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 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交通是城市間要素流動的重要載體,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夠反映出城市間的相互聯系狀況。有學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車流量數據信息,提出了該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種模式(下圖)。據此完成1~2題。1.這三種模式中,對一般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進作用( )A.最大的是甲模式 B.最大的是乙模式C.最大的是丙模式 D.三種模式一樣大2.從丙模式判斷,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存在( )A.職能一致性 B.區域均衡性C.空間封閉性 D.等級差異性1.B 2.D [第1題,一般城市的交通流向區域中心城市集聚時,對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進作用。讀圖可知,乙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向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對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進作用最大,B正確;甲模式所示主要交通流在區域中心城市外圍的一般城市間作雙向流動,丙模式所示區域中心城市之間要素流動具有單向性,且缺少有聯系的匯聚中心,甲模式和丙模式對區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促進作用不大,A、C、D錯誤。第2題,丙模式中的主要交通流發生在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因此各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存在大規模要素流動,表明各城市空間具有開放性、職能具有互補性,A、C錯誤。從丙模式中可以看出,與其他區域中心城市相比,中間的區域中心城市周邊的一般城市較少,表明該區域中心城市腹地范圍較小,城市等級較低,故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等級有差異,B錯誤,D正確。易錯警示 本題易錯選B,各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間距離遠近不同,客貨運輸需求量不同,交通流量不同,區域中心城市之間因為發展類型的差異出現了單向的交通流,區域發展不一定均衡。]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龍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下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3~4題。3.第Ⅰ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質構造差異抬升 B.河流的階段性下切C.原始河床地形差異 D.滑坡、泥石流作用4.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 )A.淤積大于侵蝕 B.侵蝕大于淤積C.侵蝕—淤積平衡 D.持續不斷侵蝕3.D 4.A [第3題,該河床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受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構造運動活躍,山體多斷裂發育,巖石破碎,加上受季風影響,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大量泥沙和礫石在第Ⅰ段河床上堆積,導致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成階梯狀形態,D正確。由圖可知,推測的原始河床縱剖面在第Ⅰ段較平滑,且坡面起伏不大,說明第Ⅰ段河床縱剖面的階梯狀形態不是地質構造差異抬升和原始河床地形差異導致的,A、C錯誤。河流的階段性下切會形成階梯狀橫斷面,不會形成階梯狀的縱剖面,B錯誤。第4題,淤積大于侵蝕時,河床會抬高;侵蝕大于淤積時,河床會下降;侵蝕—淤積平衡,河床高度基本不變。由圖可知,①為2007年縱剖面,②為現狀縱剖面,③為未來可能穩定狀態縱剖面,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中,河床縱剖面是持續上升的,說明該段河床淤積大于侵蝕,A正確,B、C錯誤。持續不斷侵蝕,河床高度會持續下降,與圖示信息不符,D錯誤。深度解讀 地質構造是指在內外力作用下,巖層或巖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主要類型為褶皺和斷層。]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南嶺周邊省區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分布區。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監測得知,該地大氣汞含量日變化明顯,最高值在午后出現;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高且變幅大。據此完成5~6題。5.導致該地大氣汞含量在午后出現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對流雨多發 ②谷風環流較強?、壑脖徽趄v較弱?、艿孛嬲舭l旺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該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變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氣更頻繁C.準靜止鋒更加強盛 D.植被的覆蓋度更低5.C 6.B [第5題,由材料可知,汞是一種易揮發的重金屬元素,大氣汞主要以氣態形式存在。午后氣溫較高,地面蒸發旺盛,植被蒸騰較強,且該地位于山頂,此時谷風環流較強,故該地大氣汞含量在午后出現最高值,②④正確,③錯誤;對流雨多發,大氣中的汞會隨雨水降落到地面,大氣汞含量會有所下降,①錯誤。故C項正確。深度解讀 山谷風: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溫快,氣流上升,氣壓低,空氣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風。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溫快,氣流下沉,氣壓高,空氣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風。第6題,氣溫高有利于土壤中的汞揮發,大氣汞含量較大,反之則較小。由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某山頂附近,地勢較高,且夏季植被覆蓋率較高,氣溫相對較低,春季氣溫回升較快,導致該地夏春季溫差較小;冬季南下冷空氣更頻繁,且南下冷空氣受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阻擋,冷空氣在此地堆積,導致該地秋冬季溫差大于夏春季,因此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氣汞含量變幅大,B正確;由材料可知,該地土壤中的汞應主要來自周邊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排放,工業生產受季節變化影響不大,A錯誤;南嶺準靜止鋒多出現在冬春兩季,秋季出現較少,C錯誤;南嶺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秋冬季植被覆蓋率并不低,D錯誤。]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我國3名航天員順利送入距離地表約400 km的中國空間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員安全返回地球。據此完成7~8題。7.符合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角速度大小變化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8.駐留期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塔與廣州市區廣州塔兩地每天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 )A.先變大后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C.持續不斷變大 D.始終保持不變7.A 8.D [第7題,由材料可知,航天員駐留期間為2021年10月16日~2022年4月16日。結合地球繞太陽運動角速度的變化規律“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可知,航天員駐留期間空間站繞太陽運動的角速度變化為先變快,至2022年1月初后再減慢,圖①符合題意。A項正確。第8題,由公式“正午太陽高度H=90°-緯度差(該地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同半球減,異半球加)”可知,駐留期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塔與廣州市區廣州塔兩地每天正午太陽高度的差值等于兩地的緯度差。兩地的緯度差始終保持不變,故兩地每天的正午太陽高度差值也始終保持不變。D項正確。]某研究統計了50°N以北地區1979~2016年發生的所有氣旋,并將中心氣壓值最低的前5%的氣旋定義為超強氣旋。下圖示意該地區1979~2016年超強氣旋總頻數空間分布。據此完成9~10題。9.影響圖中北大西洋地區超強氣旋生成的氣壓帶、風帶主要是( )①副極地低氣壓帶?、诟睙釒Ц邭鈮簬А、蹣O地東風帶?、苁⑿形黠L帶 ⑤東北信風帶A.①③④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②④⑤10.冬季甲區域的超強氣旋比乙區域多發,從洋流的影響考慮,是因為甲區域( )A.寒流的范圍更廣 B.離岸流規模更大C.暖流的勢力更強 D.沿岸上升流更盛9.A 10.C [第9題,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下圖)可知,影響圖中北大西洋地區超強氣旋生成的氣壓帶、風帶主要是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東風帶和盛行西風帶,①③④正確,故選A。第10題,注意題干關鍵詞“從洋流的影響考慮”。據圖中經緯度可知,甲區域位于北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較大;乙區域位于北太平洋,受北太平洋暖流影響較大。北大西洋暖流勢力強于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海平面溫度較高,因此冬季甲區域的超強氣旋比乙區域多發,C正確。疑難突破 北大西洋暖流勢力強大的原因南美洲陸地輪廓呈三角形往大西洋凸出,使大西洋海域的南赤道暖流受到陸地輪廓的影響,轉向北與北赤道暖流匯合,進而形成勢力強大的洋流。這股洋流順勢進入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海域,形成墨西哥灣暖流,墨西哥灣圓弧狀的陸地輪廓對墨西哥灣暖流的阻擋作用較小,墨西哥灣暖流順著北美大陸南側往東流動,直接進入廣闊的北大西洋,形成勢力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田螺是廣西稻田養殖的重要水產品。近年來,為助力鄉村振興,當地一些農民在傳統稻田養螺的基礎上,開挖螺溝,發展了新型“稻—螺”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下圖)。據此完成11~12題。11.稻田中開挖螺溝主要是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強度 B.加強稻田通風透氣C.減少田螺天敵威脅 D.改善田螺生長環境12.圖中生態循環過程最為復雜的區域是( )A.進水區 B.出水區C.水稻區 D.螺溝區11.D 12.C [第11題,太陽高度和大氣透明度是影響光照強度的主要因素,開挖螺溝并不能增加稻田的光照強度,A錯誤;圖示螺溝都分布在大塊稻田周邊,大塊稻田內部通風透氣的條件并沒有明顯改善,B錯誤;老鼠、鳥類、魚類等是田螺的主要天敵,螺溝對其天敵的活動限制較小,開挖螺溝不會明顯減少田螺天敵威脅,C錯誤;螺溝有一定的寬度和深度,使水體能保持相對穩定,改善了田螺的生長環境,D正確。第12題,讀圖可知,進水區和出水區面積較小,且水流速度較快,生物缺少穩定的生長環境,因而生態循環過程較為簡單,A、B錯誤。水稻區植物茂密,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強,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循環過程最為復雜,C正確。螺溝區被水體覆蓋,植物稀少,生物多樣性較少,生態循環過程相對簡單,D錯誤。]我國某特大城市一老舊廠區經過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評為國家最佳文化創意產業園。2008年以來,該產業園又持續轉型為文創旅游空間,大眾游客替代文創從業者和愛好者成為消費的主要群體,下圖示意2008~2019年該產業園功能分區演化。據此完成13~14題。13.該產業園功能分區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導 B.產業結構轉型C.消費需求推動 D.建筑布局調整14.圖示的功能分區演化給該產業園帶來的影響是( )①土地租金上漲?、谏虡I規??s小 ③消費群體減少 ④文創功能收縮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13.D 14.B [第13題,該文化創意產業園是由一老舊廠區改造而成,這是第二產業轉型升級為第三產業的結果,而廠房改造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A、B說法不符合題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活動日益盛行,旅游消費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轉型為文創旅游空間,C說法不符合題意;將老舊廠區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部分文化創意產業園轉型為文創旅游空間,這主要是建筑使用功能的變化,而建筑布局并沒有調整,D說法符合題意。第14題,以圖示功能分區演化中可以看出商業區和餐飲區擴大,土地租金上漲,①正確,②錯誤;該地區商業和餐飲區擴大,消費群體應該增加,③錯誤;該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區范圍縮小,因此其文創功能縮小,④正確。]下圖反映國內某城市群15個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及排序的變動情況。據此完成15~16題。15.由圖可判斷,該城市群呈現( )A.單核模式發展 B.雙核模式發展C.多核模式發展 D.金字塔式發展16.影響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規模?、诋a業發展 ③建城歷史 ④生態環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5.B 16.A [第15題,由圖可知,2000~2018年城市1和城市2用地規模大幅增加,目前兩城市用地規模相當且遠超城市群內其他城市,說明城市1和城市2應為該城市群內規模最大的兩大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強,故該城市群呈現雙核模式發展,A、C錯誤,B正確;城市1和城市2用地規模大(有塔尖),但其他各城市的用地規模都較小(有塔基),缺少中間用地規模的城市(缺塔中),所以該城市群并不呈現金字塔式發展,D錯誤。第16題,城市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人口遷入城市,城市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建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因此人口規模和產業發展是影響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變化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確;由圖可知,2000年以前該城市群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相當,說明影響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變化的主要因素與建城歷史沒有直接關系,③錯誤;受生態環境因素影響,城市功能區需要進行合理布局,但生態環境對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變化的影響較小,④錯誤。故選A。]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8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19~20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42分。17.(2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納木錯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側,湖泊面積,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發現高于現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線。仁錯位于納木錯西側,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兩河分別匯入納木錯和仁錯。納木錯地處夏季風影響邊緣區,冬半年盛行西風,在10~11月期間,湖泊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圖a示意納木錯和仁錯所在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圖b示意兩湖分水嶺區域水系與地形特征。(1)分析10~11月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的原因。(6分)(2)結合河流侵蝕的知識,分析圖b中虛線框所示區域水系演化過程與趨勢。(6分)(3)從全球變暖的角度考慮,說明未來納木錯能夠與仁錯貫通的理由。(8分)[解析] 第(1)題,主要從大氣環流、地形狀況兩方面分析。大氣環流方面,由材料可知,納木錯地區冬半年盛行西風,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的下風向,受西風影響較大;地形方面,西風經過湖區時,湖泊對西風有增溫增濕的作用,且湖泊東側區域地形較高,易產生地形雨。第(2)題,由圖可知,虛線框內為雄曲和那曲兩段鄰近的曲流,東面是雄曲向西彎曲的河段,其西岸為凹岸;西面是那曲向東彎曲的河段,其東岸為凹岸。根據凹岸侵蝕的規律可分析出兩河流會越來越近,最終會發生襲奪,兩河連通。第(3)題,見下圖:[答案] (1)此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的下風向,受西風影響較強;西風經過湖區時,湖泊為西風提供熱量和水汽;湖泊東側區域地勢較高,易產生地形雨。(2)那曲凹岸處向東侵蝕,雄曲凹岸處向西侵蝕;侵蝕持續進行,分水嶺將被切開;發生河流襲奪,兩河流連通。(3)兩湖分水嶺海拔低于4 740 m;納木錯湖面海拔曾達到4 748 m,高于分水嶺和仁錯湖面海拔,說明兩湖曾經貫通;隨著全球變暖,注入兩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漲;如果湖面上漲超過分水嶺,兩湖將再次貫通。18.(22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Z村位于嶺南某城市邊緣,國道穿村而過,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積1 605.2 hm2,其中農林用地占85.36%;戶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務工人口占38.37%,村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該村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僅有一家自辦企業,服務業幾乎空白;另有三家外來重工業企業和一個度假村,企業原料與市場“兩頭在外”。與2008年相比,2018年該村的農林用地顯著減少,建設用地增加明顯。下圖反映2018年該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構成。(1)推測2008~2018年該村農林用地顯著減少的主要原因。(6分)(2)分析該村村民外出務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8分)(3)從該村與外來企業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體措施。(8分)[解析] 第(1)題,可從工業化、城鎮化兩方面分析。工業化方面,外來企業建設廠房需要征用農林用地;城鎮化方面,為了滿足城鎮發展的用地需求,部分農林用地轉變為城鎮建設用地和村莊道路、住宅等建設用地。第(2)題,借鑒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主要從社會、經濟等角度分析。根據材料數據可知,該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該村村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可知,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就業機會少,村民收入低,而外出務工收入水平較高;Z村靠近城市,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務工方便。第(3)題,根據題目要求可知,增加村民收入的關鍵是發揮合作雙方的優勢。結合材料可知,該村經濟的優勢主要在資源和交通兩方面,即發揮該村經濟以種植與養殖為主的優勢,為企業提供農副產品和民宿、餐飲、休閑等生活配套服務;發揮交通優勢,配合企業發展物流、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外來企業的優勢主要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即發揮企業技術和資金優勢,增加投入,加強對村民的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的就業能力。[答案] (1)為滿足城鎮發展的用地需求,部分農林用地轉變為城鎮建設用地;外來企業建設需要征用農林用地;村莊道路、住宅等建設占用農林用地。(2)當地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少;外出務工人員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務工方便;與傳統農業相比,外出務工收入水平相對較高。(3)發揮該村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農副產品;滿足企業需求,提供民宿、餐飲、休閑等生活配套服務;發揮區位優勢,配合企業發展物流、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發揮企業技術和資金優勢,加強村民技能培訓,提高村民就業能力。(二)選考題:共10分。請考生從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19.(10分)[海洋地理]卡里馬塔海峽是熱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體交換的通道。該海峽表層流流向季節變化明顯: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轉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值。下圖示意卡里馬塔海峽及周邊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卡里馬塔海峽表層流對爪哇海水體物理性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該海峽表層海水向南流且流速達到最大的原因。[解析] 海水的性質主要包括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密度等,因此卡里馬塔海峽表層流對爪哇海水體物理性質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表層水溫、鹽度和密度三方面的變化。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盛行風、密度差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北半球冬季,該海峽北側的南海海域受南下冬季風和信風的影響,產生較強大的季風洋流,海水向南流;圖示南海海域南部海陸輪廓呈現越向南越狹窄的特點,導致季風洋流南流過程中海面不斷升高,再疊加上海峽的狹管效應,使得海水流速達到全年最大。[答案] 表層水溫變化,鹽度(密度)變化。北半球冬季,位于卡里馬塔海峽北側的南海海域受南下冬季風和信風的影響,表層海水向南流動,受南海海域南部地形影響,海面升高;疊加海峽地形的狹管效應,進一步抬升海面高度,加快流速。20.(10分)[環境保護]近年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速,2019年快遞總量超過635億件,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不同的快遞包裝方式產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運輸方式碳排放各異。下圖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國城際間(500 km以上)快型、慢型兩種不同快遞運輸模式下,單件快遞耗時、碳排放與運輸距離之間的關系。比較圖中兩種快遞運輸模式碳排放差異。如果你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從有利于碳減排的角度,應采取哪些具體做法?[解析] 由圖可知,相同距離下,快型模式碳排放始終高于慢型模式;隨著距離的增加,快型模式碳排放增加量始終大于慢型模式,且二者碳排放差距不斷增大。因此,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選擇慢型模式利于減少碳排放??爝f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因此盡量選擇簡易、輕便的包裝和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有利于減少碳排放。[答案] 相同距離下,快型模式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隨距離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根據緩急程度,選擇適當快遞類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盡量選擇簡易、輕便包裝;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14/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