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數智作業(五十四)1.解析: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氨水,先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后藍色沉淀消失,溶液變為深藍色硫酸四氨合銅。再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生成氫氧化銅。將Cu(OH)2固體置于燒杯中,加入甘氨酸溶液,充分反應后趁熱過濾,向濾液中加入10 mL 95%的乙醇溶液降低產品的溶解度,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得產品(H2NCH2COO)2Cu。(1)二甘氨酸合銅中銅原子與2個N、2個O原子形成配位鍵,配位數為4;順式甘氨酸合銅分子對稱性弱,極性強;反式甘氨酸合銅分子對稱性強,極性弱,順式二甘氨酸合銅的極性大于反式二甘氨酸合銅。(2)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出現藍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深藍色的溶液。藍色沉淀氫氧化銅溶解生成氫氧化四氨合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3)Cu(OH)2沉淀中可能含有的雜質為硫酸銨,若洗滌液中不含硫酸根離子,說明Cu(OH)2沉淀已洗滌干凈,為檢驗Cu(OH)2沉淀已洗滌干凈,設計實驗方案:取最后一次洗滌液于試管中,先加鹽酸,再加氯化鋇溶液,無沉淀生成說明Cu(OH)2沉淀已洗滌干凈。(4)抽濾的優點是:過濾和洗滌速度快、液體和固體分離比較完全、濾出固體容易干燥;抽濾完畢需進行下列操作,從實驗安全角度考慮,先打開安全瓶的活塞K,拔下抽濾瓶處橡皮管,關閉水泵開關,取下布氏漏斗,最合理的第一步操作為打開活塞K,選③。(5)濾液中加入10 mL 95%乙醇溶液,冷卻結晶能析出二甘氨酸合銅,乙醇的作用是減小產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能大量結晶析出。(6)根據2Cu2++4I-===2CuI+I2、2S2+I2===2I-+S4建立反應關系式2Cu2+~ I2~2S2,0.5 g產品中n(Cu2+)=n(S2)=0.025 L×0.01 mol·L-1×=0.001 25 mol,則產品中二甘氨酸合銅(相對分子質量用M表示)的含量為×100%=0.25M%。答案:(1)4 大于 (2)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3)取最后一次洗滌液于試管中,先加鹽酸,再加氯化鋇溶液,無沉淀生成說明Cu(OH)2沉淀已洗滌干凈 (4)過濾和洗滌速度快、液體和固體分離比較完全、濾出固體容易干燥 ③ (5)減小產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能大量結晶析出 (6)0.25M2.解析:銅與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可用酸溶解后加入硫氰化鉀溶液進行檢驗,氯化銅與過量的銅反應可生成白色固體氯化亞銅,通過對比實驗的銅的用量的控制可進行驗證。答案:(1)BC (2)①KSCN ②FeCl3+3H2O Fe(OH)3+3HCl[或4Fe(OH)2+O2+2H2O===4Fe(OH)3](3)①銅粉過量 ②CuCl2+Cu===2CuCl ③Fe3+氧化性強于Cu2+,Fe3+過量時,Cu不與Cu2+反應(4)析出的銅單質、石墨和氯化銅溶液形成原電池,銅作負極被氧化溶解(5)① ②提供配體,促使平衡Cu2++Cu+4Cl- 2[CuCl2]-正向移動(6)過氧化氫或次氯酸鈉用于殺菌消毒3.解析:(3)題述裝置存在的一處缺陷是三頸燒瓶缺少冷卻裝置,導致裝置C中產率降低,改進的方法是把三頸燒瓶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改進后產率得到提高,原因是2NaClO+C3H3N3O3 C3N3O3Cl2Na+NaOH+H2O正反應放熱,降低溫度使平衡正向移動;二氯異氰尿酸鈉受熱易分解,降低溫度能防止其分解。(5)①C3N3O3Cl2Na加入稀硫酸生成HClO和C3H3N3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3N3O3Cl2Na+2H2O+H2SO4===C3H3N3O3 + 2HClO +NaHSO4。②滴定終點,碘單質恰好完全被Na2S2O3消耗,滴定終點的現象為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溶液顏色由藍色恰好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③根據反應方程式,建立關系式:C3N3O3Cl2Na~2HClO~2I2~4Na2S2O3,n(C3N3O3Cl2Na)=n(Na2S2O3)=×0.1 mol·L-1×0.060 80 L=0.001 52 mol。粗品的純度=×100%=60.8%。答案:(1)球形干燥管(2)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3)把三頸燒瓶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降低溫度使平衡正向移動 降低溫度能防止二氯異氰尿酸鈉分解(4)過濾、洗滌、干燥(5)①C3N3O3Cl2Na+2H2O+H2SO4===C3H3N3O3 + 2HClO +NaHSO4 ②滴入最后半滴Na2S2O3溶液,溶液顏色由藍色恰好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 ③60.8%4.解析:實驗Ⅰ中,加入過量Cu,Cu與Fe3+發生反應2Fe3++Cu===Cu2++2Fe2+,一段時間后,溶液逐漸變為藍綠色,固體中未檢測到Fe單質;實驗Ⅱ中,加入過量Zn,發生反應Zn+2H+===Zn2++H2↑,有氣泡產生,pH逐漸增大,使得Fe3+轉化為紅褐色沉淀Fe(OH)3,固體中未檢測到Fe單質,原因可能是Fe3+的干擾以及Fe(OH)3沉淀對鋅粉的包裹;實驗Ⅲ中,加入過量Mg,發生反應Mg+2H+===Mg2++H2↑,由于Mg很活潑,該反應非常劇烈,pH逐漸增大,產生了大量紅褐色沉淀后,持續產生大量氣泡,當溶液pH為3~4時,取出固體,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對比實驗Ⅱ和Ⅲ,加入鎂粉后產生大量氣泡,使鎂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實驗Ⅲ的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Mg、Zn排在Fe之前,Cu排在Fe之后,因此Mg、Zn可將Fe3+還原為Fe。(2)①Fe2+與K3[Fe(CN)6]會生成藍色的KFe[Fe(CN)6]沉淀。②Fe3+水解方程式為Fe3++3H2O Fe(OH)3+3H+,加入的Mg或Zn會消耗H+,促進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動,使其轉化為Fe(OH)3沉淀。③ⅰ.a.Fe與Fe3+、H+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Fe3++2Fe+2H+===4Fe2++H2↑或2Fe3++Fe===3Fe2+、2H++Fe===Fe2++H2↑。b.要證實在pH為3~4的溶液中可忽略H+對Fe的消耗,可向pH為3~4的稀鹽酸中加鐵粉,一段時間后取出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不產生藍色沉淀,即說明此條件下Fe未與H+反應生成Fe2+。ⅱ.結合a、b和c可知,實驗Ⅱ未檢測到Fe單質的原因可能是Fe3+的干擾以及Fe(OH)3沉淀對鋅粉的包裹,因此可控制反應條件,在未生成Fe(OH)3沉淀時將Fe3+還原,即可排除兩個干擾因素,具體操作:重新做實驗Ⅱ,當溶液pH為3~4時,不取出固體,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續加入鹽酸,控制pH<1.2,加入幾滴KSCN溶液,待溶液紅色消失后,停止加入鹽酸,待pH為3~4時,取出固體,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3)對比實驗Ⅱ和Ⅲ,加入鎂粉后產生大量氣泡,使鎂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實驗Ⅲ的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答案:(1)Mg、Zn(2)①產生藍色沉淀 ②Fe3+水解方程式為Fe3++3H2O Fe(OH)3+3H+,加入的Mg或Zn會消耗H+,促進Fe3+水解平衡正向移動,使其轉化為Fe(OH)3沉淀 ③ⅰ.a.2Fe3++2Fe+2H+===4Fe2++H2↑(或2Fe3++Fe===3Fe2+、2H++Fe===Fe2++H2↑) b.向pH為3~4的稀鹽酸中加鐵粉,一段時間后取出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不產生藍色沉淀 ⅱ.加入幾滴KSCN溶液,待溶液紅色消失后,停止加入鹽酸(3)加入鎂粉后產生大量氣泡,使鎂粉不容易被Fe(OH)3沉淀包裹5.解析:由題干工藝流程圖可知,向含苯酚的廢水中加入苯進行萃取,操作Ⅰ是萃取分液,分液后得到水層1和有機層,向有機層中加入NaOH溶液將苯酚轉化為苯酚鈉,然后進行分液,分液后得到有機層(含有苯)和水層,向水層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和碳酸氫鈉溶液,然后進行過濾,過濾得到苯酚和水層2。由分析可知,操作Ⅰ為萃取、分液,因此使用的玻璃儀器有燒杯和分液漏斗,操作Ⅱ是分液,得到有機層(含有苯),則苯可以循環使用。反應Ⅱ是苯酚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苯酚和碳酸氫鈉,苯酚溶解度比較小,過濾,則“水層2”中主要溶質為NaHCO3。由題干實驗信息可知,實驗1、2和實驗3、4使用的試劑中Cl-或S不同,二者陰離子也可能對Fe3+的顯色有影響。為進一步驗證猜想即驗證Cl-或S對苯酚與Fe3+的顯色是否有影響,小組同學設計了實驗5和6,根據控制變量可知,實驗5、6的pH相同,Fe3+濃度相同,實驗5改變Cl-濃度,實驗6則改變S濃度,故選用的試劑為Na2SO4固體。根據實驗1~6的結果,小組同學得出猜想1不成立,猜想2成立,且S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起抑制作用,說明Cl-對實驗沒有影響,則A5=A3,S對實驗有抑制作用,說明實驗6相比實驗1來說A6答案:(1) 分液漏斗 苯 (2)NaHCO3 (3)①Cl-或S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可能有影響 ②Na2SO4固體 ③A5=A3,A6(4)①偏高 ②1/1課時數智作業(五十四)綜合實驗試題突破(1)(建議用時:50分鐘 總分:70分)1.(13分)(2025·石家莊模擬)缺銅會造成一系列的嚴重后果。一種有機補銅劑二甘氨酸合銅[(H2NCH2COO)2Cu]的制備過程如下:CuSO4溶液深藍色溶液Cu(OH)2(H2NCH2COO)2Cu溶液收集濾液冷卻結晶產品回答下列問題:(1)已知:二甘氨酸合銅有順式()和反式()兩種結構。則二甘氨酸合銅中銅原子的配位數為__________ ;順式二甘氨酸合銅的極性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反式二甘氨酸合銅。(2分)(2)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氨水,先出現藍色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形成深藍色的溶液。寫出此藍色沉淀溶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為檢驗Cu(OH)2沉淀已洗滌干凈,設計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2分)(4)抽濾裝置如圖所示,抽濾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抽濾完畢需進行下列操作,從實驗安全角度考慮,你認為接下來最合理的第一步操作為________ (填序號)。(3分)①取下布氏漏斗、②關閉水泵開關、③打開活塞K、④拔下抽濾瓶處橡皮管(5)制備二甘氨酸合銅時加入10 mL 95%乙醇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1分)(6)二甘氨酸合銅產率的測定實驗如下:0.5 g產品淺黃色溶液已知:ⅰ.2Cu2++4I-===2CuI+I2,2S2。ⅱ.加入適量NH4SCN溶液的目的是將CuI轉化為CuSCN,釋放出CuI吸附的I2。若進行三次平行實驗,平均消耗25.00 mL 0.010 00 mol·L-1 Na2S2O3溶液,則產品中二甘氨酸合銅(相對分子質量用M表示)的含量為__________ %(用含M的式子表示)。(3分)2.(15分)(2024·佛山二模)某合作學習小組將銅片放進氯化鐵溶液中,觀察到溶液呈無色,產生紅褐色固體,銅片表面有白色物質。Ⅰ.探究紅褐色固體成分(1)過濾得到紅褐色固體,所需的儀器有________(填字母)。(1分)A B C D(2)①取少量紅褐色固體加鹽酸溶解,滴加______溶液,溶液變紅色,證明是氫氧化鐵。②產生氫氧化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分)Ⅱ.查閱資料:CuCl是白色難溶物(3)探究產生白色物質的原因。設計實驗方案如下:銅粉/g FeCl3·H2O/g 蒸餾水/mL 實驗現象1 0.1 1.8 2 棕黃色溶液 變為墨綠色2 0.5 1.8 2 棕黃色溶液變 為白色濁液①由以上實驗可知,產生白色物質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實驗2生成白色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請你從氧化還原反應規律角度分析實驗1中未產生白色物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以石墨為電極電解CuCl2溶液,發現在石墨上析出的銅在切斷電源后消失。從電化學角度進行分析,銅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基于上述分析,用CuCl2溶液腐蝕覆銅板效果不理想。查閱資料:工業上常用CuCl2、KCl、鹽酸混合物腐蝕覆銅板,原理為Cu2++Cu+4Cl- 2[CuCl2]-。①基態Cu2+的價電子軌道表示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KCl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6)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十分廣泛。寫出一種氧化劑在生活中的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13分)(2024·淮北一模)二氯異氰尿酸鈉(C3N3O3Cl2Na,Mr=220 g·mol-1)是一種新型的殺菌劑,具有高效、安全、便于存儲運輸的特點。實驗室利用NaClO溶液和氰尿酸(C3H3N3O3)溶液在10 ℃以下制備二氯異氰尿酸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已知:①2NaClO+C3H3N3O3 C3N3O3Cl2Na+NaOH+H2O ΔH<0。②二氯異氰尿酸鈉難溶于冷水,受熱易分解出有毒氣體。回答下列問題:(1)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裝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3)上述裝置存在一處缺陷會導致裝置C中產率降低,改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進后產率得到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反應結束后,裝置C中的濁液經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操作得到粗品。(1分)(5)粗品純度的測定稱取5.5 g粗品,配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于碘量瓶中,加入適量稀硫酸和過量KI溶液,密封在暗處靜置5 min,再滴加幾滴淀粉溶液。用0.1 mol·L-1 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消耗60.80 mL Na2S2O3標準溶液。已知:HClO+2I-+H+===I2+Cl-+H2O、I2+2S2+2I-。①加入稀硫酸生成HClO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滴定終點的現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粗品的純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數字)。(6分)課時數智作業(五十四)綜合實驗試題突破(2)4.(13分)(2024·北京卷,T19)某小組同學向pH=1的0.5 mol·L-1的FeCl3溶液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銅粉、鋅粉和鎂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劑的微粒及其還原產物。(1)理論分析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Cu、Zn、Mg中可將Fe3+還原為Fe的金屬是____________。(1分)(2)實驗驗證實驗 金屬 操作、現象及產物Ⅰ 過量Cu 一段時間后,溶液逐漸變為藍綠色,固體中未檢測到Fe單質Ⅱ 過量Zn 一段時間后有氣泡產生,反應緩慢,pH逐漸增大,產生了大量紅褐色沉淀后,無氣泡冒出,此時溶液pH為3~4,取出固體,固體中未檢測到Fe單質Ⅲ 過量Mg 有大量氣泡產生,反應劇烈,pH逐漸增大,產生了大量紅褐色沉淀后,持續產生大量氣泡,當溶液pH為3~4 時,取出固體,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①分別取實驗Ⅰ、Ⅱ、Ⅲ中的少量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證明都有Fe2+生成,依據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實驗Ⅱ、Ⅲ都有紅褐色沉淀生成,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對實驗Ⅱ未檢測到Fe單質進行分析及探究。ⅰ.a.甲認為實驗Ⅱ中,當Fe3+、H+濃度較大時,即使Zn與Fe2+反應置換出少量Fe,Fe也會被Fe3+、H+消耗。寫出Fe與Fe3+、H+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乙認為在pH為3~4的溶液中即便生成Fe也會被H+消耗。設計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實驗操作和現象)。證實了此條件下可忽略H+對Fe的消耗。c.丙認為產生的紅褐色沉淀包裹在鋅粉上,阻礙了Zn與Fe2+的反應。實驗證實了鋅粉被包裹。ⅱ.查閱資料:0.5 mol·L-1 Fe3+開始沉淀的pH約為1.2,完全沉淀的pH約為3。結合a、b和c,重新做實驗Ⅱ,當溶液pH為3~4時,不取出固體,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續加入鹽酸,控制pH<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實驗操作和現象),待pH為3~4時,取出固體,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10分)(3)對比實驗Ⅱ和Ⅲ,解釋實驗Ⅲ的固體中檢測到Fe單質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16分)某學習小組按如圖所示流程,在實驗室模擬處理含苯酚的工業廢水,并進行相關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1)“操作Ⅰ”所使用的玻璃儀器有燒杯和________(填儀器名稱),流程中可循環使用的物質是______(填名稱)。(2分)(2)“水層2”中主要溶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2分)(3)將所得苯酚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苯酚溶液,探究鐵鹽種類和pH對苯酚與Fe3+顯色反應的影響。查閱資料ⅰ.[Fe(C6H5O)6]3-為紫色;ⅱ.Na+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無影響;ⅲ.[Fe(C6H5O)6]3-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程度(用吸光度A表示)與[Fe(C6H5O)6]3-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成正比。【提出猜想】猜想1:Cl-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有影響。猜想2:S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有影響。猜想3:H+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有影響。【進行實驗】常溫下,用鹽酸調節pH配制得到pH分別為a和b的0.1 mol·L-1 FeCl3溶液(a>b),用硫酸調節pH配制得到pH分別為a和b的0.05 mol·L-1 Fe2(SO4)3溶液。取5 mL苯酚溶液于試管中,按下面實驗1~4分別再加入0.1 mL含Fe3+的試劑,顯色10 min后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該溶液的吸光度(本實驗條件下,pH改變對Fe3+水解程度的影響可忽略)。序號 含Fe3+的試劑 吸光度0.1 mol·L-1 FeCl3溶液 0.05 mol·L-1 Fe2(SO4)3溶液1 pH=a — A12 pH=b — A23 — pH=a A34 — pH=b A4【結果討論】 實驗結果為A1>A2>A3>A4。①根據實驗結果,小組同學認為此結果不足以證明猜想3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為進一步驗證猜想,小組同學設計了下面實驗5和6,補充下表中相關內容。(限選試劑:NaCl溶液、Na2SO4溶液、NaCl固體、Na2SO4固體)序號 含Fe3+的試劑 再加入的試劑 吸光度0.1 mol· L-1 FeCl3 溶液 0.05 mol·L-1 Fe2(SO4)3 溶液5 — pH=a NaCl 固體 A56 pH=a — __ A6③根據實驗1~6的結果,小組同學得出猜想1不成立,猜想2成立,且S對苯酚與Fe3+的顯色反應起抑制作用,得出此結論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④根據實驗1~6的結果,小組同學得出猜想3成立,且H+對Fe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有抑制作用,從化學平衡角度解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8分)(4)小組同學利用滴定法測定所得“水層2”中苯酚的含量:向V1 mL樣品溶液中加入過量溴水,將苯酚全部轉化為化合物M;再加入過量KI溶液,充分反應后,用c mol·L-1 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已知:ⅰ.H++2I-+―→+Br-+I2ⅱ.I2+2Na2S2O3===2NaI+Na2S4O6①加入KI溶液前需加熱除去多余的Br2,否則會使測定結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②若消耗Na2S2O3標準溶液的體積為V2 mL,則樣品中苯酚的濃度為________g·L-1(用含c、V1、V2的代數式表示)。(4分)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時數智作業(54) 參考答案與精析.docx 課時數智作業(54) 綜合實驗試題突破(1)(2).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