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工業革命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很多矛盾和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是無法解決的。工業革命統治下的世界與文化擴張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結束了殖民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狹隘性,客觀上推動了殖民地向現代文明的轉化,有利于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1.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1)經濟的工業化①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其后,法美也開始了工業化進程,19世紀中期,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②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德、英、法、俄、日等國同時展開,其后,工業化在世界范圍內擴展。③兩次工業革命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征服世界的能力,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確立。(2)政治的民主化①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后,民主化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趨勢之一,英、美、法建立了相對健全的民主制度;德、俄、日等國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②亞非拉國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亞非拉國家以民主、自由為旗幟,將民族獨立與民主自由聯系起來。(3)思想的科學理性化: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崇尚科學、理性成為思想界的主流,進一步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科技教育的發展,大眾教育逐漸普及。2.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問題和新矛盾3.為更加公平合理的人類未來而奮斗(1)社會主義運動: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希望。(2)民族解放運動:隨著殖民體系的形成,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擺脫了西葡的殖民統治,亞洲出現了亞洲覺醒,非洲人民的抗爭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4.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交鋒文化交融 (1)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引發了美洲族群的變化,混血人種的出現體現了人口遷徙對文化交融的影響。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2)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華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交鋒 (1)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與拉美文化的多元性說明文化擴張具有雙重性 (2)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的沖擊 ①拿破侖大軍推行《拿破侖法典》和傳播啟蒙思想,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②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歐洲殖民者向被殖民地區進行文化侵略,以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1.(2024·山東濟寧二模)下面是發生于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某些重大事件。它表明(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議會執法機關和多種民間組織對包括犯罪、健康狀況不佳和貧困等普遍問題展開一系列廣泛的調查。◎1833年,議會頒布《工廠法》,限制婦女和兒童在工廠中的工作時間,限制童工和女工的使用。◎1848年,議會頒布《公共衛生條例》,改善污水處理系統,凈化生活用水。A.經濟發展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升B.通過立法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共識C.工業革命有建設和破壞雙重功效D.關注民眾福祉成為政府工作核心A [根據材料“議會執法機關……展開一系列廣泛的調查”“議會頒布《工廠法》”“議會頒布《公共衛生條例》”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社會暴露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勞工生活境遇與健康情況惡劣等,英國議會針對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展開調查并立法進行整治和規范,這表明英國經濟發展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故選A項;“成為共識”表述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闡述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并沒有揭示工業革命的“建設性”(成就),排除C項;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關注民眾福祉”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其并不是政府工作核心,排除D項。]2.(2024·江蘇南京二模)下圖為1896年發表于瑞士蘇黎世《新信使》雜志中的一幅漫畫,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根據漫畫內容,下列命名最為合理的是( )A.《資本原始積累的快速發展》B.《壟斷組織改變經營方式》C.《資本主義緊張的勞資關系》D.《社會主義革命風起云涌》C [這幅漫畫發表于1896年,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剝削和勞資矛盾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資本主義的集水盆”強調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和資源的不平等分配。集水盆象征著財富的積累,暗示著資本主義制度下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因此,《資本主義緊張的勞資關系》更能準確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故選C項;西歐資本原始積累主要發生在15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初,與“1896年”不符,排除A項;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的生產組織方式,與“資本主義的集水盆”不符,排除B項;《社會主義革命風起云涌》與“1896年”的史實不符,排除D項。]3.(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德國電氣工業的壟斷組織電氣總公司在1908年與西門子公司實行聯合,并且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電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1911年,該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傭工人達6萬多人。這折射出此時期( )A.壟斷組織削弱殖民爭奪B.美德兩國已壟斷國際貿易C.英法等國出現全面衰退D.生產與資本的集中化趨勢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電氣總公司與西門子公司的聯合,以及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合作,是早期全球化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合作和瓜分市場的行為,體現了當時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化趨勢,這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個典型特征,故選D項;壟斷組織會加強殖民爭奪,而不是“削弱”,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電氣市場,不能得出“已壟斷國際貿易”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英法等國工業概況,且“全面衰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面為《世界:一部歷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1800—1850年 歐洲蒸汽驅動工業能力急劇增長1811—1813年 英國動用1.2萬軍隊鎮壓搗毀機器的下人1842年 埃德文·查德威克的《英國勞動人口的衛生狀況報告》詳細披露了曼徹斯特糟糕的生活條件1848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1851年 倫敦水晶宮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1867年 馬克思的《資本論》問世——摘編自[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三種歷史現象,并說明其內在聯系。(12分)[解析] 第一小問,材料“歐洲蒸汽驅動工業能力急劇增長”說明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英國勞動人口的衛生狀況報告》詳細披露了曼徹斯特糟糕的生活條件”說明工人階級生活條件惡劣;“英國動用1.2萬軍隊鎮壓搗毀機器的下人”說明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是生產力范疇,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矛盾突出,工人階級斗爭明顯,于是出現了指導工人運動的理論,即馬克思主義誕生了,其實質是生產力的變革推動上層建筑出現調整的過程。[答案] 歷史現象:工業革命開始,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工人階級生活條件惡劣,工人運動開始出現;馬克思主義誕生。(6分)內在聯系: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與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逐漸顯現,工人階級的生活和勞動條件沒有得到相應改善;工人運動興起,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工業革命出現的社會變化,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創立了馬克思主義。(6分)民族國家是指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的政治實體。近代以來,西方民族國家形成,規范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的國際法也逐漸形成并成熟,外交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國際法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前者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后者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關系2.宗教改革與西方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1)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主張王權高于教權,有利于專制王權的加強,同時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2)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有利于民族語言的形成與發展。(3)宗教改革是以早期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表現形式。(4)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政治變革和民族獨立運動。(5)宗教改革激發了人們愛國主義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推動了近代早期的民族運動。3.民族國家的特點(1)從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認同感是近代民族國家的特點之一。民族認同感強,則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穩定;民族認同感弱,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2)民族國家的出現與其現代化的過程密切相關。這首先是因為工業化、現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狀況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處于彼此分離狀態的各個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為現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資本主義民族國家。(3)民族國家的出現,為世俗化國家找到合法性的源泉。(4)民族國家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明確的國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語言。4.近代國際法的四大淵源和三大基礎5.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1)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為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而進行自我約束和相互約束的一種法律規范。(2)國際法是國家之間在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為自己確立各種具體的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依據。(3)國際法是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是非對錯的法律標準,對一切國家都具有約束力。(4)國際法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2024·廣東茂名一模)宗教改革之前,英國主教群體在國家世俗和宗教事務上擁有諸多特權,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職能被限制在宗教領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權。這一變化( )A.鞏固了天主教會的信仰基礎B.推動了英國的近代國家建構C.勾勒了理性王國的發展藍圖D.催生了英國君主的世俗權力B [根據材料“宗教改革之前,英國主教……擁有諸多特權”“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職能被限制在宗教領域”“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權”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宗教改革后英國教權被削弱,世俗權力(王權)得到強化,這一變化推動了英國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故選B項;宗教改革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排除A項;啟蒙運動勾勒了理性王國的發展藍圖,材料是“宗教改革”,排除C項;英國君主權力是世襲的,不是“這一變化”“催生”的,這一變化強化了世俗王權,排除D項。]2.(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17世紀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發現論”,即因該國“發現”而被教皇賜予美洲土地的財產權或產權;17世紀以后,英國用格勞秀斯的殖民地財產化理論對“發現論”發起挑戰,宣稱只有“有效統治”即確立管轄和統治機制才符合萬國法。這一變化表明( )A.美洲成為西歐各國爭奪的焦點B.國家治理呈現出法制化趨勢C.殖民擴張的經濟目的退居次位D.國際法成為殖民爭奪的工具D [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以后,英國使用格勞秀斯的殖民地財產化理論來挑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發現論”,英國強調“有效統治”即確立管轄和統治機制才符合萬國法,實際上是在利用國際法來為自己的殖民擴張尋找合法的理論支持。這表明,國際法成為殖民爭奪的工具,故選D項;材料中主要討論的是殖民地的財產權或產權的理論變化,而不是美洲成為爭奪的焦點,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殖民爭奪而不是國家治理呈現出法制化趨勢,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有關殖民地的理論變化,并沒有提到殖民擴張的經濟目的有任何變化或退居次位,排除C項。]3.(2024·北京朝陽區二模)《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暫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被稱為“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其原因是( )A.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B.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C.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D.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規定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B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暫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被稱為“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故選B項;《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排除A項;維也納體系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排除C項;《非戰公約》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規定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排除D項。]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發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呼聲……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宣布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12分)[點撥] 材料闡述了法國大革命對法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答案]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專制王權,也沖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近代民族觀念的形成;推動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法蘭西民族誕生和民族主義形成;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過對國王的忠誠,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12分)5 / 9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確立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工業革命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很多矛盾和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是無法解決的。工業革命統治下的世界與文化擴張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結束了殖民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狹隘性,客觀上推動了殖民地向現代文明的轉化,有利于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1.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1)經濟的工業化①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其后,法美也開始了工業化進程,19世紀中期,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②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德、英、法、俄、日等國同時展開,其后,工業化在世界范圍內擴展。③兩次工業革命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征服世界的能力,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確立。(2)政治的民主化①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后,民主化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趨勢之一,英、美、法建立了相對健全的民主制度;德、俄、日等國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②亞非拉國家: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亞非拉國家以民主、自由為旗幟,將民族獨立與民主自由聯系起來。(3)思想的科學理性化:工業革命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崇尚科學、理性成為思想界的主流,進一步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科技教育的發展,大眾教育逐漸普及。2.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問題和新矛盾3.為更加公平合理的人類未來而奮斗(1)社會主義運動: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新的希望。(2)民族解放運動:隨著殖民體系的形成,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擺脫了西葡的殖民統治,亞洲出現了亞洲覺醒,非洲人民的抗爭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4.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交鋒文化交融 (1)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引發了美洲族群的變化,混血人種的出現體現了人口遷徙對文化交融的影響。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2)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華工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交鋒 (1)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與拉美文化的多元性說明文化擴張具有雙重性 (2)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的沖擊 ①拿破侖大軍推行《拿破侖法典》和傳播啟蒙思想,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②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①歐洲殖民者向被殖民地區進行文化侵略,以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 ②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1.(2024·山東濟寧二模)下面是發生于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某些重大事件。它表明(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議會執法機關和多種民間組織對包括犯罪、健康狀況不佳和貧困等普遍問題展開一系列廣泛的調查。◎1833年,議會頒布《工廠法》,限制婦女和兒童在工廠中的工作時間,限制童工和女工的使用。◎1848年,議會頒布《公共衛生條例》,改善污水處理系統,凈化生活用水。A.經濟發展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升B.通過立法解決社會問題成為共識C.工業革命有建設和破壞雙重功效D.關注民眾福祉成為政府工作核心2.(2024·江蘇南京二模)下圖為1896年發表于瑞士蘇黎世《新信使》雜志中的一幅漫畫,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根據漫畫內容,下列命名最為合理的是( )A.《資本原始積累的快速發展》B.《壟斷組織改變經營方式》C.《資本主義緊張的勞資關系》D.《社會主義革命風起云涌》3.(2024·安徽合肥八中最后一卷)德國電氣工業的壟斷組織電氣總公司在1908年與西門子公司實行聯合,并且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起瓜分了世界電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1911年,該公司已控制了近200家公司,雇傭工人達6萬多人。這折射出此時期( )A.壟斷組織削弱殖民爭奪B.美德兩國已壟斷國際貿易C.英法等國出現全面衰退D.生產與資本的集中化趨勢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面為《世界:一部歷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1800—1850年 歐洲蒸汽驅動工業能力急劇增長1811—1813年 英國動用1.2萬軍隊鎮壓搗毀機器的下人1842年 埃德文·查德威克的《英國勞動人口的衛生狀況報告》詳細披露了曼徹斯特糟糕的生活條件1848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問世1851年 倫敦水晶宮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1867年 馬克思的《資本論》問世——摘編自[美]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三種歷史現象,并說明其內在聯系。(12分)民族國家是指主權獨立,人民有共同價值、歷史文化語言或體制的政治實體。近代以來,西方民族國家形成,規范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的國際法也逐漸形成并成熟,外交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國際法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前者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后者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關系2.宗教改革與西方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1)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主張王權高于教權,有利于專制王權的加強,同時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2)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有利于民族語言的形成與發展。(3)宗教改革是以早期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表現形式。(4)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蓋下的政治變革和民族獨立運動。(5)宗教改革激發了人們愛國主義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推動了近代早期的民族運動。3.民族國家的特點(1)從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認同感是近代民族國家的特點之一。民族認同感強,則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穩定;民族認同感弱,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2)民族國家的出現與其現代化的過程密切相關。這首先是因為工業化、現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狀況發生了巨大改變,過去處于彼此分離狀態的各個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為現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資本主義民族國家。(3)民族國家的出現,為世俗化國家找到合法性的源泉。(4)民族國家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明確的國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語言。4.近代國際法的四大淵源和三大基礎5.國際法的發展對世界歷史的影響(1)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為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而進行自我約束和相互約束的一種法律規范。(2)國際法是國家之間在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為自己確立各種具體的國家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依據。(3)國際法是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是非對錯的法律標準,對一切國家都具有約束力。(4)國際法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行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2024·廣東茂名一模)宗教改革之前,英國主教群體在國家世俗和宗教事務上擁有諸多特權,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職能被限制在宗教領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權。這一變化( )A.鞏固了天主教會的信仰基礎B.推動了英國的近代國家建構C.勾勒了理性王國的發展藍圖D.催生了英國君主的世俗權力2.(2024·江西九師聯盟聯考)17世紀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發現論”,即因該國“發現”而被教皇賜予美洲土地的財產權或產權;17世紀以后,英國用格勞秀斯的殖民地財產化理論對“發現論”發起挑戰,宣稱只有“有效統治”即確立管轄和統治機制才符合萬國法。這一變化表明( )A.美洲成為西歐各國爭奪的焦點B.國家治理呈現出法制化趨勢C.殖民擴張的經濟目的退居次位D.國際法成為殖民爭奪的工具3.(2024·北京朝陽區二模)《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暫時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被稱為“國際法發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其原因是( )A.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B.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C.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D.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規定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毫不考慮民族和國家的利益……否認君主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征……發出了“專制之下無祖國”呼聲……在啟蒙思想指導下,法國大革命爆發。由于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被摧毀,宣布了主權在民,人人平等,國家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祖國,“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法國大革命對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促進作用。(12分)[點撥] 材料闡述了法國大革命對法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5 /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5 第三編 第十單元 單元提升10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 學生版.docx 45 第三編 第十單元 單元提升10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