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9 第二編 第五單元 第14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9 第二編 第五單元 第14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第14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認識中國近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近代商貿的變化。 2.認識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3.了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 4.了解中國近代的文化傳承與保護。
考 情 歸 納 知識點 考 題
1.晚清時期國家出路的探索 2024·湖北卷·T6   2024·全國甲卷·T28   2023·湖北卷·T7 2023·海南卷·T6 2023·廣東卷·T7
2.晚清時期各階層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2024·湖南卷·T7   2024·安徽卷·T6     2024·全國甲卷·T29
知識點一 晚清時期國家出路的探索
1.地主階級的探索活動
(1)抵抗派“開眼看世界”
①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
②表現
人物 著作 內容及地位
林則徐 匯譯《四洲志》 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魏源 編著《海國圖志》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徐繼畬 撰著《________》 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③影響: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____的主張。
(2)晚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
①興起
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洋務派
目的 挽救國家的頹勢,“____”“求富”
代表 人物 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②內容
創辦近代企業與工業 軍事工業 __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
民用企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______________、開平煤礦等
籌劃海防 建成了以________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創辦近代教育 開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③評價
積極 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______的嘗試
局限 未能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在________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2.農民階級的探索抗爭——太平天國運動
(1)醞釀: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________。
(2)過程
(3)綱領
名稱 《天朝田畝制度》 《________》
內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 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意義 否定了________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4)失敗原因:________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
(5)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________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知識點二 晚清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1.資產階級的戊戌維新運動
(1)背景
①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
③思想基礎: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2)過程
①1895年的“________”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②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3)結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臨朝訓政;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4)失敗原因
①客觀上:守舊勢力強大。
②主觀上:維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________,沒有嚴密的組織,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
(5)影響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________。
②經濟:推動了中國____________的發展。
③思想: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農民階級發起義和團運動
背景 民族矛盾 《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________日益加劇
宗教矛盾 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刺激因素 德國強占______,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
經過 興起發展 在反洋教的斗爭中興起,之后,以“________”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失敗 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評價 積極 ①具有強烈的________傾向②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外國列強徹底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局限 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3.清政府的選官制度
[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7課]
(1)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2)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________制度正式設立。
(3)清政府又確立了__________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4)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知識點三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變遷
[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8、11、12、14課]
1.近代商貿的變化
(1)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________,并在上海設立分行。
(2)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3)19世紀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業出現,____也開始走向市場。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是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
(4)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____百貨公司。
2.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1)近代城市化興起
①背景: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
②表現: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2)基礎設施的發展
①特點: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________;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
②表現:1864年,________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3.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
(1)陸路交通
①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____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占總里程數的90%以上。
(2)水路交通
①中國近代造船業:19世紀60年代中期,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②1872年,__________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3)郵政業的發展
①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②1897年創辦的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4.近代西醫的傳播與公共衛生事業
(1)臨床治療
①鴉片戰爭后,________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②__________、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
③西醫院校建立并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
(2)公共衛生事業
①人們認識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
②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推動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
知識點四 中國近代的圖書館、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保護
[鏈接·選擇性必修3·第14、15課]
1.圖書館: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__________。
2.博物館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2)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3)1905年____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3.文化遺產的保護:1906年,清政府頒布《________________》。
官督商辦:清政府利用私人資本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主要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拜上帝會:是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訴求而創立的宗教,對廣大勞動人民有很大的號召力。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組織形式,以其成員為基本力量,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
1.閱讀《綱要(上)》P98“史料閱讀”,思考:這反映了太平天國的什么理想?能否實現這種理想?為什么?
                                    
                                    
                                    
                                    2.太平天國的烏托邦實驗
《天朝田畝制度》明文規定每戶只能養五只母雞、兩頭母豬。在人類歷史上,如此大規模的烏托邦實驗確實罕見,或許,這便是太平天國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摘編自雷頤《走向革命
——細說晚清七十年》
如何認識太平天國的這種烏托邦實驗?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
公車上書: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的人赴京,后世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扶清滅洋”:扶清滅洋具有愛國的性質,突出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尖銳,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
3.戊戌變法的醞釀
如圖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書影。這兩部著作有何影響?
                                    
                                    
                                    
                                    4.戊戌變法的局限性
《清德宗實錄》卷418記載: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根據材料分析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
                                    
                                    
                                    
                                    
5.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義和團運動發生時,時人的記載大不相同。信奉義和團的劉以桐寫道:“(團民)均自備口糧,毫無滋擾。”晚清大臣剛毅記載:“拳民出死力為國宣難,入京以來,秋毫無犯。”主剿義和團的勞乃宣寫道:“其黨焚殺劫掠,無所不至。”教民樊國果記載:“(義和團)劫掠焚殺,逾土匪。”
如何理解材料中不同人對義和團的評價?
                                    
                                    
                                    
                                    
“中國近代工業”與“近代化”
(1)“中國近代工業”是指采用機器生產的制造工業,是相對于手工勞動的手工工場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資企業、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近代化不等同于工業化。近代化不單單指經濟的工業化,還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全方位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
6.中國近代城市的基礎設施
19世紀以來,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煤氣燈、電燈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的方式。
你對此現象有何認識?
                                    
                                    
                                    
                                    7.近代鐵路建設
張謇評述鐵路修成后:“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
據此可見,中國近代鐵路建設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8.京張鐵路上的火車
觀察《選必2》P72圖片《火車行駛在京張鐵路的“人”字形路軌上》。
從圖中你能獲取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
                                    
                                    
                                    
                                    
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影響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因素
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實現富國強兵,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這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
——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史料 《海國圖志》中的許多論述已經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疇,而把眼光放到了整個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國圖志》卷首開宗明義說明,此書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過對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研究,指出:“外夷唯利是圖,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懷,而后俯首從命。”國家之間的較量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軍事實力的對抗。他說:“使人不暇顧廉恥,則國必衰,使人不敢顧家業,則國必亡。”因此,更確切地說,該書反映了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摘編自亦真《〈海國圖志〉
與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史料解讀] 史料選自《〈海國圖志〉與魏源的國家安全觀》,說明其主旨是魏源的國家安全觀。魏源強調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遷移知識 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源的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談一談你對其觀點的認識。
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及其表現和影響
(1)新思想
①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抵抗西方的侵略以戰勝敵人。
②“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實質上是對外國侵略的積極回應,揭開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序幕,同時也表明這個時期的學習西方尚處于學習“器物”的階段。
(2)表現
①沖破傳統“閉關自守”的禁錮,開始“開眼看世界”。
②沖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主張“師夷之長技”。
③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首開“向西方學習”之風氣。
(3)影響: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
——洋務派的外交方針
史料 對于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也不應不加分析地簡單否定。在當時清王朝國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情況下,洋務派不輕易言戰,應該說是一種較為現實的態度。有些不平等條約,除包含割地賠款、侵害中國各項主權的內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開放通商口岸、公使駐京等。這些條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曾被列強用來謀取侵略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它們也是中國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洋務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需要抨擊的是以下兩點:第一,他們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以后那樣,通過長期的、鍥而不舍的外交努力來爭取修改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二,他們缺乏通過外交將中國融入世界的遠大目光,而是過于注重權謀,熱衷于搞“以夷制夷”。
——摘編自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
[史料解讀] 史料表述了洋務派的外交方針,評述了洋務派外交方針務實的一面及其明顯存在的局限性。
遷移知識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場自救運動。
探究:根據史料,分析說明洋務派的外交方針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
(1)經濟上: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興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
(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化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
(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
(5)教育上:洋務運動開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初期,它是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意圖通過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義和團運動體現了農民階級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
——《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與《資政新篇》的進步性
史料一 這一文件的空想性質和當時階級斗爭的殘酷程度都決定了其用心規劃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紙空文。真正成為太平天國實際賦稅政策的是“照舊交糧納稅”。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為前提,因此,它不僅保護自耕農的利益,而且也保護地主的土地權和收租權……但在新的生產方式出現之前,他們不可能單憑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條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史料二 “興車馬之利,以利輕捷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輪車,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準自專其利,限滿準他人仿做。”“興器皿技藝……他人偽造,罪而罰之。”“興銀行……或三四富民共請立,或一人請立,均無不可也。”“興市鎮公司。立官嚴正,以司工商水陸關稅。”
——摘編自洪仁玕《資政新篇》
[史料解讀] 史料一分析了《天朝田畝制度》不能真正實施的原因,它體現的是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行不通。史料二表明《資政新篇》承認技術發明專利,鼓勵興建銀行,主張發展近代工業,具有進步性。
遷移知識 太平天國前期曾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后期曾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
探究:(1)根據史料一,概括“這一文件”成為“一紙空文”的原因。
(2)對比《天朝田畝制度》,說明《資政新篇》的進步性。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特點
(1)《天朝田畝制度》的特點
革命性 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加運動的積極性
空想性 絕對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未能真正實施,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圣庫制度,也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
落后性 固守小農經濟,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水平上,實際上未超越封建經濟的范疇
(2)《資政新篇》的特點
先進性 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尋求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愿望,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局限性 沒有反映農民階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缺乏付諸實踐的社會基礎和條件
——變法圖強的戊戌維新運動
史料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士大夫開始非常自覺而積極地改變,以期回應“西潮”的挑戰。1895年以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經“與自強運動時期頗不相同,自強時期的求變求新,尚是相信中國的道統、中國的文化不可變,故其求變求新僅及于器物層面,而他們已經開始相信精神文化層面亦必須同時有所改變”。激進的變法者們為了挽救危亡,引入從達爾文、斯賓塞到赫胥黎的進化理論,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尋找新的正當性依據。
——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主編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史料解讀] 史料高度評價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表述了他們從自強時期的求變求新,發展到為了挽救危亡,引入達爾文等人的進化理論,并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尋找新的正當性依據。
遷移知識 戊戌維新運動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對推動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士大夫回應“西潮”挑戰的表現并指出其影響。
戊戌維新運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義和團運動對待西方文明的態度
史料 義和團運動不僅“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甚至“洋燈、洋磁杯,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后快”。經過義和團之后,崇拜外國的心理便一天高過一天。一度出現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的“盲目崇洋”的風氣;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國人對這些行為的反思,人們不再是盲目地、簡單地排斥西方物質文明,而是在承認西方物質文明優越的前提下,試圖將利權從洋人手中奪回,套用當時的話說,就是“文明排外”。
——摘編自蘇生文、趙爽《西方物質文明與
晚清民初的中國社會》
[史料解讀] 史料從義和團運動仇視洋人、洋貨,盲目排外到義和團運動后崇拜外國的心理一天高過一天,再到“文明排外”,說明了義和團運動前后對待西方文明態度的變化。
遷移知識 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
探究:義和團運動前后,評述國人對待西方文明有哪幾種態度?“文明排外”有什么積極意義?
義和團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進步性 ①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反抗精神和樸素的愛國意識 ②沉重打擊了外來侵略勢力,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局限性 ①指導思想帶有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的領導,對清朝統治者缺乏警覺性,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
[示例] (2024·湖北卷·T6)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
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
1.命題點: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主題
(2024·安徽卷·T6)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
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
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
2.命題點:近代上海洋布店的發展
(2024·江蘇卷·T6)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
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3.命題點:清末官制改革
(2024·湖南卷·T7)清朝新科進士任職意愿向來“以吏、戶二部為優選”,而癸卯(1903)、甲辰(1904)兩科進士的選擇已大相徑庭,最終僅有三人流入吏部,擔任主事。這一變化(  )
A.導致了科舉制度廢除
B.體現了統治集團的分裂
C.改變了中樞決策機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響
4.命題點:對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
(2023·湖北卷·T7)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
來源 內容
太平天國方面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
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
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
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
5.命題點:盛宣懷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
(2023·1月浙江卷·T6)1896年,盛宣懷上奏:“銀行昉(開始)于泰西……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見本末,亦多建開設銀行之議”“合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但使華行多獲一分之利,即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據此可知,盛宣懷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實現對外貿易壟斷
B.與外商爭奪利權
C.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D.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教材情境:《綱要(上)》P97:太平天國……后期曾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1.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講到學習西方時呼吁“擴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時制宜,度勢行法”,倡言“乘此有為之日,奮為中地倡”,“與番人并雄”。這一主張(  )
A.反映出民族憂患意識
B.體現農民政權性質
C.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
D.順應中體西用潮流
教材情境:《綱要(上)》P94: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
2.徐繼畬的《瀛寰志略》提到米利堅合眾國,贊美其“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尤其贊總統華盛頓“氣貌雄毅絕倫”“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這說明作者(  )
A.突破了傳統的帝王觀
B.喚醒了國人革新政治的意識
C.主張擴大與外國交往
D.找到了救亡圖存的有效途徑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4學思之窗:“明定國是”詔書的宣示,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
3.康有為奏請“詔定國是”時重點強調了變法的必要性,主張“采萬國之良規,行憲法之公議”;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時卻強調“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表明光緒帝(  )
A.致力于發展資本主義
B.立志進行制度革新
C.立足于維護封建統治
D.熱衷學習西方技術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2學習拓展:洋務運動中后期,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從而產生了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4.李鴻章奏設輪船招商局時,設計的體制是“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自行經營,自負盈虧。后來又說:輪船招商局“有裨國計民生,故須官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據此可知,輪船招商局的創辦(  )
A.革除了洋務企業弊端
B.有助于引導傳統商業資本轉向近代企業
C.傳播了西方科學技術
D.致力于民族資本主義對海外市場的擴張
7 / 20第14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認識中國近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近代商貿的變化。 2.認識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3.了解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 4.了解中國近代的文化傳承與保護。
考 情 歸 納 知識點 考 題
1.晚清時期國家出路的探索 2024·湖北卷·T6   2024·全國甲卷·T28   2023·湖北卷·T7 2023·海南卷·T6 2023·廣東卷·T7
2.晚清時期各階層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2024·湖南卷·T7   2024·安徽卷·T6     2024·全國甲卷·T29
知識點一 晚清時期國家出路的探索
1.地主階級的探索活動
(1)抵抗派“開眼看世界”
①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
②表現
人物 著作 內容及地位
林則徐 匯譯《四洲志》 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供對外交涉時參考
魏源 編著《海國圖志》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繼畬 撰著《瀛寰志略》 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③影響: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2)晚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
①興起
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洋務派
目的 挽救國家的頹勢,“自強”“求富”
代表 人物 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②內容
創辦近代企業與工業 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
民用企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
籌劃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創辦近代教育 開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③評價
積極 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局限 未能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2.農民階級的探索抗爭——太平天國運動
(1)醞釀: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拜上帝會。
(2)過程
(3)綱領
名稱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
內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 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意義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
(4)失敗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
(5)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知識點二 晚清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1.資產階級的戊戌維新運動
(1)背景
①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
③思想基礎: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
(2)過程
①1895年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②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3)結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臨朝訓政;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
(4)失敗原因
①客觀上:守舊勢力強大。
②主觀上:維新派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
(5)影響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經濟: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思想:推動了新思想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2.農民階級發起義和團運動
背景 民族矛盾 《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宗教矛盾 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刺激因素 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
經過 興起發展 在反洋教的斗爭中興起,之后,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失敗 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評價 積極 ①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②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外國列強徹底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局限 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3.清政府的選官制度
[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7課]
(1)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2)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
(3)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4)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知識點三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變遷
[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8、11、12、14課]
1.近代商貿的變化
(1)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并在上海設立分行。
(2)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3)19世紀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業出現,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是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
(4)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
2.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1)近代城市化興起
①背景: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
②表現: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2)基礎設施的發展
①特點: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
②表現:1864年,上海煤氣公司成立。此后,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電話等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3.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
(1)陸路交通
①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
②1909年,京張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占總里程數的90%以上。
(2)水路交通
①中國近代造船業:19世紀60年代中期,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②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3)郵政業的發展
①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
②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
4.近代西醫的傳播與公共衛生事業
(1)臨床治療
①鴉片戰爭后,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
②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
③西醫院校建立并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
(2)公共衛生事業
①人們認識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治療感染者、普及公共衛生知識。
②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推動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
知識點四 中國近代的圖書館、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保護
[鏈接·選擇性必修3·第14、15課]
1.圖書館: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
2.博物館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2)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3)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3.文化遺產的保護:1906年,清政府頒布《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官督商辦:清政府利用私人資本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主要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拜上帝會:是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訴求而創立的宗教,對廣大勞動人民有很大的號召力。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組織形式,以其成員為基本力量,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
1.閱讀《綱要(上)》P98“史料閱讀”,思考:這反映了太平天國的什么理想?能否實現這種理想?為什么?
提示:理想:平等、平均。不能實現。原因: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絕對的平均主義是空想,在現實中根本無法實施。
2.太平天國的烏托邦實驗
《天朝田畝制度》明文規定每戶只能養五只母雞、兩頭母豬。在人類歷史上,如此大規模的烏托邦實驗確實罕見,或許,這便是太平天國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摘編自雷頤《走向革命
——細說晚清七十年》
如何認識太平天國的這種烏托邦實驗?
提示:太平天國運動構建的理想社會與社會實踐結果相背離;《天朝田畝制度》追求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小農經濟理想天國,具有明顯的落后性和空想性。實踐證明,社會運動或革命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
公車上書:漢代以公家車馬送應舉的人赴京,后世以“公車”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扶清滅洋”:扶清滅洋具有愛國的性質,突出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尖銳,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
3.戊戌變法的醞釀
如圖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書影。這兩部著作有何影響?
提示:康有為的這兩部著作將孔子樹立為改革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為維新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4.戊戌變法的局限性
《清德宗實錄》卷418記載: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根據材料分析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
提示: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謀劃變法內容,強調傳統的“義理之學”是不可動搖之根本,對于“西學”只是考慮接受“切于時務者”。
5.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
義和團運動發生時,時人的記載大不相同。信奉義和團的劉以桐寫道:“(團民)均自備口糧,毫無滋擾。”晚清大臣剛毅記載:“拳民出死力為國宣難,入京以來,秋毫無犯。”主剿義和團的勞乃宣寫道:“其黨焚殺劫掠,無所不至。”教民樊國果記載:“(義和團)劫掠焚殺,逾土匪。”
如何理解材料中不同人對義和團的評價?
提示:歷史解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中國近代工業”與“近代化”
(1)“中國近代工業”是指采用機器生產的制造工業,是相對于手工勞動的手工工場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資企業、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近代化不等同于工業化。近代化不單單指經濟的工業化,還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全方位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
6.中國近代城市的基礎設施
19世紀以來,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煤氣燈、電燈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的方式。
你對此現象有何認識?
提示:中國近代城市開啟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但主要集中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而且水平有限,發展也不平衡。
7.近代鐵路建設
張謇評述鐵路修成后:“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
據此可見,中國近代鐵路建設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提示: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型。
8.京張鐵路上的火車
觀察《選必2》P72圖片《火車行駛在京張鐵路的“人”字形路軌上》。
從圖中你能獲取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
提示:中國修建鐵路技術的進步;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
影響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因素
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實現富國強兵,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這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
——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史料 《海國圖志》中的許多論述已經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疇,而把眼光放到了整個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國圖志》卷首開宗明義說明,此書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過對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研究,指出:“外夷唯利是圖,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懷,而后俯首從命。”國家之間的較量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軍事實力的對抗。他說:“使人不暇顧廉恥,則國必衰,使人不敢顧家業,則國必亡。”因此,更確切地說,該書反映了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摘編自亦真《〈海國圖志〉
與魏源的國家安全觀》
[史料解讀] 史料選自《〈海國圖志〉與魏源的國家安全觀》,說明其主旨是魏源的國家安全觀。魏源強調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遷移知識 林則徐、魏源、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源的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談一談你對其觀點的認識。
提示:主要內容: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把學習西方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的手段;要有情報意識;要有強大的國力、軍力。認識:魏源的國家安全觀是深刻和富有遠見的,有些內容對當時的統治階級上層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師夷長技”的主張,就受到洋務派人士的重視,成為指導洋務運動的理論依據,而更多的觀點則經過了時代的發展檢驗,使人們認識到他思想的深邃。
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及其表現和影響
(1)新思想
①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抵抗西方的侵略以戰勝敵人。
②“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實質上是對外國侵略的積極回應,揭開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的序幕,同時也表明這個時期的學習西方尚處于學習“器物”的階段。
(2)表現
①沖破傳統“閉關自守”的禁錮,開始“開眼看世界”。
②沖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主張“師夷之長技”。
③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首開“向西方學習”之風氣。
(3)影響: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
——洋務派的外交方針
史料 對于洋務運動的外交方針,也不應不加分析地簡單否定。在當時清王朝國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情況下,洋務派不輕易言戰,應該說是一種較為現實的態度。有些不平等條約,除包含割地賠款、侵害中國各項主權的內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開放通商口岸、公使駐京等。這些條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曾被列強用來謀取侵略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它們也是中國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洋務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需要抨擊的是以下兩點:第一,他們沒有像日本明治維新以后那樣,通過長期的、鍥而不舍的外交努力來爭取修改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二,他們缺乏通過外交將中國融入世界的遠大目光,而是過于注重權謀,熱衷于搞“以夷制夷”。
——摘編自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
[史料解讀] 史料表述了洋務派的外交方針,評述了洋務派外交方針務實的一面及其明顯存在的局限性。
遷移知識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在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場自救運動。
探究:根據史料,分析說明洋務派的外交方針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提示:有務實的一面,有利于中國走向近代化;也存在缺乏遠大外交目光的局限性,注重權謀,不利于收回主權和融入世界。
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
(1)經濟上: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興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
(2)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
(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化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
(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
(5)教育上:洋務運動開辦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初期,它是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意圖通過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義和團運動體現了農民階級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
——《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與《資政新篇》的進步性
史料一 這一文件的空想性質和當時階級斗爭的殘酷程度都決定了其用心規劃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紙空文。真正成為太平天國實際賦稅政策的是“照舊交糧納稅”。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為前提,因此,它不僅保護自耕農的利益,而且也保護地主的土地權和收租權……但在新的生產方式出現之前,他們不可能單憑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條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史料二 “興車馬之利,以利輕捷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輪車,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準自專其利,限滿準他人仿做。”“興器皿技藝……他人偽造,罪而罰之。”“興銀行……或三四富民共請立,或一人請立,均無不可也。”“興市鎮公司。立官嚴正,以司工商水陸關稅。”
——摘編自洪仁玕《資政新篇》
[史料解讀] 史料一分析了《天朝田畝制度》不能真正實施的原因,它體現的是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行不通。史料二表明《資政新篇》承認技術發明專利,鼓勵興建銀行,主張發展近代工業,具有進步性。
遷移知識 太平天國前期曾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后期曾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
探究:(1)根據史料一,概括“這一文件”成為“一紙空文”的原因。
(2)對比《天朝田畝制度》,說明《資政新篇》的進步性。
提示:(1)《天朝田畝制度》體現的是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具有空想性;當時太平軍與清政府進行斗爭,在財政和糧食問題上面臨困境,平均分配土地缺乏實施的環境;政策本身就具有封建性,并不是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2)《天朝田畝制度》試圖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理想社會,而《資政新篇》主張發展近代經濟,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改革方案。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特點
(1)《天朝田畝制度》的特點
革命性 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加運動的積極性
空想性 絕對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未能真正實施,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圣庫制度,也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
落后性 固守小農經濟,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水平上,實際上未超越封建經濟的范疇
(2)《資政新篇》的特點
先進性 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尋求真理和探索救民道路的愿望,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局限性 沒有反映農民階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缺乏付諸實踐的社會基礎和條件
——變法圖強的戊戌維新運動
史料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士大夫開始非常自覺而積極地改變,以期回應“西潮”的挑戰。1895年以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經“與自強運動時期頗不相同,自強時期的求變求新,尚是相信中國的道統、中國的文化不可變,故其求變求新僅及于器物層面,而他們已經開始相信精神文化層面亦必須同時有所改變”。激進的變法者們為了挽救危亡,引入從達爾文、斯賓塞到赫胥黎的進化理論,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尋找新的正當性依據。
——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主編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
[史料解讀] 史料高度評價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表述了他們從自強時期的求變求新,發展到為了挽救危亡,引入達爾文等人的進化理論,并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尋找新的正當性依據。
遷移知識 戊戌維新運動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對推動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探究: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士大夫回應“西潮”挑戰的表現并指出其影響。
提示:表現:傳播進化論,宣傳物競天擇;提出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影響:傳播了新思想,形成維新思潮;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促進了民眾覺醒。
戊戌維新運動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意義
——義和團運動對待西方文明的態度
史料 義和團運動不僅“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甚至“洋燈、洋磁杯,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后快”。經過義和團之后,崇拜外國的心理便一天高過一天。一度出現了“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的“盲目崇洋”的風氣;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國人對這些行為的反思,人們不再是盲目地、簡單地排斥西方物質文明,而是在承認西方物質文明優越的前提下,試圖將利權從洋人手中奪回,套用當時的話說,就是“文明排外”。
——摘編自蘇生文、趙爽《西方物質文明與
晚清民初的中國社會》
[史料解讀] 史料從義和團運動仇視洋人、洋貨,盲目排外到義和團運動后崇拜外國的心理一天高過一天,再到“文明排外”,說明了義和團運動前后對待西方文明態度的變化。
遷移知識 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
探究:義和團運動前后,評述國人對待西方文明有哪幾種態度?“文明排外”有什么積極意義?
提示:態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積極意義: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促成了“實業救國”思潮和收回利權運動;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到來;促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
義和團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進步性 ①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反抗精神和樸素的愛國意識 ②沉重打擊了外來侵略勢力,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
局限性 ①指導思想帶有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義和團運動沒有統一的領導,對清朝統治者缺乏警覺性,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
[示例] (2024·湖北卷·T6)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
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C
1.命題點: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主題
(2024·安徽卷·T6)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
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
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
D [根據材料“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可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時期,廣學會翻譯《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異邦興衰史,且不斷獲得傳播,該現象體現了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應對民族危機,D項正確;“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與材料主旨、時間均不符,排除A項;“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措施,不利于新學傳播,排除C項。]
2.命題點:近代上海洋布店的發展
(2024·江蘇卷·T6)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
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開放五口通商,洋布涌入中國沿海城市。材料中,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上海洋布店經營規模越來越大,體現出外來經濟因素在中國的滲透,B項正確。]
3.命題點:清末官制改革
(2024·湖南卷·T7)清朝新科進士任職意愿向來“以吏、戶二部為優選”,而癸卯(1903)、甲辰(1904)兩科進士的選擇已大相徑庭,最終僅有三人流入吏部,擔任主事。這一變化(  )
A.導致了科舉制度廢除
B.體現了統治集團的分裂
C.改變了中樞決策機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響
D [清末新政進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這些改革包括部門職能的調整、職位設置的變動等,使得新科進士的選擇更多,因此去吏部任職的變少,這一變化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響,D項正確。]
4.命題點:對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
(2023·湖北卷·T7)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
來源 內容
太平天國方面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
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
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
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
C [根據材料可知,太平天國(農民階級)贊美洪秀全,清廷(統治階級)丑化洪秀全,革命黨人(民族資產階級)美化洪秀全,這反映了不同階級由于立場不同,對洪秀全形象的描述存在差異,故選C項;“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的說法過于表面化,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人物的多面性,排除B項;材料中三方對洪秀全的描述都側重外在形象,排除D項。]
5.命題點:盛宣懷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
(2023·1月浙江卷·T6)1896年,盛宣懷上奏:“銀行昉(開始)于泰西……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攘我大利。近年中外士大夫灼見本末,亦多建開設銀行之議”“合天下之商力,以辦天下之銀行,但使華行多獲一分之利,即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據此可知,盛宣懷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實現對外貿易壟斷
B.與外商爭奪利權
C.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D.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盛宣懷建議清政府自己開設銀行,認為“華行多獲一分之利,即從洋行收回一分之權”,這表明他建議開設銀行的主要目的是與外商爭奪利權,故B項正確;“實現對外貿易壟斷”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開設銀行而不是提倡國貨,故排除C項;1896年時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已經產生,故排除D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97:太平天國……后期曾頒布《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1.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講到學習西方時呼吁“擴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時制宜,度勢行法”,倡言“乘此有為之日,奮為中地倡”,“與番人并雄”。這一主張(  )
A.反映出民族憂患意識
B.體現農民政權性質
C.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
D.順應中體西用潮流
A [根據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呼吁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和技術,“與番人并雄”,這反映出他對當時中國面臨的局勢有正確的認識,具有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故選A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94: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
2.徐繼畬的《瀛寰志略》提到米利堅合眾國,贊美其“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尤其贊總統華盛頓“氣貌雄毅絕倫”“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這說明作者(  )
A.突破了傳統的帝王觀
B.喚醒了國人革新政治的意識
C.主張擴大與外國交往
D.找到了救亡圖存的有效途徑
A [傳統的帝王觀是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徐繼畬贊美美國“不設王侯之號”“華盛頓……不傳子孫……推舉……天下為公”,說明他突破了傳統帝王觀,故選A項;“喚醒了”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徐繼畬對美國共和制度的推崇,而非擴大與外國交往,排除C項;救亡圖存的有效途徑是中國共產黨找到的新民主主義道路,排除D項。]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4學思之窗:“明定國是”詔書的宣示,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
3.康有為奏請“詔定國是”時重點強調了變法的必要性,主張“采萬國之良規,行憲法之公議”;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時卻強調“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表明光緒帝(  )
A.致力于發展資本主義
B.立志進行制度革新
C.立足于維護封建統治
D.熱衷學習西方技術
C [根據材料可知,康有為奏請“詔定國是”時強調要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時仍然強調“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即以儒家思想和封建綱常倫理作為根本,這表明光緒帝仍希望能維護封建統治,故C項正確。]
教材情境:《綱要(上)》P102學習拓展:洋務運動中后期,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從而產生了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4.李鴻章奏設輪船招商局時,設計的體制是“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自行經營,自負盈虧。后來又說:輪船招商局“有裨國計民生,故須官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據此可知,輪船招商局的創辦(  )
A.革除了洋務企業弊端
B.有助于引導傳統商業資本轉向近代企業
C.傳播了西方科學技術
D.致力于民族資本主義對海外市場的擴張
B [根據材料可知,輪船招商局是由李鴻章創辦的“官督商辦企業”,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體現出輪船招商局的創辦有助于引導傳統商業資本轉向近代企業,故選B項。]
課時分層作業(十四)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建議用時:40分鐘)
一、選擇題
1.(2024·湖南雅禮中學高三模擬)下表為19世紀中期部分作品內容摘要。據表可知,這一時期(  )
人物 作品 內容摘要
徐繼畬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
姚瑩 《康輶紀行》 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
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一二五》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A.知識分子摒棄傳統夷夏觀念
B.民族危機推動經世思潮發展
C.改革政治制度呼聲日漸高漲
D.向西方學習已成為社會共識
B [由表中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中國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世界形勢,反映了面對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民族危機,知識分子中興起了經世思潮,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知識分子尚未完全摒棄傳統夷夏觀念,排除A項;徐繼畬等屬于地主階級,他們雖然介紹西方,但并沒有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排除C項;19世紀中期向西方學習沒有成為社會共識,如頑固派反對學習西方,排除D項。]
2.(2024·湖南長沙一中二模)“誠知夫遠客之中,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稱之曰夷狄乎?”由此可見,魏源認為(  )
A.華夏與夷狄沒有區別
B.西方制度比中國完善
C.要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D.必須師夷長技以求富
C [魏源認為遠道而來的西方人中存在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不能視為“夷狄”,而是“奇士”“良友”。據此可以推理出魏源認識到西方文化中有比中國先進的內容,這部分是值得學習的,故選C項;A項完全否定了時人“夷夏觀念”的客觀存在,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并沒有論及西方制度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必須師夷長技以求富”是洋務運動時期才有的認知,排除D項。]
3.(2024·河北二模)洪秀全在分析“萬國一家”的原則時說:“堯舜病博施,何分此土彼土;禹稷憂饑溺,何分此民彼民;湯武伐暴除殘,何分此國彼國;孔孟殆車煩馬,何分此邦彼邦。”這反映出洪秀全(  )
A.初步具有了近代外交理念
B.理性反思傳統閉關鎖國政策
C.重視革命的農民階級本性
D.宗教思想體現中西文化融合
D [洪秀全將這些圣賢的行為與“萬國一家”的理念相結合,表明他認為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民,都應當受到同等的關懷和尊重。這種觀念與西方基督教中的普世價值和博愛思想有相似之處,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選D項;太平天國缺乏近代外交理念,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強調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未涉及洪秀全對閉關鎖國政策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并未顯示洪秀全重視革命的農民階級本性,排除C項。]
4.(2024·河北保定二模)《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力農者有賞,惰農者有罰”,至于“陶冶木石”等手工業只能于“農隙治事”;以兩(每25戶為一兩)為單位的社會基層組織除留足一年所需糧食外,其他一切剩余產品都要上交國庫。這些規定反映出太平天國(  )
A.崇尚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
B.帶有明顯的宗教文化色彩
C.沒有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
D.基層組織能力得到了加強
C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天朝田畝制度》堅守“農業”為本的思想,只能夠在農作間隙從事手工業,并且其賦稅任務還比較繁重,據此可知,這些規定反映出太平天國仍舊沒有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故選C項。]
5.(2024·廣東茂名二模)上海輪船招商局采取了如圖管理形式,這反映該企業(  )
A.兼具近代性與傳統性   B.受外來資本控制
C.避免了官商利益沖突   D.有較強的獨立性
A [根據材料可知,上海輪船招商局是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采用了股份制形式,同時官僚也參與進來以達到其政治目的,這體現了該企業兼具近代性與傳統性雙重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描述受外來資本控制的信息,排除B項;“避免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官督商辦的企業,其獨立性較弱,排除D項。]
6.(2024·廣東深圳實驗、湛江一中、珠海一中聯考)下面是太平天國頒發的一張租捐執照,這則材料最能夠說明,太平天國(  )
A.凸顯了小農的階級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爭精神
C.背離了早期的土地綱領
D.體現出社會轉型的趨勢
C [根據題干中“太平天國頒發的一張租捐執照”“租捐”“限四日交”等信息可知,當時太平天國仍然向地主征收租捐,即證明太平天國運動并未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背離了太平天國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給農民的土地綱領,故選C項。]
7.(2024·廣東深圳二模)1865年,李鴻章奏請設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時指出:“洋機器于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1873年,沈葆楨改變福建船政局的經營方針,主張“廣閭閻(指平民)之生計,節國家之度支”。這反映了他們(  )
A.抵制外國資本入侵的目的
B.關注軍事和經濟的聯動
C.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方式
D.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B [根據材料“洋機器……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廣閭閻(指平民)之生計,節國家之度支”可知,洋務派在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還關注企業的經濟效益,體現了軍事和經濟的聯動關系,故選B項。]
8.(2024·河北邯鄲二模)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其教學內容以西方語言(如英語)、科學和技術為主,設置了外語、數學、自然科學等課程。這說明洋務學堂(  )
A.革新了辦學理念
B.旨在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
C.瓦解了科舉制度
D.消除了傳統教育思想風氣
A [根據材料“以西方語言(如英語)、科學和技術為主”“設置了外語、數學、自然科學等課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創辦的新式學堂教學內容以西方語言、科學和技術為主,設置了外語、數學、自然科學等課程,這說明洋務學堂受西方辦學的影響,辦學理念發生了革新,故選A項;洋務學堂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體現了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思想,旨在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排除B項;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但19世紀60年代中國選官制度仍然是傳統的科舉制,并未瓦解,排除C項;“消除了傳統教育思想風氣”表述絕對化,排除D項。]
9.(2024·江西贛州二模)下圖反映的是清政府為應對時局的新舉措,其目的是(  )
A.加強對外交流     B.全面學習西方
C.培養科技人才   D.踐行實業救國
A [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主管外交事務;1862年開辦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1864年刊印《萬國公法》,將國際法引入中國,用來處理涉外事件。綜合上述內容可知,這些舉措的目的是加強對外交流,故選A項。]
10.(2024·廣東揭陽八校聯考)戊戌變法時期興起學會運動,當時有強學會、農學會、算學會等。這些學會主要研究萬國法律、政教理法、化學、物理、水陸軍事學等內容。學會成員主要是維新人士、知識分子,一些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紳也參與其中。這說明當時(  )
A.變法圖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B.救亡圖存成為政界共識
C.戊戌變法推動學校教育轉型
D.變法加速統治階級分化
A [戊戌變法時期興起的學會成員包括維新人士、知識分子、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紳,說明維新派主張的變法圖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故選A項;“救亡圖存成為政界共識”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戊戌變法時期興起的學會運動,沒有涉及學校教育,不能得出“推動學校教育轉型”的結論,排除C項;雖然有一些京城官僚或地方官紳加入學會,但這并不能說明變法加速統治階級分化,排除D項。]
11.(2024·江蘇南通二模)1896年,譚嗣同創作了詩歌《金陵聽說法》,詩中不只用了中國古代典故,而且引入了《圣經》典故,以及印度、英國的政治詞匯和佛教用語。譚嗣同此舉意在(  )
A.促進百姓民族意識覺醒
B.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
C.借助西方勢力推行變法
D.繼承三教融合的傳統
B [1896年,譚嗣同在其詩歌《金陵聽說法》中不僅使用了中國的古代典故,還引入了《圣經》典故、印度和英國的政治詞匯以及佛教用語,這表明譚嗣同在詩歌中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體現了維新派主張變法、倡導學習西方文化的特點,其目的是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故選B項;“《圣經》典故,以及印度、英國的政治詞匯和佛教用語”均不是本民族事物,與“促進百姓民族意識覺醒”無關,排除A項;譚嗣同詩歌中還包括中國古代典故和印度文化,“借助西方勢力推行變法”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項;傳統三教思想指的是儒、佛、道,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道家思想,排除D項。]
12.(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盟聯考)如圖為1908年湖北學務公所上報朝廷的學校類型及數量統計圖(部分,單位:所)。據此推知,這種教育領域的現象主要緣于(  )
A.朝廷選官制度的變革
B.公務員等級制度的實行
C.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
D.西方文官考試制度傳入
A [由題圖可知,湖北學務公所上報朝廷的學校類型及數量較多,再結合材料中的時間(1908年)和所學知識可推知,這與當時朝廷廢除科舉制,采用學堂選官制度有關,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沒有實行公務員等級制度,B項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中國教育近代化在洋務運動時期已經起步,排除C項;題干所述是中國選官制度變化的結果,西方文官考試制度傳入與之無關,排除D項。]
13.(2024·福建泉州二模)在清代的漕運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糧須先涉長江,再由運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糧改折銀解京。1854年,三省漕糧奉旨留南抵充軍餉。這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B.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C.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
D.國家財政負擔加重
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需要大量的軍費,所以才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這說明國內局勢動蕩不安,B項正確。]
14.(2024·山東威海模擬)1874年,王韜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創辦《循環日報》,宣傳“天下之治,以民為先”“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張。這表明王韜(  )
A.立足國際視角踐行洋務新政
B.已經認識到政治變革的重要性
C.借助輿論宣傳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傳統民本思想的束縛
B [根據材料“天下之治,以民為先”“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韜為早期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說明其已經認識到政治變革的重要性,故選B項;王韜為早期維新派,并不踐行洋務新政,排除A項;王韜屬于早期維新派,并不主張革命,“凝聚革命力量”說法錯誤,排除C項;民本思想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2024·湖南名校聯考)下面是清末新政期間學校及學生數量統計表。這種狀況(  )
時間(年) 學校數(所) 學生數(人)
1907 37 888 1 024 988
1909 59 177 1 639 641
A.擴大了科舉制選官范圍
B.表明清廷意圖挽救統治
C.開啟了教育近代化歷程
D.反映了教育體系的完善
B [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正式設立學堂選官制度,擴大了學校數量及學生人數,其根本目的是為其培養人才,挽救其衰亡的命運,故選B項;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期間已開始創辦新式學堂,開啟了教育近代化進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題干僅反映了清末新政期間的學校和學生數量,無法得出教育體系完善的結論,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D項。]
16.(2024·湖南師大附中一模)1898年,總理衙門奏請添開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隸秦皇島等為通商口岸。光緒帝上諭:“現當海禁洞開,強鄰環伺,欲圖商務流通,隱杜覬覦,惟有廣開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島遂成為清末首批自開商埠。該舉措(  )
A.服務于外國資本主義侵略
B.推動了傳統城市的近代化轉型
C.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D.體現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開始
B [根據材料“欲圖商務流通”“首批自開商埠”可知自開商埠客觀上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密切了中國與世界市場的經濟聯系,促進了西學在通商口岸的傳播,加快了中國傳統城市向近代化的轉型,故選B項。]
二、非選擇題
17.(2024·湖南雅禮中學模擬)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6分)
材料
1862—1892年中國設立的各類新式學堂(部分)
創辦時間 學堂名稱 地點 主要專業設置 創辦者(創辦單位)
1862年 京師同文館 北京 英文、法文、算學 奕?
1866年 福建船政學堂 福州 制造、駕駛、繪圖 左宗棠等
1874年 操炮學堂 上海 制炮工程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1880年 天津電報學堂 天津 電訊 李鴻章
1883年 金陵同文電學館 南京 電訊 左宗棠
1886年 廣東黃埔魚雷學堂 廣州 駕駛、魚雷 張之洞
1888年 琿春俄文書院 琿春 俄文 希元
1890年 山東威海衛水師學堂 威海 駕駛 丁汝昌
1890年 旅順口魚雷學堂 旅順 魚雷 丁汝昌
1892年 湖北采礦工程學堂 武昌 礦務 張之洞
根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晚清新式學堂的創設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成文)(16分)
[解析] 評析需要先分析晚清新式學堂,再評價。分析可以從背景、內容、特點等方面展開。根據材料中創辦時間和創辦者(創辦單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背景是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不斷深入,晚清政府面臨著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沖擊,為挽救統治危機,創辦了新式學堂。根據材料中不同學堂主要教授的課程可以得出從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來看,新式學堂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一是語言學堂,以教授外國語言、培養外交和外語人才為宗旨;二是技術學堂,以培養輪船制造、航海、電訊、礦務等領域的專門人才為宗旨;三是軍事學堂,以培養海軍、陸軍的指揮人員為宗旨。這一時期的新式學堂絕大多數是應外交、國防建設的需要而產生,有鮮明的針對性。根據材料“琿春”“武昌”“南京”等地區并結合所學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可以得出從分布地區來看,新式學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內陸城市多為交通樞紐、工商業重鎮及軍事要沖,如琿春、武昌、南京等,與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和西方文化沖擊影響的總體態勢大致相合。根據材料中的創辦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從創辦者來看,幾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員。創辦新式教育,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而且意味著對舊傳統的偏離和挑戰,會遇到頑強的抵制,需要強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導和支持。最后對新式學堂進行評價,需要辯證地評價。晚清新式學堂的創設,對中國教育近代化和國內各項新式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新式學堂缺乏全局上的總體規劃,各自為政,難成系統,仍然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的體現。
[答案] 示例:
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西學東漸不斷深入,晚清政府面臨著世界資本主義潮流的沖擊,為挽救統治危機,創辦了新式學堂。
從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來看,新式學堂分為語言學堂、技術學堂、軍事學堂三種類型。這一時期的新式學堂絕大多數是應外交、國防建設的需要而產生,有鮮明的針對性。
從分布地區來看,新式學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內陸城市多為交通樞紐、工商業重鎮及軍事要沖,與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和西方文化沖擊影響的總體態勢大致相合。從創辦者來看,幾乎都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員。創辦新式教育,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而且意味著對舊傳統的偏離和挑戰,會遇到頑強的抵制,需要強有力的政治人物的倡導和支持。
晚清新式學堂的創設,對中國教育近代化和國內各項新式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新式學堂缺乏全局上的總體規劃,各自為政,難成系統,仍然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的體現。(16分)
18.(2024·山東濟寧三模)審視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需要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視角進行觀察和分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
靜態看對義和團的態度 動態看對義和團的評價
八國聯軍侵華前,清廷內部在討論義和團問題時出現了以下意見: (太常寺卿袁昶)釁不可開,縱容亂民,禍至不可收拾,他日內訌外患相隨而至,國何以堪? (軍機大臣剛毅)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恥。 (侍讀學士劉永亨)亂民當早除,不然,禍不測。 (端王載漪)義民起田間,出萬死不顧一生,以赴國家之難,今以為亂欲誅之,人心一解,國誰與圖存? 評價一 1899年,御史黃桂鋆上奏:“臣聞山東義和等團,非欲謀叛亂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據膠澳(今山東省青島市),教焰益張,宵小恃為護符,籍端擾害鄉里,民間不堪其苦,以致釁端屢起,地方官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已自為團練,籍以捍衛身家。” ——《義和團檔案史料》 評價二 義和團的行為雖然愚昧,動機則不可一概抹殺。有識的外人亦承認“中國群眾含有無限蓬勃生氣”……中國大夢將醒,已有“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的覺悟。赫德(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謂今后各國對待中國,應尊重而不可卑視。……中國終將成強國。處理中國問題必須慎重,使中國將來感激不致報復。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1)作為史料,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對研究19世紀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價值?(6分)
(2)指出評價一和評價二觀察問題的視角有何明顯異同,并結合材料說明導致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解析] 第(1)問,可以從史料的價值高低和史料的內容兩個角度分析作答。從史料價值高低的角度來區分史料的性質,從靜態的史料看,這是八國聯軍侵華前,清廷內部在討論義和團問題時出現的不同意見,屬于第一手史料,而動態的史料從來源看,評價一源于《義和團檔案史料》,這也屬于第一手史料,所以上述這些史料對于研究晚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存在分歧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評價二則是后來學者的觀點,屬于第二手史料,所以對研究晚清政局具有一定意義,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才可以。從史料的內容看,題干是在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背景下的史料,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清王朝面臨的危機加劇,所以對于研究清政府面臨的危機具有重要價值;另外,從史料的內容看,面對如何處理義和團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分為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主張“亂民當早除”,一種主張“義民可恃,其術甚神,可以報仇雪恥”,這可用來研究清王朝內部對解決危機途徑出現的不同認識(對義和團態度出現分歧)。第(2)問第一小問,異,由評價一“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地方官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已自為團練,籍以捍衛身家”可得,評價一重在強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合理性;由評價二“中國群眾含有無限蓬勃生氣”“今后各國對待中國,應尊重而不可卑視”可得,評價二重在強調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同,由評價一“控訴無門,保全無術,不得已自為團練,籍以捍衛身家”、評價二“動機則不可一概抹殺”可得,兩則評價都強調了義和團運動的動機具有合理性。第二小問因素,結合材料可知,觀察者觀察的時間或時代不同,評價一是來自“《義和團檔案史料》”,是時人觀察的結果,當時義和團運動剛剛興起,而評價二來自后來學者的文章,是后人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后,從中國近代發展的視角給出的結論。
[答案] (1)史料是研究晚清政局的第一手史料;(2分)史料反映出清王朝面臨的危機加劇;(2分)史料反映出清王朝內部對解決危機途徑出現不同認識(對義和團態度出現分歧)。(2分)
(2)異:評價一重在強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合理性,(2分)評價二重在強調義和團運動的影響。(2分)
同:兩則評價都強調了義和團運動的動機具有合理性。(2分)
因素:觀察者觀察的時間或時代不同,評價一是時人觀察的結果,當時義和團運動剛剛興起,而評價二是后人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后,從中國近代發展的視角觀察的結果。(2分)
20 / 3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屯留县| 铁力市| 金川县| 岑巩县| 平果县| 襄汾县| 孟州市| 大关县| 乐至县| 雅江县| 赤壁市| 金华市| 浦东新区| 兖州市| 淮南市| 阿坝| 永宁县| 余庆县| 射洪县| 运城市| 当阳市| 霍邱县| 清远市| 遵义市| 翼城县| 射阳县| 滨州市| 廉江市| 福贡县| 和静县| 西宁市| 若羌县| 墨竹工卡县| 广河县| 广安市| 大洼县| 忻城县| 山西省| 黎平县|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