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之日起,就在華夏大地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從國民革命失敗的血雨腥風到井岡山的星火燎原,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經過萬里長征后抗日烽火中的百煉成鋼,從奮起反擊國民黨的全面內戰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正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軍閥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解決了內部矛盾合作抗日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呼吁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斗爭策略 抗日戰爭期間,面對國民黨的反共浪潮,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策略,維護了統一戰線,引領抗日戰爭走向勝利。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始終堅持“和平建國”方針,但對國民黨發動的內戰也堅決回擊,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走俄國的路(2)走自己的路3.中國共產黨建立民主政權的探索1.(2024·湖南三湘名校大聯考)據統計,1919年傳播新思想的青年學生刊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200多種,遍布全國各主要省會城市。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馬克思主義已中國化B.大城市新思潮涌動C.救亡圖存出現新變化D.工農革命運動興起C [根據材料可知,五四運動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200多種,遍布全國各主要省會城市,這表明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較為廣泛,中國人的救國方式發生變化,由向西方學習轉為向俄學習,故選C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于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排除A項;“大城市新思潮涌動”不能體現材料內容的本質,排除B項;工農革命運動興起于國民革命時期,排除D項。]2.(2024·山東臨沂二模)1932年5月,毛澤東提出:“在三次反‘圍剿’戰爭以后,我們的軍事戰略,大規模上決不應再采取防御式的內線作戰戰略……在現時敵我形勢和我軍給養條件下,均必須跳出敵人的包圍之外,采取進攻的外線作戰,才能達到目的。”這一策略( )A.堅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B.旨在指引紅軍進行長征C.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D.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 [根據題干“1932年……毛澤東”“軍事戰略……采取進攻的外線作戰”可知,毛澤東在武裝斗爭中改變軍事戰略,武裝斗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C項;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成為中國革命走上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端,排除A項;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是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3.(2024·廣東佛山一模)1927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機構,如福建省蛟洋農民銀行、江西省東固平民銀行、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等。這些機構的設置( )A.得益于金融市場的穩定B.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C.統一了根據地貨幣形態D.促進革命根據地建設D [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至1936年正處于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立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當時農村根據地的建設需要,促進了根據地經濟建設,故選D項;1927年至1936年,中國處于國共對峙時期,國內政局動蕩,因此這些機構的設置不是得益于金融市場的穩定,排除A項;革命統一戰線是國民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而1927年至1936年,中國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項;材料所述金融機構能夠促進根據地建設,但不一定能夠統一根據地貨幣形態,排除C項。]4.(2024·河北邢臺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愛國主義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一戰結束后,歐美列強加緊對中國侵略,造成中國日益嚴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直接促成五四運動的爆發。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將斗爭矛頭直指北洋政府,實際上既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又反對帝國主義,五四運動成為中國人民的愛國壯舉。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民主科學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支柱。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旗幟,喊出反專制、反愚昧,要民主,要科學的口號,明確提出改造封建舊思想,鏟除舊道德等斗爭目標。……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各種新思想的傳入開辟了道路,馬克思主義以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很快為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摘編自李永春、張新洲《毛澤東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參考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不得選用“五四精神”,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2分)[解析] 首先,擬定論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等,可確定論題為:長征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其次,闡述主題,結合紅軍長征的背景、紅軍長征中的重要史事、艱難歷程以及革命精神的影響力和革命傳承的角度分析論證主題;闡述紅軍長征的背景得出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闡述紅軍長征過程中的重大事件、艱難歷程得出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在軍事和組織上糾正“左”傾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后,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轉危為安,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闡述長征精神的影響力得出在長征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諸如堅持實事求是,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難險阻,保持革命樂觀等;在此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長征精神”的內涵得到繼承和發揚,成為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最后,總結升華長征精神的現代價值得出,長征及此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賦予“長征精神”以豐富的內涵。[答案] 示例:論題:長征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2分)闡述: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在軍事和組織上糾正“左”傾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此后,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轉危為安。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在長征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諸如堅持實事求是,堅定理想信念,不畏艱難險阻,保持革命樂觀等。在此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長征精神”的內涵得到繼承和發揚,成為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8分)綜上所述,長征及此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賦予“長征精神”以豐富的內涵。(2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一系列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并始終奮斗在第一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1.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1)鴉片戰爭——民族意識的萌發鴉片戰爭的慘敗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開始發生改變,人們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反對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2)甲午中日戰爭——民族意識逐漸強化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首先是知識分子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是農民階級發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識逐漸強化。(3)五四運動——民族意識的升華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工人、學生、市民空前團結,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使民族意識進一步升華。(4)抗日戰爭——民族意識的高漲隨著日本侵華的不斷加劇,中國的民族意識進一步強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民族復興意識也達到了空前的覺醒。2.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并積極展開和支援抗日活動。(2)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政治領導核心。(3)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4)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廣大敵后戰場和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是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5)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3.從全球視角看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的作戰形成戰略配合,為打破法西斯稱霸世界的圖謀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撐。(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是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抗戰的勝利使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使中國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獲得了應有的尊嚴,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4.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國家統一層面 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為國內統一奠定了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民主化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工業化進程 抗戰時期沿海工業的內遷,為西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框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代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促進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民族自信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國際地位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1.(2024·江蘇鹽城模擬)陜甘寧邊區政府主持的軍事展覽會多次向廣大軍民征集相關展品,其中包括戰斗所獲戰利品,烈士的照片及遺物,描繪戰斗經過的通訊、照片及圖畫,暴露敵軍獸行、敵寇陰謀的照片、圖畫以及反映前后方民眾參戰動員的各種材料等。此舉旨在( )A.發動民眾參與土地革命B.突顯藝術作品的政治功能C.凝聚中華民族救亡力量D.宣傳軍民抗戰的顯著成效C [根據材料可知,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舉辦軍事展覽會向民眾征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利品、遺物、照片等材料,這有利于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凝聚中華民族救亡力量,故選C項;材料與土地革命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烈士的照片及遺物”等不屬于藝術作品,排除B項;“宣傳軍民抗戰的顯著成效”不能完整表達材料主旨,排除D項。]2.1941年7月,第二屆晉察冀邊區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了一場活報劇《團結在晉察冀的旗幟下》,其內容有《送子參軍》《民主選舉》《開荒生產》。各劇社演員扮成各階層人民,唱著頌歌,扭著秧歌,浩浩蕩蕩沿山腳下的大道逶迤行進。這一表演( )A.反映出根據地形勢的根本好轉B.展示出民眾高漲的革命熱情C.表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D.預示著國民黨統治即將崩潰B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材料中晉察冀邊區民眾以抗戰為主題的藝術活動體現了民眾的革命熱情,故選B項;材料無法體現“根本好轉”,排除A項;材料沒有具體的數字或新增的階級體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排除C項;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崩潰,排除D項。]3.(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擬)抗戰時期,面對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國圖書館界踐行“文化救國”思想,通過搜集并向后方轉移寶貴文獻、出版典籍以及向國際社會征文、征集書籍等形式有力地協作了全國抗戰,體現了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此舉( )A.是國共二次合作的重要舉措B.得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C.實現了中華文化的有效保護D.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D [根據材料可知,抗戰期間,中國圖書館界通過搜集并向后方轉移寶貴文獻等愛國行動,有力地調動了一切抗日的積極因素,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抗日熱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的決心和勇氣,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故選D項;題干中并未提及國共二次合作與中國圖書館界的活動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明確提及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界的行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中華文化,但無法體現“有效保護”,排除C項。]4.(2024·河北保定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改編之初,新四軍主要立足江南尋求東向發展。在發展華中過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東南局對新四軍發展方向問題發生分歧,在實際斗爭中形成以蘇北為重點的發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準備讓新四軍西向河南發展,但因敵情變化被迫終止。8月,華中局再次提出西向發展,中共中央考慮到國共關系而沒有批準。1942年基于抗戰勝利的預期和掌握山東的需要,劉少奇要求新四軍向山東發展,但因華中形勢困難未能實現。1944年為配合美軍登陸杭州灣計劃以及爭取戰后政局先機,中共中央布置新四軍向西、南兩個方向發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為以東南為主。——摘編自黃志高《抗戰時期新四軍發展方向的選擇與調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四軍華中抗戰的特點,并分析新四軍華中發展方向多次調整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期新四軍華中抗戰的意義。(6分)[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但因敵情變化被迫終止”可得出敵情復雜;根據材料“在發展華中過程中……在實際斗爭中形成以蘇北為重點的發展格局”可得出發展任務艱巨;以蘇北為重點,作戰方式靈活;根據材料“1942年基于抗戰勝利的預期和掌握山東的需要……由于兵力不足又改為以東南為主”可得出作戰方向多次調整。第二小問,根據材料“改編之初,新四軍主要立足江南尋求東向發展……發生分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新四軍是在日、偽、頑三股反動勢力夾擊的險惡環境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根據材料“華中局再次提出西向發展,中共中央考慮到國共關系而沒有批準”可得出配合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行動的需要;黨的發展戰略的需要;根據材料“1944年為配合美軍登陸杭州灣計劃以及爭取戰后政局先機”可得出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需要。第(2)問,根據材料“1944年為配合美軍登陸杭州灣計劃以及爭取戰后政局先機……由于兵力不足又改為以東南為主”可得出配合了其他戰場的抗戰活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沉重打擊了日偽政權的統治;根據材料“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準備讓新四軍西向河南發展”可得出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提高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答案] (1)特點:敵情復雜;發展任務艱巨;以蘇北為重點,作戰方式靈活;作戰方向多次調整。(2分,答出2點即可)原因:新四軍是在日、偽、頑三股反動勢力夾擊的險惡環境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配合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行動的需要;黨的發展戰略的需要;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需要。(6分,答出3點即可)(2)意義:配合了其他戰場的抗戰活動;沉重打擊了日偽政權的統治;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6分,答出3點即可)10 / 10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之日起,就在華夏大地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從國民革命失敗的血雨腥風到井岡山的星火燎原,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經過萬里長征后抗日烽火中的百煉成鋼,從奮起反擊國民黨的全面內戰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正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軍閥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解決了內部矛盾合作抗日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呼吁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斗爭策略 抗日戰爭期間,面對國民黨的反共浪潮,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策略,維護了統一戰線,引領抗日戰爭走向勝利。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始終堅持“和平建國”方針,但對國民黨發動的內戰也堅決回擊,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走俄國的路(2)走自己的路3.中國共產黨建立民主政權的探索1.(2024·湖南三湘名校大聯考)據統計,1919年傳播新思想的青年學生刊物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五四運動后的半年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報刊達200多種,遍布全國各主要省會城市。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馬克思主義已中國化B.大城市新思潮涌動C.救亡圖存出現新變化D.工農革命運動興起2.(2024·山東臨沂二模)1932年5月,毛澤東提出:“在三次反‘圍剿’戰爭以后,我們的軍事戰略,大規模上決不應再采取防御式的內線作戰戰略……在現時敵我形勢和我軍給養條件下,均必須跳出敵人的包圍之外,采取進攻的外線作戰,才能達到目的。”這一策略( )A.堅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B.旨在指引紅軍進行長征C.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D.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3.(2024·廣東佛山一模)1927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機構,如福建省蛟洋農民銀行、江西省東固平民銀行、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等。這些機構的設置( )A.得益于金融市場的穩定B.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C.統一了根據地貨幣形態D.促進革命根據地建設4.(2024·河北邢臺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愛國主義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一戰結束后,歐美列強加緊對中國侵略,造成中國日益嚴重的政治危機和民族危機,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直接促成五四運動的爆發。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將斗爭矛頭直指北洋政府,實際上既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又反對帝國主義,五四運動成為中國人民的愛國壯舉。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民主科學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支柱。運動中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旗幟,喊出反專制、反愚昧,要民主,要科學的口號,明確提出改造封建舊思想,鏟除舊道德等斗爭目標。……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各種新思想的傳入開辟了道路,馬克思主義以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很快為中國先進分子所接受。——摘編自李永春、張新洲《毛澤東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這一主題,自擬論題,參考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不得選用“五四精神”,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2分)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一系列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并始終奮斗在第一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1.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1)鴉片戰爭——民族意識的萌發鴉片戰爭的慘敗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開始發生改變,人們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反對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2)甲午中日戰爭——民族意識逐漸強化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首先是知識分子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是農民階級發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識逐漸強化。(3)五四運動——民族意識的升華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工人、學生、市民空前團結,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表現出極大的愛國熱情,使民族意識進一步升華。(4)抗日戰爭——民族意識的高漲隨著日本侵華的不斷加劇,中國的民族意識進一步強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民族復興意識也達到了空前的覺醒。2.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并積極展開和支援抗日活動。(2)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并堅決維護、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政治領導核心。(3)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4)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廣大敵后戰場和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是堅持抗戰和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5)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是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3.從全球視角看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的作戰形成戰略配合,為打破法西斯稱霸世界的圖謀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撐。(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是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抗戰的勝利使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使中國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獲得了應有的尊嚴,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4.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國家統一層面 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為國內統一奠定了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政治民主化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工業化進程 抗戰時期沿海工業的內遷,為西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框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近代中國工業布局不合理的狀況,促進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民族自信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國際地位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1.(2024·江蘇鹽城模擬)陜甘寧邊區政府主持的軍事展覽會多次向廣大軍民征集相關展品,其中包括戰斗所獲戰利品,烈士的照片及遺物,描繪戰斗經過的通訊、照片及圖畫,暴露敵軍獸行、敵寇陰謀的照片、圖畫以及反映前后方民眾參戰動員的各種材料等。此舉旨在( )A.發動民眾參與土地革命B.突顯藝術作品的政治功能C.凝聚中華民族救亡力量D.宣傳軍民抗戰的顯著成效2.1941年7月,第二屆晉察冀邊區藝術節閉幕式上演出了一場活報劇《團結在晉察冀的旗幟下》,其內容有《送子參軍》《民主選舉》《開荒生產》。各劇社演員扮成各階層人民,唱著頌歌,扭著秧歌,浩浩蕩蕩沿山腳下的大道逶迤行進。這一表演( )A.反映出根據地形勢的根本好轉B.展示出民眾高漲的革命熱情C.表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D.預示著國民黨統治即將崩潰3.(2024·安徽合肥八中模擬)抗戰時期,面對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國圖書館界踐行“文化救國”思想,通過搜集并向后方轉移寶貴文獻、出版典籍以及向國際社會征文、征集書籍等形式有力地協作了全國抗戰,體現了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此舉( )A.是國共二次合作的重要舉措B.得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C.實現了中華文化的有效保護D.擴大了中國抗戰的世界影響力4.(2024·河北保定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改編之初,新四軍主要立足江南尋求東向發展。在發展華中過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東南局對新四軍發展方向問題發生分歧,在實際斗爭中形成以蘇北為重點的發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準備讓新四軍西向河南發展,但因敵情變化被迫終止。8月,華中局再次提出西向發展,中共中央考慮到國共關系而沒有批準。1942年基于抗戰勝利的預期和掌握山東的需要,劉少奇要求新四軍向山東發展,但因華中形勢困難未能實現。1944年為配合美軍登陸杭州灣計劃以及爭取戰后政局先機,中共中央布置新四軍向西、南兩個方向發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為以東南為主。——摘編自黃志高《抗戰時期新四軍發展方向的選擇與調整》(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四軍華中抗戰的特點,并分析新四軍華中發展方向多次調整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期新四軍華中抗戰的意義。(6分)8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7 第二編 第六單元 單元提升6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 學生版.docx 27 第二編 第六單元 單元提升6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