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3 第二編 高考微講座2 材料問答型非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3 第二編 高考微講座2 材料問答型非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學生版+教師版)-《高考快車道》2026版高三一輪總復習歷史(通史版)

資源簡介

題型特點 解題策略
(1)圍繞“是什么”進行分析:內容類設問、特點類設問、比較類設問都是對材料具體分析,找出關鍵信息。根據設問歸納或比較,要求簡明扼要作答 (2)圍繞“為什么”進行分析:原因、背景類設問,要堅持結合設問主體、材料和所學知識的“三結合”原則,突出關鍵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3)圍繞“怎么樣”進行分析:影響、意義類設問,評價、啟示類設問,一般需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或辯證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多角度考查綜合能力 (1)語義建構法:常見的答題內容關鍵詞有背景、原因、態度、趨勢、影響、意義等,我們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詞語的語義組織答案 (2)一一對應法:高考考場上,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答題,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設問、答案要一一對應 (3)理論思維法:是指歷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論的具體內容組織。答案是表,理論是里。回答某思想文化產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經濟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經濟政治因素的反映
內容措施表現類設問
考查的是某一具體歷史事件/歷史事物的內容,如某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某一國家在重要時期的改革措施、某一歷史事物的發展情況等。注意:題目中的設問不一定出現“內容”“措施”這類明顯的提示性詞語,也可能出現“觀念”“情況”“表現”“內涵”等詞語,它們都屬于內容類設問,解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
內容類設問在答題時可根據設問要求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如果題干僅要求根據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根據材料內容歸納即可。
(2)如果題干要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要先根據材料歸納,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補充。
 (2024·江蘇卷·T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曾國藩于1868年出任直隸總督,半年后他對直隸官員進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認為對官員的考核,可以達到“獎勸所加,精神一振,觀摩惕勵,即可漸躋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據他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清單而編制。
姓名 身份 考核評語 處置建議
蕭履中 南路廳同知 論事軒爽,能耐勞苦,處處以體恤民情為務 上達圣聽,以表政績
張延緒 候補知縣 心地明白,辦事安詳,清理積案,力求公允 上達圣聽,以表政績
胡季煊 寧津縣知縣 貪酷眾著,民怨沸騰;寧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偽造巨款假賬;株連平民,將其房產抄沒變賣 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所控各款認真查辦,另行奏結  
李作棠 保安州知州 性耽安逸,罷敕不識,公事委之書差,上下其手 以縣丞降補
宋炳文 冀州知州 性情疲緩,久有公事廢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頹,于大小政務不能照攝;惟居心厚道,且系進士出身 改為教職歸部選用  
——據《曾國藩全集》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員的依據。(6分)
[點撥] “依據”實際上是考查“清代對地方官員考核的主要內容”。根據內容類設問解題技巧,根據材料“能耐勞苦,處處以體恤民情為務”可得出注重官員的吃苦耐勞,體恤民生、以民為本;根據材料“力求公允”可得出注重公正、公允;根據材料因“貪酷眾著,民怨沸騰”被建議革職可得出注重清廉、廉潔;根據材料“久有公事廢弛之名”“性耽安逸”可得出注重處理政務的能力;根據材料“惟居心厚道”可得出注重官員心地仁厚;根據材料“近尤精力衰頹”可得出注重身體健康。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員的作用。(7分)
[點撥] 表格反映了吃苦耐勞、體恤民情和勤于政務的官員得到獎勵,貪污、懶于政務的官員受到嚴苛處理的情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有利于提高官員積極性、改善吏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改善民生等內容闡述,要求表述清楚,語言準確。
[試答]                                     
                                   
[答案] (1)公正/公允;(1分)清廉/廉潔;(1分)辦事/處理政務/行政能力(效率)高;(1分)身體健康/心地仁厚;(1分)吃苦耐勞/勤勞勤勉;(1分)體恤民生/體察民情/以民為本/民本。(1分)
(2)有利于改善民生;(1分)有利于提高官員積極性(獎勵和懲罰官員);(2分)有利于改善吏治;(2分)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能力。(2分)
[應用演練]
1.(2024·全國新課標卷·T4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起一些原來沒有的工業制造部門,如汽車、重型機器、新式車床等。此后機械制造業獲得長足發展,形成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裝備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在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
——摘編自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等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十年間創新成果豐碩,機械產品自給率超過85%,國產“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等成套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機械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裝備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
——摘編自徐念沙《十年輝煌挺起裝備制造
的脊梁——新時代機械工業發展綜述》等
(1)根據材料,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9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代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
[解析] 第(1)問,結合兩則材料,分階段進行概述,如“一五”計劃期間、改革開放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情況。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從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大國工匠精神、國際競爭的刺激等方面概括。
[答案] (1)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了許多新的工業制造部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機械制造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后,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創新成果豐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些變化使得中國裝備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9分)
(2)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機械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創新成果豐碩,自主研發能力增強;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的推進;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6分)
2.(2024·黑吉遼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名帖亦稱名刺(類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宦官劉瑾受寵用事,“走其門者傾朝,名刺必紅紙”,以致“京師紅紙價頓長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寫道:“予少年見公卿刺紙,不過今之白錄紙二寸……今之用紙,非表白錄羅紋箋,則大紅銷金紙,長有五尺,闊過五寸,更用一綿紙封袋遞送,上下通行,否則謂之不敬……可謂暴殄天物,奢亦極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門生”等,“必兼親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實有可據,斷斷不輕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際活動日益活躍,“視其爵、齒及交誼以為斟酌”的風氣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現“渺渺小學生”“通家治下牛馬走”“門下沐恩小的”等自稱,原本親戚間使用的“眷”字亦開始濫用。
——摘編自[日]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
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等
(1)根據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變化。(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名帖變化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走其門者傾朝,名刺必紅紙”“予少年見公卿刺紙,不過今之白錄紙二寸……今之用紙,非表白錄羅紋箋,則大紅銷金紙,長有五尺,闊過五寸,更用一綿紙封袋遞送,上下通行,否則謂之不敬”得出由普通材質尺寸到紅紙、金紙及較大尺寸;根據材料“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門生’等……至于‘通家’‘年家’,非實有可據,斷斷不輕用也”“明朝中期以后……‘視其爵、齒及交誼以為斟酌’的風氣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現‘渺渺小學生’‘通家治下牛馬走’‘門下沐恩小的’等自稱,原本親戚間使用的‘眷’字亦開始濫用”得出名帖稱呼由普通自謙稱呼到巴結、自賤;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材料可知,名帖作用由拜謁通報到成為阿附權貴、奉迎討好的工具。第(2)問,根據名帖的變化及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和科舉發展等角度回答。如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尊卑等級制度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際活動日益活躍;科舉制度發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答案] (1)變化:由普通材質尺寸到紅紙、金紙及較大尺寸;名帖稱呼由普通自謙稱呼到巴結、自賤;名帖作用由拜謁通報到成為阿附權貴、奉迎討好的工具。(5分)
(2)原因: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尊卑等級制度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際活動日益活躍;科舉制度發展,官僚政治的腐朽。(8分)
特點特征類設問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因素,通俗地說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過和同類事物比較、鑒別得出結論。歷史特點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歷史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解答特點類設問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兩種:
(1)根據要素概括,主要是依據材料。
(2)在以材料為依據的同時,根據階段特征概括,需要結合所學知識。
 (2024·湖南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南懷仁來華,1660年入京任職于清朝天文歷法機構欽天監。南懷仁經常出入宮廷,為康熙帝講授西學,還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礎上,編纂了《窮理學》一書。該書共六十卷,將17世紀歐洲流行的邏輯學教材《亞里士多德辯證法大全疏解》納入其中,闡釋了知識的等級和分類,展現了以邏輯學貫穿諸學科的西學知識體系。從無窮、分數、公約數等數學概念,到赤道、五洲、經緯度等地理問題,該書涉及自然科學的各方面知識。南懷仁還借鑒宋明理學“格物窮理”之說,創造性地使用了許多名詞術語。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學”“理論”和“實用”,被他譯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該書刪除了與傳教相關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懷仁將《窮理學》進呈皇帝。康熙帝認為該書內容荒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書稿散佚民間,幾乎被世人遺忘。康熙帝曾說:“贊美天王(主)之西教,與中國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曉科學,故國家起用彼等,臣民當深體朕意。”南懷仁最終官至工部右侍郎,這是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所獲的最高職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懷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謚號“勤敏”。
——改編自鄭天挺《清史》、肖朗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史上的〈窮理學〉》等
(1)根據材料,概括《窮理學》內容的特點。(8分)
[點撥] 依據特點類設問答題技巧,應圍繞《窮理學》內容豐富,以自然科學為主,將格物窮理與西方邏輯相結合,中西匯通、融合等回答。
[試答]                                     
                                   
(2)根據材料,圍繞南懷仁和《窮理學》,以“人·書·命運”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點撥] 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擬定標題,根據設問“圍繞南懷仁和《窮理學》,以‘人·書·命運’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并結合材料內容可擬定標題為南懷仁與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其次,結合材料關于南懷仁和《窮理學》的內容,以及所學關于清朝時期中西交流的內容進行分析論述。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
[試答]                                     
                                   
[答案] (1)特點:中西匯通、融合;內容豐富,集西學之大成;突出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以自然科學為主,刪除神學的相關內容。(8分)
(2)標題:南懷仁與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2分)
論述: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傳教士逐漸成為西學東漸和東學西漸的重要橋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南懷仁是清初傳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歷法、傳授西學、制造火炮,積極傳播西方科技,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這反映了當時中國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匯通中西文化。南懷仁編著的《窮理學》,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客觀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邏輯學貫穿諸學科的西學知識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沖突,因而不為康熙帝所接受,引發康熙帝不滿。南懷仁的命運因此面臨轉折和挑戰。這說明明末清初是有選擇性地吸收外來文化,也反映了當時西方科技在中國傳播面臨的困境。(8分)
南懷仁在清朝的經歷是世界近代科學與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他的經歷不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復雜性,還揭示了個人命運與政治的緊密聯系。(2分)
[應用演練]
3.(2024·湖北卷·T17)[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
——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
——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可知,集中在少數地區,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創辦期刊的數量較多;根據材料二“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可知,《新青年》《科學》《太平洋》是當時思想界的代表;根據材料二“文化類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可知,期刊的種類豐富;根據材料二“新文化期刊”“新文學期刊”“主張科學救國”“主張政治革新”可知,有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色彩。第(2)問,根據材料一“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可知,五四運動的影響;根據材料二“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可知,新文化運動中對民主和科學的宣傳;根據材料二“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可知,政黨政治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等的宣傳;結合所學知識從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新思想的傳播等角度分析。
[答案] (1)集中在少數地區,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創辦期刊的數量較多;《新青年》《科學》《太平洋》是當時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種類豐富;有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色彩。(6分)
(2)五四運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中對民主和科學的宣傳;政黨政治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等的宣傳;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新思想的傳播;等等。(8分)
4.(2024·甘肅卷·T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遼朝設南、北面官,太祖將皇族分為近親組成的南面與遠親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裝,南面官著漢式服裝。南、北面并非嚴格按地理劃分,北面官掌治契丹與諸部,不管他們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漢人。世宗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南面包括漢人與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北面為契丹及其屬部居住的地區。北面官本質上是部落領袖的私人扈從,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編自《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書令,設十六司,官制漸備。毅宗李諒祚設各部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書學士等官,增設昂聶、昂星、謨個、阿泥等本族官號。
——摘編自《宋史·夏國傳》等
材料三 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勛封食邑入銜,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
——《金史·百官志》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遼代職官制度的發展歷程。(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遼夏金職官制度的共同特點及其意義。(9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太祖將皇族分為近親組成的南面與遠親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遼太祖時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緣關系遠近劃分管理;根據材料一“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裝,南面官著漢式服裝。南、北面并非嚴格按地理劃分”得出遼太宗時期,非嚴格按照地理位置劃分;根據材料一“世宗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得出遼世宗時期,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并結合材料二“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可知實行雙軌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鑒漢制,強化君主權威。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從鞏固統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進程、對后世的影響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發展歷程:遼太祖時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緣關系遠近劃分管理;遼太宗時期,非嚴格按照地理位置劃分;遼世宗時期,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5分)
(2)共同特點:實行雙軌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鑒漢制,強化君主權威。
意義: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族的先進文明,鞏固政治統治;推動了遼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適應了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促進了民族交融;根據具體國情調整統治政策,進行制度創新,為之后的少數民族統治提供了經驗,也對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鑒。(9分)
比較類設問
首先要明確設問是求同型、求異型還是求異同型。還要明確比較對象,找準比較角度。
(1)題目已經設立了比較角度的,按照要求比較即可。
(2)沒有明確比較角度的題目,要根據材料的敘述角度、設問的指向性等確定答題角度。
(3)組織答案時要注意行文表述。組織共同點(或相似點)的答案時,要有明確比較點的提示語,如“特點”“方式”等,在具體敘述時要加上“都”來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處;對于不同點的回答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要加上“不同”等輔助性詞語來強化答題的旨意。
 (2024·湖北卷·T16)[農耕文明與疆域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張騫“鑿空”后,西漢開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圖,形狀如圖。
西漢末年,西域為匈奴所控制。東漢前期,朝廷恢復對西域的管控。東漢末年,中原政權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晉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再一次形成。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西域為高車等游牧政權所據有。盛唐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又一次形成。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屬于農耕政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經營的區域往往是農耕區。其疆域也往往以該區域的邊緣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筑長城,區隔游牧;東南阻于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橫斷山脈和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狹長農耕帶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為界,北有準噶爾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環塔里木盆地邊緣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綠洲農業,也便于中原王朝駐屯軍隊。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時期西部版圖相較秦朝時的變化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設置。(6分)
[點撥] “變化”是通過比較得出的,依據比較類設問解題技巧:第一小問,通過比較西漢西部的版圖與秦朝的版圖得出變化,根據“張騫‘鑿空’……形成由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圖”并結合“西漢形勢圖”,從版圖范圍、有效管轄等角度歸納作答。第二小問,根據“西漢形勢圖”及所學西漢對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進行管理的知識作答即可。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該形狀版圖反復出現的原因。(8分)
[點撥] 根據材料二“中原王朝……疆域也往往以該區域的邊緣為界”等,從中原王朝的強弱、少數民族的興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環境與經濟方式等方面分析。
[試答]                                     
                                   
[答案] (1)變化:版圖范圍明顯擴大;開始對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機構設置: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設西域都護府進行軍政管理。(6分)
(2)原因:中原王朝政權的政局動蕩、更迭與強大,影響對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數民族勢力的興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環境,農耕經濟發展的需要;新疆的農業優勢。(8分)
[應用演練]
5.(2024·江蘇卷·T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毛瑟步槍是世界著名的槍械,由德國人威廉·毛瑟和保羅·毛瑟兄弟設計。1869年,他們建立公司生產槍支。兩年后德國政府開始與毛瑟兄弟合作,用他們發明的直動式單發步槍裝備軍隊。毛瑟兄弟后來對步槍進行了改進。1888年,保羅·毛瑟研制出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彈倉式步槍,并在槍管外加裝套筒,彈頭初速度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羅·毛瑟研制了新的彈倉式步槍,各種性能都有較大提高。德國生產的毛瑟槍除滿足國內擴軍備戰的需要外,還大量出口。
——摘編自[美]羅伯特·L.奧康奈爾《兵器史》等
材料二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遭到封鎖,武器供應嚴重不足。為此,中共中央指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造武器,必須建立自己的兵工廠。隨后,八路軍軍工局組織人員土法上馬,制造出槍管鉆床和防銹處理設備。沒有造槍的鋼材,就用淪陷區的鐵路鋼軌作材料。1939年4月,他們設計出無名氏馬步槍,次年結合山地游擊戰特點,又加以改進設計出八一式馬步槍。該型槍支重量輕、體積小、精準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為抗日根據地生產的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槍。
——摘編自薛幸福主編《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
叢書·陜甘寧邊區》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毛瑟槍在研制技術上的創新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瑟槍研制的背景。(7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毛瑟槍相比,八一式馬步槍成功研制所面臨的困難。(4分)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八一式馬步槍研制的意義。(5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直動式單發步槍”“研制出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彈倉式步槍,并在槍管外加裝套筒”等信息得出,改進槍械設備;使用無煙火藥子彈。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一“1869年”“1888年”“1898年”“德國政府開始與毛瑟兄弟合作”“德國生產的毛瑟槍除滿足國內擴軍備戰的需要外”等信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政府重視發明創造、德國侵略擴張的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問,結合材料二“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遭到封鎖,武器供應嚴重不足”“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造武器,必須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沒有造槍的鋼材”“設計出無名氏馬步槍”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從處于戰爭環境、資源匱乏,設備短缺、人才稀少,技術落后等方面概括。第(3)問,結合材料二“該型槍支重量輕、體積小、精準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為抗日根據地生產的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槍”和所學知識,從提高戰斗力,改善武器裝備、打擊日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培養軍工人才等方面概括。
[答案] (1)創新之處:改進槍械設備;(1分)使用無煙火藥子彈。(1分)
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領先);(2分)德國重視發明創造或者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緊密結合;(1分)德國侵略擴張的需要(對外侵略的需要,擴軍備戰的需要)。(2分)
(2)處于戰爭環境;(1分)資源匱乏,設備短缺;(2分)人才稀少,技術落后。(1分)
(3)提高了戰斗力,改善了武器裝備;(1分)打擊了日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2分)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1分)培養了一批軍工人才。(1分)
原因、背景類設問
1.解答原因、背景類設問時,要堅持“三結合”的原則,結合設問主體、材料和所學知識綜合分析,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政治方面 主要從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矛盾、民族問題、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
經濟方面 主要從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政策、對外貿易、經濟體制、社會消費能力、城市發展與城市化等層面思考
文化方面 主要從文明交流、思想觀念、教育發展、文學藝術、文化政策等角度思考
2.不同的設問主體涉及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除了上述三個方面,有時還要結合設問主體從社會生活層面、宏觀歷史背景、自然因素、傳統因素等方面考慮。
3.原因、背景類材料題的解題方法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領會題意。
(2)審題:審準與課本知識的關系,誘發聯想,啟迪思路。材料題的內容大多數依托課本知識,因此課本上相關的“蛛絲馬跡”往往會是解題的重要依據。學生應盡可能把題目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定位知識,審題這一步方告結束。
(3)答題:要求“語言準確”“邏輯嚴謹”,以體現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
 (2024·1月浙江卷·T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猝),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中間漸染,遂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
——引自馬端臨《文獻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場最大。”“國家沿隋唐設進士科,自咸平景德以來,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復生,也不免應舉。”
元仁宗曰:“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元宰相奏言:“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元歐陽玄云:“貢舉法行,非程朱學不試于有司(職官),于是天下學術凜然一趨于正。”
——摘編自趙汝愚《宋名臣奏議》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結合所學,說明“法弊”之表現及其成因。(6分)
[點撥] 依據原因、背景類設問答題技巧,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選拔優秀人才、抑制士族。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計資定品”“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選人重家世、輕德才,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控制選官權等角度分析即可。
[試答]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宋朝科舉制“逾于前代”之處。簡析元朝科舉“非程朱學不試”的原因。(8分)
[點撥] 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考試資格、考試形式、科舉規模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問,可從程朱理學本身的特性、理學的廣泛傳播、佛道思想的影響、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試答]                                     
                                   
[答案] (1)本意:選拔優秀人才、抑制士族。(2分)表現:選人重家世、輕德才;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2分)成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控制選官權。(2分)
(2)“逾于前代”之處:考試資格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考試形式更加公平公正;科舉規模擴大;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4分)原因:統治者推行儒術治國,推崇程朱理學;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吸收佛、道思想;社會廣泛傳播。(4分)
[應用演練]
6.(2024·廣東卷·T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答問》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統治》等
材料二 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
——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體現的秦鄉里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4分)
(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4分)
(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6分)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鄉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職能。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的實行,政府重視基層管理;宗法血緣觀念遺存。第(2)問,根據材料二“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方面鄉保要維護地方社會利益甚至濫用權力維護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職責。第(3)問,根據材料一“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可知,依靠宗族治理,皇權不下縣;根據材料二“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可知,注重民眾自我管理和監督;根據材料三“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可知,儒家思想滲透基層管理之中,重視道德教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府重視基層建設,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
[答案] (1)變化:鄉里兼具行政和宗法職能。原因:郡縣制的實行,政府重視基層管理;宗法血緣觀念遺存。(4分)
(2)一方面鄉保要維護地方社會利益甚至濫用權力維護私利,另一方面要完成政府交付的職責。(4分)
(3)依靠宗族治理,皇權不下縣;注重民眾自我管理和監督;儒家思想滲透基層管理之中,重視道德教化;政府重視基層建設,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6分)
影響、意義類設問
1.影響類設問
可根據題干要求,從以下角度有選擇地進行歸納。
(1)分項分析: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分析。
政治方面 ①是否有利于政治穩定。②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③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④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經濟方面 ①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是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是否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是否改變了經濟格局或經濟體制。⑤是否開創了新的經濟模式
思想文化方面 ①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②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③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或民族的團結。④是否與社會客觀需要相適應
國際關系方面 ①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是否促進了友好合作。③是否影響國際關系的格局
(2)整體分析:主要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局限性)兩方面分析。在答題時要權衡兩方面影響中哪一方面占據主要地位,如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的影響應以積極影響為主,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應以消極影響為主。
(3)國際化分析:主要從對世界的影響、對本國的影響、相互影響等角度分析。
(4)時空變換分析:主要從現實影響、深遠影響兩方面分析。現實影響指對當時社會產生的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指對以后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5)轉化分析: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將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將工業革命對印度的影響轉化為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影響等;二是將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將二戰對被侵略國的影響轉化為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等。
2.意義類設問
意義類設問的答題思路與影響類設問大體相同,但意義類設問側重的是正面的、積極的內容,大體等同于積極影響。意義類設問常見的答題句式有“有利于……”“促進了……”“推動了……”“增強了……”等。
 (2024·江蘇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6分)
[點撥] 根據材料“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推崇儒家文化……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可得出南詔仿效唐朝制度,學習唐朝制度;根據材料“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可得出南詔重視發展交通;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南詔經濟文化發展。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點撥] 依據影響類設問答題技巧,根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可得出南詔學習中原,可強化其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根據材料“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可得出推動西南邊疆地區經濟開發和發展;根據材料“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可得出促進中外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促進民族交融和發展,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等等。
[試答]                                     
                                   
[答案] (1)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南詔仿效、學習唐朝(中原)制度;(1分)南詔重視發展交通;(1分)南詔經濟文化發展。(2分)
(2)推動西南邊疆地區經濟開發和發展;(1分)少數民族、南詔接受(學習)中原文化(唐文化、漢文化),或者認同中原文化;(2分)促進了民族交融交流交往;(2分)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南絲綢之路繁榮)。(2分)
[應用演練]
7.(2023·湖北卷·T17)[根據地與敵后抗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1938年4月以后,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八路軍在華北戰略展開的意義。(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敵后抗戰的戰爭形式以“游擊戰”為主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問,由材料一“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可得出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有利于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日本的侵華勢頭;由材料一“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工作”可得出有利于發動群眾,使游擊隊獲得迅速發展,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使軍隊人數迅速增加,有利于壯大抗戰力量;由材料一“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可得出促進了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促進了全民族抗戰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由形勢圖中抗日根據地的分布可看出分布地域廣,廣泛分布于敵后;多地處于省與省交界處;由國統區和淪陷區的分布可看出分布相對分散,未連成一片,數量眾多。第二小問,可從中國的國情、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及兩黨矛盾角度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有利于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日本的侵華勢頭;有利于發動群眾,使游擊隊獲得迅速發展,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使軍隊人數迅速增加,有利于壯大抗戰力量;促進了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促進了全民族抗戰的發展。(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
(2)特征:地域廣,廣泛分布于敵后;多地處于省與省交界處;相對分散,未連成一片,數量眾多。(每點1分,任答2點得2分)
原因:敵強我弱,中國各方面作戰條件弱于日本;敵后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斗爭;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對抗戰形勢的正確分析及戰略的提出;抗戰時期國共矛盾變化的影響。(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
評價、說明類設問
評價就是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影響等,偏重于結論。
說明則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史學觀點等進行分析、說明,側重于敘述。說明類設問含有的標志性詞語有分析、說明等。
1.評價類設問,解題通常包括兩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評價對象,通常結合具體設問即可得出。
第二步,進行評價。
歷史評價=材料體現的特點(“體現了……”“適應了……的需要”等)+背景、影響、意義或局限性等。
2.說明類設問,通常需要兼顧敘述和說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般分兩個步驟解答:
第一步,確定說明的問題。
第二步,進行說明,解題時需有敘述性語言進行說明。
 (2024·北京卷·T16)城與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稱幽州,是中原與東北地區、北方草原的交通樞紐。朝廷曾在此設節度使,以掌軍政。隨著漕運、海運的發展,幽州與各地經濟往來日益頻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遼時稱南京(燕京),為五京之一。遼帝曾在此行冊禮(上皇帝尊號)、設行營;設三司使司,“掌燕、薊、涿”等州錢帛;設都元帥府,“雜掌蕃漢兵”;實行科舉,設置太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
遼在南京“勸農桑,修武備”“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所產“線縷機綾”工藝精巧。“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城中“戶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
南京與開封之間設有榷場。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關口,通達遼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評價“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元人有詩云:“萬國山河有燕趙,百年風氣尚遼金。”
(1)閱讀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3分)
[點撥] 設問中的“指出”實際上是簡要說明幽州的重要性。根據材料一“是中原與東北地區、北方草原的交通樞紐”可得出交通樞紐;根據材料一“朝廷曾在此設節度使,以掌軍政”可得出軍政要地;根據材料一“幽州與各地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可得出經濟重鎮。
[試答]                                     
                                   
(2)說明遼南京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作用。(7分)
[點撥] 依據說明類設問答題技巧從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推動經濟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等方面說明。
[試答]                                     
                                   
[答案] (1)交通樞紐;軍政要地;經濟重鎮。(3分)
(2)作為政治中心,推動少數民族政治封建化進程;多民族混居,有利于民族交流與交融;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推動與中原地區經濟交流發展;地理位置險要,是軍事重鎮,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7分)
[應用演練]
8.(2023·全國新課標卷·T4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黨中央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各解放區繼續實行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的民主選舉的各項原則和制度。一些解放區開展了民主選舉運動,頒行了選舉法規。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7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經軍事法庭、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庭判決剝奪公民權者,有反革命行為及民主政府緝辦在案者等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
——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
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范圍調整的原因。(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7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可知,從抗日戰爭時期的以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以階級矛盾為主,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根據材料“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可知,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區的日益擴大;根據材料“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可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第(2)問,根據材料“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根據材料“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
[答案] (1)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需要,由抗日戰爭時期的以民族矛盾為主轉變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以階級矛盾為主;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勝利在即;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了新興的人民政權。(7分)
(2)用法律維護和保障解放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區人民去支援解放戰爭,加快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權的建設提供了經驗。(8分)
認識、啟示類設問
認識、啟示類設問的題目一般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答題方向,然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思考,從要怎么樣、不要怎么樣等角度回答,在組織答案時要注意將材料與社會現實進行聯系。此類試題一般具有開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角度多樣、全面是得分的關鍵。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兩點:
1.從設問類型看解題思維
(1)認識類
一般從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論事”,側重于從是什么(判斷表態)、為什么(闡述道理)、怎么樣(明確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從兩方面組織:一是共性特征(從材料或所學知識入手,歸納總結出一些規律性認識);二是“探因尋果”,即對認識對象的原因和結果進行分析。
(2)啟示類
一般從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思考,聯系現實,側重于從要怎么樣、不能怎么樣兩方面回答。答案一般遵循三個原則:一是以材料為依據;二是現實指向(要密切聯系當前時事,對現實有指導意義);三是消極的東西積極說,即對歷史教訓如何規避或如何改進。
2.從設問方向(提示角度)確認答題角度
設問方向 答題角度
政治方面 一般可從國情、領導階級及其實施的方針策略、群眾支持或擁護的程度等方面思考
經濟方面 一般可從是否符合國情、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等方面思考
思想文化方面 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①如何對待:從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角度思考 ②如何認識:從思想文化的地位、對國際和國內的影響等方面思考 ③從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方面思考
 (2024·山東卷·T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
材料一 下面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
(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 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 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 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 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 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6分)
[點撥] 依據認識類設問答題技巧,根據大聰在對話中的講述,來分析小敏可能會形成的認識。具體可結合“下過禁煙的命令”“《南京條約》”等,從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結果等方面分析。
[試答]                                     
                                   
(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7分)
[點撥] 設問中“說明理由”實際上是談認識。第一小問,可以結合材料二提到的兩個基本點來進行回答,提取答題關鍵點——立體的、全方位的。第二小問,可以強調這兩個基本點的重要性,如從“近代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理解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客觀推動作用;將中國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視野中,則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鴉片戰爭的影響。
[試答]                                     
                                   
[答案] (1)認識: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中一個重要事件,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戰爭起因是英國商人不斷在中國走私鴉片,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禁止這一行為,而英國卻以此為由發動了戰爭;戰爭結果是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該條約對晚清社會、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分)
(2)書寫“鴉片戰爭”時,應該采取立體的、全方位的角度。
理由:從“近代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理解鴉片戰爭對晚清社會發展的客觀推動作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如西方思想的傳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將中國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視野中,有助于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影響以及中國是如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從而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鴉片戰爭的影響。(7分)
[應用演練]
9.(2024·甘肅卷·T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1866年,總理衙門令派出游歷之人,“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
晚清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及寫作,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識,重繪世界之圖景。
——摘編自《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
材料二 旅行可使國人于國內各地山川之形勢,人物之分布與國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確之了解,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國家。此外,我們應于欣賞山水之余,關懷前賢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子湖,應聯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編自抗戰時期的《旅行雜志》
材料三 每一個旅行者都將是祖國開發的一員。旅行團的組織是要把過去只有少數人享有的旅行權利擴大到廣大的社會階層中去。農村和工廠的勞動英雄會有交換旅行。團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
——摘編自1950—1951年的《旅行雜志》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不同時期國人對旅行功能的認識。(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針對問題(1)得出的認識,聯系時代特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得出晚清時期,國人旅行印證外國風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根據材料二“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的國家”得出抗戰時期增強愛國情懷;根據材料三“團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得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體主義教育功能。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概括即可。
[答案] (1)晚清時期,國人旅行印證外國風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抗戰時期增強愛國情懷;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體主義教育功能。(6分)
(2)晚清時期: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逐漸加深,民族覺醒。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需要增強愛國主義,共同抗日。新中國成立初期:處于過渡時期,人民當家作主,經濟恢復的需要,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8分)
24 / 26題型特點 解題策略
(1)圍繞“是什么”進行分析:內容類設問、特點類設問、比較類設問都是對材料具體分析,找出關鍵信息。根據設問歸納或比較,要求簡明扼要作答 (2)圍繞“為什么”進行分析:原因、背景類設問,要堅持結合設問主體、材料和所學知識的“三結合”原則,突出關鍵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3)圍繞“怎么樣”進行分析:影響、意義類設問,評價、啟示類設問,一般需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或辯證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多角度考查綜合能力 (1)語義建構法:常見的答題內容關鍵詞有背景、原因、態度、趨勢、影響、意義等,我們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靈活運用詞語的語義組織答案 (2)一一對應法:高考考場上,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答題,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設問、答案要一一對應 (3)理論思維法:是指歷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論的具體內容組織。答案是表,理論是里。回答某思想文化產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經濟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經濟政治因素的反映
內容措施表現類設問
考查的是某一具體歷史事件/歷史事物的內容,如某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某一國家在重要時期的改革措施、某一歷史事物的發展情況等。注意:題目中的設問不一定出現“內容”“措施”這類明顯的提示性詞語,也可能出現“觀念”“情況”“表現”“內涵”等詞語,它們都屬于內容類設問,解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
內容類設問在答題時可根據設問要求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如果題干僅要求根據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根據材料內容歸納即可。
(2)如果題干要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要先根據材料歸納,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補充。
 (2024·江蘇卷·T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曾國藩于1868年出任直隸總督,半年后他對直隸官員進行考核,并向朝廷上奏。他認為對官員的考核,可以達到“獎勸所加,精神一振,觀摩惕勵,即可漸躋循良之域”的效果。下表是根據他對部分官員的考核清單而編制。
姓名 身份 考核評語 處置建議
蕭履中 南路廳同知 論事軒爽,能耐勞苦,處處以體恤民情為務 上達圣聽,以表政績
張延緒 候補知縣 心地明白,辦事安詳,清理積案,力求公允 上達圣聽,以表政績
胡季煊 寧津縣知縣 貪酷眾著,民怨沸騰;寧津有呈控侵吞肥己各款,偽造巨款假賬;株連平民,將其房產抄沒變賣 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所控各款認真查辦,另行奏結  
李作棠 保安州知州 性耽安逸,罷敕不識,公事委之書差,上下其手 以縣丞降補
宋炳文 冀州知州 性情疲緩,久有公事廢弛之名;近尤精力衰頹,于大小政務不能照攝;惟居心厚道,且系進士出身 改為教職歸部選用  
——據《曾國藩全集》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清代考核地方官員的依據。(6分)
[點撥] “依據”實際上是考查“清代對地方官員考核的主要內容”。根據內容類設問解題技巧,根據材料“能耐勞苦,處處以體恤民情為務”可得出注重官員的吃苦耐勞,體恤民生、以民為本;根據材料“力求公允”可得出注重公正、公允;根據材料因“貪酷眾著,民怨沸騰”被建議革職可得出注重清廉、廉潔;根據材料“久有公事廢弛之名”“性耽安逸”可得出注重處理政務的能力;根據材料“惟居心厚道”可得出注重官員心地仁厚;根據材料“近尤精力衰頹”可得出注重身體健康。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代考核地方官員的作用。(7分)
[點撥] 表格反映了吃苦耐勞、體恤民情和勤于政務的官員得到獎勵,貪污、懶于政務的官員受到嚴苛處理的情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有利于提高官員積極性、改善吏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改善民生等內容闡述,要求表述清楚,語言準確。
[試答]                                     
                                   
[應用演練]
1.(2024·全國新課標卷·T4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起一些原來沒有的工業制造部門,如汽車、重型機器、新式車床等。此后機械制造業獲得長足發展,形成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裝備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在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
——摘編自當代中國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19)》等
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十年間創新成果豐碩,機械產品自給率超過85%,國產“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等成套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機械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裝備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
——摘編自徐念沙《十年輝煌挺起裝備制造
的脊梁——新時代機械工業發展綜述》等
(1)根據材料,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9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代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
2.(2024·黑吉遼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名帖亦稱名刺(類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宦官劉瑾受寵用事,“走其門者傾朝,名刺必紅紙”,以致“京師紅紙價頓長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寫道:“予少年見公卿刺紙,不過今之白錄紙二寸……今之用紙,非表白錄羅紋箋,則大紅銷金紙,長有五尺,闊過五寸,更用一綿紙封袋遞送,上下通行,否則謂之不敬……可謂暴殄天物,奢亦極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門生”等,“必兼親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實有可據,斷斷不輕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際活動日益活躍,“視其爵、齒及交誼以為斟酌”的風氣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現“渺渺小學生”“通家治下牛馬走”“門下沐恩小的”等自稱,原本親戚間使用的“眷”字亦開始濫用。
——摘編自[日]岸本美緒《風俗與歷史觀:
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等
(1)根據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變化。(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名帖變化的原因。(8分)
特點特征類設問
特點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因素,通俗地說就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過和同類事物比較、鑒別得出結論。歷史特點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歸納、概括、比較等歷史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解答特點類設問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兩種:
(1)根據要素概括,主要是依據材料。
(2)在以材料為依據的同時,根據階段特征概括,需要結合所學知識。
 (2024·湖南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南懷仁來華,1660年入京任職于清朝天文歷法機構欽天監。南懷仁經常出入宮廷,為康熙帝講授西學,還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礎上,編纂了《窮理學》一書。該書共六十卷,將17世紀歐洲流行的邏輯學教材《亞里士多德辯證法大全疏解》納入其中,闡釋了知識的等級和分類,展現了以邏輯學貫穿諸學科的西學知識體系。從無窮、分數、公約數等數學概念,到赤道、五洲、經緯度等地理問題,該書涉及自然科學的各方面知識。南懷仁還借鑒宋明理學“格物窮理”之說,創造性地使用了許多名詞術語。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學”“理論”和“實用”,被他譯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該書刪除了與傳教相關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懷仁將《窮理學》進呈皇帝。康熙帝認為該書內容荒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書稿散佚民間,幾乎被世人遺忘。康熙帝曾說:“贊美天王(主)之西教,與中國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曉科學,故國家起用彼等,臣民當深體朕意。”南懷仁最終官至工部右侍郎,這是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所獲的最高職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懷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謚號“勤敏”。
——改編自鄭天挺《清史》、肖朗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史上的〈窮理學〉》等
(1)根據材料,概括《窮理學》內容的特點。(8分)
[點撥] 依據特點類設問答題技巧,應圍繞《窮理學》內容豐富,以自然科學為主,將格物窮理與西方邏輯相結合,中西匯通、融合等回答。
[試答]                                     
                                   
(2)根據材料,圍繞南懷仁和《窮理學》,以“人·書·命運”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
[點撥] 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擬定標題,根據設問“圍繞南懷仁和《窮理學》,以‘人·書·命運’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并結合材料內容可擬定標題為南懷仁與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其次,結合材料關于南懷仁和《窮理學》的內容,以及所學關于清朝時期中西交流的內容進行分析論述。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
[試答]                                     
                                   
[應用演練]
3.(2024·湖北卷·T17)[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
——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
——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8分)
4.(2024·甘肅卷·T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遼朝設南、北面官,太祖將皇族分為近親組成的南面與遠親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裝,南面官著漢式服裝。南、北面并非嚴格按地理劃分,北面官掌治契丹與諸部,不管他們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漢人。世宗正式確立按地域劃分的南、北兩套職官系統,南面包括漢人與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東部地區,北面為契丹及其屬部居住的地區。北面官本質上是部落領袖的私人扈從,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編自《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職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賀禮儀,雜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書令,設十六司,官制漸備。毅宗李諒祚設各部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書學士等官,增設昂聶、昂星、謨個、阿泥等本族官號。
——摘編自《宋史·夏國傳》等
材料三 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頒新官制及換官格,除拜內外官,始定勛封食邑入銜,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遼、宋之舊。
——《金史·百官志》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遼代職官制度的發展歷程。(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遼夏金職官制度的共同特點及其意義。(9分)
比較類設問
首先要明確設問是求同型、求異型還是求異同型。還要明確比較對象,找準比較角度。
(1)題目已經設立了比較角度的,按照要求比較即可。
(2)沒有明確比較角度的題目,要根據材料的敘述角度、設問的指向性等確定答題角度。
(3)組織答案時要注意行文表述。組織共同點(或相似點)的答案時,要有明確比較點的提示語,如“特點”“方式”等,在具體敘述時要加上“都”來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處;對于不同點的回答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要加上“不同”等輔助性詞語來強化答題的旨意。
 (2024·湖北卷·T16)[農耕文明與疆域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張騫“鑿空”后,西漢開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圖,形狀如圖。
西漢末年,西域為匈奴所控制。東漢前期,朝廷恢復對西域的管控。東漢末年,中原政權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晉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再一次形成。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西域為高車等游牧政權所據有。盛唐時期,該形狀的版圖又一次形成。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屬于農耕政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經營的區域往往是農耕區。其疆域也往往以該區域的邊緣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筑長城,區隔游牧;東南阻于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橫斷山脈和高聳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狹長農耕帶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為界,北有準噶爾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環塔里木盆地邊緣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綠洲農業,也便于中原王朝駐屯軍隊。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漢時期西部版圖相較秦朝時的變化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設置。(6分)
[點撥] “變化”是通過比較得出的,依據比較類設問解題技巧:第一小問,通過比較西漢西部的版圖與秦朝的版圖得出變化,根據“張騫‘鑿空’……形成由河西走廊連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圖”并結合“西漢形勢圖”,從版圖范圍、有效管轄等角度歸納作答。第二小問,根據“西漢形勢圖”及所學西漢對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進行管理的知識作答即可。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該形狀版圖反復出現的原因。(8分)
[點撥] 根據材料二“中原王朝……疆域也往往以該區域的邊緣為界”等,從中原王朝的強弱、少數民族的興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環境與經濟方式等方面分析。
[試答]                                     
                                   
[應用演練]
5.(2024·江蘇卷·T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毛瑟步槍是世界著名的槍械,由德國人威廉·毛瑟和保羅·毛瑟兄弟設計。1869年,他們建立公司生產槍支。兩年后德國政府開始與毛瑟兄弟合作,用他們發明的直動式單發步槍裝備軍隊。毛瑟兄弟后來對步槍進行了改進。1888年,保羅·毛瑟研制出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彈倉式步槍,并在槍管外加裝套筒,彈頭初速度和射程都有增加。1898年,保羅·毛瑟研制了新的彈倉式步槍,各種性能都有較大提高。德國生產的毛瑟槍除滿足國內擴軍備戰的需要外,還大量出口。
——摘編自[美]羅伯特·L.奧康奈爾《兵器史》等
材料二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遭到封鎖,武器供應嚴重不足。為此,中共中央指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造武器,必須建立自己的兵工廠。隨后,八路軍軍工局組織人員土法上馬,制造出槍管鉆床和防銹處理設備。沒有造槍的鋼材,就用淪陷區的鐵路鋼軌作材料。1939年4月,他們設計出無名氏馬步槍,次年結合山地游擊戰特點,又加以改進設計出八一式馬步槍。該型槍支重量輕、體積小、精準度高,且方便近身拼刺刀,成為抗日根據地生產的數量最多、使用最廣、性能最好的制式步槍。
——摘編自薛幸福主編《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
叢書·陜甘寧邊區》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毛瑟槍在研制技術上的創新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毛瑟槍研制的背景。(7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毛瑟槍相比,八一式馬步槍成功研制所面臨的困難。(4分)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八一式馬步槍研制的意義。(5分)
原因、背景類設問
1.解答原因、背景類設問時,要堅持“三結合”的原則,結合設問主體、材料和所學知識綜合分析,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政治方面 主要從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矛盾、民族問題、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
經濟方面 主要從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政策、對外貿易、經濟體制、社會消費能力、城市發展與城市化等層面思考
文化方面 主要從文明交流、思想觀念、教育發展、文學藝術、文化政策等角度思考
2.不同的設問主體涉及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除了上述三個方面,有時還要結合設問主體從社會生活層面、宏觀歷史背景、自然因素、傳統因素等方面考慮。
3.原因、背景類材料題的解題方法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領會題意。
(2)審題:審準與課本知識的關系,誘發聯想,啟迪思路。材料題的內容大多數依托課本知識,因此課本上相關的“蛛絲馬跡”往往會是解題的重要依據。學生應盡可能把題目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定位知識,審題這一步方告結束。
(3)答題:要求“語言準確”“邏輯嚴謹”,以體現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
 (2024·1月浙江卷·T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猝),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貶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余風。”“中間漸染,遂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
——引自馬端臨《文獻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場最大。”“國家沿隋唐設進士科,自咸平景德以來,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復生,也不免應舉。”
元仁宗曰:“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元宰相奏言:“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元歐陽玄云:“貢舉法行,非程朱學不試于有司(職官),于是天下學術凜然一趨于正。”
——摘編自趙汝愚《宋名臣奏議》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結合所學,說明“法弊”之表現及其成因。(6分)
[點撥] 依據原因、背景類設問答題技巧,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選拔優秀人才、抑制士族。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計資定品”“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選人重家世、輕德才,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第三小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控制選官權等角度分析即可。
[試答]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宋朝科舉制“逾于前代”之處。簡析元朝科舉“非程朱學不試”的原因。(8分)
[點撥] 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考試資格、考試形式、科舉規模等角度分析即可。第二小問,可從程朱理學本身的特性、理學的廣泛傳播、佛道思想的影響、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試答]                                     
                                   
[應用演練]
6.(2024·廣東卷·T17)鄉里制度是古代中國的“治國之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大約抄寫于秦滅六國前的秦簡《法律答問》記載,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負責里中的戶口、賦稅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稱為“率敖”,指鄉里豪強有力、能得眾人擁戴之人。最遲抄寫于秦滅六國前后且晚于《法律答問》的秦簡《尉卒律》規定,“置典、老,必里相誰(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長無爵者擔任。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統治》等
材料二 晚清寶坻縣檔案顯示,縣級以下的鄉保是個關鍵人物,每個鄉保平均管理二十余個村莊的賦稅征收和司法事務。他們是不帶薪的準官員,由地方提名,經國家批準確認。鄉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們處在國家與社會的交匯點上,具有兩副面孔。
——摘編自黃宗智《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合一》
材料三 《周禮》云:“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比、聯等都是在血緣性聚落或居住區內編排的地域性組織。歷代鄉里制度,無論發生什么變化,都聲稱遵從《周禮》確立的鄉里制度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魯西奇《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研究》
(1)指出材料一所體現的秦鄉里制度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4分)
(2)分析材料二中鄉保的“兩副面孔”。(4分)
(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特點。(6分)
影響、意義類設問
1.影響類設問
可根據題干要求,從以下角度有選擇地進行歸納。
(1)分項分析: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分析。
政治方面 ①是否有利于政治穩定。②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③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④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經濟方面 ①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是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是否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是否改變了經濟格局或經濟體制。⑤是否開創了新的經濟模式
思想文化方面 ①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②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③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或民族的團結。④是否與社會客觀需要相適應
國際關系方面 ①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②是否促進了友好合作。③是否影響國際關系的格局
(2)整體分析:主要從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局限性)兩方面分析。在答題時要權衡兩方面影響中哪一方面占據主要地位,如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的影響應以積極影響為主,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應以消極影響為主。
(3)國際化分析:主要從對世界的影響、對本國的影響、相互影響等角度分析。
(4)時空變換分析:主要從現實影響、深遠影響兩方面分析。現實影響指對當時社會產生的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指對以后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5)轉化分析: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將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將工業革命對印度的影響轉化為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影響等;二是將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將二戰對被侵略國的影響轉化為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等。
2.意義類設問
意義類設問的答題思路與影響類設問大體相同,但意義類設問側重的是正面的、積極的內容,大體等同于積極影響。意義類設問常見的答題句式有“有利于……”“促進了……”“推動了……”“增強了……”等。
 (2024·江蘇卷·T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6分)
[點撥] 根據材料“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推崇儒家文化……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可得出南詔仿效唐朝制度,學習唐朝制度;根據材料“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可得出南詔重視發展交通;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南詔經濟文化發展。
[試答]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點撥] 依據影響類設問答題技巧,根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可得出南詔學習中原,可強化其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根據材料“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可得出推動西南邊疆地區經濟開發和發展;根據材料“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可得出促進中外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促進民族交融和發展,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等等。
[試答]                                     
                                   
[應用演練]
7.(2023·湖北卷·T17)[根據地與敵后抗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八路軍在華北的戰略展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軍主要是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友軍作戰,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武裝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軍各師主力分別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1938年4月以后,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
——摘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八路軍在華北戰略展開的意義。(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敵后抗戰的戰爭形式以“游擊戰”為主的原因。(8分)
評價、說明類設問
評價就是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或者歷史事件的性質、地位、影響等,偏重于結論。
說明則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史學觀點等進行分析、說明,側重于敘述。說明類設問含有的標志性詞語有分析、說明等。
1.評價類設問,解題通常包括兩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評價對象,通常結合具體設問即可得出。
第二步,進行評價。
歷史評價=材料體現的特點(“體現了……”“適應了……的需要”等)+背景、影響、意義或局限性等。
2.說明類設問,通常需要兼顧敘述和說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般分兩個步驟解答:
第一步,確定說明的問題。
第二步,進行說明,解題時需有敘述性語言進行說明。
 (2024·北京卷·T16)城與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今北京在唐朝稱幽州,是中原與東北地區、北方草原的交通樞紐。朝廷曾在此設節度使,以掌軍政。隨著漕運、海運的發展,幽州與各地經濟往來日益頻繁。
材料二 今北京在遼時稱南京(燕京),為五京之一。遼帝曾在此行冊禮(上皇帝尊號)、設行營;設三司使司,“掌燕、薊、涿”等州錢帛;設都元帥府,“雜掌蕃漢兵”;實行科舉,設置太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
遼在南京“勸農桑,修武備”“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所產“線縷機綾”工藝精巧。“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城中“戶口安堵,人物繁庶”,居民“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
南京與開封之間設有榷場。南京外有居庸、古北等關口,通達遼其他四京等地。金人評價“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元人有詩云:“萬國山河有燕趙,百年風氣尚遼金。”
(1)閱讀材料一,指出唐幽州的重要性。(3分)
[點撥] 設問中的“指出”實際上是簡要說明幽州的重要性。根據材料一“是中原與東北地區、北方草原的交通樞紐”可得出交通樞紐;根據材料一“朝廷曾在此設節度使,以掌軍政”可得出軍政要地;根據材料一“幽州與各地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可得出經濟重鎮。
[試答]                                     
                                   
(2)說明遼南京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作用。(7分)
[點撥] 依據說明類設問答題技巧從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推動經濟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等方面說明。
[試答]                                     
                                   
[應用演練]
8.(2023·全國新課標卷·T4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黨中央爭取國內和平民主的方針,各解放區繼續實行抗日戰爭時期確立的民主選舉的各項原則和制度。一些解放區開展了民主選舉運動,頒行了選舉法規。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為召開第三屆參議會首次大會進行了鄉、縣、邊區三級普選。這次選舉產生了170名邊區參議員,包括各社會階層的代表。在黨派關系上,共產黨員61人,國民黨員19人,救國會員1人,無黨無派人士89人。解放戰爭后期,對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者的范圍和條件作出新的規定。1949年1月,《東北解放區縣村人民代表選舉條例草案》規定:經軍事法庭、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庭判決剝奪公民權者,有反革命行為及民主政府緝辦在案者等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49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明確地把“贊成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新中國”列為被選為人民代表會議代表的首要條件。其他解放區頒布的選舉法規也有類似的規定。
——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
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范圍調整的原因。(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區人民政權選舉制度的積極作用。(8分)
認識、啟示類設問
認識、啟示類設問的題目一般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答題方向,然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思考,從要怎么樣、不要怎么樣等角度回答,在組織答案時要注意將材料與社會現實進行聯系。此類試題一般具有開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角度多樣、全面是得分的關鍵。具體來說,可分為以下兩點:
1.從設問類型看解題思維
(1)認識類
一般從事件本身思考,“就事論事”,側重于從是什么(判斷表態)、為什么(闡述道理)、怎么樣(明確做法)的角度回答。答案可從兩方面組織:一是共性特征(從材料或所學知識入手,歸納總結出一些規律性認識);二是“探因尋果”,即對認識對象的原因和結果進行分析。
(2)啟示類
一般從經驗、教訓兩個方面思考,聯系現實,側重于從要怎么樣、不能怎么樣兩方面回答。答案一般遵循三個原則:一是以材料為依據;二是現實指向(要密切聯系當前時事,對現實有指導意義);三是消極的東西積極說,即對歷史教訓如何規避或如何改進。
2.從設問方向(提示角度)確認答題角度
設問方向 答題角度
政治方面 一般可從國情、領導階級及其實施的方針策略、群眾支持或擁護的程度等方面思考
經濟方面 一般可從是否符合國情、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等方面思考
思想文化方面 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①如何對待:從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角度思考 ②如何認識:從思想文化的地位、對國際和國內的影響等方面思考 ③從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方面思考
 (2024·山東卷·T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
材料一 下面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
(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 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 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 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 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 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6分)
[點撥] 依據認識類設問答題技巧,根據大聰在對話中的講述,來分析小敏可能會形成的認識。具體可結合“下過禁煙的命令”“《南京條約》”等,從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結果等方面分析。
[試答]                                     
                                   
(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7分)
[點撥] 設問中“說明理由”實際上是談認識。第一小問,可以結合材料二提到的兩個基本點來進行回答,提取答題關鍵點——立體的、全方位的。第二小問,可以強調這兩個基本點的重要性,如從“近代性”的角度出發,可以更好地理解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客觀推動作用;將中國近代史置于世界史的視野中,則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鴉片戰爭的影響。
[試答]                                     
                                   
[應用演練]
9.(2024·甘肅卷·T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1866年,總理衙門令派出游歷之人,“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
晚清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及寫作,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識,重繪世界之圖景。
——摘編自《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
材料二 旅行可使國人于國內各地山川之形勢,人物之分布與國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確之了解,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國家。此外,我們應于欣賞山水之余,關懷前賢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子湖,應聯想岳武穆的精忠。
——摘編自抗戰時期的《旅行雜志》
材料三 每一個旅行者都將是祖國開發的一員。旅行團的組織是要把過去只有少數人享有的旅行權利擴大到廣大的社會階層中去。農村和工廠的勞動英雄會有交換旅行。團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
——摘編自1950—1951年的《旅行雜志》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不同時期國人對旅行功能的認識。(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針對問題(1)得出的認識,聯系時代特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8分)
20 / 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靖安县| 烟台市| 吴江市| 错那县| 曲水县| 加查县| 两当县| 达孜县| 正安县| 麻江县| 渭南市| 类乌齐县| 隆化县| 和政县| 大新县| 东山县| 博乐市| 西平县| 建平县| 兴仁县| 迁西县| 平顶山市| 香港 | 镇原县| 邯郸县| 安康市| 南靖县| 称多县| 磐安县| 凭祥市| 隆昌县| 磐安县| 峡江县| 天长市| 三明市| 阿图什市| 安阳市| 通渭县| 常熟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