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7 第一編 高考微講座1 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7 第一編 高考微講座1 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高考微講座1 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
題干材料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對材料本身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也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思路。主要有以下兩種邏輯關系:
(1)并列關系。題干信息一般為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或歷史觀點等,但都是對同一類問題的闡述。解題時要注意正確選項必須涵蓋所有層次體現的內涵。
(2)轉折關系。此類試題,在敘述時,強調的重點一般在后半部分,且后半部分與前半部分一般意思相反,實際上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把握題干所強調的重點,正確解題。
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高考大部分題目的設計是以相關知識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具體事件的顯性反映或隱性折射。但命題人設計的題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確指出要考查的史實,這就需要我們把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
 (2024·湖南卷·T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B
[演練1] (2024·東北三省聯考)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郵驛機構,出土的漢簡載,“律曰:諸乘置,其傳不為急,及乘傳者驛駕□令葆馬三日,三日中死,負之”。上述記載反映出當時(  )
[點撥] 把出土的漢簡記載的內容轉化為最早的郵驛制度的規定,判斷正確選項。
A.邊疆與內地聯系密切
B.匈奴嚴重威脅中原
C.敦煌郡保障西域安全
D.郵驛管理制度嚴格
D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漢簡記載的律令規定,如果在傳遞不緊急的信息中,使用傳馬,必須保障傳馬的安全;如果傳馬在三日內死去,使用者將承擔責任,這反映出當時郵驛管理制度嚴格,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徹底清除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勢力,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郵驛制度,保障西域安全的是西域都護府,排除C項。]
以題干主旨為依據,從邏輯關系方面關注選項間的關系
  正確認識選項與選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這些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有的是同類史實,有的是同一時期的史實,有的是相近的觀點,有的存在因果關系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的甚至出現交叉、矛盾等。利用選項之間的這些關系可以比較容易地排除一些選項。
 (2024·安徽卷·T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
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C
[演練2] (2024·江西鷹潭二模)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和漢族基本上一樣了;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及尊重婦女的意識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  )
[點撥] 題干主旨: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等方面已“漢化”,“胡樂、胡舞”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由此反映了民族交融。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C.民族交融雙向互動
D.少數民族加速“漢化”
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少數民族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同時漢族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體現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故選C項;材料中只涉及少數民族“尊重婦女的意識”影響漢文化,但并不能說明魏晉時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僅說明少數民族文化受到漢文化影響,也說明了漢文化受到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排除D項。]
觀點論證型,從設問詞與選項的邏輯關系找突破口
  觀點論證型題目往往給出一段材料或一個人的觀點,需要判斷這個材料或這個人觀點的正誤。近年來,新史學觀點、史學材料被大量引入試題,豐富了命題新情境的創設,解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達的觀點、這種觀點說明的問題、對這種觀點的認識、對這種觀點理解正確的表述等,從設問詞與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找突破口。
 (2024·湖北卷·T5)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
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D
[演練3] (2024·山東濟南三模)唐朝人對大運河的評價在唐朝前期以負面為主,但在唐中葉以后逐漸轉向正面。這主要是由于(  )
[點撥] 唐人對大運河的評價,唐朝前期以負面為主,唐中葉以后逐漸轉向正面,分析判斷對大運河評價變化的原因。A.安史之亂的爆發
B.中央集權的弱化
C.經濟格局的變化
D.長途販運的興盛
C [大運河作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其在
經濟格局變化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南方經濟的繁榮使得大運河的運輸功能得到更好發揮,從而也提高了人們對大運河的評價,故選C項;安史之亂主要影響唐朝的政治局勢和社會穩定,與對大運河評價的轉變關系不大,排除A項;中央集權的弱化不利于政府改變人們對大運河的評價,因此中央集權的弱化不是人們對大運河評價變化的原因,排除B項;長途販運貿易興盛于明清時期,排除D項。]
(1)數據表格類:縱橫馳騁看變化。首先,抓住表頭,獲取主題信息。其次,獲取表格的構成要素,尤其是人物、時間和空間信息。再次,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間的關系及數據變化,進而得出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2)曲線數據圖類:邊邊角角看拐點。一要注意從不同時間段內曲線的升降變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看曲線的整體走向,從宏觀上判斷某一時期歷史事物的發展趨勢。
(3)餅狀數據圖類:陰晴圓缺看大小。首先,要正確判斷圖的構成要素。其次,分析各構成要素占比關系。注意餅狀大小只能看出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無法據此看出各部分實際的量。
(4)柱狀數據圖類:上下左右看趨勢。關鍵在于對比各部分數據的變化,根據圖中的時空信息,結合時代背景對數據差異進行分析解讀。
數據表格類——縱橫馳騁看變化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從題干或表頭中獲取時間、表格名稱、設問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表格中的信息:要堅持“縱橫馳騁看變化”的原則,一要注意表格由哪些歷史要素構成,尤其注意時間、空間信息;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問題或內涵;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的變化,進而判斷表格中所反映歷史事物的變化原因、表現特征及其影響等。 第三步,得出結論:根據從表格中獲取的歷史信息,得出正確結論。
 (2024·安徽卷·T5)
明代東南地區四縣役銀分攤表
年份 地區 賦役總額(兩) 役銀分攤前 役銀分攤后
丁銀(兩) 田賦(兩) 丁銀(兩) 田賦(兩)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開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廣東順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隸歙縣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據上表可知,役銀分攤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稅額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長
C.制約了商業發展   D.強化人身依附關系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B
[演練1] (2024·遼寧丹東二模)下面是隋唐時期成丁、入老年齡變化統計表。該表反映出當時(  )
時間 成丁年齡 入老年齡
隋 開皇二年(公元582年) 18 60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22 60
唐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21 60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22 58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 23 60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 25 55
[點撥] 古代社會,成丁意味著承擔賦役,入老意味著可以免除賦役并獲得優撫待遇,而表格顯示隋唐時期成丁的年齡總體增高,入老的年齡總體下降,意味著民眾承擔賦役的時間總體減少。A.賦稅的征收標準由人丁轉向財產
B.國家對地方戶籍管理高度重視
C.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
D.基層行政組織已無法有效運轉
C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在隋唐時期,成丁的年齡逐漸增高,入老的年齡逐漸降低,這反映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故選C項;表格數據展示的是成丁與入老的年齡變化,并沒有涉及賦稅的征收標準,排除A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隋唐時期成丁與入老年齡的變化,并不能據此擴大為“國家對地方戶籍管理高度重視”,排除B項;成丁與入老年齡標準的變化并不能代表“基層行政組織已無法有效運轉”,并且這一說法也過于絕對,排除D項。]
曲線數據圖類——邊邊角角看拐點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題干中的時空、曲線數據圖名稱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曲線數據圖中的信息:根據“邊邊角角看拐點”的原則,一要注意根據不同時間段內曲線的升降變化去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觀察曲線的整體走向,從宏觀上判斷某一時期歷史事物的發展趨勢。 第三步,得出結論:根據從題干和曲線數據圖中獲取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做出正確判斷。
 (2024·河南安陽調研)下圖反映了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三公九卿、王國相、郡太守中軍功階層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  )
A.有利于鞏固專制集權政治
B.推動政府行政機制的完善
C.使得軍隊戰斗力不斷下降
D.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A
[演練2] 下面為北宋賦稅結構示意圖。這反映出北宋時期(  )
[點撥] 中國古代,農業稅和非農業稅分別代表兩個經濟領域,即農業和工商業,由曲線拐點趨勢可以看出,北宋的非農業稅收入逐漸超過了農業稅收入,說明其代表的經濟領域亦是如此。A.小農經濟的發展受阻
B.經濟格局出現了新變化
C.農民負擔逐漸減輕
D.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
D [圖中體現出非農業稅在賦稅結構中不斷上升,說明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D項正確;圖中體現出工商業發展較快,不能說明小農經濟的發展受阻,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經濟格局問題,排除B項;非農業稅的上升并不能說明農民負擔逐漸減輕,排除C項。]
餅狀數據圖類——陰晴圓缺看大小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圖片反映的內容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餅狀數據圖中的信息:首先,要審清圖例所標示的內容;其次,要根據“陰晴圓缺看大小”的原則,分析各部分數據在總體中所占的比重情況。 第三步,分析選項:根據從題干和餅狀圖中獲取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出正確選項。
 (2024·山東淄博部分學校考試)下面為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比例圖。這反映了(  )
A.民間風俗和習慣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決定作用
B.基層社會的矛盾體現出明朝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C.國家法與習慣法在基層治理中相互配合與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C
[演練3] 如圖為唐朝著名詩人籍貫所占比重分布圖。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
[點撥] 在本餅狀圖中,組成部分有北方省份,也有南方省份,將兩者的數據綜合歸類對比可以發現,北方省份著名詩人的占比明顯超過南方省份,分析判斷正確選項。A.經濟政治影響文化發展
B.科舉選官凸顯公平公正
C.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
D.文化中心北移趨勢明顯
A [根據題圖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都位于北方,當時著名詩人的籍貫也多在北方,說明政治經濟影響文化發展,故選A項;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
柱狀數據圖類——上下左右看趨勢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柱狀數據圖名稱、設問內容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柱狀數據圖中的信息:根據“上下左右看趨勢”的原則,對比各部分數據的變化,根據圖中的時間信息,結合時代背景對數據變化進行分析解讀。 第三步,分析選項:根據從題干和柱狀圖中獲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正確選項。
 (2024·河北唐山調研)下面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分布柱狀圖。圖中官員籍貫分布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
A.鮮卑歷史傳統的影響
B.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
C.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
D.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B
[演練4] 如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  )
[點撥] 橫向趨勢是明朝嘉靖—萬歷時期對比清朝乾隆—嘉慶時期,而縱向趨勢是江浙四府的市鎮數量都有所增加,說明了其所代表的工商業實力也有所增長。
A.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B.重農抑商有所松弛
C.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A [根據題干柱狀圖可知,與明朝嘉靖到萬歷年間相比,清朝乾隆到嘉慶年間,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都有所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據此可知,之所以出現題干柱狀圖的變化,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的經濟結構出現了變化,故選A項,排除B、C、D三項。]
(1)“三審”,一審題干,包括時間、空間、領域;二審圖片要素,包括人物、器物、文字;三審注,注的內容對圖片起補充性或解釋性的作用,對理解圖片及組織答案有幫助。
(2)“一轉”,將圖片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然后再回歸課本,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中,尋求正確答案。
(3)解答漫畫類試題時,必須根據漫畫間接提供的信息,如作者、主題、時間、附加文字等,準確提煉漫畫的寓意、背景、史實,然后結合題目作答。
依據歷史圖片中的信息,用“三步法”解答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信息以及對歷史圖片的介紹性信息。 第二步,破譯歷史圖片中的信息:分析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物的實質和特征;分析圖片中的關鍵信息,明確其內涵和外延;當材料中有多幅圖片時,分析圖片之間是否有明確的聯系和變化。 第三步,分析選項:排除不符合圖片反映史實的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2024·湖北卷·T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C
[演練1] (2024·黑龍江牡丹江一模)《易經》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為馬”,馬象征孜孜不倦、奮力進取;《坤卦》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為牛”,牛象征無為而治、厚德載物。因此,儒道兩家學派創始人在后世的藝術形象常如圖所示。從中說明這兩派學說初創時(  )
A.針對現實問題有的放矢
[點撥] 圖片信息孔子乘馬車周游列國,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從儒道兩家學派創始人在后世的藝術形象,分析判斷儒、道學派初創時面對的社會問題。B.兩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為當時統治者所采納
D.迎合新興地主階級需求
A [根據材料可知,孔子坐馬車體現了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春秋現狀時主張積極有為,而老子騎青牛體現了老子面對現實問題主張無為而治,反映了面對社會現實孔子和老子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但都強調應對現實問題,由此說明這兩派學說初創時針對現實問題有的放矢,故選A項;儒道思想發展到宋朝進行了融合,且產生了理學,“互不兼容”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儒道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未被當時的統治者采納,排除C項;法家思想迎合了新興地主階級需求,儒道思想并未迎合這一需求,排除D項。]
將歷史圖片時空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審讀歷史圖片中的時空。 第二步,將時空信息轉化為歷史事件:將歷史圖片中的時空信息按時間、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并將時間、空間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使選擇題的題干(問題)更加直接、具體。 第三步,分析選項:驗結論找出正確答案,按歷史圖片有效信息排除無關選項。
 (2024·遼寧沈陽一模)下面為元朝大都平面示意圖。它可以用來說明元朝統治者(  )
A.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接納了中原的文化傳統
C.重視商品經濟與對外貿易
D.沿用宋代中樞運行機制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B
[演練2] (2024·北京東城區二模)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展中存在“三條線”,以及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塊”(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點撥] 注意審題干,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展中存在“三條線”,結合圖片內容,分析判斷,選出說法正確的選項。A.夏商周三代政治勢力未超出部族板塊
B.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向北進抵甲線
C.古代少數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線之間
D.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建都于丙線的附近
B [根據題圖及所學知識可知,在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尤其是西周通過分封制將其統治范圍“向北進抵甲線”,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統治者通過分封制超出了其原有的部族板塊,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將都城由平城遷至洛陽,而洛陽在丙線以南,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明清三代都建都于北京,即甲線附近,排除D項。]
[演練3] (2024·廣東江門調研)宋初,儒家學者面對唐末五代的情境,認為道德文化與學術思想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張載提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如圖)。由此可知(  )
A.時代呼喚儒學更新
B.漢唐儒學地位盡失
C.儒學致力于解決佛道沖擊
D.儒家的入世精神實現回歸
[點撥] 將宋初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轉化為張載傳承儒學的具體歷史事件,判斷正確答案。
A [根據材料“認為道德文化與學術思想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可知,面對唐末五代以來的亂世和佛道思想的挑戰,儒學家們主張通過復興儒學來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重構,這說明當時理學的興起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故選A項;漢唐以來儒學始終居于正統地位,只是魏晉以來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沖擊,排除B項;“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說明當時儒學家們復興儒學最急切的目的在于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重構,排除C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主要體現的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單純的入世精神,排除D項。]
漫畫類歷史圖片中的圖文信息并用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觀察分析題干中的圖文信息,明確解題方向。 第二步,審漫畫圖片:漫畫圖片既有顯性信息,又有隱性信息,準確提煉漫畫的寓意、背景、史實,并結合圖文,對漫畫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第三步,分析選項:依據從漫畫圖片中獲取的圖文信息,結合漫畫圖片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判斷正確答案,排除無關選項。
 (2024·廣東惠州調研)如圖為1919年刊登在英國某雜志上一幅名為《超重》的漫畫。作者意在(  )
橄欖枝上的英文:國際聯盟
威爾遜總統:“這根橄欖枝給你,現在趕緊忙活起來吧。”
和平鴿:“我當然想讓每個人高興,但是這樹枝是不是有點太沉了?”
A.肯定國際聯盟處理國際爭端的作用
B.質疑國際聯盟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呼吁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D.揭露美國加入國際聯盟后稱霸世界的野心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B
[演練4] 如圖為1938年7月7日出版的《號角》第三期刊登的抗戰漫畫。漫畫取名為《軍民合作之勝券》,畫的一側寫著:“軍民相合作,大家站起來,最后的勝利一定屬吾儕。”畫面描繪了一位軍人站在兩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勝利的果實,旁邊3位小孩舉著雙手在期盼。此畫表達的寓意為(  )
[點撥] 本題以漫畫的形式,考查全民族抗戰,結合圖片中圖文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判斷正確答案。A.呼吁停止內戰實現全國抗戰
B.借助民眾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C.順應民意實現和平民主建國
D.揭露戰亂加深民眾生活困苦
B [由材料可知,一位軍人站在兩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勝利的果實,旁邊3位小孩舉著雙手在期盼,這說明漫畫的寓意是團結民眾、借助民眾的力量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故B項正確;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已經開始,故A項錯誤;“順應民意實現和平民主建國”是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重慶談判的內容,故C項錯誤;“揭露戰亂加深民眾生活困苦”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
[演練5] (2024·廣東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聞報》刊載漫畫《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飲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該漫畫意在說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專制作為目標
C.以議會斗爭追求政治抱負
D.爭取再造共和的堅定決心
C [根據材料“醉翁之意”“總統”“內閣”“國會”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過政黨政治和建立責任內閣來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以實現建立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故選C項;材料并無人民群眾的信息,不能得出“缺乏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的結論,排除A項;宋教仁的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并非推翻封建專制,排除B項;辛亥革命后從制度上已經建立起民主共和國,“再造共和”是段祺瑞的做法,排除D項。]
6 / 20高考微講座1 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
題干材料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對材料本身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也是一種有效的解題思路。主要有以下兩種邏輯關系:
(1)并列關系。題干信息一般為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或歷史觀點等,但都是對同一類問題的闡述。解題時要注意正確選項必須涵蓋所有層次體現的內涵。
(2)轉折關系。此類試題,在敘述時,強調的重點一般在后半部分,且后半部分與前半部分一般意思相反,實際上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把握題干所強調的重點,正確解題。
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高考大部分題目的設計是以相關知識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具體事件的顯性反映或隱性折射。但命題人設計的題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確指出要考查的史實,這就需要我們把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
 (2024·湖南卷·T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
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___
[演練1] (2024·東北三省聯考)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郵驛機構,出土的漢簡載,“律曰:諸乘置,其傳不為急,及乘傳者驛駕□令葆馬三日,三日中死,負之”。上述記載反映出當時(  )
[點撥] 把出土的漢簡記載的內容轉化為最早的郵驛制度的規定,判斷正確選項。
A.邊疆與內地聯系密切
B.匈奴嚴重威脅中原
C.敦煌郡保障西域安全
D.郵驛管理制度嚴格
以題干主旨為依據,從邏輯關系方面關注選項間的關系
  正確認識選項與選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這些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有的是同類史實,有的是同一時期的史實,有的是相近的觀點,有的存在因果關系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的甚至出現交叉、矛盾等。利用選項之間的這些關系可以比較容易地排除一些選項。
 (2024·安徽卷·T1)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
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___
[演練2] (2024·江西鷹潭二模)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和漢族基本上一樣了;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及尊重婦女的意識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據此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  )
[點撥] 題干主旨: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等方面已“漢化”,“胡樂、胡舞”等也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由此反映了民族交融。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C.民族交融雙向互動
D.少數民族加速“漢化”
觀點論證型,從設問詞與選項的邏輯關系找突破口
  觀點論證型題目往往給出一段材料或一個人的觀點,需要判斷這個材料或這個人觀點的正誤。近年來,新史學觀點、史學材料被大量引入試題,豐富了命題新情境的創設,解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達的觀點、這種觀點說明的問題、對這種觀點的認識、對這種觀點理解正確的表述等,從設問詞與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找突破口。
 (2024·湖北卷·T5)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
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
邏輯思維:
[嘗試解答] _____
[演練3] (2024·山東濟南三模)唐朝人對大運河的評價在唐朝前期以負面為主,但在唐中葉以后逐漸轉向正面。這主要是由于(  )
[點撥] 唐人對大運河的評價,唐朝前期以負面為主,唐中葉以后逐漸轉向正面,分析判斷對大運河評價變化的原因。
A.安史之亂的爆發
B.中央集權的弱化
C.經濟格局的變化
D.長途販運的興盛
(1)數據表格類:縱橫馳騁看變化。首先,抓住表頭,獲取主題信息。其次,獲取表格的構成要素,尤其是人物、時間和空間信息。再次,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間的關系及數據變化,進而得出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2)曲線數據圖類:邊邊角角看拐點。一要注意從不同時間段內曲線的升降變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看曲線的整體走向,從宏觀上判斷某一時期歷史事物的發展趨勢。
(3)餅狀數據圖類:陰晴圓缺看大小。首先,要正確判斷圖的構成要素。其次,分析各構成要素占比關系。注意餅狀大小只能看出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無法據此看出各部分實際的量。
(4)柱狀數據圖類:上下左右看趨勢。關鍵在于對比各部分數據的變化,根據圖中的時空信息,結合時代背景對數據差異進行分析解讀。
數據表格類——縱橫馳騁看變化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從題干或表頭中獲取時間、表格名稱、設問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表格中的信息:要堅持“縱橫馳騁看變化”的原則,一要注意表格由哪些歷史要素構成,尤其注意時間、空間信息;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的關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問題或內涵;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組成部分的變化,進而判斷表格中所反映歷史事物的變化原因、表現特征及其影響等。 第三步,得出結論:根據從表格中獲取的歷史信息,得出正確結論。
 (2024·安徽卷·T5)
明代東南地區四縣役銀分攤表
年份 地區 賦役總額(兩) 役銀分攤前 役銀分攤后
丁銀(兩) 田賦(兩) 丁銀(兩) 田賦(兩)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開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廣東順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隸歙縣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據上表可知,役銀分攤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稅額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長
C.制約了商業發展   D.強化人身依附關系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___
[演練1] (2024·遼寧丹東二模)下面是隋唐時期成丁、入老年齡變化統計表。該表反映出當時(  )
時間 成丁年齡 入老年齡
隋 開皇二年(公元582年) 18 60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22 60
唐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21 60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 22 58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 23 60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 25 55
[點撥] 古代社會,成丁意味著承擔賦役,入老意味著可以免除賦役并獲得優撫待遇,而表格顯示隋唐時期成丁的年齡總體增高,入老的年齡總體下降,意味著民眾承擔賦役的時間總體減少。
A.賦稅的征收標準由人丁轉向財產
B.國家對地方戶籍管理高度重視
C.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
D.基層行政組織已無法有效運轉
曲線數據圖類——邊邊角角看拐點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題干中的時空、曲線數據圖名稱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曲線數據圖中的信息:根據“邊邊角角看拐點”的原則,一要注意根據不同時間段內曲線的升降變化去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二要注意觀察曲線的整體走向,從宏觀上判斷某一時期歷史事物的發展趨勢。 第三步,得出結論:根據從題干和曲線數據圖中獲取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做出正確判斷。
 (2024·河南安陽調研)下圖反映了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三公九卿、王國相、郡太守中軍功階層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  )
A.有利于鞏固專制集權政治
B.推動政府行政機制的完善
C.使得軍隊戰斗力不斷下降
D.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2] 下面為北宋賦稅結構示意圖。這反映出北宋時期(  )
[點撥] 中國古代,農業稅和非農業稅分別代表兩個經濟領域,即農業和工商業,由曲線拐點趨勢可以看出,北宋的非農業稅收入逐漸超過了農業稅收入,說明其代表的經濟領域亦是如此。
A.小農經濟的發展受阻
B.經濟格局出現了新變化
C.農民負擔逐漸減輕
D.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
餅狀數據圖類——陰晴圓缺看大小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圖片反映的內容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餅狀數據圖中的信息:首先,要審清圖例所標示的內容;其次,要根據“陰晴圓缺看大小”的原則,分析各部分數據在總體中所占的比重情況。 第三步,分析選項:根據從題干和餅狀圖中獲取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出正確選項。
 (2024·山東淄博部分學校考試)下面為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比例圖。這反映了(  )
A.民間風俗和習慣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決定作用
B.基層社會的矛盾體現出明朝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C.國家法與習慣法在基層治理中相互配合與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3] 如圖為唐朝著名詩人籍貫所占比重分布圖。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
[點撥] 在本餅狀圖中,組成部分有北方省份,也有南方省份,將兩者的數據綜合歸類對比可以發現,北方省份著名詩人的占比明顯超過南方省份,分析判斷正確選項。
A.經濟政治影響文化發展
B.科舉選官凸顯公平公正
C.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
D.文化中心北移趨勢明顯
柱狀數據圖類——上下左右看趨勢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柱狀數據圖名稱、設問內容等關鍵信息。 第二步,破譯柱狀數據圖中的信息:根據“上下左右看趨勢”的原則,對比各部分數據的變化,根據圖中的時間信息,結合時代背景對數據變化進行分析解讀。 第三步,分析選項:根據從題干和柱狀圖中獲取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正確選項。
 (2024·河北唐山調研)下面為北魏前期、后期中樞機構長官籍貫分布柱狀圖。圖中官員籍貫分布變化的重要原因是(  )
A.鮮卑歷史傳統的影響
B.國家政治中心的轉移
C.經濟重心南移的推動
D.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4] 如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  )
[點撥] 橫向趨勢是明朝嘉靖—萬歷時期對比清朝乾隆—嘉慶時期,而縱向趨勢是江浙四府的市鎮數量都有所增加,說明了其所代表的工商業實力也有所增長。
A.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B.重農抑商有所松弛
C.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1)“三審”,一審題干,包括時間、空間、領域;二審圖片要素,包括人物、器物、文字;三審注,注的內容對圖片起補充性或解釋性的作用,對理解圖片及組織答案有幫助。
(2)“一轉”,將圖片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然后再回歸課本,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中,尋求正確答案。
(3)解答漫畫類試題時,必須根據漫畫間接提供的信息,如作者、主題、時間、附加文字等,準確提煉漫畫的寓意、背景、史實,然后結合題目作答。
依據歷史圖片中的信息,用“三步法”解答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獲取時空信息以及對歷史圖片的介紹性信息。 第二步,破譯歷史圖片中的信息:分析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物的實質和特征;分析圖片中的關鍵信息,明確其內涵和外延;當材料中有多幅圖片時,分析圖片之間是否有明確的聯系和變化。 第三步,分析選項:排除不符合圖片反映史實的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2024·湖北卷·T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
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1] (2024·黑龍江牡丹江一模)《易經》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為馬”,馬象征孜孜不倦、奮力進取;《坤卦》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為牛”,牛象征無為而治、厚德載物。因此,儒道兩家學派創始人在后世的藝術形象常如圖所示。從中說明這兩派學說初創時(  )
A.針對現實問題有的放矢
[點撥] 圖片信息孔子乘馬車周游列國,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從儒道兩家學派創始人在后世的藝術形象,分析判斷儒、道學派初創時面對的社會問題。B.兩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為當時統治者所采納
D.迎合新興地主階級需求
將歷史圖片時空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審讀歷史圖片中的時空。 第二步,將時空信息轉化為歷史事件:將歷史圖片中的時空信息按時間、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并將時間、空間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使選擇題的題干(問題)更加直接、具體。 第三步,分析選項:驗結論找出正確答案,按歷史圖片有效信息排除無關選項。
 (2024·遼寧沈陽一模)下面為元朝大都平面示意圖。它可以用來說明元朝統治者(  )
A.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接納了中原的文化傳統
C.重視商品經濟與對外貿易
D.沿用宋代中樞運行機制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2] (2024·北京東城區二模)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展中存在“三條線”,以及原始社會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塊”(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點撥] 注意審題干,有學者提出黃河流域文明發展中存在“三條線”,結合圖片內容,分析判斷,選出說法正確的選項。
A.夏商周三代政治勢力未超出部族板塊
B.先秦時期中原華夏勢力向北進抵甲線
C.古代少數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線之間
D.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建都于丙線的附近
[演練3] (2024·廣東江門調研)宋初,儒家學者面對唐末五代的情境,認為道德文化與學術思想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建構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張載提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如圖)。由此可知(  )
A.時代呼喚儒學更新
B.漢唐儒學地位盡失
C.儒學致力于解決佛道沖擊
D.儒家的入世精神實現回歸
[點撥] 將宋初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轉化為張載傳承儒學的具體歷史事件,判斷正確答案。
漫畫類歷史圖片中的圖文信息并用
[解題模型]  第一步,審題干:觀察分析題干中的圖文信息,明確解題方向。 第二步,審漫畫圖片:漫畫圖片既有顯性信息,又有隱性信息,準確提煉漫畫的寓意、背景、史實,并結合圖文,對漫畫有一個完整的認知。 第三步,分析選項:依據從漫畫圖片中獲取的圖文信息,結合漫畫圖片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判斷正確答案,排除無關選項。
 (2024·廣東惠州調研)如圖為1919年刊登在英國某雜志上一幅名為《超重》的漫畫。作者意在(  )
橄欖枝上的英文:國際聯盟
威爾遜總統:“這根橄欖枝給你,現在趕緊忙活起來吧。”
和平鴿:“我當然想讓每個人高興,但是這樹枝是不是有點太沉了?”
A.肯定國際聯盟處理國際爭端的作用
B.質疑國際聯盟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呼吁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D.揭露美國加入國際聯盟后稱霸世界的野心
[模型運用]
[嘗試解答] __
[演練4] 如圖為1938年7月7日出版的《號角》第三期刊登的抗戰漫畫。漫畫取名為《軍民合作之勝券》,畫的一側寫著:“軍民相合作,大家站起來,最后的勝利一定屬吾儕。”畫面描繪了一位軍人站在兩位百姓的肩膀上去摘取最后勝利的果實,旁邊3位小孩舉著雙手在期盼。此畫表達的寓意為(  )
[點撥] 本題以漫畫的形式,考查全民族抗戰,結合圖片中圖文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判斷正確答案。
A.呼吁停止內戰實現全國抗戰
B.借助民眾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C.順應民意實現和平民主建國
D.揭露戰亂加深民眾生活困苦
[演練5] (2024·廣東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聞報》刊載漫畫《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飲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該漫畫意在說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專制作為目標
C.以議會斗爭追求政治抱負
D.爭取再造共和的堅定決心
18 / 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铅山县| 德州市| 漠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泌阳县| 文昌市| 福海县| 依兰县| 高邑县| 元朗区| 渝北区| 定陶县| 栖霞市| 墨脱县| 池州市| 洛隆县| 准格尔旗| 丹巴县| 泾阳县| 桃园市| 遂昌县| 浮梁县| 德化县| 上饶市| 吉安市| 泗洪县| 法库县| 佛学| 丁青县| 沅江市| 连云港市| 荥阳市| 肇源县| 南和县| 澄江县| 涿鹿县| 清徐县| 磐安县| 邵武市|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