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試題特色 應試策略(1)從命題立意上看 試題堅持能力立意、引領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漸加強了從注重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質立意的轉變,試題考查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第一,答題思維上倡導多角度、多層次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二,答題原則上強調論從史出、史論互證和史論結合;第三,語言表達上強調邏輯嚴密、文字通順 (2)從考查內容上看 “開放探究型題”重視以歷史主干知識為依托,選取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試題命制靈活,在覆蓋面上屬于小切口,深內涵,重視對背景、結果及影響的探究 (3)從開放角度上看 開放性試題是與傳統問題中條件結論的“封閉性”相對而言的,它主要考查學生是否具有變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識遷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創新的能力。設問的開放性日益增強,答案設計上也日益體現多元化 (1)了解賦分的主要標準 開放性試題評卷的一般套路為:觀點分/論據分/結構分/邏輯分/表達分/整體評價分。強調觀點的明確性和準確性;論證的角度與深度、廣度;與材料的結合度及邏輯表達;等等 (2)明確答題的基本原則 ①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快速、準確甄別,提出觀點或提取信息 ②觀點明確:觀點要指向明確,具體化 ③邏輯嚴密:在闡述理由時,史實要充分,邏輯要嚴密,形成“因果關系” ④格式規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發展,概括精練,說明簡潔,論述合理,層次分明,邏輯嚴謹 (3)熟練掌握答題技巧方法 學生熟悉答題格式,才能保證答題的完整性。在回答觀點、論證問題時,首先,需要提出觀點,或選擇觀點,或判斷觀點;其次,是利用史實加以論證,論證時要注重史論結合和語言連貫,形成連貫性思維;同時在論證過程中,注意結合多個史實來進行論證;最后,要上升到理論或史觀的高度[試題設計]1.擬定論題論證類開放題論點呈現多樣化特點(1)自擬論題類的創新題的論點不唯一,呈現多樣化特點,只要符合題意,自主擬定一個論點加以論證說明即可。(2)題型的論點構成結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圍繞單一主體為主題對象,結構為“時空+主體對象+怎么了”;另一種涉及若干個對象之間的聯系,結構為“簡述若干要素之間的關系”。2.試題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論題明確”要求提煉出一個簡練明確的主題或論點。(2)“持論有據”要求論證過程要充分利用材料和所學的史實進行論證,要有理有據,史論結合。(3)“表述清晰”則要求要有論證邏輯性和層次性,不能僅僅是史實的堆砌而缺乏內在的論證邏輯,史不對論。[解題指導] (2024·山東卷·T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數字里的上海材料一1947年,上海有工廠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電力供應,73%的自來水供應,97%的煤氣供應,100%的電話和電車經營。官僚資本企業擁有的煉鋼爐占全市總數的85.7%,鋼產量占89.3%;擁有的紗錠和布機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5%和59.2%。——摘編自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業品絕大部分供應全國,不少工廠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生產配套設備。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輕紡類工廠內遷。整個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計有6 000多臺。1956年,上海進行了第一次工業大改組,全市2萬多個工廠分行業成立了83個行政性專業工業公司。——摘編自《上海統計年鑒》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たs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4分)[點撥] 第一步:審設問:提取材料信息,以“上?!たs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進行論述。根據材料一圖1可知,1945—1947年上海工業中,金屬品和機器制造業分別只占2.6%和3.4%,紡織業占51.4%,說明當時上海重工業落后,輕工業比較發達,工業結構不合理。根據材料一文字材料可知,1947年,上海的工廠、工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說明上海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城市;外資和官僚資本控制了主要的工業部門,說明其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根據材料二圖2“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可知,上海的重工業產值和占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說明工業結構趨向合理,這是受1953—1957年“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影響。根據材料二的文字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為中國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工業產值持續增長,還積極支援其他地區建設;另一方面上海工業企業也進行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第三步:總結升華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試答] [答案] 示例:上海·縮影近現代上海工業的發展是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2分)近代上海是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城市,集中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征。如工業結構不合理,輕工業占絕對優勢,重工業的比重非常低;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控制了主要的經濟部門和關鍵行業,體現了近代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性。(4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一五”計劃的實施,上海工業也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變化。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比重發生了較大變化,重工業比重迅速上升,工業結構趨向合理。這主要是“一五”計劃期間,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結果。隨著三大改造在全國的推進,上海的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與此同時,上海還發揮領軍作用,支援全國其他地區的建設,為改變中國工業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6分)近現代上海工業的發展,正是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當今上海的騰飛,也是東方巨龍騰飛的縮影。(2分)[應用演練]1.(2024·廣東卷·T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來,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摘編自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擬定論題為: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根據材料“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擬定論題為:廣東推動了中國早期的現代化。然后,結合所學相關中國近代史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述,例如:結合所學知識從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康有為宣傳維新思想、黃花崗起義、孫中山在廣州革命、國民革命等史實來闡述。最后,歸納總結。[答案] 示例:論題: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2分)闡述:鴉片戰爭前,嚴重的鴉片走私禍國殃民,林則徐被派往廣州禁煙,虎門銷煙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面對英國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抵抗侵略軍。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在廣州組織人員匯譯《四洲志》,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宣傳維新思想。1911年,孫中山、黃興等領導黃花崗起義,引起巨大震動。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反封建軍閥的斗爭,先后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州成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因此,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鑄就了廣東濃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10分)2.(2024·全國新課標卷·T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32年中國重要新聞標題摘編如下:錦州撤防遼西盡陷;蔣汪昨晚在杭晤談;溥儀竟作傀儡;日本大批軍隊昨日到滬;蔣汪均決長住首都;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日軍果進犯熱河;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國民黨進攻蘇區;傀儡組織近狀;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摘編自陳益民、江沛主編《老新聞1931—1939》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時事,擬定一個主題,寫一篇短評。(要求:主題正確,運用材料,史實準確,評論合理)(12分)[解析] 首先,閱讀并整理材料,確定主題。材料涉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以及國共十年對峙等信息。在此基礎上,注意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事件,圍繞民族抗爭與國共對峙并存、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等擬定主題。其次,進行評述。評述時注意史實準確、緊扣主題、史論結合、表達合理。最后,總結升華,得出結論。[答案] 示例一:主題:1932年的中國:民族危機與抗日烽火。(2分)短評:在1932年的中國,時事多舛,民族危機深重。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領土上肆意橫行,從錦州撤防到遼西陷落,再到上海閘北化為灰燼,無不顯示出侵略者的兇殘和野心。同時,傀儡政權的出現更是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堅定。面對外敵入侵,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紅軍戰士,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他們在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沉勇堅守、擊退日軍的猛烈進攻。這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保國御敵的決心。與此同時,國內政治形勢也異常復雜。蔣介石一方面堅持“圍剿”紅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對來自日本方面的壓力。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更加艱難。但無論如何,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抵抗到底的信念。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處于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展現出了英勇無畏、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10分)示例二:主題:1932年的中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2分)短評:1932年,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充滿挑戰和動蕩的時期。這一年,中國不僅面臨著外敵的侵略,還深陷內戰的泥潭。從新聞標題摘編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二是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背后所代表的階級之間的矛盾。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動對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錦州撤防遼西盡陷”和“日軍果進犯熱河”等標題揭示了日本軍隊對中國東北和熱河地區的侵略,這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叭毡練医洕行?,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更是凸顯了日本侵略給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損失。其次,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內戰也在這一年達到了高潮?!笆Y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和“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等標題反映了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行動。然而,“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和“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等標題,則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抗擊國民黨軍隊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然而,正如“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這一標題所顯示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內戰的壓力,而是展現出了堅強的抗爭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處于一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不僅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苦難,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勇氣。這段歷史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有效應對內外挑戰,實現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10分)[試題設計]1.開放探究類試題,以其開放性、創新性,引起廣泛關注。此類試題在凸顯主干知識和考查學科能力的前提下,穩中有變,命題素材不斷豐富,題型不斷推陳出新。2.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探究題有三大特點:第一,試題通常提供大量歷史材料,為學生列舉許多歷史事實;第二,材料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第三,材料中通常沒有可參考或直接移植的“觀點”,需要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分析或闡述。[解題指導]解答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探究題大致需要下面四步,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靈活應對。 (2023·山東卷·T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分)歷史的折頁:1924年溫布利博覽會20世紀初,英國提出了與自治領和殖民地舉辦一次博覽會的計劃。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計劃擱淺。一戰后,計劃重啟。1924年,博覽會在倫敦溫布利舉辦。下面為本次博覽會規劃示意圖和相關展覽內容。——據《謝菲爾德每日電訊》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為解釋英國為什么舉辦這次博覽會的證據?概括說明理由。(17分)[點撥] 根據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題解題技法第一步:定主題“博覽會”第二步:擬論題找“證據”從材料“下面為本次博覽會規劃示意圖和相關展覽內容”得出,英國政府館中關于英國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的展示;工業館和工程館的修建;英國所屬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場館布局;世界地圖浮雕;藝術館的設置;等等。第三步:明論證把握理由第四步:巧總結,升華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彰顯帝國實力、重塑一戰后英國民眾的自信心、傳播帝國的價值觀、強化帝國內部聯系及調整帝國內部關系等角度進行分析。[試答] [答案] 證據:英國政府館中關于英國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的展示;工業館和工程館的修建;英國所屬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場館布局;世界地圖浮雕;藝術館的設置;等等。(8分)理由:博覽會展示了英帝國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以及文化的多樣性,有助于重塑一戰后英國民眾的自信心;殖民地的異域風情,在東西方對比差異中印證西方文明的優越性,潛移默化地傳播了帝國主義的價值觀念;一戰后在自治領和殖民地爭取獨立的背景下,通過博覽會來加強團結與促進貿易交流,來緩解一戰后英國疲軟的經濟以及穩固帝國內部關系;藝術展覽在于展示一種更加真實的民族特性,預示帝國內部關系的調整。(9分)[應用演練]3.(2024·廣東卷·T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遠東格局,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頭號對手日本已俯首稱臣,英、法于戰后重建有求于美國,它們在華勢力大大削弱;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戰爭中空前發展,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與之匹敵,美國追求世界的“領導”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摘編自陶文釗《中美關系史》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持續學習和反思中創新外交思維與外交實踐,從周邊和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轉變為體系中的貢獻者、塑造者與引領者。——摘編自魏玲《新中國周邊外交70年:繼承與創新》(1)根據材料—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遠東格局。(4分)(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某一角色進行論述。(要求:說明所選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頭號對手日本已俯首稱臣,英、法于戰后重建有求于美國,它們在華勢力大大削弱……美國追求世界的‘領導’地位”得出美國在遠東地區居于主導地位;英、法、日等國在遠東地區的勢力相對削弱。第(2)問,首先解讀材料,根據材料二中“從周邊和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轉變為體系中的貢獻者、塑造者與引領者”可知,這是新中國外交的角色,題目要求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某一角色進行論述。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角色,如選擇“引領者”,可擬題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周邊和國際體系的引領者。其次根據所選角色,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史實充分論述中國是如何引領外交發展的。最后總結即可。[答案] (1)美國在遠東地區居于主導地位;英、法、日等國在遠東地區的勢力相對削弱。(4分)(2)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周邊和國際體系的引領者。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基本準則;1955年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推動會議圓滿成功,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系,掀起了和中國建交的熱潮;改革開放后,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傊轮袊闪⒁詠恚袊冀K秉持“和而不同”的外交觀,在不同時期推動了外交理念和實踐的創新,成為周邊和國際體系的引領者。(8分)[試題設計]1.選取觀點評論類開放題,在設問中通常有“說明”“評述”“評析”“探討”等關鍵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觀點、規律的認知、分析和論證能力。2.觀點評論類開放探究題常提供一段歷史結論型或歷史解釋型材料,材料大多出自歷史學者的著作,學術性較強,其中常常蘊含一些歷史觀點,要求學生評述他人對史實的解釋,得出結論。[解題指導]1.選取觀點評論類開放探究題三步作答第一步: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首先選取材料中的某一觀點并加以概括。材料中可能存在一種或多種觀點,作答時要選取一個具體的觀點進行概括;材料中的顯性觀點可直接使用,隱性觀點則需要根據材料進行概括。據此提出自己的觀點。觀點表述一定要準確、簡練,內容要具體,不能籠統、含糊。第二步:論證觀點。從所學知識中選擇能證明觀點的史實,并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第三步:總結。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層次分明,高度概括。2.把握應試的重要環節是什么——你所認同的觀點是什么。以“我認為”“我同意”“我反對”等用語引領自己的看法。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從幾個角度進行論證,必須史論結合,論證充分。怎么樣——最后進行小結或提升。用“所以”“因此”“總之”等用語,表明自己的結論是建立于扎實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2024·湖北卷·T19)[物質與文明](12分)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 含義 事例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 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 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分)[點撥] 依據“把握應試的重要環節”第一步 是什么——明確觀點任選一種類型,自擬論題進行論述。第二步 為什么——論證觀點閱讀并整理材料,材料中心是物質與文明的關系。如圍繞“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擬定論題,可選取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證,論證時注意結合對應“事例”。第三步 怎么樣——總結升華對所擬論題類型予以強調,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表達合理。[試答] [答案] 示例:論題: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及其對現代社會物品體系的影響。(2分)論述: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開始,其技術經歷了飛速的發展,從龐大的體積到微型化,從單一的計算功能到具備多種復雜處理能力。電子計算機對物品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新興科技產業的崛起,如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催生了大量的科技公司,這些公司專注于研發和生產與電子計算機相關的各種設備、軟件和配件。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工作到娛樂,從教育到購物,電子計算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不僅限于科技行業,它還在醫療、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這些行業的創新和發展。(8分)綜上所述,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對現代社會物品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推動了科技產業的發展,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并促進了其他行業的創新。電子計算機作為關鍵物品,其輻射出的新的物品體系已經深深地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分)(“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應用演練]4.(2024·甘肅卷·T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絲綢之路的開辟,既有西漢中期漢匈關系變化、經濟發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響,又有漢武帝雄才大略、張騫個人抱負的推動。又如: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巴爾干半島各民族的獨立意識,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等,共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請根據上述視角,運用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展開評述。(要求:自擬題目,史論結合,觀點正確,結構完整,邏輯嚴謹,表述清晰,不得抄襲示例)(12分)[解析] 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擬定題目,如由材料“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和設問“選取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展開評述”可以擬定題目:新航路的開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其次,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進行評述即可。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表述。[答案] 示例:題目:新航路的開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2分)評述:歐洲從15世紀開始,歷經迪亞士、達·伽馬等人的探索,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我們把這一歷史事件稱為新航路開辟。當時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商品經濟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本原始積累和原料,這一經濟動因是新航路開辟最根本的原因;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一直是轉口貿易,在商品從亞洲傳到歐洲的過程中,經過意大利、阿拉伯等商人的轉手,價格要上漲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潤成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15世紀中葉,奧斯曼人占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是直接原因;中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為了強化王權,不惜用武力進行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以外的地區,王權的強化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實力強大,狂熱的天主教徒為了天主教的傳播,助推了新航路開辟;此時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也推動了更多的人加入開辟新航路的冒險探索事業中。(8分)綜上可知,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全面把握歷史事件發展的原因。(2分)[試題設計]1.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的材料類型高考“開放探究題”以材料呈現,有歷史圖片、教材目錄、公式、統計表、文字與地圖結合、純文字等。這要求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地圖、文獻、實物、表格、漫畫、圖片、公式)都要有所涉及,選擇靈活。2.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的設問方式高考“開放探究題”在設問中通常有“說明”“評述”“評析”“探討”“闡釋”等關鍵詞,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觀點、規律的認知、分析和論證能力。[解題指導]1.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表述成文“三要素”(1)揭示真相。針對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真相,用事實說話,最有說服力。(2)精選史實。因為這是“評論”,不是敘述,所以論證不一定要全面,但語言絕對要精練。(3)認識升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主觀認識,要上升到理論層次。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它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認識。歷史觀點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必然會受到階級、時代、環境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與客觀事實有所偏差。2.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答題行文的“四性”(1)邏輯性:論述部分的同一段內容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總后分,或并列關系。(2)層次性:論述要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段落化,每一段重點論述一層意思,如果要論述第二層意思,要分段進行。(3)學術性:語言要有歷史學科特點,忌口語化,要使用歷史術語表達。歷史術語是指教材語言、時政語言等。(4)概括性:內容全面,語言精練,表述準確,言簡意賅,要突出關鍵詞。 (2024·重慶卷·T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關于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有學者這樣認為:一是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江寧條約》的規定,其中重要一點是讓英國官員和商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讓洋人進城,現在看來,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當時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盡管也有過大小不一的糾紛,但都一一化解,沒有釀成巨禍。唯獨在廣州,卻驚動朝野上下,鬧得天翻地覆,開各地反入城斗爭的先河,歷時十多年無法解決,直至兵戎相見。二是《望廈條約》規定:“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薄饵S埔條約》亦規定:“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修改有關通商條款,本屬平常外交事務,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雙方的矛盾。——摘編自《張海鵬集》根據材料歸納學者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點撥] 依據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表述成文“三要素”和答題行文的“四性”。首先,揭示真相,注重學術性,從材料中準確歸納出學者的觀點,即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以學術性對這一觀點進行評述,這是題目的核心部分。其次,精選史實,注重邏輯性、層次性,在評述時,應結合歷史知識,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方面,要考慮廣州民眾反入城斗爭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其反侵略的正義性和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要審視修約的本質,認識到這是英國對華侵略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而清政府拒絕接受不平等條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與正義性。最后,認知升華,注重概括性,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國政府為進一步攫取在華利益而制造的侵略戰爭,而非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條約。[答案] 示例:觀點歸納: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同時包含廣州反入城斗爭或不履行條約,拒絕修約,清政府消極外交、天朝觀念等態度。(2分)評:該觀點是錯誤的?;蛟撚^點片面/不完全正確。(2分)述:廣州民眾反入城斗爭是因為鴉片戰爭期間英軍的暴行和在通商口岸的諸多糾紛,并非盲目排外,表現出反侵略的正義性和愛國情懷。(2分)修約是英國對華侵略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赌暇l約》等條約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清政府不接受強加的不平等條約,有一定的合理性與正義性。(2分)英國政府在華獲得全面的政治、經濟利益是其總目標,為達成此目標他們將不惜捏造任何借口進行新一輪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分)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政府為進一步攫取在華利益,而以修約為借口發動的侵略戰爭;該學者觀點是孤立地看待問題的表象,忽視了西方侵華的本質,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2分)[應用演練]5.(2024·山東卷·T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非洲的“解放”材料一 下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區域 國別 主要商品 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1960年 1970年 1980年北部非洲 埃及 石油 — 4.6 57.8阿爾及 利亞 石油 — 67.5 91.6東部非洲 埃塞俄 比亞 咖啡 49.0 59.3 64.1烏干達 咖啡 36.9 50.4 98.7西部非洲 尼日利亞 石油 2.7 57.6 95.3利比里亞 鐵礦砂 41.9 70.1 52.7中部非洲 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剛果 石油 — 10.5 77.9南部非洲 博茨瓦納 鉆石 — 14.7 60.8贊比亞 銅 — 95.2 91.3——摘編自[肯尼亞]A.A.馬茲魯伊主編《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國在非洲總共進行了19次軍事行動。與非洲法語區國家共簽訂了23個軍事合作協定。法國軍隊在其中六個國家執行“提高影響力的任務”:喀麥隆(10人)、吉布提(3 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國(1 500人)、塞內加爾(1 300人)。——摘編自[法]多米尼克·馬亞爾《從歷史角度看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材料三甲 1963年10月,牛津大學教授休·特雷弗-羅珀在一次講座中稱:非洲新的統治者們所立足的都是歐洲創建的文明基礎,是歐洲的技術、歐洲的榜樣和歐洲的思想讓非洲世界走出野蠻時代,與過去的傳統分隔開來。非洲過去的歷史,如果有意義的話,就在于它是歐洲的歷史乙 1999年8月,尼日利亞的牧師瑞弗倫德·蘇尖銳批評說:“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尼日利亞人民,他們都是外國行為方式的模仿者,喜歡在我們面前炫耀他們的歐美超道德(實際是非道德的)傾向……”——摘編自[加納]喬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來發展的藍圖》等分析說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16分)[解析] 首先,分析三則材料。材料一描述了部分非洲國家1960—1980年的主要商品出口情況,反映了非洲國家經濟結構的轉變和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材料二提到了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和軍事合作,這反映了外部力量對非洲國家政治和軍事事務的干涉。材料三中學者實際上指出了非洲國家在追求解放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然后,據上述分析作答即可。[答案] 真正的解放不僅僅是擺脫殖民統治的政治獨立,更重要的是實現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維度的自主與全面發展,確保國家和民族在全球體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尊重,擁有決定自身命運的能力。(4分)非洲國家經濟上缺乏獨立性,單一產品的依附性經濟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非洲國家要實現經濟多元化,減少對單一資源出口的依賴,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經濟的自主性和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推動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非洲國家在政治上依然受西方國家軍事和政治干預,因此,非洲國家需要在軍事和安全事務上減少乃至消除外部干預,確保國家主權的完整,加強“南北合作”,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非洲國家在文化上依然受西方國際文化滲透,因此,非洲國家需要正視并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同時開放包容地吸收外部有益元素,發展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實現文化自信和創新。(8分)總之,非洲國家不僅要解決經濟和政治問題,實現獨立自主和全面發展,還要致力于消除貧困、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與進步,找到自身發展道路。國家獨立不是真正的解放,只有擺脫西方國家的控制,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解放。(4分)[試題設計]1.歷史評述是指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所謂理性分析就是應用史實進行論證,所謂客觀評判就是在史料論證基礎上分析其影響、意義或作用。2.設問類型:“根據材料……對……進行評述/評析”“根據材料,評述/評析……”“對……作出合理的闡釋” 。[解題指導]1.歷史評述類題目通常會提供一段或多段材料,需要認真閱讀并分析這些材料。2.提取關鍵信息:從材料中提取與題目要求相關的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3.理解材料主旨:通過對材料的整體閱讀,理解其主旨大意和核心觀點。4.分析材料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以便更準確地理解材料內容。5.論據充分:在推理過程中,要提供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些論據可以來自材料、史實或自己的理解。6.語言準確:在表達觀點時,要使用準確的歷史語言,避免使用模糊、不確定的詞匯。 (2023·湖南卷·T18)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6分)材料 1919年12月,實業家穆藕初創辦的上海厚生紗廠準備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計劃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紗廠在湖南《大公報》等處刊登招工簡章。與長沙同工種工人相比,該廠提供的待遇更為優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報名。最后64人成行。招工簡章引起湖南知識分子高度關注。他們在報上質問,為什么從上海跑到長沙來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須工作12小時,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日夜輪班怎么可能不損害身體健康?以上海的物價,每月8元工資怎么夠用?他們還認為,女工入廠要家長署名加鋪保,三年契約,統統等于漠視自由人權。對上述質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紗廠給湖南女工的工資中規中矩,對其工作環境已盡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評湖南知識分子不知道中西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當下中國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職業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國大多數社會階層的生活水平還不及工人等。他譏諷這些知識分子以“泰西之糟粕”來拯救中國等于“自殺主義”。穆藕初的回應引發了滬湘知識分子新一輪批評。他們借助“勞動主義”“勞工神圣”與社會主義學說,批評資本家群體是“掠奪者”“剝削者”,并警告他們,如果固守“資本掠奪”,“那小的就是同盟罷工和怠業,厲害一點就是俄國的榜樣來了”。在這場激烈的論爭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婦女界代表張默君參觀厚生紗廠后,稱女工們“起居飲食,雖不如居家之適然,視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風雨、薄粥不充饑腸者,固勝一籌矣”。——改編自李國芳《一九二O年初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爭議》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發的爭議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6分)[點撥][試答] [答案] 1920年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事件引發的爭議,實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不同階層對勞動問題的不同看法。知識界主張維護女工的利益,反映了先進知識分子要求改善勞動者地位,引領并順應了時代潮流;穆藕初作為實業家,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雖有實業救國、裨益民生的考慮,但本質上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女工對關乎自己的激烈爭論置身事外,一方面說明她們還沒有意識到要爭取自己的合理權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她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在生存壓力下無暇顧及其他。(3分)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受國外勞工運動的影響,國內勞資矛盾日益尖銳。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勞工神圣”思潮風起云涌,有識之士紛紛要求保障勞工的基本權益、提高勞工的經濟待遇。湖南知識界從女工的立場出發,質疑女工工作時間長、工資低、三年契約有漠視自由人權之嫌等不合理現象。他們認識到了長期以來勞動者被資本家剝削的事實,但是看法過于片面,沒有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5分)穆藕初從民族資產階級的角度出發,認為知識分子不了解實業發展之艱難、中西發展水平存在差距、中國工人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及大多數社會階層的生活水平等情況,譏諷他們的要求為“不負責任之論調”。穆藕初作為實業家,深知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其招募湖南女工的決定是在充分考慮了中國現狀后作出的,而材料中的“固勝一籌矣”等信息也體現了這對湖南女工而言確實利大于弊。但穆藕初作為資產階級,招募湖南女工本質上還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5分)此次爭議一方面可以體現出當時先進的思想在國內的傳播使得人們開始思考工人的地位及待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之艱難。而爭議及女工的抉擇說明要推動經濟的發展,就要提高勞動者的地位、改善勞動者的工作條件,這對現在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3分)[應用演練]6.(2024·北京卷·T17)經略海洋(12分)材料一 孫中山沿海港口建設規劃示意圖材料二 新中國與海洋相關的文獻及內容(部分)19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1982 第六個五年計劃: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1996 《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2 中共二十大報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材料三 中國當代海洋資源開發及成就示意圖(部分)依據材料,評析百年來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12分)[解析] 題目要求評析百年來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評析時,首先,從孫中山海權思想所在時空背景、具體措施進行闡述,并對其評析。然后,可以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評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海洋開發,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述,注意邏輯通順,史實準確。最后,總結提升,從堅持黨的領導、捍衛海洋權利、開辟維護海權新途徑、提升海權維護能力、努力建設海洋強國等角度闡述啟示。[答案] 百余年來,中國海權意識不斷增強。加快發展海洋事業,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2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略加劇,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對西方思想學習的深化和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促使孫中山提出了近代中國海權思想。他認為海權關系中國的存亡,中國要爭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門戶,為此主張在東部和東南沿海設立港口,并以此為基地,開發海洋資源,發展中國海洋實業。但是,在其港口建設規劃中,仍然有著半殖民地特征。(4分)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在冷戰局勢下,中國政府公布領海寬度的聲明增強了國家海權意識,有利于捍衛國家領海主權。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政府開始重點開發海上資源,港口吞吐量和海上含油氣盆地生產總值大增、養殖區域不斷擴大、漁場捕撈量日益增多,中國對海洋產業的大力開發,促進了海洋經濟發展。同時,頒布關于海洋開發的相關法律及規劃綱要,努力加快建設海洋強國。(4分)總之,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海權意識不斷增強,愈發重視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我國未來要繼續在黨的領導下,捍衛海洋權利,開辟維護海權新途徑,提升海權維護能力,建設海洋強國。(2分)20 / 23試題特色 應試策略(1)從命題立意上看 試題堅持能力立意、引領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漸加強了從注重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質立意的轉變,試題考查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第一,答題思維上倡導多角度、多層次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二,答題原則上強調論從史出、史論互證和史論結合;第三,語言表達上強調邏輯嚴密、文字通順 (2)從考查內容上看 “開放探究型題”重視以歷史主干知識為依托,選取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試題命制靈活,在覆蓋面上屬于小切口,深內涵,重視對背景、結果及影響的探究 (3)從開放角度上看 開放性試題是與傳統問題中條件結論的“封閉性”相對而言的,它主要考查學生是否具有變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識遷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創新的能力。設問的開放性日益增強,答案設計上也日益體現多元化 (1)了解賦分的主要標準 開放性試題評卷的一般套路為:觀點分/論據分/結構分/邏輯分/表達分/整體評價分。強調觀點的明確性和準確性;論證的角度與深度、廣度;與材料的結合度及邏輯表達;等等 (2)明確答題的基本原則 ①緊扣主題:對材料進行快速、準確甄別,提出觀點或提取信息 ②觀點明確:觀點要指向明確,具體化 ③邏輯嚴密:在闡述理由時,史實要充分,邏輯要嚴密,形成“因果關系” ④格式規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發展,概括精練,說明簡潔,論述合理,層次分明,邏輯嚴謹 (3)熟練掌握答題技巧方法 學生熟悉答題格式,才能保證答題的完整性。在回答觀點、論證問題時,首先,需要提出觀點,或選擇觀點,或判斷觀點;其次,是利用史實加以論證,論證時要注重史論結合和語言連貫,形成連貫性思維;同時在論證過程中,注意結合多個史實來進行論證;最后,要上升到理論或史觀的高度[試題設計]1.擬定論題論證類開放題論點呈現多樣化特點(1)自擬論題類的創新題的論點不唯一,呈現多樣化特點,只要符合題意,自主擬定一個論點加以論證說明即可。(2)題型的論點構成結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圍繞單一主體為主題對象,結構為“時空+主體對象+怎么了”;另一種涉及若干個對象之間的聯系,結構為“簡述若干要素之間的關系”。2.試題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論題明確”要求提煉出一個簡練明確的主題或論點。(2)“持論有據”要求論證過程要充分利用材料和所學的史實進行論證,要有理有據,史論結合。(3)“表述清晰”則要求要有論證邏輯性和層次性,不能僅僅是史實的堆砌而缺乏內在的論證邏輯,史不對論。[解題指導] (2024·山東卷·T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數字里的上海材料一1947年,上海有工廠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電力供應,73%的自來水供應,97%的煤氣供應,100%的電話和電車經營。官僚資本企業擁有的煉鋼爐占全市總數的85.7%,鋼產量占89.3%;擁有的紗錠和布機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5%和59.2%。——摘編自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業品絕大部分供應全國,不少工廠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生產配套設備。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輕紡類工廠內遷。整個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計有6 000多臺。1956年,上海進行了第一次工業大改組,全市2萬多個工廠分行業成立了83個行政性專業工業公司。——摘編自《上海統計年鑒》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縮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4分)[點撥] 第一步:審設問:提取材料信息,以“上?!たs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進行論述。根據材料一圖1可知,1945—1947年上海工業中,金屬品和機器制造業分別只占2.6%和3.4%,紡織業占51.4%,說明當時上海重工業落后,輕工業比較發達,工業結構不合理。根據材料一文字材料可知,1947年,上海的工廠、工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說明上海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城市;外資和官僚資本控制了主要的工業部門,說明其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根據材料二圖2“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可知,上海的重工業產值和占比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說明工業結構趨向合理,這是受1953—1957年“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影響。根據材料二的文字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為中國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工業產值持續增長,還積極支援其他地區建設;另一方面上海工業企業也進行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第三步:總結升華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試答] [應用演練]1.(2024·廣東卷·T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來,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摘編自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2.(2024·全國新課標卷·T4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32年中國重要新聞標題摘編如下:錦州撤防遼西盡陷;蔣汪昨晚在杭晤談;溥儀竟作傀儡;日本大批軍隊昨日到滬;蔣汪均決長住首都;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日軍果進犯熱河;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國民黨進攻蘇區;傀儡組織近狀;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摘編自陳益民、江沛主編《老新聞1931—1939》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時事,擬定一個主題,寫一篇短評。(要求:主題正確,運用材料,史實準確,評論合理)(12分)[試題設計]1.開放探究類試題,以其開放性、創新性,引起廣泛關注。此類試題在凸顯主干知識和考查學科能力的前提下,穩中有變,命題素材不斷豐富,題型不斷推陳出新。2.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探究題有三大特點:第一,試題通常提供大量歷史材料,為學生列舉許多歷史事實;第二,材料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第三,材料中通常沒有可參考或直接移植的“觀點”,需要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分析或闡述。[解題指導]解答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探究題大致需要下面四步,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靈活應對。 (2023·山東卷·T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7分)歷史的折頁:1924年溫布利博覽會20世紀初,英國提出了與自治領和殖民地舉辦一次博覽會的計劃。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一計劃擱淺。一戰后,計劃重啟。1924年,博覽會在倫敦溫布利舉辦。下面為本次博覽會規劃示意圖和相關展覽內容。——據《謝菲爾德每日電訊》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為解釋英國為什么舉辦這次博覽會的證據?概括說明理由。(17分)[點撥] 根據提取信息說明類開放題解題技法第一步:定主題“博覽會”第二步:擬論題找“證據”從材料“下面為本次博覽會規劃示意圖和相關展覽內容”得出,英國政府館中關于英國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的展示;工業館和工程館的修建;英國所屬自治領和殖民地的場館布局;世界地圖浮雕;藝術館的設置;等等。第三步:明論證把握理由第四步:巧總結,升華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彰顯帝國實力、重塑一戰后英國民眾的自信心、傳播帝國的價值觀、強化帝國內部聯系及調整帝國內部關系等角度進行分析。[試答] [應用演練]3.(2024·廣東卷·T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遠東格局,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頭號對手日本已俯首稱臣,英、法于戰后重建有求于美國,它們在華勢力大大削弱;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戰爭中空前發展,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與之匹敵,美國追求世界的“領導”地位,它要建立由自己主宰的世界秩序。——摘編自陶文釗《中美關系史》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持續學習和反思中創新外交思維與外交實踐,從周邊和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轉變為體系中的貢獻者、塑造者與引領者。——摘編自魏玲《新中國周邊外交70年:繼承與創新》(1)根據材料—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遠東格局。(4分)(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國某一角色進行論述。(要求:說明所選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8分)[試題設計]1.選取觀點評論類開放題,在設問中通常有“說明”“評述”“評析”“探討”等關鍵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觀點、規律的認知、分析和論證能力。2.觀點評論類開放探究題常提供一段歷史結論型或歷史解釋型材料,材料大多出自歷史學者的著作,學術性較強,其中常常蘊含一些歷史觀點,要求學生評述他人對史實的解釋,得出結論。[解題指導]1.選取觀點評論類開放探究題三步作答第一步: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首先選取材料中的某一觀點并加以概括。材料中可能存在一種或多種觀點,作答時要選取一個具體的觀點進行概括;材料中的顯性觀點可直接使用,隱性觀點則需要根據材料進行概括。據此提出自己的觀點。觀點表述一定要準確、簡練,內容要具體,不能籠統、含糊。第二步:論證觀點。從所學知識中選擇能證明觀點的史實,并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第三步:總結。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層次分明,高度概括。2.把握應試的重要環節是什么——你所認同的觀點是什么。以“我認為”“我同意”“我反對”等用語引領自己的看法。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從幾個角度進行論證,必須史論結合,論證充分。怎么樣——最后進行小結或提升。用“所以”“因此”“總之”等用語,表明自己的結論是建立于扎實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2024·湖北卷·T19)[物質與文明](12分)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 含義 事例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 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 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分)[點撥] 依據“把握應試的重要環節”第一步 是什么——明確觀點任選一種類型,自擬論題進行論述。第二步 為什么——論證觀點閱讀并整理材料,材料中心是物質與文明的關系。如圍繞“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擬定論題,可選取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證,論證時注意結合對應“事例”。第三步 怎么樣——總結升華對所擬論題類型予以強調,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表達合理。[試答] [應用演練]4.(2024·甘肅卷·T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因此,對于歷史的理解,不僅要考慮政治、經濟、文化,還要關注個人和群體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如:絲綢之路的開辟,既有西漢中期漢匈關系變化、經濟發展及各民族交往的影響,又有漢武帝雄才大略、張騫個人抱負的推動。又如: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野心,巴爾干半島各民族的獨立意識,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等,共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請根據上述視角,運用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展開評述。(要求:自擬題目,史論結合,觀點正確,結構完整,邏輯嚴謹,表述清晰,不得抄襲示例)(12分)[試題設計]1.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的材料類型高考“開放探究題”以材料呈現,有歷史圖片、教材目錄、公式、統計表、文字與地圖結合、純文字等。這要求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地圖、文獻、實物、表格、漫畫、圖片、公式)都要有所涉及,選擇靈活。2.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的設問方式高考“開放探究題”在設問中通常有“說明”“評述”“評析”“探討”“闡釋”等關鍵詞,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觀點、規律的認知、分析和論證能力。[解題指導]1.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表述成文“三要素”(1)揭示真相。針對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真相,用事實說話,最有說服力。(2)精選史實。因為這是“評論”,不是敘述,所以論證不一定要全面,但語言絕對要精練。(3)認識升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主觀認識,要上升到理論層次。歷史觀點是指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評價,它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認識。歷史觀點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必然會受到階級、時代、環境和個人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導致與客觀事實有所偏差。2.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答題行文的“四性”(1)邏輯性:論述部分的同一段內容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總后分,或并列關系。(2)層次性:論述要層次分明。答案做到要點化、段落化,每一段重點論述一層意思,如果要論述第二層意思,要分段進行。(3)學術性:語言要有歷史學科特點,忌口語化,要使用歷史術語表達。歷史術語是指教材語言、時政語言等。(4)概括性:內容全面,語言精練,表述準確,言簡意賅,要突出關鍵詞。 (2024·重慶卷·T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關于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有學者這樣認為:一是英國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江寧條約》的規定,其中重要一點是讓英國官員和商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讓洋人進城,現在看來,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當時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盡管也有過大小不一的糾紛,但都一一化解,沒有釀成巨禍。唯獨在廣州,卻驚動朝野上下,鬧得天翻地覆,開各地反入城斗爭的先河,歷時十多年無法解決,直至兵戎相見。二是《望廈條約》規定:“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黃埔條約》亦規定:“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毙薷挠嘘P通商條款,本屬平常外交事務,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雙方的矛盾。——摘編自《張海鵬集》根據材料歸納學者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點撥] 依據整體論證表述類開放試題表述成文“三要素”和答題行文的“四性”。首先,揭示真相,注重學術性,從材料中準確歸納出學者的觀點,即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以學術性對這一觀點進行評述,這是題目的核心部分。其次,精選史實,注重邏輯性、層次性,在評述時,應結合歷史知識,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一方面,要考慮廣州民眾反入城斗爭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其反侵略的正義性和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要審視修約的本質,認識到這是英國對華侵略的一種策略和手段,而清政府拒絕接受不平等條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與正義性。最后,認知升華,注重概括性,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國政府為進一步攫取在華利益而制造的侵略戰爭,而非清政府不能忠實履行條約。[應用演練]5.(2024·山東卷·T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非洲的“解放”材料一 下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區域 國別 主要商品 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1960年 1970年 1980年北部非洲 埃及 石油 — 4.6 57.8阿爾及 利亞 石油 — 67.5 91.6東部非洲 埃塞俄 比亞 咖啡 49.0 59.3 64.1烏干達 咖啡 36.9 50.4 98.7西部非洲 尼日利亞 石油 2.7 57.6 95.3利比里亞 鐵礦砂 41.9 70.1 52.7中部非洲 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剛果 石油 — 10.5 77.9南部非洲 博茨瓦納 鉆石 — 14.7 60.8贊比亞 銅 — 95.2 91.3——摘編自[肯尼亞]A.A.馬茲魯伊主編《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國在非洲總共進行了19次軍事行動。與非洲法語區國家共簽訂了23個軍事合作協定。法國軍隊在其中六個國家執行“提高影響力的任務”:喀麥隆(10人)、吉布提(3 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國(1 500人)、塞內加爾(1 300人)。——摘編自[法]多米尼克·馬亞爾《從歷史角度看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材料三甲 1963年10月,牛津大學教授休·特雷弗-羅珀在一次講座中稱:非洲新的統治者們所立足的都是歐洲創建的文明基礎,是歐洲的技術、歐洲的榜樣和歐洲的思想讓非洲世界走出野蠻時代,與過去的傳統分隔開來。非洲過去的歷史,如果有意義的話,就在于它是歐洲的歷史乙 1999年8月,尼日利亞的牧師瑞弗倫德·蘇尖銳批評說:“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尼日利亞人民,他們都是外國行為方式的模仿者,喜歡在我們面前炫耀他們的歐美超道德(實際是非道德的)傾向……”——摘編自[加納]喬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來發展的藍圖》等分析說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16分)[試題設計]1.歷史評述是指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所謂理性分析就是應用史實進行論證,所謂客觀評判就是在史料論證基礎上分析其影響、意義或作用。2.設問類型:“根據材料……對……進行評述/評析”“根據材料,評述/評析……”“對……作出合理的闡釋” 。[解題指導]1.歷史評述類題目通常會提供一段或多段材料,需要認真閱讀并分析這些材料。2.提取關鍵信息:從材料中提取與題目要求相關的關鍵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3.理解材料主旨:通過對材料的整體閱讀,理解其主旨大意和核心觀點。4.分析材料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以便更準確地理解材料內容。5.論據充分:在推理過程中,要提供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些論據可以來自材料、史實或自己的理解。6.語言準確:在表達觀點時,要使用準確的歷史語言,避免使用模糊、不確定的詞匯。 (2023·湖南卷·T18)閱讀材料,完成要求。(16分)材料 1919年12月,實業家穆藕初創辦的上海厚生紗廠準備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計劃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紗廠在湖南《大公報》等處刊登招工簡章。與長沙同工種工人相比,該廠提供的待遇更為優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報名。最后64人成行。招工簡章引起湖南知識分子高度關注。他們在報上質問,為什么從上海跑到長沙來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須工作12小時,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日夜輪班怎么可能不損害身體健康?以上海的物價,每月8元工資怎么夠用?他們還認為,女工入廠要家長署名加鋪保,三年契約,統統等于漠視自由人權。對上述質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紗廠給湖南女工的工資中規中矩,對其工作環境已盡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評湖南知識分子不知道中西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當下中國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職業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國大多數社會階層的生活水平還不及工人等。他譏諷這些知識分子以“泰西之糟粕”來拯救中國等于“自殺主義”。穆藕初的回應引發了滬湘知識分子新一輪批評。他們借助“勞動主義”“勞工神圣”與社會主義學說,批評資本家群體是“掠奪者”“剝削者”,并警告他們,如果固守“資本掠奪”,“那小的就是同盟罷工和怠業,厲害一點就是俄國的榜樣來了”。在這場激烈的論爭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婦女界代表張默君參觀厚生紗廠后,稱女工們“起居飲食,雖不如居家之適然,視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風雨、薄粥不充饑腸者,固勝一籌矣”。——改編自李國芳《一九二O年初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爭議》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上海厚生紗廠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發的爭議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6分)[點撥][試答] [應用演練]6.(2024·北京卷·T17)經略海洋(12分)材料一 孫中山沿海港口建設規劃示意圖材料二 新中國與海洋相關的文獻及內容(部分)19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1982 第六個五年計劃:積極開展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勘探和開發1996 《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闡明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戰略目標、基本對策,以及主要行動領域1998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2003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海洋產業,促進海洋經濟發展2022 中共二十大報告: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材料三 中國當代海洋資源開發及成就示意圖(部分)依據材料,評析百年來中國對海洋資源的謀劃與開發。(12分)17 / 1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6 第三編 高考微講座3 開放探究型非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 學生版.docx 56 第三編 高考微講座3 開放探究型非選擇題解題技法特色講練.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