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2.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黨政治以及官制改革。考 情 歸 納 知識點 考 題1.北洋軍閥的統治 2024·甘肅卷·T7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024·湖南卷·T8 2023·湖北卷·T8 2023·山東卷·T5 2023·遼寧卷·T7知識點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的反動統治(1)專權: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2)賣國:1915年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稱帝: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軍事上混戰: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2)政治上爭權: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3)外交上參戰①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②表現: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③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3.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1)反獨裁: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2)護國戰爭: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3)護法運動: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但西南軍閥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3、7課]4.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轉折 1913年春,“宋案”發生,“二次革命”被鎮壓失敗 ①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②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③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結局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5.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1)考試制度: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2)甄別制度①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②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知識點二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族工業的發展(1)條件①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2)表現:民族工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3)影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背景: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2)表現: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知識點三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制度遭到破壞;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思想 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內容(1)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2)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4)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4.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分裂,主要包括直、皖、奉三大派系,彼此展開了軍閥混戰。1928年,奉系軍閥“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徹底結束。1.袁世凱的賣國行為“中日民四條約”是由《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其附件與《關于山東省之條約》及其附件組成的,由袁世凱簽訂。袁世凱簽訂這一條約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提示:目的:換取日本對其稱帝的支持。危害:使日本侵略勢力在山東等地區得到鞏固和擴展,民族危機加深。2.袁世凱復辟下圖為1915年發表的漫畫,圖中文字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國民群起而攻之”。漫畫反映了哪些信息?提示:袁世凱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得到廣泛傳播。袁世凱掌權的條件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實業救國”思潮:“實業救國”是近代社會各階層實現救亡圖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它最早萌發于鴉片戰爭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投資設廠,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在辛亥革命影響下,“實業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兩大社會思潮。3.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摘自《綱要(上)》P118]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中華民國的成立;政府頒布興辦實業的措施;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一戰時,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德先生”與“賽先生”:“德先生”是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賽先生”是科學,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4.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陳獨秀說:“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摘自《綱要(上)》P119]材料中“此次之實驗”指什么?材料表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指袁世凱復辟帝制。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轉型時期,由于帝國主義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國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北洋軍閥統治者打著民主共和的旗號實行專制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勝利果實,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已走入絕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構建史料 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進行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雜志》從1915年1月開設“法令”欄到1921年此欄結束,其公布的各種法令數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計數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其實,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以法立國”“以法治國”,統治者也從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統治階級玩弄法律這個魔方,是他們利用“共和”這塊招牌的組成部分。他們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編自王躍《變遷中的心態——五四時期社會心理變遷》[史料解讀] 根據法令數目表可知北洋政府注重“法治”;根據“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可認清此階段“法治”的實質。遷移知識 北洋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相繼爆發。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洋政府在統治觀念上與清末的封建統治相比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并簡要評價這一變化。提示:變化:從人治到注重“法治”。評價: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是北洋政府奪取辛亥革命果實后在統治形式上的調整,是對抗當時蓬勃發展的南方革命政權以及應對內部不斷升級的爭權奪利斗爭的需要。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中華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革命的高潮。——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史料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對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別規定。同時又公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對考試作具體規定。——摘編自馬斗全《民國初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史料解讀] 史料論述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官制度,反映了北洋政府文官任用注重考試與資歷實踐。遷移知識 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北洋政府公務員制度的特點。提示:以立法的形式實施;采用考試的形式選拔;重視司法官的考試選拔;考試和資歷并重;北洋政府存在時間較短,尚未形成系統完備的文官選任制度。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史料 今在共和國體之下而暫行專制,其中有種種不得已之理由,犯眾謗以行之,尚能為天下所共諒。今如論者所規劃,欲以立憲政體與君主國體為交換條件,使其說果行,則當國體改定伊始,勢必且以實行立憲宣示國民……又不得不仍行專制,吾恐天下人遂不復能為元首諒矣。——摘編自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省略號前后分兩個層次圍繞共和國體與君主國體之爭展開論述,梁啟超反對改變共和國體,猛烈抨擊袁世凱復辟帝制。遷移知識 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更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探究:你同意史料中的觀點嗎?請結合史實進行說明。提示: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已經廣泛傳播。復辟帝制是逆歷史潮流的行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發起了護國戰爭。最終,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局面的特點(1)袁世凱對內搞獨裁專制,復辟帝制,實行黑暗統治;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混戰,政治上分崩離析,國家不統一,民不聊生。(2)北洋軍閥對外投靠列強侵華勢力,大都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統治的工具。他們大肆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列強支持。(3)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成果,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4)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5)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辛亥革命后,“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并存的兩大思潮。 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使民國初年的復辟活動最終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為了反對北洋軍閥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及影響史料一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此次工業化是一次民營資本集體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盈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據國內學者計算,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達到13.4%。——摘編自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史料二 隨著中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新生階級——工業無產階級也成長壯大起來,到1919年已達到200多萬人。這個數目,在整個人口中雖然還是很少,但是他們居住很集中,是個有力量的階級……據不完全統計,1920年共發生罷工46次,罷工人數在5萬左右。——摘編自胡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史料解讀] 史料一表明民生領域的工業即輕工業發展較為迅速,中小企業最具活力,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達到13.4%,有明顯提高。史料二表明工業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人數增多,而且工人居住地集中,便于進行革命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遷移知識 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探究:(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特點。(2)結合史料二,指出民族工業發展對近代中國政治文明進程的影響。提示:(1)以發展輕工業為主(集中在民生領域);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工業增長迅速。(2)工業無產階級成長壯大,推動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地位和作用(1)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它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從政治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3)從思想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資產階級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義,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運動,從而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從發展趨勢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企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難以獨立發展。——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史料一 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國時期第一個鮮明的標志,就是廢除帝王紀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歷。新年伊始,依公歷確立元旦,“雙十節”為全國國慶日,但雙十節的慶典,主要流行于社會政界,一般民間較為冷漠。春節與中秋節盛況不減,仍為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史料解讀] 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禮儀的變化,圖1是舊禮儀,圖2、圖3是近代禮儀、新禮儀。史料二中的“就是廢除帝王紀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歷”“一般民間較為冷漠”“春節與中秋節盛況不減,仍為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反映出民國初年北京地區新舊習俗并存。遷移知識 民國初年,社會生活出現新現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新習俗、新風尚。探究:(1)根據史料一,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禮儀變化的過程和實質。(2)史料一、二中的現象說明了什么?提示:(1)過程:近代禮儀由跪拜禮到鞠躬禮,再到握手禮。實質:反映了中國社會由等級森嚴到社會地位平等的變化。(2)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以及西方思想的傳入,中國的社會習俗正由傳統向現代邁進,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影響及評價(1)影響: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政治上 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經濟上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思想 文化上 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2)評價①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②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特別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③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烙印。——沖破舊的文化格局,“打倒孔家店”史料 觀點一 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口號“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觀點二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許多優秀內涵,不能全盤否定[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兩種觀點與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態度有關。遷移知識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探究:怎樣看待史料中的兩種觀點?提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儒學,由于儒學適應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它承載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運動中,批判儒學是必需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新思想、新文化得到傳播。但是,儒學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積淀。因此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文化運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1)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啟迪了民智,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2)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3)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求存圖強的現代人才,為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示例] (2023·湖北卷·T8)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A1.命題點:民國初年的社會生活(2024·湖南卷·T8)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C [根據材料“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家為了推動留聲器的銷售,將留聲器作為講學授課的主體,留聲器播放的內容能較簡易地大量復制,這適應了啟蒙的需求,更有利于留聲器的銷售和推廣,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無法得出“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借助留聲器進行文化入侵,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留聲器的態度,排除D項。]2.命題點: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與國恥日(2024·甘肅卷·T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B [根據材料“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可知,國恥日的這一轉變體現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導致政府外交軟弱無力,所謂弱國無外交,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國恥日的轉變,與北洋時期政治上是否分崩離析無關,排除A項;“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青年雜志》的創辦為開始標志,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命題點:近代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物質的情境(2023·山東卷·T5)下表為1871—1921年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貨物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A.鋼鐵 B.棉紗C.米 D.棉布B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甲從1871—1873年的2.8%,逐漸上升到1901—1903年的18.6%,之后逐漸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對棉紗的需求量增多,同時受甲午中日戰爭和一戰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棉紗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受到打擊,棉紗的需求量減少,所以甲應是棉紗,B項正確。]教材情境:《選必1》P15: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1.1913年5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合并為進步黨,以“出而組閣,抵制國民黨”。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為當選正式大總統,又收買近百名國會議員,成立公民黨,為大選拉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資產階級政黨的局限性初顯B.政黨已淪為專制統治工具C.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加劇D.政黨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力D [材料說明在辛亥革命后政黨政治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袁世凱為了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試圖利用政黨政治擴大影響力,故選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15—116: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要求。2.傳統觀點認為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來學者經過考證認為,“中日民四條約的簽訂”,雖不能改變“喪失主權”,但也表明袁世凱等人為此曾據理力爭,并采取了諸多舉措。這說明( )A.歷史認識隨時代發展而變化B.歷史真相還原需要考辨史料C.歷史結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D.歷史解釋呈現多樣性的特征B [通過對史料的多方面研究,學者們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改變,這表明歷史真相的還原需要對史料進行深入詳細的考辨,故選B項;雖然歷史認識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化,但這并未在題干中明確表述,題干只是解釋了對袁世凱行為的新的認識,沒有強調時代發展對歷史認識的影響,排除A項;通過“后來學者經過考證”可以看出,他們是基于事實和實際情況進行研究的,其觀點并沒有體現出主觀性,排除C項;題干中的描述是對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全新理解,并不代表歷史解釋呈現多樣性的特征,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15歷史縱橫“宋教仁案”:接替孫中山代理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被刺殺于上海滬寧火車站……“宋教仁案”后,革命黨人發動了“二次革命”。3.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主持黨務和競選工作。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進行的國會大選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均獲得了相對多數席位,宋教仁準備以國民黨首領的身份出面組閣。宋教仁此舉旨在( )A.踐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B.貫徹孫中山訓政思想C.組織各派反袁革命勢力D.阻止袁世凱登基稱帝A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作為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積極參與民國初期的政黨選舉,希望通過資產階級政黨政治來維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成果,故選A項;1928年國民黨才進入訓政時期,排除B項;宋教仁的政黨政治不只是針對袁世凱,排除C項;袁世凱公開暴露復辟帝制的意圖是在1915年,排除D項。]教材情境:《綱要(上)》P118學思之窗: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4.下面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表(單位:兩。指數:1913年為100)。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年份 英國 德國 法國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1914 105 207 580 108.6 16 696 945 59.0 4 951 471 93.4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A.侵華勢力出現此消彼長B.國際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C.中國貿易逆差得到扭轉D.中國經濟發展環境趨于寬松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故選D項;“此消彼長”不符合表格信息,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整體上都在減少,且當時歐洲列強忙于歐戰,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英、德、法三國對華貨物輸出的減少,而不是“國際貿易格局”,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中國的進出口額比較,排除C項。]課時分層作業(十六)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湖南常德一模)下圖是反抗日本經濟侵略的廣告——“射日”牌香煙,該廣告( )A.折射出當局政府面臨統治危機B.源于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C.揭示出民族企業發展空前艱難D.說明中國正邁向半殖民地深淵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香煙品牌名為“射日”,廣告中有“完全國貨”“五九紀念日”字樣,目的是警示國人勿忘日本強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的國恥,反抗日本經濟侵略,拒買日貨,支持國貨。這種主張抵制日貨、支持國貨的運動側面反映當時中國面臨日本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嚴重的局面,故選A項。]2.(2024·廣東名校聯考)辛亥革命前后,中國出版業約有500家報館,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漢口6家。1915年后,北京報館數目為20家左右,上海減到5家,漢口僅剩2家。1912年以后的兩年之中,全國報紙發行總數也由4 200萬份減到3 900萬份。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A.尊孔復古思想盛行B.新文化運動影響有限C.帝制復辟活動加強D.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在此之前加強對輿論的壓制,導致媒體自由度降低,報紙發行數量減少,故選C項;材料強調報紙發行數量減少,非報紙內容,無法體現“尊孔復古”,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核心是提倡民主與科學,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有其進步性,全盤否定過于絕對,排除D項。]3.(2024·江西五市九校聯考)如圖為馬星馳在1916年6月創作的反映當時時事的漫畫《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畫面中一名老者右手將鼎丟下,同時回頭看著這個鼎,鼎身刻有“中華民國”和“辛亥制”七個字,鼎的三只足上分別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樣,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雙足已然殘缺;老者左手接過拂塵,腳踏彩云,正欲成仙而去。該漫畫展現的是( )A.袁世凱對專制權力的貪戀B.陳獨秀對復辟帝制的不滿C.孫中山對民國體制的維護D.梁啟超對革命政權的抨擊A [根據漫畫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中的老者正在舍棄鼎(代表民國體制),并準備離去,這與袁世凱對專制權力的貪戀和他試圖復辟帝制的歷史事實相吻合。根據1916年的史實可知,漫畫揭示了袁世凱在死亡之前對專制權力的貪戀,故選A項。]4.(2025·內蒙古適應性考試)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刊的廣告篇幅與版面數成倍增長,廣告成為報業經營的生命線。據統計,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報》、北京《晨報》和天津《益世報》,廣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別為42.7%、52.7%、62%。此現象反映了( )A.五四運動解放民眾思想B.西方商品充斥國內市場C.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生活D.民眾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答案] C5.(2024·湖南師大附中一模)吳佩孚于1918年致電段祺瑞,闡述自己對府院之爭的看法,下面是電文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當時( )查民國約法,宣戰媾和許大總統以特權,未聞以此種特權許內閣也。況內閣即昔日之宰輔。宰輔者,世運之隆替,國統之樞紐也。曰內閣,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責任,宰輔朝野上下之權衡,以輔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國存亡,實責任在宰輔一人……殊不知宰輔總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關固閉,言路弗通,則國情無所達。A.封建君主專制仍在繼續B.軍閥勢力阻礙政黨政治發展C.行政與立法的關系緊張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縛D [根據材料“況內閣即昔日之宰輔”“曰內閣,曰丞相”可知吳佩孚在論述府院之爭時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內閣、宰相與皇權之間的關系進行類比,體現了他對民主共和政體的理解深受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故選D項;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君主專制已經不復存在,排除A項;府院之爭的本質是列強在華的利益之爭,與政黨政治無關,排除B項;府院之爭指的是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斗爭,二者都是行政機關,排除C項。]6.(2024·江蘇蘇州八校三模)辛亥革命后,勸禁纏足的工作從未停止過,但1928年統計的婦女纏足比例顯示,湖北為59%,河北為50%,山西為18%,察哈爾為53%,且此時“舊式婚姻居十之七八”。這些現象反映( )A.辛亥革命歷史作用微弱B.南方改革程度高于北方C.國民政府忽視婦女地位D.社會習俗變革艱難曲折D [材料提及雖然“勸禁纏足的工作從未停止過”,但1928年婦女纏足比例仍然較大,且舊式婚姻占比大,可知新式社會習俗推廣艱難,舊式社會習俗仍有較大的社會基礎,故選D項;“歷史作用微弱”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促使社會風俗發生了新的變化,排除A項;“南方改革程度高于北方”不符合題意,與材料中湖北(南方省份)為59%(占比最高)相悖,排除B項;“國民政府忽視婦女地位”不符合史實,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考試法》,其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排除C項。]7.(2024·廣東名校聯盟聯考)民國時期所編《阜寧縣新志》列出了23種職業,其中包括公務員、教員、律師、工程師、會計師、醫生、記者、電務員、郵務員、商人、漁人、礦工、工人、軍人、警察、雜業等。“農中有士,商中有士,工中有士”的局面成為現實。上述職業構成表明( )A.社會結構多元化加強B.小農經濟趨于解體C.生產分工日益精細化D.民眾生活水平提高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民國時期的經濟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農業,而是拓展到了教育、法律、工程、會計等多個領域,職業的多樣性反映了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加強,故選A項。]8.(2024·河北保定三模)下圖所示為1894—1920年中國國內市場商品平均年增長率。據圖可得出的歷史結論是,這一時期中國( )A.貿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轉B.外國商品輸入日益減少C.民族工業呈發展的趨勢D.商品出口量呈增長趨勢C [由題圖信息可知,與1894—1908年相比,1908—1920年我國國內生產的商品年均增長率大幅增加,且超過了進口洋貨的增長率,這說明中國民族工業呈現發展的趨勢,故選C項;題圖中只有進口洋貨,并未提到出口商品,所以無法得出貿易逆差局面得到扭轉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顯示具體的進口商品數量,所以不能據此得出外國商品輸入日益減少的結論,排除B項;題干所述涉及國內生產商品和進口洋貨兩項數據,并沒有關于商品出口量的情況,所以也就無法得出商品出口量呈增長趨勢的結論,排除D項。]9.(2024·東北三省聯考)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主張“學習西洋,與世界文明各國從同”,要求“剪發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蘇、杭、寧的同業公所,包括絲綢、制衣、典當三業合共150余人,聯合發起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公開呼吁并四處鼓動“剪發不易服”。對此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B.群眾提倡國貨運動蓬勃發展C.民族工業擔憂國貨發展前景D.思想觀念影響社會習俗變遷C [題干信息顯示,上海及蘇、杭、寧的同業公所反對易服,但不反對剪發,提倡國貨。因為易服會對中國與服裝相關的行業、產業產生沖擊,體現了民族工業擔憂國貨發展前景,故選C項。]10.(2024·湖北武漢模擬)直系軍閥首領曹錕是天津靜海一帶有名的大地主,同時還創辦了恒源紗廠;民國總統黎元洪不僅是大地主,而且投資創辦了一批企業,如中興煤礦、中原煤礦等12家廠礦和中華匯業銀行,成為工商地主。材料可以用于研究民國初年( )A.社會結構的變化 B.官僚資本的膨脹C.軍閥派系的紛爭 D.土地兼并的加劇A [根據題干可知,直系軍閥首領曹錕和民國總統黎元洪不僅是大地主,而且還創辦了一批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說明他們兼有大地主與資本家的雙重身份,這對于研究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故選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官僚資本膨脹是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題干著重點在于敘述二者的“經濟屬性”,并沒有涉及該時期的“政治”層面,排除C項;題干述及的是二者創辦了一批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D項。]11.(2024·湖南雅禮中學模擬)民國漫畫家錢病鶴在《民國日報》上發表一則新聞漫畫《自作孽,不可活》(如圖),漫畫中的石碑上刻有“萬歲”二字,碑座上書“民國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鎮壓”。該漫畫內容( )A.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滅亡B.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野心C.說明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D.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C [根據材料時間“民國六年七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時間是1917年,從漫畫人物形象以及“萬歲”,可以判斷出漫畫諷刺的是張勛復辟事件,而張勛復辟的失敗說明民主共和理念廣泛傳播,故選C 項;1912年清政府就已經滅亡,排除 A項;袁世凱復辟時間是在1915年,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開始時間是1924年,排除D項。]12.(2024·山西運城二模)下面是1890—1927年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以及1914—1919年中國面粉出口增長情況。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民族危機激發了民族資本家愛國意識B.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C.近代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得以改變D.南京臨時政府經濟政策成效顯著B [根據材料及題圖信息可知,中國棉紡織業獲得發展,面粉出口增長迅速,結合所學1890年至1927年史實可知,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爭,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這說明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得到一定改善,故選B項。]13.(2025·廣東江門調研)如圖為中國近代某報刊1914年4月刊登的外國仁丹廣告。框中特意刊登的《愛國之歌》中有“愛我中國”“奮發為疆”的字樣。這一做法( )A.緣于“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B.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試圖迎合“提倡國貨”的潮流D.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C [材料“《愛國之歌》”“愛我中國”“奮發為疆”體現了迎合時代潮流“提倡國貨”運動,故選C項。]14.(2024·湖南永州三模)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的第53號訓令批準了錢玄同、胡適等人提交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訓令指出議案內容“遠仿古昔之成規,近采世界之通則,足資文字上辨析意蘊、輔助理解之用”,并轉發所屬各校“俾備采用”。由此可知( )A.白話文運動迎來新的發展契機B.傳統文學體裁與西方文化接軌C.文學革命推動了社會政治變革D.教育革新成為救國的主要手段A [根據材料可知,胡適、錢玄同等倡導的新式標點符號得到政府支持并通過法令頒行推廣,有利于白話文運動的發展,故選A項;根據材料“仿古昔之成規……輔助理解”可知推行新式標點的目的是借鑒古今中外的語言規則以幫助閱讀理解,并非傳統文學體裁與西方文化接軌,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政治變革,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教育革新不是救國的主要手段,排除D項。]15.(2024·湖北十一校聯考)1914年,《中國學會報》發文稱:“革命乃吾中國最尋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舉中國數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紀綱革命……禮俗革命,人心革命,國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無依。”該史料可以用來說明( )A.革命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基本失敗C.新文化運動爆發的必然D.帝制復辟危險加劇C [該史料可以用來說明在1914年中國經歷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些變革不僅僅局限于政治領域,而是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等。這種全面性的變革被比喻為“大火焚室,空空無依”,說明其希望利用傳統文化來穩定秩序,體現了傳統文化在一些國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這說明新文化運動爆發具有必然性,故選C項;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觀念并沒有深入人心,排除A項;辛亥革命有成功之處,不能說基本失敗,排除B項;材料僅僅反映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復辟帝制,排除D項。]16.(2024·廣東梅州二模)有學者認為,1918年發軔于北京大學一群青年民間文學家們中間的民間文學運動,堪稱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紀念的事件,一些知識分子發現民間文學,轉變了中國知識界對文學、更重要的是對民眾的根本態度。這種“轉變”( )A.推動了白話文運動興起B.啟蒙了廣大民眾的思想C.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D.促成革命統一戰線建立B [根據材料“民間文學運動”“思想史上最可紀念的事件”“發現民間文學”“轉變了……對文學……對民眾的根本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間文學運動使知識分子發現民眾的力量,這有利于知識分子走進民眾中,會對民眾的思想起到啟蒙作用,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民眾思想啟蒙而不是白話文運動,排除A項;1919年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排除C項;1924年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4·廣東中山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浙江人鄭師道因調查鹽政來湘,在長沙求見婦女運動領袖唐群英遭拒,遂捏造成婚廣告毀唐名譽。1913年2月16日,《長沙日報》未經核實即刊載鄭師道送來的結婚廣告。廣告登出后,唐群英要求報館更正未果,當晚8時率男女30余人“直入排字房,將已排成之版及一切架上鉛字、鉛件、盆燈、玻璃窗等盡行搗碎”。事后,唐群英和女子參政同盟會通電,指責該報“有意污蔑唐君,摧殘女界”。《長沙日報》因此停刊半月之久,報館向法庭起訴唐群英。雙方各延律師,法庭判唐群英敗訴。報館總經理文斐污蔑唐群英行為不端,唐群英表示將與鄭、文二人辯個明白,要么給鄭、文二人各一槍,要么自己手槍自擊。后經人調解,法庭判決,文斐登報更正虛假結婚廣告,更正攻擊唐群英的不當之語,并賠償《長沙日報》損失費大洋2 000元。——摘編自劉志琴《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歷史信息,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知識進行評析。(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歷史信息,史實準確,邏輯嚴密,論述合理)(12分)[解析] 首先,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如由材料“法庭判決,文斐登報更正虛假結婚廣告,更正攻擊唐群英的不當之語”得出信息:唐群英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婦女權益。其次,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變遷的史實等闡述分析,如唐群英是婦女運動的領袖,一方面,她積極維護婦女權益,倡導男女平等,這是對傳統儒家倫理的挑戰;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說明當時中國法治思想得到傳播。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國西學東漸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推動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進程,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遷,進而得出結論:近代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文化,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答案] 示例:歷史信息:唐群英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婦女權益。(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評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婦女運動的領袖,一方面,她積極維護婦女權益,倡導男女平等,這是對傳統儒家倫理的挑戰;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說明當時中國法治思想得到傳播。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國西學東漸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推動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進程,推動了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遷。(8分)綜上所述,近代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文化,從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2分)18.(2024·湖南長沙適應性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1912年)材料二 1912年街頭剪辮圖材料三 在臺灣地區,人們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紛紛把辮子剪掉,以表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公民,而不是清朝遺民,更不是“日本國民”。很快,臺灣地區無論城鄉,人民普遍剪掉了辮子。——摘編自王文德《辛亥革命前后臺灣的一鱗半爪》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對于剪辮的不同反應。(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6分)[解析] 第一,從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思想)、辛亥革命的影響等角度來分析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對于剪辮的反應,得出時代背景(政治)——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背景(經濟)——清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時代背景(思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的影響——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二,圍繞“人們對于剪辮的不同反應”來提取三則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有不遵者,以違法論”得出(材料一)政府頒布法令要求剪辮,在于表明與清政府徹底決裂,順應世界潮流,推動中國社會習俗變革; 根據材料二圖1民眾剪辮時開心的表情,從世界潮流的角度來分析得出(材料二)圖1反映當時部分民眾主動剪辮,他們認為剪辮不僅表達了堅決反對清王朝君主專制的意愿,也是文明衛生的體現,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思想解放潮流; 根據材料二圖2民眾剪辮時表情木然,從社會轉型的角度來分析得出(材料二)圖2反映當時部分民眾抵觸剪辮,他們既受留辮舊習俗的約束,也受傳統儒家觀念的限制,體現近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根據材料三“表示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公民”“不是清朝遺民,更不是‘日本國民’”得出(材料三)臺灣地區的民眾紛紛剪辮,他們想以此表達民族意識、愛國情懷和對祖國革命事業的支持。 最后,緊扣剪辮與社會的關系總結升華得出:剪辮是社會習俗變革的縮影,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辛亥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移風易俗絕非一紙法令即可實現,不僅需要政治革新,還需要思想解放。[答案] 示例:評析: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一)政府頒布法令要求剪辮,在于表明與清政府徹底決裂,順應世界潮流,推動中國社會習俗變革;(材料二)圖1反映當時部分民眾主動剪辮,他們認為剪辮不僅表達了堅決反對清王朝君主專制的意愿,也是文明衛生的體現,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二)圖2反映當時部分民眾抵觸剪辮,他們既受留辮舊習俗的約束,也受傳統儒家觀念的限制,體現近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材料三)臺灣地區的民眾紛紛剪辮,他們想以此表達民族意識、愛國情懷和對祖國革命事業的支持。剪辮是社會習俗變革的縮影,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辛亥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移風易俗絕非一紙法令即可實現,不僅需要政治革新,還需要思想解放。(16分)12 / 27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1.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 2.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黨政治以及官制改革。考 情 歸 納 知識點 考 題1.北洋軍閥的統治 2024·甘肅卷·T7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024·湖南卷·T8 2023·湖北卷·T8 2023·山東卷·T5 2023·遼寧卷·T7知識點一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的反動統治(1)專權: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2)賣國:1915年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稱帝: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軍事上混戰: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2)政治上爭權:段祺瑞與黎元洪的“府院之爭”;張勛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3)外交上參戰①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②表現:1917年8月14日,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③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3.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1)反獨裁: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2)護國戰爭: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3)護法運動: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但西南軍閥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鏈接·選擇性必修1·第3、7課]4.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轉折 1913年春,“宋案”發生,“二次革命”被鎮壓失敗 ①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②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③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結局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5.民國初年的官制改革(1)考試制度: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2)甄別制度①內容: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②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知識點二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族工業的發展(1)條件①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2)表現:民族工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3)影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背景: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2)表現: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知識點三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制度遭到破壞;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思想 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內容(1)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2)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4)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4.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和軍閥割據時期(1916—1928年)。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分裂,主要包括直、皖、奉三大派系,彼此展開了軍閥混戰。1928年,奉系軍閥“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徹底結束。1.袁世凱的賣國行為“中日民四條約”是由《關于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其附件與《關于山東省之條約》及其附件組成的,由袁世凱簽訂。袁世凱簽訂這一條約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2.袁世凱復辟下圖為1915年發表的漫畫,圖中文字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國民群起而攻之”。漫畫反映了哪些信息? 袁世凱掌權的條件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實業救國”思潮:“實業救國”是近代社會各階層實現救亡圖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它最早萌發于鴉片戰爭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紛紛投資設廠,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在辛亥革命影響下,“實業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兩大社會思潮。3.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摘自《綱要(上)》P118]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德先生”與“賽先生”:“德先生”是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賽先生”是科學,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4.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陳獨秀說:“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摘自《綱要(上)》P119]材料中“此次之實驗”指什么?材料表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轉型時期,由于帝國主義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國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北洋軍閥統治者打著民主共和的旗號實行專制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勝利果實,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出路,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已走入絕境。——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構建史料 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進行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雜志》從1915年1月開設“法令”欄到1921年此欄結束,其公布的各種法令數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計數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其實,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以法立國”“以法治國”,統治者也從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統治階級玩弄法律這個魔方,是他們利用“共和”這塊招牌的組成部分。他們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編自王躍《變遷中的心態——五四時期社會心理變遷》[史料解讀] 根據法令數目表可知北洋政府注重“法治”;根據“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可認清此階段“法治”的實質。遷移知識 北洋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相繼爆發。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洋政府在統治觀念上與清末的封建統治相比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并簡要評價這一變化。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中華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革命的高潮。——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史料 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對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別規定。同時又公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對考試作具體規定。——摘編自馬斗全《民國初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史料解讀] 史料論述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文官制度,反映了北洋政府文官任用注重考試與資歷實踐。遷移知識 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探究: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北洋政府公務員制度的特點。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史料 今在共和國體之下而暫行專制,其中有種種不得已之理由,犯眾謗以行之,尚能為天下所共諒。今如論者所規劃,欲以立憲政體與君主國體為交換條件,使其說果行,則當國體改定伊始,勢必且以實行立憲宣示國民……又不得不仍行專制,吾恐天下人遂不復能為元首諒矣。——摘編自梁啟超《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省略號前后分兩個層次圍繞共和國體與君主國體之爭展開論述,梁啟超反對改變共和國體,猛烈抨擊袁世凱復辟帝制。遷移知識 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更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探究:你同意史料中的觀點嗎?請結合史實進行說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局面的特點(1)袁世凱對內搞獨裁專制,復辟帝制,實行黑暗統治;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混戰,政治上分崩離析,國家不統一,民不聊生。(2)北洋軍閥對外投靠列強侵華勢力,大都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進行統治的工具。他們大肆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列強支持。(3)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成果,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但未能給災難深重的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4)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5)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辛亥革命后,“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成為當時并存的兩大思潮。 民主共和理念的傳播,使民國初年的復辟活動最終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為了反對北洋軍閥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及影響史料一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此次工業化是一次民營資本集體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盈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據國內學者計算,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達到13.4%。——摘編自吳曉波《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史料二 隨著中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新生階級——工業無產階級也成長壯大起來,到1919年已達到200多萬人。這個數目,在整個人口中雖然還是很少,但是他們居住很集中,是個有力量的階級……據不完全統計,1920年共發生罷工46次,罷工人數在5萬左右。——摘編自胡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史料解讀] 史料一表明民生領域的工業即輕工業發展較為迅速,中小企業最具活力,工業增長率在1912—1920年達到13.4%,有明顯提高。史料二表明工業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人數增多,而且工人居住地集中,便于進行革命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遷移知識 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探究:(1)根據史料一,概括“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特點。(2)結合史料二,指出民族工業發展對近代中國政治文明進程的影響。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地位和作用(1)從經濟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它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2)從政治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使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的開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社會基礎,也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3)從思想領域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資產階級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義,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運動,從而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從發展趨勢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企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難以獨立發展。——民國時期社會習俗的變化史料一 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國時期第一個鮮明的標志,就是廢除帝王紀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歷。新年伊始,依公歷確立元旦,“雙十節”為全國國慶日,但雙十節的慶典,主要流行于社會政界,一般民間較為冷漠。春節與中秋節盛況不減,仍為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史料解讀] 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禮儀的變化,圖1是舊禮儀,圖2、圖3是近代禮儀、新禮儀。史料二中的“就是廢除帝王紀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歷”“一般民間較為冷漠”“春節與中秋節盛況不減,仍為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反映出民國初年北京地區新舊習俗并存。遷移知識 民國初年,社會生活出現新現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新習俗、新風尚。探究:(1)根據史料一,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禮儀變化的過程和實質。(2)史料一、二中的現象說明了什么?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影響及評價(1)影響:客觀上促進了近代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政治上 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展開,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經濟上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思想 文化上 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傳統中國文化的精髓,又日趨科學合理(2)評價①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②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特別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③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烙印。——沖破舊的文化格局,“打倒孔家店”史料 觀點一 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口號“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觀點二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許多優秀內涵,不能全盤否定[史料解讀] 史料中的兩種觀點與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態度有關。遷移知識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探究:怎樣看待史料中的兩種觀點?新文化運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1)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啟迪了民智,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2)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3)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求存圖強的現代人才,為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示例] (2023·湖北卷·T8)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A1.命題點:民國初年的社會生活(2024·湖南卷·T8)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2.命題點: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與國恥日(2024·甘肅卷·T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3.命題點:近代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物質的情境(2023·山東卷·T5)下表為1871—1921年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貨物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A.鋼鐵 B.棉紗C.米 D.棉布教材情境:《選必1》P15: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1.1913年5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合并為進步黨,以“出而組閣,抵制國民黨”。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為當選正式大總統,又收買近百名國會議員,成立公民黨,為大選拉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資產階級政黨的局限性初顯B.政黨已淪為專制統治工具C.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加劇D.政黨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力教材情境:《綱要(上)》P115—116: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要求。2.傳統觀點認為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來學者經過考證認為,“中日民四條約的簽訂”,雖不能改變“喪失主權”,但也表明袁世凱等人為此曾據理力爭,并采取了諸多舉措。這說明( )A.歷史認識隨時代發展而變化B.歷史真相還原需要考辨史料C.歷史結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D.歷史解釋呈現多樣性的特征教材情境:《綱要(上)》P115歷史縱橫“宋教仁案”:接替孫中山代理國民黨理事長的宋教仁……被刺殺于上海滬寧火車站……“宋教仁案”后,革命黨人發動了“二次革命”。3.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主持黨務和競選工作。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進行的國會大選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均獲得了相對多數席位,宋教仁準備以國民黨首領的身份出面組閣。宋教仁此舉旨在( )A.踐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B.貫徹孫中山訓政思想C.組織各派反袁革命勢力D.阻止袁世凱登基稱帝教材情境:《綱要(上)》P118學思之窗: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4.下面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國輸華貨物總值表(單位:兩。指數:1913年為100)。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年份 英國 德國 法國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 總值 指數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1914 105 207 580 108.6 16 696 945 59.0 4 951 471 93.4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A.侵華勢力出現此消彼長B.國際貿易格局發生重大變化C.中國貿易逆差得到扭轉D.中國經濟發展環境趨于寬松13 / 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 第二編 第五單元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學生版.docx 21 第二編 第五單元 第16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