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空定位線索化階段特征綱目化 18世紀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歷了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重大轉變。這一階段不僅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和近代化發展與成熟的時期,還是近代化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時期。1.政治上:國際共運——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民族解放——殖民體系與獨立運動。 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爆發。 2.經濟上:工業狂飆——蒸汽時代與電氣時代;整體世界——商品傾銷與資本輸出。 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工廠制度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文化上:科技創新——技術革命與重大發明;交流傳播——人口遷徙與移民文化。 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三大社會思潮相互交織,推動19世紀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的開展、民族國家的發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物理和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產生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人口遷徙帶來了文化重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第31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1.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2.認識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1.工業革命的背景和進程 2024·全國新課標卷·T32 2024·湖南卷·T14 2024·安徽卷·T15 2023·湖北卷·T132.工業革命的影響 2024·甘肅卷·T15 2024·全國甲卷·T33 2023·海南卷·T12 2023·遼寧卷·T13 2023·6月浙江卷·T19 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T14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的背景、進程和特點1.工業革命的背景(1)內涵: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2)興起條件條件 政治 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經濟 ①內部: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②外部:資本原始積累、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技術 手工工場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人才 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市場 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開始 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機器生產開始代替手工勞動,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2.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 紡織領域 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管理模式 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工廠逐漸取代手工工場動力方面 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9世紀初,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機械制造 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機械化擴展 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3.第二次工業革命條件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就 電力 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 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化學工業 興起令人矚目;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傳統工業 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煥發出新的活力4.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范圍 首先發生在英國 多國同時發生,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開始部門 輕工業領域 重工業及基礎工業領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各個領域同時展開技術來源 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科研成果同技術、生產緊密結合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1)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5課]內容(特點) ①工人實行倒班制 ②規章制度嚴格,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 ③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 ④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影響 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2)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3.階級結構(1)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2)工業資產階級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開始發展。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社會生活[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5、8、11、12課]1.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1)城市化: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3)鄉村:西方國家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4)時間觀念: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更為增強。(5)教育: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①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②自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2.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1)貿易方式變化: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2)國際貿易格局變化①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③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④從1870年到一戰爆發前,世界貿易額增長了近2.6倍。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1)開鑿運河①原因: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②表現: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2)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3)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國際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4.世界市場: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亞非拉國家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5.社會問題: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廠制度:工廠是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出現的新的工業生產組織形式,建立在細致的勞動分工和使用機器的基礎上,是大規模集中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下實行集中科學管理,挖掘工人勞動潛質,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提高了生產效率。1.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實質是什么?“圈地運動”與資本主義發展有何關系?提示:實質: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代替封建經營方式。關系:圈地運動的推行,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農牧業的迅速發展,并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準備了較為充足的資本、國內市場和自由勞動力。2.工業革命的背景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弗蘭克指出:東方的條件實際上比西方更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生,但是偶然因素的介入改變了這一狀況。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提示:不正確。理由: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是國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帶有必然性。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劍橋歐洲經濟史》中說:“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什么特點?提示: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壟斷組織:指資本主義大企業之間為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性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有利于調節生產和促進生產力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限制了競爭,不利于社會進步。階級結構變化4.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英國通史》中記載:“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秒為單位……火車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br/>根據材料,說明工業革命是怎樣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的。提示:工業革命使人們非常重視時間,交通工具的變化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的時間觀念得以加強。5.大城市論有學者認為應重點發展“條件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有學者則明確指出大城市具有遠大于小城鎮的規模效益。還有學者提出適合國家當前條件的100萬—400萬人口的優化城市規模區間。城市化的動力是什么?城市化進程的本質是什么?提示:動力: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本質:經濟社會結構變革的過程。6.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影響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英國有什么影響?提示:促進了英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擴大了英國的海外貿易;使英國的鐵路和航運占據世界領先地位。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是英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這些因素也成為我們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原因的基本角度,即政治環境、自由勞動力、國內外市場、科學技術、原始資本積累等。工業革命與農業生產一樣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使人類歷史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在很長時間里成為一種模式。但是,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很多問題是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這又昭示著新的社會制度即將誕生。——工廠制度與機器大生產史料 工廠主將工人每天十幾個小時固定在某一處,隨著機器的節奏不停地做著機械運動,以保證最大限度地使用機器。工廠主對工人的進廠、離廠、吃飯、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時間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工人進廠、出廠和飲食都是在鐘聲所指示的一定的時間進行的。在工廠的內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嚴格限定的老是一樣的任務?!?br/>——摘編自[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史料解讀] 史料主旨是在工廠制度下工廠的運行情況及制度規定。遷移知識 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大機器生產煥發出新的活力。探究:根據史料,概括英國工廠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工廠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提示:特點:采用機器生產;具有嚴格的管理制度。積極影響:推動了機器的普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催生了近代企業管理制度。消極影響:帶來環境污染、工人權益受損等社會問題。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史料 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史料解讀] 史料反映了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獲得信息:城市人口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相對減少。遷移知識 工業革命開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探究:史料反映了英國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造成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提示:趨勢:英國城市人口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原因:英國圈地運動;工業革命的開展;政府政策的推動。近代西方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同時,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大批農民脫離土地,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2)各類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的興衰和地區的發展同新興工業有著密切聯系,在英國城市化過程中,受工業革命影響最大的制造業和采礦業在城市發展速度最快,新興工業創造新興城市,而那些未與工業革命結合的城市則衰落下去。(3)城市人口中外國移民較多。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英國的外來移民逐漸增多。(4)城市化與工業化存在弊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同視角下的工業革命史料一 2003年某西方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工業、改革和帝國:英國1750—1900年》有六章內容直接涉及工業革命,其中第三章“從農場到工廠”劃分的小節主要包括:“不再在家工作”“工廠是怎樣創造城鎮的”“什么是‘黑金’”“一個‘血汗工廠’的終結”等。2014年美國部分高中所用教科書《西方社會的歷史》第20章“能源與工業中的革命(1780—1850)”認為“工業革命開創了經濟增長具有持續性的時代”。史料二 1854年,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寫道,“請先看看故事的發生地:庫克鎮。這里有臟兮兮和散著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適,與這里無緣”。1814年某瑞典企業家在日記中寫道:“我在利物浦參觀了很多造船纜繩工廠,車間里的機器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操作機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達到這樣的效率水準,我們……必須換掉所有的員工并訓練新一代的學徒?!?br/>史料三 印度國民大會黨某溫和派領袖認為英國對印度造福無窮,給了印度秩序、鐵路和歐洲教育,全國為此對英國表示感激。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代表達達拜·瑙羅吉(1825—1917)在《印度的貧困和非英國式統治》里論述:印度財富大量流入英國,造成印度財富的單純外流,這是印度貧困的根源。[史料解讀] 史料一是西方國家的教材內容,屬于當代人的宏觀敘述,是從西方人的視角看工業革命的;史料二反映的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人對工業革命的不同看法;史料三反映的是被殖民地區的人們對工業革命的不同感受。遷移知識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也突顯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探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在探索“工業革命”這一主題時,應如何辨析以上史料。提示:史料記載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史料一、二以描述歷史現象為主,史料三側重體現了不同人對工業革命的不同感受。史料類型與價值不同:史料一是西方歷史教材內容,體現了當代西方人的歷史認識;史料二是當時歐洲人的描述,具有時代特色;史料三是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評價。史料視角立場不同:史料一是西方歷史教材內容,以贊美工業革命為主;史料二中的企業家傾向看到工業革命的積極作用,小說家傾向悲憫底層民眾;史料三中印度國大黨某溫和派領袖肯定了工業革命對印度社會的促進作用,民族解放運動的代表側重批判工業革命帶來的破壞。史料形成的背景不同:史料一反映了當代西方人對工業革命的記載和反思;史料二是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史料三的背景是工業革命后西方殖民活動對殖民地的影響。綜上所述,由于史料作者主觀意圖、時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各種史料對同一史實的記載常常不一致,甚至出現矛盾,應當盡量參考各類史料并進行綜合辨析。工業革命對近代人類社會的影響[示例] (2024·湖南卷·T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B1.命題點: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2024·全國新課標卷·T32)17世紀,法國某細布工場雇傭近1 700人,分屬于制作輪子與刀具、清洗、上色、整經等部門。織布分為多道工序,其中壓印、繡花等通常由婦女承擔。這可用于說明( )A.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漸趨成熟B.機器大生產強化對工人管理C.現代工廠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D.工業革命促進女性地位提升A [根據材料“17世紀,法國某細布工場雇傭近1 700人,分屬于制作輪子與刀具、清洗、上色、整經等部門。織布分為多道工序,其中壓印、繡花等通常由婦女承擔”可知,17世紀的法國某一工場分工明確,雇傭人數較多,說明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漸趨成熟,故選A項。]2.命題點:德國文化與工業發展(2024·安徽卷·T15)20世紀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該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出德國制造的獨特工藝技巧,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德國工業品質量的目標,增強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擴張實力。這說明,當時( )A.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B.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C.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D.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使德國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抗衡,德意志制造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創新工藝技巧,提升了德國的工業品質量,故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B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排除A項;材料未討論德國國際地位與其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出“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的結論,排除C項;文化競爭只是歐洲強權博弈的一種手段,材料無法說明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且該表述也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3.命題點:英國運河建設的目的(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T14)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 000英里擴展至近4 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答案] A4.命題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2024·甘肅卷·T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貿易中心,故倫敦居民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D項正確;英國倫敦居民享用的物質并不都是倫敦本土制造生產的,故無法得出“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對社會的救濟,無法得知其福利制度很完善,排除B項;“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教材情境:《綱要(下)》P60: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1.1785年,英國一名律師為工廠主阿克萊特辯護時說:“工藝各部門中最有用的發明并不是關在書房里的專務理論的哲學家們的創作,而是通曉使用技術方法的、從實踐中得知什么構成其探討課題的靈巧的工匠的創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睋丝芍敃r( )A.民眾重視發明創造 B.創新源于生產實踐C.啟蒙運動影響有限 D.科技是第一生產力B [根據材料可知,工藝各部門中最有用的發明是“工匠的創作”,這說明當時創新源于生產實踐,故選B項;材料不涉及民眾對發明創造的態度,得不出“重視”的結論,排除A項;啟蒙運動強調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權力制衡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在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科技和生產緊密結合,而材料講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排除D項。]教材情境:《選必2》P75學習聚焦:汽車、高速公路、高鐵、航運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交通提升到一個新高度。2.19世紀的最后25年,鐵路在全球的擴張達到高峰,其后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投向鐵路的資金開始往柏油馬路轉移。這種現象是由于( )A.人類開始逐步進入航空時代B.人類隔絕的狀態開始被打破C.新式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D.資本原始積累現象的出現C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19世紀后期鐵路擴張達到高峰,這一時期新式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于20世紀初實現量產,并逐漸得到普及,這使得投向鐵路的資金開始往柏油馬路轉移,公路交通不斷發展,故C項正確;19世紀飛機還未出現,人類還沒有進入航空時代,A項錯誤;打破人類隔絕狀態的是新航路開辟,B項錯誤;資本的原始積累是在工業革命之前,D項錯誤。]教材情境:《綱要(下)》P62插圖“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3.下面是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說明工業革命( )A.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化B.使生產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D.使社會產業結構發生變化D [由材料可知,從1841年到1877年英國的工業就業人口比重上升,農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這主要和工業革命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有關,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不是社會階級結構和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也無法體現社會貧富分化,排除A、B、C三項。]教材情境:《選必2》P67問題探究:巴黎……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設計的觀光車中,向游人開放。分析城市化從哪些方面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4.19世紀末的美國,人們通過電報和電話進行信息溝通,電車成為出行的首選工具,自來水和煤氣也是他們關注的對象,他們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來選擇最適宜的地方去居住。這一現象說明( )A.科技進步促進了生活成本下降B.通信革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C.工業生產和城市化聯系很緊密D.公共設施的配置影響居住選擇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電報、電話、電車等都屬于公共設施,材料體現了人們對電報、電話、電車等公共設施配置的關注,這表明公共設施的配置影響人們的居住選擇,故D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通信革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與材料不符,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明確提及工業生產和城市化的緊密聯系,故排除C項。]課時分層作業(三十一)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建議用時:40分鐘)一、選擇題1.(2024·河北滄衡名校聯盟模擬)17世紀40年代開始,印度棉紡織品涌入西歐。1721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禁止從印度進口印花棉布產品。由此,英國商人選擇仿制印度產品,“機械裝置最終在這個已經準備好迎接自己的新領域建立起來”。這表明( )A.市場需求催生工業革命B.技術進步助力機械改進C.自由主義政策得到推崇D.資本積累方式亟須改變A [根據材料“英國商人選擇仿制印度產品”“機械裝置最終在這個已經準備好迎接自己的新領域建立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洲產品的優勢對歐洲產生刺激,英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龐大的市場需求促使英國棉紡織業開始技術革新,從而提高本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催生了工業革命,故選A項;“技術進步助力機械改進”體現的是技術對工業革命的推進,而材料主要說的是市場需求對工業革命的推動,排除B項;“自由主義政策得到推崇”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資本積累方式亟須改變”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2.(2024·廣東佛山一模)從17—18世紀中期,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以至于當時有人評論說:“幾乎每一個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發明,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這說明英國( )A.生產技術不斷革新 B.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A [根據材料“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可知,英國發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產技術不斷革新,故選A項;人文思想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價值的思想,但材料“專利發明”“新發明”“發明創造”強調技術發明,排除B項;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典型特點,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3.(2024·遼寧錦州一模)工業革命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特別是德國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說明德國( )A.確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B.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C.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D.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D [根據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工科大學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適應了工業革命時期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說明教育適應了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并未體現“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剛開始,德國并沒有成為歐洲工業革命的中心,排除B項;“高等教育傾向于世俗化和商業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4.(2025·河南適應性考試)1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就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季。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 )A.產業轉型影響了財富分配B.紡織行業逐步走向衰落C.資本大量集中于中間階層D.壟斷組織加劇貧富分化[答案] A5.(2024·山東濰坊二模)1563年,英國政府頒布《勞工法令》,對勞資關系進行家長式管控。19世紀上半葉,政府鼓勵勞資雙方以自由契約來確定雇傭條件,以協商、談判方式自行化解沖突,促進了調解與仲裁制的興起。這一調整源于( )A.啟蒙思想的影響B.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變化C.勞資關系的改善D.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完善B [根據材料“1563年……對勞資關系進行家長式管控”“19世紀上半葉……以協商、談判方式自行化解沖突”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經濟發展迅速,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所以英國政府調整勞資關系,調解與仲裁制興起,故選B項;材料體現不出啟蒙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勞資關系的改善是英國政府調整勞資關系的結果,不是原因,排除C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的發表,完善是通過工業革命后一系列議會改革,不是政府調整勞資關系的原因,排除D項。]6.(2024·安徽皖北五校聯考)下圖是英日兩國在全球棉業市場所占比例的變動,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英國喪失創新能力B.資本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激化C.日本憲政較為完善D.新興國家對新技術運用更積極D [根據材料時間可知,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新興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教育投入等,在諸多領域追趕并超越了老牌工業強國英國,表明新興國家對新技術運用更積極,故選D項;英國創新能力下降而不是喪失,排除A項;根據材料時間可知此時為一戰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暫時緩解了帝國主義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排除B項;日本憲政保留了大量封建專制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排除C項。]7.(2024·湖南永州三模)1870年,英國下院議員福斯特在議會發言中說:“我國的工業繁榮取決于我們迅速發展初等教育。如果沒有初等教育,為工匠提供的技術教育就缺少基礎,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如果我們聽任這種狀況繼續存在,即使他們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們也將在世界的競爭中落伍?!边@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A.自由放任政策遭到了普遍質疑B.壟斷組織干涉國家的政治生活C.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已經喪失D.人才培養滯后于經濟發展需求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福斯特議員的發言體現了19世紀英國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匹配。在那個時期,英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工廠系統的興起對工人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時的初等教育體系尚未完全適應這種變化,導致許多工人缺乏必要的教育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故選D項;自由放任政策是一種經濟政策,主張政府不干預經濟活動,讓市場力量自由地發揮作用,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壟斷組織,排除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8.(2024·河南新鄉三模)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國制造的。1910年,德國擁有195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達12億馬克。1913年德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5.7%,僅次于美國。1900—1913年,德國的醫藥、照相器材、應用化學品也都馳名世界。由此可見,此時德國( )A.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B.重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C.壟斷組織加快了工業化進程D.軍國主義政策導致生產集中A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德國在多個工業領域都有出色的表現,尤其是電氣、醫藥和照相器材等,這些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關鍵領域。此外,德國在工業產值上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僅次于美國。由此可見,此時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故選A項。]9.(2024·吉林長春模擬)歐洲思想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提出:生產受供需法則的限制,但商品的銷售不受此限制;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窮人;公用事業,如鐵路、煤氣和給水設備是當然的專利事業,應歸國有;用所得稅和遺產稅作為經濟平衡的杠桿。這一思想針對的社會問題是( )A.重商主義下政府對經濟的主導B.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C.經濟自由主義下政府職能削弱D.壟斷資本家對國計民生的操控B [根據材料“保護窮人”“專利事業,應歸國有”“用所得稅和遺產稅作為經濟平衡的杠桿”可知,穆勒強調要保護窮人,強化國家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的控制,從而縮小貧富差距。由此可推知這一思想針對的社會問題是工業時代社會階層分化的加劇,故選B項;“重商主義下政府對經濟的主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這一思想針對的是階層分化,主張增強政府職能,以縮小貧富差距,排除C項;壟斷資本家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根據穆勒的生存年代可知,此時壟斷資本家尚未出現,排除D項。]10.(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卡特爾和辛迪加等組織極力削減一切競爭者及站在聯合組織之外的一切企業,“自由市場日益成為過去的事情”,而殘酷的競爭卻廣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為保證最大限度利潤,力圖使政府通過能保證其各自壟斷地位的法案。這可用于印證( )A.政府在現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B.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C.資本集中嚴重制約著利潤增值D.自由主義具有深遠的影響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在于少數大企業通過控制市場、政治干預和追求最大化利潤等手段,形成壟斷地位并加劇社會不公。這種壟斷現象與自由市場的競爭原則相悖,導致了市場的不平等和扭曲,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主體是壟斷組織,而非政府,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壟斷與競爭并存,而非資本集中的負面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壟斷組織的發展削弱了自由主義的影響,排除D項。]11.(2024·河南平許濟洛模擬)19世紀的英國女性在公共場合被要求內穿緊身胸衣和裙撐,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長裙,層層束縛之下宛如“時尚的奴隸”。19世紀后半期起,由于戶外運動和做工的需要,女裝改革運動興起,長褲和休閑套裝備受歡迎。據此可知,英國當時( )A.經濟發展助推女性解放B.男女平等趨勢有所強化C.女性民主意識不斷增強D.民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A [根據材料“19世紀的英國女性……19世紀后半期起,由于戶外運動和做工的需要,女裝改革運動興起,長褲和休閑套裝備受歡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女性服裝束縛著女性活動,到19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女性工作的越來越多,服裝也逐漸實用,便于工作活動。由此得知,英國當時經濟發展助推女性解放,故選A項;材料中沒有具體的數據對比,無法得知男女平等趨勢的強化,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女性服裝變化,沒有女性從政的信息,無法得知女性民主意識增強,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民眾生活水平,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12.(2024·廣東韶關一模)1851年,英國女性人口為1 065.9萬人,其中參加工作的有283.2萬人,職業婦女占全國勞動者總數的30%。1881年,就業女子達3 885萬人。這反映了( )A.工業革命推動婦女獨立B.家庭壓力導致婦女地位低下C.議會改革保障婦女權益D.殖民戰爭導致男性數量減少A [根據材料“1851年……1881年,就業女子達3 885萬人”可知,從1851年到1881年短短的三十年間,工作的女性人數大幅增加,這是工業革命推動婦女獨立的結果,故選A項;婦女就業人數的增加是婦女社會地位提高的表現,而非地位低下,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婦女就業人數的增加,沒有涉及議會改革,排除C項;雖然殖民戰爭可能使男性數量減少,但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13.(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英國曾在1750年至1795年多次頒布法令,禁止與羊毛、鋼鐵和人造品的相關技術、機器出口。但在1825年,英國政府取消了技術和機器出口禁令,允許技術工人外流。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國( )A.機器大工業已確立B.國內機器市場長期飽和C.開始放棄重商主義D.經濟變革推動觀念變化D [根據材料“禁止……取消了技術和機器出口禁令”可知,從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20年代左右,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由貿易保護到自由貿易,其根本原因在于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進步,提高了英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故選D項;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因此,機器大工業確立是在1840年左右,排除A項;“長期飽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取消出口禁令是放棄重商主義的表現,但放棄重商主義并非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14.(2024·湖北武漢模擬)1663年,英國開通由倫敦通往約克的付費道路。到1750年,英國收費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網絡,將倫敦、曼徹斯特、布里斯托爾、伯明翰、約克等主要城市連接起來。英國付費公路的發展( )A.有助于國內市場的形成B.推動了殖民擴張C.得益于工業革命的擴展D.強化了封建王權A [根據材料“英國收費的‘高速路段’……主要城市連接起來”可知,英國的公路發展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網絡,有利于全國各地之間的聯系和商業往來,故選A項;材料與殖民擴張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排除C項;1688年“光榮革命”以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排除D項。]15.(2024·江西上饒二模)如圖是創作于1860年的繪畫《郵局:差一分鐘到六點》。作品描繪了人們爭先恐后地趕在倫敦圣馬丁勒格蘭郵局6點關門前把郵件寄出的場景。據此推斷,該作品反映出工業革命后的英國( )A.貧富分化持續拉大 B.都市工作節奏加快C.各地聯系日益密切 D.市民追求時尚生活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各地間的聯系加強,與材料《郵局:差一分鐘到六點》描繪的英國人通過郵件與目的地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相符,故選C項;“貧富分化持續拉大”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工作”不符合題意,應為“生活”,排除B項;時尚生活指人們在短時間內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種高品質生活,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6.(2024·河北三模)大約在18世紀初,英語中出現“SIDEWALK”一詞,指代“在兩邊的路”。隨著市政和交通的發展,車行道占據道路的中間,步行在道路兩邊成為定式,因此該詞逐漸演變為“人行道”,在20世紀初開始大規模使用。這可用于說明( )A.技術變革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B.交通完善使市民生活邊緣化C.市政建設提升社會的品位格局D.科技進步擴大了城市的規模A [根據材料“隨著市政和交通的發展……演變為‘人行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公路等基礎設施得到發展,人們的出行從步行到乘坐汽車等交通工具,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由此說明技術變革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故選A項;材料主要通過人行道的發展表現交通條件等社會變化,不能得出“市民生活邊緣化”的結論,排除B項;交通設施以及人行道的發展不能體現社會品位格局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城市的規模擴大,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4·哈師大附中、東北師大附中、遼寧省實驗中學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工業革命完成后,工廠規模發生了根本變化,單個資本的弱點已經暴露出來,投資的最低規模限制,要求將股份公司制度廣泛地用于制造業。(起初)制造商對成立公司還抱著猜疑和冷淡態度,他們建立工廠所需的資金依然依靠內部積累和銀行貸款。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這時資金的籌集成為重要問題,股份有限公司的許多方便漸漸吸引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領袖們。這些領袖意識到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籌集充足的資金,又可以分散風險,還可以讓公司獲得生命力,永遠經營下去。于是,他們動手改造原先的企業或者按照公司的模式建立新企業。這種改造運動在冶金和工程行業中風靡一時,并逐漸擴大到其他行業。在截至1885年10月為止的這5年之間,約有560個私營行號改組成為公司。——摘編自王玨《世界經濟通史(中卷)經濟現代化進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下半期西方企業發展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公司制度發展的原因。(8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他們動手改造原先的企業或者按照公司的模式建立新企業”可知,工廠制度和公司制度相結合;根據材料“要求將股份公司制度廣泛地用于制造業”可知,公司制在制造業中廣泛發展;根據材料“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根據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工業企業逐漸增多”可知,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第(2)問,根據材料“工業革命完成后,工廠規模發生了根本變化”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規模擴大;根據材料“這時資金的籌集成為重要問題”可知,資金籌集成為重要問題;根據材料“這些領袖……建立新企業”可知,工業領袖適時調整經營方式;根據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既可以籌集充足的資金,又可以分散風險”可知,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優點。[答案] (1)工廠制度和公司制度相結合;公司制在制造業中廣泛發展;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逐漸擴大;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6分)(2)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規模擴大;資金籌集成為重要問題;工業領袖適時調整經營方式;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的優點。(8分)18.(2024·山東濰坊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19世紀英國議會立法和改革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獨占權,任何英商可自由進入印度市場。 1832年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 1846年廢除《谷物法》,取消農業進口保護性關稅。 1848年通過《公共衛生法》,針對貧民窟導致的流行性疾病,要求地方衛生委員會必須提供新鮮水并負責處理污水,改善居住環境等。 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開放沿海貿易。 1867年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進一步降低選民財產資格。 1884年進行第三次議會改革,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 1900年通過新的《工人階級住房法》,授權地方政府拆除貧民窟區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繕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措施,建造工人住房。——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從材料中提取相互關聯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解析] 首先,閱讀材料,找出題目主旨,即自工業革命開展以來,英國議會立法和改革的發展進程,在此基礎上選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相關聯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如果選擇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獨占權、1846年廢除《谷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則可以擬定論題為:英國通過議會立法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如果選擇1848年的《公共衛生法》、1900年的《工人階級住房法》,則可以將論題擬定為:英國通過立法方式積極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如果選擇“1832年進行第一次議會改革,將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1867年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進一步降低選民財產資格”“1884年進行第三次議會改革,實行無記名投票,取消議員的財產資格限制”,可以擬定的論題是:英國議會改革推動民主制度不斷完善;等等。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對論題進行闡述,闡述過程一般包含表現、原因和影響三個部分,要注意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邏輯清晰、表述完整準確。最后,總結陳詞,說明自己闡述的正確性,或者升華(深化)自己的觀點即可。[答案] 示例一:論題:英國通過議會立法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2分)闡述:1813年,廢除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獨占權、1846年廢除《谷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條例》等反映出英國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2分)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原料和市場;重商主義阻礙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影響不斷擴大。(4分)英國推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適應了工業革命的要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容易造成盲目競爭,為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4分)示例二:論題:英國通過立法方式積極改善城市居住環境。(2分)闡述:1848年的《公共衛生法》、1900年的《工人階級住房法》都是英國政府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環境的措施。(2分)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人運動高漲,推動英國通過議會立法來解決社會問題。(4分)這改善了公共衛生狀況和城市居民環境;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4分)(若從英國議會改革推動民主制度不斷完善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6 / 26時空定位線索化階段特征綱目化 18世紀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歷了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重大轉變。這一階段不僅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和近代化發展與成熟的時期,還是近代化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時期。1.政治上:國際共運——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民族解放——殖民體系與獨立運動。 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爆發。 2.經濟上:工業狂飆——蒸汽時代與電氣時代;整體世界——商品傾銷與資本輸出。 始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工廠制度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文化上:科技創新——技術革命與重大發明;交流傳播——人口遷徙與移民文化。 工業革命后,自由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三大社會思潮相互交織,推動19世紀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的開展、民族國家的發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物理和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產生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人口遷徙帶來了文化重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第31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必修課標要求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1.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 2.認識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考情歸納 知識點 考 題1.工業革命的背景和進程 2024·全國新課標卷·T32 2024·湖南卷·T14 2024·安徽卷·T15 2023·湖北卷·T132.工業革命的影響 2024·甘肅卷·T15 2024·全國甲卷·T33 2023·海南卷·T12 2023·遼寧卷·T13 2023·6月浙江卷·T19 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T14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的背景、進程和特點1.工業革命的背景(1)內涵: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2)興起條件條件 政治 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經濟 ①內部: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________ ②外部:____________、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技術 手工工場為________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人才 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________的改進市場 __________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開始 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________開始代替手工勞動,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2.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 紡織領域 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管理模式 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________的開端。工廠逐漸取代手工工場動力方面 瓦特改進了蒸汽機。19世紀初,人類進入“________”機械制造 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機械化擴展 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3.第二次工業革命條件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就 電力 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________”內燃機 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化學工業 興起令人矚目;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傳統工業 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煥發出新的活力4.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范圍 首先發生在英國 多國同時發生,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開始部門 輕工業領域 重工業及基礎工業領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各個領域同時展開技術來源 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科研成果同技術、生產緊密結合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1.生產力: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1)建立了資本主義______制度。[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5課]內容(特點) ①工人實行____制 ②規章制度嚴格,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 ③__________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 ④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影響 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________、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2)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________。3.階級結構(1)____________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2)工業資產階級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技術人員、________等中間階層的力量開始發展。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影響下的社會生活[鏈接·選擇性必修2·第5、8、11、12課]1.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1)城市化:________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3)鄉村:西方國家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4)時間觀念: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________更為增強。(5)教育: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①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②自清政府推行“________”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2.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1)貿易方式變化: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____開業。(2)國際貿易格局變化①19世紀中期,____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③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④從1870年到一戰爆發前,世界貿易額增長了近2.6倍。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1)開鑿運河①原因: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②表現:1869年開通的__________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1914年__________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2)鐵路運輸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睞。(3)歐美國家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國際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4.世界市場: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亞非拉國家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5.社會問題:社會________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工廠制度:工廠是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出現的新的工業生產組織形式,建立在細致的勞動分工和使用機器的基礎上,是大規模集中生產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下實行集中科學管理,挖掘工人勞動潛質,大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提高了生產效率。1.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的實質是什么?“圈地運動”與資本主義發展有何關系? 2.工業革命的背景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弗蘭克指出:東方的條件實際上比西方更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生,但是偶然因素的介入改變了這一狀況。這一觀點是否正確?請簡要說明理由。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劍橋歐洲經濟史》中說:“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什么特點? 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壟斷組織:指資本主義大企業之間為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性經濟同盟,壟斷組織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有利于調節生產和促進生產力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限制了競爭,不利于社會進步。階級結構變化4.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英國通史》中記載:“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秒為單位……火車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根據材料,說明工業革命是怎樣改變人們的生活節奏的。 5.大城市論有學者認為應重點發展“條件較好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有學者則明確指出大城市具有遠大于小城鎮的規模效益。還有學者提出適合國家當前條件的100萬—400萬人口的優化城市規模區間。城市化的動力是什么?城市化進程的本質是什么? 6.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影響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英國有什么影響? 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革命首先發生于英國,是英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這些因素也成為我們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原因的基本角度,即政治環境、自由勞動力、國內外市場、科學技術、原始資本積累等。工業革命與農業生產一樣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使人類歷史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在很長時間里成為一種模式。但是,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很多問題是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這又昭示著新的社會制度即將誕生。——工廠制度與機器大生產史料 工廠主將工人每天十幾個小時固定在某一處,隨著機器的節奏不停地做著機械運動,以保證最大限度地使用機器。工廠主對工人的進廠、離廠、吃飯、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時間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工人進廠、出廠和飲食都是在鐘聲所指示的一定的時間進行的。在工廠的內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嚴格限定的老是一樣的任務?!?br/>——摘編自[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史料解讀] 史料主旨是在工廠制度下工廠的運行情況及制度規定。遷移知識 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大機器生產煥發出新的活力。探究:根據史料,概括英國工廠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工廠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史料 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史料解讀] 史料反映了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獲得信息:城市人口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相對減少。遷移知識 工業革命開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探究:史料反映了英國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造成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近代西方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同時,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大批農民脫離土地,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2)各類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的興衰和地區的發展同新興工業有著密切聯系,在英國城市化過程中,受工業革命影響最大的制造業和采礦業在城市發展速度最快,新興工業創造新興城市,而那些未與工業革命結合的城市則衰落下去。(3)城市人口中外國移民較多。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英國的外來移民逐漸增多。(4)城市化與工業化存在弊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不同視角下的工業革命史料一 2003年某西方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工業、改革和帝國:英國1750—1900年》有六章內容直接涉及工業革命,其中第三章“從農場到工廠”劃分的小節主要包括:“不再在家工作”“工廠是怎樣創造城鎮的”“什么是‘黑金’”“一個‘血汗工廠’的終結”等。2014年美國部分高中所用教科書《西方社會的歷史》第20章“能源與工業中的革命(1780—1850)”認為“工業革命開創了經濟增長具有持續性的時代”。史料二 1854年,狄更斯在《艱難時世》中寫道,“請先看看故事的發生地:庫克鎮。這里有臟兮兮和散著怪味的河流……生活的舒適,與這里無緣”。1814年某瑞典企業家在日記中寫道:“我在利物浦參觀了很多造船纜繩工廠,車間里的機器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操作機器只需很少的工人。要達到這樣的效率水準,我們……必須換掉所有的員工并訓練新一代的學徒?!?br/>史料三 印度國民大會黨某溫和派領袖認為英國對印度造福無窮,給了印度秩序、鐵路和歐洲教育,全國為此對英國表示感激。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代表達達拜·瑙羅吉(1825—1917)在《印度的貧困和非英國式統治》里論述:印度財富大量流入英國,造成印度財富的單純外流,這是印度貧困的根源。[史料解讀] 史料一是西方國家的教材內容,屬于當代人的宏觀敘述,是從西方人的視角看工業革命的;史料二反映的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人對工業革命的不同看法;史料三反映的是被殖民地區的人們對工業革命的不同感受。遷移知識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也突顯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探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在探索“工業革命”這一主題時,應如何辨析以上史料。工業革命對近代人類社會的影響[示例] (2024·湖南卷·T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__1.命題點: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2024·全國新課標卷·T32)17世紀,法國某細布工場雇傭近1 700人,分屬于制作輪子與刀具、清洗、上色、整經等部門。織布分為多道工序,其中壓印、繡花等通常由婦女承擔。這可用于說明( )A.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漸趨成熟B.機器大生產強化對工人管理C.現代工廠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D.工業革命促進女性地位提升2.命題點:德國文化與工業發展(2024·安徽卷·T15)20世紀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該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出德國制造的獨特工藝技巧,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德國工業品質量的目標,增強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擴張實力。這說明,當時( )A.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B.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C.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D.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3.命題點:英國運河建設的目的(2025·陜晉青寧適應性考試·T14)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 000英里擴展至近4 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4.命題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2024·甘肅卷·T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教材情境:《綱要(下)》P60: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1.1785年,英國一名律師為工廠主阿克萊特辯護時說:“工藝各部門中最有用的發明并不是關在書房里的專務理論的哲學家們的創作,而是通曉使用技術方法的、從實踐中得知什么構成其探討課題的靈巧的工匠的創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據此可知當時( )A.民眾重視發明創造 B.創新源于生產實踐C.啟蒙運動影響有限 D.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材情境:《選必2》P75學習聚焦:汽車、高速公路、高鐵、航運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交通提升到一個新高度。2.19世紀的最后25年,鐵路在全球的擴張達到高峰,其后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投向鐵路的資金開始往柏油馬路轉移。這種現象是由于( )A.人類開始逐步進入航空時代B.人類隔絕的狀態開始被打破C.新式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D.資本原始積累現象的出現教材情境:《綱要(下)》P62插圖“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3.下面是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說明工業革命( )A.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化B.使生產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D.使社會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教材情境:《選必2》P67問題探究:巴黎……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設計的觀光車中,向游人開放。分析城市化從哪些方面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4.19世紀末的美國,人們通過電報和電話進行信息溝通,電車成為出行的首選工具,自來水和煤氣也是他們關注的對象,他們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來選擇最適宜的地方去居住。這一現象說明( )A.科技進步促進了生活成本下降B.通信革新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C.工業生產和城市化聯系很緊密D.公共設施的配置影響居住選擇5 /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 第三編 第十單元 第31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生版.docx 42 第三編 第十單元 第31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