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世紀初,資本主義確立了在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奴役、污染等困擾著人類;資本主義也創造了先進的生產力,給人類帶來了新的氣象、新的辦法、新的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存在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對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兩次世界大戰毀滅一個世界,催生一個世界,毀滅與新生的世界辯證共存,體現了人類社會螺旋前進的發展特點。1.戰爭的災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1)戰爭災難: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20世紀上半葉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2)追求和平①近代以來,人們就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減少武力沖突,如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②20世紀以來,這些設想開始付諸實踐,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相繼建立,《非戰公約》廢棄了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法不斷發展,其領域大大拓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兩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1)一戰后的國際秩序①一戰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通過了《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條約,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②一戰后成立的國際聯盟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但其最終淪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2)二戰后的國際秩序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②成立聯合國,國際法發展二戰后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確定“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3.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與社會主義運動4.環境的破壞與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1)環境的破壞:工業革命造成了環境的嚴重破壞,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使社會生產呈現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態。(2)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類的重視,但是,可持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1.(2024·山東泰安二模)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主張民族自決和人權自由的一方取得的勝利,這場勝利迅速將那個依靠霸權來實現資本無限積累,依靠戰爭和掠奪來穩固資本擴張基礎的‘帝國主義時代’,連同此前在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起過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都淘汰出局了。”這一觀點( )A.強調交戰各國戰后的社會變化B.否定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C.表達了對歐洲國際地位的擔憂D.表明二戰沖擊了舊有的國際秩序2.(2024·河南開封三模)如圖是某世界著名政治漫畫家的作品。被希特勒打“死”的法國仍倔強地從棺材里伸出手來,在墻上寫了個大大的“V”(勝利的標志)。該作品體現了( )A.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B.英法綏靖政策破產C.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實現D.法國堅持抵抗運動3.(2024·山東淄博二模)1948年,倫敦夏季奧運會期間,有位英國醫生專門組織了一場由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這成為國際殘奧會的前身。這次殘疾人運動會舉辦的初衷是( )A.撫慰戰爭創傷 B.加強國際合作C.傳遞和平理念 D.完善社會保障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協議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帥火車上簽訂。此車廂后來被命名為“停戰車廂”,那片空地被命名為“停戰空地”。法國將軍馬奇諾認為,要追念那些偉大的逝者,再沒有比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國凱特爾將軍指出,1918年的11月11日,德意志民族的苦難時光從這節車廂中開始了。貢比涅森林內的第二次受降儀式發生于1940年6月。1946年,“停戰空地”的建筑相繼在原地重建,戴高樂等多位法國總統都曾在此留下足跡。1950年,復制的車廂重回貢比涅森林,“舒曼計劃”則開啟了西歐煤鋼聯營的序幕。時代的發展賦予“停戰空地”新的角色。2001年,“停戰空地”被列入法國國家歷史建筑名錄。2018年,改建后的停戰博物館用法、英、德三種語言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述這段歷史。——摘編自江天岳《貢比涅森林“停戰空地”歷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義》“停戰空地”作為記憶之場,經歷了從象征“對抗與復仇”到象征“和解與共生”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對此現象進行闡釋。(12分)[點撥] 材料闡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車廂”與“停戰空地”,反映了“停戰空地”經歷了從象征“對抗與復仇”到象征“和解與共生”的轉變。解答時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釋。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條件,亞非拉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訴求也從只是爭取獨立發展為建立民族獨立的民主政府。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文化不斷交流、交融與創新的歷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指的是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民族的活動過程。由于遭遇外部環境挑戰的不同、文化傳統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呈現出不同文明景觀,這樣導致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中國國共合作發動國民革命;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發動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越南抗法斗爭;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941年,埃塞俄比亞擊敗意大利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獨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罷工、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2.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特點(1)統一性①原因: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面臨反對殖民統治和實現民族國家現代化的共同任務。②表現:任務目標的統一性(民族自決,實現現代化);地區的廣泛性(各國民族斗爭遙相呼應,此起彼伏);時間的持續性。(2)多樣性①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②表現:領導的層次性(各種性質的政黨領導);斗爭的多樣性(有暴力革命、和平抗議和民主改革等形式);發展的不平衡性(亞洲最為高漲,非洲的斗爭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區)。(3)影響:深遠性①對亞非拉國家:為亞非拉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②對世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沖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3.戰爭與文化交鋒(1)歷史上的重大戰爭: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從亞歷山大遠征到蒙古西征,從拿破侖戰爭到一戰、二戰,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物質財產遭到巨大損失,而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文化毀損和斷層,甚至民族文化喪失。人類應遠離戰爭,珍愛和平。(2)戰爭對文化的影響①戰爭會造成文化古跡的破壞或文化典籍的毀滅;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同化政策會導致被征服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失傳或湮滅。②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在戰爭中,異質文化碰撞、交匯與重構,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融與發展。4.世界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美國的移民文化①形成: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同時也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②影響: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①背景: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由英國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②特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1.(2024·廣東“六校”模擬)被稱為“印尼國父”的蘇加諾認為民族主義不應該是一種狹隘的排他主義,他將團結了共產黨的孫中山作為民族主義者的榜樣,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推翻荷蘭的殖民統治。這一主張意在( )A.獲得亞洲各國人民的同情支持B.凝聚民族力量爭取國家獨立C.推動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D.表達對北伐戰爭的深切同情2.(2024·T8聯盟壓軸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戰爭的拖延,歐洲的企業和管理人員開始大批地離開非洲殖民地,不管是為了參加歐洲的戰斗而離開,還是因為在非洲的戰爭而被征召進當地的基層單位,都使本來在非洲就很少的歐洲人變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屬民沒有錯過這一時機,借機掀起了武裝起義和其他形式的反抗。這一時期非洲國家( )A.實現了經濟獨立自主 B.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C.萌發了民族獨立思想 D.掀起了民族獨立風暴3.(2024·山東青島三模)20世紀30年代,部分非洲知識分子發起了“黑人特色”運動,表達對非洲的自豪感;二戰后,“黑人特色”運動進一步發展,許多詩人繼續表達他們與非洲的聯系,鼓勵非洲人遠離歐洲文化和殖民統治。這一運動( )A.激發了非洲共同體意識B.保持了非洲文化的多元性C.瓦解了帝國主義的統治D.促進了非洲民族意識覺醒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據余志森主編《美國多元文化研究——主流與非主流文化關系探索》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12分)[點撥] 材料以計量史學的視角,對美國1790年后的人口統計進行分類,說明了人口地域遷徙對美國歷史的影響,反映了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是個民族“大拼盤”。解答時要緊扣這一觀點進行闡釋。7 / 720世紀初,資本主義確立了在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奴役、污染等困擾著人類;資本主義也創造了先進的生產力,給人類帶來了新的氣象、新的辦法、新的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存在競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對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兩次世界大戰毀滅一個世界,催生一個世界,毀滅與新生的世界辯證共存,體現了人類社會螺旋前進的發展特點。1.戰爭的災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1)戰爭災難: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20世紀上半葉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財產的損失,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威脅。(2)追求和平①近代以來,人們就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減少武力沖突,如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②20世紀以來,這些設想開始付諸實踐,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相繼建立,《非戰公約》廢棄了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法不斷發展,其領域大大拓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兩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1)一戰后的國際秩序①一戰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通過了《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系列國際條約,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②一戰后成立的國際聯盟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但其最終淪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2)二戰后的國際秩序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②成立聯合國,國際法發展二戰后簽署的《聯合國憲章》,確定“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3.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與社會主義運動4.環境的破壞與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1)環境的破壞:工業革命造成了環境的嚴重破壞,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環境,使社會生產呈現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態。(2)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類的重視,但是,可持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1.(2024·山東泰安二模)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主張民族自決和人權自由的一方取得的勝利,這場勝利迅速將那個依靠霸權來實現資本無限積累,依靠戰爭和掠奪來穩固資本擴張基礎的‘帝國主義時代’,連同此前在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起過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都淘汰出局了。”這一觀點( )A.強調交戰各國戰后的社會變化B.否定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C.表達了對歐洲國際地位的擔憂D.表明二戰沖擊了舊有的國際秩序D [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二戰結束了擴張的帝國主義時代,淘汰了殖民政治和殖民統治,是“主張民族自決和人權自由的一方取得的勝利”,總之該學者認為二戰對舊有的國際秩序造成巨大沖擊,故選D項;“交戰各國戰后的社會變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否定了歐洲列強殖民擴張的本質”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表達了對歐洲國際地位的擔憂”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2.(2024·河南開封三模)如圖是某世界著名政治漫畫家的作品。被希特勒打“死”的法國仍倔強地從棺材里伸出手來,在墻上寫了個大大的“V”(勝利的標志)。該作品體現了( )A.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B.英法綏靖政策破產C.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實現D.法國堅持抵抗運動D [這幅政治漫畫描繪了即使在被希特勒打“死”的情況下,法國依然倔強地伸出手來,在墻上寫下了代表勝利的“V”字。該作品體現了法國堅持抵抗運動的決心和信念,故選D項。]3.(2024·山東淄博二模)1948年,倫敦夏季奧運會期間,有位英國醫生專門組織了一場由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這成為國際殘奧會的前身。這次殘疾人運動會舉辦的初衷是( )A.撫慰戰爭創傷 B.加強國際合作C.傳遞和平理念 D.完善社會保障A [1948年,倫敦夏季奧運會期間,有位英國醫生組織了一場由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這成為國際殘奧會的前身。這次殘疾人運動會舉辦的初衷是撫慰戰爭創傷,尤其是幫助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的退伍軍人恢復身心健康,故選A項;加強國際合作和傳遞和平理念均不屬于“初衷”,排除B、C兩項;舉辦殘疾人運動會與完善社會保障之間沒有必然關系,排除D項。]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協議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福煦元帥火車上簽訂。此車廂后來被命名為“停戰車廂”,那片空地被命名為“停戰空地”。法國將軍馬奇諾認為,要追念那些偉大的逝者,再沒有比這里更好的地方了。德國凱特爾將軍指出,1918年的11月11日,德意志民族的苦難時光從這節車廂中開始了。貢比涅森林內的第二次受降儀式發生于1940年6月。1946年,“停戰空地”的建筑相繼在原地重建,戴高樂等多位法國總統都曾在此留下足跡。1950年,復制的車廂重回貢比涅森林,“舒曼計劃”則開啟了西歐煤鋼聯營的序幕。時代的發展賦予“停戰空地”新的角色。2001年,“停戰空地”被列入法國國家歷史建筑名錄。2018年,改建后的停戰博物館用法、英、德三種語言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述這段歷史。——摘編自江天岳《貢比涅森林“停戰空地”歷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義》“停戰空地”作為記憶之場,經歷了從象征“對抗與復仇”到象征“和解與共生”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對此現象進行闡釋。(12分)[點撥] 材料闡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車廂”與“停戰空地”,反映了“停戰空地”經歷了從象征“對抗與復仇”到象征“和解與共生”的轉變。解答時要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釋。[答案] 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勝德敗,簽訂停戰協定之地成為兩國“對抗”的記憶之場。德國法西斯利用民眾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進攻法國迫使其投降,以此報復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屈辱。此時“停戰空地”是象征“對抗與復仇”的記憶之場,反映出極端民族主義對國家關系的影響。(4分)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兩極格局下,為恢復發展經濟,提高國際地位,法、德在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共識基礎上達成和解。“停戰空地”轉化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法、德通過煤鋼聯營走上聯合發展之路,合作共贏促進兩國發展。(4分)“停戰空地”最初象征“對抗與復仇”反映的是以鄰為壑、冤冤相報的狹隘民族主義,其后轉為“和解與共生”,反映出一種包容、理性的態度,為當今各國處理歷史與發展問題作出了較好的示范。(4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條件,亞非拉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訴求也從只是爭取獨立發展為建立民族獨立的民主政府。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文化不斷交流、交融與創新的歷史。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指的是主動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給其他民族的活動過程。由于遭遇外部環境挑戰的不同、文化傳統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民族呈現出不同文明景觀,這樣導致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與沖突。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沖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中國國共合作發動國民革命;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發動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越南抗法斗爭;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資產階級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下,多次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1941年,埃塞俄比亞擊敗意大利侵略軍,恢復了國家獨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罷工、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2.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特點(1)統一性①原因: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面臨反對殖民統治和實現民族國家現代化的共同任務。②表現:任務目標的統一性(民族自決,實現現代化);地區的廣泛性(各國民族斗爭遙相呼應,此起彼伏);時間的持續性。(2)多樣性①原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②表現:領導的層次性(各種性質的政黨領導);斗爭的多樣性(有暴力革命、和平抗議和民主改革等形式);發展的不平衡性(亞洲最為高漲,非洲的斗爭主要集中在北非地區)。(3)影響:深遠性①對亞非拉國家:為亞非拉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②對世界: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沖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3.戰爭與文化交鋒(1)歷史上的重大戰爭:人類有史以來,戰爭頻繁、烽火不斷。從亞歷山大遠征到蒙古西征,從拿破侖戰爭到一戰、二戰,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物質財產遭到巨大損失,而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人類文化毀損和斷層,甚至民族文化喪失。人類應遠離戰爭,珍愛和平。(2)戰爭對文化的影響①戰爭會造成文化古跡的破壞或文化典籍的毀滅;征服者的文化奴役或同化政策會導致被征服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失傳或湮滅。②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在戰爭中,異質文化碰撞、交匯與重構,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融與發展。4.世界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美國的移民文化①形成: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同時也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②影響: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①背景: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由英國殖民地變為獨立國家。②特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1.(2024·廣東“六校”模擬)被稱為“印尼國父”的蘇加諾認為民族主義不應該是一種狹隘的排他主義,他將團結了共產黨的孫中山作為民族主義者的榜樣,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推翻荷蘭的殖民統治。這一主張意在( )A.獲得亞洲各國人民的同情支持B.凝聚民族力量爭取國家獨立C.推動亞洲民族民主運動新高潮D.表達對北伐戰爭的深切同情B [根據材料“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可知,蘇加諾強調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意在凝聚民族力量爭取國家獨立,故選B項;根據材料“號召印尼的民族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團結起來”可知,其號召的主要是印尼民眾,而非亞洲各國人民,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印尼民族解放運動,未涉及亞洲其他國家,排除C項;蘇加諾針對的是印尼民族解放運動,與中國北伐戰爭無關,排除D項。]2.(2024·T8聯盟壓軸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戰爭的拖延,歐洲的企業和管理人員開始大批地離開非洲殖民地,不管是為了參加歐洲的戰斗而離開,還是因為在非洲的戰爭而被征召進當地的基層單位,都使本來在非洲就很少的歐洲人變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屬民沒有錯過這一時機,借機掀起了武裝起義和其他形式的反抗。這一時期非洲國家( )A.實現了經濟獨立自主 B.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C.萌發了民族獨立思想 D.掀起了民族獨立風暴B [殖民地的反抗運動在戰后的幾十年里繼續發展,最終導致了20世紀中葉非洲獨立運動的高潮,大量非洲國家相繼獲得獨立,嚴重沖擊了世界殖民體系,故選B項;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帝國主義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強烈反抗,非洲國家的抗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而非一戰爆發后非洲國家才開始萌發民族獨立思想,排除C項;20世紀50年代,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排除D項。]3.(2024·山東青島三模)20世紀30年代,部分非洲知識分子發起了“黑人特色”運動,表達對非洲的自豪感;二戰后,“黑人特色”運動進一步發展,許多詩人繼續表達他們與非洲的聯系,鼓勵非洲人遠離歐洲文化和殖民統治。這一運動( )A.激發了非洲共同體意識B.保持了非洲文化的多元性C.瓦解了帝國主義的統治D.促進了非洲民族意識覺醒D [根據題干可知,部分非洲知識分子所發起的“黑人特色”運動,“表達對非洲的自豪感”“鼓勵非洲人遠離歐洲文化和殖民統治”,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運動促進了非洲民族意識覺醒,故選D項;“黑人特色”運動激發了非洲人的民族意識,而不是“共同體意識”,排除A項;“黑人特色”運動要求擺脫西方殖民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與“非洲文化的多元性”無關,排除B項;“瓦解了”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據余志森主編《美國多元文化研究——主流與非主流文化關系探索》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12分)[點撥] 材料以計量史學的視角,對美國1790年后的人口統計進行分類,說明了人口地域遷徙對美國歷史的影響,反映了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是個民族“大拼盤”。解答時要緊扣這一觀點進行闡釋。[答案] “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由此對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構成挑戰。(12分)9 / 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9 第三編 第十一單元 單元提升11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 學生版.docx 49 第三編 第十一單元 單元提升11 培優微課題 特色微課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