旅游開發的資金問題。鐵路的開通改善了當地的旅游交通條件,縮短了旅游經濟距離,使游客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進出此地進行旅游活動,同時也擴大了紅色旅游的客源市場,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和度假。鐵路開通后,必然要增加相關工作崗位,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材料“2020年興國縣紅色旅游接待人數超過3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左右”可知,受鐵路開通的影響,當地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如餐飲、住宿、零售等產業也發展迅速;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增加了財政收入,從而能夠更有力地推進經濟發展。[答案] 兩條鐵路的開通,改善了旅游投資與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來興國縣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改善了旅游交通條件,便于游客進出,擴大紅色旅游客源市場,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和度假。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財政收入,促進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力促進經濟發展。15.【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2021·全國甲卷)2008年,新疆吉木乃縣對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頃草原進行封育保護,如今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當地政府為防止封育區林草自燃,選擇在青草萌發之前的1個月,投放1 600頭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進行生物防火(下圖)。說明采用放牛方式進行生物防火對拉斯特河谷封育區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解析]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內陸,氣候干旱,降水少,尤其夏季氣溫高,林草區容易發生火災,從而破壞生態環境;投放一定數量的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可以防止枯草落葉自燃而發生火災;牛糞直接還田可提高土壤肥力;同時覆蓋物減少有利于青草萌發和生長。[答案]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葉,有效避免火災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有利于青草萌發和生長;牛糞直接歸還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